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30

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政务公开是“阳光政府”的应有之举,是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是现代社会政府的责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地区行政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该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是树立政府机关透明、开放、清廉的良好形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近期,我们对全市县区和部分市级行政机构及事业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近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按照国家、省、市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政务公开工作,全市政务公开推行面已达到100%,公开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日趋完整,程序日趋完善,公开的氛围越来越浓,影响越来越大,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政务公开工作现状

我市从1998年开始在乡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工作,2003年成立了全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政务公开。八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从点到面,由下而上逐步铺开,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推行政务公开的县区7个,占总数的100%;推行政务公开的市级行政机关84个,占总数的100%;推行政务公开的乡镇241个、县级行政机关381个、行政村(居委会)2509

--1--个,公开率均达到100%;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达到90%以上,政务公开的总体规范率达80%以上。

(一)政务公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为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政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形象”工程牢牢抓住不放。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上,每年专题听取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对公开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对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并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政府办公室组织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政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我市于2003年即成立了全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2006年两次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了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和成员单位,明确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其分工,加强了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也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领导和办事机构,调整落实了人员。由于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形成了我市抓好政务公开的整体合力。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促进了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市各级各部门如实编制政务公开目录,目前我市各县区和市级部门全部完成了政务公开目录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省、--2--市的要求,随时修订完善政务公开责任、预公开、评议、备案、追究、考核等相关制度。为了确保公开的质量和效果,我市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政务公开基本程序,即: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决算等重要内容,经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开;重要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后公开;市级部门政务公开方案需报市政府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通过制定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并严格按程序操作,确保了政务公开规范运行。

三是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奖惩,推动了各项公开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每年初均要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安排,对工作目标提出要求,并纳入了市委、市政府的单项目标考核。对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区)、各部门(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实行每半年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对做的好的予以表扬、推广,对做的差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群众反映政务不公开的问题现场办公及时纠正,对因政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矛盾,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是创新形式,充实完善内容,为推动政务公开搭建平台,提升看点。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办事,我市在公开栏、公开电话、政府公报、文件等传统政务公开形式基础上,在公开载体上力求创新,广泛采用新闻发布会、专家咨询论证会、听证会等新方式,不断深化政务公开。

--3--我市政务服务中心于2005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办公,目前已有52个部门进驻大厅,占应进总数的92.7%,办理市级526个行政许可事项。“中心”采取设立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网站、触摸屏、电子屏幕等形式,将审批项目、审批类别、审批依据、审批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全部对外公开。另外,还将窗口工作人员的身份、职责、服务和监督电话向群众公开,便于群众监督。2006年,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43739件,办结135729件,按期办结率为100%。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我市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员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专网。目前,我市市级和七个县区都开通了专门的政府门户网站,把政府有关事项、政策规定、服务承诺、工作情况通过互联网络向群众和社会公开。另外,我市正积极构建电子政务专网,逐步建立市内各级党政机关互联互通、公文交换、资源共享、协同办公的基础网络平台。

(二)政务公开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务公开建设,我市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群众满意率逐年上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各部门对政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公开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各级各部门普遍认识到,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绝大多

--4--数领导干部都能带头增强政务公开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了解和熟悉政务公开的有关政策措施,调动其参政议政和监督政府工作的积极性。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的意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逐步健全监督保障措施,努力提高公开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推动了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减少了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通过推行政务公开,我市绝大多数单位都能按要求对重大项目、重要事项通过事前公告广泛征求专家或群众意见,通过公开程序决策,决策结果向社会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如对于群众普遍关心的南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利州东路改造问题,市规划和建设局多次邀请专家、行风评议员等现场评审和监督,并在市内主要街头公示数天,广泛征求市民意见。

三是增强了政务工作透明度,促进了政府系统廉政建设。通过推行政务公开,逐步建立了一套有约束力的权力运行规范和运行机制,提高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广大群众直接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开通了一条渠道,为防止“暗箱操作”,防止滥用权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目前,我市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能按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把重大工程项目、政府大额采购推向市场,--5--政府采购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另外,我市尤其注重乡镇基层政府政务公开,在涉农价格收费公示、粮农直补资金发放及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等方面都严格进行公开操作,通过公开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促进了廉政建设。

四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密切了政群、干群关系。通过推行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增强了服务意识,较好改变了部分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绝大多数群众都认为现在到政府部门办事方便多了。同时,通过政务公开更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广大群众普遍反映,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是一项“阳光工程”,拆掉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畅通无阻,干群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二、政务公开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政务公开的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政务公开就是要通过对“人权、物权、事权、财权”的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只有公开,群众才有知情权,才有机会参与监督。而有些单位和部门公开的内容空空洞洞,避重就轻,甚至是蜻蜓点水。调研中,我们发现重事权公开,轻财权、物权、人权监督公开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单位在固定公开栏和单位网

--6--页上公开的内容仅是些工作职责、办事程序、领导分工,服务承诺等事项,而对重要人事安排、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使用、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公务接待费开支情况、工程招投标等权力集中、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采取“模糊概念”应付了事,甚至是避而不谈。公开内容的不全面,主要数据的模糊化,从而使政务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政务公开的形式单一,渠道不畅。公开是形式,监督制约是目的。目前,我市大部分单位政务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思想比较保守,仍然沿袭传统的办法对外公开信息,从而使公开的范围不广,信息量不大,时效性不强,公开的资料比较凌乱,缺乏系统性。有的单位虽然对政务公开工作比较重视,也能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公布和更换内容,但缺乏创新精神,照搬照抄,没有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建立相应的政务公开制度,公开的手段落后,方法单一,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公开的效果。

三是政务公开的随意性较大,重形式轻效果。《四川省政务公开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政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要求,但有些单位仅仅落实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中,将政务公开工作看作是“弹性工作”,上级要求动一动,领导想到做一做。不少单位在公开过程中注重形式而忽略效果和质量。有的只公开结果而不公开过程,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有的不能坚持经常及时公开,公开内容陈旧,公开栏成了“不动栏”;有的公开后,不是认真

--7--听取意见,及时收集信息,而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把公开当作“例行公事”,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积极性,使政务公开工作成了政务“空开”。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调查中发现,尚有部分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认为公开的内容、时机、方式、范围等都是本部门的权力。有的甚至认为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信息公开后,造成议论纷纷的局面,影响社会稳定,存在着“让老百姓知道的东西多了只能添乱”的错误思想,因此不愿也不敢“政务”公开,对上级关于政务公开的工作部署采取拖延、敷衍的态度。

