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灵格深度剖析两性关系

2024-05-01

海灵格深度剖析两性关系(共3篇)

篇1:海灵格深度剖析两性关系

海灵格深度剖析两性关系

男女之间因身体的吸引,deep in love 的时间只有半年到两年,being in love是要进入精神之旅,深层多面的分享。

男女关系由女性决定,如果女性对关系没有百分百的承诺,男性可以感受到。

男女关系是三方的关系,男人、女人和神性的关系。承诺是对无限的承诺,这个更大的能量包含男人女人在这个空间里。

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是两个自我的挑战。

男人在寻找母亲,在男人与母亲分离后,他的灵魂一直在渴求和寻找母亲子宫般的爱,他在渴求对方能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我。

女人无法改变男人,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那么他自己就会改变,否则会一直在抗拒。对小孩也是同样。

在关系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假象,女人让步,可是当我们不真实时对方也不真实。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伴侣,认为了解伴侣就会对对方有期待。其实我们都在改变,需要让彼此随着自己的时间成长。

完全的为对方而活,关系成为两个身体一个灵魂,这是提升彼此的关系,一个人调频,另一个人也会。当自己提升,伴侣和孩子都会提升。

关系中必须分享,不一定从事共同的活动,而是用心分享你自己,与对方共同存在,哪怕每天5分钟。

女人的能量场是男人的16倍,女人有能力转换伴侣和小孩。

在关系中,男人需要的是鼓舞和启发。他们的自我很强大,只有回家时他们才能放下防卫。男人希望找到一个让自己崇拜的女人,希望从女人那里得到启发,你必须去聆听男人,他需要一个支撑,才能完成他今生的使命。

在关系中,女性需要安全和保护,女性崇尚男人的领袖气质,当女人认为这个男人具备领袖气质,她才能保持对他的尊重。

男人必须要有一个女人,他的内心强烈的要与母亲连结。而女人很强时,她不需要男人。女人选择和一个男人在一起,是为了完成她生命中的创造。

女人是天赐的礼物。

你什么都可以做得到,别忘了你是女人。

女人是家庭的中心,带来内在的活力;男人则保护家庭,对外带领家庭。

海灵格在一次系统排列中说的惊人之语(经常被重复):“女人要跟随男人。”顺便说一下,这句话的后半句是“男人要为女人服务。”

不过反对前半部分的人,通常漏掉了后半句。海灵格说的“跟随”并不是许多批评者以为的“服从”。他指的是要“陪伴”男人,手牵着手进入他的文化、家庭、职业等等。

当然,客气地说,即使如此,这句话听起来也很老套。但它道出了几乎所有系统排列中的明显事实:无论文化、社会地位、国家背景如何,男性站在第一位、女性站在第二位的时候感觉最好。

健康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伴侣之间【付出】(施)与【接受】(受)的平衡。

当伴侣一方付出,在他们的关系里面,就创造了不平衡的状态,付出者心中有补偿的需要。如果接受者回报的话,这种紧张情绪就化解了。如果他的回报多于他的付出一点,就轮到另外一方的伴侣开始去回报。

这种施与受的循环,造成了关系里面正面的张力。海灵格用下面的方式来解释:

亲密关系中的幸福快乐,在于关系里面的付出与接受是否平衡——平衡可以用生意的角度打比方,平衡有另外一个意思,是说我这笔生意的结存多少,结存少意味着利润低;结存越大,快乐的程度也就越深。但非常不利的是,我们会因此更加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任何人想拥有自由的话,应该只付出和接受很少。也就是说,少付出,少接受。

但是,施与受是有限度的,只能在对方能接受和回报的相等程度之内。如果一方付出多于另一方能够回报的话,那个伴侣会感觉到很痛苦,很大的压力,反而回报的越来越少,最终令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持续扩大。

关系之中只有付出,或者是另一方只有索取的话,是注定要失败的。到某个点上,任何一方忍受不住这种不平衡状态的会离开,因为不平衡的状态创造了巨大的压力,需要缓解。出乎意料的是,离开或者中断这段关系的人,竟然是那些接受太多的人。

海灵格更令人惊奇的说法的是:

正确的东西需要平衡,负面的东西也是一样。如果一方伤害了另一方,会出现一种内在需要,把事情扯平。带有这种【罪疚感】的一方应该作出【补偿】,偿还要跟伤害的程度成正比,这会有助于两人之间的关系重整。被伤害的一方,要求比伤害程度稍微少一些的补偿,其实对这段关系式有帮助的。

