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地位及特色

2024-05-26

四大名著的地位及特色(共8篇)

篇1:四大名著的地位及特色

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及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艰辛探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开拓创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发展;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推进,“四个全面”便是其中的一个表现。我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使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繁荣;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不断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经济大繁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任务的指导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2002年,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干预程度大大减弱,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用科学理论的旗帜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党从一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这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有力指导和理论上的坚实基础。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尤其是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实践,思想理论战线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面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旗帜,就是一面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难题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注重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个理论体系,既以其独创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篇2:四大名著的地位及特色

四部小说可以说中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是登峰之作。

《红楼梦》封被称为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继承了中国古代伟大文学作品的传统,作者受元曲《西厢记》的影响很深,书中有些境界的描写,实从《西厢记》脱胎换骨而来。在故事的结构及许多意向方面,也直接得于元明两代的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广泛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生活和历史趋势,批判社会。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塑造了众多的典型艺术形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颠峰。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永恒魅力,这就是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不朽价值。《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集大成。《红楼梦》的诞生扭转了传统的审美思维定势并把中国的准悲剧意识深化为彻头彻尾的悲剧。提出了与中庸美学相反的悲剧观点,强调个体人格在悲剧冲突中的失败。

《西游记》:

1、在我国小说史上开创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使神魔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臻于成熟,从而确立了神魔小说在长篇小说中的独立地位。

2、在我国长篇小说史上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同时对讽刺小说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推动了神魔小说创作的兴盛。规模宏伟,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又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极其丰富,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瑰宝。一部《水浒传》,以其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法,全面展现出一场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悲壮的英雄传奇。

同时,《水浒传》又如同一幅悠长的历史画卷,为后世详尽展现出大宋帝国的政治文化及市井风情,使后人有机会了解到它的部分原貌。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方法与生动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为读者描绘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千古不衰的梁山英雄形象。《水浒传》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使所述故事极富传奇色彩,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扣读者的心弦。在语言方面,《水浒传》以民间口语作为基础,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感觉明快、洗炼、准确、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十分灵动而传神;在叙事方面,作者主要使用白描的方法,使全书简洁明朗,没有过于冗长繁琐的段落描写。

《三国演义》是历史的审美演绎。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西游记:

情节跌宕,想象大胆

二、从结构形态来说,即把历史的立体时空转化为叙述的线性时间,顺时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采用交替、插入的手法使相互独立的各情节单元呈辫状交织,从而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结构体系。作品结构恢宏却不失精巧,事件纷繁却脉落分明。

三、人物描写也是有板有眼,不使人有雷同之感,描画了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系列英雄人物画廊,塑造了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

四、以描写战争见长,称得上是一部形象的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具有很深厚的军事文化蕴涵。

五、尽管全书头绪繁多,犹如层峦叠嶂,却写得丝丝入扣,游刃有余,从容镇定。《西游记》:神魔的幻想之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小说中强烈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及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表现了鲜明的反抗精神。

一、艺术上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塑造出孙悟空、猪八戒这类融神性、人性与动物性于一体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二、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巨著,充分发挥了幻想小说的特点,凭借想象恣意展开情节。

篇3:四大名著的地位及特色

一、陕北民歌的文化地位

陕北民歌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其辽远粗犷的唱腔非常容易辨识。著名的陕北民歌《东方红》曾经是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南泥湾》曾经将红色革命人不屈不挠拼搏奋斗的精神播撒到神舟各地, 除此之外,如《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等歌曲也广为传唱。改革开放以来,陕北民歌不断创新发展,再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创作了诸如《黄土高坡》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歌曲。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催人奋进的陕北特色民歌例如《西部放歌》等给发展中的中国增添了一抹亮色。陕北在我国版图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被匈奴、突厥、鲜卑等多个民族占领过,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聚居的历史赋予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由此文化形态延伸出的陕北民歌也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地位。

