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

2024-06-27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精选9篇)

篇1:《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

《识字2》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教学难点: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卡片 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家中怎样的孩子,才是人人夸的好孩子呢?有一位叔叔就为这样的好孩子编了一首儿歌。

二、新课教学,生字教学

(一)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发现了什么?如(三字经)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多读几遍。对有困难的音进行指导。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生正音

(二)生字教学

1、出示带拼音词语,识记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出示三字经巩固生字

三、写字教学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 交流

3、练写

四、课文教学

1、出示一幅画, 想一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好孩子?

学习第一句话:小朋友,正少年,尊长辈,懂礼貌。生字用红字体标出。

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2、学习二、三、四句:同上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二、学习最后一句

(一)读全文

1、生字都认识了,课文应该读的更好,自读全文。

2、指名读句子。

(二)学习最后一句

1、长辈们为什么对你做错的事进行提醒,让你改正呢?出示最后一句。

2、你怎么做才是爱家呢?

3、读一读、听一听谁是最爱家的。

三、写字教学

洗 扫 认真

1、教师范写

2、生描红 交流

3、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

五、拓展

念儿歌

篇2:《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

一、教材简说

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一艘满载着13亿炎黄子孙的大船,正迎着新世纪的大潮,扬帆远航。

本课的三字经,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朗读起来,每一句都气势磅礴、掷地有声。整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盼望两岸统一、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

三字经是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除了识字,还要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识字。比如,各地学生可以结合当地地名认识“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银川)、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峡(三峡、刘家峡)”。再如,通过“江泽民、人民路、人民公园、人民小学”等人名、路名,公园、学校名,认识“民”字。

2.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中有五个生字,可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集中认读和识记。

3.让学生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如,申-神、勇-涌、鸟-岛、夹-峡、写-与、眠-民、旅-族。“州、川”的意思可通过对“神州、山川”的大致了解来理解。

4.根据课文内容自编韵语,巩固识字。如: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

黄河长江,奔涌不息;

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要写的字中涉及平翘舌音的较多,如川(chuān)、州(zhōu)、争(zhēng)、族(zú)。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与”字是三笔写成,“族”字是左右结构,这些都要提醒学生注意。

(2)观察发现。

相似的字:川、州。

难写的字:民、族。

(3)重点讲解。

夕:撇不宜长,“”的横要短,撇要长。

川:撇要写成“竖撇”,中竖应稍短,右竖要长。

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二)朗读感悟

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读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说说从每一句三字经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比如,从第一、二句中读出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从第三句中读出宝岛台湾与大陆是一家,两岸人民盼望着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从第四句中读出各族人民正在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课文的内容只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不要一句一句地讲解。中华民族的情况,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台湾等地理名词,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一下,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让他们自己说说,教师也可以适当予以点拨。

在理解和感悟“各民族”时,可结合课后“读读认认”中的图画和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三)实践活动

少数民族知识知多少

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自学指导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答。小组解答不了的,由组长向全班提出。

3.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疑问,汇总学生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神州、华夏、中华”?

(2)“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在哪儿?是什么样的?

(3)台湾在哪儿?为什么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家?

(4)“各民族”指哪些民族?我们自己是什么民族的?

4.以上这些问题你最想了解哪个,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5.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利用多种途径找答案。明天开一个祖国知识讨论会:“我来说说我们的祖国”。

五、资料袋

1.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名称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yí)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dîng)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dǎi)族、黎族、傈僳(lì sù)族、佤(wǎ)族、畲(shē)族、高山族、拉祜(hù)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wî)尔族、仫(mù)佬族、羌(qiāng)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gē)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luî)巴族、基诺族。(具体分布地域见《新华字典》附录。)

2.祖国名称的来历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时,夏后氏族首领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经夏、商、周三个王朝,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开始自称“华夏”、“诸华”、“诸夏”。后来,人们就用“华夏”来作为中国的别称,称中国人为华人。

我们的祖国称为“中国”,大约是在商代。按照当时的观念,“商”是位于东、西、南、北四土之中的国土。周朝也把京师或中原地区称为中国。

篇3:《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传统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备过一次课, 以后对于同一篇课文的讲解就不需要再备课了。只要学生认真的背好课文, 知道并了解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 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完全不考虑学生到底需要什么, 只是一味的传达知识点。

2.太过重视分数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学校和家长普遍只关心考试分数, 一张卷子定终生。因为这种思想观念语文老师教学过程变得不被人关心,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能很好的体现。

