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2024-04-10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共10篇)

篇1: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 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改运动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广阔视野不断探索。首先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要遵循美的原则,按美的规律的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要有意识的培养的学生创造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是个工具性学科,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可以说语文对于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提高作用。比如学生在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时,如果他没有很好的理解能力——读的能力的话,他就会走弯路,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已知条件他不能够读透彻,那么他就很难做好。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更是训练和培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课堂。目前进行的新课改运动是一场较彻底的教学改革运动。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只有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去探索,求得正确的回答,才可能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真正的、坚实的一步。

1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那么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学习内容,还是紧张的操作(包括作业),他总是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研究、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对此门课程发生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才愿意去学、去接受知识并钻研之。只有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由被动地、不情愿地学习变为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并且还会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很好地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引入课文之前可以用相似的乐曲开篇,以诉说方式引起学生联想。在教学中,有许多课文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如讲《荷塘月色》前,先给学生听一段《思乡曲》,让《思乡曲》的旋律跳跃在学生的耳畔,使学生沉浸到一个寂寞、感慨万千的环境中,营造出与《荷塘月色》相应的气氛。然后通过朗读可以“声入心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朗读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理解课文中朱自清是怎样描写心情、环境的。此外,还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适当开设欣赏课,提高鉴赏能力,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等多种方法。

2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美的原则,按照美的规律进行

要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美的三维结构:教学文本所蕴涵的美、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美和教学对象所感受的美。这三维结构又表现出复杂的审美关系:主要有教师从文本中感悟体验出的审美关系;学生自己对文本所感受体味出的审美关系;学生又以教师为中介间接认识理解的审美关系;学生从教师教学艺术手段中享受体验出的审美关系;教师又从学生的反馈反思中发现的审美关系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审美关系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既是美育的对象,又是美的接受者和感悟者,更是最终体现出美育效果的反应者和实践者。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美育功能,必须以育人为目的,从塑造人才出发,运用种种方法,采用种种途径,使广大学生真正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美、感受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真正成为美的精灵、美的化身,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激发美的火花,在行动实践中显示出美的光华!

3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要切实掌握字的形音义。汉字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它既是形体单位,也是读音单位(一个音节)。现在不少中学生写错字形,读错字音,都是在“字”这个单位上出了问题。我们如能切切实实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大有裨益。词语的误用常常也同字义(语素义)有关。语文教学要讲求科学性,讲清字的形音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与字词句教学未能落到实处有很大关系。

阅读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处于现代社会,不只要求人们读懂文章,而且要求很高的速度。可以设想,在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甲用一个小时读了一篇万把字的文章,而已只用了半个小时,那么可说乙比甲的效率要高出一倍。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举例说陆志韦先生当年教他们心理学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每天看报要用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不太好回答,因为这往往要根据当天事情的多少来定。可是陆先生说,应该每天看20分钟的报,要在这20分钟里把报的全部内容都看进去,并指出这需要经过训练。这件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多元化思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形象和意义不是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该允许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我国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在多数教师和家长的眼中,具有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并向老师的结论质疑,敢于说“不”字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要受到斥责。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缺乏富有个性的创造,一个个都是机械化的产物。黄全愈博士说:“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生长的环境……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学生答出与教师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应不应该算错呢?是该鼓励还是该指责呢?培养与扼杀仅一步之遥,稍不注意便会收到不同的效果。阅读教学中切忌教师跳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见解和盘托出,这样学生会有依赖性,懒得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根本没有创造性可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任意驰骋的天空,发挥他们想象的舞台。我认为在教学中也不必将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都要交代清楚,这样做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思维跳不出作者的“意图”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名导演,起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应把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总之,任何事物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规律可行,也只有按规律去教,按规律去学,才能达到教师顺手、学生得法的目的。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兴趣并有意识地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思考、欣赏等方面的能力。要让学生会更喜爱我们的母语,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好地更有效地学好其他各门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我们中学语文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才会使素质教育的路越走越宽广!