同样,被伤害一方,也可以通过一些「没有那么严重的伤害方式」来回应。男人或女人,如果他太过善良,不去要求赎罪的话,例如,他马上完全地原谅了曾经伤害过他的伴侣,这样做的话,其实对于两个人的关系,在最深的层次是非常有害的。

罪疚感的一方,丧失了赎罪的机会,而且赎罪的需要还在持续,并没有解决。这样的话,那种不平衡的状态,变得更加严重。而受伤害的伴侣,把自己当做受害者;但过早地饶恕的话,就好像自己比加害者高人一等似的,觉得自己是个更好的人,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篇2:海灵格深度剖析两性关系

发现自我与回归家庭

——海灵格《谁在我家》读后

近日,在友人的推荐下,阅读了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所著的《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一书,该书对个人以及家庭解释与分析颇有独到之处,看后也引起了自己的一些思索。

“家庭系统排列”

伯特·海灵格,德国享有盛名的心理治疗师,他所创新整合的“家庭系统排列”,轰动了整个欧洲。海灵格早年曾任二十年牧师,卸下牧师之职后开始潜心研究精神分析,最后在家庭治疗的训练中,自成家庭系统排列治疗方法。

家庭系统排列是由德国当代系统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所发展出来。海灵格发现每一家庭或组织都有一股隐藏的动力,家庭或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股动力的影响,而这个动力是在潜意识的深处,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在家庭或组织中所发生的许多负面事件如:家庭失和、身心疾病、自杀、伤害意外、暴力犯罪等都是抵触这股力量所导致,而使整个家庭或组织的“爱的序位“受到干扰,有的时候这些事件还会重复发生,延续到下一代。

系统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协助我们辨识家庭或组织背后的动力状况,把隐藏在潜意识的动力,藉由这个方法带到光亮的地方。同时也能找出解决的途径,调整被干扰的家庭或组织系统,让爱重新在家庭或组织中流动,不会把伤害再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也让组织能够顺畅的运作。

“俄狄浦斯情结”

书中对子女的“俄狄浦斯情结”的

描述和分析一节,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系统排列”。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内容大概为: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而死。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法中一个术语,对男孩而言,俗称“弑父”或“恋母”情结。这种产生于幼年时期的情结,会对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多影响。海灵格认为,男孩会产生弑父情结,原

因在于其成长过程中,与母亲保持着更密切的联系。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孩子在确认自己是子女的这一定位之外,潜意识中会把自己定位于与父母一样的角色上,出现恋母嫉父的心理。在成长过程中,男孩在潜意识里会以一种“打败父亲”的形式来确认自己的成人,即通常家庭中会表现为男孩的叛逆期。如果父亲足够强大,男孩会发现自己无法“打败”父亲,最终转而向父亲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个身心均健康的成人。

夫妻关系主导家庭和谐

海灵格在平时的诊疗与研究中发现,孩子有较浓弑父情结的家庭,往往很不和谐:父母之间缺少沟通,经常争吵,甚至有很多家庭父母离婚,孩子在单亲的环境中长大。海灵格解释:孩子在家庭的维系中占有极重的分量,当看到父母争吵,会同情弱的一方,产生出保护母亲的想法。或者会产生出:等我长大了,会让母亲过得更好的想法。天长日久,就会产生出俄狄浦斯情结。

相对与中国家庭,海灵格的另一种解释同样重要: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后,父母把重心完全倾注于孩子之上,夫妻完全以一种严父慈母的角色出现,虽然夫妻之间可能并没有出现争吵,但缺乏沟通,孩子会以为父母对自己的爱大于父母之间的爱,结果是错置自己的子女定位,产生俄狄浦斯情结。

由此可见,家庭的和谐对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夫妻之间要和谐相处,平等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不错置自己的定位,产生健康的心理。其次,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构建家庭的基础。在孩子出生、父母老去、工作重压等忙碌生活中,夫妻有时也会太过全情地投入,而忽视互相之间的沟通,为生活所累也累及生活本身,自己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对子女也产生负面的影响。

夫妻之爱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主轴,在这个主轴体系下,各归其位:上至双方父母、下至子女,各人扮好自

