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四信征文稿

2024-06-19

四进四信征文稿(精选6篇)

篇1:四进四信征文稿

大学生四进四信演讲稿

大家晚上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四进四信中的四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四进四信”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共青团员产生着深远影响,并切实作用到每一位大学生共青团员。

1.什么是四进四信?

“四进”指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 团课。“四信”指对党科学理念的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以总书记为党中央的信赖。四进四信讲话精神促进当代大学生共青团员从最细微的行动中不断向党靠拢,不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共青团员的总体素质,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明日光芒添灯助威。

四进,当我们融入到一个新的优秀的团体中时,我们必然会获得新的技能与感悟。参加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团课培训以及在网络中汲取优秀的思想文化便是促进我们整体素质的提升的最切实的途径。“四进”促使共青团员在综合素质与能力上向更优秀的层次靠拢,向党靠拢。四进的实质是要求每一个大学共青团员主动去面对新的环境,去吸收新的知识,以由外自内的方式改变自己。强调和锻炼的不仅是我们身体力行的主动性,还有我们的学习能力。2.具体的内容与主要任务

进支部:着眼于提升活动的普遍性,在学生团支部中以学习讲话精神为主题,围绕“三个1”为主题,努力实现对团员青年的全覆盖。通过各院系团委组织的主题活动(可以交流会、辩论会、分享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丰富学生生活,将其多元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社团:着眼于加强对讲话精神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的优势和作用,在校园中扩大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影响力和正效应。

进网络:着眼于提升活动的生动性和实效性,立足青年学生网络化聚集交流的实际,充分借助和运用新媒体开展活动。

进团课:着眼于促进大学生骨干、团干部等群体将讲话精神学深学懂学透,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依托团校等平台阵地,通过主题团课、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促进他们努力成为讲话精神的忠实研究者、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活动,引导帮助大学生骨干强化对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并带动身边和本校同学共同学习。3.对于我们青少年该如何践行“四进四信”?

毛主席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是国家希望之所在,责任之所在。青年人的价值观就是未来国家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当务之急,更是使命所在。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或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在报告中,分别从国家、社会、工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了核心价值观的“主心骨”。为多元化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共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前人期待了百年的现代化之梦正在实现,对精神家园、共同理想的呼唤更加强烈,简短的24字如同一面旗帜,鲜明亮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价值观的领导下,必将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当代青年应做什么样的人?答案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自己的梦想艰苦奋斗是每一个大学生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理念。

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必将在历史的前进巨轮面前灰飞烟灭,而我们中华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必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的接续,我们应携手共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这代代青年应以崭新的面貌担负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把个人追求和价值观融入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拥有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篇2:四进四信征文稿

四信:对党科学理念的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以总书记为党中央的信赖。

按照全团统一部署,高校共青团2014年围绕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下简称“讲话精神”),广泛组织开展了有关工作和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将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持续引向深入,经团中央书记处同意,团中央学校部将开展高校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高校共青团要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始终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统揽团学思想引领工作,进一步增强对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战略性的认识,更加自觉地以讲话精神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指导团学工作实践、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要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与重点突出学习讲话精神中关于青年和青年学生的论述相结合、与学习把握讲话精神中贯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与团学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尊重和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以“四进”为手段,以“四信”为目标,即通过“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组织开展有形化、经常化的工作和活动,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和高校团学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

二、活动内容 1.进支部。着眼于提升活动的普遍性,在高校学生团支部中以学习讲话精神为主题,以“三个1”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努力实现对团员青年的全覆盖。各高校团委要组织每一个团支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主题团日活动(可以交流会、辩论会、分享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要推荐1批有关学习书籍和文章,为团支部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参考;要以团支部为单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1件学习成果文化作品,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展示评比。

2.进社团。着眼于加强对讲话精神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的优势和作用,在校园中扩大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影响力和正效应。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各高校团委要组织校内的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开展主题研讨会、分享会、宣讲会等活动。团中央学校部将以学习讲话精神为主要依据,开展全国百佳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创建、百篇优秀理论成果文章遴选等活动;依托全国学联成立全国高校学习讲话精神的交流组织平台,适时举办典型经验交流和成果集中展示等活动。