3.课堂气氛死板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 大部分学生的心中抱着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心态, 这种情况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 不能对老师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结果进行改进,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气氛不活跃, 缺少创新性的状况。

二、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 预设与生成两者关系的调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以此来加强预设与生成关系措施的实施:

1.精心预设, 结合实际进行生成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组织活动, 要想学生学的好就需要老师对课文进行精心的预设。在给课文的备课中老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这篇课文学生需要学到什么, 要用怎样的方式讲才能让学生理解才能达到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多角度的对课文进行剖析, 深度的理解教材和选材的意义。只有老师自己明白为什么教材中会有这篇课文, 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预设的过程需要老师思考:学生会根据课文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会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 会根据哪句话进行提问, 对课文会有什么样的感悟, 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错误等状况。老师通过精心的预设来增加课堂中的趣味, 让枯燥乏味的语文通过自己的讲解变得充满魅力, 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 提高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生成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自己的预设进行调整, 达到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 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而不是只为了教学目标一味的传授知识点, 否则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难学的想法, 并且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

2.多与学生互动, 增加沟通

老师的教学水平如何, 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般情况下, 老师教的越好, 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越高, 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老师的预设只是一个提前的备案, 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来进一步加强生成的效果, 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本身就是教和学组成, 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跟学生多沟通, 了解自己教学方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能因为觉得因为自己是老师, 讲什么就是什么, 不需要学生的意见。这样的状况使得生成的环节缺少了其本质的意义。教学本身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授知识, 对于学生所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 如果光有预设的环节而忽视了生成的结果, 则事倍功半。多与学生沟通, 增加互动的频率, 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教学意见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不断的对自己的预设进行调整。

3.摆脱传统教学思想, 增加弹性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问题, 老师在预设的时候不要把每个问题都限定死了, 留一点弹性空间, 在课堂上才能让生成的环节变得更加的有活力。由于课堂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 它不可能只局限于一种情况, 教师在进行预设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到所有状况, 不拘泥于传统教学的观念, 增加课堂的创新性, 对生成会产生好的效果。曾经发生过一种状况, 一个五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时候正好到了秋天, 教室外面的枫叶都随着秋风慢慢的飘落。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老看着窗外, 这个老师就灵机一动, 在秋天何必要讲春天, 干脆带学生们去教室外面捡枫叶、做书签, 让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给他们讲解了杜牧的《山行》。这种情况很少会有老师能做到, 觉得在外面上课不能让学生专心的听课, 然而这个老师的做法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景, 加深了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虽然与预设的方案不同, 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学生们增加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 并加深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生成的效果相对于死板的教学好很多。

结束语:

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 也离不开学生配合的生成。在小学高级语文教学中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 有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 也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

摘要: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事业也随之不断进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值得我们探讨。本文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重要性, 对如何做到预设与生成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预设,生成,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芳丽.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把握[J].文教资料.2013.03 (16) :21-22.

篇4: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

关于识字教学,在众多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方法论和策略,但是从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来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主要包括教学手段多元化不足等问题。

一、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奠定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重要知识点。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惯用手法或套路,没有从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及特征出发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容发散不足

从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当前开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问题就是内容发散不足。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较初级的水平,因此,这里的“发散”并不意味着真的要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来掌握多少衍生的知识内容;而是指在教学中进行内容发散,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识字环境,让学生加快速度记牢字词,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有效培养和提升。但是从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进行内容教学的时候很少能真正将范围扩大,而是仅局限于课本中,或是当前章节涉及的范围。

2.形式枯燥单一

除内容发散不足的问题外,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还面临着形式单一枯燥的问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本应是充满欢乐和轻松氛围的课堂,教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教会学生基础的拼音、写法,并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快速掌握具体字词的用法。但是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法都是普遍统一的,并且由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同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程度也不同,直接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存在。

3.缺乏关联性

在多种记忆和学习法则中,关联性法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法。所谓关联性并不单一指通过某一汉字创造词组,而是可以通过感官刺激以及心理等多个层面建立目标内容与学习者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特定汉字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对汉字的多重释义或场景进行全面理解,最终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但是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目前情况来看,实际教学中对关联性法则的应用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法则的价值和作用。

二、以“春”为例——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对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目前的情况已经有了大概的认知和了解。笔者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以“春”为例,围绕识字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科学选择,多元化形式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多元化开展,与教师的审美选择有着密切联系。以“春”这一识字教学为例,要想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形式进行丰富,首先需要教师在方向上进行一轮选择,即究竟从哪个角度切入,从听觉还是触觉,抑或是心理感受层面。基于此,在进行方向选择的时候,教师可能会考虑一个问题,“春”给人的感受中,哪一部分是印象较深刻的: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孩子们脱掉厚厚的棉袄,开始与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亲密接触,身心愉悦。因此,在进行这样一个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收集或采纳一些春天圆舞曲作为课程的引入,让学生在音乐中领略春天的魅力。

