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2024-07-02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精选10篇)

篇1: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角色,是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是一个需要用道德良知来支撑的职业,家长、社会、学生都在关注这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善思善行,慎思慎行,兹事体大,不可不察。而这个“察”,就是去审视,去反思。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1、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专制的无效教学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也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人际关系,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剔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2、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会倾听的无效教学

对于学生的述说,老师应多一份亲切平和认真耐心。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要注重倾听学生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在静静的倾听中,春风化雨般悄悄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的呼喊和需求。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武断、粗暴地制止学生,不能取笑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知识能力的“瓶颈”,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再说一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想多说,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信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挤占学生时间——忽视效率的无效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谁都不希望老师拖堂,哪怕这位老师教得再好。而有的老师会提前2-3分钟进教室,要求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下课了老师再拖堂2-3分钟,实际上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缩短到4-6分钟,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要上连堂课。如此强挤硬占看似抓紧了时间,实际上是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的“赶课”,大大削弱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但是,比休息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学率。挤占学生时间更多也是评价制度和成绩考核逼出来的。”他们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但实际上现在的高考与过去的高考相比,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次考试不仅是考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是思想品德、心理意志的综合考查。从这一点看,高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尽可能的复杂化其过程方式,最终达到目的。虽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但后者无疑是最为丰富的。对于金字塔形的知识积累过程来讲,塔基越大,上升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所以,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尽可能地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加其知识储备。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的掌握,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

4、“讲授、观看”代替“讨论、实践”——不求方法的低效教学

素质教育虽大力推行,但很多老师仍占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在常规课上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主要是向学生“灌”知识,只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效果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在“公开课”、“优质课”中看到。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而老师在实际授课时,把实验课变成了课堂讲授课,重在讲解,学生多数时间在听,有时学生连动手操作的机会都没有,只是看了一下老师的集体演示而已。教学中缺乏一种动态的合作,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支配、控制甚至取代“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品格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只能邯郸学步,所以,这也是无效的教学。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把以往“教师教得如何”这一重点,转变道“学生学得如何”上去,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5、贫乏的言语表情——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阿婆”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公开课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略显夸张的表情动作,虽然有那么点“作秀”的味道,但比起这种“白开水”般、毫无激情的课堂言语不知要强多少倍。

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平时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则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平时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不可能都像公开课一样的去精心设计、完美组织,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而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能力也有限,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失误。(2).加强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减少教学组织上的失误。(3).注重资源积累,不断地在原来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改进教学环节上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只有做到以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才会离优秀课越来越近,而我们也会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6、缺乏基本功和良好的授课习惯——不能以身作则的低效教学

听了 王 老师的一节课,让我心情舒畅,眼前一亮。她的板书板画让我感受到了物理课中的别样的美丽和艺术。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并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上,对作图、列方程、清晰书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板画及语言表述却很随意,我想这样的教学应该是很低效的,时必须改正的。

众所周知,教师基本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尊敬的必要手段。试想,一个说话结结巴巴且满口方言,板书常出现错别字且不规范,化学教师不会背元素周期表,数学教师记不住圆周率的前六位,物理老师连个小收音机也不会摆弄…。这样的老师能上出一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来吗?所以老师们要勤于学习、广于阅读、善于反思、躬于实践,力求使自己达到能够把知识、技能、审美集于一身的“全无敌”超级学者。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精神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力争使每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一个简单的形式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而不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那种做法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减少教育过程中的无效环节。

有志于在素质教育中让自己脱胎换骨,快速成长的朋友们,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个蹒跚前行的脚印,都将成为奏响灿烂未来的音符,勤奋者必能完成人生的辉煌交响曲!