己的角色,对自己有益,也惠及家人。

发现自我 回归家庭

海灵格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们的许多异常行为与心理的不适,包括忧郁与烦躁,均有可能来自于我们早年的经历。早年的经历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又将影响我们的子女。海灵格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同的命运会在一个家族中不断重复出现,比如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是,祖父母家有流产,而父母家也会有流产,而且流产的时间、次数经常有惊人的巧合。

如何阻止这种奇怪的命运重复?我理解,生活犹如一个因果的轮回,我们在不自知的环境中忙碌地随波逐流,延续这因果。适当的机会,我们应跳出这轮回,站在一旁静观自我、发现自我,才能超越其中坏的循环。犹如一轮比赛,中场休息时,翻看一下比赛录像,思考一下下一场的战略战术,有益于我们取得更多的胜利。

在闲暇时阅读、思考,给自己的生

活留出足够的空间,取得一个更完善的自我,自我的完善也是夫妻的完善,夫妻的完善也是家庭的完善。掩卷之后,我得出这样的思考。

篇3:海灵格深度剖析两性关系

一、主观幸福感、时间管理倾向的涵义

西方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引发人们的心理危机,20年代50至60年代,西方开始对幸福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随着这一研究的不断完善,它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人生追求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我们将“文化自觉”作为自我认同的同时注重对幸福感的探索。

对于“幸福”的释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确切的说它是一种持续愉快的感觉。所谓“幸福感”,它是指一个人对生活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心理满足和愉悦的美感,是主体自我平衡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

时间管理倾向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是种时间维度的人格特点,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构成。时间管理倾向既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计划和利用等认知特点,也是个体对时间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2]

二、影响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从家庭因素的角度出发,父母教养方式无疑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父母温暖呵护而又严格要求子女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有积极影响,反之父母的冷漠忽视且无限度放任子女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有消极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子女的时间管理倾向,我们可从“接受-参与性”、“严厉-监督性”两个维度加以明确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接受-参与性、严厉-监督性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有积极的作用,即如果父母给予子女更多适宜的温暖呵护,且子女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父母与子女进行良性沟通,那么他们进入大学后对时间就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和观念,能够较好地在行为上利用和运筹时间,对自己把握时间的能力也较为自信;如果父母严格要求子女行为,那么他们在进入大学后把握时间的能力以及对这种把握的自信也越高。反之父母的冷漠忽视且无限度放任会对学生的时间管理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育制度因素

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一定不足,在时间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学生进入大学后, 自由支配的时间骤然增多, 但是相当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求学的过程因而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裂,针对此情形我们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教育, 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时间管理能力的教育,对今后的生活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社会环境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当代中国竞争压力异常强大,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也是很现实的挑战,引起大学生的心理起伏和情绪波动,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正在慢慢下降甚至消失,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调整。不同的大学生因为主观幸福感的改变使他们在时间管理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调整。

三、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一)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男女生在幸福感量表中差异不显著,这在更大程度上说明了在当今的社会中, 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强,而这些观念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也体现得更加充分。男女生对待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一致。

另一方面,研究表明男生的理性思维要优于女生。在做事方面,男生更倾向于先有计划再付诸行动,在时间管理效能上男生对自身驾驭时间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男生平时总是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信心有关。

(二)年级差异分析

在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上年级差异都不显著。随着年级增长,两者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好奇,也表现出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随着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减少,大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需要应付更多学习以外的事物,时间管理倾向越来越弱, 这些似乎让他们无所适从,因而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也有所下降。可见我们应加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一定不足,学生在过分制约的学习状态下鲜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失去父母和教师的监督,学生却不知该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同时也没有表现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剖析

研究显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时间管理较好者有较高的幸福感,时间管理较差者幸福感较弱,时间管理较好者的主观幸福感要明显高于时间管理较差者的主观幸福感。

一方面,善于管理时间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也较强,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工作等各项任务;同时善于管理时间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成就感,在学校更加能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欣赏。而不善于管理时间不能很好完成各项任务的人,同时不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另一方面,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有自主管理的时间。时间管理倾向较强的同学能够很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以及安排丰富的业余生活, 他们精神充沛、热爱生活,因而也就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不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从高中的大学的过渡, 常感觉自己无事可做, 感到空虚无聊, 对生活充满失望,易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上一篇:村级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双强六好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