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词赏析

2024-06-2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词赏析(通用10篇)

篇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词赏析

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诗歌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 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尊称、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锦衾: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衾,被子)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

⑼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军营的门。

⒁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押韵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连串马蹄印。

现代文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撒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整体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结构上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

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3 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

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

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艺术上

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法写清晨的雪景;再用反衬、夸张手法写雪天雪地;后用烘托、对比手法写暮雪。从雪中的树、雪中的人、雪中的天地、到雪中的军营,雪中的红旗,雪中的天山。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外及里,又由里及外;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形象和诗人的丰富感情。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 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岑参,是盛唐时期负有盛名的诗人,犹以“边塞诗”著称。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全诗在内容上分为两个层次:描写边塞雪景,抒发送友情怀。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题解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 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具体语句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塞外八月,天气骤冷,红旗冻结。这句诗形象的写出了色彩鲜明 红白映衬的景象,掣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寒风的呼啸。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旗却被冻的不会翻动了,更加突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从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而不翻则衬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面描述: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朋友的身影已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极为动人。

情感

传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

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被人传颂的名句。

点评

读这句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中心思想

唐代的岑参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2]传世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相关练习

1、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以春景写冬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夸张地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句子(写野外雪景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写饯别情景的诗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5、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篇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词赏析

引言: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唐代,岑参与高适都长于写边塞诗,且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又都长于七言歌行体。因而自当时起就有“高岑”之并称。但二人又有许多不同。仅就二人的边塞诗而言,高偏于悲壮岑偏于奇丽;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厚质实,岑诗瑰奇俊峭;高富于现实关怀,岑长于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艺术而论,岑美于高。岑诗的艺术个性极为明显,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优秀的浪漫诗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阅读练习题及赏析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赏析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及鉴赏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学赏析及检测题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赏析及拓展阅读

6.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赏析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及赏析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背景及赏析

篇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词赏析

诗歌的开头就气度非凡, 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狂风怒吼、白雪飘舞的“八月飞雪”的特写镜头:猛烈的北风风卷地而来, 并吹断白草。八月的鹅毛大雪!转瞬间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化。神奇的气候, 神奇的边关, 多么壮美的“八月飞雪之景”, 真让人大开眼界。这时, 诗人却宕开一笔, 视点由广阔的北方旷野转入了军中营地, 用神来之笔描写营地雪天的奇寒无比:雪花纷纷飘落军帐, 散入珠帘, 打在罗幕上, 即使将士们穿上狐裘, 裹上锦衿, 还是抵挡不住狂风暴雪的侵袭, 觉得奇寒无比。这一切, 真实地再现了戍边战士十分艰苦的戍守生活。后两句, 又从另一角度继续渲染雪天的奇寒:“瀚海阑干百丈冰。”上句写地上之景:大山的阴面挂着百丈的冰块, 足见白茫茫的壮美。“愁云惨淡万里凝。”下句写天上之景:空中似乎也是暗淡的愁云堆在一起, 庄重而沉寂。天上地下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生活画面。接下来, 诗人巧妙地由写雪景到写别情:这样的冰天雪地里, 这样的狂风暴雪中, 为了远归的朋友, 他们“中军置酒”、吹奏胡琴琵琶与羌笛, 无不欢呼雀跃。无不心旷神怡。多么壮丽的军中饯行图。曲终了, 酒尽了, 暮色紧逼, 该到握手言别的时候了。将士们缓步走出帐篷, 慢慢走向军营大门, 来到轮台与友人依依惜别。只见大雪封山, 狂风肆虐。冻结的红旗傲然无语。只见友人毅然转身, 飞跨马背, 扬鞭而去。诗人挥手目送, 见友人消失在眼前, 消失在茫茫天际, 久久不忍离去。真是多么情真意切的雪中送别画。