(二)权力意识浓厚、服务意识淡漠,使推行政务公开受阻。政务公开实质是推进政府提高服务质量的手段,政务公开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意识问题。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当把行使政府职能看成是手中的权力而非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时,那么其政务公开必定是避重就轻搞形式,以种种借口推迟政务公开工作,尽可能缩小公开范围、压缩公开深度。目前,尚有不少部门认为,本部门负责的事务就是本部门的权利范围,不愿也不必让他人知晓。

(三)政务公开因缺乏统一规划,各单位各自为政,花样百出,使组织监督、纪律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工作难已落实,真正的公开机制难以建立。虽然大多数单位政务公开都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配备了意见箱,但如何制定制度,让社会对所举报事件做到快查快结、件件有回声、对整改问题跟

--8--踪监督,还任重道远。

三、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巩固政务公开已取得的成果,在政务公开的真实性、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性上下功夫,促进我市政务公开上台阶,上水平,上档次,对今后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应采取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善于把握政务公开的“关键点”,深化公开内容。公开是形式,内容是核心,政务公开工作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让政务和权力在阳光下操作。首先,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目标,不断将政务公开工作向纵深推进。各县区和各部门要把涉及政府人、财、物的行政决策和审批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滋生腐败的环节入手,明确本单位公开的内容,不仅要公开结果,而且要公开决策的过程和依据,使政务公开逐步从办事层面向决策领域延伸。其次,对免除公开事项要规定具体的标准和程序,并实行严格的审批手续,避免有些单位以此为借口,对应该公开的内容而不公开。再次,要在全市范围内确定公开内容的刚性标准,并制订强制公开事项的目录,不论单位大小、职能多少,只要涉及这些内容和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效内,按照规定的公开范围对外公开。同时,各县区、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和有关规定,编制本县区、本部门对

--9--内、对外公开事项的详细分类目录以及相对应的公开范围和公开形式,经本单位领导集体审核并报上级批准后,向社会公示,以此作为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检查考核的依据。

(二)要牢牢抓住政务公开的“要害点”,创新公开的形式。推进政务公开的要害点就在于“公开”两字,公开的过程就是接受群众评判、社会监督的过程。在确定使用政务公开的形式时,要力戒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把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便于群众实施监督作为选择的标准,要以主动公开、免费公开、面向社会公众公开为主要形式。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务公开栏、公开电话、公开指南、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加大网上公开的力度,增加服务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开、快捷、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在搞好信息发布的同时,要创新方法,善于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和要求,凡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事项,在按规定及时公开的同时,要利用召开听证会、开辟网上在线问答等形式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互动性和科学性,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息,以群众的满意为第一目标。

(三)要善于找准政务公开的“切入点”,确保公开制度的长效性。同样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公开形式,确定不同的公开范围,利用不同的评判方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找准政务公开的切入点,将政务公开工作与有关工作和制度相结合,确

--10--保公开的效果和制度的约束力。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作为推进政务公开的一个有效载体。政务公开工作只有与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相结合,才能使这项工作从制度上得到保证,从而确保质量和效果,同时又提升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内涵和“含金量”。在具体工作中,单位领导班子“一把手”在述职述廉大会上,专题报告党务政务公开的情况以及人、财、物情况,接受与会代表的评议和上级部门的考核。另外,“千人评议机关”、“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也是推动政务公开的一个有效载体。总之,政务公开只有与这些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四)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健全监督保障措施。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认真执行,不抓好落实,就会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要使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府”进一步取得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效果,就要求人大、纪检监察等专门的监督机关加强监督检查,抓好工作落实。一是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通过明查暗访、问卷调查、听取汇报等形式加强检查,对照各单位制订的公开目录和公开形式,看看是不是真正做到公开内容真实全面、公开形式方便快捷、制度保障健全有效。同时通过党风政风监察中心开设的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网上举报等方式,认真受理群众投诉,根据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督促做好整改。二是要加大评议考核力度。把政务公开情况作为机关效能监察、“民主评

--11--议行风”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活动的重要内容,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议。三是要加大政务公开工作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的力度。对推行政务公开不力的,要对单位“一把手”采取诫勉谈话等方式,严肃批评促其整改。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侵犯群众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政务公开的严肃性。

--12--

篇2: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广元市牛改工作调查报告

近来,我们在广元市的剑阁、苍溪、旺苍、广元市中区等地对牛改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全市共建成牛冷配改良站点105个,共冷配改良牛29302头,其中黄牛有14131头,水牛有15171头.此外,还在较偏远地区利用良种及高代杂交牛改良本地牛13835头.

作 者:富刚 李明 郑昭阳 作者单位:四川省畜牧食品局生产科教处,四川成都,610041刊 名:四川畜牧兽医英文刊名:SICHUAN ANIMAL & VETERINARY SCIENCES年,卷(期):27(10)分类号:F307.3关键词:

篇3: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一、苍溪县贫困概貌和扶贫攻坚基本情况

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802个村(社区)。 总人口79 万, 其中农业人口66.3万。2014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88 个贫困县中排第36位。截止2015年6月30日,全县有贫困村214个,贫困户23196户,贫困人口67946人。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和全省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苍溪县在贫困特征上,既有量大面宽、程度深的全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边远分散、底薄灾多、巩固脱贫成果较艰巨的个性问题。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以来,苍溪县各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贯彻中央要求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扶贫开发攻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在学习领会中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层层开展学习宣讲和专题讨论,推动中央要求和省市委全会精神入脑入心,把党员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决战决胜扶贫攻坚上来;二是在研判形势中完善发展思路。组织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各乡镇负责人、驻村扶贫工作队、贫困村第一书记、联村帮户联络员,开展扶贫攻坚工作调研。在收集贫困数据、摸清县情底数的基础上,研究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准自身定位,提出了在全省88个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在全省同类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 “两个率先”目标,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调研中大家反映,这些思路和举措是顺应中央和省委要求的,也是切合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实际的;三是在压实责任中推动发展见效。苍溪县委县政府切实担负扶贫攻坚第一责任,层层传导责任压力,督促各级干部担当作为,确保脱贫奔康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从调研情况看,虽然受内外环境影响,面临多重困难,但目前各级干部精神状态较好、工作勤勉务实、执行落实力强,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厚。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2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达41.2亿元,增长9.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2.36亿元,增长24.99%,特别是红心猕猴桃、雪梨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村正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二、当前需要重视研究的几个共性问题

通过在苍溪县的调查,结合对全省88个贫困县的比较分析,当前各地在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上积极性很高、干劲很足,但在如何更好地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从 “漫灌”到 “滴灌”上,还有六个方面的共性问题需要重视研究。