近年来,民族歌曲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不但新歌迭出,一些老歌也被重新翻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富有节奏刚强有力的陕北民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将陕北腔调传播到了大江南北。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与其在中国艺术界多年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直到今天,陕北民歌还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音乐,陕北民歌已经从一个地域性的民族歌曲逐渐演变为一种音乐风格。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陕北民歌拥有独特的音乐旋律。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够流行,原因之一就是其旋律的辨识度很高。其独特的旋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悲苦之古韵。陕北地区是中原上古文化的发祥地,古曲遗音流传颇丰,由上古时期逐渐沉淀的旋律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 无论音乐旋律所用的音级发生变化还是偏音的主导程度,五声音阶都占据骨干地位。五声音阶作为音乐的“人类早期文明的全球性遗产”是我国古代音乐最常用的旋律,陕北民歌五声音阶体系加之其典型的四度进行让整体旋律显得空灵、辽远,沧桑之感顿显。另外,陕北明个一般分为上下两句,且总体旋律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忧郁凄苦的韵味。(2)音程高亢豪迈。一字一音的字区结合方式让陕北民歌呈现出阳刚之气,民歌中大量运用的大跳音程使得歌曲在凄苦中透露出豁达的精神及其宣泄情感的野性特征,大起伏的旋律律动使得陕北民歌富有激情。(3)苦歌苦调的音调。上文已经提到过,陕北明个一般分为上下两句,且总体旋律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忧郁凄苦的韵味,这是苦风歌曲的典型特征,除了总体旋律呈现苦调外,陕北民歌还大量运用清角(“4”)音、徽升“4”和徽降 “7”、闰(b7)音、变宫(7)、变筱(#4)等音调进行编曲,营造整体旋律的苦歌苦调。

陕北民歌歌词中大量运用陕北地区方言,突出了其地方性的风格,这也是陕北民歌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原因。陕北民歌中,青年人被称为“后生”,牲口被称为“牲灵”,除了叫法不同之外,陕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在陕北民歌中,“咬”通常读成 “鸟”,“山”不翘舌,念“三”,等等,特别是“我”和“人”这两个词的发音,即时有的声乐家用普通话演绎陕北民歌,在唱这两个字的时候都要可以的用陕北方言来演绎,乍一听可能令人费解, 但是细细品味,自由一股淳朴粗犷的美感,可以说,土话和方言的融入使得陕北民歌充满了别样的美感。应该说,无论到了什么时期,陕北民歌的演绎和传承都应该保留土话和方言,一旦我们用纯正的普通话去演绎,就失掉了陕北民歌的韵味,失掉了民歌中营造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陕北民歌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每一首陕北民歌都代表着一个时代陕北地区的发展风貌,不仅记录了陕北地区的历史进程,更是中国发展的缩影。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陕北民歌记录了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光辉足迹。《种洋烟》记录了讲述了外国人留下鸦片种子祸害国人的事实,“府谷忽听得龙子们杀声一阵,男女老少们无处逃生,先占我东北,再占我平津,你看他七年以来多残忍”。《要打得日本强盗回东京》讲述了志愿军在抗战取得胜利后,陕北人民欢迎志愿军的情景。《欢迎志愿军》表达了陕北地区人民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终于翻身做主人的喜悦。

总结以上三个陕北民歌的特征得知, 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是我国艺术界一支奇葩,丰富着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也为我国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创作的源泉。阳刚沧桑的陕北民歌也是中华精神的一种象征:虽然我们历经千辛万苦,但依然积极乐观。

三、陕北民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陕北民歌之所以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包括地理因素、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对陕北民歌的形成有影响。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深远影响。陕北作为黄河的必经之地,其文化的形成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黄土高坡孕育了陕北的黄土地文化,陕北民歌即是陕北文化的产物,其发展又推动者陕北文化的不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宝库。陕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决定了陕北民歌的艺术风格呈现悲凉沧桑、粗狂豪放的艺术特点。黄土高坡气候干燥,历史上又曾经被多个民族侵犯过, 在与封建势力和无情的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陕北人民逐渐形成了隐忍、勇敢、奋进的品格,高亢悠长的民歌反映着陕北人民山一样的屹立精神。

除了地形特征,陕北民歌还深受陕北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影响。民歌之所有能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就是因为其来源于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有感而发,即兴创作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艺术形式。陕北民歌大多抒发的是人民心中的感慨,形式简单,内容质朴。陕北人民在唱歌时没有任何约束,赶马的时候,放羊的时候,想唱就唱,没有功利的色彩和场合的限制,他们抒发郁闷,排解苦难,歌颂爱情,赞美劳动, 他们唱山,唱水,唱天地万物,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都融入到了民歌中。

