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制定法规条例

2024-06-22

深圳市制定法规条例(精选6篇)

篇1:深圳市制定法规条例

【法规名称】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程序规定

【发布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18号

【发布日期】2010-04-29

【生效日期】2010-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程序规定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18号)

《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程序规定》已经市政府四届一五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王荣

二0一0年四月二十九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制定规章及拟定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市地方性法规草案(以下简称法规草案)程序,提高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工作的效率,保证规章和法规草案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深圳市制定法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规章的立项、起草、论证、决定、公布和政府法规草案的立项、起草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规章,是指市政府依照权限和本规定的程序制定,以市政府令形式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本规定所称法规草案,是指依照本规定的程序起草,以市政府议案形式提请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规章名称包括“规定”、“办法”、“决定”、“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等。

市政府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的规章,称“实施细则”、“实施办法”或者“规定”、“办法”。

市政府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制定的规章,称“规定”、“办法”或者“暂行规定”、“暂行办法”。

第五条 规章和法规草案应当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表述准确、简洁、易懂。

规章和法规草案的内容应当采用条文方式表达,条以下可以分款、项、目。条文较多的,可以分章、节。

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述。

第六条 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宪法规定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或者规定,结合本市实际;

(二)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改革决策相结合;

(三)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意志;

(四)坚持公开公正原则,提高立法质量,增强可操作性;

(五)借鉴国内外立法经验,科学、合理规范社会关系。

第七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是本市规章制定和拟定法规草案工作的主管部门。

市政府法制机构同时作为市政府法规规章草拟机构(以下简称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承担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市政府规章和法规草案集中草拟工作。

市政府应当建立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立法草拟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机制。

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下列工作:

(一)编制制定规章和拟定法规草案的规划和立法计划草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对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立法事项,根据市政府立法计划的安排,组织进行规章和法规草案的集中草拟或者委托草拟;

(三)对规章和法规草案进行审查、协调和修改;

(四)按照有关规定负责规章的清理、解释、备案以及公布工作;

(五)对已发布并实施1年以上的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

(六)其他有关规章和法规草案起草的业务工作。

第二章 立 项

第八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于每年9月底前向市政府各部门、各区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征集下一政府规章和法规立法建议项目,并向社会发布征集下一政府规章和法规立法建议项目公告。

市政府各部门、各区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根据本单位工作情况向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提出制定政府规章和法规的立项申请。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市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制定政府规章和法规的立项申请和立法建议。

市政府法制机构根据深圳市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需要,可以自行提出制定政府规章和法规的立法建议项目。

立项申请应当于每年10月31日前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

第九条 报送制定规章和法规的立项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章、法规草案的名称、需要规范的主要问题;

(二)制定该规章或者法规草案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制定该规章或者法规草案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四)制定该规章或者法规草案的进度安排和建议市政府审议的时间。

第十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市政府各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制定规章和法规的立项申请进行汇总研究和初步论证,与提出立项申请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进行沟通协调,并书面汇总立项申请。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组织提出立项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召开专门的立项申请协调会,对前款汇总的立项申请进行综合协调,拟定深圳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计划草案。

深圳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计划草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章或者法规草案名称;

(二)立法计划项目责任起草单位;

(三)计划报送市政府审议的时间。

第十一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将深圳市人民政府立法计划草案通过市政府网站、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等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意见。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将深圳市人民政府立法计划草案书面征求市人大常委会意见。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市人大常委会意见进行汇总研究协调,对不予采纳的意见应当说明理由并连同深圳市人民政府立法计划草案一起上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第十二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于每年12月15日前将深圳市人民政府下一立法计划草案报市政府,经批准后执行。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讨论通过深圳市人民政府立法计划(以下简称立法计划)之日起20日内,通过市政府网站以及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公布,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意见统一作出反馈。

第十三条 市政府应当加强对执行立法计划的领导。

立法计划在执行中,经市政府批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对拟增加的立法项目应当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申请立项。

市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对立法计划进行调整的,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通过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予以公布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 起 草

第十四条 涉及下列情形的立法项目,应当由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进行集中草拟:

(一)涉及共同行政行为的;

(二)多个部门工作需要或者主管部门不明确的;

(三)规范有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或者组织的内部行政管理;