1.解决识别误差和处于贫困边缘的困难群体问题

做到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是基础。按照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 元的标准识别和确定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既公开透明又简便易行,但在实际筛选统计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入户调查误差带来识别偏差。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户大多有 “藏富”心理,仅靠短时间的入户调查,难以对农村家庭收入完全摸清,调查统计人员对数据的采集和在对数据真实性的确认上手段有限,不一定能做到完全精准。加之还有少数群众有争当贫困户思想,有的农户在识别前将子女与父母户口分开,导致收入微薄的老年贫困户增多;二是群众平均主义心态造成人为 “漏统”现象。部分地区评定贫困户,群众认为拿了低保再评贫困户,是 “骑了双马”,部分基层工作不细致、把关不严,导致部分贫困户被 “漏统”;三是处于贫困线临界值之上的农户,因病因灾极易返贫。从抽样调查情况看,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刚迈过2736 元的农户仍占到近2%,这类群体无法直接享受精准扶贫带来的政策红利,抗灾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演化成为相对弱势群体。

2.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突出问题

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来临,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 “空心化”。目前,农村人口普遍向外流动,大多数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的缺乏,已难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带来 “低收益”。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粮、养猪等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很难直接从传统农业中获利。加之贫困山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大量 “空壳”现象,造成贫困村土地流转价格低,贫困户获得的收益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带来 “奔康难”。部分贫困乡镇、村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 “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彻底扭转,当地老百姓以 “垮垮房子烂泥路,乱七八糟无人顾,乌鸡凤凰都外飞,男人难以娶媳妇”的顺口溜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环境。

3.扶贫攻坚参与性不强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目前社会和群众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期望值过高,不少人单纯认为脱贫奔康只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为有效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最大值,必须正视主导性、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研究破解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乡(镇)、村党组织引领带富能力不足的问题。乡镇干部任务繁重,承担多个角色,既是组织领导者,也是具体实施者,既牵一条线,也管多个面。有的边远乡镇还因工作人员流动快,难以保证扶贫攻坚力量。个别村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以苍溪县为例,214 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2.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6 人,仅占16.8%,党员平均年龄57岁以上,在扶贫观念、政策掌握、组织发动、技术指导、服务群众方面跟不上形势需要,“老马拉大车”有心无力;二是一些部门帮扶措施简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调研发现,负责帮扶贫困村的一些部门和单位有重资金物资帮扶、轻脱贫内力涵养,重当年增收见效、轻长期规划扶持的现象。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不同,贫困对象受益效果也不同,特别是警察、医生和教师等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对联系对象的帮扶往往以送钱给物为主,帮扶效果达不到群众的心理预期;三是社会扶贫整体呈点多、力弱 “碎片化”的问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益扶贫事业不同程度存在功利性,注重形式上的扶贫,加之信息的不对称和整体联动不够,容易产生多头救助、遗漏救助、重复救助现象;四是群众主体作用激活不够的问题。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自主脱贫意识,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甚至只拿钱不做事,存在 “等靠要”依赖思想,缺乏主动性,出现了 “上急下不急、外热内冷淡” 的现象。少数基层干部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够,还没能通过有效的脱贫激励机制,真正把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

调研中发现,缺项目资金是目前制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的一大瓶颈。一是专项资金条块分割来源分散,整合难。各种项目资金在审批、拨付、管理、验收等程序要求不一样,地方政府只能将 “买米的钱用来买米,打油的钱用来打油”,导致 “小股汇不成大流”,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县乡本级财政体量不足,配套难。贫困县大多属于 “吃饭财政”,90%以上的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迫于收支矛盾、新增债务等多重压力,有的基层干部对项目资金“既盼又怕”,有的项目因地方财政拿不出配套资金而放弃申报;三是扶贫项目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小,融资难。扶贫项目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潜在风险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难度较大。县级融资平台发展程度低、融资平台缺乏,受信用等级所限,金融环境相对滞后,加之农民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有效融资。

5.对脱贫摘帽后政策削减带来的返贫担忧问题

调研中反映,各级脱贫奔康的目标已经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都十分清晰,但对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的激励措施还不明确。一是各级政府没有明确脱贫摘帽的相关数据指标。目前省上对贫困县下达了减贫任务,但尚未出台明确的脱贫摘帽退出机制。2014年试行的 《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中,也没有对工作目标、保障目标、成效目标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以什么标准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行验收。随着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变化,每年应按多大增幅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没有具体参照标尺,因此帮扶措施和力度难以做到精准有效。若以县为单位,各自根据扶贫规划和实际情况测算出相关指标并付诸实施,如果与省上未来出台的脱贫指标不一致,很多基层干部担心相关工作将重新返工;二是脱贫摘帽后巩固期的压力预期造成 “摘帽减政策” 的担忧。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脱贫摘帽后扶持政策、项目资金迟早要减少,加之目前没有明确对率先脱贫县(市、区)的奖励机制,因而对率先脱贫摘帽心存顾虑,担心贫困边缘人口由于无法预期的疾病、自然灾害等影响会再次返贫,部分干部对主动摘帽的积极性不高。

6.一些干部中固有的 “路径依赖”导致粗放扶贫问题

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干部是决定因素。实现省委确定的脱贫奔康各项目标任务,广大干部的能力素养还需要加快提升。一是在思想观念上需要进一步革新。调研中反映,部分基层干部对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新阶段的扶贫政策把握不准,用老眼光看待新扶贫,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认为扶贫就是送钱送物、拆旧建新、修路架桥,导致扶贫资源配置失序和工作效率低下;二是在工作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改进。认为群众 “穷根”难拔、“穷病”难治,扶贫短期难以见效,习惯性地用抓示范点代替精准扶贫,搞盆景式、插花式、堆点式扶贫。有的扶贫项目资金没有完全用到刀刃上,造成点上锦上添花,面上推进却明显滞后;三是在对症下药治穷病上需要进一步强化。部分地方 “因地制宜、一户一策、标本兼治”的精准脱贫规划和措施还没有具体落地,或者干脆把扶贫规划当摆设,说一套做一套。有的地方还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均衡用力、“撒胡椒面”,统筹不够;四是在对精准扶贫的认识把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基层干部对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补短板的意识不强,认为只要通过持续发展就可以解决扶贫攻坚中的所有问题,仍然用重大项目驱动发展效应来掩盖精准扶贫困境。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扶贫攻坚重点项目清单里列的多数是招商引资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片面地用发展项目来代替精准扶贫项目。

