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2024-05-29

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通用9篇)

篇1: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1]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为规范保健食品的技术转让,保证技术转让产品的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针对目前保健食品一次性全权技术转让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一、转让方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后,未投入生产或虽已投入生产但转让后生产企业和生产地址不变者,仍按目前有关规定经转让方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后,向卫生部提出转让申请。

二、转让方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后已投入生产,转让涉及变更生产企业或生产地址者,应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转让方按照《卫生部保健食品申报与受理规定》的有关要求报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

(二)受让方凭已公证的技术转让合同及转让方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向受让方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审核生产条件的申请。

(三)受让方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对申请生产受让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进行审核,并填写《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审核意见表》。

(四)受让方按照《卫生部保健食品申报与受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并附受让方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向卫生部提出转让申请。

(五)待卫生部批准后,受让方凭批准技术转让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向其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获得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

三、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健康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审核意见表

卫生部

二○○一年三月八日

篇2: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现印发《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见附件),并规定如下:

一、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的物品(或原料)是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按照《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食品添加剂的,按照《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真菌、益生菌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发的《卫生部关于印发真菌类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评审规定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84号)执行。

四、申报保健食品中涉及国家保护动植物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发的《卫生部关于限制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160号)、《卫生部关于限制以甘草、麻黄草、苁蓉和雪莲及其产品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通知》(卫法监发[2001]188号)、《卫生部关于不再审批以熊胆粉和肌酸为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的通告》(卫法监发[2001]267号)等文件执行。

五、申报保健食品中含有动植物物品(或原料)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总个数不得超过14个。如使用附件1之外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个数不得超过4个;使用附件1和附件2之外的动植物物品(或原料),个数不得超过1个,且该物品(或原料)应参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1994)中对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的有关要求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以普通食品作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六、以往公布的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二OO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抄送:国家经贸委、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有关新闻单位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按笔划顺序排列)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

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证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按笔划顺序排列)

篇3: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 (卫生厅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

2010年原卫生部印发《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 0]82号) , 对指导和规范地方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认真总结近几年的执行情况, 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 我委组织对原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 形成了《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可从我委网站“综合监督”栏目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2014年7月14日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 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 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 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 保障人员配备, 合理配置工作装备, 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时, 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 制定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 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 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 组织实施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 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四) 承担国家卫生监督抽检任务, 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抽检;

(五) 负责全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 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 根据本省 (区、市)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 结合实际, 制订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 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 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 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 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 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 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七) 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七条省级和设区的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明确具体科 (处) 室, 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县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第八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前, 监督人员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方法、要求, 检查安全防护装备, 做好安全防护。

第九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时, 发现违法行为, 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应当依法先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 掌握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

第三章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情况;

(二) 接种单位疫苗公示、接种告知 (询问) 的情况;

(三) 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和报告情况;

(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情况;

(五)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情况。

第十二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接种单位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证明文件、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资料;

(二) 核查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的记录, 接种情况登记、报告记录, 以及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报告记录;

(三) 查阅接种单位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 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告知、询问记录;查阅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填写的接种记录;

(四) 检查接种单位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情况;

(五) 查阅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向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发第一类疫苗的记录;

(六)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 核查记录的保存期限;

(七)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记录和资料;

(八)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的证明文件, 核查文件的保存期限;

(九) 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的记录。

第二节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

第十三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组织、制度情况;

(二) 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情况;

(三)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辖区内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审核确认, 并开展疫情分析、调查与核实的情况;

(四)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履行与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职责的情况。

第十四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 核查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和专职疫情报告人员,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审核记录、各类常规疫情分析报告等文字资料, 核查设置疫情值班、咨询电话的情况;核查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 进行网络直报的情况;

(三) 查阅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 与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互相通报甲类传染病疫情的记录;与动物防疫机构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的记录;

(四)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设备运行情况, 疫情报告人员现场演示传染病的报告、审核确认、查重等情况;

(五) 查阅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的其他记录情况。

第十五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 核查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查阅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内容应当包括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异常信息的快速反馈、自查等方面。