3.进网络。着眼于提升活动的生动性和实效性,立足青年学生网络化聚集交流的实际,充分借助和运用新媒体开展活动。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各高校团委要抓住五四、七一、十一、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一二·九”运动8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全国两会召开、开学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围绕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相关活动;要注重借助和运用各类媒体和专业机构的既有成果并积极开展合作,同时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及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力,加强新媒体的内容供给。团中央学校部将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开设#学习天天见#、#学习百问促成长#、#用图读懂***#等专栏,在学校部网站、全国学联网站等开设“学习专区”;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各高校团委要依托各自的新媒体平台,一方面就有关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另一方面要设立、运营相应的专区专栏,共同打造原文学习、资料查询、心得分享的交流共享平台,实现学习宣传讲话精神的日常化、长期化。4.进团课。着眼于促进大学生骨干、高校团干部等群体将讲话精神学深学懂学透,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结合全团正在开展的“团干部如何健康成长”大讨论活动,依托培训班、团校等平台阵地,通过主题团课、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促进他们努力成为讲话精神的忠实研究者、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各高校团委要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活动,引导帮助大学生骨干强化对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并带动身边和本校同学共同学习。团中央学校部将在今年举办若干期高校团委书记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组织推动高校团委书记带头学习;各省级团委学校部要参照执行落实,切实加强本地区高校团干部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专题培训;各高校团委要在开办的团校、培训班中,组织本校团学干部围绕讲话精神加强学习交流、加深领会理解。

三、推进步骤

1.筹备谋划阶段(1月至2月):各地各高校结合通知要求,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整合社会资源,收集整理各类媒体和专业机构的既有成果并积极开展联系合作;进行专栏专区等网络平台搭建及网络媒体传播资料的前期准备。

2.组织动员阶段(3月):3月上中旬团中央学校部举办部分高校团委书记培训班,各地各高校以新学期开学为契机组织开展全国统一的主题团日活动,以此为标志全面启动“四进四信”活动;建立信息报送渠道,及时宣传优秀案例;在学校部新媒体平台上线专题栏目,并发挥全国、省、高校三级工作体系的作用,形成集中声势。

3.全面开展阶段(4月至6月):各地各高校全面开展活动,推动支部主题团日、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研讨分享宣讲会及各级各类团课和培训等活动开展,做好学习宣传讲话精神的内容产品开发和线上线下广泛传播等工作。4.集中宣传阶段(7月至9月):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中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专项活动;以新学年开学为契机,发挥学生骨干、学生组织及理论社团作用,注重面向新生广泛开展活动;进行工作中期总结。

5.活动深化阶段(10月至11月):持续深入开展构建“四进”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全国百佳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创建、百篇优秀理论成果文章遴选等活动;在媒体平台对优秀文化产品进行集中展示;依托全国学联搭建全国性的学习交流平台。

6.总结展示阶段(12月):全面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对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通报表扬等形式进行鼓励;举办典型经验交流和成果集中展示等活动。

四、有关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各高校团委要增强对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的思想认识、责任意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思想引领工作的统揽,不折不扣地落实通知要求、部署开展工作。

2.融入各项工作活动。各省级团委学校部、各高校团委要注重结合全团总体部署和重要时间节点,将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与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相结合,贯穿于各类活动和品牌工作中,并结合各地各学校实际组织开展集中性、统一性的工作和活动,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

篇3:四进四信征文稿

关键词:四进四信,体育教育,理论实践,黑龙江活动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进四信”其中心思想是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大学生们在政治思想层面上更上一层楼。自从提出该话题以来,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黑龙江各高校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 积极学习“四进四信”的精华, 在思想政治这一方努力学习, 每天坚持阅读有关书籍、期刊等, 做到将每本书中的每句话理解深透, 并逐渐展开活动, 为“四进四信”做宣传。尤其是在体育锻炼这一方面, 人们不再是只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 而是走出去, 锻炼自己, 强身健体, 增长见识。

在黑龙江所谓“四进”即进支部、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 其主旨是要培养大学生对党的忠诚, 让他们明白一路以来党的艰苦历程, 努力上进, 以后好对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坚持拥护党和国家。

一、“四进四信”的内容

四进四信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改造当代青年主观世界, 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主心骨”, 补足“精神钙”, 筑牢“压舱石”, 昂首自信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党的思想, 开阔思维视野, 自觉为党和国家去思考、谋划, 并推动高校大学生们深化发展。组织其开展“四进四信”活动, 切实以“四进”增强“四信”, 以“四信”促进“四进”。团干部可以先学深一步, 修炼内功, 增强自信, 首先引领自己, 再去引领别人; 要贴近学生实际, 紧扣改革发展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 组织开展活动; 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 激发情感上的共鸣, 增进内心里的认同。