2.合理发散,加深认知记忆

“春”是一个很宽泛的汉字,理解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是如果教师能衍生出“春风、春雨”等关联词,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特定事物带来的感受,势必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目标对象的认知。在发散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发而不散,尽可能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组和场景,做到目的明确。

3.构建联系,深化立体感知

顺利进行课程导入并且完成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持续跟进到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加深对具体字词的印象。立体感知是让学生融入教学的重要法门,针对这一内容,我们需要考虑:“春”这一题材应该从哪里入手去营造立体感知?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寒冬过去,春天意味着新希望;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希望还比较抽象,卸下冬装,步履轻快地和小伙伴嬉戏打闹应该是很幸福的事。因此,如果围绕“春”进行联系构建,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分享对春天的感受或是春天经历过的难忘的事,从而达到加深印象,深化立体感知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来说,一定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入手,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发散,营造立体感知及感受,加深、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发散、联想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实施方案课题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俗话说得好:“人生识字聪明始。”的确,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渠道,是主动阅读的坚实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需要。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仅一年级上册课本就要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100个字;下册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250个字。这样,低年级共认识1800个常用字,会写1000个字。新教材写字量大大减少,也就空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如何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中学得更有趣、主动,记得更牢固、扎实,我们认为营造氛围、教给方法、转变观念是及其重要的。

二、课题的理论基础

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识字就是意味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统一联系的形成。只有把音形义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统一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儿童在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简单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每个字不是孤立地认读,而是把字放在通俗语言环境中有理解地记忆,使音形义有机结合,为儿童的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效识字,即对所认识字的巩固率高,数量大,回生率低。我们学年预计通过“低年级有效识字的实践与研究”,探索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儿童的识字能力明显高于常规儿童,同时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深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让孩子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前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拓宽识字渠道,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的能力,熟练地认识2500-3000个汉字,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4、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四、课题的实施原则

1.情趣原则:在教学中,要打破识字教学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识字的理念。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化因素,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地情趣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快乐学习。

2.自主性原则: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满足,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3.情感性原则:汉字,又集中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小学生的情感是最易激发的,认字时学生一旦情不自禁、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其中去,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

五、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草尾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讨论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优化校园信息环境,丰富资源库为课题实施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讨交流,提高教师们的科研素质。

2、将科研、教研有机结合,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3、定期开展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督促试验教师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

4、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不断补充、完善信息资料库。

5、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三)成果汇总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整理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资源等,整理学生问卷、成绩统计、相关评

价等资料。

3、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预期成果

篇6:《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

山阳县城区二小 柯尊菊 任祝玲 南福霞 陈云兰 许银英

吴荣娥 段盼 徐素芳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大教学观,在识字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利用教材优势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语言交际环境,以识字和发展语言同步为目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仅一年级上册课本就要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100个字;下册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250个字。这样,低年级共认识1800个常用字,会写1000个字。新教材写字量大大减少,也就空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这样设计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上限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中学得更有趣、主动,记得更牢固、扎实,我们认为营造氛围、教给方法、转变观念是及其重要的。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识字就是意味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统一联系的形成。只有把音形义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统一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儿童在建立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简单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每个字不是孤立地认读,而是把字放在通俗语言环境中有理解地记忆,使音形义有机结合,为儿童的直接联想和间接联想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效识字,即对所认识字的巩固率高,数量大,回生率低。我们学年预计通过“低年级有效识字的实践与研究”,探索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儿童的识字能力明显高于常规儿童,同时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深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理论。首先,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某种识字方法的适应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特点,教材中采取一种识字方法是不够科学的,采取多种识字方法,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发展的。其次,识字教学中要注意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识字方法。如一年级上学期,儿童的形象思维方法占主要优势,对图象感知接受优于文字和图表,这时安排看图识字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儿童机械识记处于优势,并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过渡,对字形分析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安排大量的韵文识字和各种归类集中识字,是行之有效的。反之,如果采用单一的识字方法,就不能充分利用儿童的智力发展优势,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让孩子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前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拓宽识字渠道,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学生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的能力,熟练地认识2500-3000个汉字,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4、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9)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2、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0月到6月)

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讨交流,提高教师们的科研素质。

2、将科研、教研有机结合,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3、定期开展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督促试验教师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