四、结语

篇4:四大名著的地位及特色

翻开中国古典钟历史,苏钟、广钟、御制钟三大流派赫然在目,从历史渊源到社会地位,从艺术流派到制作风格的文章,或洋洋洒洒、鸿篇巨制;或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对古典钟三大流派进行了全面论述。

烟台地区成为中国近代钟表的发祥地,烟台钟表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代表,在历史记载上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而将烟台钟表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做出专题研究文章却罕而鲜见,把烟台古典钟作为中国钟表的流派来研究的更是绝无仅有。无论从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来研究,还是从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来探讨,烟台钟表成为中国古典钟北方流派的典型代表理所当然。

首先,从历史地位角度来看,烟台钟表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崛起、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

自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自鸣钟后。现代意义上(机械机芯)的钟表开始在皇宫出现。顺治年间,清宫中开始仿制钟表,乾隆时期是中国宫廷钟表制造的鼎盛时期,清宫做钟处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生产钟表造价最高,装饰最为豪华的生产中心。这个时期皇宫制作的钟表统称为“御制钟”。

康熙时期同时兴起的广州民间资本钟表业,制作的钟表除进献宫中外,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这个时期形成了“广钟”流派。嘉庆、道光时期,南京、苏州的钟表业蓬勃兴盛起来,统领中国钟表几十年,确立了“苏钟”流派的霸主地位。1850年以后,中国钟表制造业整体走向衰败。

1915年,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先生在烟台创办了“烟台宝时造钟厂”,后改名“德顺兴”,烟台成为中国近代钟表的发祥地。生产的“寶”牌钟以物美价廉,并承诺终生保修,赢得了国人喜爱,盘踞多年的日本“马球”牌钟被挤出中国市场。1931年以后,永康、盛利、永业、慈业等钟厂相继成立,“寳”、“永”、“嶪”、“盛”、“慈”等品牌钟表行销东北、华南、西南等地,烟台钟表在中国形成了产业集群。由英国人A.G.Ahmed1936年编著的《烟台通志(1935-1936》(英文版)中记载:“中国的造钟业……最初是由烟台‘德顺兴’发起的,因而填补了国内造钟业的空白历史”。烟台钟的兴起,不仅仅传统意义上的“钟表工业革命”,而是从创业起,就扛起了“实业爱国”的振兴民族工业的大旗,从设计、生产和销售无不体现出企业家的民族情怀。当时各家产品品牌虽然不同,但所彰显的民族文化和爱国精神却如出一辙。在每个钟壳后身都贴有文字广告,印有诸如“齐心爱国,振兴实业,精造我国之货,勿用舶来之品”、“请用国货”等字样,深深吸引着爱国者的目光。1934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来烟考察并赋诗:“无论钟、无论表,大家都说外国的物件好,到烟台、看钟表,装置既辉煌,机件又灵巧,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其中“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是对当时烟钟地位的真实写照,由此可以见证烟台钟表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

从中国钟表的历史沿革来看,钟表流派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古典钟的三大流派形成也是“你歌罢来我登场”。至民国初期,中国三大古典钟三大流派相继走向衰落,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烟台钟异军突起,接过来振兴民族钟表工业的大旗,发扬光大了中国的钟表业,确立了“烟台钟”的领军地位。建国以后,烟台三家钟表企业合并为公私合营烟台造钟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8年,烟台钟表恢复了中断20年的外贸出口,并重新设计了“北极星”商标,“烟台钟”的领军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烟台钟表就没有中国近代钟表业,也没有当代中国的钟表业的发展与繁荣。从历史和社会地位角度论断,烟台钟作为中国古典钟的第四大流派是历史必然

其次,从艺术典型角度来看,烟台钟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可以毫不逊色地与三大流派相提并论

钟表自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我国后,能工巧匠,各展技艺,制作出不同风格的钟表,清宫制造的钟表,吸收了西洋钟的表现手法,融合东方钟文化,采用紫檀木、珐琅等名贵材料制作,威严华丽,金碧辉煌,突出皇家的富有和豪华,主要是皇家和贵族所用,形成了“御用钟”流派。

广州钟多以传统建筑形式为造型,如亭、台、楼、阁、塔等,钟壳大多数采用铜胎珐琅或者铜镀金,色彩鲜艳,光泽明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多为华南地区富人所拥有,形成了“广钟”流派。