(二) 查阅诊疗原始登记 (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和影像阳性结果) 、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等资料, 核查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情况;

(三) 查阅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内部自查的记录及有关资料;

(四) 查阅定期组织临床医生、新上岗人员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的资料;

(五)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用设备及运转情况, 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演示传染病网络直报操作;

(六) 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查阅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

第十六条监督检查采供血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 查阅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登记情况, 以及献血者或供浆员登记簿, 核查HIV初筛阳性结果报告情况及送检确认情况;

(三) 对于设置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机构, 检查疫情报告人员演示网络直报操作, 检查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转情况;

(四) 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 查阅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

第三节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落实情况;检查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 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三)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 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的情况;

(四) 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文件;

(二) 检查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设置情况和预检、分诊落实情况;

(三) 检查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四) 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情况;

(五) 检查对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场所、设施设备以及使用记录。查阅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对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记录。

第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职责的情况;

(二) 发现传染病疫情时, 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及时采取传染病控制措施的情况。

第二十条监督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控制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传染病监测制度、本辖区内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的资料, 以及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资料;

(二) 查阅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技术方案或预案, 以及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记录、报告;

(三) 查阅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记录和资料, 以及疫点、疫区卫生处理记录。

第四节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一条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 医疗卫生人员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情况;

(三) 医疗用品、器械的消毒、灭菌情况;

(四) 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的情况;

(五) 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使用和管理情况;

(六) 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第二十二条监督检查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消毒管理组织设置文件、消毒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及检查记录;

(二) 查阅工作人员消毒技术培训记录;现场提问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知识;检查相关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三) 查阅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记录或检测报告, 查阅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整改记录。必要时现场采样监测消毒与灭菌效果;

(四) 查阅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记录;检查消毒产品相关证明文件、使用日期和有效期;

(五) 检查医疗机构相关科室 (重点是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 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定情况;

(六) 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的场所、设施和措施。

第五节医疗废物处置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制度、应急方案的建立和落实情况;

(二) 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培训情况;

(三)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登记的情况;

(四)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情况;

(五) 医疗废物、污水的处置情况;

(六) 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合同的情况;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监督检查医疗废物处置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设置医疗废物管理监控部门或者专 (兼) 职人员、岗位职责的文件资料, 核查监控部门和管理人员;

(二) 查阅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交接、登记等规章制度以及应急方案;

(三) 查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的资料;

(四) 检查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设备, 查阅健康检查记录;

(五) 查阅医疗废物登记簿, 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点是否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规定, 使用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说明和警示标识;

(六) 检查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专用包装物或容器、暂时贮存的地点和条件, 核查医疗废物运送线路;

(七) 检查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的消毒、清洁地点与情况;

(八) 查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资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等资料;检查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设施、方法及记录资料;

(九) 检查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实施消毒的设备设施及其运转维护情况;查阅消毒处理记录和监测记录。

第六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五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卫生监督内容:

(一) 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备案情况;三、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

(二) 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培训、考核及上岗持证情况;

(三) 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四) 开展实验活动情况;

(五) 实验档案建立和保存情况;

(六) 菌 (毒) 种和样本的采集、运输和储存情况。

第二十六条监督检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 (毒) 种和样本采集、运输及实验活动等管理情况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一级、二级实验室的备案证明和三级、四级实验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

(二) 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料和上岗证;

(三) 核查实验室将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的记录;

(四) 检查二级及以上实验室相应设备配置情况;

(五) 查阅实验档案;核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实验档案的保存年限;

(六) 查阅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查阅实验室经论证可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证明文件;查阅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资质证明文件, 以及相关实验活动的记录;

(七)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检查三、四级实验室在明显位置标示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以及进入实验室人员的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八)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登记及结果报告记录;检查是否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同时从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九)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及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的资料;

(十) 查阅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报告、处置记录;

(十一)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的记录;

(十二) 查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批准文件;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运输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后的报告记录。

第二十七条监督检查保藏机构菌 (毒) 种和样本储存管理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 查阅保藏机构的资格证书;