篇2: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实践 分次层教学 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一个挑战,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特别重要。

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 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1)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给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任课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教授新内容前,必须先作调查,记录下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例如,在大部分学生学习Word文字处理系统的同时,让一部分已掌握Word的学生学习使用FrontPage设计网页,由于两个软件在使用上存在许多共同点,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很容易迅速掌握网页的制作方法。同时,他们制作的作品又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一种激励、示范作用,并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多年的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3)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独特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的教育软件中,围绕信息技术学习的有几十种,但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用到教学课件。其实,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若能恰当地使用教学课件可大大增强学 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例如,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基础知识两块内容,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若凭空讲学生不爱听,有限的课时中又不可能容纳较多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信息量大、理论性又较强的内容,适时地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可加大教学的信息量,突出教学重、难点,弥补教师单纯讲授所带来的不足。

另一方面,课件还可以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我们应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配合课件帮助其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形象、轻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现成的优秀课件,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己编制课件。

(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 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 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 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5)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 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6)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 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受益。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目前面临很多的课题需要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只有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地投身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在中学信息 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相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3: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了少数学生的升学而服务的项目, 而大搞“题海战术”, 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使学生负担过重, 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 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也不能歧视后进生,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 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倡导教学相长,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重视教师“教”的过程, 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常以“教”得如何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而新课程则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的过程。不再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而要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多体验, 从“学”的过程中来培养情感, 形成能力如, 在“金属钠性质”的教学中, 以往的方法经常是教师依照课本, 在课堂上边演示实验, 边板书总结;学生则是被动地看、听、记。这种教学法虽然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金属钠的理论认识, 但易忘记、易混淆, 缺乏感性认识, 不能形成认识其他金属单质性质的能力。如果把本节教学转移到实验室中, 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学习目标并板书于黑板, 然后分组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脑, 每个实验小组先完成学习目标再作小结, 教师最后作全面总结并评价, 从而使学生对金属钠的性质有了鲜活、生动的感性认识。

三、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关系

化学科学知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和谐的一面———环境污染, 然而这种不和谐并不是由化学科学本身造成的, 而恰恰是人类自身不当行为的恶果。但是由于社会上各种媒介的不恰当宣传, 使广大学生乃至普通民众都错误地认为化学工业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一时间, 化学成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在一项高中生关于学习状况的调查中, 有21%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学习化学的理由是“没有用处且产生了环境污染”。化学教师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之一, 要本着科学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结合教材中《环境保护》等章节, 找准学科知识与现代生活实际的恰当切入点, 大力宣传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改变教学方法, 形成实验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 长期以来, 在教学中形成了“老师讲实验, 学生背实验”的恶习, 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学生实验分析、实验操作、实验设计等能力的低下。对近几年高考化学成绩的统计表明, 实验题部分的失分是最多的。可以想象, 同样的一组实验装置, 由学生自行设计、组装并完成实验和由教师设计、组装后讲给学生听, 两种方法产生的学习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同样一组实验装置, 绘在纸上与摆在实验台上的实物对学生的感官剌激是完全不一样的。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教”与“学”、“学”与“练”相结合的双向互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 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 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 总结教学得失, 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实践更趋合理, 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篇4: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也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新大纲规定,明确各年级对朗读训练的要求

新大纲指出:低年级侧重于培养基本的朗读能力与习惯,“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不数读,一边读一边想。”中年级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能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而高年级则要求,能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我努力把握好火候,对学生的训练朗读心中有数,按照一定的计划,制定相应的方略去实施,从“读”出发,让“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朗读指导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以做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并通过引导点拨,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技巧,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渐趋提高学生朗读的质量。课前我认真揣摩每一课,我抓住课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让它们影响学生,使学生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与写的实践中,以读促写,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用自己正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及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教学中,我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用最适合的方法,对不同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另外,我认识到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教材是训练学生朗读的第一手材料,对于不同体裁的作品,朗读的方式与侧重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篇文章,由于每个自然段是有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的,朗读的基调、朗读的要求就可能不同。我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全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力图发挥标准示范作用,让学生模仿。以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它是人们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程度的表现,而朗读则是形成语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巧用课上课下的时间让学生读的深入、读的充分

教学中,我注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的活动,给学生充足的“读”的时间。我侧重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研究“读”的效果,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拓宽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实践了领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语文角交流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充足的朗读时间内,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读认生字、生词,停顿正确,初步领会、体悟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包括非言语因素,来表现这一情感。这样学生更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篇5: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第一:要有爱心;

在众多文章中有三位老师是做了关于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他们从七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厌学现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二、厌学现象与学生思想素质的关系

三、厌学现象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四、厌学现象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

五、厌学现象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个人魅力的关系

六、厌学现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七、厌学现象与学生学习误区的关系

以上每个问题都进行了200份左右的问卷调查,并且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整理成册。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我看到的是他们都有的一颗热爱学生的火热的心。

作为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一名教师,我感到很惭愧,我们经常听到周围的老师发牢骚说不会写论文,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没有将教育当成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而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中的付出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被动的写论文就会绞尽脑汁,就会东拼西凑,就会花钱去买,结果教书半辈子下来没有什么值得跟自己孩子炫耀的地方,没有什么记录了你的工作历程,更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大家学习的东西。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时,会发现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在等着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是如此的不够用。