篇2: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我在上课时有时候在问到学生问题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回答,但是声音小之又小,剩下的那些同学只是在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没有作声;甚至有些时候很多学生只会望着老师,等着老师给出答案。所以我认为课堂上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的课是低效的。而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

我认为 在课堂上会出现这种无效和低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作为老师自己方面的原因:(1)教学引入不够精彩,语言不够幽默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2)在课堂上教师很“威严”,导致学生不想说、不敢说,怕说错了以后,会受老师的批评或体罚。(3)教师让学生产生了依赖、懒惰的心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于动脑动手、不认真的坏习惯。(4)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或操作的时间很有限,导致他们还没有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方面的原因:(1)学生上课不够认真,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2)学生自信心的缺乏,相信别人说的、想的都是对的,而怕自己说的、想的都是错的。(3)学生不会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很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不会进行独立思考,即使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也无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针对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教师方面:(1)结合生活实际加入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不一定要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可以让学生多提问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就会与学生产生互动。(3)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对学生要多表扬、多肯定和多鼓励,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肯定,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发表具有创造性的见解。(4)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智力活动。教师有时也要学会“偷懒”,学生自己可以做的,老师坚决不做。(5)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创设思考的氛围,要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方面:(1)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鼓励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个性化的意见,也敢于对课文和老师的话提出疑问。

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从“课”的基本要素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即充分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而别无他法。而优质教学要求比较高,我认为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关键在于怎样让我们的教学更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更喜欢我们的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加入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积极性有了,这时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二、老师要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三、加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

篇3:小议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表现

一、什么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 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 叫低效或无效教学。低效或无效教学都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动机水平和身心健康。

二、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种种表现

1.多媒体课件的无效或低效

多媒体这种集声音、颜色、图像、动画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的确, 多媒体课件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 它以其本身的生动性、直观性、高效性,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它的辅助作用我不否认。可是, 我们有时使用是不当的, 不能让它代替教学, 尤其是语文和数学教学, 不能偏离语言文字的感悟, 不能偏离数学运算的过程, 削弱学生注意力, 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降低教师个人魅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庞杂。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课堂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 一举手、一投足, 都用声像来配合。为了追求趣味性, 课件过分花哨, 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 课件中还选用一些毫不相关的背景图片, 或不时跳出几个卡通人物。可以想象, 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会自然的将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到热闹的场景上。现在的语文课堂, 朗读有音频, 指导写字有动画过程, 想象有情景再现 , 老师的个人素质难以展现。其实, 对学生来说, 老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笔好字, 会使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抑扬顿挫的朗读, 会面对面激发学生饱满的激情;入情入理的引导, 会使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老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电脑可以做到的。

二是使用过多。本来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能讲明的地方, 也非要用多媒体来代替, 不用好像就是很大的失误。例如, 课题的板书, 直接写在黑板上是多么的省事。讲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也值得用卡通图片吗?讲椭圆的定义, 用简单的教具, 如粉笔、细绳、图钉就可以有效地体现椭圆定义的本质, 这比计算机更简洁、快捷, 更易于接受。

三是忽略文本。汉语言文字, 是世界上最深奥、最难学也是最优美的语言文字。有些文章、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如果图文成了主角, 语言成了辅助, 那语文课的本质就消失了。

2.学习方式的无效或低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是, 各种教学方式成为许多老师追求的时尚。教师在一节课上往往将这几种方法和盘托给学生, 学生难以安静独立的去阅读文本、思考、感悟。

有的教师误认为合作就是分组讨论。有的下地围圈组成小组, 有的回头组成4人小组, 学生动作之快好像经过特殊训练似的, 可发言却不知所云。如此合作不仅费时低效, 久而久之, 还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本身产生排斥心理。这种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 看似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 似乎人人参与, 面向全体, 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学生独霸课堂, 多数学生或闲聊、或陪坐、或是看客。这样的课堂教学, 只能是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

3.课堂提问的无效或低效

课堂提问, 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是, 有的老师课堂提问太多, 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好不好, 于是, 学生跟着老师的话异口同声“对”、“好”。其实, 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都没有时间经过大脑思考。一节课下来, 问题提了一大堆, 表面轰轰烈烈, 实则空空洞洞;或者有的提问设计太难, 离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现实太远, 学生摸不着头脑, 而无从回答, 使课堂气氛沉寂。

