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2024-04-27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共11篇)

篇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医院、血站、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和卫生监督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救死扶伤、疾病防控、食品安全等重要职责,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场所,必须确保房屋安全。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场所的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研究决定,在全国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卫生部门管理的卫生学校)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危房排除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及时向政府主管领导汇报,研究成立由政府领导同志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按时完成危房排查处理工作任务。

二、排查范围。按照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对本地区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危房排查处理工作。

三、排查方式

依靠专业机构,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标准、规范和规定的要求,采取查阅档案、实地踏勘和安全鉴定等方式,对所有业务用房、后勤及辅助用房等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四、危房处理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要分类处理:D级危房要立即查封,限期拆除;B、C级危房要研究落实处理方案,及时改造加固,达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要求。

五、档案管理

要结合本次排查处理工作,完善每栋房屋安全信息,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建筑安全档案。

六、资金筹措

危房鉴定和抗震加固等危房排查处理资金由同级财政给予安排。

七、时间要求

各地要在2009年6月15日前将组织、工作安排情况报我部。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所有排查工作,并于10月31日前上报排查结果和处理方案。全部危房处理工作须在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

联系电话:010-68792165、68792853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五日

综合评定方法是将整幢房屋系统划分为房屋、组成部分和构件三个层次,并采用三级综合模糊评判模式。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过去的实践经验,对三级综合模糊评判方法简述如下: ※构件危险性鉴定

评判时先从构件层次开始,构件危险性的等级评定分为危险构件和非危险构件两个等级,即取评语集U={Td,Td}.危险构件是指其承载能力、裂缝和变形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结构构件。每一种构件考察若干类因素(构成因素子集),如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考虑其承载能力、构造与连接、裂缝和变形四类因素,构件危险评判是根据所考察的因素直接列出一系列构件危险的标志,一旦构件出现其中的一种现象,则判定该构件出现了危险点,或称危险构件;若该构件没有一个危险点,则可判定为非危险构件。※房屋组成部分危险性鉴定

房屋的组成部分包括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其等级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组成部分的因素集仅包含一个元素即危险构件百分数P,它是各构件危险点的一种加权平均。四个等级可取评语集U={a、b、c、d},其言语描述为: a级:无危险点 b级:有危险点 c级:局部危险 d级:整体危险

通过确定的危险构件百分数P对评定等级的隶属函数,可得到各组成部分的评判结果,即模糊向量Bi{uai、ubi、uci、udi},其中i代表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

※房屋危险性鉴定

房屋的三个组成部分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构成了房屋评定的因素集,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级,可取评语集U={A、B、C、D}。四个等级的言语描述为:

A级: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

B级:结构承载力基本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体,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C级:部分承载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险;

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篇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2‟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下同)建设,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明显改善,诊疗水平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重要任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对于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群 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利用率,改善群众健康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配齐监管人员,加强日常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建立健全对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明确相关政策,加大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加强机构、人员执业资格监管

各地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严格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在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基层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开展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的诊疗活动,严禁超范围执业。新进入村卫生室执业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和保管,合理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确保医疗安全;要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器械的管理;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进行医疗废物处理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

四、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医疗质量和安全、医德医风的教育,组织法律法规、合理用药、医院感染、诊疗技能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相关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各地要组织开展公众就医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疗风险,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和虚假宣传的能力。

五、依法加强执业监管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依法执业的监管,对存在违法行为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法严肃查处,维护基层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配齐相关执法和技术人员,原则上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医疗服务监管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现场监督检查,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同级卫生监督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到2012年6月30日,各地要组织开展一次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人员资质、规章制度落实、医疗服务行为等的全面检查,重点是执业行为和医疗安全,要通过自查、互查和抽查等方式,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安全。请各省(区、市)于2012年7月15日前将检查工作总结报我部医管司。我部将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

联 系 人:卫生部医管司 朱威宏、范晶 联系电话:010-68792618、68792791 传 真:010-68792790 电子邮箱:mohygs@163.com

篇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一、目标任务

通过清理整顿, 严厉打击动物诊疗机构、执业兽医违法从业行为, 依法取缔非法动物诊疗机构, 规范动物诊疗机构管理, 改善动物诊疗市场秩序, 促进动物诊疗行业健康发展。

二、清理范围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进行全面清理整顿, 重点是城市宠物诊疗机构。

三、清理内容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在全面摸清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底数的基础上, 重点对以下事项进行清理:

(一) 动物诊疗机构设立情况

1. 是否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是否存在未经许可从事动物诊疗的情形;

2. 是否存在伪造、变造、受让、租用、借用, 以及出让、出租、出借动物诊疗许可证的情况;

3. 动物诊疗机构变更从业地点、诊疗活动范围, 是否依法重新办理许可手续, 申请换发动物诊疗许可证;

4. 动物诊疗机构执业兽医数量是否符合《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要求。

(二) 动物诊疗机构从业情况

1. 是否在动物诊疗机构显著位置公示《动物诊疗许可证》、兽医师执业证书、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

2. 是否在核定的诊疗活动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活动;

