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

2024-05-15

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精选14篇)

篇1: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

xxx(单位)语言文字规范化制度

为了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管理,推进各项公务用语用字的正确、规范,准确、高效地履行公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普通话的普及,使普通话成为机关公务用语。

(一)全面推广普通话,推动干部在机关内各种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以形成良好的语言氛围。

(二)下列情况必须使用普通话:、执行公务时首先使用普通话;、重大活动的主持、发言使用普通话;3、各类会议的发言坚持使用普通话;、对外宣传 , 包括新闻发布、接受媒体采访等坚持使用普通话;、接待工作,特别是接待外地来客时坚持使用普通话。

(三)积极推进机关公务员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同时,逐步把普通话作为新进人员的录用条件之一。

二、加强对机关各项用字的管理,努力实现用字规范化。

(一)在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科室(所)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及其职责,落实日常工作,切实加强对本机关用语用字情况的督查和管理。

(二)制发的公文,用语用字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不出现繁体字、异体字和错别字。公文印发前,必须进行三次校对,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

(三)在日常工作中用字规范,单位的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宣传栏等必须使用规范汉字,不得出现繁体字、异体字和错别字。

(四)在上报信息的材料上用字规范,不出现错别字、繁体

字、异体字。

三、加强对机关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努力使我单位成为党政机关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表率。

(一)各科室(所)要进一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依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管理,努力在区直机关中率先实现普通话普及和用字规范。

(二)积极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并组织相关培训,不断增强干部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职业语言素质。

1、利用机关学习的时间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语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2、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应用技能竞赛;

3、充分利用每年一周的全国推普宣传周(每年9月份第2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氛围。

(三)把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机关工作计划和机关创建精神文明的总体规划,切实提高我单位机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

(四)加强对单位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全面提高本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篇2: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

为全面推进我局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及省、市、县语委工作部署,结合我局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成立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逐级管理。制定局语言文字工作规划、制度,切实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以下简称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将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工作纳入局工作计划,作为我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条 局机关及基层所属各单位张贴各种宣传标语,制作固定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第三条 开展各种语言文字类活动,将普及普通话和汉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公务活动和新闻宣传常规管理。

第四条 普通话、规范字是基本用语用字。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

(一)单位工作交谈用语;

(二)公务接待用语;

(三)各种会议用语;

(四)窗口服务;用户维修维护、收费;

(五)新闻采访用语;

(六)新闻播音、配音用语;

(七)文件、规章制度、决定、办法、通知、公告、信函、信息简报等一切公文用字;

(八)公用印章、标牌、标志牌、指示牌、名称牌、标语牌、海报、会标、奖状、证书以及公务用名片用字;

(九)宣传栏、公开栏、墙报等宣传用字;

(十)办公室、会议室、服务厅、演播室、机房等各种环境文化设计用字;

(十一)票据、报表等用字;

(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外,单位内不得使用下列汉字:

(一)已简化的繁体字;

(二)已淘汰的异体字和旧字形;

(三)已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

(四)已更改的生僻地名和旧译计量单位名称用字;

(五)有损社会文化环境,带有不良文化倾向的用字。

第六条 使用汉字、标点符号、汉语拼音等,应当执行国家现行有效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简化字总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等标准。

第七条 新闻工作人员实行普通话等级制度,不定期组织普通话水平培训与测试。第八条 局将《语言文字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科室、局所属各单位工作与业务考核管理,并作为各级各类评先选优的硬性指标。

第九条 精心组织每年的“推普周”宣传活动,促进局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第十条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档案管理,及时规范整理、及时归档,做好检查工作。

篇3: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

关键词:事业单位,政工工作,语言运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事业单位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支柱, 其改革工作也在逐步深化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一些事业单位政工人员不注重语言表达方式与策略, 不仅严重影响了自身形象, 也影响了整个单位工作的开展, 为此, 政工人员需要积极探索新型政工工作内容, 创新政工工作形式, 提升语言运用水平, 做好交流沟通工作, 以带动其他工作的全面开展。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1. 政工人员语言表达的作用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政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而各项工作的计划、布置与开展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 要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 要讨论组织内部所遇到的问题, 要与属下进行各种谈话……因此, “政工群体”讲话受众多、引人重视、影响面大, 也惹人品评。在一些事业单位,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有事你甭找某书记, 那人说话没份量!”或者“让某科长出面?不行不行, 那人讲话一点份量都没有”, 诸如此类的话都反映出一位领导者讲话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仪态风度影响到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的形象和威望, 一个人一旦“讲话”没有了份量, 他在这个组织中的地位也就可轻可重了。

