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2024-05-24

方法论(精选8篇)

篇1:方法论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的概念 1

1.2 研究的分类 3

1.2.1 按研究领域分类 3

1.2.2 按研究目的分类 6

1.2.3 按研究方法分类 6

1.2.4 按研究性质分类 7

1.3 研究的过程 8

1.4 学生研究的特点 9

1.5 小结 10

1.6习题 11

第2章 确定研究主题 12

2.1 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 12

2.2 研究主题的来源 14

2.3 确定研究主题的考虑 15

2.3.1 考虑价值 15

2.3.2 考虑自己 16

2.3.3 考虑指导 16

2.4 学位论文需要满足的要求 17

2.4.1 研究目标 17

2.4.2 合理使用参考文献 17

2.4.3 研究方法 17

2.4.4 研究结果的表达 18

2.4.5 结果分析 18

2.4.6 结论和建议 18

2.5 小结 19

2.6习题 20

第3章 研究范式 21

3.1 存在论和认识论 21

3.2 研究范式 22

3.2.1 实证主义 22

3.2.2 解释主义 23

3.2.3 批判主义 24

3.3 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的关系 25

3.4 小结 26

3.5习题 27

第4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29

4.1 研究方法 29

4.1.1 行为研究 29

4.1.2 案例研究 30

4.1.3 人种学研究 31

4.1.4 扎根理论 32

4.1.5 调查研究 32

4.2 研究技术 33

4.2.1 面谈 33

4.2.2 观察 34

4.2.3 文献研究 34

4.2.4 客观测量 35

4.2.5 问卷 35

4.2.6 分类 36

4.2.7 解释学 37

4.2.8 符号学 37

4.2.9 叙述和隐喻 38

4.2.10 数据预编码 38

4.2.11 描述统计 39

4.3 小结 41

4.4习题 43

第5章 研究的有效性 44

5.1 有效性的含义 44

5.1.1 实证主义的有效性 45

5.1.2 解释主义的有效性 46

5.2 测量的有效性 47

5.2.1 内容有效性 47

5.2.2 准则有效性 48

5.2.3 构建有效性 48

5.3 归纳和演绎 48

5.3.1 归纳 48

5.3.2 演绎 49

5.3.3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50

5.3.4 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50

5.4 证伪主义 51

5.4.1 理论的构建 51

5.4.2 理论的生存 51

5.4.3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 52

5.5 科学的结构性整体理论 52

5.5.1 理论应被看做是结构性整体 53

5.5.2 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研究纲领 53

5.5.3 理论的判定标准 53

5.5.4 对结构性整体理论的批判 54

5.6 小结 54

5.7习题 56

第6章 撰写研究申请 57

6.1 研究申请的作用 57

6.2 研究申请的结构 58

6.2.1 名称 58

6.2.2 绪论 58

6.2.3 目的和目标 58

6.2.4 创新点 59

6.2.5 研究方法 59

6.2.6 里程碑 59

6.2.7 结果 60

6.2.8 与客户协作 60

6.2.9 资源 60

6.2.10 图形计划 61

6.3 避免陷阱 61

6.4 研究的可行性 62

6.4.1 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 62

6.4.2 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 62

6.4.3 完成研究的时间限制 62

6.4.4 拥有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63

6.4.5 足够的资金支持 63

6.4.6 涉及的风险 63

6.5 小结 64

6.6习题 65

第7章 文献综述 66

7.1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 66

7.2 文献检索 67

7.2.1 文献形式 67

7.2.2 追踪文献 69

7.2.3 文献检索技巧 71

7.2.4 反思文献检索模型 71

7.2.5 建立参考书目 71

7.3 进行文献综述 72

7.3.1 抽取、记录和总结 72

7.3.2 填写和保留 73

7.3.3 良好的习惯 73

7.3.4 使用计算机管理 73

7.4 小结 74

7.5习题 75

第8章 计划研究项目 76

8.1 研究计划的目的 76

8.2 典型的计划过程 77

8.2.1 确定研究目的 77

8.2.2 确定并列出活动 77

8.2.3 对活动进行排序 79

8.2.4 绘制网络计划 79

8.2.5 估计活动时间 81

8.2.6 通过时间分析网络 82

8.2.7 检查资源 83

8.2.8 重新计划 85

8.3 小结 85

8.4习题 87

第9章 参考文献和引用 88

9.1 承认他人的工作 88

9.2 使用引语 89

9.3 使用引用 89

9.4 参考文献部分 90

9.5 参考文献信息 91

9.5.1 来自期刊 91

9.5.2 来自书籍 91

9.5.3 来自会议论文集 92

9.5.4 来自公司报告 92

9.5.5 来自互联网 92

9.6 剽窃 93

9.7 小结 93

9.8习题 95

第10章 撰写学位论文 96

10.1 学位论文的标准 96

10.2 典型的学位论文顺序 97

10.3 写作风格 98

10.4 准备撰写 99

10.4.1 计划章的顺序 100

10.4.2 计划章中节的顺序 101

10.4.3 确定表达的详略 102

10.4.4 对数据进行解释 103

10.4.5 选择数据 104

10.5 章的撰写 104

10.6 编辑和校对 106

10.6.1 编辑 106

10.6.2 校对 107

10.7 小结 107

10.8习题 109

第11章 口头表达 110

11.1 口头表达的重要性 110

11.2 了解听众 111

11.3 基本结构 111

11.4 内容量 111

11.5 强调 112

11.6 总结 112

11.7 视觉辅助 112

11.8 个人技巧 113

11.8.1 声音 113

11.8.2 身体语言 113

11.9 克服紧张 114

11.10 准备口头表达 114

11.11 口头表达技巧 115

11.12 口头表达形式 115

11.12.1 正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口头表达 115

11.12.2 会议口头表达 116

11.13 评价口头表达 116

11.14 小结 117

11.15习题 118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120

12.1 撰写研究报告的目的 120

12.2 发表研究报告的步骤 121

12.3 研究报告的结构 122

12.3.1 标题页 122

12.3.2 摘要 123

12.3.3 背景 123

12.3.4 文献综述 124

12.3.5 方法 124

12.3.6 结果 124

12.3.7 结论和建议 124

12.3.8 参考文献 125

12.3.9 附录 125

12.4 围绕核心内容 125

12.5 写作风格 125

12.6 小结 127

12.7习题 128

第13章 伦理问题 129

13.1 伦理 129

13.2 符合伦理地进行研究 130

13.3 尊重研究对象 131

13.3.1 征得同意 131

13.3.2 提供研究信息 131

13.3.3 有权利退出 132

13.3.4 匿名 133

13.3.5 避免伤害 133

13.3.6 避免欺骗 134

13.3.7 尊重自治能力 135

13.4 良好的科学实践 135

13.4.1 遵守专业标准 136

13.4.2 记录研究结果 136

13.4.3 接受质疑 136

13.4.4 承认他人的贡献 136

13.4.5 团队领导与协作 137

13.4.6 满足新学生的需要 137

13.4.7 保密和存储第一手数据 137

13.5 出版许可 137

13.6 保密问题 138

13.7 小结 139

13.8习题 141

第14章 管理和执行 142

14.1 了解学习风格 142

14.1.1 行动主义者 142

14.1.2 反思者 143

14.1.3 理论家 143

14.1.4 实用主义者 143

14.2 管理导师 143

14.2.1 建立并维持与导师的良好关系 143

14.2.2 定期见面并预先准备 145

14.2.3 短期计划 146

14.3 管理平衡行为 146

14.3.1平衡的内容 146

14.3.2平衡而不是压力下的崩溃 147

14.4 管理时间和任务 148

14.4.1 良好的计划 148

14.4.2 研究的典型阶段 148

14.5 小结 150