4、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不断补充、完善信息资料库。

5、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资料,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论证,以检测实验目标,调整实验手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验证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利于实验的大面积推广实施。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5年7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依托校本教研主要渠道,以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利用比较法,借助课堂观察,开展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生活化识字的内涵以及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方法。

2.观察实验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指导教学。3.行动研究法: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

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资源的点滴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课前我要认真地进行备课,仔细研究每一节课学生要认识的生字的特点,探究适合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同位互相请教;找一名学生读课文,看大家能通过别人的朗读听会多少字音;然后小组内摆字卡学生字,互相教会不认识的字。在学生自己初步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出示本课生字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几个生字,看谁最聪明?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请你告诉大家。”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开始在大脑中寻找答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最后,我们再用学生喜欢的一些识字游戏反复认读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字形。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同时,学生在与生字的一次次见面中也习得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这种学习方式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有好处。

2、在课外阅读中,认识积累生字。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

3、在生活实践中,创设识字氛围,拓展识字渠道。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头活水。

(1)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一定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游戏;语文活动、课外活动经常开展“组词接龙”游戏;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识字。

我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识字。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在指导认识生字后,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相结合。孩子们阅读儿童读物,看电视、玩电脑时,家长可因势利导,有意识地让孩子读一段,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并给予热情指导和帮助,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这样也可以学到许多汉字;家里买回了物品,如食盐、白糖、水果、小食品等,可以随机让孩子识字,猜一猜,认一认,夸一夸;也可以在家具、家用电器等旁边贴上对应的名称,让家庭变成识字的场所。此外,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我还经常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如每周指导学生将课外识的字制作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报,定期在班上交流;有时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识字树”“识字墙”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把一个人认识的字变成全班认识的字;有时定期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文具、玩具、用具、商标、广告、路牌、生活用品、书籍报刊、影视节目„„)开展活动,交流识字成果。慢慢地,识字就会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孩子们愿意识字,想识字,乐识字。

3、在小练笔中,鼓励学生运用汉字。

学生在课堂上、书籍中、生活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生字,他们逐渐不甘心只对单个生字的积累。在实验中,我试着鼓励学生去收集好词好句,并初步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看图写话、自编故事、日记等,学生能够较正确地使用自己认识的生字,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这就是学生大量识字的结果。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完拼音后,我就开始进行小练笔,形式是“听写作文”,就是用文字记录口语,这是作文的基本功。开始先听写学过的短语、课后“读读写写”、“读读抄抄”“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句子或一段话,然后听写教师自编的短文,或书报上的一段话。进行“听写作文”时,由教师一句一句读,学生一句一句记下来,像听写生字那样,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再后来我又引导学生“画一画,练一练”,如让学生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写上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到现在,学生们写话的欲望越来越强,他们在每天晚上的作业后面都要写上一段话,告诉我他们一天中有趣的事情。而且有的孩子写得相当好,不仅语句通顺,而且生动形象。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这一年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将识字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书本渗透到社会生活,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为学生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识字课堂常常与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常常被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弄得兴味索然,昏昏欲睡。但课题实施后,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识字情境中,由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识字活动的创造者。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识字量增大。

2、开放了学生的识字时空,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学生的识字体验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中,而是徜徉在开放的识字时空中。生活、社会都是识字的大课堂,课内、课外、节假日、休闲活动时都是识字的好时机。学生在这样开放的认读汉字的生态环境中,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3、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早阅读。一般来说,学生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阅读了不少有关识字教学的理论著作,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努力尝试把所积累的理论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率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科研上。

六、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1、识字主体千差万别,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从十几到数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植了“识字”的土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得到满足,愈来愈强,萌生了早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家长有意识地教,慢慢变成孩子主动地学(认字)。不具备以上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也有识字愿望,只是总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有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而有的家长宁愿打牌、看电视,也不愿意在孩子身上多下些功夫。总而言之,一个个生活经历不同、学前识字储备不同的复杂个体汇聚到一个语文教师这里。如果仅靠一份教案上课,以“一”挡“数十”,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消化不了”的症状。

篇7:成果报告Word 文档

一、问题的提出

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堪称“文明净土”的校园,则出现了文明危机,尤其是只依赖学校教育的农村:出口是脏话,不懂得尊重他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和粮食;上课迟到、旷课、逃课、睡觉、说话、吃东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在课桌上乱刻乱画等不文明现象,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其礼仪意识,礼仪情感,礼仪技能,礼仪品质,使孩子们仪表文明、语言文明、举止文明、思想文明,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校留守儿童占学校总人数的67%,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有些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造成生活学习习惯不良、心理失衡、情感冷漠、价值扭曲。针对这个现实情况,在上级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决定把“开展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切入点,通过推广普及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立自强的品格,让孩子懂得感恩。于是,自2008年9月即建校的第二年,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礼仪展示、感恩教育”三位一体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直是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于是,2010年,我们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研究”子课题研究。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优化环境,营造文明礼仪氛围