在黑龙江省高校开展“四进”、增强“四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 各大领导对大学生展开的“四进四信”活动都是严格并重视的, 每一次活动的开展, 都是由大家共同商讨设计的。例如在“进支部”这一方面, 主要步骤是把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华一一列表, 并将其作为核心内容实施在教师进支部学习的内容中, 可以设置丰富的学习模式, 让每一位学习的教师都能深刻理解党的政治思想, 并结合实际, 针对性的教学, 设置以健全的学习流程, 推动教师的支部建设。然“进头脑”则是要求人民需在学习、推进“四进四信”的过程中强化思维, 灵活动脑, 将总书记的重要精神讲话具体化、形式化。然而在此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强大的体魄, 所以, 这也就对人们体育这一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在四进四信中关于体育我们强调的是要注重劳逸结合, 在进课堂的同时, 也不能荒废锻炼, 并且在体育课上也不能像莽夫一样, 只追求强大的身躯, 在有关体育的起源、发展我们都应有所了解, 融合到体魄中去, 做到将课堂与体育完美结合, 深刻理解学习课堂体育知识以及锻炼好自己的身体, 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针对此, 我们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多方面的开展活动来帮助人们理解学习体育理论, 并宣传这一主旨。

二、“四进四信”中的体育教育理论的必要性

近来, 随着中国信息化高速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市场的经济变化也是层出不穷, 但是, 在一切物资经济变化的同时, 其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对于这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 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有了一系列的转变。现今, 人情淡漠, 功利心重已成了社会上普遍的现象。这是需要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 在人文精神没落的今天, 重拾中华的传统美德,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已掀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我们知道,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是国家的希望, 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发现, 我们知道体育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在我国, 从中小学的升学教育, 再到大学的专业教育, “重智轻德”、“重文轻武”的科学教育现象十分明显, 而人文教育严重乏, 这不但成为国内大学挤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障碍之一, 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 在大学的四进四信教育活动中, 体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对人的体质、道德、审美、心智、人格、社会化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 我国对体育的改革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

三、“四进四信”活动中体育教育理论实践

在当今社会, 人人所追求的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然而什么是健康, 这不仅仅只拥有一个强壮的身躯, 而是要使人们的身体、心理状态以及在社会的融入等各方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的状态。要想拥有健康, 当然, 身体上的健康强壮是首要,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体育则是其主要手段。

我们知道,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形式, 其核心内容是学习与体育有关的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大学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四进四信活动中, 除了领导传达的爱祖国、爱党以及进支部、进教材、进课堂等, 主要的是我们还应有一个良好的体魄, 不应再每天只专注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在其之外, 我们还应对体育课这方面加大关注, 并根据学生情况有所改进, 使学生们全方位的学习起来, 运动起来。我们可以将原有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改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理论”, 让体育教育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各占50% 的比重。将学校的体育教育理论考核范围扩展为: 了解学校体育发展史, 若有兴趣, 也可了解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史; 或是关于体育促进健康的内容等等。

( 一) 实践的意义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 关于体育人文教育理论实践研究知识教育比较薄弱,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以分数来定义学生的优秀,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一方面, 在当下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下, 部分大学走进了“重大楼轻大师”、“重数量轻质量”、“重科学轻人文”建设的误区, 硬件设施有余, 而软件配套不足, 人文教育的开展十分薄弱, 鲜明地暴露了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其实, 有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意识不到问题的所在, 或是根本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探究这样一个在传统观念上认为与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无关的问题。

体育教育独特性使然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没离开过体育,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技艺和增强体质, 而且体育本身所蕴涵的哲学、艺术、历史和文学知识, 以及体育理念、体育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 二) 基于“四进四信”活动倡导下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1. 精选教学内容, 促进目标达成

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 在四进四信活动的推动下, 教师首先提高在每堂体育课课的教学质量, 设置有趣的教学模式, 精选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 什么为有用的教学内容呢, 基于多年体育教学经验,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应考虑以下因素。如在教材及内容的选择上首要任务是明确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并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需结合实际考虑其可行性; 另需根据学生的兴趣, 身体年龄, 心理承受等综合考虑。只有这样, 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考虑才能健康的促进学生们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以上,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内容的实际选择中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个性特点和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实地考察。然后综合严谨的设计编排课程内容。

2. 加大教学观念的改变,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今, 大多数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在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性是否会影响到任务的完成度。在刚出来的教师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于学生的管教问题, 能否合理的教育管制学生这是一大难题, 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实践。但是需注意的人是, 在实践的同时, 应谨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需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要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 这是最重要的, 不能教师自己宣兵夺主, 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互助、平等的学习好氛围。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每一个班的学生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当然他们的学习情况也是不同的, 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在统计班上的平均水平, 针对性的设置教学模式, 进度等。对于优秀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而有些偏科的学生, 需对他针对性的训练, 培养; 然对那些学习表现普通的学生, 需针对他们的基础, 给予照顾和鼓励, 积极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以此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四、结论

