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芬芳作文

2024-06-23

泥土的芬芳作文(精选6篇)

篇1:泥土的芬芳作文

泥土的芬芳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泥土的芬芳

我是一株平凡普通的蒲公英,跟随着风阿姨初次来到这一片泥土上时,我还只是一颗懵懂无知的小种子,被好心的泥土妈妈收留了。

泥土妈妈对我很好,把她所有的营养都给了我,一天一天的日月交替,我看着她原本滑润的`皮肤裂开了一道道干枯毛糙的口子,就这样,她从年轻美丽一步步走向衰老脆弱,现实在我眼前无情的上演着。

我开心地吮吸着泥土妈妈的乳汁,很快,我就破土而出,绿叶纵情的摇动着,炫耀着不可一世的自豪。我的身体在飞速生长,没有几天,就从一棵嫩芽变成了挺拔俊俏的蒲公英。我欣喜若狂的叫着,跳着,在风中舞着,全然没有注意到为了支持我的生长而面色苍白、生机全无的泥土妈妈。

终于有一天,我开出了花,它好漂亮,像白雪公主的王冠一样通透晶莹。我看着在风中飘散的柳絮,眼里尽是羡慕的神情,挺直胸膛对泥土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像柳絮姐姐那样去自由自在的飞翔,去闯一闯,去看一看外面的风景。”妈妈思索良久,若有若无的点了点头,临别前,泥土上闪现着晶莹闪烁的泪珠,而我却天真的认为那是昨夜遗留下的露水。

外面的世界缤纷绚丽!我更加为自己的决定而开心。巍峨的大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欢乐的溪流……眼前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鲜神奇。正当我和石小弟玩的开心时,风云变幻,太阳公公也用乌纱巾遮住了脸,豆大的雨点重重的打在我身上,雨滴轻蔑的对我说:“乳臭未干的小蒲公英,不在妈妈身边好好待着,偏偏要出来吃苦,今天就让你知道厉害。”话音刚落,雨下得更急了。我本想到石小弟身下躲躲雨,可它冰冷刺骨的寒气使我无法靠近。一会儿工夫,到处都成了水的王国。我无处避雨,全身被淋得湿透,瘦小的身躯在狂风中瑟瑟发抖,好冷!我心里好难受,好想泥土妈妈,以前她都为我遮风挡雨,可现在,我却无处安身。

暴风雨停了,终于雨过天晴。我再次踏上征程,只是这次是朝着家的方向迈步,不管多远,我都要回到泥土妈妈的身边,那里才是我的避风港,才是能给我温暖的地方……

不管心多大,梦多高,飞多远,都不要忘记俯下身嗅一嗅,这泥土的芬芳。

初二:吴仪

篇2:泥土的芬芳作文

“先生,您不后悔您的决定吗? ”船上的书僮望着站在船头眺望的人。“后悔?”他沉吟,低头望着一圈圈划开的涟漪。

记忆回到小时候。那时的他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清朗的眼神中有着对天空的渴望,他好读书,读到先贤的伟业他会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不停地膨胀生长……“刑天舞干戚,猛志溢江海”,热血在他脑中“嘭嘭”作响,所以,他自信满满地投入到宦海中去。自以为凭自己的才学抱负可以创造一片经天纬地的大业。

想到这儿,一丝苦笑浮上嘴角。那个曾经羡慕南飞雁的少年,早已在浓黑的官场中死去,他弃官回乡,只为远离那浊水般的官场,他早已厌倦了勾心斗角,厌倦了需要时刻佩戴的面具。虚伪,奸佞,贪婪,那一张张丑恶的嘴脸让他厌恶,他更后悔当初自己踏上那条船,走上没有光明的仕途!“我终于离开了。”他想,“可是我真的释怀了吗?”为什么我还是像负重的驴子一样无力喘息?陶潜抬头,阳光落在脸上,却显出一丝茫然。