2. 政工人员语言运用技巧

事业单位政治工作人员必须要意识到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与语言素养, 让单位内部的人员紧密联系起来, 让他们共同为了单位的发展不断奋斗。鉴于此,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首先研究语言应用方式, 在沟通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技巧, 提升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效率与有效性。

2.1 平时要谨言慎行

身为一个单位的政工人员, 在日常工作中, 与上级领导、平级同事及下级员工相处时, 要保持形象的一致性;不能将道听途说来的消息随便向上级汇报, 也不可将严肃的内容用轻率的态度发布出来;平时言行无拘、信口开河、吹吹呼呼、嘻嘻哈哈、都会给人一种轻率不严肃的印象响, 你说出来的话很难让人当真, 自然也就失去了分量。

2.2 不轻易许诺

在与人交谈时, 态度要诚恳, 语言要实在, 遇到问题时要冷静, 不可在没经过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的前提下, 轻易向上级保证“我们一定能……我们决不会……”或者向下级许诺“这事有我呢, 你放心一定能解决”, 一旦事情受挫没有成功, 你的保证成了一句空话, 那么你以后的诺言便不再被人信服, 从而给人留下说话“没准”、“没分量”、“不算数”的印象。

2.3 讲话时要观点鲜明

有些政工人员在工作中信奉“中庸之道”, 说话不偏不倚、模棱两可、让人摸不着头脑, 诸如“我们绝不能……, 对这种行为要坚决制止!当然了, 有些情况还须具体分析……”, 这样让人很难辨清领导者的真实情感和态度, 给人一种总抹稀泥, 说了跟没说一样的感觉, 你的语言自然也没什么分量。

2.4 讲话时要推理正确、逻辑严密

政工人员的讲话稿一定要认真准备, 反复推敲, 逻辑严密, 言之有物, 这样才能增强语言的力度。有的政工人员在没有讲稿或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 任意发挥就可能出现一些推理上的失误和漏洞, 让听者对你的观点发生怀疑, 甚至当笑话到处传说, 使你的讲话失去分量。

2.5 学会控制谈话的局面

有些政工人员在交谈中总是很被动, 被谈话对方所左右, 不能控制整个谈话的局面, 这样不仅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 还会给人一种说话“很软分量很轻”的印象。因此在谈话过程中.要尽量争取主动, 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 并且能及时结束谈话内容。如“今天我还要参加一个会议, 请您在半小时内把情况介绍完。”或者“我们能为你提供的帮助就是这些, 今天就到这里吧, 下次再谈!”

2.6 讲求语言技巧

政工人员虽然不是专业的语言工作者, 但却要在工作中成为高超的语言运用者。因此在语言表达中要做到重音突出、语气得体、语调抑扬顿挫。有的政工人员, 讲话时吞吞吐吐不够流畅、或平平淡淡不够生动, 也会给人留下“说话不到位”、“分量不够”的感觉, 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 调整合适的语气, 运用起伏多变的语调把问题的重点和一句话的重音讲清楚、说透彻, 语调铿锵, 掷地有声, 让人一下子便能领会话语的主旨, 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 在双向沟通交流时, 还要注意讲话时的表情和仪态。一些政工人员只注意讲话的内容而忽视了外表体姿面部眼神表情, 会让人疑心你在这种随随便便的情态下说的话能不能当真。因此, 在进行比较正式的谈话时, 应该用得体的衣饰, 深沉的目光, 凝重的表情和有力的手势来配合你所说出来的话, 使整体语言更沉稳、更老练, 也更有分量。

结语

总而言之, 事业单位政工工作人员, 需要不断学习语言技巧, 不但提升自身的素质, 这这样才有利于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 逐步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政工队伍, 满足社会的发展, 促进事业单位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黎运汉.公关语言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2.

[2]伍娟.新时期基层政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湘潮 (下半月) , 2011 (07) .

[3]赵永荣.浅谈政工人员在园林事业单位改革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23) .

