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2024-06-25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共10篇)

篇1: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三、摩擦力

教学内容:

三、摩擦力 教学目标:

1、识记内容:①什么叫摩擦力?②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③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①理解摩擦力的含义;②能通过实验归纳出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有哪些;③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和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教学用具:木板,小木车、钩码、簧测力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答抽查:

①你见过哪些有摩擦力的现象? ②重力的方向怎样?

③什么叫摩擦力?它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本课时目标实现过程

1、简要说明本课时目标

2、认识摩擦力 ①演示摩擦力——用黑板擦演示什么叫摩擦力,(并叫学生体验)②讲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互相接触、有压力、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等。

3、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①学生鼓励学生大胆作出猜想(并写在课本上)②教师演示,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强调)注意弹簧测力计拉出的多少(是指是拉力的大小);比较甲乙的条件区别得出结论——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比较甲丙的条件区别得出结论——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教师要求学生牢记该结论。1分钟完成)

③教师分别改变上述条件再试验看与压力和粗糙程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应该与课文P61结论相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根据生活实例要求选择:

①哪些物体既是橡胶做的,又有花纹?

②自行车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 ……

③增大摩擦的方法主要是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④减小摩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A、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C、利用润滑剂、压缩空气、电磁场将接触面彼此分开。(要求学生立即背诵)

4、小结本课时,强调三个知识要点。

三、本节课堂目标测试

完成《练习册》夯实基础;检查;小结

四、布置作业和预习

1、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该节内容

2、实践作业——(1)把蜡打在衣服拉链上再试看有什么不同?(2)把铅笔芯末灌进锁孔里试一试。

3、预习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杠杆,看形式有什么不同?

篇2: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一、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种类: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条形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的结构:挂勾,吊环,指针,刻度,弹簧;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看指针与刻度盘摩擦是否过大;使用时(1);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使拉力与测力计外壳平行;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二、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4:应用重垂线:检验墙是否直;检验台面是否水平;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3: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4:摩擦的分类:

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

用心

爱心

专心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加大物体所受的压力,加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时加大物体所受的压力和加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使物体表面分离(加润滑油、形成气垫)。,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无关

四、杠杆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3: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F1l1=F2l2.4: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五、其他简单机械 1: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滑轮组:

(1)、规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S=nh(n同上,h 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2)、绕法:n为奇数时从动(滑轮)开始绕、n为偶数时从定(滑轮)开始绕。2: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3:斜面:(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

对应习题以作业形式完成

用心

爱心

篇3:物理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物理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评论数/浏览数: 3 / 17 发表日期: -01-07 12:11:27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作一梳理。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要点内容 1.力的概念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4.惯性 惯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5.力和运动 演示二力平衡实验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两个平衡力的合力为0。 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 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平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解,并举适当的例题。 6、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 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 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 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 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 能举例说明吗? 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取决于ρ物与ρ液的大小关系。 当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 当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 当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这里学生的答案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好多学生易错的问题。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评论区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评论数:3 页:1/1 张进 2011-01-16 16:11:40 不错,值得借鉴! 邹红妮 2011-01-09 00:59:37 课堂设计全面,重难点突出,值得学习。 陈能勇 2011-01-07 19:33:57 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

篇4: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知识点1:力是,出现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 物体和 物体。力的三要素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应 用:人向后用力划船,船却向前走,原因是,使船向前运动的力是。

知识点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也可以改变物体。应 用:

1、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匀速右转的汽车; B、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 C、滑梯上匀速滑下的小孩; D、进站的火车

知识点3:力的测量工具是:,它的制作原理是:。

应 用:

1、甲、乙两人各用20牛顿的力拉某测力计, 测力计不动, 则测力计示数为:()A、0牛; B、20牛;

C、40牛; D、15牛

知识点4:力的合成:(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方向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方向。

应 用:

1、重5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当它受到20N的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仍处于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30N B.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70N C.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 D.物体受到的拉力跟重力是平衡力 知识点5:重力的定义:。大小计算:,方向:,作用点:。施力物体是。