(四)涉及应急事项的;

(五)市政府交办的或者其他需要集中草拟的。

第十五条 立法计划发布后,规章和法规草案责任起草单位应当确定项目负责人、草拟工作人员以及工作方案,按计划要求组织规章和法规草拟工作。

规章和法规草案由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负责集中草拟的,提出立项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立法计划发布后30日内向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提交集中草拟项目的立法要点,由市政府法制机构自行提出的立法项目除外。

立法要点应当全面说明立法项目有关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与立法项目相关的背景资料;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与现状分析,立法的主要目标;

(三)为达到立法目标拟采取的主要制度、管理措施、对策及其社会影响和可操作性分析;

(四)实施该规章或者法规需要的人员、资金、部门协作及其他条件的初步分析;

(五)制定该规章或者法规草案的法律和政策依据,规章或者法规草案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衔接以及该规章或者法规草案内容涉及的重大问题的调研论证报告;

(六)任何已知的在实际上或者在法律方面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可能影响立法的已判决案件或者法律意见书文本;

(七)认为在立法中必须要列明的规定。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交立法要点,无需附送立法条文稿。

第十六条 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应当根据立法计划指派立法草拟人员负责具体立法项目起草工作,并制定立法起草进度安排。

负责具体立法项目起草的草拟人员应当根据立项申请,通过立法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收集立法依据和相关资料,了解实际情况;应当加强与立法项目申请单位或个人的联系与沟通,听取有关情况介绍,掌握立法项目的重点、难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立法项目,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起草。

第十七条 提出被确定为集中草拟立法项目立项申请的市政府各部门、各区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积极配合立法草拟人员的工作,主要负责下列工作:

(一)指派熟悉本领域业务的专责人员参与立法项目的起草工作;

(二)根据立法草拟人员要求,及时提供立法项目所需资料;

(三)与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联合组织立法调研和论证;

(四)根据立法起草需要,单位负责人应当参加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召开的立法座谈会,答复立法草拟人员的询问;

(五)协助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组织召开立法协调会、论证会、听证会。

第十八条 起草规章和法规草案,涉及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责或者与其他部门关系紧密的,规章和法规草案责任起草单位应当充分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部门间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经过充分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报送规章或法规草案时说明情况和理由。

规章和法规草案责任起草单位应当书面征求规章和法规所涉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应当及时对上述意见作出反馈,对不予采纳的意见应当同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有关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执行立法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协调,并负责按计划完成审查任务和所承担的起草任务。

第二十条 责任起草单位不能按计划要求完成草拟任务的,应当写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由市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市政府决定。

第二十一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份将上一年立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报告市政府。

第二十二条 责任起草单位在提交规章和法规草案时,应当同时提交起草说明。

起草说明包括以下内容:

(一)起草的基本经过;

(二)制定规章或者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草案的主要内容及其根据;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十三条 规章和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由责任起草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报送市法制机构进行审查。

起草单位报送规章和法规草案送审稿时应当提交规章或法规草拟稿、起草说明、征求和采纳意见情况、协调情况,并附送起草所依据的有关资料。

第四章 审查和修改

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就规章和法规草案下列问题进行审查、协调和修改:

(一)是否符合宪法规定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或者规定;

(二)是否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否有利于行政管理;

(三)立法的必要性是否充分,拟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拟确定的主要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否与现行的深圳市法规和规章协调、衔接,需要改变现行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

(五)有关政府部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否对草案主要内容有不同意见,对这些不同意见如何处理;

(六)是否符合立法技术要求。

第二十五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修改规章和法规草案,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对规章和法规草案中拟定的重大问题及其他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论证。

第二十六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将责任起草单位报送的规章和法规草案通过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或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不得少于30日。

公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章或者法规起草的背景资料、规章或者法规制定的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征求意见的起止时间;

(三)公众提交意见的途径;

(四)征求意见稿全文或者公众获得征求意见稿全文的途径;

(五)联系部门;