其实无论是农村还是发达的.深圳,无论孩子聪明、愚笨还是富有、贫穷,无论生活的环境好或不好,有学生的地方就会存在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关注的问题,只要有爱心,就会有发现、有收获。现在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学有点过分去关注一节课的好坏,过分地强调如何最大潜能地发挥一节课的功效,过分地强调了一节课的形式,过分地强调要教师课堂要少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对教学软环境的关注和研究,其实许多课外的工作做好了,课内自然就会有效果,正所谓“功到自然成”,这里的“功”是指课外要下足功夫,它不仅仅指老师的备课准备,更包括了与学生的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素质、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等,这些都是爱心的具体体现,只有功夫做足了,课内就一定会有收效。

第二:要不断学习;

人必须不断学习。要学习就要参加培训,而参加培训就应该有收获。可是联想到我们身边很多老师将继续教育课当成了挣学分课,去了只是签个名,然后就是睡觉或溜号,有些老师甚至课程都学完了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报的什么课。我本人近年来除规定的继续教育外还参加了一些北京、浙江等先进地区大型的高端培训,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并从中学到很多,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要及时反思;

一节课上的好与坏,自己是最清楚的,存在的问题或最成功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去把它记录下来,只有及时的反思才能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才能快速成长,这点对年青教师尤为重要。记得有一节课讲氧气制取,在检验装置气密性时没成功,当我用手握住试管时,导管口没有冒出气泡,虽然我跟学生说了装置本身是封闭的,学生也表示理解,可我仍很难受,课后我马上跟其他老师交流原因,最后找出毛病:检验前可能是先用手握过试管,导致气体提前膨胀溢出,正式检验时效果就不明显,第二个班时我注意了开始用两个手指捏住试管口,讲解完以后开始检验时让一个大手男生操作,结果现象非常明显,气泡在水槽中突突冒着……,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很多,相信大家也都有类似的状况发生,及时反思,深刻反思既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一种值得每个人继承与发扬的优秀习惯。

第四:要不断提升自我。

篇6: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教学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作 者:周瑶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方法

篇7: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马鞍山市二十二中《中学生物教学贯穿绿色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组

执 笔

姜文芳

一、前言

中学的生物学教育是生命科学知识普及和生物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中学阶段的生物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和评价原则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认知而忽视认知以外的教育目的,教学过程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受到学习目的“实用化”的影响,学生只关心与考试(毕业考、升学考)有关的内容,只满足于对知识的识记,家长对学科不重视,甚至发生学生课外阅读科普文章、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受到家长呵斥的现象,这样,使原本兴趣盎然,活泼灵动的生命科学知识传授过程变得了无生趣,师生间难以有情感和灵性碰撞和交流。长期在这样一种毫无激情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工作,我们都有在软棉坑里打拳——有劲使不出的憋闷,时间一久,积极性受影响。我们曾尝试运用“注意的规律”等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但在那样的大环境中,收效甚微。从初高中课程的衔接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科教学质量是低下的,尽管有的学生会考时成绩不错,那暂时强记的知识是零碎的,极易遗忘的,没有形成应有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更谈不上科学方法了。学生经过中学学习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基本能达到目的,然而科学素养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并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是非观不明确,同学中的不良行为无人制止,丧失同情心致使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学生知识面狭窄,精神空虚,加上学习目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厌学现象比比皆是。身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面对这样的境况,内心总有一股冲动,想寻求突破的途径。对于教材和评价体制的缺憾,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从教学过程入手寻找一条解决问题之路,怎么办?我们陷入沉思。

通过学习,我们对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的《绿色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一文感触颇深。杨教授在文中阐述;“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导向,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交融则两利两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造就寻源的人性,特别是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交融,融则生绿,它能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工作能力,善于学习,深于思考,能于实践;形成和谐的同外界的关系,科学承认客观,人文关怀客观,对客观、对他人及其劳动,既承认又关怀,自然会达到同外界的和谐。”尽管起初我们只是被“绿色教育”这样一个新鲜的名词所吸引,但随着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我们被文中所述“绿色教育”的丰富内涵折服,同时长期萦绕心头的困惑,豁然开朗。“绿色”之意味着“生命”与我们学科特点匹配。大家在深入学习和领会了“绿色教育”思想精髓之后,又通过网络查寻到,目前国内的同行对“绿色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保方面,而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方面的研究甚少,就决定乘“教改”的春风结合本学科特点,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实践运用上,进行一些研究工作,来解决之前的学科境遇和困惑。