二、以色写情

诗篇肆意点染, 随手为诗赋情, 使读者在解读诗作的时候融会于雄奇瑰丽的情景里, 去体会边塞地区丰厚的恩赐, 去感受边关战士们复杂的内心世界。看, 那随风吹折的白草;可那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的大雪, 宛如雪白的梨花;凝结万里、凄惨暗淡的灰云;那冷入骨子里沉重压抑的铁衣……一个个离乡背井无不染上鲜明的边关独特的色彩, 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感情。尤其是漫天大雪中, 一杆扯不动的鲜艳军旗为皑皑雪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使凝重的画面折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体现了我们战士们面对严酷自然的顽强抗争, 也是对特有的塞外风光的由衷赞美。

三、言尽而意无穷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卷”字, 从正面写出了西北风之猛。一个“折”字, 从侧面写出了西北风的狂劲有力。一个“即”字, 已经透露出了诗人心中的万般无赖:还是八月天气, 就下起了如此威猛之雪, 刮起了如此狂暴的北风。而“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使整首诗平添了许多奇异色彩, 诗人把早到茫茫大雪的边关一下子变成梨花灿烂的江南之景, 唤起了读者心中无尽的蓬勃生机。这绚丽的梨花胜景是广阔雪域的客观之景与诗人乐观进取的这主观之情的交融写照。这真是景有限而情无穷, 令人神驰遐想。最妙的是结束的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意境深远, 回味无穷:当诗人目送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茫茫雪域之后, 仍然站在原地, 将视线停留在雪中的马蹄印上, 真是言尽而意无穷。我们读到此时, 会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深情和“挥手自兹去, 萧萧斑马鸣”的无限惆怅给人们留下无尽羡慕和神往。

篇4: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胡天”已经风卷大雪,漫天飞舞,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是对比,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慢慢融化,打湿了罗幕的情态,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刻画细致入微,后一句则是虚写,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梨花是春天的头饰,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时空距离如此巨大,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梨花盛开,压满枝头,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下句写天上之云,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从大处着眼,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奇寒无比,常人难以忍受,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久久不忍离去,伫立不动。

其实,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所以不能也不敢“前”,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旅途漫长而多险,却义无反顾的走了,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实属罕有。

全诗意象雄壮,想象奇绝,描写的塞外之雪具有雪态妍、雪色瑰、雪景壮的特点。

其一,雪之态妍。诗歌开篇四句,作者先用“北风卷地”、“白草”衰折、“八月飞雪”为雪景造势,颇有天昏地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之感,一场恶雪即将到来。如我普通之人,必是想到北风呼呼、寒气凛凛、雪如鹅毛等庸俗之语;即便是李白的豪放浪漫,也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极致夸张。而岑参却被这情景激发出了浪漫瑰丽、令人拍案称绝的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霎时间,春风拂面,寒意顿消,梨花齐放,含香吐蕊。银装素裹的寒冷北国倏忽成为春光浪漫的塞上江南。行走于这样的雪景中,早起赏雪的诗人应是有着观赏春日梨花盛开的温润心境吧,树上花如雪,地上雪似花;幽香阵阵,撩人鼻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怕是那翩翩彩蝶亦会循香而来翩跹起舞。

唐诗人中亦有以花喻雪的诗句,“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失之生气;“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则多柔弱;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美则美矣,却输了气势。而岑参笔下,雪由极寒而至极妍,哪里只是神来的比喻,分明是盛唐气象,是盛唐时期诗人们面对任何艰难都乐观豁达积极豪迈的襟怀。

其二,雪之色瑰。《白雪歌》对白雪的描写贯穿全篇,写雪之色亦不局限于一句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塞外银装素裹的美景,可谓匠心独具。接着“瀚海阑干百丈冰”使空旷荒凉的准噶尔盆地穿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万里愁云则使天空充满了深灰暗沉的阴霾。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独树一帜”的鲜艳的红旗。至此,天的深灰、地的洁白、旗的艳红巧妙映衬搭配,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雪景。这灰的暗与白的明、雪的冷与旗的热又不仅是色彩的组合,更是诗人送别武判官时依依离情、纯洁友情和真挚热烈的内心世界的寄托。