14.6习题 151

第15章 研究完成之后 152

15.1 研究反思 152

15.1.1 研究的意义 152

15.1.2 研究的普适性 152

15.1.3 研究的可靠性 153

15.1.4 研究的有效性 153

15.1.5 研究的局限性 153

15.1.6 做得更好 153

15.1.7 未来研究的主题 153

15.2 研究后的生活 153

15.2.1 兴高采烈 154

15.2.2 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154

15.2.3 做所有被推迟的事 154

15.3 必须做的其他事情 154

15.3.1 在期刊上发表文章 155

15.3.2 参加会议 156

15.3.3 计划下一步活动 156

15.4 小结 156

15.5习题 157

附录1 研究申请例文 158

附录2 研究报告例文 164

篇2:方法论

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有的从归根结底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结为关于思维问题的研究。

第一,从科学研究方法所研究的作为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来看,科学研究方法论应是一门思维科学,主体头脑中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既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内化基础上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主体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

主体的实践活动布:身是一种物质活动,不是思维活动。但是,主体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的过程却是一种思维活动,认识格局的形成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

同时,主体一旦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成观念形态的认识格局,他就会进而运用这些认识格局进行新的思维活动,去认识新的客体。因此,对于主体的认识格局及其运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正确地亦即科学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研究。

例如,研究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怎样运用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格局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如何运用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假设和理论等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像直觉、灵感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如何运用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对象和过程进行内化并在内化的思维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格局等等,这一切都是思维科学研究的范围。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的工具和怎样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应该是一门思维科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实验所运用的物质形态的工具,体现了人类的`知识和自然物的结合,是认识结构物化的产物。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

报、纺织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底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底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l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02页。因此,在人类活动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

分。科学研究活动所运用的观察和实验的工具同人类其他活动所运用的工具一样,也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并且是更为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方式、因素和成分。

不惟如此,在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察和实验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同样也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总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什么物质形态的工具和如何运用这些物质形态的工具,是人们的认识结构或思维及其方式的物化和物化过程。

因此,研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即研究科学研究的工具及其运用方法和运用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在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式。这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也应是一门思维科学。

第三,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也表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理论成果即关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结构的客观化。

它一方面是人们实践活动内化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指导,指出应该怎样去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怎样去思考相应的现实存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因此,理论成果无论从它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来看,还是作为思维活动的指导来看,都与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活动有关。

科学研兖方法论对于理论成果的性质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的研察,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类的思维及其方式和过程的研究,因此,

这也说明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门思维科学。

篇3:方法论

一、“民族志”方法论及代表人物

民族志, 也译作文化志, 主要指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 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 以“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通过观察和认知, 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 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 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民族志最初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 马林诺夫斯基把民族志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由该方法取得的特殊的文本形式, 格尔兹则把民族志发展成为一种用“深描”方法对文化进行阐释的地方性知识。目前, 由于民族志重视研究对象的社会行为及其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所以其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学科, 而民族志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对新闻传播研究产生了很大的促进和影响。