实践证明, 体育教育理论的加强教学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专题教学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加深理解、相得益彰。并且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改变以前“死读书, 呆学习”的状态, 让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层面、范围更加广泛, 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祖国, 理解党的精神, 并深深的爱自己的国家, 锻炼自己的体魄, 加深自己的知识, 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习总书记关于各专题的最新论述和最新观点, 并学以致用, 指导实践。通过对“四进四信”精神的学习, 努力进步本身的思想觉悟, 理解四信精神的重要性, 建立自己的理想, 在党的思想的指导下, 使本身得到更好的进步。我们更应像黑龙江学习, 积极开展“四进四信”活动, 响应总书记的感召, 相信祖国, 热爱党, 做一名思维广阔, 体魄健康的中国好学生, 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张涛.广泛开展四进四信活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2 (3) .

[2]贾姝.用“四进四信”引领当代青年—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的成果汇报[J].辽宁大学学报, 2016 (3) .

篇4:四进四信征文稿

摘要:“四进四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的指导方向和具体要求。“四进”指积极鼓励大学生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组织开展有形化、经常化的工作和活动;“四信”是指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

关键词:“四进四信” 大学生 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凝聚力量,团结人民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做为国家的人才储备,社会的未来主人,其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四进四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学生认真学习“四进四信”能够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学习“四进四信”的必要性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当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四进四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指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希望大学生能够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能够做到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行动上听党指挥,使每位大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学习“四进四信”能够引领广大的大学生们把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良好的结合到一起,学以致用,投身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打下人才基础。切实的将“四进四信”的学习在大学生当中开展,鼓励大学生在行动上做到“四进”,即鼓励广大大学生积极热情的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积极学习党的领导方针和国家实时政策;积极发挥共青团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学习网络新知识,关注网络舆论;积极学习共青团团课知识,做一个合格共青团员。思想上保持“四信”,即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关于“四进四信”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国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学生思想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大学生思想精神教育的重视。所以,大学生学习“四进四信”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四进四信”的方法

1.高校团委如何推进“四进四信”的学习工作

高校团委要增强大局意识,开阔思维视野,自觉把共青团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虚功实做、难事长做,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深化发展。高校团委是组织大学生积极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导思想活动中朝气蓬勃的一支骨干力量,要增强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高校共青团要深刻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思想和大学生学习“四进四信”重要性,围绕培养和造就符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总目标、总方向来设计开展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1)做好团委成员思想工作,认清开展“四进四信”学习的重要性

(2)统筹规划好开展“四进四信”学习的工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分析学生通过活动所收获的成果以及得到的感悟。

2.大学生积极学习“四进四信”的途径

大学生学习领会“四进四信”的重要思想,要积极参与深入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活动,培养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学习领会“四进四信”和实现伟大“中国梦”赋予大学生的任务和期望,认清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增进创新、创业、创优的能力和本领,坚定地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有力地参与改革、推进改革。高校共青团处在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和群团工作改革的交汇点上,通过学习,学生要领会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的重要思想,广泛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四进四信”的学习活动中去,转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大学生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对党的忠诚,深刻让大学生做 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积极参与团委组织活动,从活动中学习领会“四进四信”讲话精神

(2)主动阅读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文献,保持大学生的思想先进性

(3)相应进网络活动,参与网络组织学习活动,关注相关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公众号

(4)积极了解时政要闻和国家领导人的领导精神,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三、学习“四进四信”的意义

“四进四信”从实际行动和精神思想两个方面指导大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贯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进”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自己身边的社团活动,不断学习和领会党的指导精神。让大学生们积极的去融入到一个新的优秀的团体中,这必然会让大学生获得新的技能与感悟。参加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团课培训以及在网络中汲取优秀的思想文化便是促进大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的最切实途径。“四进”是促使共青团员在综合素质与能力上向更优秀的层次靠拢,向党靠拢。四进的实质是要求每一个大学共青团员主动去面对新的环境,去吸收新的知识,以由外自内的方式改变自己。强调和锻炼的不仅是大学生身体力行的主动性,还有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四信”,强调信任,信念。注重的是大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四信即代表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与团党的思想指示想契合,代表大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团党的怀抱中。大学生要想真正融入当团党的怀抱中去,便需要紧随团党的最新思想与指示,在对于国 家、政治事物方面的思想上,大学生要和团、党方针保持一致,始终站在同一阵营中。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要从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入手,明确观察党为人民做出的贡献,为国家发展付出的努力,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要学会从最原始的出发点去观察事物,确保不收外界各类舆论的影响。“四信”不仅促使大学生共青团员更加靠拢党,更重要的是消除了部分大学生无信仰无理想的空虚状态,为他们今后出身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信念基础。“四信”更注重从内心的感受出发,大学生应当认同党的决策,支持党的决议,拥护党的思想。