3. 是否按规定向发证机关报告年度动物诊疗活动情况;

4. 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和医疗废弃物是否按规定处理, 诊疗废水是否经无害化处理。

(三) 执业兽医从业情况

1.是否取得执业兽医师或执业助理兽医资格, 是否依法注册或备案取得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

2.是否存在伪造、变造、受让、租用、借用, 以及出让、出租、出借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情况;

3. 是否超出注册机关核定的执业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4. 是否使用规范的病历册、处方笺并按规定保存;

5. 是否存在未经诊断、治疗, 开具处方药、填写诊断书、出具证明文件的情况;

6. 是否按规定向注册机关报告年度执业活动情况;

7. 是否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和兽医器械。

四、整顿措施

地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 对各种违法行为依法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处理:

(一) 责令停止从业活动

1.对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动物诊疗机构, 以及对未经注册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人员, 一律责令停业,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2.使用伪造、变造、受让、租用、借用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收缴, 责令停业,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二) 责令限期整改

对已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 但不再符合动物诊疗许可条件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给予警告, 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 由原发证机关收回、撤销其动物诊疗许可证。

(三) 注销相关证书

有以下情形的, 由原发证机关注销相关证书:

1.出让、出租、出借动物诊疗许可证、兽医师执业证书或者助理兽医师执业证书的;

2.超出动物诊疗许可证核定的诊疗活动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以及变更从业地点、诊疗活动范围未重新办理动物诊疗许可证, 情节严重的;超出注册机关核定的执业范围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以及变更受聘的动物诊疗机构为重新办理注册或者备案的, 情节严重的;

3.动物诊疗机构连续停业两年以上的, 或者连续两年未向发证机关报告动物诊疗活动情况, 拒不改正的;执业兽医中止兽医执业活动满两年的, 或者连续两年没有将执业活动情况向注册机关报告, 且拒不改正的。

(四) 其他

动物诊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违法使用兽药的, 或者违法处理废弃物的,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五、有关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兽医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完善的清理整顿工作方案。要对执法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政策界线, 明确执法程序, 提高执法水平, 保证清理整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要认真总结清理整顿工作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 广泛宣传发动

各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明白纸、告知书等途径, 向社会特别是动物诊疗机构、兽医从业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讲解和告知工作。对近年来查处的非法从事动物诊疗活动、无证行医等典型案例进行曝光, 对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兽医人员证书情况要及时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增强管理人的守法自觉性。

(三) 推进信息化管理

执业兽医注册或者备案必须通过全国兽医队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 切实做到各地执业兽医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同时, 要及时将执业兽医从业管理、继续教育、违法行为、诚信记录等信息录入系统, 不断提高兽医队伍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 加强监督管理

篇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7-02-14 【生效日期】2007-0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的通知

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单位,部业务主管(挂靠)社会团体、基金会,部主管报纸、期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2号),根据全国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和国务院纠风办部署安排,我部决定组织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为确保工作顺利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清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热衷于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甚至把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作为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过多过滥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干扰了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基层、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为坚决纠正和清理过多过滥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逐步建立健全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过滥的严重性、危害性,充分认识清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清理工作作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的契机,作为减轻基层和群众负担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二、清理工作的原则、范围、任务和要求

清理工作按照全面清理、逐级负责、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

清理范围包括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事业单位举办的面向卫生系统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部业务主管(挂靠)社会团体、基金会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部主管报纸、期刊等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清理工作任务是摸清我部组织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底数和具体项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及《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审核甄别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文件依据和需要明确的有关政策》(附件1)规定,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提出或撤销或合并或保留的意见;同时,边清理边总结,制定加强我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下一步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奠定基础。

三、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卫生部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部领导小组),中央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组长李熙同志担任部领导小组组长,部人事司司长秦小明同志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部办公厅、人事司、机关党委、驻部监察局的领导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部人事司,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部机关司局、部直属事业单位,部业务主管(挂靠)社会团体、基金会,部主管报纸、期刊等单位须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确定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本单位清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把清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扎实有序开展。

部业务主管(挂靠)社会团体、基金会清理工作的联系部门为部人事司,部主管报纸、期刊清理工作的联系部门为部办公厅。

四、清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清理工作从今年1月起至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截至2月底前)。

1.成立部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召开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方案。

2.印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的通知》。

3.召开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第一次工作会议,具体部署清理工作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各单位填报《本单位负责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成员名单》(附件2)。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截至3月20日前)。

1.摸清底数,各单位收集和清理本单位举办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情况,逐一登记,逐项核对,填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附件3)、《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统计表》(附件4),将举办的项目及清理意见报部领导小组审核。此工作3月10日前完成。

2.拓宽我部清理工作监督渠道,开通举报电话,建立网络信箱,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3.召开部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核并研究各单位自查情况,确定重点抽查和调查研究的项目名单,重点抽查和调查研究项目为申请保留及合并的项目。组织开展重点抽查和调查研究工作。此工作3月15日前完成。

4.召开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研究确定保留及合并项目,并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保留及合并项目。此工作3月20日前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报送(截至3月底前)。