苏钟又称南京钟、插屏钟,广泛流行于江浙一代,苏钟外壳多用红木、紫檀木制作,融合了苏绣插屏的艺术特点,以浮雕、镂空或螺钿等装饰手法,雕上各种传统图案,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钟,形成了“苏钟”流派。

烟台钟表从近代开始,晚于三大流派形成的年代,究其造型和风格与三大流派的风格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都可以归纳到中国古典钟的行列。试将经典的烟台古典钟与御制钟对比,以色调深沉的木结构为主体,造型古朴大方是其共同的特征;与广钟对比,西方女神、花蔓、蓓蕾、卷云等富丽堂皇的纯铜镀金饰件,是其相同的特点;与苏钟对比,苏钟特有的雕刻技法,在烟台钟的装饰件上也有所表现。

从表面看,烟台钟与三大流派只有相同的共性,没有鲜明的个性;其实不然,从艺术的角度上分析,没有个性实质上这恰恰是烟台钟的个性。烟台钟突出的个性是融合了中国和外国古典钟的精华,博采众长创造出来的新的钟表流派,可以说是“没有个性的个性”真是“烟台钟”的个性特点。

烟台钟外壳选用名贵木料制作,造型古朴大方,线条流畅,外观辅以西方美女、聚宝盆、宝葫芦、莲花、蝙蝠等镀金铜饰件或者木雕刻件装饰,整个钟看起来,凝重而不失生动,简洁而不失华丽。烟台钟并非完全是“海纳百川”和“传承融合”的综合体现,她也有区别于其它三大流派的不同之处,这就是烟台钟钟门的玻璃彩绘艺术。一般彩绘多为花鸟鱼、福禄寿、“囍”字等吉祥图案,是烟台钟最鲜明的个性特点。通过彩绘艺术形式表现出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nlc202309031722

烟台钟没有御制钟的富丽堂皇,没有广钟的鲜艳瑰丽,也没有苏钟的精雕细琢,古朴的造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质朴,平民化设计凸显出烟台钟的深刻的内涵。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上论断,烟台钟成为中国古典钟的第四大流派当之无愧。

最后,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烟台钟表必将成为中国古典钟复兴的领导者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和创造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派别。形成艺术流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队伍和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艺术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现象。烟台古典钟基本具备了构成艺术流派的诸要素。

一是烟台钟表现手段丰富。集建筑、绘画、雕塑、雕刻、机械、音乐、文字、天文、科技于一体,是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综合性艺术。

二是拥有一大批钟表制造的产业工人。从艺术的角度归类,这些产业工人是事实上的艺术创作者。1931年,李东山工厂的职工已发展到500余人。 1932年以后,烟台钟设计、制作人才流动到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沈阳、丹东等地开办造钟厂,人数远远超过了嘉庆、道光年间苏钟兴盛时期的人数。烟台古典钟走出烟台地区,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融合,烟台钟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丰富、发展和成型。

建国后,“寶”字商标正式更名为“北极星”商标,烟台钟表制作进入当代鼎盛时期,无数钟表精英走向全国各地,建立工厂,不断推动着中国钟表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民营资本进入钟表产业,为烟台钟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得到升华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合作,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传统工艺设计制造的“金葵宝”落地钟,填补了一个半世纪的空白。自清代创立的鼻烟壶(内画)首次用于钟表,成为艺术与钟文化相融的典范。影响中国几代人的“东方红”乐曲机芯的研发成功,结束了自古以来中国钟机芯全为西方教堂音乐的历史。古为今用,随着一批“八仙过海”、“竹报平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钟声平(瓶)安(案)”、“天圆地方”、“四海升平”等一批带有浓厚中华民族特色钟表的不断创新,烟台成为历史上门类最全、花色最多、档次最高的古典钟发展基地。随着具有西方特色的“白宫钟”、英式的“帝国风范”钟、纪念法兰西伟大缔造者的“拿破仑帽钟”等钟的推出,烟台又成为近代“洋为中用”的典范。“中国古典钟与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传统制钟工艺的抢救与挖掘,古典钟的经典成功复制,为烟台钟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烟台钟有广众的消费群体和传世的经典作品。1923年至1928年 “寳”牌钟在华北、东北打开销路。到1931年,年产已经达5.5万多只,按当时的人口和购买力计算,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九一八”事件后,“寳”牌钟又逐步进入南方市场。1933年,以扶持国货为己任的新加坡华侨公司,慕名前来烟台订购“寳”字钟,烟台时钟从此蜚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这期间德顺兴钟厂生产摆钟已经有上百个款式和花色,这个时期生产的圆头钟、马头钟造型,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成为著名的世纪经典之作。从民间藏家和博物馆收藏的烟台近代古典钟来研究,烟台钟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成型。可以说,中国近代是烟台钟风格确立、发展和成熟期。烟台钟的艺术风格并不是刻意追求的,是烟台的制钟人或者说中国近代制钟人,在钟表设计、制作中运用自己的审美观,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是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自然体现。