篇4: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

推动上述《规划纲要》的实施,全面推进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关键要抓住理念、格局、体制的创新和构建这三个战略要端。

一、理念:树立四种新理念

“资源”理念。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和交流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资源。它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生活,如同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它属于现代社会的基础性资源。

“文化力”理念。“文化力”是文化生产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总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构成要素,具有文化力的特质,是文化力的基础性要素。解放和发展文化力,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融入”理念。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整体事业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阔的视野,走出传统的象牙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在“融入”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服务”理念。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作为信息文化载体的应用呈现空前流量、高速传播和无所不在的景象。这对语言文字的社会服务提出了迫切诉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是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创新的正确取向,也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二、格局:确立“四位一体”新格局

“四位一体”指的是研究、应用、服务、管理四位一体、协调运行。对语言文字工作而言,研究是基础,应用和服务是目的,管理是保障。当今时代,客观现实不仅要求研究、应用工作的创新和拓展,而且要求服务、监管工作的跟进和创新。确立“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势在必行。

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业务研究。研究语言文字历史现状、传授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培养提高国民语言文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应是研究工作的重点。

语言文字应用工作,应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程,提升水平。

语言文字服务工作,要以三个服务为导向,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和谋求事业发展的增长点,努力构建语言文字公共服务体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融入社会生活,开辟服务新领域,创造服务新方式,在服务中体现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语言文字管理工作,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予以重视和加强。特别应注重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善于运用法律、行政、宣教、科技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实行依法、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语言文字事业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三、体制:构建四方联动新体制

关键是要真正发挥政府主导和语委统筹作用。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统筹作用,就是语委要统筹协调政府相关部门、语委成员单位、相关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联合的优势和协作的作用,全面推进研究、应用、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其次,应当十分重视“部门支持”和“社会参与”的不可或缺作用,将之视为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把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使之参与其中,工作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就可以带动全社会,进而共同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国家和社会和谐语言生活。

构建四方联动新体制,要以“联”起来、“动”起来为突破口,即以多种可行的“联动”方式开展相关工作,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将这种“联动”制度化,形成协调、长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综上所述,理念、格局、体制的创新和构建,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战略要端。

篇5:语言文字规范制度

1、学校成立语言文字管理领导小组,校长兼任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朱荣、韩雪、袁明谷为成员。

2、每学期开学向学生宣传语言文字的方针和政策。

3、校牌、校徽、各种标牌、标语牌用字规范。个别不宜改动的,在近旁附规范字。

4、校内所有公文、报刊、讲义、试卷等印刷物用字一律以《简化字总表》为准。

5、各教室、图书馆布置、宣传窗、板报用字规范,符合现行规范字标准。

篇6:语言文字工作奖惩制度

1.要求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即:语文老师二级甲等87分,其他非语文老师二级乙等80分。未达标教师,原则上不聘用。

2.教师要积极参与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不断提高自身规范用语水平,使我校全体在岗教师普通话达标率100%,并把语言文字规范的要求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和教学基本功能力考核中,考核结果作为聘用、晋级和评优的条件之一。

3.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中的主渠道作用。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切实改变重知识,轻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语言习惯,对做的好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4.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力度,做好科学研究工作,要在教师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并面向社会做好宣传,特别要精心组织并开展好每年一度的推普宣传周活动,对于做的好的个人和班级作为评选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的依据之一。

5.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并将这项工作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

6.全校教职工要自觉遵守规定,在教学(上课、辅导)、接电话、开会、集体活动、与学校交谈时必须做到100%使用普通话。

7.教师之间交谈(学生在场)做到100%使用普通话,教师之间交谈(学生不在场)允许说母语,但力争在校园内100%使用普通话。

8.教师教学用字(备课教案、上课板书)必须做到100%使用规范字。学生坚持用普通话的情况,在学生手册语文成绩栏内结合“写字”成绩有所反映。

9.学校不定期举行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比赛竞赛活动,对成绩优秀者当场公布成绩并给予一定奖励。(当场奖励)

篇7:语言文字工作制度

二、努力写规范字。作业时做到写字工整,文字规范,避免错别字、病句。

三、进取参加各级口语实践活动,成绩突出。

四、进取参加推普宣传工作。

篇8:八旗制度与满语言文字的湮没

关键词:八旗制度,满语满文,身份认同

一、八旗制度的创立

八旗制度是满清始祖努尔哈赤所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旗皆纯色。明万历四十三年,为适应当时形势,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重大改造,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创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其制规定:“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左右立梅勒额真。”对行军作战作如下规定“:若地广则八固山(汉译旗、旗分之意)并列,队伍整齐中有节次,地狭则八固山合一路而行,节次不乱。军士禁喧哗,行伍禁纷杂。当兵刃相接之际,披重铠,执利刃者令为前锋;披短甲善射者,自后冲击;精兵立于别地观望,勿令下马,势有不及处即接应之。”[1]64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有400个牛录。这时所编设的八旗组织,即后来的八旗满洲。八旗制度建立后,每旗所辖的牛录数和牛录下的丁数时有变化,但旗制终清不改。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八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第一,它与清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满族很早就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它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一个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制度———八旗制度[2]461。顺治元年,满人入主中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满洲人丁稀少、语言不通。“马上得天下”的满洲人面对新的形势制定出了新的治国之策。即“满洲根本”辅之以“旗民有别“”满汉一家”[3]704。即八旗满洲乃我朝之根本。由满族支配的清朝政权,其核心为八旗制度。