(六)信函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及电子邮箱。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及时对公众意见作出反馈,对不予采纳的意见应当同时说明理由。对公众意见的反馈应当通过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予以公布。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可以对法规、规章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拟确立的主要制度,召开由公众代表和立项申请人参加的座谈会。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召开座谈会的5个工作日前,将举行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座谈会召开后的5个工作日内,根据现场会议记录整理制作座谈会会议记录,并通过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八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法规、规章起草中存在争议的政策或者专业技术性问题召开论证会。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论证会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根据论证情形形成书面报告,经参加论证会人员签名确认后,通过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 规章和法规草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举行立法听证会:

(一)对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

(二)对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重大影响的;

(三)内容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

(四)其他需要广泛听取意见的。

第三十条 立法听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便民的原则,保障相对人平等有效地参与立法。

召开立法听证会的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 规章和法规草案内容不符合本规定要求或者立法技术有较大缺陷的,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要求责任起草单位按本规定要求重新组织起草或者修改。

第三十二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在审查、修改规章和法规草案的过程中,有关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协助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调查研究,并提供有关档案资料及其他必要条件。

第三十三条 规章和法规草案内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通过市政府法制机构网站或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再次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不得少于30日:

(一)对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

(二)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权益的;

(三)草案内容在上一次征求意见后发生重大变化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规章和法规草案的内容提出意见。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各种意见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研究,在审查和修改时作为参考,并作为提请市政府审议的材料一同上报。

第三十四条 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使政府行政职权的其他机构对规章和法规草案内容有不同意见的,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进行协调;经协调后,仍对草案中的重大问题有不同意见的,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应当作出说明后报市政府决定。

第三十五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在规章和法规草案审查、修改后,应当将规章或者法规送审稿及其说明、征求和采纳意见情况、协调情况等材料按规定报送审议。

起草说明包括以下内容:

(一)起草的基本经过;

(二)制定规章或者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草案的主要内容及其根据;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十六条 规章和法规起草、审查和修改工作完成后,由市法规规章草拟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报送市政府审议。

第五章 审定和发布

第三十七条 规章、法规草案由市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三十八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作起草说明,由市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组成人员进行审议。

列席会议的有关政府部门、区政府负责人可以代表本单位发表意见,但应当与该单位书面答复的意见相一致。

负责起草规章或者法规草案的立法草拟负责人和市政府法制机构有关负责人答复有关询问。

第三十九条 市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后,由市长或者其委托主持会议的常务副市长决定是否通过。

对原则通过,需要根据会议审议决定修改的规章和法规草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组织修改后,报请市长审批。

第四十条 规章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市长签署市政府令予以发布。

规章经市长签署后应当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发布,并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全文登载。

第四十一条 法规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市长签署市政府议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四十二条 规章施行的具体时间应当在规章中列明,规章公布与施行的时间间隔不少于30日。

法规草案经市长签署市政府议案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后,市政府各部门、各区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对议案有不同意见的,凡属已经过市政府协调并作出决定的,不得以单位名义作出与法规草案内容相违背的意见。

第六章 备案和立法后评估

第四十三条 规章公布后,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由市政府报国务院备案,同时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十四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和规章的实施机关是立法后评估机关。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会同规章的实施机关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立法工作需要、政府部门意见、公众意见以及相关规定等拟定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规章的实施机关应当根据规章立法后评估计划会同市政府法制机构制定立法后评估实施方案。评估机关应当根据立法后评估实施方案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

评估机关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者社会团体进行规章立法后评估。受委托机关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一定数量熟悉行政立法、行政事务和掌握评估方法技术的人员;

(二)相关人员参与评估的时间能够得到保障;

(三)具备开展评估工作的必要设备、设施。

受委托机关应当接受委托机关指导、监督,以委托机关名义开展评估,不得将评估工作再委托其他任何机关或者个人。

第四十五条 评估机关应当根据规章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府规章的实施绩效、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进行评估。

第四十六条 评估机关应当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统计和社会分析等方法,通过听取实施机关汇报、召开座谈会或者专家论证会、实地考察、专家咨询、专题调研、问卷调查、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和掌握规章的实施情况。

评估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采用举办听证会的方式,以了解和掌握规章的实施情况。

第四十七条 立法后评估工作应当在6个月内完成。评估完成后应当制作立法后评估报告。

立法后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估工作进行的情况;

(二)实施绩效、制度设计等评估内容分析;

(三)意见征求及采纳情况;