三、对策建议

笔者在调研中深切感到,精准扶贫对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必须结合实际,重视研究扶贫开发攻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推动省市委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地。

1.坚持对象精准、分类明确, 聚焦 “六个精准”全力推动扶贫攻坚规划落实落地

对象精准是落实 “六个精准”的前提,苍溪县完善识别评定办法,对贫困户基础数据进一步全面摸底调查,确保贫困对象识别准确无遗漏。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管理系统,切实加强建卡立档贫困户动态管理。一是着力消解 “政策性贫困级差”。积极实施有针对性地扶贫,对调查中确定的建卡立档户之外的贫困人口、边缘贫困人口,发动引导社会力量进行帮扶,杜绝出现宣布脱贫奔康后还有群众仍在贫困线上徘徊的窘境;二是着力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坚持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加强党员干部带动示范、乡村先进文化引领,逐步破除部分群众攀比心态和 “等靠要”思想,摒弃 “争当贫困”“不愿脱贫”的不良风气,形成干群一心、共谋脱贫的良好局面;三是着力实现对农村 “懒人”的扶志转化。对少数四肢健全但不愿通过劳动致富,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农村 “懒人”,探索实施 “有责任的扶贫”机制,制定责任清单,以量化劳动量、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子女升学率等方式,由村民监督委员会评比打分,作为其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经济学手段,调动激发农村贫困 “懒人”脱贫奔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激发农村经济内生活力

坚持把脱贫解困和致富奔康结合起来,两步并作一步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乡村风貌改造,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在新村建设上,本着 “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体现小规模、微田园、组团式山区村落特点,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居。在产业发展上,本着 “突出特色、农旅融合”,打造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苍溪县现代农业园区 “一区四园” 综合开发模式,综合打造特色产业园、休闲旅游园、科技示范园和创业孵化园,辐射贫困散户发展产业、进园务工,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不把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区域内产品与劳务产出的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

3.坚持统筹调度、整合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支持参与扶贫攻坚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在规划设计、安排部署、统筹协调、重点投入、考核验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又需要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真帮实扶。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苍溪县在扶贫攻坚中,探索建立的 “县级统筹、乡镇主抓、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的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扶贫攻坚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群众主体的作用。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建立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 “四到县”制度,提高县级党委、政府对扶贫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二是分解落实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责任,解决好 “谁来扶”的问题。建立扶贫开发统计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进一步督促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联系领导、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1个驻村帮扶单位、1名 “第一书记”,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解决好 “都来扶” 的问题。积极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建立特困人口社会帮扶信息平台,及时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特困对象扶贫需求和社会帮扶动态,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促进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聚集;四是坚持激励导向提高群众参与度,解决好“自己扶”的问题。运用市场手段推进扶贫开发,鼓励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发展产业,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 “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贫困户在产业链上持续稳定增收,加快实现精准脱贫。

4.坚持探索实践、广开渠道,以多元投入破解扶贫开发资金制约

进一步拓宽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融资渠道,解决扶贫开发攻坚 “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向贫困县倾斜的政策连续不变。允许符合政策的秦巴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结余指标,优先在省内一线城市挂钩使用。支持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专项债券发行项目。对于县级平台实力弱、融资难的地方,可采取 “以市带县”的方式发行项目收益和国家专项债券,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基础建设领域,破解因扶贫专项资金来源分散、需求面大而对地方投入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强化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便利化特惠金融政策措施,延伸金融服务链条;三是千方百计撬动金融资金投放。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登记服务平台,适度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投放规模和范围。引导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优先向从事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试点推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模式,多渠道增加金融对贫困户发展的支持;四是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对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巡回督查,确保项目落实精准到位、资金使用精准到位,防止跑冒滴漏。

5.坚持着眼长远、脱贫奔康,以扶贫政策的持续深化助推持续发展

改变 “脱贫即断奶”的 “反向激励”,实施 “扶上马再送一程”的 “正向激励”。一是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研究出台检验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的指标体系和操作办法,明确贫困县、贫困村退出标准;二是坚持扶持力度不减。保持对贫困县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县的投入力度,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三是奖励鼓励率先脱贫。出台脱贫减贫激励政策,对提前实现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次性奖励。试行 “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对提前 “摘帽”的县乡领导班子给予表彰鼓励。

6.坚持选好育优、建强队伍,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放意识和能力素养

篇4: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 肾结石;流行病学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kidney stone in Lizou of Guangyuan

Zhao Lei Hu Xiaofeng Li Xuexi Wang Shize Du Xiaoling Zhong Jian Tian Xiaoji Zhu Xiaoyan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epidemiology of kidney stone in Lizou of Guangyuan and find the identify high-risk people and analyze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cluster survey methodology for benefits in Guangyuan City State district 1175 resi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kidney stones and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gender, age, educational level. Result: Kidney stone prevalence rate is5.70%,the rate of the men and the women are 7.46%、4.23%(P<0.05).Total kidney stone prevalence increases with age(X2=11.649;P=0.04).Prevalence of occupations in public than other occupational groups(X2=16.312??P=0.003).Literacy levels and the 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 without obvious(X2?=2.358?P=0.501),but a high level of literacy of the population prevalence rates are relatively low. Conclusion: Lee State district of Guangyuan city total relatively high 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 which may have some relevance with excellent water quality in the region. In public, senior citizens, male kidney stones caused by high-risk groups should be a high priority.

Key word: kidney stone; Epidemiology

肾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1],其病因比较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川北医学院赴广元“闪光青春”医疗卫生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12年7月7至12日对广元市利州区1175名常住居民进行了肾结石患病情况的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

选择广元市利州区居住5年以上年满10周岁以上的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共1175人作为调查对象。城区内以居委会为基本抽样单位,乡村以乡镇为抽样单位,共1175人。其中男性536人,女性639人。

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查阅病历结合(B超检查确诊有胆囊结石者或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结石者),由严格培训的全队队员负责问卷调查,填写问卷。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X2检验

4 结果

本次调查共查出肾结石患者67例,肾结石总患病率为5.70%。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7.46%、4.23%,男女患病比例为1.48:1(见表1)。肾结石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见表2)。此外不同职业人群肾结石患病率不同,机关事业单位的患病率较高,而学生最低(表3)。文化水平与肾结石的患病无显著差异,但仍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患病率逐渐降低,大学文化水平者肾结石患病率相对最低(见表4)。

表1 性别与肾结石患病率的关系

(X2=5.682 P=0.017)