第二,它是清王朝统治的坚固堡垒。清太祖和清太宗利用八旗组织,引贤纳士,招揽汉、蒙等民族加入。在政治上,八旗对满人入关意义重大,没有八旗,不会有清朝入关的成功;八旗对清朝政权意义重大,没有成功的迁都入关,亦没有清朝昔日威震四海的统治。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为恢复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更定内外官制“略仿明制,而损益之”,建立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兼用汉人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机构。大学士与六部尚书、侍郎以及督察院等中央各部的长官,一般是采用满汉兼用。各省总督、巡抚有满人也有汉人,知府以下官吏多系汉人。各地驻防将军则一律委任满洲八旗官将。

第三,它与清朝旗人身份认同直接相连。八旗制度之所以延续如此长久,是因为八旗制度与旗人身份紧密相连。正是这个特点,让众多八旗子弟把自己看为一个有形的集群———旗人。如乾嘉年间的著名的文学家满洲人铁保,在任官时,在八旗中遍搜诗人,得八旗满、蒙、汉诗人180余位,诗50卷,编辑成《白山诗介》刊行。铁保在诗集的《自序》中有言“:里井与余同,风俗与余同,饮食起居与余同,气息易通,瓣香可接。其引人入胜,较汉魏六朝为尤捷,此物此志也。”[4]55“序言”虽拘于论诗,但生动反映了旗人对八旗的深刻认识和深厚感情,是八旗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满族语言文字湮没与八旗制度的关系

八旗制度与满族语言文字的最大关系就在于旗人的自我身份认同,而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也来自于统治者对他们身份的认可。身份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崇汉书。伴随政权统治的需要,满文字的推广使用成就了一批文人,天聪三年设立文馆,翻译汉文书籍。顺治在《资政要览》序中写道“:朕孜孜图治,学于古训,览四书、五经、通鉴等编,得其梗概,推之十三经、二十一史及诸子”“,乃采集诸书中之关于政事者,为三十篇”,“于每篇贯以大义,联其文词,于忠臣孝子、贤人廉吏,略举事迹”。此数言可见,儒家经典之“忠孝贤”已深入福临内心。满文创制之后,通过翻译汉文典籍给清朝社会统治带来的深刻变化,对八旗社会的思想文化产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八旗社会文人阶层的出现。满族人长期以来以尚武为荣,满文实行,在很多方面改变了八旗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八旗中的尚文风气开始出现,旗人的道德观及文化追求逐渐皈依到儒家范畴之中。思想观念的变化,使满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政策由译汉书发展到了编纂带有汉民族特色的书籍上来。在顺治帝的倡导下编纂《劝善要言》、《孝经注》、《孝经衍义》、《人臣敬心录》、《道德经注》等等,康熙帝时也编纂了一些,像《朱子全书》和《佩文韵府》。从译汉书到编纂书的过程,可以看出汉文化逐渐被满清统治者接纳吸收倡导,而这些文化便在满清八旗中推广开来。

