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2024-06-27

古代尊师重教的小故事(精选6篇)

篇1:古代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古代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故事,看看的人是怎么尊敬老师的:

1、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HE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2、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这个故事是讲杨时在四十多岁的一件事。杨时呀,他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o,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他的这位老师叫做程颐,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厚,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3、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4、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5、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苓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苓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6、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7、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篇2:古代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对联吧,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么你知道对联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尊师励志对联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其一

致知若渴兰浦甘霖生佳木

明德唯馨谊园丹桂拂清风

此联“丹桂”当对“佳木”,无奈平仄不对,故换位。

其二

弟子受业礼乐先是射御书数

先生明经德才比之天地君亲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郭沫若曾为他题写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

著名的教育家马寅初先生,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周恩来为他手书了一副对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此联十分工整精当,表达了周恩来对马寅初教育成果的赞誉,对其健康长寿的良好祝福。

教育界老前辈、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曾撰一联抒怀: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老先生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他投身教育工作,默默无闻地实现“欲栽大木柱长天”之志,他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深受后人的敬重!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他在51岁时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简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诚挚感人。

教师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得学生爱戴。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位中学生给教师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教师的敬仰之情。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因此,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上赞誉教师的对联比比皆是。有一副长联写道: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堪称绝妙。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目字按序排列,实属不易。生动地写出了人民教师甘作蜡炬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这一联格调凝重,比喻恰当,寓意殊深,对粉笔生涯的人民教师作出了高度评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这是一副由教师撰写的对联。作者把“粉笔”、“讲台”与“国运”连在一起;把“一颗丹心”与“铸民魂”连在一起,令人更加感到教育工作的崇高,对辛勤战斗在教育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更加钦敬!

此外,还有一些尊师重教的对联,如:

“尊师重教,中华史册添异彩;兴邦育才,神州大地起宏图”。

“似园丁,汗水浇开桃李蕊;如慈母,心血育出栋梁材”。

“如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像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

“教书千秋伟业;育人万世丰功。”

篇3:古代官场智库故事

官场智库

幕僚的出现要比幕府早得多, 夏商的家臣、周朝的命士都可以称得上是幕僚的滥觞。《史记》中的幕府, 是为守边军政大员设置的军事机构, 也就是军队临时性办公的营帐, 刘邦云“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正由此而来。后来幕府引申为地方大员的官府, 幕僚就是幕府军政大员聘用的人才, 由幕府主人提供薪酬, 并为幕府主人服务, 充当着每一个幕府的智库。

幕僚广泛出现是在春秋战国, 大国之间为了巩固统治、争霸天下, 纷纷招揽人才, 一时间“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最有名的当属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四国公子各有食客三千, 他们横跨黑白两道, 个个身怀绝技, 其中尤为后人津津乐道, 并被宋朝宰相王安石视为不齿的则是“鸡鸣狗盗”的故事。

鸡鸣狗盗之用, 虽不登大雅之堂, 但却在关键时刻发挥其重要作用, 所谓用人用其所能, 以解主子燃眉之急。

若孟尝君只养一些鸡鸣狗盗之士, 估计也难成大器。在孟尝君的幕僚当中, 不乏有远见的谋略家。孟尝君有次派一个叫冯谖 (音“宣”) 的幕僚去薛地收债, 冯谖问:“债收回来, 给您买点什么呢?”孟尝君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 就买点什么吧。”哪知冯谖一到薛地就免掉了债户的债务, 并当众烧毁了全部债据。冯谖回去后, 孟尝君十分不满, 责怪他:“我门下食客三千, 都入不敷出, 你还烧毁我的契约, 你不给我解释解释吗?”冯谖回道:“您让我买您家中缺少的东西, 我看什么都不缺, 要缺就只有仁义, 我就替您买回来了。”一年后, 齐王罢黜了孟尝君的国相职务, 他被迫回到封地———薛, 结果受到当地百姓的夹道欢迎, 他这才明白冯谖的良苦用心, 这就是“薛国市义”的故事。孟尝君在冯谖等一批幕僚的辅佐下, 政治事业经久不衰, 他自己也因此成为“战国四公子”中尚能够善终的一位。