表2 年龄与肾结石患病率的关系

(X2=11.649 P=0.04)

5 讨论

肾结石是一种多因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了。尿石症在我国较为常见,且患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据有关文献报道,1985年,广东省东莞市调查865576人,新发尿石症患者1212例,年新发病率是140/10万人[2]。1998年广东湛江市调查6827人,发现尿结石症患者416例,发病率为6.09%[3];1999年深圳市调查7399人发现肾结石患者360例,发病率为4.87%[4];2005年北京市调查4379人,尿石症患病率为3.45%(男4.41%,女2.37%)[5]。由此可见我国肾结石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其形式不容乐观。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广元市利州区肾结石的总患病率为5.70%,较其他地区为高,这可能与该地区水质过硬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关研究表明[6]:雌激素能够提高尿液中的枸橼酸的浓度,并可以提高尿液中骨桥蛋白的水平,从而抑制肾结石产生;雄激素的作用则恰好相反,降低了尿液中枸橼酸和骨桥蛋白的水平促进结石的产生。此次研究男女患病率分别为7.46%、4.23%,男女患病比率1.48:1(X2=11.493,P=0.042),与此研究相符。此外肾结石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X2=11.649;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关事业单位人群较其他人群为高,学生患病率最低(X2=16.312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肾结石患病率相应降低,这与张顺祥等人[7]认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是肾结石发病的保护因素相一致。

因此肾结石的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都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此次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肾结石的认识程度,有助于探寻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人群及高龄男性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裘法祖,盂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57-663

[2]莫刘基,邓家泰,穆桂嫦,等.东莞市尿石症每年新发现病例情况调查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7,8(5):177-179

[3]黄存林,刘坚义,何源.南海西部石油公司6827名职工尿石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623-625

[4]许四虎,程锦泉,周华,等.深圳市肾结石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华泌尿外科志,1999,20:655-657

[5]蔡涛,李景敏,王梅,等.首都机场职工尿石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8,29t352

[6]Sikora P,Zajaczkowska M,Hoppe B.Assessment of crystallization risk formulas in pediatric calcium stone-formers.Pediatr Nephml.2009 Oct;24(10):1997-2003

[7]张顺祥,李良成,江英,等.尿石症危险因素人群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273—276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项目

篇5: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绵阳:

特大地震发生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山东、辽宁、河北、河南省,以及内江、南充、达州、资阳市的倾情援建下,绵阳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不移、坚韧不拔、感恩奋进,“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灾后重建的奇迹和加快发展的奇迹。绵阳,已经从悲壮走向新生。

一是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绵阳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重建工作,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截至目前,全市纳入国家重建规划项目7314个、总投资2267.3亿元,已完工6839个、完工率93.5%,完成投资2115.7亿元、占总投资的93.3%,964个对口援建项目除辽宁省追加项目外已全部完工。举世瞩目的北川新县城已建成入住,新北川中学投入使用,北川老县城遗址保护、地震纪念馆建设和唐家山堰塞湖后期治理进展顺利,安县晓坝、平武南坝、江油青莲等10个重建重点集镇形成基本功能。今年9月底前,绵阳将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二是灾区民生极大改善。绵阳市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最大政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标准,优先重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市118.3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全部完成,6.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已完成6.2万户,751所学校重建完成732所,381个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完成350个。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治理灾毁林地140.8万亩,复垦灾毁耕地84万亩,27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225处。加大扶贫帮困和扩大就业力度,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联系帮扶群众31.5万人,2.2万名“三孤”人员救助措施逐一得到落实,31万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应保尽保”,全市19228户因灾失地农民全面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农村转移就业128万人。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民生极大改善、群众得实惠最多的过程。

三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绵阳市统筹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项目。截至目前,全市882个工业重建项目完工861个,1182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工1124个,764个水利重建项目完工719个。特别是抓住对口援建和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新上了总投资160多亿元的一批大项目,引进了世界500强艾默生和中国重汽、辽宁华晨等一批大企业。4个对口援建工业园签约入园企业72户、协议引资97.3亿元。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投入141.6亿元重建道路6945公里,成绵乐城际铁路等4条快速铁路、绵遂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市到县5条快速通道全部建成,绵阳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9个。加快实施农耕区“全域灌溉”,武都水库下闸蓄水,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大规模投入使绵阳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经济发展实现了再生性跨越,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制高点上。

四是重建监管严格有效。绵阳市把加强重建项目资金监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坚持阳光重建、廉洁重建,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度,全面推行招投标电子化,使项目招投标“时间缩短、程序不减、提速不越轨”,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安排纪检监察、审计和检察机关全程介入,实行

每投必审、每投必查、旁站监理、跟踪审计。组建10个分片包干组和4个项目资金检查组,组织3700余人次驻县、定点、定项目开展检查。派出922个审计组,审减工程造价7.9亿元。灾后重建至今,所有重建工程没有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现重大腐败现象。

成都:

成都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全市特别是毗邻震中的都江堰、彭州等远郊市县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共有4307人遇难,28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84亿元。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援建省市无私援助下,成都市不仅胜利完成了抢险救灾和发挥全省抗震救灾基地、通道、窗口作用的繁重任务,而且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一是城乡住房重建方面。“5.12”地震中,成都市共有67万户城乡住房毁损。三年来,成都市把城乡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首要任务,按照产业发展性、建筑风貌和形态多样性、环境相融性、基础设施共享性“四性”原则和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采取原址重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自愿搬迁异地安置等多种重建方式,高质量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农村和城镇所有受损房屋2008年和2009年分别全面完成维修加固,所有被毁房屋今年已全面重建完工并顺利分配到户,全市灾区共完成城乡住房重建4.3万套和13.7万套,入住率分别达90.3%、97.1%。重建后的230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既安全美观又配套完善、既体现特色又富有现代气息,灾区群众居住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提升。

二是公共设施重建方面。“5.12”地震中,成都市1086所学校、451个医疗卫生机构受损。三年来,成都市把公共设施重建摆在灾后重建优先位置,统筹规划设施布局,优先安排重建资金,规范建设标准,严格质量监管,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2009年9月1日前,所有受损学校全部完成维修加固,所有被毁中小学校共169所全部完成重建,18万灾区中小学生全部搬进永久性校舍,每年生均公用经费还增加了250元,建成后的学校成为灾区最坚固、最漂亮的建筑。截至3月底,232个卫生重建项目、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4个派出所顺利竣工。现在的灾区,镇镇都有标准化的学校、公立医院、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派出所、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全面上档升级,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基础设施重建方面。“5.12”地震中,成都市共有3312公里公路、135座桥梁损毁。三年来,成都市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集中力量攻坚,加快恢复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截至3月底,灾区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重建基本完成,280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1833公里农村公路全部建成通车,所有受损道路和损毁桥梁全面修复,投资130亿元的灾后重建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灌快铁于2010年5月建成投运,投资30亿元的成彭快铁将于今年投入使用,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四是产业恢复重建方面。“5.12”地震中,成都市灾区三次产业均遭受重大损失,仅旅游业损失就达300亿元以上。三年来,成都市把产业重建作为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