1.形成《卫生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登记表》、《卫生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自查统计表》和自查报告,报送部际联席会议(部际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有监察部、中编办、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国资委、法制办等部门)。此工作3月底前完成。

2.结合实际制定或完善卫生部加强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报送部际联席会议。

3.适时召开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第二次工作会议,通报我部清理工作自查自纠情况,以及部际联席会议审核我部清理工作情况。

4.我部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经部际联席会议清理审核后,以适当方式适时向社会公布。

五、清理工作的几项要求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涉及单位部门较多,时间要求紧迫,工作责任重大。部领导小组将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对清理工作做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各司局、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密切配合部领导小组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2.注重规范,建章立制。清理工作坚持“边清、边停、边抓制度建设”的工作方针,各司局各单位要注意总结清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我部加强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管理和规范建言献策,及时报告部领导小组,以逐步建立规范我部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

3.加强监督,搞好宣传。我部清理工作将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通过开通举报电话,建立网络信箱等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我部网站,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参与我部清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保证清理工作健康扎实开展。

4.明确要求,严肃纪律。清理工作期间,一律暂停举办新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同时,除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项目外,目前正在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一律立即停止,认真搞好清理整顿。对在清理期间继续擅自举办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一律视为顶风违纪,将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七年二月十四日

篇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

闽政办〔2011〕180号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本性转变,加快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就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闽政办〔2011〕160号)精神,组织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步骤,列出详细的时间节点和线路图,集中人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面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的制度。今年8月底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核定的人员编制和下达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完成岗位设置;10月底前完成竞聘上岗和全员聘用工作;年底前完成未聘用人员的分流安置、清退工作。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竞争上岗、全员聘任、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各市、县(区)政府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财政厅、公务员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抓紧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各地人事、卫生、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核定工作,保证基层卫技人员工资不低于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平均水平。对于实施绩效工资前原有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部分应予保留,并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对于年度绩效考核合格并超额完成医疗服务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从超收部分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进行分配,具体提取比例由各县(市、区)确定。省里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闽政〔2009〕1号)文件下拨的乡镇卫生院农村卫技人员专项补助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各地不得冲抵绩效工资总量。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农村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奖励资金,鼓励和引导卫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该项工作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

三、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采购供应改革。8月底前各市、县(区)要对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落实零差率销售改革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到位。在9月底前要组织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统一采购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坚决杜绝网下采购行为。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货款结算制度,县级财政要按规定及时上缴基本药物货款,确保基本药物足额供应。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构建可靠、可控、可查、畅通的药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开展药品配送情况及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确保药品及时配送到位。年底前,全省村卫生所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在村卫生所执业的乡村医生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纳入全省统一采购,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供应。省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省级率药品招标采购新机制要求,制定《福建省医疗机构第九批药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方案》,并于9月份启动第九批药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四、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补偿机制。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意见的通知》(闽政办 〔2011〕26号)要求,加大落实力度,抓紧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后的多渠道补偿机制。8月底前各县(市、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方案要全部出台。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综合改革的助推作用,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经费由政府足额安排,各项专项经费和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补助的政策。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任务、财务收支的核定工作,人员经费补助要同核定编制数挂钩,同实有人数脱钩,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员增效的积极性。各设区市要根据省物价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及省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的实施细则,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出台一般诊疗费相关政策,实施时间不迟于2011年12月31日。

五、做好清理化解历史债务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意见》(国办发〔2011〕32号)和省财政厅、卫生厅等部门的具体部署,各市、县(区)政府要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组织发展改革、财政、卫生部门会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长期债务,认真进行逐项、逐笔清理核实,9月底前完成债务核实锁定工作,建立债务台账;12月底前将认定的债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给当地政府;当地政府要按债务协议,如期偿还结清各项债务。各级财政要建立化债资金专户,用一年半时间化解2009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长期债务。

六、加快培养和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加大力度培养和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1〕111号)的精神,加大力度组织实施“四个一批”计划,尤其是年底前要完成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1000名特岗执业医师的工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返聘一批退休医生,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和学历提升,满足现阶段基层对全科医生的需要;继续落实《福建省2010~2012年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确保明年底实现城市社区每万服务人口拥有3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4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同时加快建立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管理能力提升培养计划,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改政策的执行力。

七、加强村卫生所建设。各市、县(区)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和省里的总体安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各地年底前要完成今年下达的全省5010所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任务。对目前全省1665个未设立村卫生所的行政村,要适当调整建设计划,将其纳入建设计划,进行重点建设,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聘请乡村医生或派驻医务人员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保年底前实现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全覆盖。

八、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省卫生厅、财政厅要抓紧制定下发《关于提高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通知》,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左右的工作量下移给村卫生所承担,同时将相应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明确村卫生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合理核定任务量并加强监督考核。各市、县(区)政府要切实组织实施好这项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部到位。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与管理力度,进一步明确乡村医生职责,健全培养培训制度,规范执业行为。要全面落实好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政策,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按照规定及时发放养老金,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老年乡医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提高其养老金水平。