综上所述,烟台古典钟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均具备了形成艺术流派的诸要素。烟台钟传承了三大流派的精华,填补了近代钟表发展的空白,奠定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其列为中国古典钟四大流派之一绝不为过。鉴于三大流派的广州钟称其为“广钟”,南京钟称其为“苏钟”,烟台钟称之为“烟钟”更为贴切。

既然烟钟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和庞大创造群体,那么,烟钟为何被排除在三大流派之外呢?究其原因:一是烟台钟研究者、设计者,过多的研究钟表的使用价值,从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范畴研究的不多,缺乏高度概况的理论研究;二是收藏家从古董的角度收藏的多,从艺术的角度收藏的少,在社会上和收藏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无论是从历史历程来看烟钟的发展,还是从艺术流派来看烟钟的价值,烟钟堪称中国钟表行业近代、当代引领者。古典钟由于工艺的复杂性,面临着断代的险境,抢救烟钟,研究烟钟,传承烟钟,发展烟钟,确立和巩固烟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地位,是时代赋予当代制钟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这终将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

链接:烟台美时嘉

作为钟的传人和钟文化引领者的美时嘉钟表将“世袭经典、传承文化,制造高品位健康生活,将美时美刻献给有品位的人”作为企业发展理念,并在行业内首次提出了“新古典概念钟表理论”。2012年4月,中国钟表行业首家并唯一“中国古典钟与文化研究中心”落户烟台美时嘉钟表有限公司,此举为传承交融百年烟台钟表文化,让文化引领钟表,让钟表弘扬文化,提升中国钟表行业品位具有深刻历史与现实意义。“研究中心”成立后,组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工美大师艺术顾问团和特约理论研究团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产品和作品,本刊将陆续发表。

篇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的研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在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当今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的现状所决定,文化的多样性,但是要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所决定的,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都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

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动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大的模范的榜样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思想道德,总是同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才能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抱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注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篇6:课堂教学的四大特色总结

从教20年以来,我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本职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研究把握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组织有序

“有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教学井然有序,一气呵成,注重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程序的规律性,每一次课都注重这样几个环节:课程导入、明确教学目的、重难点分析、热点内容讨论、课堂小结。教学程序具有一定规律性。

二、教学内容有趣

“有趣”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生动有趣,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强大的学习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每次课前我都做好充分准备,结合教学内容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调动思维,引发思考,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是教学的时效性得到体现。

三、教学手段有效

“有效”是指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较好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巧妙营造提问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管理方面,我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坐前排,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动向严加监管,教育学生恪守学生本分,安分守己,学有所获。