现在, 许多老师一揭示课题, 立马就问, 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或者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表面上看上去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其实效果不大。这节课讲了什么, 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还用再问吗?更不能理解的是, 这节课学生事先已经预习过了, 老师还提这种问题, 那真的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浪费时间了。

4.教师语言的无效或低效

语言的生动性欠佳, 这也是日常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虽然说这一点称不上是缺点, 但是同样的课堂设计, 不同的语言表达, 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甚至能形成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区别。生动的具有激情的语言势必会感染到同学, 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 刻板机械的语言会让同学昏昏欲睡, 更谈何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优质课上老师们的煽情演讲虽然看似夸张, 但带来的效果却也不错。教师的语言内容丰富形象, 情节感人, 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移情, 让学生情动意发, 形成共鸣,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学生的人文性。

5.教学方法的无效或低效

主要表现:要么是一讲到底, 要么是一问到底, 要么一读到底, 要么一写到底, 要么是讨论到底, 根本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实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整个课堂气氛从头到尾都异常活跃, 学生常常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下课了似乎还意犹未尽, 但你要问他们这节课有何收获, 他们却一个个直摇头,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恐怕与教师的教学节奏控制不当、教法的单一有关。还有的课堂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或者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或者根本就没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的时候老师讲得很精彩, 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但整节课下来, 老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 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和合作,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性, 等着老师讲而不愿独立思考。

6.互动的无效或低效

教学中, 无效或低效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不仅仅是刚才谈的教师的原因, 还有整个社会、教育体制、教材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是难以改变的。但是, 正是作为一个教师, 我们更要努力探究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现象及成因, 现象很多, 成因也很复杂, 我们要善于寻找最关键的因素, 以提高我们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发展到现在, 缺少的不是理念和经验, 缺少的是将这些理念和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变成实践的良好方法。请老师们为之努力吧, 总结出更多的良好方法。

摘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 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老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安排, 致使许多合作学习呈无序、无效状态。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有效教学,低效教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4:对无效和低效教学现象的实践反思

无效低效教学实践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活了,学生爱学习了,教师的观念变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课堂教学中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教师不顾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科学性,只是为活动而活动,使过程、方法“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这种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其二,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空洞、无力,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如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思想品质课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再如,在数学课上,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景,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突出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四、教学层次的低下

课堂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从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但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灌得越满。

五、预设生成的冲突

篇5: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我们对课文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了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注意到了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更注意到了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有时候上起课来却事与愿违,出现了许多与我们的初衷不相符的场面:

1、一课时的课上成了几节课还完成不了原定的教学任务。由于比较重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积极动手和师生互动,感觉每节课的时间总是紧,内容总是处理不完。有时在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上反复验证,停留过久,没有针对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我想是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之间的关系。

2.在课堂中,学生的自由度加大了,课堂氛围也较以往活跃了,但对课堂局面的调控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增强,如:学生的问题增多、便不予理会、遇到意外情况,缺少应变能力,对个性较强的学生,常常会将其绕过,一些好学生总是被频繁点名回答问题,角落里的学生往往受冷落,师生交流被简单地处理为教师在过道上来回巡视。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者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调控能力。

3.新课改实施后,学生的活动多了,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我们在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做为讲课的我们,也明显感到在热烈的气氛下又隐藏着一分危机?活跃的气氛,知识的缺失。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和批判性的质疑,教学处于形式化和机械化,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4.学生在自学自悟时看似都在认真看书,似乎都在专心思考问题。可仔细一看,却个个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既不动手又不动脑。学生习惯了以前的老师对知识的传授,现在也只会等着老师来解答问题,自己动手思考的能力很差劲。