九、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在不改变乡村医生人员身份和村卫生所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及乡村医生实行业务指导、药品供应、绩效考核、卫生信息等一体化管理,年底前基本实现一体化管理目标。各地要加强村卫生所业务指导,努力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积极稳妥推进村卫生所药品零差率改革和门诊统筹试点。选择2000个左右行政村卫生所开展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将试点工作与建立补偿机制结合起来,试点村卫生所同时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在此基础上,明年逐步推开。各地要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10〕14号)的精神,对开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的村卫生所,建立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机制,将村卫生所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发挥新农合的补偿作用。

十一、建立双向转诊和分工协作机制。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10〕252号),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以开展门诊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和人员培训为重点,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年底前,各设区市城区和县(市)二级医院要与区域内若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落实分工协作的政策措施,通过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形式的帮扶,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厦门市要积极探索全科医生首诊制,省卫生厅等部门要抓紧出台对首诊和分级医疗的管理制度。省医改办要将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量列入医改工作考核范围。

十二、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切入点,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开展巡回医疗,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适宜技术服务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慢病管理等服务,建立健全适应群众需求的基层服务模式。各市、县(区)要大力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明确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和服务责任,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服务重点,可先从“慢病管理”入手,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实行全过程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家庭医生津贴方式,充分考虑服务居民数量、构成,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9月底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选择一批纳入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医保资金按人头付费改革试点。

十三、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快人员培训,尽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应用工作。9月底前,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启动运行各项业务管理功能并与设区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各项卫生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应用;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健康档案电子化和病历电子化。卫生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延伸,终端逐步覆盖村卫生所,实现新农合村卫生所门诊结报以及健康档案基础资料、公共卫生基本信息采集等业务。要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从乡镇中心卫生院扩大到较大乡镇卫生院,为100所县级以上综合医院配置远程病理设备,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三级医院之间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和技术咨询。继续加快“社保卡”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全覆盖工作,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十四、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县级政府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主要实施者,要按照《福建省医改领导小组关于实行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的通知》要求,建立包保责任制。按一人一院(中心)的要求,确定一名部门负责人包干负责一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工作,根据包保职责,加强对政策宣传、方案制定、竞聘上岗、政策落实和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指导,确保转轨顺利和社会稳定。省、设区市医改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要按照分工职责,与包干市、县(区)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加强对包保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各环节的督导检查,及时了解各地综合改革进展情况,认真查找存在问题,重点督查改革政策是否落实,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否落实,服务模式是否转变等,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9月中下旬,省医改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设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在全省通报。

十五、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切实提高对医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国务院医改办与中宣部联合召开的医改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委宣传部、省医改办制定的《福建省医改工作新闻报道方案》,制定本地医改宣传工作计划。各级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医改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借助各地有影响力的传统集会等活动,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医改的政策举措和工作进展,宣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取得的成效和群众得到的实惠,宣传各地医改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正确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为医改持续深入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要按照本通知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医改投入,强化工作责任,细化改革任务,把握时间节点,层层抓好落实,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确保今年各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并取得成效。

篇6: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文号】卫办疾控发〔2005〕230号 【发布日期】2005-10-26 【生效日期】2005-10-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5〕2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了解各地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2004年中央转移地方支付免疫规划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同时,评估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合作项目的工作进展,卫生部决定于2005年11月21日-11月27日对部分省份免疫规划工作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并对GAVI项目省进行中期评估。

经研究,我部将组织对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湖南、广西、云南、重庆、陕西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检查和评估工作。届时每个被检查的省份将抽取1个市及2个县开展现场检查和评估;请被查省份提前准备有关资料。检查具体内容及检查组人员名单另告。

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工作情况,组织进行自查,我部将在适当时候进行抽查。

联系人及电话:疾病控制司免疫规划处余文周010-68792356

传真:010-68792357

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篇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第十六条规定,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后必须申请执业再注册。为做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再注册有关工作, 现通知如下:

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5年进行再注册 (以下简称执业再注册) 的对象是指, 按照《条例》规定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满5年且拟继续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乡村医生, 不包括在村卫生室从业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省 (区、市) 执业再注册的工作方案,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条例》要求负责县域范围内执业再注册工作。

三、执业再注册要与乡村医生业务考评和职业道德评定相结合。业务考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完成情况、业务水平、学习培训情况等。职业道德评定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情况, 要充分听取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其他乡村医生和村民的意见。

四、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执业再注册有关政策告知符合执业再注册条件的乡村医生, 并保存相关书面材料以备查。根据《条例》第十四条、十八条规定, 对不符合再注册条件的乡村医生不予注册、注销注册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五、对于村民和乡村医生反映的违法办理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等行为,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地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调查核实, 按照《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并报送我委基层卫生司。

六、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按照原卫生部《关于印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格式的通知》 (卫基妇发[2003]302号) 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制作。其中, “使用说明”第四条改为“本证书格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规定,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其他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印制”, 格式不变。

七、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执业再注册工作所需经费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印制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所需经费, 按照原卫生部办公厅《转发关于不宜收取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费复函的通知》 (卫办规财发[2004]43号) 执行。