(二) 查阅安全保管制度、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进出与储存的记录, 接受实验室提交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的登记和开具接收证明情况;

(三) 查阅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的登记, 核查实验室提交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检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的情况;

(四) 查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和样本储存过程中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后的报告记录。

第四章信息管理

第二十八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组织分析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 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定期汇总分析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 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

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设置专 (兼) 职人员负责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采集、报告任务, 及时、准确上报监督检查相关信息。

第五章监督情况的处理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后, 应当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被检查单位, 将监督检查结果与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校验和等级评审等管理工作挂钩。对存在问题的, 应当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对存在违法行为的, 应当依法查处;对涉嫌犯罪的, 应当及时移送当地公安机关。

第三十一条对菌 (毒) 种保藏机构未依照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菌 (毒) 种和样本, 或者未依照规定提供菌 (毒) 种和样本的,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逐级报告。

第三十二条对重大的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对涉及消毒产品、饮用水、学校和公共场所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 应当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三十四条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期间,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重点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卫生部2010年9月17日印发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0]82号) 同时废止。

篇4: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一、关于无职称申报评审的定义

无职称申报评审是指符合规定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未取得任何专业技术资格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行为。

二、关于无职称申报评审的条件及范围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无职称申报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资格:

1.具有中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超过所申报系列正常晋升年限2年以上,且符合所申报系列评审条件其他规定的,可无职称直接申报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超过所申报系列正常晋升年限2年以上,且符合所申报系列评审条件其他规定的,可无职称直接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正常晋升年限是指与申报人最高学历对应,所申报系列各级评审条件(含转正定职)规定的资历年限之和。

(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如毕业后因未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或超过规定时间,无法通过转正定职方式认定的,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达到与其学历对应的转正定职年限后,可通过评审方式无职称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应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达到所参评系列(专业)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中级以下无职称直接申报的学历、资历条件,继续按原政策规定执行。

(四)国家机关分流人员或国家机关流动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其无职称直接申报的学历、资历条件,继续按原政策规定执行。

(五)高技能人才参评职称涉及无职称申报评审的,按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三、关于无职称申报相关问题的处理

(一)无职称申报仅适用于首次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对于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能通过无职称直接申报方式取得专业技术资格。

(二)无职称申报的专业技术年限,应按照申报人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计算,需提供企业劳动合同及对应的社保缴费证明或事业单位(含三支一扶等)入编或聘任合同等证明材料。

(三)申报人先参加工作后取得学历的,其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可以计入按其最高学历对应的资历年限。但申报人毕业后未就业的时间,以及仅办理档案托管,未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得计入专业技术工作年限。

篇5: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我国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加强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范要求,组织对辖区内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及时将取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我部备案。

附件:综合介入诊疗规范.doc http://files/mohyzs/s3585/201207/55436.htm

卫生部办公厅 2012年7月9日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有综合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由取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3)拟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2.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至少1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具备满足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介入手术室(造影室)、重症监护室、麻醉科和其他相关科室、设备和技术能力。

(1)介入手术室(造影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2)重症监护室。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能够满足三级以上综合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3)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血管检查,具备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或磁共振(MRI),以及医学影像图像传输、存储与管理系统。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综合介入诊疗医师。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有3年以上综合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3.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综合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4.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5年以上综合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经卫生部综合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相关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二)综合介入诊疗由本院综合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综合介入诊疗医师担任;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综合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综合介入医师担任。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综合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综合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开展综合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5%,死亡率应当低于1%,无与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医疗事故。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300例。

(七)具有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三级以上综合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三级以上综合介入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手术;整改不合格或者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综合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综合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综合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综合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综合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本辖区一、二级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并组织开展一、二级相关综合介入诊疗医师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负责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

2.有至少5名具备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3.有与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4.每年完成各类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其中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0例。能够独立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类型应当覆盖常见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全部类型的60%以上。

5.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应当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综合介入诊疗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100例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参加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培训的医师应当作为术者完成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50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综合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综合介入诊疗系统培训6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在医疗机构连续从事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已取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综合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1%。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综合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综合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200例,与介入诊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死亡率低于1%。未发生二级以上与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附件: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附件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级目录