二、“民族志”方法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中, 一直存在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大传统。早期的新闻传播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量化研究, 然而随着新闻传播学研究自身的深入与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传播, 而意义是很难单纯通过量化来进行研究的。再加上文化研究思潮在全球的蔓延, 使得新闻传播的质化研究愈发受到重视, 民族志方法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引入到了新闻传播的研究中来。

从民族志方法论对新闻传播细分领域的影响上来说, 首先, 民族志在人际传播中的影响, 是产生了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民族志传播学, 其关注的对象是语言社区中的人际传播。

民族志传播学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 德尔·海默思 (Dell Hymes) 被誉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海默思的民族志传播学研究的中心是传播实践而不是语言形式, 分析的对象是在自然语境下的具有一定模式的传播实践, 模式化了的传播实践是社区成员所依赖的共享资源的一部分。

为了进一步指导民族志传播学, 海默思还提出了一个SPEAKING框架, 用来考察和分析一个语言社区所采用的语言模式。SPEAKING是由八个英语词汇的首字母组合而成, 而这八个词是海默思归纳出来的调查研究者从事民族志传播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八个方面。它们是:1、背景 (S, setting) , 包括物质的和心理的;2、人物 (P, people) , 指的是参与者;3、目的 (E, ends) ;4、行动次序 (A, act sequences) ;5、基调 (K, key) ;6、工具 (I, instrumentality) , 指传播渠道;7、规范 (N, norms) , 包括行动规范和解释规范;8、类型 (G, genre) , 指传播的种类[1]。SPEAKING框架的构建, 对于语言社区中的人际传播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

民族志传播学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是格里·菲利普森 (Gerry Philipsen) , 他进一步发展了民族志传播学理论, 把民族志传播学真正地导入到传播研究中来。“菲利普森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确立了传播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是通过一种文化途径来对传播进行研究, 并且这种文化途径还有别于文化研究学派对传播的研究方法。”[2]

其次, 对于大众传播研究, 民族志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对受众方面的研究, 民族志方法论更是形成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成果, 其中最为显著的体现是, 有的西方学者把对受众的接受研究归纳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及三种不同的重要范式, 即接受研究、受众民族志和建构主义视野, 从中可以看出民族志方法在受众研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3]。

由此可以看出, 在传播研究中, 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 民族志方法的导入, 都给新闻传播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新鲜内容, 促进了新闻传播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族志新闻传播方法论的应用及启示

民族志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可以帮助新闻传播学学者理解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受到文化的制约的。在新闻传播应用和研究领域中, 民族志从自然的角度来描述、说明、诠释传播实践, 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我们在文化及社会语境中理解传播活动。民族志方法决不仅仅是一种搜集资料的途径, 它也是一种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视野, 同样是一种理论。民族志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运用, 对传播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个人的体验, 因此会给传播学研究带来更多的鲜活内容和人文色彩, 甚至产生一些天才式的发现。而且民族志方法论的成果表现形式是描述性的, 这对于丰富传播学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它能够弥补在量化研究中摈弃太多的描述性叙述的缺憾, 各式各样的“深描”所闪现着的理性火花也是很多严格的量化研究难以形象表达出来的。

但是,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采用民族志方法论虽然“研究者为了克服自身的偏见或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获得一种更真实、更准确的再现所采用的策略”, 却终究不能够“彻底克服他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障碍”, 达到“完全真实的再现”, 因个体的差异而产生的随意性非常大。即使在同样的研究区域中, 不同的研究者也会获得不尽相同的体验, 因此对于结果的检验也就显得十分困难。也就是说, 描述性成果的自由式的笔触, 并不是很容易把握的, 描述性成果要表达的意义也是发散的、多元的, 这使描述性成果缺乏一定的规律, 难免出现一些意义上的混乱。而“深描”是这类研究成果的最终理性追求, 但是“深描”只有经过严格的多学科训练的研究者才能够胜任, 对于一般的研究者, 流于表面的描述 (或者说“浅描”) 在所难免。

而且与以往传播学研究中惯常使用的量化研究方法相比, “民族志”不受样本规模等方面的限制, 切入的区域或群体相对狭窄一些, 有时容易过多地陷入某个点的个别材料中, 若对面上的情况缺乏了解, 容易使描述限于个别的偶然性材料中, 而缺乏普遍性意义。这些都是民族志方法论存在的, 需要继续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如何扬长避短地应用及发展,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随着民族志方法论在新闻传播学中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新闻传播研究中的民族志转向问题已经被

论娱乐审美与收视心理

孟媛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2006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当娱乐节目这一电视节目样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在中国电视观众面前的时候, 广大电视人就一直在探讨着它的纵向的发展走向和横向的内容形式的拓宽。本文将把娱乐审美作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观众收看现今娱乐节目的心理需求, 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满足观众收视需求的情况下, 如何提升品位, 提高质量积极求解。