力的重要途径,将产业恢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特色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截至3月底,397个工业重建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110亿元;14个旅游重建项目完工,完成投资25.7亿元;79个农业重建项目完工,完成投资34亿元。随着产业恢复发展,灾区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只要有意愿48小时就能实现就业。目前,成都市县经济全面恢复并远超震前水平,实现再生性跨越,灾区正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聚集区和示范区。

五是生态恢复重建方面。“5.12”地震中,成都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生态屏障的龙门山带森林大片损毁。三年来,成都市把生态重建作为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结合地质灾害治理,综合运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大力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植被修复工程等项目。截至3月底,18个生态恢复项目完成投资9.1亿元,完成林草植被恢复15.2万亩、大熊猫栖息地39.1万亩,灾区生态系统、野生生物栖息地、自然景观等加快恢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重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

六是精神家园重建方面。“5.12”地震中,成都市灾区群众遭受不同程度心理创伤。三年来,成都市把精神家园重建作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建设美好新家园重要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文明活动,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幸福家园。截至3月底,累计开展心理抚慰27.2万人次,组织“重建家园?文化相伴”活动300余场,灾区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展示出奋发有为、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在繁重的灾后重建中,成都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测评前三位。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3148个灾后重建项目完工2956个,完成投资831.8亿元,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灾后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年来,成都克服了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6.9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分别比三年前提升1位和2位;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并成功引进德国大众、德州仪器、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89家。去年被《福布斯》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的第一名。

德阳:

面对“5.12”特大地震的空前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对口援建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援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只争朝夕,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去年9月底前,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85%,圆满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到今年3月底,全市5489个灾后重建规划项目开工5487个,竣工5128个,竣工率93.4%;完成总投资1452.8亿元,占92.6%。经过8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如今面貌一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城乡住房大变化。德阳市把安居放在首位,注重科学选址、风貌塑造和设施配套,实施了道路、供水、排污、供电、沼气、光纤电视等公共设施“六进村”,规划了2131个农村集中建房点,33.38万户重建农房全部竣工并搬进了新居,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

了一大步。妥善处理城镇住房重建产权关系,切实解决国企和困难户贷款难题,全市6.85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

各类设施大提升。竣工学校577所、医疗卫生机构162个,重建学校、医院、文化等民生性基础设施质量可靠、功能齐备,布局优化,硬件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全市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实现根本性改善。除绵茂公路外所有交通重建项目全部完成,德阳综合交通体系正加快形成。完成113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实施灌区工程和农村饮水工程,全市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超过震前水平。

城镇建设大跨越。实施147个城镇体系重建项目,完成投资103.4亿元,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城镇建成面积达147.6平方公里,比震前增加42.9平方公里。德阳市区建成了一批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正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5个县城实施了新区和副中心建设,“川流不息”汉旺新镇、“江南水乡”孝德镇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完成重建,展露出新姿,实现了城镇功能整体跨越。

三次产业大发展。坚持重建与提升相结合,在重建中实现产业升级。建成一批沼气池、繁育基地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成效明显。竣工1078个工业重建项目,新增工业园区建成面积36.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整体超过震前水平。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德阳确定为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建成一批商贸区、物流园区和旅游区,提升了服务业发展层次。

生态环境大改善。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切实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逐步恢复灾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完成5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最大限度降低了“8.13”清平乡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害。

精神家园大重建。开展灾区心理卫生干预、咨询和诊疗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帮助灾区群众重树生活的信心。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精神,加快“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凝聚起建设德阳的智慧和力量。

广元:

一、广元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元市全面实施国家批准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市纳入国家重建规划项目6305个全部开工,完工93.28%;完成投资1134.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2.76%。截止目前,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是城乡住房重建全部完成。68.5万户(其中农房48.7万户、城镇19.8万套)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于2009年5月12日前全面完成;19.96万户农房、4.54万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完工,灾区群众居住环境比灾前明显改善。二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跨越发展。3450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工93.3%,1200多座学校、医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拔地而起,175个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完工90.29%,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综合次级交通枢纽加速形成。三是农村建设和城镇体系重建基本完成。全市农村重建项目即将全面完工,城镇道路、桥梁和其它

市政设施实现恢复重建,城镇化率三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青川县城重建克服了国家规划延迟批复8个月等特殊困难,也将于今年9月底前如期完成县城重建任务。四是产业与生态重建接近尾声。2423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工97.85%,完成森林植被恢复125.7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0平方公里,震后广元更加美丽。五是对口援建基本完成。757个对口援建项目全面完工,38个港、澳援建项目加快建设,与援建省市长效合作机制正在形成。

灾后三年重建,广元不仅完成“原地起立”,而且实现“发展起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比2007年增长52.3%,年均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7年的4倍,当年投资额是灾前23年投资的总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2007年增长2.5倍,主要经济指标创建市26年来最好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党政军民无私援助、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元人民感恩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更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党和祖国无比伟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二、广元灾后重建的主要特点

广元是集盆周山区、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特殊地区,人均财力在全省6个重灾市州中最低,市城区受灾程度在重灾市州中最为严重。在三年灾后重建中,广元市结合实际,主要突出了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第一,坚持民生优先,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眼群众疾苦、立足群众期盼,用最短时间全面恢复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电视等群众最急需的民生设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100余万;把农房重建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高度重视灾后群众失业解困工作,全市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大力开展灾后棚户区改造,强力推进“三个万套”保障性住房工程,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2010年位居全省第一;强化灾区群众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向前推进了二十年以上,灾区群众十分满意。

第二,坚持低碳重建,探索后发地区科学发展的特色路径。广元市在地震灾区率先提出了低碳重建的思路,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广元灾后重建全过程。在灾后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建成了一批节能示范小区。大力推广穿斗木结构住房6万余户,建成了“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木门窗”的川北特色民居。震后三年新建沼气池12.7万口、发展民用天然气6.2万户,全市农村沼气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53.2%。率先在中国西部成立首个碳交所,在四川地区最先对外售出碳汇指标,在广元成功举办“低碳重建与企业发展国际论坛”,2010年荣获“中国十大低碳贡献城市”和“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称号。