一级手术 一、一般动静脉造影术和其他部位插管造影术 二、一般部位的经皮穿刺活检术

三、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

四、腹腔置管引流术

五、中心静脉置管术

六、胃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

七、各个部位脓肿、囊肿穿刺引流术

八、经皮瘤内注药术

九、经皮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

十、经T型管取石术

二级手术

一、各部位肿瘤化疗灌注术

二、输卵管再通术

三、肺大疱及胸膜腔固化术

四、经导管选择性动静脉血样采集术

五、经皮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肿瘤术

六、鼻泪管成形术

七、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激光气化/臭氧注射术

八、肝、肾囊肿硬化术

九、透视下金属异物取出术

三级手术

一、经皮经肝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

二、经皮穿刺胆汁引流术

三、脾动脉栓塞术

四、宫外孕介入治疗术

五、经皮胃造瘘术

六、精索静脉/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

七、外周动脉/静脉栓塞术

八、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化疗术

九、经皮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术(除外上段胸椎和颈椎)

十、心血管内异物取出术

十一、特殊部位经皮穿刺活检术(纵膈/胰腺等)

十二、经皮穿刺肿瘤物理消融术(射频/微波/激光/冷冻)

十三、肿瘤栓塞术

十四、经皮肾造瘘术 四级手术

一、颅面部血管疾病的无水酒精/硬化剂治疗术

二、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激光气化/臭氧注射术

三、气管支气管支架植入术

四、上段胸椎和颈椎经皮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术

五、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六、头颈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七、颅面部高血循病变的辅助性介入栓塞术

八、胆道支架植入术

九、消化道支架植入术

十、经皮血管药盒置入术

十一、泌尿系支架置入术

十二、各部位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头颈部除外)

十三、肿瘤相关的血管支架植入术

篇6: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县乡级各医疗保健机构:

为了提高我县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孕产妇、围产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县卫生局决定成立库车县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小组。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及其成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指导组的职能作用,贯彻落实《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加强全县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孕产期保健软件系统的使用,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和孕产期保健质量管理,狠抓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和助产技术管理,保障母婴安全。

附件:

1、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小组职责

2、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小组人员名单

库车县卫生局

二〇一三年四月四日

附件2: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田文兰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李培军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木尼热〃伊斯哈克

马桂芳妇幼保健站站长妇幼保健站妇保科主任 阿米娜〃毛拉买提妇幼保健站儿保科主任 再努然木〃吾布力妇幼保健站保健科主任 古力尼沙〃艾米祖妇幼保健站儿保科主治医 古力尼沙〃扎克妇幼保健站妇保科主治医 马热古丽〃卡的妇幼保健站妇保科医师 阿地力江〃阿不拉妇幼保健站儿保科医师 米合热依〃土地妇幼保健站保健科医师 阿依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卫生局科员 热孜万古丽〃依米提齐满镇卫生院妇幼专干 帕提古丽〃热曼顿阔坦镇卫生院妇幼专干热汗古丽〃吾甫尔牙哈镇卫生院妇幼专干

2附件1: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小组职责

一、负责孕产期保健的技术管理工作,负责孕产妇危重症相关资料的收集审查,登记工作。

二、组织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

三、对辖区内孕产妇、围产儿及新生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完成评审报告,并将结果及干预措施向县卫生局报告。

四、督促检查辖区内降低孕产妇、围产儿及新生儿死亡措施的落实情况,并进行业务技术指导。

五、负责对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评价。

篇7: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关于印发《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188号

(2009年11月13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做好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审核和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以下简称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技术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临床应用肿瘤热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生开展肿瘤热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使肿瘤、肿瘤所在区域或全身的温度升高,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肿瘤细胞损伤(非凝固性坏死),联合放疗或化疗进行治疗的技术。该技术包括深部热疗(区域性热疗)和全身热疗,其加热的物理因子包括射频、微波、激光、超声、电容、电磁等,治疗途径包括非侵入和经生理性腔道等。本规范所称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不包括肿瘤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开展肿瘤性疾病热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三)具备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热疗设备。