有了明确的思路,在校教科室的指导、帮助下,我们于2002年元月申报了省级课题《中学生生物教学中贯穿绿色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2002年9月经省教科所批准立项。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的准备工作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以往一些不成功的实践尝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在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从保障课题顺利开展的目的出发,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相关的文件和文章,学习了大量教育学、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文章,研读了如《更新教育观念,实践教育创新》、《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的未来》等数十篇教改、课改的指导性文章,还从《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安徽教育科研》等数十种刊物上选印四十余篇文章传阅学习。在确立了课题后,大家经多次讨论交流,反思总结了各自从教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就本课题研究的开展达成了共识,拟定了实施方案。我们利用网络,查询和收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也了解到国内一些同行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从收集的信息看,同行们的工作侧重于环境意识的培养,而我们所进行的从“科学”和“人文”两方面营造育人的“绿色环境”方面没有可借鉴的材料,我们只能迎难而上,边摸索、边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紧抓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本课题为实践探索性课题。主要任务应该是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绿色教育思想理念对于全面育人的重要作用”。我们首先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做起,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在此我们主要从三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1)以“绿色教育思想”为指导,精心编写教学设计,迈好实践的第一步。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它可以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教学活动的行动纲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我们的成果有说服力也必需从教学设计开始。首先精读教材和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教育目标;其次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的需要、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等,然后结合“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以创造“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绿色”育人环境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既有科学求真精神的体现如课堂实验中若有实验现象与书本结论不符时,一定要寻根问源,强调科学实验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又包含人文关怀的渗透。如在《种子结构》一节的设计中,课堂小实验部分,教师补上一条“友情提醒”:注意不要被解剖刀划破手指;再一条“友情提示”:注意先看清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和插图,做到心中有数,凡此种种,将人文关怀的精神在点滴中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学中既强调知识的积累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措施的实施

(2)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教与学而开展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的、复杂的过程。两年来,本着迎接教改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宗旨,我们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从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知识水平提高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双赢成果。如在,并将之运用于高三毕业班的复习课,很好地解决了应考复习中常有的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找到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问题导读式教学”“二级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在高中部分班级进行了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构建活泼、灵动的课堂教学氛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应用于教学,我们还尝试了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发挥网络的优势,增加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利用校园网,编制了生物教研组的网页(专题),利用网页 尝试网络教学,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不仅体现“科学求真”的精神,还有“人文”精神的渗透,时刻注意多方位的学法指导,如用线段图将过程性知识简化,用表格将可比性知识系统化,还进行学科学习方法的迁移、渗透,如运用教学函数图来回答相关生物学问题,运用概率论知识来简化遗传学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应用。

生命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事例来强化知识的应用,如:在学习《矿质元素的利用》一小节时,刻意提问“老菜梆子和小菜秧子中哪个钙多?”在一片嬉笑中,找到生活中的误区,有的学生还会脱口而出“难怪城里的小孩老缺钙,乡下的孩子缺钙的少。”我们还时刻注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契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像学习了《现代生物技术》一小节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生物科研的第一线上有你们忙碌的身影。”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和鞭策,又能引导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建立。

(3)教学评价人性化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学生的活动作评价,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鼓励他们发言。课堂提问中,对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如还有困难,就给以一定的提示,让每一位答题的学生最后都能听到教师肯定的评价,如“很好”“正确”“你的思路清晰”“太棒了!”等。对作业评价具体化、个性化。作业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应用与巩固,难免出错,批改中一般用“√”而不用“×”,错误的地方用短线或圆圈注明,有的加注提示,如“再想想”“把题目再仔细地读一遍”等。有时还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给出一些简短的评语。让学生拿到发还的作业本时,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在教学评价中也不是一味地鼓励,根据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适时适量地给以指正和要求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科学探究活动如果不能满足学生获得认可和欣赏的心理需要,则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不大,极有可能在各种压力下半途而废,而人性化的激励可以保护他们热情,唤醒潜能,开启心智。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展。

两年来我们从多种教育理念中寻找共性进行实践与探索,从内容中充分体现“科学求真”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及训练,从方法上体现“人文求善”完成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2、由课内延伸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能力培养的源头,然而课堂教学有时间限制,要让学生充分放飞思维,必然要借助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的补充,课上教师精心设计,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尝试用已有的知识或查阅资料等途径来寻找答案,进而指导学生借鉴教师传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教材中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付诸实践。二年来,我们运用这种模式在各个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科技活动。