5.小组讨论时,认真、热烈的仅有一二组,大多数的小组都在默默看书,没有交流;个别组的学生甚至在玩、在聊天。全班交流反馈时,又是个别优生在唱独角戏。质疑时提的问题大多不深刻很浅显。其原因主要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和习惯没有真正形成。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在小组中怎样讨论,不好意思第一个发言,大家都在看,都在等,信奉“沉默是金”。而那一二个活跃的小组,多是由优生和班干部组成,他们平时的胆大敢言在此刻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了。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即

一、有效“备课”。

二、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三、有效激励。激励得当,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我认为要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新教育观念。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关键。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创设优化的、低耗的、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创新教育模式。

1、创设新颖、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互动讨论课、师生交流课等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创新教育技术。三个面向“要求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克服守旧思想和懒惰行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充分把仪器设备和电教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创设声情并茂和操作实验的动感教学情景。

篇6: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二是三维目标的问题。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是教学活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四是教学层次的问题。按照专家的理论,同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或潜力。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

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本来,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二是三维目标的问题。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是教学活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四是教学层次的问题。按照专家的理论,同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或潜力。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

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本来,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二是三维目标的问题。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三是教学活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篇7: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齐整、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运用的课程本身存在问题等。但是,在不少地区,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一个致命原因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对幼儿园教学进行了不适当的审定和评估。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牵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学的导向,如若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产生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教育行政运行体制受到工业组织管理中“技术理性”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一直是作为一种“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总是自上而下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和控制。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体现在能否使课程、教学计划与教育实际产生较高的切合度上。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有三种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能达成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通过协商相互适应的过程。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作出最为适当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实施者自身创造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而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的平台而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的问题,在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持有哪种取向。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国不少地区,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取向并不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也不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资源。而是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换言之,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运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资源,推动和支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既定的课程和教学实施取向,而这样的实施取向还可以通过对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等措施和途径得到保证。

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会使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问题:(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较高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是否准确无误,是否合时合理成为关键。如若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不正确,不合时合理,就会导致很大的问题。(2)对于差异性极大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现状,任何划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定、评估标准和要求,都会导致教育、教学的不适合性。(3)由不适合的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评估导向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取向,会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国不少地区,甚至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比例并不高,要求所有教师在实施课程和教学时都持相互适应取向甚至创生取向,并以与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一致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加以监督和管理。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来自教学审定和评估人员的问题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审定和评估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使课程的管理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向,会使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本质和类型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会使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从目标取向转向过程取向或主体取向,从外部人员评价转向内部人员评价。

这种以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化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要求审定者和评估者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要求审定者所持有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他们在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且不说我国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变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相切合,应该看到,在我国教育行政运行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多年来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自身并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使用的标准、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变。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它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而价值观是相对的,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对同样的教育实践作出不同的判断。如若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混乱的,其依据的价值观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就会导致审定者与被审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陷入难以对话的状态。由于不少幼儿园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本身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一方面会以“上传下达”的方式要求教师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要求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另一方面却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审定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状态使已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的教师哭笑不得,甚至思维混乱。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师堕入云里雾里,处于左右不是的境地。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教研部门的人员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审定和评估。由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实施教学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们的.审定和评估工作不仅没有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而为教师的教学制造了麻烦,增加了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国不少地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资源不甚丰富,但是权力很大,而且还常常会去控制和监管不该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似乎无须精通业务,只需根据一些没有经由认证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发号施令,要求教师根据他们的要求行事,他们将审定和评估的“杀手锏”牢牢地把握在手里。不仅把教师折腾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运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儿园都以某种课程和教学的理念和取向去实施教学的。例如,用于发达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于发展中的城市;用于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于农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农村,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国。各级政府正在逐渐改变自身的职能,在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问题上,正在逐渐改变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状况。包括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内的专业性工作更多地由专业人员把关。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改变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为止,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作为“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改变自身的职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由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引起的折腾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因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朱家雄,从幼儿园评估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幼儿教育,2009,(5).