(四)肿瘤深部热疗应该具备相应的影像引导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以及局部的温度监控设备。

(五)肿瘤全身热疗应具备温度监控设备,并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全身热疗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六)全身热疗室应具备心、肺、脑抢救复苏条件,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七)有至少2名具有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及经过肿瘤热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肿瘤热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本院在职医师。

2.有3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相应的肿瘤热疗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参与肿瘤热疗的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经过肿瘤热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肿瘤热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正确掌握肿瘤热疗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判断,决定治疗方案。

(二)由具有相应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实施肿瘤热疗技术前,术者应当亲自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治疗目的、风险、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深部热治疗必须在温度监控下实施;全身热疗必须在温度和生命体征监控下实施。

(五)实施肿瘤热疗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六)建立健全肿瘤热疗技术评估和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七)医疗机构及医师要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接受肿瘤热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包括病例选择、治疗有效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病人生存质量、随访情况和病例质量等。

(八)其他管理要求。

1.建立定期仪器设备检测、维护制度和使用登记制度。

2.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篇8: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是指在卫生监督工作的现场,通过感官检测法、生物实验法、理化分析法、免疫学方法等,对卫生监督指向的健康相关产品、场所和设施进行卫生学检测,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潜在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的一种技术手段[6],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手段之一[7],可以避免依靠经验观察进行监督检查所带来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可靠性,提高卫生监督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8]。

1 学校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现状

目前就其他公共卫生条例而言,相关的检测技术规范相对完善,如《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技术规范》( GB17220-1998)[9]、《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 /T5750- 2006 )[10]、《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 /T367-2012)[11]等。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中的现场快速检测尚未制定相关的检测技术规范,目前对学校的现场快速检测主要依据《学校卫生综合评价》( GB18205-2012)[12]涉及的相关指标及测量方法等。但《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是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的标准,主要侧重于各具体项目的检测方法与评价,并没有对学校现场快速检测进行系统的规范; 对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如检测布点方法、检测点数、检测前准备工作、现场检测的质量控制等内容未涉及或涉及不全,部分内容已滞后于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13]。

由于学校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无统一标准可循,各地学校卫生监督部门开展现场检测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多注重学校生活环境卫生监督,对学习环境卫生监督工作重视不够[13],学校学习环境如教室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等的监管是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14]。部分地区由于学校卫生监督监测不到位以及预防性卫生监督的缺失,导致许多学校教学环境卫生不能达到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如教室照明、课桌椅、黑板、采光、环境噪声、教室人均面积等合格率不达标[1,15,16,17,18,19]。及时开展学校卫生监督监测,规范现场快速监督工作,提高学校卫生监督现场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现场检测数据真正成为学校卫生监督执法的有力手段,是当前加强学校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技术化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尽快制定较为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卫生监督现场检测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技术规范》) ,使学校卫生监督员的现场检测有“规”可依,有“术”可循,从而推动现场快速检测在学校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依法监督管理的技术支撑是非常必要的。

2 《技术规范》制定过程要素

明确学校卫生监督现场检测的对象是《技术规范》制定的首要任务。因此,做好对监管学校的分类、学校现场快速检测涉及内容的分类、现场快速检测指标的分类及确定是基础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1) 运用共识会议法对前期科学研究进行专家论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进行多轮专家共识会议之后,根据会议的结果,确定技术规范制定的方案构想,形成技术规范的大纲,包括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 2) 组建《技术规范》的编写工作组。最大程度地遴选具有权威性、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一定技术水平及实践经验的专家开展编写工作。( 3) 收集相关材料。在《技术规范》制定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以及国际相关技术要求等,注重与相关文件的协调性,充分考虑《技术规范》的制定在现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框架下,能否与相关的标准或技术文件进行协调。( 4) 起草《技术规范》的讨论稿并形成相应的编写说明。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形成相应的编制说明。编制说明包括工作简况,《技术规范》的编制原则,确定《技术规范》主要内容的依据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等。( 5) 对《技术规范》进行必要的验证。在起草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学校卫生监督现场检测使用单位、评价机构及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外部意见。同时进行必要的内部验证,选取一定数量的学校卫生监督员对该技术规范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对调研和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起草的《技术规范》进行补充和完善。( 6) 在完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之后需对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