1、舆论宣传

学校重视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利用召开动员会、印发资料、黑板报、宣传橱窗、学习园地、队角、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诵读、礼节、感恩知识,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读经颂典、讲礼重义的氛围。如: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孝歌红曲点歌台”等栏目每天进行播放。此外,利用宣传工具,大力弘扬学生中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风貌,表扬礼仪先进分子和先进班级,评议不良典型事例,在全校师生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优化环境

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创设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熏陶。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

如:将一些道理丰富、亲切和谐的经典名句作为提示语,巧妙的设置在学校醒目的位置。各班学生用创编的名言佳句;写的中华诗文经典读后感;编辑的手抄报等装点教室墙壁,使教室环境体现班级诵读特色。再如:在上下楼梯处、草坪花圃旁张贴文明提示语,让学生时时受到提醒,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在走廊、宣传橱窗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诵读、礼仪、感恩知识,使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雅,每个角落都充满文明的气息,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另外,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文明礼仪展示栏,把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写成文,画成画,张贴起来。利用“队角”开展争章达标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氛围。

(二)制订规范,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我们从学生的现状和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构建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标准”,并制订了相应的“文明礼仪模范班”和“文明礼仪小标兵”、“小孝星”评比标准,让全校学生按照文明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创文明班,争做小模范。此外,为了让全校学生学规范,知规范,懂规范,并按照文明礼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推出了“文明新人、文明用餐、文明用厕、文明校园”四项十六条标准,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文明举止,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三)挖掘内涵,开设“文明礼仪” 课程

自2008年9月份以来,使用山东省文明办推行的《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开设了文明礼仪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及接受水平,我们依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对教材进行合理使用,并将此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课堂上,我们组织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内容,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行为训练,学练结合,以练为主。训练方式不拘一格,譬如:课堂上向学生示范坐、立、行、走、敬礼等的正确姿势,并要求学生做到“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我们设置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教学生学会礼貌用语。我们还把学生日常的行为精心设计成选择题、判断题,让学生进行选择、判断,从中认识到什么行为才是文明的、礼貌的。2010年又把济宁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和嘉祥县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生孝德教育读本》作为教材,开设“经典诵读”课。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懂得礼仪知识,并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文明礼仪”教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让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得到整体性提高。

(四)学科融合,渗透文明礼仪思想

文以载道,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在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我们对每门课程怎样渗透礼仪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教师明确各科如何挖掘教材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在教研活动中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内容做了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教育目标。如体育课上,让学生学会自觉列队,主动帮助在活动中跌倒的同学,主动帮助教师收拾活动器材等;科学课上,根据学生实验,进行文明合作、尊重他人教育;思品与社会课上,根据“家庭”教学内容,进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等等。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证明:寓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书育人水乳交融,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就会养成。

(五)树立典范,引导文明礼仪方向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应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我们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示范等多种示范形式,给学生引导文明礼仪方向。

1、教师率先垂范

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当学生热情洋溢地问候“老师,早上好!”时,老师也应该报以热情的微笑,并对学生说“早上好。”如果老师做错了什么,要勇敢地向学生道歉。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尤其对于文明礼貌的教育,学生从教师的身上更能学到能让他们终生不忘的东西。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树立学生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来效仿,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每学期我们都根据不同年段的评比标准,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模范班”和“文明礼仪小标兵”“小孝星”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的表彰。表彰会上,我们让 “文明礼仪小标兵”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或者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排成文艺节目,演给同学们看。就这样,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礼仪模范班”,个个争当“文明礼仪标兵”的良好局面。学校通过表彰优秀、树立榜样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实现了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

(六)搞活阵地,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1、在生活中实践

生活是培养文明行为的苗圃,教师则是园丁。“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教师要善于结合学校的日常生活,从中捕捉具体事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当学生没有向教师主动问好时,教师可以先行问候,以暗示学生应该对师长有礼貌。经常提醒学生:当别人帮助了你时,应说声“谢谢”,当你无意中伤害了别人,要说声“对不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讲文明,讲礼貌。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懂得谦让。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听从父母的教导。平时,经常性的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接物都做到彬彬有礼。经典诵读倡导课下“每日三读一唱”,诵读内容由语文老师张贴于教室中的“诵读角”,利用饭前站队时间进行诵读,同时,预备铃后10分钟是校歌红曲合唱时间。将中华诗文诵读巧妙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如有关“励志、惜时、自强”等名句用于早操呼号,有关爱国名句在每周升旗前诵读,每日三餐站队就餐前诵读“勤俭节约”名句等。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在中华诗文经典、孝歌红曲当中,既便于学生时时处处诵读,又提示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得到熏陶、感染和浸润。