大学生学习“四进四信”能够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大学生紧跟党的步伐,明确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途径。“四进四信”的学习就是一次对大学生精神层面上的一次武装,只有认真切实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才能更好的、全面的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才能让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和未来国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郭淑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唐艳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周刊,2006,(04):66-6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中央文献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09-28.

篇5:学习四进四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四进四信”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所谓四进为: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四信: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念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为党中央的信赖。

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还要做好我们所处领域的各项工作,在坚持吸收其他外界各种优秀成果的同时,加强在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从自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主义给我们所带来的幸福和进步,未来的共产主义将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在党的领导之下,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对党发自心底的感激,并且热烈的拥护。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有着充分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根据。党成立以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党执政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同时,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永保党的先进性。通过这次对“四进四信”的理解,我对党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可以说,此次学习的内容在今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各个方面上都将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总书记的这段讲话,将全民族的共同愿望融汇于“中国梦”这三个字,同时也将14亿中国人都团结了起来。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因此,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都在为之努力奋斗的梦想,而中国梦的实现也是靠14亿中国人共同实现的。有了14亿人的力量,无论是什么梦想,也最终能够实现。

除此以外,总书记的讲话中还常常体现了深化改革与反腐倡廉的思想。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坚决认为,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利器,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国家的发展道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腐败是国家发展的绊脚石,它严重阻碍了国家发展步伐,削弱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只有全面打击腐败,才能振民心,促发展。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我们要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好好学习,提高自己,要学懂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自己能够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我们应该坚定的跟着党走,坚持“三结合”以“四进”为手段,做到对党科学理念的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以总书记为党中央的信赖。3.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和习主席的权威,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习主席指挥。

篇6:四进四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习总书记把社会主义五百年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一九一八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一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列宁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时间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九八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习总书记从那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一: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是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

四是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抓住了这些基本要求,就能更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五是要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答案二:一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二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三是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四是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五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4、习总书记为什么要提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大陆在49-76年一直在进行阶级斗争,人民深受其害,经济停滞不前,所以要开启改革开放,激活潜能和活力。现在大陆虽然经济总量上去了,但是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经济质量一般、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国家稳定和人民满意,国家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提高经济质量、改善环境问题、提高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中共十八大的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更加突出,实际上已经被当作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了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把依法治国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逐步深化。

5、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

第一,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虽然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第三,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

6、总书记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第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第三、“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

7、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历史主体问题?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原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观点,时刻围绕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为———“为人民服务”。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讲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就是要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要把这一原则贯彻始终。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依靠力量。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性创造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过程。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过程,一方面,不仅包括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而且还包括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所显示的智慧、创造和发挥的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不仅包含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包含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总之,国以民为基,党以民为本。只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亿万群众更加信心百倍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9、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请结合总书记关于“青年与中国梦”的一系列讲话,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使“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广大青年及大学生的梦,中国梦与大学生的成才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人才,大学生作为中国发展的后备军和主力军,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广大大学生的发展及成才。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深刻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我们每个人紧密联系;必须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继承中华民祖的奋斗精神,励志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国梦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当下最关键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的复合型人才,把自身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中国梦就是培养自己的才能。历史证明,广大青年学子的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培养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掌握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让知识通过实践作用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三)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国梦是培养自身创新精神的梦。个人及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勇于挑战,着力培养敢于创新、善于成事、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进取精神和不断创新、奋斗的探索精神。

四、当代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在实现中国的同时怎么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建设富民强国的美丽中国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关键。中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需要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勇做时代的先锋,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在各行各业需求大量的优秀专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

1、努力学习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

2、增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修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讲政治道德、讲礼貌,提高自己 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