八、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条例》要求开展再注册工作, 公开再注册的过程, 切实做好再注册相关工作。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 规范诊疗行为, 使广大农村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九、切实加强村卫生室人员的准入管理。新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具备规定条件的地区, 应当根据《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制订具体办法。

执业再注册工作涉及到每一位乡村医生的切身利益,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 明确责任, 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请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于2014年底前将执业再注册工作情况报我委基层卫生司。

篇8: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资质认可试点工作的通知

安健函〔2012〕136号

有关省级安全监管局: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2‟86号)精神,经有关省级安全监管局推荐,决定在辽宁省等14个省(区)所辖的29个设区的市(地、州)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认可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稳步推进”的原则,有序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认可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基层职业卫生监管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二、任务目标

通过试点工作,在职业危害行业企业分布比较集中、发展机构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先行认可丙级资质机构,加强基层职业卫生监管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丙级机构资质认可条件、技术评审项目和判定标准,建立丙级机构资质认可及监督管理工作制度,为全面实施丙级机构资质认可工作奠定基础。

三、试点单位

山西省:吕梁市、晋中市。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鄂尔多斯市。辽宁省:大连市、丹东市、营口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伊春市。江苏省:无锡市、徐州市。安徽省:六安市、马鞍山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湖北省:宜昌市、荆州市、黄石市。湖南省:长沙市。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桂林市。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陕西省:榆林市、咸阳市、安康市。甘肃省:兰州市。

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

四、工作步骤

此次试点工作时间为2012年10月下旬至2013年1月底,各试点单位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实施的工作步骤。

1.开展调研。在前期开展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换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试点地区职业危害分布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现状进行调研,综合分析试点地区的工作需求、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确定1家试点的机构。

2.启动试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下发试点通知,开展试点工作动员,并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条件评审项目标准及认可工作程序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88号)精神、研究制定丙级机构资质认可工作程序,集中精力启动试点工作。

3.工作实施。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根据工作程序及试行的丙级机构资质认可条件、技术评审项目和判定标准等配套文件(附件1和附件2),对确定的试点机构展开资质认可试点工作。

4.完善制度。通过组织有关座谈会、研讨会、专家会诊等形式,对丙级机构资质认可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完善丙级机构资质认可制度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提出建议意见。

5.总结验收。对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形成本地区丙级机构资质认可试点工作总结报省级安全监管局,省级安全监管局组织验收。试点工作经验收通过后,省级安全监管局将本省的试点工作总结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拟认可的丙级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报省级安全监管局备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登记。

五、工作要求

1.明确和落实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统一安排部署,试点地区所在的省级安全监管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试点的市(地、州)安全监管局负责具体实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委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加强组织领导。有关省级安全监管局主管领导要对试点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职业健康监管处要明确专人负责。各试点单位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挂帅,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

3.强化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应组织监管人员加强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学习,努力提高资质认可的能力和水平。有关省级安全监管局要按照《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考核办法的通知》(安健函„2012‟76号)精神,组织安排各试点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4.严格程序和标准。各试点单位要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可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程序和标准,依法依规开展资质认可工作,不得随意简化程序、降低门槛。5.落实经费。为减轻试点机构负担、避免乱收费,各单位要单列工作经费或向本级财政申请试点工作经费,确保调研、培训、现场评审等各项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6.强化沟通。各试点单位要与本辖区试点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要及时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省级安全监管局反馈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建议及意见,避免工作出偏差、走弯路。

附件:1.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认可条件(试行)

2.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丙级资质认可技术评审项目和判定标准(试行)

篇9: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的通知

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民办幼儿园:

目前,各类学校及托幼园所陆续开学,为了进一步抓好当前手足口病的防治及开学后学校、托幼园所饮食、饮水安全工作,防止群体性饮食、饮水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发生,县卫生局将对学校、托幼园所饮食、饮水卫生及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检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全县各中小学、托幼园所。

二、检查时间

2008年9月9日——9月28日。

三、检查内容

1、各学校、幼儿园关于秋季学校、托幼园所饮食、饮水卫生及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方案、制度、管理登记等防控工作落实、开展情况。

2、食堂索证、食品留样、餐具消毒、饮水机消毒、杯巾消毒等各项记录。要求必须做到餐具一人一用一消毒,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健康合格证上岗;为儿童提供的桶装水必须索取有效合格证,饮水机每月必须消毒一次的消毒制度,饮用自来水必须烧开后方可饮用。

3、秋季饮食、饮水卫生及传染病预防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情况。

四、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学校、幼儿园要切实将加强学校和托幼园所开学后的卫生监督,按照永教联发[2008]2号的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安排防控工作,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防群体食物中毒的发生和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2、集中检查,排除隐患。各学校要在开学后,开展一次拉网式检查,认真查找在饮食、饮水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上的问题,及时消除隐患。

3、加强宣传,推动社会监督。各学校要有效地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橱窗、黑板报等载体加强对学生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00八年九月十二日

附件1:

永吉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与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管理,保护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与规章结合实际,特制定永吉县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与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要求:

一、传染病防控要求

1、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见附件:2);

2、有晨检、巡检制度及永吉县学校传染病日晨巡检记录;

3、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

4、传染病登记表;

5、传染病病愈返园儿童登记表;

6、托幼机构物体表面消毒记录;

7、肠道病毒消毒方法;

8、幼儿园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预案;

9、幼儿园紫外线灯消毒记录;

10、幼儿园所有保健教师的传染病培训登记本;

11、托幼机构要持有效的《卫生保健许可证》,儿童入园要有接种证明和健康证明,保育员、幼儿教师、餐饮从业人员必须有的健康体检证明(详见吉林省卫生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吉卫联发[2005]38号)《关于规范全省儿童入托体检及保教人员体检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消毒的具体要求

1、幼儿园每日对教室、寝室通风、紫外线灯消毒并有记录本(见附件:9);

2、餐具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每日对餐饮用具进行消毒;

3、每日对门把手、桌面、楼梯扶手、大型玩具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2次;

4、幼儿园定期对儿童衣物及被褥清洗、消毒、晾晒;

5、幼儿园每日对儿童玩具进行浸泡30分钟消毒;

6、交通工具日常消毒;

7、加强对生活、学习、娱乐等用品的消毒处理;

8、小学、幼儿园加强对儿童粪便的消毒处理。

三、食堂卫生要求 1、25米以内无污染源;

2、食品加工用水及学生饮用桶装水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桶装饮用水索取有效的合格证明,饮水机要求每月2次消毒并有记录,如是自来水要烧开后饮用;

3、食品处理区要求区域分明、流程合理,需有洗、刷、冲3槽设施;

4、上水充足,下水通畅;

5、灶房墙壁瓷砖要求到棚,地面要求防滑瓷砖;

6、有冷藏、冷冻设施,生、熟食品分开存放;

7、食品加工要求用隔壁灶;

8、有独立的8平方米以上的厨房;

9、有消毒柜或消毒桶煮沸消毒,封闭式保洁柜标识清楚;

10、所有采购的食品、调味品等要有索证登记;

11、学生用餐要有48小时留样记录

四、各级各类学校、托幼园所要在近期,开展一次内外环境卫生清理和物品卫生消毒处理工作,重点做好食堂、教室、宿舍、厕所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清理;同时加强对生活、学习、娱乐等用品的消毒处理工作;对于交通工具也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附件2: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各级各类学校设置学校传染病疫情情报人。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以下要求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单位报告。

1、疫情报告人在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2、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报告;

3、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

三、学校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篇10: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配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实施,我部先后颁布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等配套文件,规定了我国医疗机构的类别和各类别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其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各分为三个级别,以有利于规划设置和分级管理。在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管理中,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及时核定医疗机构的类别,影响了医疗机构功能任务的发挥和医疗服务的管理,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误认为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级别需经评审确定,因而在审批时未确定级别。针对上述情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现对加强医疗机构类别和医院、妇幼保健院级别审批管理提出如下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在设置审批医疗机构时,应当同时明确其类别。医疗机构的类别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和卫生部有关文件确定。其中属于医院类别的,还应明确综合、专科、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或康复医院。

二、卫生行政部门在设置审批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时,应当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该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功能任务、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其级别,并在《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中予以明确。

三、医疗机构类别和医院、妇幼保健院的级别由《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卫医发〔2008〕35号)规定的部门审批。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级别和类别开展诊疗活动,合理发挥其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管理。

五、对于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尚未确定类别的医疗机构和未确定级别的医院、妇幼保健院,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上述规定在2010年6月30日前予以明确。

二○一

○年四

月十二

篇1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危房排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具有政策依据和工作优势

从政策层面看, 依据是明确的。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提出, 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团体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 “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要求, “动员社会力量, 促进广泛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中, 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协助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2012年国家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基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见》指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和信息收集等工作。

从工作条件看, 优势是明显的。从服务的提供方看, 各类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健全、触角延伸广泛, 在常规工作中加入适宜的艾滋病防控活动, 可以提高其工作覆盖面, 具有可持续性, 避免了时下的一些宣传流于形式的弊病[5]。从服务的接受方看, 服务对象的工作、居住和生活都是在一定的社区内, 对社区具有依赖性, 易于接受管理和服务, 可保证防控工作能落到实处[6]。

归根结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防艾工作还是实践的需要[7]。目前, 制约艾滋病防控工作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疾控机构技术人员数量少, 从而导致干预服务覆盖面不够、工作质量下降。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防艾工作的形式和工作内容

课题组根据工作实际, 总结相关研究成果[8,9,10,11,12]。首先, 形成以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防治策略和模式;继而, 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 (依据疫情、经济发展程度和流动人口数量等) 开展试点;经综合考虑分别在上海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南省安化市、四川省南充市和广东省广州市及东莞市等地开展。工作模式包括: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劳动场所 (企业和工厂) 医务室为基础的策略。