船到岸了,他要上岸了,这是他脱离宦海后,第一次踏上那一片让他在梦中也眷恋的土地。

他回望了片刻,终于踏上了故土,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忽然,他的脚步轻快了起来。是的,泥土是如此踏实,比那些虚浮的东西更让人心境安宁。

一望无际的麦田陡然出现在陶潜的面前,浓郁的麦香钻入鼻孔,掸去了漂泊者脸上的倦容。熟悉的乡音,热情的笑脸,海潮般的麦浪声瞬间吞没了他。他闭上眼,全身心沉浸在氤氲着泥土芬芳的田园里,如同一个婴儿沉睡在母亲温软的怀中,安宁,舒畅。

那些不愉悦的往昔消失殆尽。

那些心上的包袱消失殆尽。

古往今来,多少男儿为了所谓的“大济苍生”的梦想而前赴后继,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却苦苦沉浮,忧愁一生。他现在才明白,名利不过是虚浮的流岚,一吹即散;脚底的泥土才是真实的,这泥土是生命的开始,是本真,是你我最初的赤子之心。我愿留下,种豆南山,尽情享受泥土的芬芳,戴月荷锄,深情亲近这一片土地,与泥土相伴的我,才是最真实的我。

陶潜睁开眼,他感觉全身沾满了泥土气息,他感觉他又变回了那个天真质朴的少年,被宦海浸染过的阴影在泥土清爽的呼吸中悄悄褪去,他转头,望向那一际浓郁的绿,释然一笑。

篇3:泥土的芬芳作文

由于经济、文化的限制, 我国农村儿童从小就阅读匮乏, 导致他们不会读、不想读, 也没有书读。我们经常说:世界上四个儿童中, 就有一个中国儿童。我们也经常强调:在三个中国儿童中, 就有两个农村儿童。对于中国儿童来说, 农村儿童绝对是一个不能漠视的群体。从儿童阅读推广的角度来说, 农村儿童的阅读这一大块薄弱了, 就很难说中国的儿童阅读推广取得了全面的进展。

那么, 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出版社, 究竟如何在这方面发力呢?

一、多出版农村题材的儿童作品

当前儿童图书的内容上, 农村题材的极少。目前风行儿童图书市场的图书有的是引进的悬疑科幻类, 有的是反映城市少年儿童的校园生活类, 有的是表现武侠精神的卡通动漫类, 而反映广大农村儿童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图书非常少。可见当前农村儿童的生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找不到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图书, 这也是农村儿童对阅读兴趣不浓的原因之一。

农村题材的儿童作品稀缺, 究其原因, 那些出生于农村的作家大多数进入了城市, 渐渐远离了农村的生活;那些出生于城市的年纪较大些的作家, 已不像过去那样或多或少的深入农村 (下放劳动、支农、挂职、体验生活等) 。另外,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儿童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特别是儿童文学熏陶很有限。他们中很难产生儿童文学作家, 更不用说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了。

各界关注并推进农村儿童阅读, 其实就是从源头上培育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

以农村为题材, 可以描写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状态, 可以体察进城农民工子弟的尴尬社会身份, 还可以展示乡间田野之中的农家童趣……但这都需要丰富而真切的农村生活经验, 才不会停留在自以为是的、简单的想象。

除了推进农村儿童阅读, 出版社要创造各种机会, 在平常的出版活动中多培育这样的作家。如定期向社会征集农村题材的儿童作品。遇到农村题材来搞, 只要有一点出版的可能, 就耐心地引导、鼓励作者修改, 多给他们机会。出版史上有不少因为出版社编辑的辛勤培育而点石成金的例子。而这可能就是一名优秀作家发展的起点。

出版社也可以联合文联和作协等单位, 充分利用国家的“三农政策”, 通过举办以农村题材创作为主题的讲座、培训班, 以及下基层辅导等形式, 促进提高创作水平, 培育新人新作。出版社甚至可以参与扶持作家, 让他们以支教、考察等方式到农村定期或不定期居住, 使他们融入农村, 真切体察农村儿童的生活状况, 深入农村儿童的精神世界, 从而写出贴近农村儿童实际的作品。