2.用汉臣。自清入关以来,诸位皇帝在用汉臣方面都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顺治帝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他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决心改变“但见满臣奏事”的现象。顺治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杀,敬谨亲王尼堪遇伏衡阳身死。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顺治感到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是收买安抚汉人,镇压反抗[5]27。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重用汉臣在康熙时期也有所体现,康熙强调兴礼教,尊崇程朱理学。康熙九年颁布上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气,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弟子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在汉臣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年羹尧。年羹尧本为汉人,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后一路升迁,任四川巡抚、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雍正年间,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其中李卫、田文镜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确实了解并重用汉人。汉臣被重用是八旗制度模糊民族概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八旗子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3.改伦理。清朝诸位皇帝屡发上谕,故“八旗为本”深入人心。八旗内部长期相互通婚。顺治曾以其幼妹和硕纯恪公主(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将侄女(豪格之女)下嫁靖南王之子耿精忠;将侄女(硕塞之女)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子,以示优宠。顺治本人即纳四个汉女为妃,康熙皇帝的汉军旗妃嫔便更多些,如:良妃卫氏、密妃王氏、庶妃张氏、襄嫔高氏、静嫔石氏等等。除通婚外,另有抬旗,清政权以抬旗的方式以示恩宠。雍正十二年九月,胤禛以其勤妃之母乃镶黄旗包衣汉姓人陈善道之后人,遂颁旨令此外戚陈氏“著出包衣”,入于本旗之汉军。并将陈氏家族七十余人编一佐领,令其族人管辖。尤为突出的是,还有径由包衣汉姓,越过八旗汉军,一跃而成八旗满洲,可谓一步登天。然而,抬旗这一举措,无疑是人为地加速了满汉文化的融合,逐渐地将汉文化“官方化”,使满文化略褪颜色。在汉民族文化中,与“婚”相对的便是“丧”。无疑在人口较多的汉民族文化影响下,旗人的丧葬礼仪也发生了变化。在明代,女真人为死者戴孝,将发编辫,发梢系上两个小铃铛,以示哀思。女真诸多葬法中实行最多的是火葬。近年从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爱新觉罗家祖坟中发掘出土的骨灰坛子,为火葬习俗提供了证实。火葬与其流动迁徙的生活状态相适应,葬礼极简,而后受多种文化影响,逐渐复杂。满人入关后为直系尊亲服丧,身着大庄粗布的“吐边孝”孝袍,头戴青布小帽,足穿青布靴,既不用白帽结,鞋上也不蒙白布,与汉族丧服相比“,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这是由于女真旧俗原无孝服之说,穿白色孝服完全是仿效汉制。免却殉葬这一恶习,是接受儒家思想的一个体现,也是文明的进步。满族丧葬礼仪的变化不是语言文字湮没的因素,但它着实反映着八旗子民淡薄的民族意识,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八旗制度对满语言文字的影响。

篇9:论反义关系存在的语言单位

关键词:反义关系 语言单位 义位 反义聚合

谈及反义关系,多数人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反义词联系起来,认为反义关系只是指词与词之间意义相反相对的关系,说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也往往指的是反义词的确定方法,事实上,这种理解是狭隘的,它缩小了反义关系的外延。

从大量的语言事实出发,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反义关系其实存在于各级语言单位之中,正如郑远汉先生所说,“反义对立在各级语言单位之间都有表现”[1]。下面结合《论衡》中的用例做一下具体分析。

一、义位与义位之间的反义关系

这种反义关系即所说的“词内反义对立”,“指同一词项有意义或用法相反或相对的现象。意义或用法相反或相对就是差别,是语义差别的特殊情形。这种差别是同一词项内的差别,因而一般应表现为不同的义位或义位变体,是义位或义位变体的反义对立,不是词项之间的语义差别,不同于反义词。”[2]义位或义位变体虽不属于语言单位,但却属于词汇学的研究范围,为了讨论的全面,这里我们也把它们之间的反义关系归入其中论述,毕竟这种反义关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表现在词汇内部的一种客观存在。其实,这之前和之后都有人论述过此问题,只是名称不同,有的称“反义共存”[3],有的称“同词反义”[4],有的称“反义同词”[5],但都指的是同一个历史平面上,一个词的词义系统中存在着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义项之间的语言现象,与训诂学上的“反训”有所区别。这种反义关系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如“受”有“授予”义和“接受”义,“市”既有“买”义又有“卖”义,“臭”既有“香味”又有“臭味”,等等。现代汉语中如郑远汉举到的动词的例子,如向与背的对立,受与授的对立,毁与成的对立,臧与否的对立,等等。

与此相关,有的文章也论述过“反义同形词”[6]和“同形反义词”[7],但其外延要比上面讲的“词内反义对立”之类大。它不仅包含同一个词内义位与义位之间的反义关系,有时还包含两个词之间的反义关系,而这两个词是同形同音的,如余雄杰文章中举到的由假借、通假而致同形反义的例子,其中的“徂”和“乖”各自两个意义的相反相对其实都代表着两个词之间的反义关系,而非一个词的两个义项之间的反义关系。所以,严格地说,这时的反义关系即为反义词。而有的文章为了避免这种区分,同时也为了扩大考察的范围(将其扩展为字、词和固定短语),从而将这种语言现象命名为“同形反义现象”[8],这种命名方式倒是可以减少一些术语概念上的争端,但也应在具体分析例证时明确说明是哪两种语言单位之间形成的反义关系。