(1)验证性实验活动

生物学科的许多结论和发现都源于实验,而实验课的时间极有限,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生物学的结论,如《植物的向光性》、《种子萌发时根的向地性》、《微生物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长》、《种子萌发的条件》等。通过验证性实验,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学习兴趣。

(2)开展探究性实验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进行探究性实验。如《洗衣粉、洗涤剂、84消毒液对蝌蚪影响的探究》、《重金属元素对小麦发芽和生长的影响》、《电击对黄豆发芽的影响》等探究性科学实验均源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完成。这些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的长期性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培养实事求是的品德。从设计实验方案时查找资料中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活动

依据课内延伸课外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活动、调查活动、宣传活动、知识竞赛等。根据初中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观察生活中有趣的生物现象,同学们写了观察日记。高中部的同学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撰写的学习报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中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寓学于乐。第二,坚持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以帮助,在学生想动摇时给以鼓励。第三,坚持活动的长期性、持久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活动的开展中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家庭阻力大,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不大,单纯由兴趣引发的活动极可能半途而废,这时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激励的方法来保护、维持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如在检查学生设计方案和观察记录时,只要有优点就不失时机地用鼓励性的评语评价学生的进步,如“你的思路很清晰”“你的方案很好”“你的观察很细致”“你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意识”等。当活动告一个段落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教师用“奖品”激励学生,如一张附有老师赠言的卡片:“你的探究成功,证明你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祝你持久地保持这种探究愿望成为未世界的探索者。”并且把成果告知他们家长,还与班主任联系,让班主任鼓励和表扬他们。采用多形式的鼓励,保持了学生持久的研究探讨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力。

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杨教授在其论著中明确表示“绿色教育”一词的由来是源于环境保护,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伸开去,联系到“对人须教育”进而确立“绿色教育”是“科学求真与人文求善的交融”这一思想。

目前,我们正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环境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在此方面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学科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内容,教材的知识体系较多地侧重于生物学理论和现象的描述。结合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自身,如何保护生存环境,如何保护人类自己是中学生物老师责无旁贷的,结合课题目标,首先,在全面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拟出了各年级《生物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提纲》(详见附录)供老师们在备课中有意识地利用教材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点滴中见成效,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一天上班路上,无意中听到两位初一学生这样一段对话:

甲:我最讨厌蟑螂,浑身油光光的,还会飞,还老爱在厨房里呆着,看着就恶心。

乙:我也是,我妈过一段时间就要在厨房喷药,能扫出一堆来,可恶心了,但是要不了多久,就又有了。

甲: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蟑螂的繁殖力是昆虫中最强的,哎,将来要是发明一种药,能把蟑螂、蚊子、老鼠这些讨厌的东西全灭绝了该多好。

乙:那是不行的,昨天生物老师讲了,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灭绝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说不定把它们消灭后,人类也会受到危害的呢?

初一的孩子都能对“害虫”一分为二地看待,长大后他们会对着可爱羚羊举起猎枪吗?环境意识的培养对孩子的终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进行“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结论。此后,有的同学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强化了环境意识。受现实生活中污染源的启发,部分同学还进行了各种污染物对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科学探究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在班级上宣讲交流,使大家从感性上都进一步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与校团委合作指导学生开展了“养绿护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美好的环境来之不易,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1、教学成绩方面 二年中,在“绿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能力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克服“教育实用主义”的影响,老师的眼光不紧盯学生的测试成绩,而是注意学习习惯,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教学过程中紧抓“科学求真”和“人文求善”两条主线,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良好的师生交流,相互促进,教师的教学情绪良好,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提高,近年来在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中《马鞍山市雨山湖鸟岛生态环境调查》获全国三等奖;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4次;在市《青少年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奖8次;同时学科成绩也有所提高,高、初中的毕业会考和高中生物知识竞赛,成绩均名列市属学校前茅,基本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双赢”(详见附录)。

2、学生的总体素养方面

在教师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熏陶下,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进行创造性思维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叶绿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课上,老师讲到注意事项时强调,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安全,丙酮、层析液等溅到皮肤上后马上用肥皂洗去。它们有一定的毒性。随后就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不用酒精来替代丙酮呢?丙酮有毒,酒精是无毒的。”此类实例不胜枚举,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可见一斑。我们的许多活动就是源于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活动能深入开展也得益于学生的活跃思维,因教学中注重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学生们普遍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方法,自觉地用学科思维来学习课程,正如高三毕业生吴松在学习体会中所说:“高中两年的生物课程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何凯同学认为:“从生物课上学到的方法,用在其他课程复习中也很有效,如用线段图的方法等”。通过各种课外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与老师的联系,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兴趣高涨。如初二(6)班程斌同学是各科老师都头痛的问题孩子,厌学情绪较高,课堂上经常走神,喜欢干扰其他同学学习,但是他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却很仔细,时常将他观察到的现象向老师询问,根据这个特点,任教生物课程的姚老师因势利导指导进行科学实验,由此该学生在生物课堂上表现逐步好转,积极思考涌跃发言。学生实践证明融入了现代理念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具有高度适应性、创造性、身体和心理健康、精神生活丰富的现代人有重要作用。