【关键词】审美取向;平民化;审美评价

观看娱乐节目时, 观众的审美取向与电视节目策划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碰撞。

不难看出, 在商业社会的今天, 收视率是决定一档节目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而以高收视为策划目的的娱乐节目不可避免地将动用一些娱乐手段, 当面临以高雅趣味的娱乐内容为主, 还是以低俗趣味的娱乐内容为主这样的选择时, 电视娱乐策划人通常处于两难境地。“最能吸引最大量受众成员的, 是那些较为戏剧的、趣味较低的娱乐内容, 它们是我们的通俗文化中的最主要内容。既然媒介系统最中心的目标是经济利润, 色情、暴力或其他能吸引和维持受众注意力的内容就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功能, 虽然它们的趣味低下, 但能把收看广告的读者和听众、观众数目增加到最大限度。”[1]

而对于受众来讲, 低俗与高雅内容对其产生的迎合与引导作用, 取决于他们的收视模式。“如果大众媒介满足受众接触媒介时的动机需要, 则传播是有效的。”[2]

观众的审美需求属于心理学人格维度中“需要”的高级形式。即, 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的时候, 并不是简单地在追求一笑了之的娱乐效果, 他们还需要通过视听感官的享受, 策划内容的丰富多彩真实地参与其中。“需要”的最高形式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实现的追求将无处不在, 即便是在看电视这一简单的以“他动”为主的活动中。简言之, 出于这样的收视需求, 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人区分成若干个职业和层次, 本末倒置地研究为什么观看这类节目的是这样的一群人, 而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观众需要看什么样的节目。

第一、以平民化的视角看待美感的重要性。

在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 电视媒体连同广播媒体、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一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谈起观赏娱乐节目, 大家的脑子里可以反映出很多种观看模式。而归根结底, 如何才能让电视娱乐节目有效克服自身的观看时间的限制, 把观众牢牢吸引在电视机前呢?

笔者认为还是应从受众的收视心理角度出发, 紧紧抓住社会文化中的焦点问题, 立足生活, 贴近百姓。以平民化的视角去看待美感, 即, 不尖锐, 不放纵, 易于百姓接受。

张道同在其著作中表明, 在对北京电视观众进行受众调查时, 学生群体对电视的态度方面的调查数据如下, “46.1%的人认为电视是‘消遣娱乐工具’, 64.6%的人认为曝光类节目‘发挥了电视的舆论监督功能, 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55.9%的人认为娱乐节目‘流于庸俗, 过于泛滥’, 41.7%的人认为娱乐节目‘品位不高, 低估人的智商’。[3]

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大部分观众已经对电视娱乐节目的总体广泛提及, 而这种民族志转向必将将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注释

[2]蔡骐, 常燕荣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 (2) 。

品位发生置疑。人们可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 但是并不意味着观众从思想意识中真正认可了所观看节目的定位和策划。换言之, 随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愚人”类娱乐节目是否还能在确保收视的情况下大行其道, 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重视受众就是重视自己, 这个结论已经在当今电视娱乐策划中得到广泛认可。

第二、引导受众由“审美惊喜”向“审美评价”转变。

在电视娱乐节目从制作到播出的整个过程中, 始终应该得到强调的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团队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

由最初的实验性的发明和开创引发的受众意识中的“审美惊喜”已经不复存在, 观众们已经成功的从一个接受者变成了创作者。期待着电视娱乐策划本身制造奇迹, 而脱离观众的主观创造性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

真人秀节目就是在这样的趋势中腾空而出的, 由观众来参与的一种新型娱乐形式。

电视受众通过自己的方式, 有效参与到娱乐节目的策划之中, 在观看娱乐节目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在进行审美评价。当电视娱乐的制作者有意识地将观众的审美提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来, 则观众将已主人翁的姿态, 提升电视娱乐节目的普遍品位和社会价值。

总之, 观众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收视心理从本质上说是受众在基础需要被满足后产生的高级的心理需求。这种高级的心理需求以审美要求为主导, 以其群体的价值观为背景, 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为基础。尽管受到受众群体中各个阶层的差异性影响, 但是就中国娱乐节目的观众的本土化而言, 我们依然可以从传统入手, 从文化入手, 分析其总体的审美感受的共同点。

通过浅析娱乐审美与受众收视心理的关系, 观众审美要求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以及大众娱乐、平民视角与受众的审美评价对娱乐策划的影响也越见清晰。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4月第一版, 214页。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年4月第一版, 304页

[3]张同道、黎煜:《北京人的收视行为与收视模式--探寻电视受众心理图式》, 《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02期。

参考文献

[1]. (英) 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 1884-1942) ,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陈燕, 《传播学研究方法》, 科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3]. (美) 格尔兹, 《文化的解释》, 译林出版社, 1999年版。

[4].罗钢, 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

[5].郭建斌, 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 新闻大学, 2003年夏季号。

篇4:开店方法论

当开店数量与单店营收已成为商业计划书的标配时,开店就成为创始人每天最头痛的问题。

依靠原始积累一家家开店的做法已经过时,而简单的加盟模式也已满足不了创始人的控制欲。于是,有人用别人的钱开店,有人用别人的店开店,甚至有人用别人的人开店。对手强大时,就到对手空白的市场去;对手弱小时,就使出重拳一次置对方于死地。总而言之,用最少的钱,开最多的店;用最快的速度,抢占最多的地盘。

你即将看到的以下几位创业者,他们分布在四川、上海、江苏等地,涉及酒类销售、增发服务、农村市场推广及药店等行业。他们也曾依靠自有资金逐一开店,现在,他们有了更好的模式。