(四)规章实施情况的评价以及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五)评估的其他结论和建议。

第四十八条 立法后评估报告认为规章需要修改或者废止的,原责任起草单位应当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修改或者提请废止。

评估报告对政府规章的实施情况提出改进建议的,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予以落实。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规章汇编由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编印;规章汇编的外文译本,由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翻译并审定。

第五十条 规章的修改及提出现行法规修正案的程序,参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1997年8月16日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深圳经济特区规章和拟定深圳经济特区法规草案规定》(市政府令第64号)同时废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篇2:深圳市制定法规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研究生会制度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会章程》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研究生会规章制度是研究生会及所属部门制定的制度、章程、规则、办法、条例、细则、公约和守则等的总称,是对研究生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文件,是有关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必须共同遵守的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

第三条 研究生会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要依照规定程序,及时对现行制度加以补充、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有章可循。

第二章 规章制度的种类和结构

第四条 规章制度的种类主要包括:

(一)章程

研究生会章程是用于规定研究生会的性质、宗旨、任务、组织、结构、成员条件、权利、义务、纪律、活动规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研究生会全体会员的思想和言行的准则,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二)制度

制度是为了加强对研究生会的某项工作的管理和严格组织纪律而制定,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对研究生会成员有指导和约束作用,是研究生会成员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三)条例

条例是研究生会权力机关制定或通过的,规定研究生会的某些重要事项,或者规定某一机构组织、职权等事项的文件。

(四)办法

办法是研究生会及所属部门根据上级机关有关精神就某项工作和活动所制定的具体做法,是条例的具体化。

(五)细则

细则是研究生会及所属部门为贯彻执行某一条例、制度、规定中的某些具体条款而制定的条文解释和条文具体实施办法的一种详细规则。

(六)公约

公约是研究生会及所属部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需要全体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研究生会规章制度另外还有规定、规程、规则、守则等。

第五条 规章制度的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一)标题

标题一般由制定者、事由、文种构成,制定者也可省略。如果内容的成熟程度还需要一定的试行期,则应在标题中注明“暂行”、“试行”、“草案”等字样。

(二)正文

正文是规章制度的主体,一般用分列项目的条目式写法,可以分为“简式”和“繁式” 两种结构方式。“简式”结构只分条不分章,根据具体情况,或在第一条中说明制定的缘由、目的和要求等,然后逐条陈述具体内容,或是直接分条陈述具体内容亦可。“繁式”结构形式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可分若干章,每一章可分为若干条,每一条可分为若干款,用序数标明。、总则

总则是文件的开头部分,一般用小标题写明 “总则”。主要叙述制定本制度的缘由、意义、根据、目的和总体要求。、分则

中间各章叫“分则”,写明规章制度的具体事项和内容,各章一般有小标题。分则可采取章节条款式、逐条贯通式、总分式等多种结构布局方式。、附则

附则是对中心内容的补充和说明,放在最后一章,小标题注明 “附则”。主要写明规章制度的实施日期、解释权限、修订办法、适用对象等有关内容。

(三)落款

写明制定单位和文件通过或发布日期,可放在末尾,也可放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若标题中已有单位名称,则只写明文件通过或发布日期即可。

第三章 规章制度的起草

第六条 研究生会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学校党委的有关指示决议精神,符合研究生会章程的相关规定。

第七条 研究生会规章制度由研究生会办公室在研究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或主席团的指导下进行起草。研究生会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起草由本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八条 规章制度的起草应做到

(一)内容要周全

规章制度各条款内的有关事项必须完备齐全,使事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上下要协调

规章制度要有严格的层次性,要与上级和上一层次同类规章制度保持连贯和衔接,要与本单位已制定和实施的规章制度保持连贯和衔接。

(三)表达要贴切

规章制度要概念准确,文字简洁,层次分明,合乎语法和逻辑,用语规范。

第四章 规章制度的通过和发布

第九条 研究生代表大会是研究生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制定一切它认为必要的规章制度的权力。研究生代表大会通过它制定的章程以外的规章制度需经全体代表过半数赞成。

第十条 研究生委员会在研究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外的规章制度,经研究生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多数通过后,以研究生会的名义发布实施。

第十一条 研究生委员会主席团在认为必要时,可以制定用于规范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提请研究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发布实施,对研究生会各职能部门成员具有约束力。