其三,雪之景壮。古来写雪的诗句很多,能写出北国雪景豪壮特色的却不多见,我以为并非诗人不能见到,大概是胸襟意境未能到达之故。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夸张,却多郁闷之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毫无生气;只有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见领袖的豪迈与气魄。而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境界上与毛诗不相上下,且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刚柔并济,既壮且美,相得益彰。

岑参的《白雪歌》为泱泱大唐下了最壮美的一场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送别诗,诗人以漫天大雪为吟咏对象,营造了壮美深情的送别意境。比较上文不难发现,前者从写雪的手法入笔进行细读的,后者则以雪的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庐山”,但就文本细读而言,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客观。“庐山”必须是江西境内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尊重事实,细读出来的“雪”必须具有雪的一般特点——雪白、晶莹、冰冷……第二,扣本。“庐山”必须是苏轼诗中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这两篇文章都是紧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细读的,对诗中“雪”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作了独到而精当的研读。第三,个性。“庐山”必须是给人们美感的那座山,即文本细读必须是一次艺术的创造。这两篇文章各自选择了巧妙的切入口,对“雪”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感悟和享受。

反复细读文本对阅读教学大有启发。其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有创意”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只有教师先潜入文本,涵泳品味,含英咀华,学生才能进行个性化阅读,也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其二,经典作品是永远的精神财富,从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课堂资源、教育养分,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三,细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还是一种教学追求。阅读需要“慢慢走”,细心领悟风景中的丰富内涵;阅读教学需要“慢慢引”,引导学生去品味风景中的无限风情。

篇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én shēn

岑参

běi fēng juàn dì bái cǎo zhé ,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áo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dū hù tiě yī lěng yóu zhù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fēng chè hóng qí dòng bù fān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lún tái dōng mén sòng jūn qù ,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ù jiàn jūn , xuě shàng kōng liú mǎ xíng chǔ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文及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大雪飘落的样子,像夜里忽然到来一阵春风,把千万棵树上的梨花吹得绽放开来。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天气太寒冷了,将军饰有兽角的弓都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做的盔甲也冷得难以穿在身上。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在营帐里设置酒宴为你送行,帐篷里弹奏起胡琴、琵琶,吹起羌笛。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朋友啊,我为你送行到轮台东门,你离去时大雪已经下满了天山,道路难以分辨。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文及赏析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前八句主要描写大雪的降临和天气的寒冷,用北风、白草、珠帘、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等事物,来表现边疆地区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存条件,冰天雪地的环境,衬托了戍边将士的万丈豪情。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雪花的神奇,生动形象,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叙述了设宴送行的场景。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为过渡句,用荒凉与严寒衬托出人们分别时的心境。接下来,帐中饮酒,雪中送行,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叙述,直到最后看着友人消失在茫茫雪域中。

篇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词赏析

2.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送别_。(填2字)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7、为什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8、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卷、折、即字

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9、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10、狐裘不暖、锦衾薄、躬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害叫人难以忍受。

1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因作者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1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千古名句。

篇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图: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空留--惆怅作者邮箱:LZHJ0305@SOHU.COM

篇8:细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对比凸显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从时间上看, 才农历八月就北风呼啸, 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 诗人从地域上进行对比, 在南方还是丹桂飘香的季节, “胡天”已经风卷大雪, 漫天飞舞, 突出了塞外的奇寒。“八月飞雪”, 从时间和空间为下文的送别提供的广阔的场景。“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也是对比, 这是从色彩和气味上进行对比, 对比出的是南方人的小资情调, 而“八月飞雪”对比出的则是北方汉子的粗犷豪迈。