他是店商,又是电商,还是理财商。

杨陵江开店,既用别人的钱,又用别人的资源,还让别人承担风险。更厉害的是,店的所有权还得被他牢牢抓在手中。

1919:白酒行的秘密

创始人:杨陵江

公司名称:四川壹玖壹玖企业管理连锁有限公司(下称1919)

扩张目标:现有3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4亿人民币,2015年目标为600家门店。

扩张路径:理财式开店—通过协议,对方出资并承担风险,1919法律上持股。披直营店外衣行理财式管理。

“白酒,明年可能要崩盘!”3个月前,当1919创始人杨陵江抛出了这一论断时,并没有料到白酒行业会在2012年底陷入塑化剂危机。他要说的是另一件事,白酒行业的泡沫就快破了。

一瓶酒里见江湖。1919门店入口最显眼处,堆放着精美瓷瓶的“红花郎”,标价348元,稍熟悉这个品牌的人都会知道,这瓶酒在绝大多数渠道零售价均在500元以上。1919是在赚吆喝,但不是赔本的吆喝。它从经销商处的拿货价是320元,而同期郎酒的出厂价已是358元。价格倒挂。

渠道里的泡沫

价格倒挂,已不是白酒行业的秘密。据杨陵江介绍,2012年,除茅台继续坚挺外,其它白酒的行情并不好。国窖也在苦撑,厂商出钱,每遇市场抛盘就强势回收,表面上价格涨了,实际上堆在库房卖不出去。

这或许是在为前几年的白酒价格疯涨还账。2009、2010、2011,连续3年,在茅台及五粮液的带动下,中高档白酒 “涨声”一片,提价也成为了酒水经销商最主要的赚钱模式。“这种繁荣可能误导了外界。”杨陵江回忆道,2009年前,五粮液价格一度倒挂,2008年前,茅台价格也曾倒挂,即便这3年,真正能实现这个价差的也只是是五粮液、茅台、洋河大曲等几个强势一二线品牌。

但身处繁荣中的人总是健忘的,忘记了曾经的教训,也忘记了未来的风险,恰如2007年初的股市,只闻赚钱的神话。与白酒涨声相应和的是,不到两年间,出现了四川联合酒类交易所、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贵州白酒交易所等十家以上的酒业交易所。白酒,已不仅是商品,更成为一种理财方式。北京金马甲联合泸州老窖推出了“国窖1573大坛定制原酒”,杭州产权交易所推出“塔牌手工冬酿私藏原酒2007”。但据知情人透露,前者现已破发,而后者为保证投资者收益,发售方浙江久加久食品饮料连锁有限公司在发行时提供了年单利8%的保底回购安排。

杨陵江这些郎酒来自深圳的一家经销商,2011年该经销商的拿货价是每瓶318元,不久前以320元的价格卖给了杨陵江,每瓶只赚2块钱,若是算上一年的资金成本,这笔买卖显然赔了。赔钱的人不止他一个,一些以358元出厂价拿到郎酒的经销商正试图以348的价格把手中的货转给1919。

白酒,这个古老的行业,即便在今天,也有着复杂多层的经销体系,而强势厂商又牢牢把握着终端的定价权。在看涨声中,渠道一片祥和;在看衰声中,危机四伏。杨凌江号称从不和厂商合作,游离在厂商外,也就摆脱了厂商对价格的控制。复杂多层的经销体系,也让他有了足够的选择机会以及规避厂家的封杀。

“厂家对我们的控制,也就是那两个品种—茅台飞天和52度的五粮液,其他的品种哪有什么发言权!”说这话时的杨凌江已经拥有30多家门店,成为成都地区最大的酒水零售商。

“我们现在主流的经销商是这样的,给我们加的点很少。但他们给了我账期,相当于为我们提供了资金,如果自己筹集资金,成本远大于加价。”现在,1919与经销商间已有几十天的账期,或者根据不同情况约定不同的账期。2005年,杨陵江创办第一家1919时,是没有账期的。

在那之前,杨陵江做了6年的酒水经销商,在厌倦了厂商压货、终端压钱,并经历了一次失败的产品开发后,决定自建终端,做连锁酒水超市。定位“超市”,也是便于区别传统的酒水行。“我是双向定位,在厂家面前我是一家有终端的经销商;在消费者面前我是经销商卖酒,传达我是经销商直接卖酒的理念,让消费者感觉更便宜。”杨说。

那时,杨凌江的梦想是国美模式,各大财经刊物上不时出现的黄光裕撩拨着他的心弦。杨租了200平米的店,想着再不济也还可以当成办公室,以及作为一个经销商对厂家展示的实力。随着每天零售流水从几百元涨到2000元,杨陵江觉得自己的路可能走对了。数据分析发现,一些原在家乐福买酒的人转移到了1919,并且数量在增加。2007年,杨陵江放弃了经销商身份,专心做起了终端。

“酒这个行业现在还存在着很多灰色的空间,但中国酒市场很大,除掉灰色空间还有很多机会。”杨说。他觉得一个行业一旦暴利结束,渠道开始扁平化,最终的赢家就会是“携程”式的大平台,他现在的目标是做这样的大平台。