(3)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8: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订正;低效无效;原因;对策

解决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订正的低效、无效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曾经对被订正作业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然后再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做,但是学生依然出现错误,尴尬的老师只好根据同一类型,采取更换数字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第三次、第四次训练等。多次订正与批改,学生累、老师累,收效却不佳,一到测试,这些学生仍然再犯同样的错误。

造成小学生数学作业“订而不正”的原因是什么?有无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一、“订而不正”的原因

1.教师原因

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不细致,或只批不改,对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以批代改,且批改后的反馈工作不到位。做错作业的学生急于把正确的答案抄下来了事,第二天再让他们做原题仍然出现错误。还有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订正,结果学生很难找出错因。有的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订正了,学生明明不会,往往碍于面子而不懂装懂、蒙混过关,事后还是不会。

2.学生原因

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加上家庭教育欠缺、信息时代到来的负面影响等,学生做作业敷衍塞责、心不在焉,这就极易出错。有错不订正,或订正草率,或违背学生接受心理,这也造成订正作业低效与无效的原因。“做作业与订正作业”作为“巩固教学知识、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一环,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由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清醒:“做作业与订正作业”有时仅靠学生的智力好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不协调时,做作业时可能会出现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与爱心加以关照。

3.家长原因

农村小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大部分孩子归爷爷、奶奶领养,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只领不育”。孩子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难以亲自过问。有的孩子即使不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家长也在忙于工作,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加上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为主,长辈对孩子的娇生惯养,更加助长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懒得去做作业与订正作业。

4.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也给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各种思想、传媒无孔不入,使教育越来越处于潮水的浪尖上。比如网络、电视的奇幻迷离,让孩子痴迷其中,有的甚至失魂落魄、难以自拔。这时,老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而填鸭、灌输之法更让孩子如坐针毡。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避免抄袭,及时订正

同学之间相互监督,避免抄袭作业,要让学生明白作业做错很正常,明白订正作业的作用;关注订正结果,更要关注错因。并能想方设法把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弄懂。订正作业的方法有多种:教师订正、师生订正、学生订正、学生之间订正、学生与家长订正、家长订正,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订正作业网络。

2.授之以渔,科学订正

订正不是简单地改错,而是老师的智慧安排。要授之以渔,科学地订正:(1)盘查、标记错误。对自己的作业要反复看上几遍,找出有无错误,分析错因,做上标记。(2)反思、检查错因。让学生反思错因,并收集各种错题类型,师生之间共同分析错因,再要求学生把错因细化到“题目抄错”“除错”“进位错误”还是“小数点错”等情况。(3)“变式”作业订正。根据作业错题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尝试完成,然后再说明解题思路,这样学生课堂练习作业出错的漏洞或许能够补上。

3.找出差距,激思订正

关注差异,让学生订正作业时思维处于愤悱状态。针对学习基础不同,从订正内容、订正形式、订正方法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订正要求。比如,对不同的题目提出不同的订正要求,采用不同的订正模式;对于作业中错误的“共性”进行集体讲评;对于作业中错误的“个性”进行个别讲评等。

4.建立资源库,设靶订正

让学生把课堂作业、同步练习、单元练习中做错的题目找出来,整理在笔记本上,形成作业错题及纠错笔记本。并对该本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教师更要设立作业错题及纠错笔记本,把典型错题和学困生的错题记录下来,分析错误原因,以此提高授新、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要想使作业的订正有效、高效,就要分析学生、家长、社会、教师等多方面的原因,然后找出治本的药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订正后的信息反馈中,在老师的认真讲评中,在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中,营造出良好的订正作业氛围。作业订正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科学合理地订正作业,是走出低效无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朱春华.多元方法下的小学数学错题订正策略[J].学苑教育,2015(21).

篇9: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2、你所教学科对学生究竟有何价值?

3、根据你的经验和学科特点,列举课堂无效、低效和有效、高效的表现。

4、回忆一下这个专题所讲的内容,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认可了什么?我们打算怎么做?

1、怎样增进你的教学成果?