3 《技术规范》的内容要素

笔者在参考《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技术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等的基础上,并结合日常学校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工作,认为在《技术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应包括以下相关要素: ( 1) 基础情况。包括制定规范的必要性、法律依据、编制原则、明确检测适用范围、基本检测术语的解释等。( 2) 原则与方法。明确学校现场快速检测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生活环境、生活饮用水等不同检测类别的相关布点原则、采样方法等。( 3) 对现场快速检测类别内容及项目做好分类。如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生活环境、生活饮用水等类别及相应的现场快速检测项目。( 4) 不同学校类别、学校地点的现场快速检测项目的采样位置、点数、高度、频率及注意事项等。( 5) 现场快速检测前准备工作要点。包括人员资质、仪器、相关记录的准备等。( 6) 各现场快速检测指标相应的检验方法。如《学校卫生综合评价》( GB 18205 -2012)[12]、《室内照明测量方法》( GB /T 5700-2008)[20]、《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 GB /T 3976-2002)[21]等。( 7) 现场快速检测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人员资质要求、检测方法的掌握和使用、检测设备的选用和操作、环境和设施符合性及识别、样品标识的正确性和样品质量的识别等要素。( 8) 现场快速检测数据的整理。如检测数据的记录与表达、数据的修正、异常值的处理、数据的计算与评价等。

4 讨论

篇9: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

【关键词】食品安全 调查 家庭厨房 厨房电器 食材挑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03-01

随着“毒奶粉”、“毒豆芽”、“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 “速冻饺子中的金葡萄会引起食物中毒”、“西瓜打针”、“方便面的油炸面饼会致癌”等一系列的食品谣言也愈传愈烈,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社会公众认为国家应该肩负起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虽然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监管、市场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理,但是也需要社会公众提高相关知识的水平,正确认知食品安全问题。其实,社会公众与其把目光放到国家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如从自身做起,关注家庭食品的选购、储藏和加工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往往最容易被大家忽视,可是这三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带来的健康威胁,远远超过化学品污染食品带来的危害。

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我和同学认识到社会公众对家中食品处理的环节的忽视,2015年9月4日,我们成立了“食新食益”暑期实践小分队,旨在调查和解决家庭食品安全卫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前期大量资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家庭厨房中很多细节的忽略可能会埋下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决定走访居民家中的厨房和填写调查问卷来调查居民对家庭食品安全卫生的关注度。在正式开始调查前,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们召集起来进行了全面的集体讨论会,制定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流程以及落实了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同时我们查找并整理了与本次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以获得居民们的信任,编写出调查问卷能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到我们的实践中来提高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以及制作了简洁易懂的宣传手册来科普家庭食品安全的要点并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最终我们以南京仙林为例,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调查,在这八天里我们分别去了鸿运嘉园,香樟园,东方天郡,亚东城这四个小区,共计53户家庭。调查的53户家庭,我们都对厨房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并做了详细的记载,在居民填完调查问卷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简短的采访。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觉得厨房里最脏的是瓷砖和门窗,因为厨房里大量的油烟会留下很多油渍。可是通过实地考察居民家中的厨房卫生情况,我们惊讶地发现门窗和瓷砖根本看不到明显的油渍甚至可以说是很干净。居民们在谈到厨房的卫生的重点时,都会提及垃圾桶、油烟机等可以看到明显污垢的地方,大部分人都会忽略一些容易滋生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才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被污染的罪魁祸首。我们发现,大部分家庭中只有一个砧板,而且砧板的清洁状况差强人意。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5居民家中的砧板和刀具是生熟两用的。大部分居民家中的砧板是生熟不分的,这种做法虽然省事,但是在切割生食时,食物中的细菌会残留在菜刀和砧板,若此后又用于切割熟食,细菌则会以菜刀和砧板为媒介直接污染熟食。砧板的缝隙里容易滋生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污染食物,很多家庭直接用生水冲洗清洁,这种清洁根本无法杀死残留在砧板表面的细菌。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居民平时使用抹布后会随手搁在水池边上,只有在抹布使用到坏掉、不能使用的时候才会进行更换,极少数家庭才会定期更换,并对抹布进行一些简单的消毒、清洁处理,通过询问得知居民认为每天都有清洗抹布所以没有必要经常更换。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抹布是厨房里的“隐形杀手”,潮湿的抹布上是各种微生物滋生繁殖的天然培养皿,携带大肠杆菌等其他病菌,对我们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威胁,后期我们将从居民家中取得的抹布带到实验室进行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经常清洗抹布,将抹布用100度的高温热水消毒杀菌,最好每月更换一次抹布,尽量使用再生纸巾清洁厨房工作台面,抹布只用于擦拭刚洗过的水壶和碟子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厨房抹布还应当按需求分开使用,做到专布专用,避免细菌交叉传播。另外,不少居民家中的碗碟往往是随意叠放的,在这样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细菌。其实,碗碟摆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干燥和清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洗碗池旁边设一个碗碟架,清洗完毕,顺手把碟子竖放、把碗倒扣在架子上,很快就能使碗碟自然风干,既省事又卫生。