3、注重带头作用,我们应当志存高远,心存澄洁。

4、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10、如何认识和理解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正是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不断向世界各国作出清晰表达: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习近平主席出访坦桑尼亚时发表演讲指出:“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习近平主席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世界各国人民都提出过自己的美好梦想。这些梦想虽不完全相同,却彼此相通。这些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提出的梦想,一方面展现出各自文化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从而使彼此的梦想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又展示出人类共同致力于推进文明发展进步的共通性。世界各国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实现梦想的路径,但最终都是追求人的平等和幸福这一终极目标。可以说,中国梦正是在与其他国家人民美好梦想的相互联系与交织中,共同构筑起美好世界的灿烂图景。

中国梦在吹响中华文明复兴号角的同时,也开启了人类共圆世界梦的崭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必将进一步拓展世界人民通往理想彼岸的道路

全球化时代中,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对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我们在畅想并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仅需要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沟通、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同时也需要通过合作、互补,共同构筑起一个既符合中国自身利益,又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利益、愿望的世界梦,由此也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应当推进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离开和平安宁的外部环境,离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梦都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指出的是,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应当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所致力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是相互联系、彼此互通的。一方面,我们不断推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打牢物质基础、精神基础、思想理论基础,这样,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在客观上为世界梦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追求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也会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和平安宁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中国梦是追求和平发展的梦想,也希望通过尊重各国特性,保持文化多元,推动双赢合作,来最终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中国所致力追求的世界梦,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成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关系新体系,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打消世界对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疑虑,使中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更加积极的因素。中国梦不仅是引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同时也是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美好梦想的长久动力。在吹响中华文明复兴号角的同时,中国梦也开启了人类共圆世界梦的崭新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必将进一步拓展世界人民通往理想彼岸的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既是我们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觉和自信。

1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设”到“建成”,意义是什么?

1、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表明了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成立90多年来的一切奋斗牺牲,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无不体现着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报告与时俱进,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我们党对时代的庄严承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也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共同努力。

2、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彰显了我们党的坚定决心。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起,历经 10年的发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战胜困难中前进,在励精图治中发展,战胜了非典、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重大危机和灾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可以说,正是这些“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十六大的“全面建设”到十八大的“全面建成”,一字之差、一字之变,彰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建成小康社会的的坚定决心,同时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党将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更大的决心去改善民生、增加人民收入,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普通民众,让全体人民共享“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3、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展现了我们党的必胜信心。“建设”只是一个过程,“建成”才是最终结果,敢于把“建设”变成“建成”,一字之差,在彰显决心的同时,更是信心的展现。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我们的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种信心,源于十六大以来10年中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源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源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更源于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保障。正如报告中所说: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2、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是什么?

文化是一民族的血脉,只有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用文化软实力来捍卫自己的文化地位。利用文化优势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一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保障;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跨越发展;三是要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吸引力;四是要在文化交往中发挥文化的作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通过以上四大举措,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面临的国际机遇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

三是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面临的国际挑战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二是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

四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

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国内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面临的国内机遇

一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巩固。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四是制度优势日益明显。面临的国内挑战

(一)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三)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四)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五)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的作用。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报告讲建党100年的目标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战略布局层面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一步提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体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新的历史阶段的奋斗方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2.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作为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整个战略布局的中心,是其他三个全面的引领,内含着对三大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如果偏离这一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就会失去方向和意义,也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难以推进下去;三大战略举措实施不利,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足以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有哪些?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抓好几个关键环节。1.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心环节是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2.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动力。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3.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坚定不移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策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开发合作。4.农村发展要迈出新步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5.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7、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充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奋斗目标。

二、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能更好的融入党的集体,学习党的思想,成为构建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好的校风,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更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大学生才能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品质。在大学校园里,不畏困难,勇于创新,敢于吃苦,坚持艰苦奋斗,才是大学生应该保持的良好品质,以文化来丰富自己,以知识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

六、积极参加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根据所学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弘扬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党的正确领导为核心,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站在发展建设的前沿,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肩负起民族的重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努力奋斗。

18、现阶段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总书记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全面深化改革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19、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请结合所学,谈谈怎样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

答案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以使各项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如何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方法论,这是我们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宝库。

(1)在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根据,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和精神动力,实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这就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的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以改革实践的新经验和对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实现思想的新解放。

(2)在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项改革又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系统,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是重点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多种问题,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主次之分,在当前全面改革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求得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三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以整体推进改革的视野来谋划和实现重点突破,以一个个重点突破实现改革的整体推进,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3)在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任何举措,都要从全局看问题,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

(4)在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是提出改革系统方案;摸着石头过河是用先行探索,取得改革的经验教训,从实践中得真知,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在现实中,推进改革,往往先选择若干农村、城市、企业进行试点,然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制定规划,整体推进。