应 用:

1、小华是一位喜欢运动的学生,质量为50Kg,他现在正在斜坡上滑雪,请在上面右图中作出他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6:摩擦力(1)静摩擦力产生的特点:。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和。增大方法:

。减小方法:。

应 用:

1、用50牛力将重10牛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匀速下滑, 物体受摩擦力为:()A、10牛;

B、40牛;

C、50牛;

D、60牛。

2、用20牛的水平拉力拉重100牛的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若运动中拉力变为15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木块的速度将。

3、体操运动员比赛前总要向手上涂些镁粉,其作用是 ;外科医生戴乳胶手套前总要在手上涂些滑石粉,其作用是。

知识点7: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实验方法:。(2)实验结论:。

(3)实验推论:。

应 用: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做如下实验: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A处滑下来,使它在三种不同的表面上分别停在图所示的B、C、D位置上,(在毛巾表面时,小车在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专业性网站---《初中物理在线》。一万余个精品课件、几万套精品教案、试卷,让您的每一节课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

B处停下;在棉布表面时,小车在C处停下;在木板表面时,小车在D处停下)试问:(1)为什么要用同一辆小车从同样高的斜面滑下?

(2)小车在不同表面上前进的距离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3)从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知识点8:惯性

(1)定义:。

(2)决定因素:。

应用: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人,如果突然向后倾倒,是因为,人向左倾倒是汽车在向 转弯。知识点9:二力平衡条件

(1);(2);(3);(4)。

应 用:1关于二力平衡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一定只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

C、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D、只要两个力的合力等于零, 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2、一架质量为2吨的轻型直升飞机,静止在空中时,螺旋浆向上的升力是()牛。当飞机匀速下降时,螺旋浆向上的升力是()牛。知识点10:力和运动的关系

(1)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 或。(2)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将保持 或 ;

(3)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将。应 用:

1、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肯定受到力的作用;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物体运动得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2、静止的升降机里挂着一个弹簧秤,秤钩上挂一重物,读数为G牛;升降机匀速上升时读数为F1;升降机匀速下降时,读数为F2;三个读数比较:()

A、G>F1>F2; B、F1>F2>G; C、F2>G>F1;D、F1=F2=G。

篇5:初中物理机械能教案

机械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习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再次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关动能、势能的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指导阅读法,演示法

四、教学实验仪器:

乒乓球、沙子、小桌子、模型小汽车、铜块、细线、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现象(老师在桌子上放上一张纸和一个乒乓球,用扇子扇风,纸和乒乓球被风吹走)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风把纸和乒乓球吹走了。

师:那么风能把火车吹翻吗?

生:(一般)不能。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新闻片段。(风吹翻火车)

师: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太可怕了,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

2、新课教学:

师:那么,我们带着疑问,走入今天的课堂。首先,请同学观察下面四幅图,分析一下这四幅图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他们都在运动。

师:很好,那么结合前面我们所学功的知识,这些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呢?像这样,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他具有能。能够做的功越多,我们就说他具有更多的能。请注意,能够做功指的是他具有的本领,能不能确定他一定正在对别的物体做功呀?不能!!像刚刚那样的四个物体,是由于运动而具有对其他物体做功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称为动能。那同学们能不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具有动能的物体呢?

生:……

师:其实,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动能,主要是看这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辆运动的公交车发生了什么事情?(看视频)刚刚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公交车将小汽车撞飞出去了!

师:我这里也有一辆小汽车,(拿着道具模型)现在它也在运动,如果是这辆小汽车装上视频中的小汽车,会把小汽车撞飞出去吗?

生:不能;

师:那这说明,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但是动能是不是都一样大呀?(不是)动能有大有小,那么这个动能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生:猜想:(质量;体积(乒乓球和小钢珠);速度)

师:这都是我们的猜想,那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实验)请同学们自己先运用自己手中的器材设计一下;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现在,老师拿出一个铜块,放在这张桌子上,同学们会担心,铜块撞伤你吗?(不担心)那我用一根细绳将铜块吊起来,放在你的头上,你担心吗?为什么呢?