3、教师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方面

经历了两年多的课题研究,老师们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平日里较头痛的论文撰写,因有了具体实践活动和切身体会而不再困难,干涩的笔头流畅了许多。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研究和实践中攥写了心得体会和论文,部分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详见附录)。学,然后知不足,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浅薄有切肤之痛,大家自觉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两位老师先后考取了安师大和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继续她们学业的深造。

4、对今后教学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新课程实施打下一定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生物课程性质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的核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照两年来我们的实践探索,它与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借鉴。

四、思考和建议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已成锐不可挡之势,但大众日益高涨的“应试”情结,只关注孩子中考、高考成绩的现状,以及现行教育体制和评价标准过分看重升学率、优秀率的弊端,都影响了教改、课改的深入开展,束缚了老师进行教改的手脚。教师有实践探索愿望,可怕失败,失败不起的心态是普遍的。所以,没有长远的教育思想、完整的教育内容和高效的教育手段,而要广大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习惯只能是一句“空话”。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学习生涯是学生的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必需重视“体验性知识”,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未来信息时代做准备,我们一定要重视“方法性知识”,教师在两难的选择中陷入困惑之中。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深深感到:

1、单学科的探索势单力薄,往往因其它课业负担较重而使一些创意活动、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得不到保障;同时单一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的作用使微小的,我们期盼着多学科、全面的改革。

2、教师的任务过重,精力有限,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科研活动难有成果。

3、思想观念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曲折,往往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教育的创新,首先在于老师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是“热爱学习,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更应该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榜样。改革大潮中需要的是先行者、实践者,而不是观望者,我们庆幸,我们不是观望者,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成为一个光荣的探索者。回首走过的路,我们深深体会到:先进的科学理论、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简明高效的操作方法是完成教育科学研究的三件法宝。能有今天的成果,正是因为我们时刻用绿色教育思想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时至今日,课题研究告一段落,还总觉得意犹未尽,总结前面的工作我们认为还有一些没有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结合学科教学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加强青春期教育方面等,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实践。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精神,继续做好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本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过程中,得到了教科所毛运方老师、教研室吴启明老师、校领导、教科室负责人及其它处室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篇8: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这类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农村, 由于条件的限制, 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运动能力、身体机能等水平普遍较低, 体育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围绕这一问题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改进方法。

一、兴趣激励先行, 运动练习跟进, 能有效提高体育 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社会接触面较窄, 他们在体育课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动作要领时想做但又害羞、怕失败等现象,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这一特点, 上课时我不急着让学生练习或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而是先讲些有关体育方面的有趣知识、体育新闻或体育的重要性等, 让他们放松身心。例如:足球王“贝利”的故事, 刘翔怎样成为世界110米栏冠军的, 怎样坚持锻炼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等。通过激趣, 让他们亲近体育, 热爱体育。接着组织学生做相关游戏, 教师主动参与。这样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步提高, 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活动中。然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切身体会体育活动重在参与的精神。这样, 学生就会逐渐消除害羞和不敢练的心理, 并且慢慢进入跃跃欲试的练习状态。

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有力量、耐力等方面的优势。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农村学生在自己的优势方面表现自己,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 相信自己的能力, 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当他们感到自己获得了知识, 获得了成功, 学习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就会得以提高, 就会主动去练习, 从而有效改善体育教学的课堂状态, 提升教学质量。

二、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激发潜能, 有利于大面 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学生的个体状况,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质和体育基础等的不同,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和层次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 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 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按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教学, 学生就会全力配合, 易于完成教学任务, 也能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 安排合理的内容进行分组练习, 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 因人而异, 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相结合, 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在教学中, 我的做法是根据事先测得的数据, 按学生的体能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层。为了便于测验与分层, 我选择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五个项目。按五项之和的总成绩取380分以上为好, 270分至375分为中, 265分以下为差。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 需要一年或一个学期调整一次。通过分层次教学,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 他们运用体育知识、自学锻炼、自控、自我保护等能力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 体育课实行分层次教学, 有利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 也有利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增强体质,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 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从实行分层次教学入手, 注意分层次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教学的针对性强了, 同时也便于管理,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分管理, 分层竞争, 示范引领, 提高体育教学 的课堂质量