(5)在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胆子要大是对改革的勇气和战略上的要求,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是对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战术上的要求,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二者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在改革问题上要敢试、敢闯、敢干;二是要重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遵循量变质变规律,渐进地、稳步地推进改革;三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积极稳步地全面深化改革。

(6)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关系。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中国的大局,是硬任务。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做到扭住深化改革这个主题、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社会稳定。答案二:把握规律是一个认识过程,根本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着力点,一是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学习历史中发现规律。二是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从洞察趋势中把握规律。三是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从集思广益中认识规律。四是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从改革实践中提炼规律。

事物是矛盾体,规律表现为矛盾的规律,即处理矛盾关系的规律。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三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四是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要稳中求进、稳中求变。五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要在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均衡点上展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20、针对当前改革,社会上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请结合总书记的相关阐释,反驳这一错误观点。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对此,总书记同志鲜明地指出:这是偷换概念,曲解我们的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的。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又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21、简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2、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请结合所学,谈谈怎样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

把握规律是一个认识过程,根本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着力点,一是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学习历史中发现规律。二是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从洞察趋势中把握规律。三是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从集思广益中认识规律。四是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从改革实践中提炼规律。

事物是矛盾体,规律表现为矛盾的规律,即处理矛盾关系的规律。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三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四是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要稳中求进、稳中求变。五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要在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均衡点上展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23、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

(1)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十三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2)政党作为一种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自身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决定着其生存和发展。这些年来,世界上一些老牌执政党衰败落伍、丢权垮台的教训极为深刻。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实现其伟大历史使命的先进部队,更应高度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起历史使命。

(3)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之一提了出来。九十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事业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4)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一些干部得过且过,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然置之,甚至欺压群众、侵害群众利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不仅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较多存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5)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能自满,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二〇一三年七月,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这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把党建设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的坚定决心。

24、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1)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2)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从严管理干部。

(3)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治党。从制定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整治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到整治“会所歪风”;从狠刹“舌尖上的浪费”,到禁办奢华晚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4)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反腐倡廉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坚决的态度重拳反腐,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二十多名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被严肃查处,让全党全国全社会感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树立了党的权威、赢得了群众信任。

(5)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我们党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

25、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把党的建设比作“伟大的工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对党的建设工程的新设计、新谋划。“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工程”都是一方面强调了党的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全面从严治党”之“全面”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是对党的建设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现。

26、如何从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这生动反映了崇高信仰对共产党人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任何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都必须铭记,为了理想信念,就应该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27、如何从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从严管理干部。夯实基层组织、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怎样是好干部?二〇一三年六月,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信念坚定,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为民服务,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清正廉洁,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怎样成长为好干部?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要勤于学、敏于思,提高思维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要加强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从组织培养来讲,就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

28、如何从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我们党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削弱。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一个政党如果没有政治纪律约束,允许党的组织和党的重要干部在政治主张、政策主张上各有一套、我行我素,允许广大党员在政治上行动上与党离心离德、为所欲为,这个党就不可能有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在政治上就没有作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内生活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组织观念薄弱、组织涣散就是其中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增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要强化党的意识,强化组织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

29、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之间,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

法治理念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法治实践的产物,法治理念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借鉴和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和凝练而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从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到提出并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方略,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制社会一体推进,贯穿其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是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深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及逻辑关系、特征与价值,努力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30、如何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31、我国的国家宪法日是指哪天?设立国家宪法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2月4日。

其意义在于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奠定基础。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32、结合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解读总书记引用的古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答案一:卢梭曾经说过,“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这就需要像这句古语一样,让“奉法者强”。作为领导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一定要首先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铁面无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就是建立在这种“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的司法、执法过程中,建立在这种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法制体系上。

答案二:“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尤其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讲话要求,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在加强立法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各有对应的工作职责。习近平指出,前者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后者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2013年2月23日下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要求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这一论断。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上指出,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

此外,记者统计发现,在迄今为止召开的五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至少3次提及“立法与改革”的关系。

2014年2月28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习近平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两次提出要处理好改革与相关法律立改废的关系。在后一次的会议上,他指出,改革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立改废及试点工作所需法律授权问题,要与立法部门主动衔接,相向而行、同步推进。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卓有成效。但随着反腐败走入深水区,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习近平看来,反腐也要于法有据。

“要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在学者看来,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是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这一提法或意味着中央将推动反腐败法的制定。

3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34、简述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坚定的政治信仰、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再次重申了这一根本立场。

一、坚定的政治信仰

(一)理想信念是“三观”问题的“总开关”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二、真挚的为民情怀