通过学习和经验总结,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盈洞的小朋友,从小比较少接触英语,他们在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充满了好奇及新鲜,我抓住课堂40分钟来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二、创设学习情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对任课教师的感情是密切相关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形象教学和情景教学。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真实感强,富有生活气息,有利于学生动口,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在课堂上,我积极使用直观教具,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营造气氛,逐步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入实际生活之中。如教“What’s this? It’s a pen(a pencil,an apple,an orange„)句型时,我准备了钢笔、铅笔、苹果、桔子等物品,我用英语边说边将这些物品逐一拿出来放在讲台上。反复指认练习,学生逐步从书本中走了出来,步入实际生活,达到了交际运用的目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好辅助形式之一,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孩胆子比较小,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学习英语,我举行了英语书法比赛。在学完了26个英文字母后,我就想既然语文中有硬笔书法比赛,为什么英语就不可以呢?于是我就在每个班级内进行宣传、发动,将进行一个英语书写比赛。此外,我还教学生唱一些简单的英文歌曲,学生学歌整个过程学生都很认真。

2、你所教学科对学生究竟有何价值?(一)知识价值

知识价值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价值,英语课程的知识价值就在于通过学习,获得与外国人交流的目的。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是人的经验、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对实践具有指导的意义。英语基础知识是英语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主

要包括词汇,语法,作文等。(二)思维价值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思维培育入手。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言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思维的工具。正常人的思维总是与语言相联系,要借助语言来思考,并依靠语言来表达。因此,正常人的思维是语言水平的思维,他的思维发展也总是与语言的发展密切相连的。(爱因斯坦曾说:灵感思维的瞬间,我感到这时好象游离于惯常的语言之外。这“好象”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也并没有否认正常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必然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不争的事实。)

三、工具价值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是英语课程的核心任务,也是英语课程价值的主要体现。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获得基本的交流能力,掌握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因此,英语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现行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设计了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正是新课程体现工具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书面语言而言,阅读能力是一切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而阅读能力的养成必须通过英语课程系统科学的训练,诸如捕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联想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可以说,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离开阅读,‘切学习都无从谈起。

四、文化价值

英语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的文化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新编英语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文化晶位”规定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对英语课程文化价值的肯定。

3、根据你的经验和学科特点,列举课堂无效、低效和有效、高效的表现。低效或无效的课堂表现:

一,学设计“为教而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均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无具体的目标设计,部分教师不备课时教案,或根本不按课时教案执行,讲到哪里算哪里,平行班进度不一,作业布置混乱,教学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三,课堂“满堂灌”,教师掌控课堂一切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

四,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重实效;有的课堂“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答对”了,教学才能自然过渡,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学生只能投老师所好,应付了事;

五,教师的设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要么过于简单,学生不愿回答,要么过于复杂,学生无所适从,要么无思维价值,不能引起学生思考,凡此种种设问,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训练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六,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只关注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大多数跟不上的学生只能靠课后辅导和家教补课赶进度;有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内容脱节,层次性、难度和跨度的把握不恰当,综合性作业多,专项练习少,学生仅靠当天所学知识根本不能完成作业和练习,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效、高效的表现: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基本实现。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 需要以有效备课为前提.有效课堂的实施是从有效备课开始的。第二,需要靠有效方法(手段)来实施.通常而言,问题即课堂, 解决问题的课堂才

是有效课堂。第三,需要以有效的评价来衡量.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着手点。

4、回忆一下这个专题所讲的内容,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认可了什么?我们打算怎么做? 我们学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有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低效率有许多具体表现。我们都很认同这样的观点。具体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自我反思,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4、降低教学起点,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5、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

6、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情境创设:

篇10: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展示活动评课稿

学校:曼新小学 评课人:吴楠

一、确立小专题的背景

(一)引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课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想象说话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课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行为的阐述

1.在此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将引课具体化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各环节的引导和衔接,重点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呈现中引导时产生的低效或无效行为进行研究,从而探讨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行为的方法或规律,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有效,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学生更加活跃。