2、在活动中实践

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把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乐趣,激发其热情,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文明礼仪展示赛”“中华诗文诵读主题班会”、“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模范班”、“讲孝德故事比赛”、“感恩征文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写出了真情,唱出了真爱。我校把十月定为“红色教育月”,通过“孝歌”大合唱、唱红歌、“至少读一本爱国方面的书籍”、“写一篇读红书体会”等活动,增强对党、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开展每月到镇敬老院给老人打扫卫生、梳头、叠被、洗衣物、揉肩、捶背等为孤寡老人献上一份爱心活动和陪长辈聊一次天、做一次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六个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明白:感恩并非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深化,逐步养成,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七)检查评比,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求“上进”,求“成功”,不仅是成人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的需要,是他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和扶植。如果学生表现出了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如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等,为家人、师长、亲友和社会人士留下了良好印象,做教师的就应倾心欣赏、极力赞美。教师能正确、适时地欣赏学生,是心灵对心灵的呵护和激励。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能让学生强化自己的文明礼貌行为意识。当然,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稳固的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检查督导。我们设立了“红领巾”值日岗、文明礼仪行为检查岗等,多个岗位融合交叉,检查督导,使之自我完善。

(八)拓宽渠道,实行社会、家庭、学校互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如:建“远程直通室”“快乐成长站”,开设“留守热线”,举行“家庭远程见面会”等,架设了心与心沟通的桥梁。通过写信打电话加深了亲情的同时也让家长对孩子进行了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定期进行家访,并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务工人员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沟通交流学生的基本情况,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同时,我们还常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如:植树造林、敬老爱老、牵手联谊等,孩子们文明的仪表和行为在影响社会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讲礼感恩的源动力。

三、研究成效

(一)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通过研究,构建了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并将“小学生文明礼仪操作细则”编入了《学校制度汇编》一书中。

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初见成效阶段,本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依据,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构建了不同年段,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梳理出了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并成立了礼仪小队带头宣传,让全校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阶段为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礼仪展示在礼仪小队的基础上,又把各种礼仪礼节柔和在一起编排了礼仪韵律操集体每日操练;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了小学生“家庭文明礼仪”评比标准,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庭。第三阶段为走向社会,细化延伸阶段。将文明礼仪在校园与进家庭,走向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细化、深化,制定了“小学生社会文明礼仪”实施细则,并开展系列活动。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推出了文明礼仪“四项十六条”标准,将文明礼仪要求落实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开发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

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传统礼仪的内涵,借鉴淄博周村中和街小学的经验,编写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文明礼仪”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及接受水平,教材依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对教材进行编排。内容主要涵盖:个人礼仪、见面礼仪、公共礼仪、学校礼仪、日常交际礼仪、涉外礼仪等简单礼仪礼节以及小学阶段必背的诗词。教材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

(三)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明显提高

两年多来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学生的礼仪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整个学生群体在礼仪行为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要做一个文明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大多数学生已养成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行为,文明礼仪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1、校园文明礼仪改善:碰见老师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师生亲切招呼,已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文明礼貌”用语不绝于耳,“请”、“谢谢”、“对不起”成了我校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课间活动文明守纪,做到轻言轻语,不高声喊叫,轻手轻脚,不追逐奔跑。中午就餐做到用餐无声音,盘内无剩菜,桌面无饭粒,场地无残汤。放学路队整齐有序。校园整洁美丽,赏心悦目。学生举止文明,说话彬彬礼仪,相互谦让,同学友好互助等方面有了可观的进步。

2、家庭文明礼仪改善:礼仪教育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睦了亲子关系。在家长的反馈中,在孩子的文明礼仪体验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礼仪教育给家庭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和谐的音符。孩子们孝敬父母,不再跟父母顶嘴;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我们的校门口,每天的进校礼仪和离校礼仪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的学生在每周一进校之前都会先向校门口迎接他们的老师真诚的问好,再与家长道别;周五见到来接的家长,也会向家长表示感谢之情,并主动与同学的家长打招呼、道再见。孩子们的改变让家长们乐在心里。