第三,坚持着眼长远,产业重建极大提升造血功能。坚持产业重建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千方百计增强灾后发展后劲。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三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9个。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三年工业园区新增面积51.8平方公里,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1倍。大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三年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1个,苍溪猕猴桃等广元“七绝”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三年增长1.7倍。

第四,坚持物质和精神重建“两手抓”,文化重建特色鲜明。在抗震救灾和三年灾后重建中,广元市始终注重传承伟大的红军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精神风尚,形成的“有脚有手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两幅体现灾区人民敢于亮剑、不胜不休、顽强斗志的标语得到家宝总理肯定。强化精神家园重建,快速建成的广元红星公园、东河口地震遗址纪念地等16个项目正激励着广元人民团结拼搏奋勇向前。三年建成4A级旅游景区8个,名列全省第二,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基本形成,重建后的剑门关景区一年门票收入近3000万元。创造了以“马口样本”为代表的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广元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在地震灾区推广。

第五,坚持管理创新,应急、防灾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加快应急、防灾体系建设,全市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功创建为全国首个“无毒害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一等奖。

三、未来广元充满蓬勃生机

三年灾后重建即将完成,广元下一步将怎么办?一是着眼灾区经济振兴,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灾后发展振兴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等三大规划,广元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加快。二是着眼重建项目后期管理。在过去三年重建中,全市项目资金管理是安全的,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下一步,广元市将继续强化灾后重建项目的后期监管与审计,并努力维护好、管理好和运营好各类重建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功效。三是着眼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旅游集散地和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阿坝州:

三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撼动世界,震中所在地阿坝州全域受灾,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元,灾情惨重,史无前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援建省市和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下,通过1000多个日夜的超常奋战,阿坝州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个脱胎换骨的崭新阿坝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第一,坚持科学、优质、阳光重建,如期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2876个重建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已完工2533个,完成投资668.22亿元;到9月底,所有项目将全部完成。第二,坚持优先推进民生工程,群众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灾区13万户重建住房高效完成,5万户牧民定居建设将在今年提前全部竣工,全州70万群众入住新居。206所学校、189个医疗卫生机构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优质重建,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提高。第三,坚持硬件提升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汶川映秀、水磨、茂县坪头、牟托、理县桃坪、甘堡等一大批灾后重建精品亮点,得到各界广泛赞誉。通过以点连线带面,全域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群众得到最大实惠,呈现一派安居乐业景象。第四,坚持强攻重大基础设施,发展条件大幅改善。境内19段国省干道1535公里道路上档升级,6500多公里农村公路全面提升,都映高速、成兰铁路、红原机场、汶马高速等重大工程或已建成,或正加紧推进;能源、通讯保障能力超过震前;水利、生态等重建项目顺利实施。以“畅通阿坝”为标志,跨越发展的新平台构建成型。第五,坚持在重建中调整结构,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充实拓展“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格局,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工业迈上集

中集约发展轨道,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盐化工六大优势产业强势兴起,循环经济初成框架;新增4个国家4A级景区,新推出100个精品旅游村寨,阿坝旅游更具魅力,可进入性大幅提高。三年来,在灾后重建的强力助推下,在国家加快藏区跨越发展的政策支撑下,阿坝州经济超常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震前的103亿上升到130多亿;与“十五”末相比,城乡群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成倍翻番、大幅增长。

雅安:

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以来,雅安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机遇,化悲痛为力量,化灾难为机遇,民生为先、质量为重,科学规划,科学重建,努力实现“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

去年9月,雅安市提前顺利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位居全省重灾市州前列。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强化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力求重建工作优质、高效、安全。到2011年3月底,雅安全市开工灾后重建项目2,354个,开工率99%;完工项目2,146个,完工率90.3%;累计完成投资241.1亿元,投资完成率88.5%。除港澳援助及世行、亚行贷款等不可控项目外,其余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将在今年5月12日前全部开工,并力争在今年9月底全部竣工。

一是受灾群众住房条件极大改善。雅安市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城乡住房重建放在恢复重建的首要位置,努力实现受灾群众户户有房住。震后半年,雅安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共维修农房144,443户;震后一年,31,382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31,596户农房重建全面完成;震后两年,3,647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二是整体异地迁建城镇初具规模。汉源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省两个整体异地重建县城之一。两年多来,雅安市市委、市政府立足既是灾区、库区又是民族地区的实际,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基本完成了汉源县城整体异地重建的艰巨任务。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初步建成,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建成住房、办公用房和公建用房200万平方米,近3万人顺利搬迁入住。

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高。以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市规划重建的389所学校已竣工360所,竣工率达到92.6%,全市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向前推进十年以上。规划的171个医疗机构已竣工143个,其可控项目竣工率达到99%,已完成投资6.6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7%。文广系统灾后重建项目竣工率达到95.5%。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规划重建的6条国省干道有5条完工,累计完成投资9.96亿元;水利设施项目竣工率达到98%,完成投资5.6亿元,改造农村电网各类线路1,533千米。

四是产业恢复重建不断优化升级。把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合理布局结合起来,把骨干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加快恢复自身有基础的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在重建中提升产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把灾后恢复重建和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灾后重建项目实现集中发展。全市规划重建的93个工业项目已竣工91个,竣工率达到97.9%;规划的45.6亿元总投资已完成45.44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

99.6%。农业重建项目完工率89%,投资完成率99.6%。加快旅游产业恢复重建,市内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篇6:广元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党组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开展基层党组织现状大调查实施“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方案〉的通知》(广利教党组发﹝2012﹞4号)要求,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群众测评等方式,对该校党组织现状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基本情况

该校支部有正式党员7人(全部为在职教师),占教职工人总数的41%,无预备党员。支委会设置书记(兼校长)、宣教委员(兼学校教务处主任)、组织委员(兼学校工会主席)各1人。

二、主要问题

通过召集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调查和走访调研,学校党支部在近两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有的支部委员对党务不够熟悉,经费保障、积极性的调动、党员发展等等一些问题也相继暴露。现将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理论学习不够,党务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抓深抓实

该校党支部,在理论学习方面重视不够,学习也不够深入,对上级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往往片面强调教学任务重、业务繁忙、工作量大等客观原因,没有深入探讨主观因素、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上中层干部的调整,支部委员来自新任履职,对党务工作业务生疏,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开展工作;虽然学校党支部组织了培训,但是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而个人又未能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导致在开展党务工作方面缺乏方式方法、缺乏工作创新,往往流于应付上级交给的任务。个别党员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有的在发展观 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等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的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缺乏推动科学发展必备的知识,缺乏进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有的发展思路不清,信心不足等。