生:可能会回答担心绳子断了,砸到头。

师:这个铜块是因为动起来让你觉得担心吗?不是!是因为这个铜块被举高了而担心。那也就是说虽然这个铜块没有动起来,但是因为被举高了也具有了做功的能力。那这种因为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就叫做重力势能。同样的,重力势能有大有小,我们根据动能的探究过程来探究一下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我这里有一盒沙子,在沙子上面,放上一张桌子,将一个铜块举高,松手,铜块将桌子砸进沙子中,桌子陷入沙子中越深,说明这个铜块能对桌子做更多的功,具有更多的能;反之,则不然。

(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通过学习,我们得出,物体由于运动或者被举高都会具有能,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而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那我这里有根橡皮筋,现在既没有运动也没有被举高,是不是就不具有能,不能对物体做功呢?看个小实验,用橡皮筋将纸弹出去,橡皮筋能将纸弹出去,说明此时此刻的橡皮筋也具有能,但是这种能不是因为运动也不是因为被举高,而是因为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这种能,我们就叫做弹性势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课堂上讨论了,只是给同学看看老师已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同学能够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也不是都一样的,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总的来说都是势能,我们把势能和动能的合起来称之为机械能。

六、课堂练习:

1、看图说出图中的物体各自具有的是什么样的能。

2、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情景引入中风吹翻火车,滴水川石。。。

七、课堂小结:(主要小结知识和实验方法)时间还很多的话,还可以让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对生活有哪些启示:比如火车被吹翻,公交车撞飞小汽车要注意控制好速度,又比如滴水穿石,不能小觑大自然的威力等等

八、课后作业: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

字)初二物理教案

篇6: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经典教案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 15.测量下落高度时,某同学认为都必须从起始点算起,不能弄错.他的看法正确吗?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还是近些好?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选出代表发表见解.1.因为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点一次,在最初的0.02 s内物体下落距离应为0.002 m,所以应从几条纸带中选择第

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进行测量;二是在纸带上所选的点就是连续相邻的点,每相邻两点时间间隔t=0.02 s.2.因为不需要知道物体在某点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必测量物体的质量 m,而只需验证12vnghn就行了.23.打点计时器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尽量减少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作用.4.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5.这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了减小测量 h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些好.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处理:

明确本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在右图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面作零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1122mvAmghA, EBmvBmghB 22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如果动能的改变量等于势能的改变量,于是有

1122mvAmghAmvBmghB 221122上式亦可写成mvBmvAmghAmghB

22Ea=Eb,即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如果实验证明等式成立,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上图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

12mvAmhg.式中2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1.如何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根据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右图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

1、

2、3„„图中s

1、s

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根据公式vs,t=2×0.02 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t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 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

1、

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1、v

2、v3„„例如:

- 3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放开被压缩的弹簧,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这时弹簧的弹力做功,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方法引导】

解决某些力学问题,从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往往比较方便.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就可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例题剖析】

(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断

[例1]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解析: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除了重力做功外,可能还有其他力做功,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除了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对降落伞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只受重力且只有重力做功,如自由落体运动,物体机械能守恒,应选.C.如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时合外力为零,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除重力做功外,空气阻力也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不选.D.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应选.可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力做功情况是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一般程序.[例2]如图所示,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光滑斜面上有一物体由静止沿斜面下滑,在物体下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B.物体的重力势能完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C.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D.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由于斜面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当物体沿斜面下滑时,物体实际位移方向和物体所受支持力的方向不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负功),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物体的机械能减少了,物体对斜面体的压力对斜面体做了功(正功),斜面体的机械能增加了,斜面体的机械能也不守恒.对物体和斜面体组成的系统,斜面体和物体之间的弹力是内力,对系统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即不消耗机械能.在物体和斜面体的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物体在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物体的动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斜面体的动能.所以本题选ACD.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56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所以应透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从而正确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布置作业