3、社会文明礼仪改善:每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队伍整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守纪,都让我们做领导和做老师感到安慰和光彩。外出春游,同学们自觉爱护庄稼及良好的文明言行受到了农田劳作人的交口称赞。我校的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如:护绿、敬老等。参与活动时,从孩子们的谈吐和举止中体现出较强文明意识,他们爱护环境,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举止文明,受到了辖区领导和居民们的高度评价。学生良好的文明言行为学校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四)形成了制度,培育了校园文明礼仪文化

在文明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套评价机制。依照“经典诵唱教育”的特性,评价之鼓励性质大于测试性质。采取“每天评价”、“每学期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天评价

(1)正常评价:评价的范围是前一天的进度。评价时间最好在早上,老师只要用一分钟,亲自考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即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当天经典诵读班长。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与老师处理。

(2)设立《小学生诵读统计表册》,做到每生一表,每班一册,及时进行诵读情况统计。学校和班级还定期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把评价结果纳入年级组、教师工作评价及小学生《评价手册》之中,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言必行,行必果”。

2、每学期评价

采用专项评价的方法进行达标和定级评价。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必背和选背。学校规定诵背内容为必背内容,达到要求便发给达标证书。学生增加背诵自选内容达到学校规定数量,便给予相应的等级证书(A、B、C)。

3、弹性评价

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鼓励学生跳级考级。

在礼仪养成教育中,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考核,量化评分。学校制定出“文明礼仪评分标准”,班班对照“文明礼仪评分标准”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参照标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评出“文明礼仪小标兵” 和“模范班”。通过考核评比把活动推向深入,使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风气。同时,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经过提炼,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文明行为,用制度来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校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有力的一步。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学校先后被授予“市、县精神文明十件好事之一”;“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论坛观摩活动”现场会在这里成功举行,2010年学校校被评为“嘉祥县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学校先后有 6位老师和15位学生分别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优秀工作者”和“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之星”称号;2010年,学校“六/三”中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曹庆虎同学被授予“齐鲁小名士”称号;2013年,学校被授予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篇8:《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自主认识本课12个生字,激发主动识字的兴趣。

2、会正确书写“是”、“朵”等6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感受、体验生活的童真、童趣;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书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体验生活的童真童趣。【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头饰。【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就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有意思的谜语,听好了:

“圆圆大绿盘,浮在水面上,水珠拿它当摇篮,小鱼拿它当凉伞。”猜一猜,这是什么?(荷叶)

第 1 页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叶的课文。揭题──《荷叶圆圆》。齐读课题:

要求把题目读得美美的。

3、导语:

夏天到了,池塘里长满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可美啦!瞧!这三个小朋友都乐呵呵的,是什么把它们吸引住了?(出示课件)

二、探究方法、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读准课文中那些生字娃娃的读音。

2、(屏幕出现全文)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评价(这几个小朋友不只把课文读通顺,就连躲藏在课文里的12个生字娃娃都读准了)。

3、(出现12个生字)瞧!生字娃娃来了,跟他们打打招呼吧。赶快借助文中拼音,把它们读一读、认一认。自由读读也可以同桌互读。

4、都会认了吗?来,咱们来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指名说说读准“珠”、“翅”、“是”、“停”、“晶”、“坪”要注意些什么? 指名带读。

第 2 页

5、仔细看看,哪些字在你的生活中经常见到,对它比较熟悉?(同学提到的字,大家都比较熟悉,隐去那个字)小结:只要在生活中主动地观察,主动地发现,就能认识好多好多的字啊!

6、剩下的这些字,也许你不太熟悉,怎样认识它们呢?来,动动脑筋,想想方法,记住它们的模样吧。自身试一试。

7、和同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老师巡视指导。

8、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 指名汇报说说。

9、小朋友们一定还有许多识字的好方法,来,咱们每个同学选择自身记得最好的一个字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10、相信大家已经记住了它们的样子(屏幕上消失的字又回来了)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1、读给同桌听听:

互相考考,还有不会的生字,请同桌协助协助。

12、我的火车要开了,开哪里?开这里。

请2、3小组的同学开火车。其他的同学,当好小听众,读对了,请你跟着读;读错了,请你帮帮他。(开火车)

第 3 页

三、美读美诵,体验童趣

1、现在这些生字娃娃要跳回原来的位置去了。

2、(屏幕出现全文)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边读边想象,看你都能看到些什么有趣的景物?(同学反馈)

3、最喜欢谁?自由读读写它的哪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看课文插图,说说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句子: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全班齐读。