2.1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防艾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13];“三小场所” (小足浴房、小洗头房和小歌舞厅等) 的从业人员, 因流动性强、高危行为发生比例高成为防艾工作的重点人群[14]。

模式内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防艾工作结合到日常服务中, 实施防艾工作。

工作方式: (1) 开展宣传教育。对“三小场所”人员开展宣传, 提高其防艾知识知晓率及保护意识。 (2) 组织同伴教育。培训同伴宣传员, 激励其宣传防艾知识和拒绝危险行为。 (3) 开展外展服务。利用门诊, 对就诊者提供宣传、咨询和检测等服务。

2.2 依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防艾工作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中和网底, 对农村疾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15]。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居多, 因其艾滋病知识缺乏、生活单调以及流动频繁, 致使商业性行为发生率高, 而安全套使用率低[16], 近年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上升明显, 是防控的重点人群[17]。

模式内容:由县级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指导, 乡镇卫生院加强督导, 村卫生室开展宣传教育。

具体方式:每位村医负责联系本村5~15名外出务工人员, 联系方式是电话和短信相结合, 用于解答问题和传递预防信息, 每个月打一次电话, 每半个月发一个短信。策略目的是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防艾知识水平, 加强风险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改变其高危行为。

2.3 依托劳动场所的医务室开展防艾工作

企业和工厂较为集中的地区一般经济发达, 乡镇政府也有提供公共服务的意愿, 以提高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广东省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预防艾滋病工作艰巨[18], 确定东莞市和广州市作为试点地区。

模式内容:乡镇/街道政府加强宣传, 协调劳动场所医务室对企业和工厂内的员工开展防艾工作。

具体方式:在一个特定区域内 (如乡镇/街道) , 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劳动场所医务室开展企业内务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干预。目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接受防艾宣传, 提高其知识知晓程度, 减少其高危行为。

3 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模式的效果分析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城市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模式

对上海市9个区的2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 以及361名“三小场所”的从业人员。

3.1.1 提高了宣传和干预工作的数量:

试点前, 平均每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对“三小场所”开展宣传32次, 发放安全套3 564只, 对383人提供了咨询服务。试点后, 上述工作数量均大幅上升, 分别为60次、4 134只和613人, “三小场所”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0%, 超过对城镇居民的要求。

3.1.2 试点模式可以扩大工作覆盖面:

被调查的361名“三小场所”人员中, 接受过艾滋病干预服务的占75.1%, 其中, 接受2次以上的占55.3%;去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04人中, 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占64.4%, 接受过预防性病宣传的占51.9%。表明, 对“三小场所”人员的干预比例较高。

3.1.3 目标人群对试点模式比较认同:

在“三小场所”人员中,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防艾工作表示“满意”的占81.3%, “一般”的占17.9%, “不满意”的仅占0.7%。在宣传材料的内容方面, 认为“内容丰富”的有152人, “通俗易懂”的有164人, “过于专业, 不易理解”的只有30人。在干预方式方面, 认为“形式恰当”的有99人, “贴近人群”的有208人, 认为“流于形式”的仅有17人。

3.1.4 从事防艾工作社区医生的人数和结构趋于合理:

试点后, 从事防艾工作社区医生的力量得到加强。2006年2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3 632人, 其中, 从事防艾工作人员114人, 占总人数的3.1%;2009年机构总人数增加到3 985人, 从事防艾的人员增加到150人, 占总人数的3.8%。防艾人员的专业结构趋向合理, 有利于相互补充, 公共卫生专业占42.48%, 临床占29.20%, 护理占15.93%, 检验占10.62%。通过培训, 67.9%的社区医生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工作, 只有1.3%的人认为不足以适应。

3.2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农村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模式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为基线调查, 第二次是干预后调查, 将两次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共调查外出务工人员176人。

3.2.1 提高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增加了预防知识:

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试点前的54.2%提高到试点后的94.4%。试点前, 78.3%的调查对象知道安全套能预防性病, 49.4%的人知道能预防艾滋病;试点后, 90.9%的人知道安全套有预防性病的作用, 84.7%的人知道能预防艾滋病。

3.2.2 试点模式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

试点前, 36.8%的外出务工人员自我报告发生过商业性行为;试点后, 商业性行为发生比例降为21.6%。在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人员中, 商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比例由67.7%提高到81.6%。表明防护意识得到了增强。

3.2.3 增强了干预对象对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

试点后, 知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提供免费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比例由30.9%提高到84.1%, 知道医院能提供咨询和检测的比例由46.3%提高到65.9%, 而不知道这些机构提供相关服务的比例则由38.7%下降到13.1%。

3.2.4 外出务工人员对模式评价较高:

试点后, 62.8%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知识和预防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12.2%的人认为“预防知识提高了”, 13.4%的人认为“防范意识增强了”, 只有11.6%的人认为“没有变化”。在宣传内容方面, 31.4%的调查对象认为容易理解, 58.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 只有9.9%的人认为内容不易理解。在工作方式方面, 98.3%的人能接受, 只有1.7%的人不能接受。