二.细节描摹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此句是神来之笔, 细腻描摹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罗幕内, 慢慢融化, 打湿了罗幕的情态, 并将笔触从壮阔冷酷的外景逐步移到了狭小热烈的内景。

雪湿罗幕是实写, 刻画细致入微, 后一句则是虚写, 狐裘锦衾也难以御寒, 更不用说铁衣铠甲令人寒冷难当了———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让人如临其境。

三.比喻美化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咏雪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喻北风使雪花飞舞, 令人回味无穷:一是时空的穿越———雪花是冬天的爱物, 梨花是春天的头饰, 两者在时间上有较大的跨度;同时, 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相隔数千里, 时空距离如此巨大, 为读者留下了辽远的想象空间。二是感官的错位, 梨花盛开, 压满枝头, 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 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而且似有清香扑鼻, 令人目不暇接。三是内心的惊喜, 一般的梨花, 是陆续开放的, 有一个过程, 而诗中的梨花, 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 让读者有为之一振之感。四是冬天的温暖———诗句创设的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 以春暖显奇寒, 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五是精神的昂扬,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只这一奇妙的比喻便足以成就该诗的不朽。

四.夸张勾勒雪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大笔勾勒:大雪覆盖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 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雪, 下句写天上之云, 天地间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边塞图景。“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手法, 从大处着眼, 与下文帐中的“胡琴”、“羌笛”细处落笔相得益彰, 为送行的酒宴增添了悲壮与豪情。

“愁云”笼罩下的“瀚海”也构成了高远的意境, 奇寒无比, 常人难以忍受, 暗寓着对友人此行的深深担扰。

五.烘托映衬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 鲜艳的军旗为茫茫雪原透射出一种生命的活力, 冲击着诗人激越的情怀。冻结在空中的红艳旗帜, 在白雪中极有视觉冲击力。在暮色苍茫之中, 皑皑白雪映着一面鲜艳的红旗, 烘托出了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气氛。在常人眼中, 红旗都是猎猎飞扬的, 眼前“风掣”、“不翻”的红旗将白雪衬托得令人肃然起敬, 心潮澎湃。

六.留白回味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多数人读到这一句自然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因为这两句诗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 目送着友人在自己的视线中慢慢消失, 久久不忍离去, 伫立不动。

其实, 若将此句与同样写雪的“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相比照, 更能撩拨出读者的情思。因为“雪拥蓝关”, 所以不能也不敢“前”, 而友人明知“雪满天山路”, 旅途漫长而多险, 却义无反顾的走了, 我们不难揣摩久久伫立在雪中的诗人的内心:我的好兄弟, 你什么时候到达京城?你能够到达京城吗?你回到了京城后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白雪歌》一诗中丰富多彩的写雪手法, 将漫天大雪吟咏得摇曳多姿、熠熠生辉。

唐人的送别诗, 脍炙人口的佳作可谓多矣,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塞外如此壮美的雪景与恋 而不悲的别情融为一体, 实属罕有。

全诗意象雄壮, 想象奇绝, 描写的塞外之雪具有雪态妍、雪色瑰、雪景壮的特点。

其一, 雪之态妍。诗歌开篇四句, 作者先用“北风卷地”、“白草”衰折、“八月飞雪”为雪景造势, 颇有天昏地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之感, 一场恶雪即将到来。如我普通之人, 必是想到北风呼呼、寒气凛凛、雪如鹅毛等庸俗之语;即便是李白的豪放浪漫, 也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极致夸张。而岑参却被这情景激发出了浪漫瑰丽、令人拍案称绝的联想:“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 春风拂面, 寒意顿消, 梨花齐放, 含香吐蕊。银装素裹的寒冷北国倏忽成为春光浪漫的塞上江南。行走于这样的雪景中, 早起赏雪的诗人应是有着观赏春日梨花盛开的温润心境吧, 树上花如雪, 地上雪似花;幽香阵阵, 撩人鼻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 怕是那翩翩彩蝶亦会循香而来翩跹起舞。