二、引导农村儿童阅读

近些年, 我国一些阅读推广机构相当活跃, 如红泥巴读书俱乐部、“萤火虫”读书会、“亲近母语”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等。它们是一支支务实的力量, 为推动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这些机构中, 我们惊喜地看到, 出版社已经在深入参与阅读推广。“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 就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出版社之一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于2007年组织和发起的, 旨在通过阅读推广, 培养儿童“纯正的口味”——懂得甄别和品味好书, 从而让好书不寂寞, 优化儿童图书市场的结构。这彰显了一个文化企业自觉的社会担当。

但是, 这些阅读推广机构基本上面向城市, 很少面向农村。而从真正意义上说, 对于阅读匮乏的农村儿童, 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推广。

1. 出版社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农村儿童阅读。

出版社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农村儿童阅读。比如,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邀请作家到农村学校做讲座, 与儿童做阅读、写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儿童对作家往往感到神秘, 怀有敬畏。作家的现身说法, 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这种做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版社还可以到农村儿童中, 举办各种各样的推广活动, 比如为优质的童书做导读, 同时介绍阅读方法, 让他们知道读什么, 怎样读。但要注意, 出版社到农村儿童中做阅读推广活动, 应尽量避免商业味道:作家进校讲座不一定要结合签售, 为童书做导读不一定要推销自己的图书。让播撒的阅读种子安静地生根、发芽……

2. 制定农村儿童的阅读推荐书目和农村弱势儿童的个性书目。

各个阅读推广机构在活动中编制了不少阅读推荐书目, 它们按照年龄段, 遴选了弘扬爱、自信、尊重、友谊等优秀品质的国内外优秀作品, 既有世界视野, 更有中国特征, 帮助儿童从童书蓝海中遴选适合自己的图书, 是儿童阅读的好帮手。

但是, 这些书目的年龄分层也基本是针对城市儿童的。至于农村儿童, 是按照城市儿童年龄分层延迟半个或一个年龄段, 还是二至三个年龄段?不同区域的农村, 延迟的年龄段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专业的指导。另外, 农村一些情况特殊的儿童, 比如单亲、孤儿或自身残障等等, 无论生活上, 还是精神上, 他们都孤苦无靠。他们更需要阅读, 从阅读中汲取力量, 获得“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朱永新) 。针对这些弱势儿童, 如何制定出个性书目?这更需要专业的指导。

为农村儿童制定阅读推荐书目, 为农村弱势儿童制定个性书目, 这对于阅读推广机构都不是难事, 只要对农村儿童和农村弱势儿童给予持续的足够的关注。出版社应多呼吁这样的需求, 让分散的阅读推广力量聚集起来, 把文化关怀的目光投向农村。

三、充分考虑农村儿童的购买水平, 图书定价低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图书越来越讲究包装, 呈现出高档、精装、成套和系列的特点。百科和绘本基本是几十元一本, 成套系列图书则动辄上百元。这些包装高档的图书往往让农村儿童买不起。

针对市场需求, 儿童图书出版讲究包装无可厚非, 但在出版的同时, 也要照顾到农村儿童的需求。出版社在确定儿童图书定价时, 可以实行精装、平装双重做法。做成平装书时, 还可以分为面向城市的和面向农村的。面向农村的可以从用纸、开本、色版、插图、字号等方面做文章。比如, 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用纸克数, 尽量避免异型开本, 使用单色或双色, 等等, 从而使定价降低。

但要充分考虑农村读者的感受, 不可在面向农村的图书中标上“农村版”。农村读者在心理上是向往城市的, 他们就是要通过阅读来与城市接轨。专门标出来的“农村版”往往会让他们产生压抑感和逆反心理。