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家中的厨房电器也层出不穷,有关厨房电器使用的相关事项,我们之前做了一些资料收集,但我们实地调查出来的结果不太令人满意。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化,家庭中微波炉的使用早已普及,大家都知道微波炉发出的微波对人体的辐射是很大的,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减少这种辐射。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使用微波炉后不会拔下插头,其实即使仅是插着电没有使用,它的辐射相较其他电器也是比较强的,所以在放入食品关上门之后再接上电源使用,在取出前,拔下插头后稍后取出食品,这样就能尽量减少了辐射的影响,同样电磁炉的使用也应当注意这一点。而微波炉的内壁也要时常清洗,以避免污垢堆积污染食品和降低微波炉的使用效率。

家庭食品安全第一点就是挑选新鲜的食材,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在好的食材的基础下,才能做出可口健康的菜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反映了居民对食材挑选和储藏的了解程度。大家一般在菜市场和大型超市购买食材,大型超市的食材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可是菜市场的食材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挑选食材的知识,然而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人基本了解如何挑选食材,还有一小部分人几乎全不了解。“僵尸肉”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公众再次敲响了警钟,到底我们该如何挑选新鲜的肉类呢?新鲜肉类的表皮干燥有光泽,肉质紧密有弹性,指压后可以迅速恢复原状。经冷冻后的肉也并不是都不新鲜,只要保持原有的颜色,敲击后有清脆的声音且没有异味也是可以购买的。自己家中冰箱贮藏肉类最好提前分装,避免反复解冻,因为反复解冻会增加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风险,保存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多1至2个月。提到蔬菜水果,想必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农药残留问题吧,其实蔬菜水果的挑选也是有小窍门的。很多主妇会认为虫眼多的蔬菜没打农药,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虫眼多说明蔬菜遭虫害一定多,因此肯定要经常打药,严重时打药也难以控制,另外有些害虫会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因此并不能以虫眼多来作为挑选蔬菜的指标。正确的做法是挑选颜色形状正常,无农药味,表面不能太光滑的蔬菜水果。对于新鲜水果蔬菜,食用前应仔细用水冲洗并浸泡半小时,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和农药残留,带叶蔬菜最外层的叶片应摘除,水果和瓜果类蔬菜应去皮。

通过我们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家庭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视程度很低,居民家中的厨房卫生情况并不能抓到重点,对厨房电器的正确使用也缺乏了解,在食材选购环节并没有正确的方法,种种现象说明国民的食品安全知识仍然需要加强,这样才能避免盲目相信网上流传的谣言,产生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误区。

上一篇: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探析下一篇: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