四、课堂氛围和谐

篇7: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品牌红酒

唐诗有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自古以来,贺兰山东麓的平原地区便有“塞上江南”的美名。说起贺兰山葡萄园的建立,可谓好事多磨。1985年,中国首位葡萄与葡萄酒博士李华从法国学成归来,怀着对葡萄酒事业的满腔热情,踏上了寻觅中国最佳葡萄酒产区的漫漫旅程。当他来到贺兰山东麓地区时,惊喜地发现,这里是一块十分适合酿酒葡萄生长的土地,在各方面条件上,均不亚于法国波尔多。但当时,这里经济落后,尚未大规模发展葡萄种植。直到1997年,具有远见卓识的广夏贺兰山找到了李华,揭开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帷幕。2003年,贺兰山东麓成为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在贺兰山葡萄园,天空格外清澄通透,自然清新的环境确保了葡萄洁净天然地成长。这里的阳光格外充裕,日照时间年均超过3,000小时,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尤其在葡萄采收季节,这里几乎从不下雨,使葡萄得以在手工采摘之前完全自然成熟,充分将自然的韵味融入果实之中。而较大的昼夜温差,则赋予了葡萄极高的糖度和芬芳的果香。此外,这里所独有的半沙质土壤,不仅有利于葡萄根系的生长,还在具备良好排水性的同时,能够充分沉淀留下的养分。自然灵秀的地域特质,为贺兰山葡萄园出产优质葡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葡萄酒行业有一公认的说法:“七分原料,三分工艺”。除了出众的自然优势,贺兰山葡萄酒的独特魅力还源自严格的品质要求与精湛的酿造技艺。贺兰山葡萄酒信守真实原则,100%选用自有葡萄园里的优质葡萄为原料,以确保其稳定的高品质。贺兰山聘请全球知名专家组建世界级的酿酒团队,为其带来世界级的先进酿造技艺,监控葡萄酒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贺兰山的首席酿酒顾问菲利普·拉弗尔(Philip Laffer)先生40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提高酿酒技术,被誉为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发展史上的先驱。对他而言,酿酒不只是工作,更是他为之倾注心血的爱好。贺兰山首席酿酒师利连·卡特(Lilian Carter)曾活跃于多个国家的葡萄酒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国际酿酒技艺与经验,而今将凭借她丰富的酿酒技艺和经验,在贺兰山这一崭新的舞台上展现风采。而葡萄种植专家(Alistair Dinnison)及他的同事们,则将他们先进的工作理念根植在贺兰山葡萄园之中。杰出的人才资源与先进的世界级技术,将贺兰山葡萄园出产的优质葡萄凝萃成璀璨生辉的醇美琼浆。百利生葡萄酒

百利生葡萄酒是近年出现的新兴葡萄酒品牌,倡导“|养生红酒”概念。其葡萄酒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中医养生成分,是一种本草养生葡萄酒。百利生养生红酒属于保健用酒,是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且颁发文号的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红酒,是按照中医药学的组方配伍,达到养生保健功效的新型干红葡萄酒。与消费者熟知的红酒养生概念完全不同。

怡园酒庄

怡园酒庄(Grace Vineyard)位于距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以南40公里的太谷县。这里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干旱、雨水少,且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是种植酿酒葡萄的理想地带。在著名波尔多葡萄酒学者丹尼斯·博巴勒(Denis Boubals)的专业协助下,香港企业家陈进强先生于1997年创立怡园酒庄。

怡园酒庄的全称是“山西怡园酒庄有限公司”,它坐落在山西省太谷县的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内,酒庄是按葡萄园环绕酒庄主体建筑方式设计的。现有自己能控制的葡萄园1,000余亩,种植了霞多丽(Chardonnay)、白诗南(Chenin Blanc)、梅洛(Merlot)、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等酿酒葡萄品种,产能近3,000吨葡萄酒的生产设施,近年来的产量在150~200万瓶左右。

西夏王葡萄酒

西夏王葡萄酒,即西夏王葡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宁夏农垦集团西夏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宁夏农垦玉泉营葡萄酒厂,始建于1984年,是西北地区发展最早的葡萄酒加工企业,1996年改制为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档干红、干白、冰白等系列产品。厂区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公司在贺兰山东麓国家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已发展葡萄种植面积13.2万亩,并拥有年产5,000万株优质脱毒葡萄苗木繁育中心,年葡萄酒加工能力3万吨。2002年,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等国家八部委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篇8:四大名著的地位及特色