主僚关系

两汉时期的幕僚多为地方长官聘用的专门管理人才, 像“长史”“参军”“主簿”等。长史主要是帮助长官处理府内事务, 参军的任务主要是谋划军事行动, 而主簿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 负责文书管理工作。这些人一般深居幕府主人身后, 参与机密, 与幕府主人关系很是密切, 称得上是自己人。

东晋的郗超就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他精明强干, 很能揣摩桓温的心思, 是第一个劝桓温称帝的人, 也是他最亲密的幕僚。史载有次东晋士族谢安与王坦之一起拜会桓温, 桓温为了更好地研究他们的态度, 就令郗超躲在帷幕里面偷偷记录他们的谈话。谁知道刚记到一半, 一股风吹动了帘子, 使郗超在光天化日下暴露在了谢安等人的面前。桓温与郗超尴尬不已, 而谢安却笑着说:“郗生真乃入幕之宾矣!”

桓温与郗超可谓幕主与幕僚关系亲密的一个典型案例。但也有幕僚由于过于聪明, 功劳太大, 结果忤了幕府主人的心意, 不免结局悲惨。如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最终引刘邦疑忌被杀。而杨修也是这样的悲剧下场。

杨修自小好学, 曾在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 担任郎中。后被曹操聘为丞相府主簿, 负责文书工作。他很有才华, 但为人恃才傲物, 数犯曹操忌讳。史载:“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 操往观之, 不置褒贬, 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 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 改造停当, 又请操观之。操大喜, 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 心甚忌之。”

曹操担心有人暗中谋害自己, 便吩咐左右, 说自己梦中喜欢杀人, 睡觉时不要靠近。有一次白天, 曹操睡觉时被子落地, 近身侍者慌忙将被子捡起来帮其盖上, 不料曹操拔剑杀人后又上床睡觉。醒来时假装惊讶, 问谁杀了他的侍者, 并痛哭安排厚葬。人们都以为曹操梦中果真杀人, 只有杨修知其本意, 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 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得知后对杨修愈加厌恶, 再加上杨修参与夺嫡事件, 曹操对杨修忍无可忍, 终于在出征途中, 借“鸡肋”一事, 将其杀害。

所谓“伴君如伴虎”, 幕僚仰仗主人提拔才得以较快地实现抱负与个人价值, 若关系处理不当则可能引来祸害。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 天地之道。”这话可谓道出了官场中的潜规则。在封建官场上, 很难做到“功成身退”。几千年的封建史, 围绕一个“权”字演绎了无数的人间惨剧。因此, 见好就收, 急流勇退, 不过于明白、不干涉主子心意、装装糊涂, 不失为幕僚生存的一大智慧。

绍兴师爷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 是中国官制上的一大变革, 从此大批中下层出身的读书人被录用为各级官员。但是通过这种途径当官的人毕竟是少数, 被科举淘汰的很大一部分则是有一定文化, 但无功名的读书人。这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为了生计或是所谓的人生理想, 不得不在各个幕府间奔波游走。

明中晚期以后, 在各级衙门活跃着这样一批幕僚。他们由地方主官聘请协助处理各种事务: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 或起草文稿、代拟奏疏, 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这一批幕僚, 有个通称———师爷。而这些师爷又以绍兴籍为多 (因为绍兴落第读书人学习法律的较多) , 史上有“无徽不成商, 无绍不成衙”之称。绍兴师爷分布于各级官衙, 在清朝曾达到鼎盛, 几乎包揽了基层全部的政务。在绍兴师爷当中有位被公认为师爷鼻祖的人物, 他就是雍正年间的邬思道。