第十二条 研究生会各部门在认为必要时可以制定部门内部规章制度,报请主席团批准后发布实施,对本部门成员具有约束力。

第十三条 研究生委员会主席团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得与研究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委员会发布的规章制度相抵触。研究生会各部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得与研究生会现行规章制度相抵触。

第十四条 规章制度若不符合本条例第六条、第八条、第十三条规定的视为无效,不得发布实施。

第五章 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

第十五条 研究生会规章制度一经发布,即对有关人员产生约束力。研究生会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不得有超越任何制度的特权。

第十六条 研究生委员会负责监督研究生会章程的实施。研究生会办公室在学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或主席团的指导下,监督研究生会规章制度的实施。研究生会各部门内部规章制度的监督实施由本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十七条 研究生会任何会员拥有对研究生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研究生会职能部门成员进行批评和监督的权力,拥有通过正当渠道负责地揭发、检举任何部门或成员违规违纪行为,并要求研究生会权力机关做出处理的权力。

第六章 规章制度的修订和解释

第十八条 研究生会规章制度一经发布实施,非经制定发布它的会议或机构通过或授权,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不得加以补充、修改、废除。

第十九条 在研究生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五分之一学生代表大会代表提出要求时,可以对研究生会章程进行修改。研究生会章程的修改需经学生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第二十条 在研究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研究生委员会对研究生会章程进行解释,解释不得违背章程的基本原则。对研究生委员会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由研究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加以裁决。

第二十一条 研究生代表大会拥有补充、修改、废除研究生会任何权力机关、执行机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规定的权力。它对研究生会规章制度做出的解释,对研究生成员具有与研究生会规章制度同等的约束力。

第二十二条 在研究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研究生会规章制度的修订和解释的权限,可以参照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对研究生会规章制度的通过和发布的规定进行。

第二十三条 研究生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撤消研究生会各职能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或做出的不适当的决定的权力。研究生会任何成员在发现研究生会规章制度任何条款与本条例第六条、第十三条规定不符时,可以以书面形式向研究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交对该条款进行审查的请求,研究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必须在接到请求十五日内,根据研究生委员会的相关决定,做出处理或书面答复。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最终解释权归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会所有。

篇3:深圳市制定法规条例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现根据国家发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有关知识介绍如下。

一、法律

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 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我国宪法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也就是说, 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才能称法律。法律也是制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依据。

二、行政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分别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 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制定”。这就是说, 只有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叫行政法规, 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

关于行政法规的名称, 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四条规定: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 也可以称“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 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

三、规章

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 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华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章。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 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章。

国务院2001年11月16日颁布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六条规定: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 但不得称“条例”。

篇4:制定法规需要逻辑

这里涉及的就是因果关系:现象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查到相关的清宫档案,当然可以有比较确切的回答,否则只能猜测和揣摩——法律术语是“假定”或“假设”。逻辑分析需要假定,但假定并不等于事实。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同样的问题。2月的《方圆》杂志引用阿里巴巴马云发表的高见:“这次北京的雾霾,我特别高兴,我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因为特权阶层有特供的水,这次没有特供的空气了,他们回家同样会面临老婆孩子的指责。”这里就有假定。马云假定官员的老婆孩子在中国,他们也深受雾霾之害,才会批评夫君或父亲。但这只是一种假定,而且有可能是错误的假定。比如,官员的妻子儿女不一定在国内,他们可能已经去了青山绿水的美洲、欧洲或大洋洲。

即便官员的妻小都在国内,未必会因为雾霾批评为官的家长。试问,那么多的海归朋友本来已经定居海外,呼吸着欧美清新甜美的空气,还可以欣赏欧美比中国更加明亮的月亮(而且看上去很可能更圆),但他们还是纷纷回到祖国,要寻找当官发财的机会。对于我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当官发财经常是第一位的,其他许多事情都可以退而求其次。所以说,马云之说听似高论,但仔细分析起来很难成立,雾霾与官员受到家人批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制定法律法规也需要考虑因果关系、逻辑分析。比如,忽然之间我们就宣布房产销售税拟由1%提高到20%,理由是要遏止房价。这就是假定房价疯长与倒卖房屋有关。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值得推敲的。

房价飞涨有诸多原因,货币投放过多是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在市场投放了4万亿人民币,做了美国人想让我们做但又不敢让我们做的事。最近人民银行又往现金市场投放4500亿美元。而普通百姓买不起房还会有其他原因。比如,百姓收入过低,工资上调的速度跟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北京市西城区中学教师工作十年,月收入不过4000元。

还有,出售第二套住房并不一定是在投机房地产。比如,夫妻双方工作一辈子,老来有两套住房似乎并不为过。从他们身上收取20%的房产税于心何忍?