四、将营销做细, 拓宽农村儿童图书的发行渠道

当前, 农村儿童很难买到儿童图书。居住地离县城远是一个原因。但是, 不少县城新华书店里, 除了教辅材料, 几乎找不到多少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可见出版社的营销能力相对薄弱、发行渠道不畅。

前面提到的邀请作家到农村学校做讲座, 以及为优质的童书做导读等阅读推广活动, 其实就是出版社品牌营销的最佳方式。到农村做阅读推广, 是为了激发农村儿童对图书的“食欲”并培养“纯正的口味”。当然, 这需要耐心与坚持。一旦农村儿童有了良好的“食欲”, 只要出版社出版的是真正优质的图书, 他们自然而然首先会成为自己的读者。

要做好农村儿童家长的工作。农村儿童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 把孩子的课外阅读视为浪费时间, 因为与考试无关。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理解与支持, 那么农村儿童图书的发行渠道是很难拓展的。

对于居住地点相对分散的地区, 可以多利用农民和农村儿童常去的处所, 比如在乡镇学校附近或村小卖部设立销售站, 甚至可以在赶集点设立流动销售点。

对于农村儿童十分喜爱的读物, 还可以加强推介, 争取进入政府统一采购的农家书屋书目中。已经建设的农家书屋中, 儿童图书深受农村儿童的欢迎, 儿童图书也是农家书屋所有图书中借阅量较大、借阅次数较多的图书门类之一, 可以建议有关部门把儿童图书在农家书屋中的比例再提高一点。

推进农村儿童阅读, 这是一个庞大而艰难的课题, 不能单纯依靠阅读推广机构和出版社的力量, 需要政府的进一步主导, 公益组织的充分参与。相信随着政府的推动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从公益角度切入农村儿童阅读推广的组织会逐渐增加。

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村儿童阅读, 让阅读散发泥土的芬芳, 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一道, 构筑我们民族的强大未来!

参考文献

[1]、周百平.谁来做9亿农民的出版人?中国图书商报, 2003.4.18.

[2]、黄瑛.儿童文学:期待为农村少年儿童“言说”.电影评介, 2007 (9) .

[3]、张贺.少儿阅读:黄金时代的喜与忧.人民日报, 2010.5.21.

篇4:泥土的芬芳

“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

楝树开花,正是春耕播种的时候,蓼子开花,已是金谷飘香的秋天。这句话原是说农民种田要趁农时,赶紧播种,不要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一旦误了季节,到头来即便懊悔不迭,一蹦三尺高,把脚跺肿了,也是枉然。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对我们说这句话,寻陧尚小,不明事理。今天想来,这正是长辈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是在教育我们,一个要想将来立住脚,做个有用之人,就得自小珍惜光阴,学会勤劳、勤奋,这样方能受用一生。

“囤里有粮,心中不慌”

农民种田,有时自己虽然尺了力,但要是遇上水灾、旱灾或虫灾,就会减收,甚至绝收,一年的辛苦就化为泡影。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还是离不开“靠天收”。所以,遇上好年成,粮食丰收,仓盈囤满了,农民脸上才能挂满喜悦,心里也才会踏实。可见,粮食在农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粮食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粮食,就有了生活和发展的保障。其实,对这句话,还可以做这样的延伸理解:一个人只要有真本领,或掌握一门技艺,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会惊慌失措,不愁没有一碗饭吃。

“再好的月亮也晒不了谷子”

在乡下,长辈们喜欢对孩子们评头论足,说这家的小孩如何,那家的小孩怎样。要是提到一个孩子,直把头摇,说那孩子是“再好的月亮也晒不了谷子”,等于是说那个孩子,徒有其表,既无品,又无才,“固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绣花枕头一个,摆设而已,没什么作用。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另外一句是:“再深的水也淹不死鱼。”这句话意境与上句截然相反,细细品味,当会有所启发和领悟。

“麻雀别跟燕子飞”