邬思道在做河东总督田文镜师爷的时候, 正值雍正帝打击“舅舅”隆科多之时, 由于担心被人冠上兔死狗烹的骂名, 所以一直不敢下手。邬思道窥探到雍正帝的这一隐秘心思, 就替田文镜草拟奏章, 上书弹劾隆科多。隆科多由此获罪, 为雍正解决了心腹大患, 而邬思道的名字也被雍正牢牢记在心里。后来, 田文镜上奏请安折子时, 雍正甚至直接写下批语询问:“联安, 邬先生安否?”邬思道所受礼遇之大, 由此可见一斑。因此, 他被绍兴籍师爷公认为祖师爷。

晚清以来, 清朝内忧外患, 各封疆大吏自辟僚属, 曾出现了四大幕府, 即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幕府。而其中尤以曾国藩幕府为最。曾国藩幕府是在太平天国兴起以后, 清朝让出一部分地方实权的情况下形成的。曾国藩幕府的办事机构, 按其职能可分为秘书班子———负责起草各类文告, 处理重要事务, 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曾担任该职;思想文化机构———主要是负责编书、洋务等任务。此外还有军事情报机构、司法机构、善后机构等。在这批机构及其幕僚的努力下, 曾国藩一度成为晚清最有实权的地方大员。而曾幕府中的许多幕僚也陆续被委以重任, 成为政府统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 这些幕僚中官至督抚者就有26人, 而其中与曾国藩同时为督抚者一度达14人之多。至于道府州县官、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等更不知凡几。

篇4:尊师故事,感动你我

早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hào)门下。程颢死之前,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让杨时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学习。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有一次,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zuò)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空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他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编辑小问题: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杨时可以“程门立雪”;为了不打扰老师教学,你能控制住自己想说话的嘴巴和想玩手机的手吗?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他继位做了皇帝后,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期间,明帝曾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他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待了好一会儿才离开。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老师的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编辑小提示:一国皇帝都能对老师如此尊敬,我们以后成名成才,也不能忘记如今对我们付出心血的老师!

朱德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元帅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元帅正和身边的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mào dié)老人在服务员的引领下走了进来,朱德元帅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便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编辑小提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遇到自己的老师,都应该毕恭毕敬,这才是为人学生的本分。

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老家绍兴时,他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以表怀念。

编辑小问题:经常探望老师,会让老师心生欣慰。你愿意做一个让老师温暖的学生吗?

篇5: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立刻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篇6:古代孝的小故事

一天长孙夫人因年事过高而卧病不起了。她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全家老小召集到病床前,拉着唐氏的手说:“我没有什么能报答媳妇你的恩德,只愿你的儿媳妇、孙媳妇也都会像你一样,恭敬孝顺,我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崔山南荣华富贵,同样侍奉祖母和婆婆,尽心尽力,无可挑剔。正如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这家人的几代子孙,孝心孝行一个胜过一个,贤名流芳百世。

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作为崔山南的祖母崔唐氏,在这个家庭中已属尊长之辈了。

但她对自己的婆婆,仍如孝子贤孙一样。她的孝行不但使婆婆长孙夫人长寿,也为自己的子孙作出了孝敬老人的榜样。她的后代子孙即使发达显贵,仍对她和其他长辈非常孝顺,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善果。所以后人有诗道:“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前雨,点点滴滴不差移。”

俗言道:“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在孝道上,以身作则,弥足重要。长辈的孝行就是晚辈的楷模。

1.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2.古代的孝心故事

3.古代名人孝的故事

4.古代武则天的小故事

5.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6.古代修身养性的小故事

7.古代读书有关的小故事

8.古代爱国英雄的小故事

9.古代有关礼仪的小故事

10.古代家风的小故事

★ 烈士小故事:王德三的故事

★ 简短动物小故事

★ 英文小故事精选

★ 数学小故事

★ 五四青年节小故事

★ 王微微的励志创业故事

★ 王宝强的故事

★ 《王勃故事》原文及翻译

★ 小学生寓言小故事

上一篇: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下一篇:高一发言稿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