2.具体化引课内容:教学设计中引课环节的预设、生成;课堂教学导入的形式、内容及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课堂教学中引导语、过渡语及学生的领悟、表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生成——演变——运用”的探索体验。

二、准备小专题

为了提高引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总结有效性的规律,备课组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分类整理出以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引课中出现的低效或无效行为,为教师提供引课教学范例,设计出更有效的行为来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行为。

下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课存在的低效或无效行为 1.教学设计中的引课环节“游离”于三维目标之外,乱搬硬套。2.2.教学环节设计不明确,存在模糊引导甚至没有引导。3.课堂教学中导入不考虑课时,忽视教学任务。

4.课堂教学中引导问题设计单一,或者学生还未思考就摆出问题讨论,不切合实际的分组、讨论、交流,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差。5.课堂教学引导模式单一,随机性提问过于频繁,难以调动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课堂教学环节衔接时不能有效地利用眼神、语言等手段组织教学,在引课中埋头只顾讲,不看学生反应。

7.引导中多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过于频繁,导致教师跟着课件讲,学生盯着课件看,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参与度。8.作业布置随机性大,不能根据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布置精选预设好的作业。

针对以上在小学语文教学引课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行为,我们选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作为展示课,进行语文教学引课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行为进行研究探讨。

三、研讨小专题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甘于奉献的精神。

为求小专题在《女娲补天》中的充分体现,备课组以及展示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在课堂展示中解决引课的低效或者无效行为。

下面是小专题在《女娲补天》中的环节设置

1.复述方法的渗入。“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大意。3.有效问题的设置,达到引导的有效性。

4.想象画面指导,学生亲临想象画面,情感达到共鸣。5.转换词语,理解句段,文章主旨的有效呈现。6.小练笔的针对性,使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展示。

四、实践小专题 1.有效行为体现

1>教学设计中的导课环节设置是根据三年级中段的学段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明确,预设充分。

2>导课中采用复述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深入理解文意的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对复述的方法基本掌握。

3>在教学环节的过度衔接中老师运用生动的表情和清楚流利的语言感染学生,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中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引课中采取多种方式朗读指导,个人读,合作读,集体读都达

到了预期效果。尤其是在找到艰辛句子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词语强调的朗读指导,加深印象。

6>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中采取抓住重点词语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方法又体会了女娲补天辛苦的情感,学生对知识达到“生成—演变—运用”的探索体验。

7>拓展引导中采取小练笔形式,学生利用夸张手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写出精彩语段。

2.低效或无效行为

1>在导课中学生忽视了用简洁的语言来复述课文。2>学生在找女娲找石句子朗读时情感运用不到位。

3>换词体会句段时,学生体会不够深,领悟句意的评价语过于简单直白。

五、针对如何解决引课中存在的低效或无效行为教学的总结 引课的有效性是老师作为辅助,给予方法或者帮助,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章,所以在引课中,教师的行为应该是引导者。不论教学设计还是老师语言都应该是引导的,辅助的,鼓励性的。规律如下:

1.导课: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要与课文有联系。

2.导入:初探课文培养学生复述能力,了解大意,运用鼓励语言。3.理解课文的引导:方法多样,灵活变更。利用眼神、语言高低停顿、提问等手段组织教学。

4.多媒体使用恰当。5.小练笔设置有针对性。

6.总结性的语言和精炼的问题设置。

六、有效教学课堂研究与展示活动反思

这次有效教学课堂研究与展示活动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激发很大,展示老师积极收集专业知识,备课组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理论,基于专业理论之上确立了具有曼新小学三年级特色的小专题。展示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程度和学习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并重视学生课堂生成,预设充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随心所欲的畅游知识的海洋。我也收获了多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如下:

1.中段女老师的引导方式要多样化,语气的高低起伏,评价语的恰当合适,与学生交流的真挚眼神,情感的收放自如。

2.引课过程中既符合课堂气氛又具有艺术性的过渡语和衔接语。3.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给与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为突破一个重难点。

上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六年级读后感600字下一篇:一个月实习通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