二、词素与词素之间的反义关系

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素聚合即构成反义并列式合成词,或称“反义相成词”[9],如“得失、多少、左右、古今”等。过去讨论这类词多把它们作为一个合成词来看待,只注重它们的整体合成意义,而很少关注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成分的意义及相互关系以及各组成部分的意义与整体词义的关系。当然,有的文章也从该类合成词的构成条件、意义特点,在词汇、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是词等方面作过详细而深入的论述[10],但这方面的成果毕竟不多,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事实上,这类词在开始时是意义相反相对的两个词的连用,即反义连用,但随着人们的频繁使用及词义的发展演变,它们的意义逐渐凝固为一、且不可分割,从而形成一个个的合成词,从形成之初看,是反义词之间的关系,从形成之后看,便是反义词素之间的关系了。例如:

(1)人命有长短,时有盛衰,衰则疾病,被灾蒙祸之验也。(《论衡·命义》)

(2)其王日之长短,与拜去璧远近相应也。(《论衡·吉验》)

例(1)中的“长短”指的是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是词组,例(2)中的“长短”则引申指时间,另外,它也可引申指距离、长度,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此时的“长短”是词,“长”和“短”便是反义词素之间的关系,例(1)中的“长”和“短”则是反义词之间的关系。

可见,从词素之间的反义关系角度着手研究此类合成词更有助于深入探讨该类词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情况,比单纯地就词论词更有意义。

三、词与词之间的反义关系

词与词之间的反义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反义词,对它的研究范围可以说已相当广泛,在其定义、判断标准、类型、特点、作用等方面都有文章作过不同程度的论述,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反义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这种反义关系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在此不再赘述,但要强调指出的是,目前,作为古汉语反义词的系统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尽管已有一些文章出现,但其研究深度还不够,多数仍局限于对反义词的静态共时描写,诸如如何判定反义词,反义词的分类及作用等方面,缺乏动态历时的比较,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故而不能廓清整个古汉语反义词的全貌。当然,这种宏观性的工作还需要微观的具体的专书反义词研究成果来支持,只是我们应加强两者的联合,尽快做好各部专书反义词的研究,以进一步推动反义词的系统研究工作。

四、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

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在古汉语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古汉语专书的词汇中,因为词和词组的划分历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对有些词语,我们一时难以断定它们是词还是词组,在不被广泛使用的古汉语中,即在使用频率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就把这些词语暂定为词组。而之所以将此归为反义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因为它们有发展成词或演变成现代汉语固定语的可能,即在词汇发展演变的链条上还是有其研究价值的。事实上,现在作为词来使用的语言单位在其产生之初都是词组的形式,只是在长期频繁的使用过程中其形式逐渐稳定,意义也渐趋凝固,从而发展为词了。

下面是《论衡》中词组之间存在反义关系的几个例子:

(3)始生而死,未产而伤,禀之薄弱也;渥强之人,必卒其寿。(《论衡·气寿》)

(4)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论衡·问孔》)

(5)然而人君犹以无能处主位,人臣犹以鸿才为厮役。(《论衡·命禄》)

例(3)中“薄弱”和“渥强”存在反义关系,“薄弱”在现代汉语中已演变成词而稳定下来,和它成反义关系的“渥强”则换成了“雄厚”“坚强”等。类似的词组之间成反义关系的还有很多,如“大巨-微小”“穷困-达通”“强大-细弱”等。例(4)中“有余”和“不足”可暂定为词组间的反义关系,而到了现代汉语中它们已成为完全的反义词了。例(5)中“无能”和“鸿才”相反相对,在现代汉语中“无能”演变为词,而“鸿才”仍是词组。

刘叔新、周荐在讲到词汇中存在的反义方式时将其分为三类,即词与词、语与语和词与语[11],不过,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而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他们所谓的“固定语”在古汉语中大部分是以词组的形式存在的,如“大恩大德-小恩小惠”“朝气蓬勃-暮气沉沉”等,所以我们分出“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这一类。之所以没有单列出“词和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这一类,一方面是因为词和词组有相通性,词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词,所以此类反义关系的数量是非常少的,可看作“词与词之间的反义关系”与“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中的一个过渡形式,有“词与词之间的反义关系”与“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是为了语言单位的对称性,词和词组是不同级的语言单位,在语言运用中人们也往往偏于使用同级的语言单位以表现语言的对称美。但这不等于说此类反义关系在语言中不存在,当“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中一方词组转化为词而另一方仍为词组时,便体现出“词和词组之间的反义关系”。如:

(6)人之交游,不能常欢,欢则相亲,忿则疏远。(《论衡·累害》)

(7)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论衡·幸偶》)

例(6)中的“相亲”和“疏远”成反义关系,在现代汉语中“疏远”是词而“相亲”依然是词组。例(7)中“不知”和“发觉”存在反义关系,而在现代汉语中“不知”仍是词组,“发觉”则演变为词。