3、(出示荷叶课件)看到这些荷叶,你觉得荷叶美吗?我们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呢?自身试试。

4、指名读──评价──集体读。

五、作业安排

1、认认生字朋友。

2、好好地读读课文,自身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第二课时

一、巩固认字

1、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2、齐读全文。

二、美读课文

第 4 页

1、美读小水珠: ⑴ 抽读,评价。

⑵ 来,咱们一起再来体会体会。(齐读)⑶ 来,咱们轻轻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受呢?理解词语“摇篮”。(指名说说)⑷ 让我们舒舒服服地再来体会一下读。

⑸(课件)大家看,小水珠正舒舒服服地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一起再读一读这段话。

2、朗读小结:

只要大家用心体会,就一定能读好课文。

3、美读:

小蜻蜓、小青蛙、小鱼。

4、小鱼游得可高兴啦,谁愿意做这可爱的小鱼,读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做这快乐的小鱼吧。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

5、四个小伙伴我们都认识了,小朋友,小声告诉老师:你最喜欢谁?好好读读写它的一段,读的时候可以做做动作,能够背下来最好,待会请同学上台扮演。

6、抽同学上台扮演。(佩带上相应的头饰)

第 5 页(课件出示全图)看着图,我们一起试着美美地背一背。

三、开心写字,写对写好

1、开心写字时间到了!(出示6个字),来,和字娃娃打打招呼!

2、仔细看看,哪些字最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儿,好吗?

3、你觉得哪个字最不容易写好?(师范写,边写边讲)

4、请大家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和最难写的字练一练,写得好写一个,写得不好,多写几个,直到自身满意为止。(提醒书写姿势)

5、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安恬静静地,开开心心地写字吧!(配乐)

6、展示同学的优秀书写作业。

四、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高高兴兴地学会了12个生字,读懂了一篇有趣的童话,还开开心心地写好了这些生字。现在,让我们高高兴兴地说声再见吧。

篇9:《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Word 文档

课题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实验的最终成果形式之一。结题报告侧重于回顾研究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结题报告可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标题

结题报告标题格式:

“················ ”结题报告

在标题下面列出学校课题组名称、主持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等。

二、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以300字左右为宜。前言后面列出关键词,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提醒读者须着意理解所列词语。关键词以2~5个为宜。

三、正文

结题报告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这部分包含四项内容。第一,介绍课题名称。第二,阐述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主要以对问题的调查分析为根据,说明为什么提出该课题及其进行立项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第四,介绍参加实验的年级、班数、人数、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支撑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教学论等基础理论;相关著作中的理论要点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鉴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在实施中的整体联系,可以把三者结合起来阐述。如将内容、原则、方法融合到学校课题组设计的序列专题活动中进行阐述;也可以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相对划分,依次总结阐述。

1.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的具体化的专题或问题,包括实验

校对研究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如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体系研究”,可以围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培养良好习惯、与家长沟通配合等专题内容进行论证,这些均可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介绍。

2.课题研究的原则

课题研究的原则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研究内容确定的研究理念,是对研究过程“应该怎样做”的理性认识。遵循实验原则进行实验操作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实验原则一般在研究方案中已经确定,结题报告应把重点放在怎样应用科学理念进行研究实验上。

3.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包括管理方法和研究(实验)方法两个方面。管理方法主要是为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实施所采取的课题管理工作措施,如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建立科研档案等。研究方法主要指课题研究使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如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等。结题报告介绍研究方法应紧密结合实例,把重点放在总结介绍怎样运用适合课题研究内容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实现研究目标上。总结介绍研究方法要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反映特色,讲究条理,体现实践操作过程。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这部分的重点是系统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各项成果。

以课题“中小学和谐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

1.根据研究内容分项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如:

(1)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及和谐社会建设所产生的作用;

(2)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所产生的作用;

(3)课题研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4)课题研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情况。

从上述层面总结介绍课题研究效果,要注意选取典型实例以辅助效果说明。阐述实验效果可以结合语言表述选择使用列表法和图示法,把实验前后的现状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较分析。

2.分项说明成果形式、数量、发表、获奖和推广采用情况。

3.结论。

在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说明的基础上,写出课题研究的结论。研究结论主要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可以通过取得的效果证明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方法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4.思考与展望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或有待继续研究探索的问题。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那些在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章、著作。凡是在立意构思、实践操作、资料搜集和执笔撰写等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资料,不管是否直接引用,都应在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排列次序按出版时间或主要到次要排列。

五、附件

上一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下一篇:党代会领导指导讲话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