从逻辑分析上说,决策时应当考虑始料不及或并非政策本意的结果。比如, 征收高额售房增值税会导致离婚:离婚后一方各有一套房产,售房就无需交纳增值税。假离婚可以使得税收规定无法落实。而更加糟糕的是,离婚可能弄假成真。有的朋友或许会说,弄假成真也好,因为这恰好证明,两人的感情基础本来就不牢靠,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两人真离婚是因为感情不深,而不是因为有了假离婚。但问题是人之所以结婚,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男女关系有一层法律关系的保护,与感情基础无关——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人有朝三暮四的基因,所以我们才需要婚姻这种法律关系的保护。

我们这个民族以重视家庭而自豪,但我们的法律却并没有反映出这种优良传统。中国大陆有利于婚姻的法律法规不多,并没有国外常见的夫妻双方共同缴纳的所得税少于单身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而这次房产增值税也不利于婚姻。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法规?制定法律法规的人到底是在代表谁的利益?

篇5: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修订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规范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活动,完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保障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的解释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法制统一原则和地方特色原则】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遵守法制统一原则,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突出地方特色,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要求解决的突出问题,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条【立法工作格局】地方立法工作,应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在市委的领导下,发挥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主导作用,发挥市人民政府在法规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整体统筹。

第五条【立法价值取向】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规范约束权力运行,整合协调利益关系,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科学立法原则】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从实际出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第七条【民主立法原则】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开展立法协商,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八条【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规定本市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九条【设定法律规范的要求】地方性法规设定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对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规已经作出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第二章 立法规划、立法计划与法规草案起草

第十条【立法统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内部立法工作的整体统筹。

第十一条【立法规划和计划】编制地方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与国家的立法规划相协调,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定立法项目。

年度立法计划根据项目的成熟程度,可以分为当年审议项目、起草项目,以及进行立项论证或者预案研究的项目。

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向社会公布。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督促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实施。

第十二条【立项论证制度】立项论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负责。

立项论证项目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提出该项目是否立项的意见,经主管副市长同意后发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收到立项意见函后,应当组织开展立项论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提出立项论证报告,提请主任会议审定,同时,常务委员会法制办公室对立项论证报告提出意见,向主任会议汇报,由主任会议决定立项、不立项或者暂缓立项。主任会议同意立项的,应当及时组织起草。

立项论证项目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提出的,应当提出立项论证报告,提请主任会议审定。同时,常务委员会法制办公室对立项论证报告提出意见,向主任会议汇报,由主任会议决定立项、不立项或者暂缓立项。主任会议同意立项的,应当及时组织起草。

立项论证的内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立法宗旨和原则、立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核心条款、效果预期等。

第十三条【法规预案研究制度】对于主题重大、社会关注度高、需要立法,由于情况复杂、暂时难以进入立法程序的项目,可以开展法规预案研究工作。

法规预案研究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负责。由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牵头,与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组成项目工作组,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共同开展法规预案研究工作。

法规预案研究的内容包括: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立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主要制度设计及法理依据等。

第十四条【起草工作机制】起草法规草案,应当建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起草工作的机制,及时研究处理法规制定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第十五条【起草工作原则】起草法规草案,应当针对需要立法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避免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第十六条【人大提前介入】法规草案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起草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派工作人员提前参与调研起草工作,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工作进度,加强信息沟通,提出方案建议。

第十七条【起草过程中的民主参与】起草法规草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听取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意见,并可以邀请市人大代表参加起草工作。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法规草案,应当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进行调研论证或者起草。