另外,句子与句子之间也存在反义关系,不过它们大都是通过词或词组体现出来的,它们自身不能表现反义关系,所以不作讨论。

因此,从总体上看,反义关系集中体现在义位(或义位变体)之间、词素之间、词之间和词组之间,为了称呼的方便,更为了扩大反义关系的研究范围,我们建议把第二、三、四种类型中形成反义关系的语言单位称为“反义聚合”[12]。之所以不包括第一类,是因为义位(或义位变体)本身不是语言单位,另外,对它的研究更多的是与词义的引申发展有关。这样,我们把“反义聚合”定义为:由语义上相反相成的两个语言单位形成的集合体,这些语言单位包括反义词素、反义词和反义词组。

注 释:

[1][2]郑远汉.论词内反义对立[J].中国语文,1997,(5).

[3]任瑞麟.古汉语“反义共存”现象例释[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

报,1994,(3).

[4]曾佑昌.“同词反义”现象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7).

[5]杨志贤.论“反义同词”现象[J].集美大学学报,2002,(3).

[6]时学伟.古汉语词汇中的反义同形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2,(2).

[7]余雄杰.略论古汉语的同形反义词[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

(2).

[8]吴云.试论汉语中的同形反义现象[J].汕头大学学报,1999,(1).

[9][10]谭达人.略论反义相成词[J].语文研究,1989,(1).

[11]刘叔新,周荐.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汪梅枝.“反义聚合”定义及性质的再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

2006,(7).

篇10:语言文字工作制度

二、建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主管,语言文字工作组认真检查落实、监督。

三、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创设长期的宣传环境,营造良好的推普环境。

四、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竞赛,如普通话朗读比赛、演讲、辩论赛、征文、主题班会等,提高师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

五、积极配合语委部门精心组织每年的“推普周”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推普教育活动。

六、建立教师使用规范语言文字评比制度,将普通话合格作为教师录用、业务考核、评优、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七、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档案管理,做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篇11:语言文字工作制度

一、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机关干部带头,率先垂范。坚持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增强干部职工自觉使用普通话、规范字的意识,上下联动,持之以恒,重在实效。

二、加强普通话的普及,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的制度,使普通话成为机关日常工作用语。

(一)区机关干部在各种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切实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广普通话中的龙头作用。

(二)下列情景必须使用普通话:

1.执行公务时;

2.重大活动的主持、发言;

3.各类会议的发言;

4.对外宣传,包括新闻发布、理解媒体采访等;

5.接听来电,接待来访;

6.对外服务、政务受理等窗口应以普通话为基本的工作和服务用语。

(三)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的制度。

1.机关工作人员中,凡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未取得普通话相应等级工作人员均应参加普通话话培训和测试,并取得相应等级。

2.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到达三级甲等以上,新录用的公务员要到达二级乙等以上。

3.普通话水平达不到等级要求的各类人员将不得参加评优、评先。

4.普通话水平作为干部提拔、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加强对机关用字的管理,努力实现用字规范化。

(一)认真执行国家现行文字应用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标准,推行规范汉字,严格把好用字关。

(二)下列机关用字必须规范:

1.机关的名称牌;

2.机关内各种标牌、指示牌、标语牌、告示栏、宣传橱窗(栏)、电子显示屏等;

3.机关公文、印章、材料、网络网页以及其他各种印刷品;

4.下发的奖状、奖牌、证书等;

5.大型活动的会标、标语、背景图案、宣传单等。

四、加强对机关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

(一)成立各机关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健全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日常组织管理,加强对本机关用语用字情景的督查。

(二)进取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定期组织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干部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职业语言素质。

(三)把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创立行业精神礼貌的总体规划,作为年终评优创先的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地提高本机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

(四)建立机关语言文字检查制度。

1.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按要求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办公桌上必须设立“请说普通话,请用规范字”桌牌。

2.各科室公文用字规范,杜绝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等不规范用字。

3.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列入公务员基本行为规范;把语言文字工作列入机关公务员、工作人员的职责,列入机关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的资料;把语言文字作为个人年度评优表模的重要资料进行考核;把普通话合格作为录用公务员的一项条件。

4.凡发现工作人员不按要求说普通话三次及以上者,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令其限期改正,且个人当年不得参加机关评优,其所在科室当年也不得参加优秀科室评选。

5.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机关各科室语言文字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篇12:语言文字工作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全体教师教学时务必使用普通话。上班时间务必使用普通话,对外电话联系、接待家长使用普通话。

二、教师在板书、作业批改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律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字,不得出现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和错别字。

