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2024-06-23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精选12篇)

篇1: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一、文化的作用:

(一般)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

量。

(社会)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

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

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个人)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

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

式。并且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5.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多样性

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

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对内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对外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

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三)民族精神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4)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四)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应体现时代精神。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4.应立足于人民群众。

篇2: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

①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有条件的,具有多样性: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要求: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支持新事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 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主流(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9.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11.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求: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②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篇3: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篇4: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篇5: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强调范围),文化无时不在(强调时间)

(1)文化的含义:1.(本质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内容上)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山脉,河流)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形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应注意选择题出现的绝对选项是错误的,文化不是一定产生积极作用,它也有消极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活动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企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弱化取代它国文化,这便使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态度与对策: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4)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否认他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文化优越于其他国家,不尊重文化多样性,妄图借助文化渗透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他国他民族文化.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形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的文化活

动不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

定的方向性,对人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4.文化塑造人生(无形的影响)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4)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5.综合探究

(1)随着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2)当今的形势要求我国1.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必须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前沿,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发展面向人民,反映人民的需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篇6: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1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④教育(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2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3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4

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5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解决,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6、“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篇7: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

------------------------------★------------------------------

第一部分 世界是物质的(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时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二部分 物质是运动的(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

(1)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运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2)意识

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主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而不是臆造的规律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实践

把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态度结合起来 2 认识论

(1)实践

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真理

基本属性: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和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 运动是有规律的(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联系观

(1)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要承认联系、把握联系、注重联系发生的条件。

(2)要注重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倾向)发展观

(1)发展是普遍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萌芽,促使其发展壮大;又要做好充分地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成事物的质变(要积极注重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努力取得优势加快发展,同时克服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的心里)矛盾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任何时候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一个联系的环节,也是一个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地合理的因素,即“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要尊重书本权威,又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和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即对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部分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掌握的(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制度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前进的两种方式:阶级斗争和改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英雄人物决定历史。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

篇8: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生产与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动力)。

a.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间的关系

a.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b.各环节间的关系:(1)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2)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3)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a.解决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b.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c.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d.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e.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b.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d.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1、公有制为主体

③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a.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b.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总和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a.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b.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注意:民营经济是除国有经济以外的其它所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官营经济而言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理解: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①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篇9: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两对矛盾和两个规律

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和反作用)

两个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六)价值观(第十二课)

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内容: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则起阻碍作用

所以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标准:客观依据: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观依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地位、需要、认识角度、立场、阶级性等

3、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奉献,即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即人是价值的享受者)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 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什么。

(3)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10:高中备考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其职权是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4)我国各级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5)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二、“十个基础”

(1)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2)专政的基础是民主。

(3)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与标志是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4)公民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力,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5)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6)民主集中制下的集中以民主为基础。

(7)党执政的基础(前提)是科学执政。

(8)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是民族平等。

篇11: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一)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如:土地稀缺、成本;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如:需求,炒作

篇12: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

①根本属性:阶级性。

②性质: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③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

①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物质、法律的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人民民主专政:

①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写入宪法;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

4、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①权利: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c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②义务: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或怎样做?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更好地履行义务;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②公民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的权利;又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

⑪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⑫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

2、民主决策

①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a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c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a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b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c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d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e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民主管理

①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②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a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b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4、民主监督

①公民监督权的内容: 公民的监督权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②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a通过信访举报制度;b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d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③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a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④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有效地监督:

①有效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既要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还要加强权力机关、人民政协等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④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通过信访举报制度、民主评议会等活动,依法行使监督权。

5、有序的政治参与

①有序与无序的区别:a是否遵循法律、法规;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公民应该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①通过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②利用网络方式参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从而促进依法治国; ③遵守宪法和法律,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并自觉抵制网上的不正之风;

④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积极地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③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 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确保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第六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a宏观调控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④加强社会建设;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 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4、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具体要求:

a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b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政府职能的转变:a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b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c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

1、政府决策

①科学决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②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③依法决策: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程序。

2、依法行政 ①意义:

a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b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c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d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②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制约监督

①措施:a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b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外部(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内部(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C实行政务公开制度 ②意义: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树立政府威信的要求: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涉及到我国政府机关为人民做好事的材料回答: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③政府职能:a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e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④政府依法行政及其意义: a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增强政府权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立服务型政府;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等

⑤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打造有权威的政府。

△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政府性质、人民地位决定;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

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

⑥我国政府是有权威的政府,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⑤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

⑥树立权威:树立政府的权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政府: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重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运用专家咨询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广泛收集民意,汇集民智; ③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④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 ⑤正确履行职能,加强服务和管理;

⑥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公民:

①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②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①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②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③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

2、人大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①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②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a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b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国家的性质)c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②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③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b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b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c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

1、中国共产党

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指导思想: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⑤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⑥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⑦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⑧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⑨三个代表:a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义:

a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c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做好事的材料回答: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③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2、中国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地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③基本内容:

a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a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什么国家职能);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b职能(作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凡是涉及到“政协”的材料的回答:

①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首要原则,政治基础)、民族团结(重要原则,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物质保证)。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核心内容:自治权)。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特别是地处边疆的民族自治地方,对维护边防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如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①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坚持民族政策; 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⑥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义务。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基本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a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 b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 c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第八单元走近国际社会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①主权国家:

a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b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②国际组织: a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

2、联合国

①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与中国关系: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支持和参加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活动

*

3、国际关系

①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②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的起因国家冲突的根源。

△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个人: ①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国家: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c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成立国际新秩序,适应多极化趋势,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的时代主题

①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②世界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③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解决途径: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切实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

④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义务

⑤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凡是涉及到“主权、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当代国际关系”的材料的回答:

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四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在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

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上一篇:幼儿园开学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免费青春期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