店商+电商

“我对1919的理解是把零售、连锁、电商这三者结合到了一起。”杨陵江说,1919主要结合了电商的会员管理和订单管理制度。

nlc202309020002

开店之初,杨陵江就把会员管理写进了制度里,但除了“会员可以积分”那几个汉字,并无任何实质举措。随着携程及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崛起,2008年,杨陵江开始研究携程及大众点评网,发现电商最先进处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做点对点、一对一的客户管理,能够实现给每个客户打电话、发邮件,这是传统线下店铺所无法想象的。2010年团购兴起,更刺激了他对会员管理制度的重视。

在花费近千万元资金完善了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后,互联网上的这套会员管理模式被他搬到了线上。在1919,会员被分为蓝色、黄色、白色三类。其中蓝色是零售客户,黄色是单位客户,白色是团购客户。“蓝色会员就相当于携程的普通会员;黄色会员是单位客户;白色会员是大团购客户,”杨说。在这一体系里,同样移入了储值卡概念,充值越高,折扣越高。三类会员又被细分成17级,不同级别享受不同额度的折扣。

在1919“店商+电商”的模式中,除了引入会员管理制度外,还引入线上的订单管理和销售。除了自建官方网站,1919还积极与第三方平台积极合作,并把第三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自有官网只是对第三方的补充。杨陵江认为垂直性的电商平台将来会面临相当的成本压力,因为流量太低。所以将优先选择到京东、天猫这些平台上,成为他们的战略合作者。“我希望将来订单都是从第三方平台那里来的。”

2012年9月,1919超市4000万元营收中近400万来自线上。“电商是消费者下订单的一个通道,现在电商卖产品并不是电商的主要社会价值,低价、亏本的烧钱模式不正常,如果线上亏本卖,那是没有意义的。”

在成都,依托30多家门店,对于来自线上的订单,1919力争绝大多数订单可在30分钟送到。在酒水行业,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已是一种普遍的尝试,浙江地区最大的线下连锁酒行久加久同样进驻了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在葡萄酒领域,电商起家的酒美也正在快速布局线下体验店,使之与线上的订单平台相结合。

理财式扩张

1919现有30多家门店,主要在成都。3年前,1919开始尝试外地开店,在3个试点均实现盈利后,2013年,杨陵江计划走出成都,覆盖四川,并辐射周边主要城市,他希望2015年时,拥有600家门店。

然而资金跟不上扩张节奏,资源到达不了拟扩张地盘,面对这个难题,杨陵江想了一个法。他设计了一份为期6年的协议:合作方需向1919交纳200万元保证金,之后1919为其开出一家门店。前3年,无论门店盈亏,合作方均需保证1919总部每年7万元的利润,此外的盈利或亏损均归属合作方。从第4年起,1919总部开始分期退还合作方的保证金,并随之调整分红比例,即增加管理费用,第6年退完保证金后结束合作。当然,为了保证对方的利益,当对方前3年营收及利润非常好时,1919退还保证金时会向对方支付一定的溢价。

根据协议,合作方需要注册一家新公司,合作方拿走的利润或者弥补的亏损表面上叫分红权,在法律形式上叫管理咨询费。合并报表时,门店的财务并入1919。从法律意义上,这家门店是1919的直营店。

“相当于我是个财务公司,你交了200万的承包保证金,承包了一家店,这家公司给你输出零售管理,承包了过后,赚钱了收益归属你,亏损了你要承担。”杨说。不难理解,7万元相当于这家财务公司的管理费。

在设计这份协议时,杨陵江借鉴了悦榕庄的做法,也就是由1919负责店面的管理。但不同于悦榕庄,合作方还需为门店拉团购客户,这也正是杨陵江采用合作模式的原因之一。在杨看来,合作方是1919最重要的资源。

以眉山地区为例,杨陵江要求合作方至少有5位股东,他希望5位不同的股东可以给1919带来足够的团购份额。“5个股东,如果每人有40万团购,就够运营成本了。”杨说。

酒水销售的一大特点是团购比例很高,在不同店面,占30-60%不等。团购好坏直接影响着门店是否盈利。“省会城市零售市场大,我们自己开;二三级城市零售份额稍微低一些,关系营销在酒这个行业非常重要,我们在当地又没关系,如果自己开,也许没这种模式好。”

合作方有钱又有资源,为什么要给1919分杯羹?“有些人不愿意管理。”杨陵江找到了一个缺口。1919体系已经成熟,门店基本可以实现傻瓜式管理,“我相当于是个变现的途径,这种投资合作方式也有台面,他不方便出门管理,那投钱我们代管。”杨说。

不过,要想实现这一切,杨陵江首先要证明“通路”挣钱的可能性。

以1919航空店为例,当时投资250万元,2012年是开业的第3年,销售额约4000万元,净利润约300万元。2012年,30家门店的销售额预计约4亿元,平均每家门店销售1000万元。“我们的毛利率约20%,年运营费用约60万元,所以单店利润达百万元。”杨说。

门店看似很赚钱,但若算上总部的摊销,这个利润或需要打个对折。1919总部每年近2000万元的运行费用,每家门店约合60多万。“7万元的管理费还不够摊销”,杨说之所以采取这一合作策略,除了想借用对方的资源,另一个原因是缓解1919的资金压力。