3.2.5 提高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 城市对农民工开展的防艾宣传主要集中在“艾滋病日”前后, 多由一些层级较高的机构开展, 导致形式僵化、针对性差、持续时间短及覆盖面狭窄, 只能影响很少的农民工。在本试点中, 以村为单位, 由具有卫生知识的村医来实施, 针对的是本村的外出人员。从效果看, 这一策略更具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农民工防艾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3 劳动场所医务室开展防艾工作的模式

在试点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为基线调查 (调查224人) ;第二次是试点后调查 (调查250人) 。相关部门调查包括卫生、妇联、计生、劳动、城建、工会、共青团和出租屋管理等机构、以及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医务室人员, 共调查93人。

3.3.1 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试点前, 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8.3%, 试点后提高为89.6%。

3.3.2 扩大了干预工作的覆盖面:

没接受过防艾宣传的外来务工人员由试点前的66.9%下降到试点后的2.8%;接受过免费安全套发放的人员由5.8%上升到45.6%;接受过艾滋病咨询和检测服务的人员由2.7%上升到12.0%;看到过相关机构开展防艾宣传的由28.6%上升到92.9%。

3.3.3 增强了相关部门的参与意识:

试点实施前, 相关部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了解程度差别较大, 只有计生和妇联部门了解较多;实施后, 其他部门也都清楚了各自职责。实施前, 相关部门参与防艾工作参差不齐;实施后, 劳动、城建、计生、妇联和工会等部门人员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了防艾工作。

3.3.4 各方对试点模式的接受程度较高:

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医务室人员等81人的访谈, 了解到各方对试点策略的接受程度较高, 对试点策略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都能接受。策略具备双赢效果, 有利于疾病控制, 有利于企业发展;由于结合到日常工作中, 工作量不大, 能够接受。对250名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 80.5%愿意接受干预服务。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模式的保障条件

4.1 参与机构在基层防艾工作中的职责要明确

社会各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参与防艾工作是明确的, 但要承担哪些具体工作不明确, 所以, 防艾工作的协调者 (如防艾办或卫生行政部门) 要根据基层机构工作特点, 明确职责范围, 保证日常化和可操作。

4.2 社区机构的工作体系要健全, 防艾的工作量不繁重

参与机构的工作体系要健全, 安排的工作量要合理, 才能提供规范和有效的服务, 才能保证易接受和可操作。例如,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中, 防艾只是在社区医生的工作上增加了不多的内容, 数量不多, 社区医生能够完成, 也不会抵触 (94.9%的人能接受) 。

4.3 经费投入机制要完善, 来源和数量要稳定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在来源和数量方面都有保障, 2009年上海市各区政府对辖区内每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艾工作的拨款平均为48 953元, 稳定的财政拨款是可持续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需保障基本的公共卫生经费, 2011年我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 这就为策略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4.4 技术培训要先行且不断加强, 人员数量和质量要保证

近几年,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艾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均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 2005年上海市每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艾人员每年参加培训平均3次, 2009年则增加到5次。但在农村, 对基层医务人员还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培训, 虽然已经由疾控机构进行了专项培训, 但仍有部分乡村医生由于文化水平低, 防艾知识掌握不好, 沟通能力不强, 影响到服务对象的信任度, 需要持续的技术培训。

4.5 完善督导机制, 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经费拨付相结合

合理的督导和考核有利于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试点发现, 合理的督导方案、督导内容和次数, 有利于工作常规化;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把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情况作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的考核内容, 并把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经费的下拨相挂钩。

5 试点模式还需改进和研究之处

通过总结和分析, 试点策略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内容。 (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中, 在明确机构职能的前提下, 具体的工作内容要因地制宜, 即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卫生服务体系、地理和文化习俗, 结合人群特征而确定。 (2) 在村卫生室模式中, 村医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内容不能太单一, 否则, 会降低干预对象的兴趣, 在防艾知识和沟通技巧方面需要提高;同时, 必须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3) 在农民工集中的劳动场所医务室模式中,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 模式的实施有难度, 需要缩短宣传和干预的间隔时间, 同时,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以提高企业配合程度。

从总体上看, 试点研究将模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理念具体化, 并使之具备可操作性, 三种模式都获得了积极的效果, 为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下一步, 在可行性的基础上, 课题组将根据策略的内容、流程和重点环节, 进行成本效果评价、人力配置研究和制定技术指南, 以保证模式的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对相关人员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扩大了干预覆盖面, 目标人群对此“满意”的占81.3%, “不满意”的仅占0.7%;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模式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由试点前的54.2%提高到试点后的94.4%, 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由36.8%下降至21.6%, 安全套使用比例由67.7%提高到81.6%;劳动场所医务室的模式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知识知晓率, 扩大了干预覆盖面, 目标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68.3%提高到89.6%, 没接受过防艾宣传的比例由66.9%下降到2.8%, 接受过安全套的比例由5.8%上升到45.6%。结论 不同类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模式具有明显效果, 同时, 在经费、人员培训和督导考核等保障机制方面需要创新。

上一篇:《辛亥革命》教案及教学设计下一篇:鸿合班班通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