唐诗人中亦有以花喻雪的诗句, “岘山一夜玉龙寒, 凤林千树梨花老”失之生气;“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则多柔弱;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美则美矣, 却输了气势。而岑参笔下, 雪由极寒而至极妍, 哪里只是神来的比喻, 分明是盛唐气象, 是盛唐时期诗人们面对任何艰难都乐观豁达积极豪迈的襟怀。

其二, 雪之色瑰。《白雪歌》对白雪的描写贯穿全篇, 写雪之色亦不局限于一句一联。“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 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塞外银装素裹的美景, 可谓匠心独具。接着“瀚海阑干百丈冰”使空旷荒凉的准噶尔盆地穿上一件晶莹剔透的外衣, 万里愁云则使天空 充满了深 灰暗沉的 阴霾。“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 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独树一帜”的鲜艳的红旗。至此, 天的深灰、地的洁白、旗的艳红巧妙映衬搭配, 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雪景。这灰的暗与白的明、雪的冷与旗的热又不仅是色彩的组合, 更是诗人送别武判官时依依离情、纯洁友情和真挚热烈的内心世界的寄托。

其三, 雪之景壮。古来写雪的诗句很多, 能写出北国雪景豪壮特色的却不多见, 我以为并非诗人不能见到, 大概是胸襟意境未能到达之故。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夸张, 却多郁闷之气;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毫无生气;只有毛泽东“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可见领袖的豪迈与气魄。而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境界上与毛诗不相上下, 且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刚柔并济, 既壮且美, 相得益彰。

岑参的《白雪歌》为泱泱大唐下了最壮美的一场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送别诗, 诗人以漫天大雪为吟咏对象, 营造了壮美深情的送别意境。比较上文不难发现, 前者从写雪的手法入笔进行细读的, 后者则以雪的艺术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庐山”, 但就文本细读而言, 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 客观。“庐山”必须是江西境内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尊重事实, 细读出来的“雪”必须具有雪的一般特点———雪白、晶莹、冰冷……第二, 扣本。“庐山”必须是苏轼诗中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立足于文本。这两篇文章都是紧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行细读的, 对诗中“雪”这一意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作了独到而精当的研读。第三, 个性。“庐山”必须是给人们美感的那座山, 即文本细读必须是一次艺术的创造。这两篇文章各自选择了巧妙的切入口, 对“雪”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感悟和享受。

篇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 出示)

即飞雪(jí) 散入珠帘(sàn) 锦衾(qīn)薄(bó) 冷难着(zhuó) 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三)学习活动二:畅想

1.师:下面我们把视线转向注释,各读各的。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强调“裘”和“衾”都是形声字,上下结构,下面都是“衣”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强调此句互文见义)

2.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鼓励学生调动五官,深入体会,让描述更丰富一些。)

示例:

读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雪还在“簌簌”下着,帐篷外,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只见那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好像戍边的战士坚守着岗位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有两个活动:疏义——正面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描述画面——侧面解读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充分想象,打开学生的思维,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活动三:细品

1.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大家猜猜是哪两句?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师生共同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白之妙

(教师讲析)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的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通过马蹄的印痕,传达了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留白”。

留白,雅称“余玉”,是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使抒情更加含蓄深沉。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我们欣赏诗词,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意境,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之妙

师: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呢?

妙在时空的突破——雪花是冬天的景象,梨花是春天的景物,两者在时间上距离较远;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有距离,这样连接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妙在心灵的发现——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

妙在浪漫的色彩——梨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颇具浪漫色彩。

妙在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妙在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品析,是诗歌教学的着力之处。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了两个千古名句,并通过一定的背景介绍,感受诗人昂扬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在朗读中结束,留下回味的空间。)

篇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结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咏雪——瀚海雪景图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别——风雪送客图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问答题

1、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 辕门 轮台 天山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四、赏析下列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上一篇:环保专项整治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电梯检查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