2009年,1919引入新股东,一个温州的民间投资者,投资200万同时贷款2000万。借助这笔资金,1919迅速扩张了20家门店,并改进了公司的管理体系。但借款的财务压力很大。“每个月2分,年息是24% 。2010、2011年赚的钱基本上全付利息去了。”2012年,1919以1600万的价格收回了当年200万出让的股份。

之后,为了上市梦想, 1919规范了公司管理,当年员工成本立刻增加了40%。2010年1919亏损近1000万。银行3000万元的贷款帮助1919度过了难关。

2013年,1919有望融资6000万元人民币,其中4000万元将用于开店。“只能开20家门店。这个模式,实际是拿利润来换扩张。”杨陵江说。而按照以往的经验,新店开业当年可能是亏损的,如果每年都新增很多门店,财报压力比较大。杨希望通过这一模式设计,既可解决开店资金难题,又不会影响未来的财报。至于更长远的合作,杨陵江的设想是,先把上市所需利润赚够,之后再谈双方分红比例及是否继续合作。”

杨陵江的梦想是,2015年时,1919直营店和其他形式的门店数量可以达到600家。

篇5:设计方法论

优秀的设计超越了URL、状态码、头信息和有效负载

一般来说, Web API设计指南的重点是通用的功能特性,比如URL设计,正确使用状态码、方法、头信息之类的HTTP功能特性,以及持有序列化的对象或对象图的有效负载设计。这些都是重要的实现细节,但不太算得上API设计。并且正是API的设计--服务的基本功能特性的表达和描述方式--为Web API的成功和可用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优秀的设计过程或方法论定义了一组一致的、可重复的步骤集,可以在将一个服务器端服务组件输出为一个可访问的、有用的Web API时使用。那就是说,一个清晰的方法论可以由开发人员、设计师和软件架构师共享,以便在整个实现周期内帮助大家协同活动。一个成熟的方法论还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每个团队不断发现改善和精简过程的方式而得到精炼,却不会对实现细节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当实现细节和设计过程两者都有清晰的定义并相互分离时,实现细节的改变(比如采用哪个平台、OS、框架和UI样式)可以独立于设计过程。

篇6: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针对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需要,基于一般研究过程,对与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密切相关的15个主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研究的本质和特点、确定研究主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的有效性、撰写研究申请、文献综述、计划研究项目、参考文献和引用、撰写学位论文、口头表达、撰写研究报告、伦理问题、管理和执行,以及研究完成之后。《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适用面宽、实用性强,内容完整、结构合理,主要参考国外文献,理论联系实际。适合不同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阅读,为其提供直接可操作的研究指南。

篇7:法律方法论

出版社:中国人大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入库时间:2013-8-5

篇8:自然审美方法论

一、对待自然美抱有以欣赏的态度, 以发挥想象力

自然美育是对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的审美中进行情操陶冶和人格培育。要在自然美中陶冶情操, 首先必须对自然美抱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要有一双会欣赏的眼睛, 做一个欣赏自然美的有心人。比如你披着朝霞晨练时, 或在树丛、花坛旁晨读时, 切勿冷落了眼前的彩霞和绿树红花。夜晚, 你在月光下散步, 或与朋友聊天或听音乐时, 也不要辜负了途中晶莹的大地与洁净的星空。这平凡而美丽的景象让我们感到:生命多么美好, 生命是这样的富于诗意, 生命的存在和人性的自由是多么令人陶醉。即使置身于最常见的自然环境中, 一片绿叶, 一泓清泉, 一丛野花, 也会使人产生对世界万物的爱, 并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人类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 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想象能力。看到松树, 会联想到苍劲、坚韧;看到竹子, 会想到挺拔、不屈;看到鸳鸯成对, 形影不离, 情不自禁地想到爱人之间的美好感情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看到“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时, 充分实现自我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从而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情怀。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的岁月中, 自然美的形态在改变着, 它的美也在不断增加、发展与完善。因此, 我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也在不断增加、发展与完善。

二、要了解自然千差万别的美的形态, 以提高感受力

自然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线条美、动静美、音响美等。自然的形象美, 大致有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多种类型;自然美主要呈现为崇高与优美两种形态。

奇险高峻的群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莽莽苍苍的森林, 高洁挺拔的青松, 都是大自然中崇高美的现象。而自然中的优美, 大致可分为幽静美、流动美、音响美、色彩美等。幽静美, 如空山鸟语, 幽谷流泉, 寂静的月夜, 空旷的原野等, 可使人心旷神怡, 忘却尘俗, 有一种超脱轻松之感;流动美, 如杨柳飘逸, 白云流水, 雪花纷飞, 彩云运月, 蝴蝶飞舞等, 与人的心理结构易达到和谐, 从而激发联想的翅膀, 在心灵中创造一种广阔的审美天地;音响美, 如雄鸟报晓, 雨打芭蕉, 泉水叮咚, 百鸟争鸣等, 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激发想象, 具有抒情意味, 诗人陆游对江南水乡丰收的喜悦心情, 是由“听取蛙声一片”而诱发的;色彩美, 如雨后的彩虹, 绿水青山, 金色的阳光, 银色的月光……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感受, 往往是感性中积淀理性的审美感受, 具有人生价值、道德意义上的评价。人欣赏自然美, 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物人格化的传统精神。孔子喜欢松树、柏树, 因为“岁寒知松柏之后凋”。宋朝周敦颐《爱莲说》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以莲表示洁身自好。古人欣赏梅、兰、竹、菊时, 由于梅的冰肌玉骨, 兰的秀质清芳, 竹的虚心有节, 菊的傲霜清高, 便想象君子风度, 称它们为“四君子”。这都说明, 欣赏自然美要从自然物与生活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出发, 想象它与生活具有积极的联系, 作为生活的一种美好象征。