篇9: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这类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运动能力、身体机能等水平普遍较低,体育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问题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改进方法。

一、兴趣激励先行,运动练习跟进,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社会接触面较窄,他们在体育课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动作要领时想做但又害羞、怕失败等现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这一特点,上课时我不急着让学生练习或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而是先讲些有关体育方面的有趣知识、体育新闻或体育的重要性等,让他们放松身心。例如:足球王“贝利”的故事,刘翔怎样成为世界110米栏冠军的,怎样坚持锻炼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等。通过激趣,让他们亲近体育,热爱体育。接着组织学生做相关游戏,教师主动参与。这样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步提高,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活动中。然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学习,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切身体会体育活动重在参与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消除害羞和不敢练的心理,并且慢慢进入跃跃欲试的练习状态。

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有力量、耐力等方面的优势。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农村学生在自己的优势方面表现自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当他们感到自己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成功,学习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就会得以提高,就会主动去练习,从而有效改善体育教学的课堂状态,提升教学质量。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激发潜能,有利于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个体状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质和体育基础等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和层次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按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就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安排合理的内容进行分组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因人而异,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根据事先测得的数据,按学生的体能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层。为了便于测验与分层,我选择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五个项目。按五项之和的总成绩取380分以上为好,270分至375分为中,265分以下为差。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一年或一个学期调整一次。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身体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他们运用体育知识、自学锻炼、自控、自我保护等能力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体育课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也有利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增强体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从实行分层次教学入手,注意分层次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强了,同时也便于管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分管理,分层竞争,示范引领,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

在分层分组教学中,针对不同组层实施积分管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要求完成较好的学生可积一定分数,积分达到一定数值后,可升入上一层。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形成竞争机制,让他们你追我赶,努力提高运动能力。然后结合实际,还可以让全班积分最多的学生作为体育学习的带头人,示范引领。他的动作技术较好而且语言表达、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都较强,可以给其他同学做示范或指导差生。积分管理既能促进分层教学,让同一层面的学生同步提高,相互竞争,又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发现不足,积极跟进,通过努力来提升层次,实现能力的转化,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

篇10: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摘要:本课题研究是在课内外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初步的探索,通过对职业职校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特点,并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贯穿于其它学科知识,使学生变不想学为想学,不会学为会学,厌学为乐学,来提高职校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育。研究中我们体会到比单纯的教学、教育更具有价值。

关键词 职校生 提高文化素质 提高思想素质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是一些后进的的学生群,但无论从他们在社会上所占比例来讲,还是从经济建设对大量中等人才的需求来说,他们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较大群体。为了改变这一大群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有必要投入较大精力来提高职校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并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多作贡献。

我在职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致力于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着重在如何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上下功夫,做了以下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1、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想学。

1.1 不失时机抓政治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抓准时机,见缝插针,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体育的辉煌成就。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旧中国体育上的落后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在体育的许多领域取得的迅猛发展,如在八十年代中国女排的五连冠,游泳池里的五朵金花。如今在世界上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乒乓球、体操、羽毛球、跳水等;还及时介绍体育上的最新消息,如结束了什么比赛,或将要举行的比赛等。一件件生动的事例,一个个确凿的数据,一条条鼓舞人心的信息,不仅使学生受到运动员们奋勇拼搏,锐意进取精神的熏陶,也使学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激励他们学好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更好地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国争光。

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不同,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中的作用也是不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和品德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刻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

1.1.1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例如在单杠“骑撑前回环”教学时,有些学生不敢做,这里面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惧怕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耐心讲解示范,由易到难地引起学生逐步掌握动作。

1.1.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如: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只有个人为集体,集体才能为个人技术的发挥创造机会。这就是在教学当中不但进行技术上,战术上教学,还应在思想上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1.1.3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1.1.4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1.1.5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但是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这就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养成,无论对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

1.2 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种种原因,中考后没能升入普高,进了职高,就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好像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了,因此丧失了进取心。如不帮助他们解除心理上的压力,思想上的包袱,那么即使把他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也很难维持长久。作为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人的智力悬殊不大,他们的头脑并不笨,智力并不低;别人能学会的,他们一定能学会,最多比别人多花些精力;职校生不仅能提前掌握一些实际技能,而且也能考大学;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对学习知识缺乏兴趣,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那么即使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也是学不好的。以上道理我常在体育课中见缝插针,结合具体事例融汇到知识教学中。如讲述李宁、邓亚萍、姚明、孟关良、刘翔等取得伟大成就之前,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拼搏的事迹。......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它总是和艰辛并存,只有不懈地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2、融介绍学习方法和其它学科知识与传授体育知识于一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会学。