我有一位乡下亲戚,其孩子在城里念书,谁知那孩子不好好学习,却搭上一帮城里的小混混,成天出入游戏室,咖啡厅,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其母亲知道后,流着泪对他说:“你这不孝子,也不知我們是什么人家,我们供钱是给你念书的,不是让你打水漂的,你‘麻雀别跟燕子飞’,那城里的孩子鬼混,家里能养得起,可我们是做田的,牙缝里刮下的钱,能经得起你这么瞎折腾?”一席话,说得那孩子幡然悔悟,专心读书,最终考取了学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人狂栽跟头,狗狂挨砖头”

长辈们说这句话,意在叫人要诚实稳重,不管你有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都要谦虚待人,不能摆谱扎势。譬如你发了一点财什么的,出人头地了,立马就狗眼看人低,张狂啸傲起来,总有一天,阴沟里也会翻船。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社会里,确有一些人,经如有的人兜里有钱了,就学起螃蟹来,横着走路,说话拿腔作调,待人颐指气。不过,这样的人,时间不长,定会跌个倒栽葱。

篇5:泥土的芬芳美文

楝树开花,正是春耕播种的时候,蓼子开花,已是金谷飘香的秋天。这句话原是说农民种田要趁农时,赶紧播种,不要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一旦误了季节,到头来即便懊悔不迭,一蹦三尺高,把脚跺肿了,也是枉然。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对我们说这句话,寻陧尚小,不明事理。今天想来,这正是长辈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是在教育我们,一个要想将来立住脚,做个有用之人,就得自小珍惜光阴,学会勤劳、勤奋,这样方能受用一生。

“囤里有粮,心中不慌”

农民种田,有时自己虽然尺了力,但要是遇上水灾、旱灾或虫灾,就会减收,甚至绝收,一年的辛苦就化为泡影。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也还是离不开“靠天收”。所以,遇上好年成,粮食丰收,仓盈囤满了,农民脸上才能挂满喜悦,心里也才会踏实。可见,粮食在农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粮食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粮食,就有了生活和发展的保障。其实,对这句话,还可以做这样的延伸理解:一个人只要有真本领,或掌握一门技艺,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会惊慌失措,不愁没有一碗饭吃。

“再好的月亮也晒不了谷子”

在乡下,长辈们喜欢对孩子们评头论足,说这家的小孩如何,那家的小孩怎样。要是提到一个孩子,直把头摇,说那孩子是“再好的月亮也晒不了谷子”,等于是说那个孩子,徒有其表,既无品,又无才,“固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绣花枕头一个,摆设而已,没什么作用。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另外一句是:“再深的水也淹不死鱼。”这句话意境与上句截然相反,细细品味,当会有所启发和领悟。

“麻雀别跟燕子飞”

我有一位乡下亲戚,其孩子在城里念书,谁知那孩子不好好学习,却搭上一帮城里的小混混,成天出入游戏室,咖啡厅,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其母亲知道后,流着泪对他说:“你这不孝子,也不知我们是什么人家,我们供钱是给你念书的,不是让你打水漂的,你‘麻雀别跟燕子飞’,那城里的孩子鬼混,家里能养得起,可我们是做田的,牙缝里刮下的钱,能经得起你这么瞎折腾?”一席话,说得那孩子幡然悔悟,专心读书,最终考取了学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人狂栽跟头,狗狂挨砖头”

篇6:近享泥土芬芳

孩童是不会长久地被一些突然而来的事情所困扰的。那颗心是春天的一只绿芽,无论风雨寒露都不能阻止她的成长与伸展。

避难住着的这片楼房后有一片泥潭,据说曾经种过一片灯心草。那片开阔地方圆不小,上面足可以再盖一片这样的家属楼。不过这里的楼房建好后,有一部分土地退耕后重新种上了水稻、麦子,还有灯心草。