三、要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 以丰富美感力

往往有这种情形, 置身于名胜古迹, 有的人感慨万千, 有的人无动于衷。这是因为文化艺术修养不同, 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也就有差异。戏剧关公三赴单刀会, 带周仓到长江边, 看到江水在旭日的映照下一片通红, 都感到美, 但周仓没文化, 只能叫几声:“好水!好水!”关羽则由红色的江水联想到在此发生的赤壁之战, 感慨道:“水涌山叠, 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 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 鏖兵的江水犹然热, 好叫我惨切!这不是江水,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显然, 关羽获得的美感比周仓丰富得多。

前人在观赏自然美时, 为我们留下无数不朽的山水诗、风景画, 表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美的高度的概括能力。因此, 我们面对自然景物的美, 可以一边观赏一边回忆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家对它们的描绘、吟咏, 以启发、增强审美情趣。还要多动脑, 多动手, 多搜集一些与观景有关的典故、传说、诗词、碑帖。根据观赏的第一手材料, 动手采集标本, 动手写生、摄影、写游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便有自己独到的美感。如果欣赏自然美时与描绘自然的诗词、散文、绘画及民间传说等结合起来, 便会提高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

如你漫游在幽静的山谷之中, 听到山鸟的鸣叫声, 若能忆起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便能感到此处山谷更清幽, 而你好像就在画中行走。结合艺术美来欣赏自然美, 更能在大自然的美中陶冶情操。为了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就要多学一些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比如登长城, 就要对长城历代修筑的时间、地域, 修长城的目的、人力、组织, 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 关于长城的民间传说, 以及长城的象征意义, 都要有所了解, 才能对长城壮美有深切的感受。只有丰富这些知识, 才能充分地感受到自然之美。

四、要体验自然美育多种方式, 从“比德说”开掘传统意义

比德说的出现, 在中国美学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观点, 其大意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 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 亦即从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种人格美。“比德”之“比”意指象征或比拟, “比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

刘向《说苑·杂言》记孔子答子贡问:“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 (水) 遍予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绵弱而微达, 似察;受恶不让, 似包;蒙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至量必平, 似正, 盈不求概, 似度;其万折必东, 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这里明确地把人的道德修养, 品格情操与水的自然特征相比拟, 水因而获得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人之观水, 就是观德,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观水有术”。

可见, 古人对某种自然物的审美观照, 首先是从人自身的伦理道德等社会观念出发的, 将对象的外观特征通过人的自由联想而伦理化、社会化, 即通过审美上合理的类比, 将自然物人格化, 从而把自然物纳入社会范畴。自然美的根本属性不仅仅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 而是自然物所象征、比拟的社会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自然界起初是作为完全的异己的、有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 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 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 因而, 这是对自然物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 (自然宗教)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与自然之间, 最早是原始形态的人神宗教关系以及物质的功利关系, 后来经过千百年的劳动实践, 人才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自然界开始变成“人化了的自然”, “人的无机的身体”, 只有这时人才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出现精神性的审美关系。也正因人与自然的这种审美关系, 人在与自然发生 (审美) 关系 (比) 时, 观念上便赋予明显的社会性。

美育是情感教育, 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

五、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自然审美实践, 以加强时代性

宗白华说:“大自然中有种不可思议的活力, 推动无生界以入有机界, 从有机界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美学与意境》) 漫游名山大川, 亲临实景体验,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是净化身心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实践活动。

人的自然审美活动, 是美育、体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能够获起一举多得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自然当做一面镜子, 从中看到美丽的山河, 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热情。

爱因斯坦语重心长地说:“人类本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然而却使自己脱离了宇宙的其他部分。……我们今后的任务就在于扩大悲悯情怀, 去拥抱自然万物。”贝特在《大地之歌》里更是富于感召力地呼吁:“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 大自然却早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变暖……冰川和永久冻土融化, 海平面上升, 降雨模式改变……海洋过度捕捞, 沙漠迅猛扩展, 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淡水资源严重匮乏, 物种加速灭绝……我们生存于一个无法逃避的有毒废弃物、酸雨和各种有害化学物质的世界……城市的空气混合着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苯、二氧化碳……农业已经离不开化肥和农药……而畜牧业, 牲畜的饲料里竟然含有能导致人中枢神经崩溃的疯牛病毒……文学批评怎么能够不直面这样的世界!怎么能够不发出这样的质问: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这不仅对文学批评家发出了呼吁, 而且揭示了生态批评与人类生存危机的密切联系, 揭示了生态批评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存危机这个大背景下, 防止和减轻自然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表现, 是在具有社会和自然使命感的批评家对拯救地球生态的强烈责任心驱使下警示的。因此, 我们必须在自然美育中, 融进这一内容, 使人们更加爱护大自然, 精心呵护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一章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下一篇:泸州市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