1社会主义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但由于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 所以形成了各种更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目前茶文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但毋容置疑的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都来自中国。外国从中国引入茶叶, 并爱上了饮茶, 逐渐形成了规模与体系, 随之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 异彩纷呈, 光彩夺目。中国在文化浪潮更新的过程中, 茶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的在进行融合, 最终达到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奇妙境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结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学等领域的文化精髓。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 可以发现其温文尔雅的文化特征。首先, 在沏茶的过程中, 往往都会要求沏茶人气定神闲, 保持一颗安静随和的心态, 在沏茶的过程中发现沏茶工序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重新创造、改进, 从而沏出一杯让人“心旷神怡”的茶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先行者邓小平先生就很喜欢饮茶, 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点就是要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者中的“创造”与“安定”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辅相成。其次, 茶文化中强调赏茶, 茶沏成后并不着急去喝, 而是要观赏一下, 对沏茶的“品质”进行观摩研究, 分析沏茶的操作步骤是否正确, 从而发现不足, 为未来沏茶茶艺的操作提供新的正确方向。而这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大同小异, 都是强调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所以二者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早已交织在了一起。第三, 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闻茶, “茶”闻之则香, 其醇香入鼻, 让人心旷神怡, 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冲刷, 在闻的过程中品味茶文化操作之巧妙, 从而“忆苦思甜”激励人们努力创造新的生活, 为人们提供潜在的精神动力, 而这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相互迎合, 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洗礼与熏陶, 才让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而茶文化作为千年不朽的文化传奇, 可谓“本是同根生”的两种文化相互迎合。最后是品茶, 茶品之则先苦后香, 通神醒智, 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安逸的思考氛围, 打破凡尘的影响, 寻找到人生的大智慧, 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计策。而这点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相一致, 二者虽是不同的文化种类,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提供智慧支持, 促进事业的良性发展, 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沏茶、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展示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文化现象, 并展现了极为强大的包容性。但必须明确的是, 单纯的种茶、饮茶不能够代表茶文化的形成, 它们只是为茶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种茶、饮茶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文化内涵才能够形成茶文化系统。从古至今, 我国文人在茶具、饮茶方面都十分讲究, 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众多门派的思想, 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比喻为种子, 那么茶文化则发挥的就是土壤的作用, 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得以发展与壮大的传播途径。

2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 从大范围来看,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优势, 比如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遗传性明显等等, 这些优势都是当今中国特色文化系统构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也是必须要传承的内容, 因此茶文化体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茶文化源于华夏, 发于神农, 兴于唐, 盛于宋, 经历千百年的积淀, 文化底蕴浓厚, 完美融合了儒、道、佛等各门派的精髓, 而在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 又开始逐渐吸纳西方文化, 兼容了不同国度、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文化内容, 这些都是茶文化兼容性的有效体现。在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重构、国际冲突加剧的形势下, 世界各国为了可以缓解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 挣脱物质万能的文化束缚, 解决不断冲突的精神信仰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整合价值则显得更加难得和可贵。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 而茶文化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很多国外学者对中国茶文化都非常感兴趣,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礼仪”以及人文精神非常吸引人, 非常值得学习。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号召力与感染力,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强大的辐射力。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价值的统一性、认同性, 尤其是在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方面, 其体现出来的作用更加明显, 意义也不言而喻。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中国茶文化提出了独特见解, 他们认为中国茶文化对于当今世界文化的贡献, 不仅仅局限于亚洲, 在欧洲文化体系中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 会更具时代精神以及价值整合功能, 它具有深远的全球意义。

其次, 从小范围来看, 茶文化体系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 它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的整合, 尤其我国少数民族在茶文化方面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而各民族的文化也是色彩纷呈, 瑰丽多变, 地域、环境、风俗之间的差异, 使得每个民族中的茶文化也被嵌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 它们都是中国茶文化的宝贵财富, 彰显了中国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比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 其韵味独特, 一苦、二甜、三淡全部溶于一种茶道中。这三种滋味也常被人比喻为人生的“三重境界”:指青春、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人在年少时, 吃苦努力, 是为了日后积累财富, 这样到了中年方可苦尽甘来, 而到了耳顺之年, 这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名利浮华都成为了过眼云烟, 一切顺其自然, 心神安宁。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它虽是一道茶, 却也不单单是一道茶, 因为品茶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体味茶叶本身的滋味, 同时也体悟到了人生哲理, 这是多么富有智慧, 又富有情趣的文化。所以说, 中国茶文化本身已经蕴藏了巨大的人文财富, 能够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系赋予更加鲜明的东方色彩。

最后, 通过以上阐述, 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出结论, 那就是茶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是土壤、是媒介, 离开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会黯然失色。茶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能够为现代特色文化的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茶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和”、“礼”等特点, 正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所需要的“特色”。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 茶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时代性也更加明显, 国际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茶文化这个平台, 展现东方文化的魅力,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早日实现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构建。

3结束语

茶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的土壤和媒介, 明确了这点,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够迅速提升。茶文化特有的兼容性、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为中国文化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 同时也帮助中国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关注, 提升了中国的国内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 坚持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建设, 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中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东辉.国外典型的文化建设机制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1)

[2]王艳华, 许以民.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潜在动力价值[D].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 (02)

上一篇: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培训教材下一篇:2016年高校党支部工作计划例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