入住新楼不久,已是深秋。尽管这个季节四川并不很冷,到处还呈现着绿色,可庄稼却坚守着时令的安排,大都退到了季节的幕后等待来年再图新生了。此时,田里空空如也。远望,一片新黄。那是土地翻过的痕迹。

玩耍中,我们几个女孩子来到了这里,来到了这块刚被道路切去的那片土地上。

这条与江边并行,通往厂区的道路在农民的夯下已锻打出平滑的外表,脱离了田地的原貌。当我们刚在上面踏上双脚,却感到了她的柔软与坚韧,感到了黄土地泥土的粘性。我们兴高采烈地用足底把玩着泥土,用孩童空白的心灵感悟着田地给我们的另一种亲昵。

干活的农民吃过午饭返回到了这里。他们又一个个拾起夯上落地的绳子,四个一组地又开始塑造起土地来。

他们一边用高亢的嗓音喊着号子,一边奋力地举着夯石。在他们那夹带川音的号子声中,竖直的石夯一会从地面举过了头顶,一会又从空中落到了地面。那石头落地的闷重声音,击打着土壤,奏响了劳动者力量与歌声的和音。

筑路的民工一边打着,一边移动着。在他们的手中,那件劳动工具就是剧场的道具。他们举着这个硕重的家伙,在沱江边的舞台上,乘着秋风,上演了一场古朴的舞蹈。

在有节奏的喊声和石头落地声中,刚还坑凹不平的田地变成了道路,成了富有弹性的路基。或许人间的道路不是走出来的,是开采出来的!世上是没有天生的道路的!

不一会儿,来了一群大孩子。她们手持铲子和刀子之类的工具向这里走来。看她们径直迩来的架势便知道她们是有备迩来的。这些姐姐们来到后就在路基旁的一块地上蹲下开始挖了起来。只一会就听到有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发出:“挖到了!挖到了!”

她一边喊着,一边抖动着手里的泥土。当泥土落净,几个如红豆大小、褐色的豆粒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位姐姐捏着小东西擦了擦,竟放入嘴中夸张地咀嚼起来。她一边吃,一边喊:“小荸荠!小荸荠!”

见她这么快就有了收获,一同而来的其他人更快地挖了起来。知道这样挖就能挖出吃的来,而且是好久不见的荸荠,我们也到旁边找了石块挖了起来。挖了很久,我们几个先来的,才找到了那个东西,大家分着尝了尝,总算领略到了那种微微的甜味。这种滋味曾给予了我们一点点幸福感和成就感,它让我们知道了劳动与获得的道理……

据说挖掘现场曾种过灯心草。那些小“荸荠”就是灯心草的根瘤。也许用灯心草做的草席闻起来清香袭人,与灯心草的根系中分泌的甜蜜素有关吧。

很长一段时间里,楼后的这块场所成了我们玩耍的地方。我们用小刀在夯过的泥地上玩起了游戏。在俩人画定的一块长方形的空间里,俩小“玩家”用各种刀法,如直立落刀,或让刀滚翻飞下的技巧,来划取自己的领地。那时只感到好玩,现在想来,无论当时的攻城游戏、打梭以及现在的飞刀游戏都与战争有着关,也许那个时代战争留给人们的意识还未淡化,以至游戏中都潜在着这种意识。

下雨天玩不成飞刀游戏,我们就会把“战争“移到席子上。不过武器不是刀子却是针头。“打造”这样的玩具,让我们开动了不少脑筋。筷子、冰棍棒都成了制作的材料。不过将它们从一头当中剖开一个小口是一件小孩子做起来并不很容易的事情,稍不小心就会割着手指头。不过,即便手破了,我们也会继续用带着血的手,将大针嵌入筷子的口子里,再用线绳扎紧。这样一件玩具就做成了。

之后,家里草席上就会满布针眼。好在草席上针眼不容易看出来,拔出针头就看消失了,所以大姐还是允许我们玩的。

上一篇:学校大二学生的自我鉴定下一篇:《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