(一)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

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智慧之根

(二)群众观的前提是倾心于民

(三)群众观的核心是谋利于民

三、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

(一)交好棒: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已经写下精彩的篇章

(二)接好棒:要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1.讲话反复强调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 2.领导干部要勇担重任,反对不作为 3.青年学生要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35、简述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1.世界的物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中国共产党是实事求是的党 3.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到“四个就要” 4.务实的思想作风

(二)联系的系统性观点与牢固树立全局观 1.坚持联系的系统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 2.坚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全局意识

(三)矛盾的特殊性观点与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 1.坚持矛盾观点,强化问题意识

2.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3.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 4.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四)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与解放思想 1.发展永恒、创新无限

2.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发展,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 3.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前提

36、简述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观点与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1.社会存在决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个没有变”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领域中贯彻“两个巩固”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与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37、从唯物史观角度阐释习总书记关于“两个巩固”的讲话内涵。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即物质生活决定社会意识即精神生活,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总书记“两个巩固”讲话是在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发表的。在讲话中他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根本任务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新境界。

(3)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确立并非偶然,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需要的科学理论。目前,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峻挑战: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现实领域,巩固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都已刻不容缓。同时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国家和民族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8、举例说明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蕴含的科学方法。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体现出了深刻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并对做好新时期的调研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务实的工作方法和高超的领导方法。

一、科学的思维方法

1、善于用战略思维规划问题

战略思维是指主体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的基本内涵是战略整体观或全局观。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战略思维要求:全面角度、长远眼光、整体把握。

习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

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习关于国内外形势、关于改革、关于依法治国等的讲话都体现了整体的理念。

2、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审视问题

历史思维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来理解历史,观照历史,展望未来的思维观点和思维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了正确看待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是割裂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3、善于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 第一、坚持“两点论”

第二、同时又坚持“重点论” 第三、始终坚持“转化论” 第四、体现了“系统论”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系列讲话中充分体现了对辩证思维的运用。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习强调我们既要善于全面思考,又要善于突出重点,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关于如何处理各国的关系方面,指出,“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要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入手,积极培育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4、善于用创新思维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创新就是破除与客观规律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创新思维就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

创新思维能力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开拓创新的一种能力。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新成果。

创新思维的内容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军事创新四个方面。

5、善于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问题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立场,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就是要善于找到短板,守住底线,防患于未然。强调作决策、办事情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底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原则性,即在原则面前毫不退让,坚守根本立场,并坚持到底。

今天,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敢不敢争取“好处”。在改革中坚持底线思维,也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即由于担心捅娄子、出问题,于是墨守成规、谨小慎微,遇到问题绕着走,该改的不敢大刀阔斧地改,该闯的不敢义无反顾地闯,该试的不敢放开手脚去试。底线思维应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估计困难和阻力,设定调整阵痛与成长烦恼的可承受底线,继而坚守底线,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另一方面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为发展赢得新的生机。习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二、务实的工作方法

习非常重视工作方法,认为只有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才能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

1、抓落实的工作方法

习明确指出:“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因此,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抓落实,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习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2、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内涵

调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实情况。

研究则是指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发展和深化。

(二)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高速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种新形势要求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课题,发现新规律,解决新矛盾。而唯有深入基层,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深刻透彻地了解客观真相,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三)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

只有做好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

(四)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习对调研工作提出了细致入微的要求。他提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就是作风要实,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五)创新工作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调查研究方法

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三、高超的领导方法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实际工作中主要蕴涵的高超的领导方法主要有:领导干部作表率的方法、科学有效选人用人的方法等。

1、坚持领导干部作表率的方法

习认为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改进作风上作表率,正所谓“上行下效”。指出,“必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领导干部怎么做,全党都在看。首先从中央做起,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作表率,是这次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个单位、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至关重要。作为负责人,领导干部作风扎实,不好排场,轻车简从,密切联系群众,往往就能形成作风优良的“小气候”。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带头敬畏法律、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反之,只会助长不良作风,恶化风清气正的“小环境”。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都特别强调,从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抓起,各级县(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

2、学会运用科学有效选人用人的方法

选人用人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习强调:“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在有效选人用人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选人用人标准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四进四信征文稿】相关文章:

四进四信征文稿范文06-16

学四进四信04-21

深化四进四信05-04

四信四进活动方案07-16

四进四信总结05-07

四进四信作用05-20

四进四信解释06-06

四进四信讲话07-02

新闻稿四进四信05-27

四进四信活动总结07-15

上一篇:我的球迷爷爷学生作文200字下一篇:关于书的力量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