2、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组织工作开展和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

在本次调研走访过程中,一些党员谈到学校基层党组织没有经费保障,无法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各支部委员都没有享受津贴,经济待遇没有保障,这对于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年来,学校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办公业务经费,其他没有任何经费。如果行政不能下拨一定的经费,可想而知,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便无法进行。因此,这些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组织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职工党员积极性的调动。

3、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小学办学规模必然逐步缩小,该校学生人数不可避免的减少,教师也随之减少。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则更加不可能。因此学校党务工作只能由支部成员分担,而支部成员往往也是教学科研骨干,工作忙、压力大,而且党支部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发展党员的任务比较重,加上目前该校在人事政策上未能体现对这一工作量的肯定,致使个别教师不愿担任这些职务。基层党务工作人员选配难、稳定难,影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切实发挥。

4、党组织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该校党支部的活动内容单调,多以组织生活为主,而组织生活又以学习文件和传达上级精神为主,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单位的中心工作进行专题研讨,使党员对组织活动缺乏兴趣。党组织活动有被党员发展工作所替代的现象,党组织活动缺乏活力。活动形式也缺乏创新,一方面,学校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还停留在传统的读文件、读报纸上,要求一律,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2 渗透力,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党员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党支部出现了以娱乐活动代替教育活动的现象,有组织生活娱乐化倾向。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学校改革过程中做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确保学校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对该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努力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和方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校党支部是各级党委领导的组织基础,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第一线,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如何适应学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加强和改进该校党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1、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理论学习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要逐步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党支部工作学习制度,如“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争先创优、党员联系群众等。通过严格的学习制度,保证党员长期受教育;通过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减少极少数只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的出现;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提高思想,改进不足;通过争先创优,形成争先进、学先进的赶超氛围;通过密切联系师生,反映师生呼声,解决师生困难,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保证该校各项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1)党的会议要制度化、具体化。该提交党的会议通报、研究的工作,要有规定,并严格依规定办事。这一条若做不到,便无法通过党的会议来监督行政工作。党组织不履行监督职责,搞一团和气,这不是搞好团结,而是失职。这样的党组织形同虚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在学校的党组织,不再是领导学校工作,而是监督保证作用的发挥。党组织的监督和保障作用体现如下。党的保障作用表现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坚持正 3 确办学方向;保证校长充分行使全面负责的职权。党的监督作用表现在:监督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监督党员干部和非党行政人员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政纪法规,使学校职工和学生利益不受侵害;监督党员(含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履行义务,在学校工作中起带头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2)切实发挥好党员的作用。党要管党,首先要建设好党员队伍,发挥好党员的作用。学校党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队伍的素质,影响着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进而也关系到学校党组织的威信。因为学校党组织中的党员大多数都是一线的教师,而且是骨干和精英,他们能够及时的把广大师生的意见反映到组织上来。设想一下,一支心中没有教工,没有学生,没有爱心的党员队伍,如何撑起学校教育那一片蓝蓝的天。因此发展党员队伍这项工作不仅仅是选一个人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学校的发展和党组织威信的问题。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角度思考,党员发展的数量不应该从严控制;但是从保证质量的角度思考,则应该从严控制。我们的宗旨是有利于学校的建设,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党群关系的团结。

2、积极推进工作创新

党建工作必须要有新起点,新思考,新站位,必须要体现出党建工作成效的最大化、工作效果的最佳化、工作机制的最优化。

(1)思想要有新境界

历史上看,我们党在理论建设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党建工作要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体现与时俱进,就必须紧紧围绕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宗旨。

(2)行动要有新思考

党建工作历来强调要与中央保持一致,与上级要求保持高度统一。这是政治要求,是纪律要求。但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们部分学校支部的党务工作 4 缺乏主动,缺少突破,缺少自己的思考,缺少自己的谋划,缺少自己的目标,导致党建工作多年一个样,没多大起色,没有多少吸引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应该说,当前该校所开展的党员思想大讨论,所进行的党员大比武等活动都是有益的、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3)工作要有新突破

我们的党建工作从何抓起,如何实现突破,在当前关键要立足于“三个创新”。

理念创新。对教育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党建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要打造“经营教育”的理念。要从经营教育思想、经营教育资源、经营师资力量、经营教育质量、经营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考虑。

机制创新。该校结合干部制度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构了以“自找压力,自定目标,自我塑造,自主奋进”为内容的教师自主发展机制;以“察民情——把广大教职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听民声——把广大教职工的意愿作为第一准则;解民忧——把为广大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作为第一目标”为内容的民主管理机制;以“讲原则、讲正气;不循私情,不主观臆断”为内容的依法治校机制;以“扶正祛邪,让教职工有正义感;平易近人,让教职工有亲近感;理解关心,让教职工有安全感;赏罚分明,让教职工有公平感;自制自律,让教职工有信服感”的干部工作机制等等。

学习创新。就是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营造学习化校园、学习型组织。我们必须努力使学习成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学会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工作过程完全变成学习过程,使我们的党建工作有灵魂、有个性、有内涵、有品位。

(4)管理要有新视角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要从研究新情况入手。要注重研究时代和社会。研究时代和社会赋予学校党建工作的要求,研究时代和社会对学校党建工作提出的挑战,研究时代和社会为学校党建工作创造的战略机遇,进而研 5 究教育的发展如何与之相适应,研究学校党建工作如何加以保证。这样我们的管理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会有较高的定位,才会有新的视角。

3、加强发展新党员工作

该校教师思想较为活跃,在党员的教育培养和发展中,对培养对象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要看教职工和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看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道德品质修养如何,把是否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作为吸收入党的主要标准,努力把该校中的优秀人员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

4、做好支部委员目标考核

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要紧密结合学校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组织健全、班子坚强、队伍过硬、制度完善、活动正常、作用明显。支部委员目标考核主要包括支部委员自身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党员教育管理等几个方面。特别要结合支部委员岗位实际考核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情况。要确保各支部委员不仅在平时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而且在遇到突发事件、面临复杂局面时,也能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把学校党支部建设成为促进该校各项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的坚强战斗集体。

新的形势和挑战,不断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和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党支部要紧密联系教职工在思想认识和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新发展,紧密结合教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不大壮大党组织的队伍,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才能为创建和谐校园,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上一篇:八年上册课内生字词注音下一篇:关于对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