第十八条【法规案报送时间】拟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提案人应当在会议举行的20日前报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九条【立法决策支持体系和立法能力建设】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加强立法决策支持体系建设,完善常务委员会法制建设顾问制度,建立专门委员会专家咨询制度;加强专门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立法能力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培训立法人员,推进立法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第三章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

第一节 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

第二十条【提案主体】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二十一条【法规案列入议程的程序】一个代表团或者1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二条【闭会期间提出法规案的程序】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法规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章第二节规定的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第二十三条【将草案发给代表的时间要求】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法规案的,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发给代表。

第二十四条【代表团审议】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各代表团审议法规案时,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二十五条【专门委员会审议】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但有关专门委员会在常务委员会审议中对该法规案已经提出审议意见的,在代表大会上可以不再提出审议意见。

第二十六条【统一审议】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法制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就法规案涉及的主要问题说明情况。在审议中,提案人可以发表意见。

第二十七条【主席团听取审议意见】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代表团团长会议,就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法规案中的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二十八条【撤回法规案的程序】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九条【授权常委会审议】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三十条【表决和通过】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一条【公布程序】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二节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

第三十二条【主任会议、政府、专门委员会提案】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意见,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主任会议认为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三十三条【常委会组成人员提案】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并向提案人说明。

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三十四条【公开征求意见】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草案及起草或者修改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0日。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反馈。

第三十五条【论证会和听证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规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市人大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规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市人大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法规草案发送相关领域的市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务委员会以及有关部门、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第三十六条【将草案发给组成人员的时间要求】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在会议举行的7日前将法规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三十七条【三审制及例外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调整事项比较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规案,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第三十八条【第一次审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审议:

(一)法规案由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的,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全体会议或者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进行初步审议。

(二)法规案由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关于立法工作情况的报告,由全体会议或者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进行初步审议。市人民政府应当由副市长或者委托法制部门的负责人向常务委员会作说明。

法规案经过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后,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修改稿和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对主要问题和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修改情况报告中予以说明。

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根据需要,可以要求有关部门、组织派人说明情况。

第三十九条【第二次审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由全体会议或者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法规案经过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统一审议,提出法规草案修改二稿和审议结果的报告;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法制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四十条【第三次审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全体会议或者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二稿进行审议。

法规案经过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四十一条【两次审议即交付表决的程序】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统一审议,提出法规草案修改稿和审议结果报告;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法制委员会进行修改,提出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四十二条【一次审议即交付表决的程序】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

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四十三条【提案人列席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列席会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部门、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四十四条【撤回法规案的程序】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会议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四十五条【延期审议】 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三次会议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由主任会议决定提交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继续审议。

第四十六条【修正案制度】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可以在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前,书面提出对法规草案表决稿的修正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不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并向修正案提案人说明。

对法规草案表决稿提出修正案,应当写明修正的依据和理由,并附有修正案草案。

第四十七条【表决程序】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法规草案表决稿及其修正案,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有修正案的,先表决修正案。

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主任会议根据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情况,可以决定将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

单独表决的条款经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后,主任会议根据单独表决的情况,可以决定将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也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交法制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四十八条【公布程序】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规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四十九条【搁置和终止审议】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已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法规案终止审议。

第三节 其他规定

第五十条【提出法规案的形式要件】提出法规案,应当同时提出法规草案文本及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以修正案或者修改决定的形式修改法规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

法规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征求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以及起草过程中对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法规草案与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提案人应当予以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应当同时提出修改或者废止其他法规相关规定的议案。

第五十一条【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常务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市人大代表列席会议。

有关专门委员会应当建立由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委员、专业代表小组和相关领域专家小组组成的相对固定项目工作组,全程参与立法调研、论证等活动。

对于拟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法规案,有关专门委员会应当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立法活动,听取市、区、乡镇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

各级人大代表应当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参加座谈会、视察、专题调研,以及开展选民接待活动和走访选民等形式,收集对法规案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二条【提案列入议程前可撤回】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法规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五十三条【重新提案】 交付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法规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规,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团、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其中,未获得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规案,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第五十四条【刊登法规的载体】法规公布后,应当及时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和《北京日报》上刊登。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五十五条【法规的修改和废止程序】法规的修改和废止程序,适用本章第一节、第二节的有关规定。