课本P37作业

4、

5、6.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有人设计了这样一台“永动机”:距地面一定高度架设一个水槽,水从槽底的管中流出,冲击一个水轮机,水轮机的轴上安装一个抽水机和一个砂轮.他指望抽水机把地面水槽里的水抽上去,这样循环不已.机器不停地转动,就可以永久地用砂轮磨制工件做功了(右图)

篇7: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双主互动·小循环多反馈·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摆、滚摆、过山车模型、铁锁、细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课: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三)新课进行: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单摆图)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

4克拉玛依准东中学 物理组

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四)课堂小结

通过“想想议议”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4)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

2.《同步训练》本节选题;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 1、2、32、完成练习册分组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8:初中物理力和机械教案

力和运动这一章要学完了,对于力和运动有了新的认识,许多问题困惑着我们的思维,“别扭”也许是这一章学完后的一个主要心态,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与学习物理时对力的认识有着相大的差别,有时还是完全相反的结论.所以有必要对力和运动这一单元总结一下,理理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认识,更准确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篇9: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物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物理教案: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机械振动

1、判断简谐振动的方法

简谐运动: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特征是:F=-kx,a=-kx/m.要判定一个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首先要判定这个物体的运动是机械振动,即看这个物体是不是做的往复运动;看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没有平衡位置;看当物体离开平衡位置时,会不会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是不是足够小。然后再找出平衡位置并以平衡位置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再让物体沿着x轴的正方向偏离平衡位置,求出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若回复力为F=-kx,则该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特点

简谐运动涉及到的物理量较多,但都与简谐运动物体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x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

如果弄清了上述关系,就很容易判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3、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简谐运动的对称性是指振子经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位置时,振子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速度、动量等均是等大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动量的方向不确定)。运动时间也具有对称性,即在平衡位置对称两段位移间运动的时间相等。

理解好对称性这一点对解决有关问题很有帮助。

4、简谐运动的周期性

5、简谐运动图象

简谐运动图象能够反映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因此将简谐运动图象跟具体运动过程联系起来是讨论简谐运动的一种好方法。

6、受迫振动与共振

(1)、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其振动频率和固有频率无关,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受迫振动是等幅振动,振动物体因克服摩擦或其它阻力做功而消耗振动能量刚好由周期性的驱动力做功给予补充,维持其做等幅振动。

(2)、共振:○1共振现象:在受迫振动中,驱动力的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这种现象称为共振。○2产生共振的条件:驱动力频率等于物体固有频率。○3共振的应用:转速计、共振筛。

(3)理解共振曲线的意义

单摆 考点分析:

一、周期公式的理解

1、周期与质量、振幅无关

2、等效摆长

3、等效重力加速度

二、摆钟快慢问题

三、利用周期公式求重力加速度,进而求高度

四、单摆与其他力学知识的综合机械波

二、考点分析:

①.波的波速、波长、频率、周期和介质的关系: ②.判定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方法一:同侧原理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均位于波形的同侧。

方法二:逆描波形法用笔沿波形逆着波的传播方向描,笔势向上该处质点振动方向即向

③、已知波的图象,求某质点的坐标,波速,振动图象等

④已知波速V和波形,作出再经t时间后的波形图

方法

一、平移法:先算出经t时间波传播的距离x=Vt,再把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x即可。因为波动图象的重复性,若已知波长,则波形平移n个时波形不变,当x=n+x时,可采取去n留零x的方法,只需平移x即可。

方法

二、特殊点法:在波形上找两特殊点,如过平衡位置的点和与它相邻的峰(谷)点,先确定这两点的振动方向,再看t=nT+t,由于经nT波形不变,所以也采取去整nT留零t的方法,分别作出两特殊点经t后的位置,然后按正弦规律画出新波形。

⑤已知某质点的振动图象和某时刻的波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⑥已知某两质点的振动图象进行分析计算

篇10:高一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上一篇:外国历史教学下一篇:校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