三、教师要主动对学生进行规范用语、用字的教育,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帮忙改正。

四、班主任教师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用心配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年级或班级的语言文字宣传活动。

五、用心参加社区、共建单位的语言文字工作,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六、用心参加语言类、书法类竞赛,争取优异成绩。

篇13: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

语言文字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关键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深刻认识语言文字事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 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着力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加快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二是自觉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 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事业的独特作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文明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 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全民性、恒久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语言文字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 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事关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语言文字事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四大战略任务, 无不与语言文字事业相关, 明确要求“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事业和各项工作, 可以而且应当在完成这四大战略任务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第一, 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发挥观念导向作用。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的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 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即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的提炼, 无疑是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个范例。而其丰富而深远的内涵, 仍然有待于用规范、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文字阐释和宣传, 以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 要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发挥思想潜化作用。应当承认, 古今经典对于人们道德素养形成有潜移默化作用。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今人学者于丹说“半部《论语》修自身”, 尽管对《论语》有争议, 也确需抱扬弃态度, 但却都承认《论语》两千多年来对人们道德观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经典, 或是现代的名著佳作, 乃至一个口号、一个校训、一个准则等等, 都是需要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如北京精神的八个字“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都是语言文字的提炼和运用。而这些语言文字的提炼和运用, 无疑都包含着某种思想道德导向和价值取向, 并在长久的运用过程中逐渐起到潜化作用。

第三, 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文化基础作用。语言文字是一切文明文化及其产品的载体和构成要素。现代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的形成及其传播, 尽管形成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 但语言文字作为其载体和构成要素并没有改变。而且, 任何文化作品和产品的质量的评价, 也离不开语言文字这项标准, 是否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标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这些领域创作生产的所有精神文化产品, 无不存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质量评价问题。十八大报告要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为此, 应发挥语言文字工作在这些领域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 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文化支撑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明确提出如下战略任务: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良好环境, 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 造就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语言文字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本身同样需要在相关方面发展和壮大自己, 同时要为整体文化事业产业的全面繁荣发展和文化整体实力竞争力的增强, 提供基础条件和文化支撑, 为上述各项战略任务的完成提供有力的服务和支持。

如何在以上四大方面更好更大地发挥语言文字事业的作用, 这是语言文字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语言文字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定性阶段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

篇14:事业单位语言文字制度

一、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创新语言文字工作的理念、内容、机制和方法,切实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服务的水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语言文字工作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服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创新中尋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大力扶持语言产业,做好语言产业规划、宏观指导、政策优惠等工作,提高语言产业的经济贡献度。要树立“资源”理念,探寻语言文字作为战略性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积极利用和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要主动融入教育大局,落实“三纳入一渗透”要求,切实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造条件。

二、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整体发展。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农村教师、少数民族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薄弱等问题。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要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心向基层、农村和偏远地区下移,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特别要加强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培训,实现语言文字工作的新突破。要加强语言文字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要推动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四大重点领域同步发展,推动语言文字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学科理论建设、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同步开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构建和谐生活,营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绿色强调的是“和谐”“包容”,绿色发展必须以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为前提。当前我国语言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主要有普通话和方言地位之争、语言保护滞后、语言污染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要依法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和外语、学习英语和学习外国语的关系,尊重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推普和语言多样化中寻求平衡,避免发生类似“推普废粤”的语言冲突事件。要做好语言资源的保护工作,做好方言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工作,将语言资源保护纳入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积极推进语言文字保护立法工作,对语言使用特别是网络语言的使用加以规范引导,同时要大力弘扬和传播汉语的文字美、语意美和语境美。

四、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树立全球视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读懂中国。习近平同志指出,“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这既肯定了语言在国家交流中的作用,也对语言文字工作走出国门提出了新要求。要创新语言文字交流传播的途径,加强与涉外机构的合作,通过孔子学院教学、对外汉语教育培训、国际学术交流、民间外交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积极主动开展和参与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合作。以“一带一a路”建设为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字交流与合作,加快汉语国际化进程,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五、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高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人民大众的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语言文字发展的成果。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是语言文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的根本目的。要搭建多层次咨询服务平台,面向全民、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语言文字知识和社会应用等咨询服务。推广和规范盲文手语,培养盲文手语专业人才,为听障、视障人员提供更多盲文手语翻译和语音阅读、提示等服务。扶持语言产业发展,让人民分享语言红利。建立语言专业人才服务平台,为语言专业人才就业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上一篇:计划生育网络建设经验交流发言材料下一篇:新媒体运营专员岗位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