法规被修改的,应当公布新的法规文本。

法规被废止的,除相关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废止该法规的以外,应当以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第五十六条【立法后评估制度】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根据年度立法计划,组织对有关地方性法规或者法规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十七条【法规清理制度】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健全法规清理工作制度,建立法规清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承担法规清理工作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修改和废止的情况,对不符合上位法规定或者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规进行清理。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的解释

第五十八条【法规解释权】法规的解释权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规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规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规依据的。

第五十九条【提出解释要求的主体】市人民政府、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解释要求。

第六十条【解释草案的拟订和列入议程】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根据主任会议决定,研究拟订法规解释草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第六十一条【解释草案的审议】 法规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六十二条【解释草案的表决和公布】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六十三条【法规解释的效力】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规解释同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对作出配套规定的要求】地方性法规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自法规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有关国家机关未能在期限内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

第六十五条【政府规章上升为法规】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市人民政府可以先制定规章,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应当对规章的执行情况适时进行评估。

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期间,该行政措施可以继续实施。

篇6:沈阳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专门委员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于每年的11月底以前向常务委员会提报下一年度的立法项目。本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可以向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专门委员会提出立法建议。

第九条年度立法计划由主任会议于每年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后的第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前确定。立法计划确需调整的,提案人应当说明理由,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十条地方性法规草案由提案人组织起草。提案人可以委托专家、学者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

第十一条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单位应当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凋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单位应当建立工作责任制度。

第十二条地方性法规草案应当符合立法技术规范,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条、款、项、目。

第十三条提出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同时提出下列材料:

(一)地方性法规草案文本;

(二)地方性法规草案说明;

(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法律、法规依据和说明;

(四)其他必要的资料。

第三章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

第十四条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

第十五条主席团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十六条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条例第四章规定的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或者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第十七条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30日前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发给代表。

第十八条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十九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审议。各代表团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各代表团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二十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第二十一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地方性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二十二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代表团团长会议,就地方性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地方性法规案中的重大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二十三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地方性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四条地方性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二十五条地方性法规案的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四章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

第二十六条主任会议、市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

第二十七条主任会议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市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主任会议认为地方性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八条市人民政府、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分别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于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的30日前提出。 第二十九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在会议举行的7日前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发送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三十条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三十一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部分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第三十二条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审议。提案人的说明应当阐明立法的.必要性、依据、主要内容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十三条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草案审议意见的报告,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报告应当包括制定该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合法性、可行性,并对地方性法规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十四条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地方性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第三十五条常务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常务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逐条进行审议。

第三十六条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常务委员会分组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三十七条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应当召开全体会议逐条进行审议,根据需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有关负责人说明情况。专门委员会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其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三十八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地方性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重要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

决。

第三十九条专门委员会之间对地方性法规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

第四十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法制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第四十一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地方性法规案,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地方性法规草案公布,征求意见。各机关、组织和公民提出的意见送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

第四十二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分送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并根据需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四十三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地方性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四十四条地方性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三次会议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由主任会议提出,经全体会议同意,可以暂不付表决,交法制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四十五条交付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地方性法规,可以按照本章规定的有关程序重新提出,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第四十六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地方性法规案终止审议。

第四十七条地方性法规案的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五章地方性法规的报批、公布

第四十八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四十九条地方性法规报经批准后,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并及时在常务委员会公报和《沈阳日报》上刊登。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五十条公布地方性法规的公告应当载明该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批准机关、通过日期、批准和施行日期。

第六章地方性法规的解释、修改、废止

第五十一条地方性法规解释权属于常务委员会。地方性法规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地方性法规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地方性法规依据的。

第五十二条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各专门委员会和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要求。 第五十三条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研究拟订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第五十四条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 第五十五条地方性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六条常务委员会的地方性法规解释同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十七条地方性法规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予以修改或废止:

(一)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

(二)已不适应实际需要的;

(三)其他情况需要修改或废止的。

第五十八条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地方性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五十九条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和废止程序,适用本条例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地方性法规修改后,必须公布新的地方性法规文本。

第七章规章的备案审查

第六十条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30日内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六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有权予以撤销。

第六十二条规章的备案审查程序,由常务委员会制定。

第八章附则

上一篇:马原教学建议下一篇:员工仪容仪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