2.1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授给学生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教,正是为了以后不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可以自学获取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离开学校以后,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通过自己的煅炼或自学较容易地获取所要的各种知识、技术、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在职业技校中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对文化课不是很喜欢,有的甚至厌学。因此,我们体育工作者应借助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来带动对其它学科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体育知识与基础学科知识融为一炉,触类旁通。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常用数学知识游戏、物理知识游戏来提高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趣;用“顺口溜”作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叫学生计算起跑后的加速度等将其它基础课的知识在体育课中灵活加以运用;这样自然会促进学校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重视,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学期计划、周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在讲述每一节课内容之前,都先指出本节课的内容概要及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心中有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上整个学期课时,第一堂课在教室内上体育课的基本知识;除按本堂课要求上的之外,还介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安排顺序等,使学生对体育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告诉同学在今后阅读科技书籍时,首先要浏览目录和阅读序言,以便了解读书的全貌,从而确定攻读方面和时间安排,提高读书效率。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其发挥主渠道作用,就要努力改进,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身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讲练结合的基本方法,以求取得全面提

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采用“明确目标自练探索精讲关键诊断练习补救达标”教学法,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教学中还经常告知学生如何统观全局、把握动作结构、抓住动作重点、分析运作要领,并穿插传授其它各种学习方法,如动作比较法、榜样法、比赛法等。目的是“授之以渔”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煅炼习惯,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目时,也养成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好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别的学科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会进一步增强他们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信心。

2.2 自己动手,多做游戏

经常做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利用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教他们做,还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游戏。鼓励用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加上体育煅炼,在同学们当中开展,这样既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很有好处。在教学中就利用学生设计的游戏,我进行收集,在又利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我让学生在课后用一些物理现象、原理和数学知识来解释体育上的现象,并计算出距离、时间等。如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半圆式田径场跑道的计算,这就利用数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不仅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数学知识,又能在体育知识上有所掌握,逐步形成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素质。

2.3 想方设法,解决疑难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解决疑难的方法,以确保学习顺利进行。解决疑难的方法很多,但要灵活掌握,如分段(分解)

练习法,帮助练习法,有意联系法等。如在帮助学生对难点部分加深理解,也可用形象的比喻做支撑跳跃时,学生往往推手很慢,要求学生迅速有力的推离,可把器械比喻成一块烫手的铁板,手碰后必须立即推离,从而建立快速有力的推手动作概念。

对容易混淆的相近、相似的动作,则采用分开法,这样做既可弄清概念和规律,又不易犯动作错误,一但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再回头过来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差异,有助于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

3、变换角色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3.1 让学生写小教案

教学中有些内容,老师先不上,而由学生自己看书,写出自己的教案。然后选出几种不同类型的教案由学生自己来上小课,全班同学进行比较评议,效果很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了,就连平时个别不喜欢上课的学生都认真起来了。备写教案由个别备或由同学们集体备,不少学生写的教案还相当全面。当然,在此之前教师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先提出要求:⑴要搞清本堂课共有几个主要任务?每一个任务的重点是什么?⑵教案要写得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内容全面,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写教案的能力。并可转化到培养学生学习其它课目的自学和写读书笔记的能力。当然,要写出教案、读书笔记,学生必须经过周密思考、比较、消化、吸收。这种能发挥学生个人独创性的训练,对他们离开学校后的工作和自学业务知识也是大有好处的。

3.2 比赛训练法

比赛方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竞争性,对提高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起着很大的作用。比赛一般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除了规则规定的条件以处,运动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见机行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比赛法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自行创造。既可用于一般的或专门的身体练习,也可用于技术、战术练习。还可用为恢复的措施和手段。在技术练习中, 可以比赛所学的技术动作。如投篮的准确性,落地的稳定性等等,对巩固提高技术也具有很好的作用。因此,比赛练习法可在不同训练水平、不同训练时间、阶段中广泛地运用。特别是在青少年运动员中,采用比赛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勇于表现的同学能对其他同学产生启发和鼓励作用;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自觉能力,又实现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的转变。

4、小结

几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要全面提高职业技校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为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要相信,也要让职校生们相信,他们个个都能成才。要设法营造适合的气氛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带着愉快轻松的情绪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其次,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授课方式,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还应当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解决难题。第三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要善于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探索求新,发展其创造思维,并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2]陈安福《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上一篇:支部书记支委职责下一篇:朱淑贞诗减字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