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2024-05-27

浅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选6篇)

篇1:浅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一、发展商业银行代理中间业务的意义

1.发挥潜力,对效益的贡献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超过了利息收入所占比重。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不过5%-8%,中间业务利润显得捉襟见肘。巨大的差距,让国内银行业认识到了中间业务是一块尚待深挖的“金矿”。

当然,由于利益的驱动,也给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提供了契机和条件。银行通过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挖掘中间业务市场潜力,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就拿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广泛开展的个人理财这项中间业务来说,在我国有调查表明,80%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70%的客户表示在接受理财服务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中国工商银行杨百宁处长说,正是意识到个人理财服务潜存的商机,工行已经在全国160多个城市近700个网点开展了理财咨询服务,个人理财中心已达400余个,计划发展到1000个,为此将选配1万名高素质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向社会推出个性化、专家型的个人理财服务。

回想当初,银行在开办一些免费中间业务的过程中,的确培养了不少客户资源。发展到现在,不断增加的成本支出,让银行的经营者们普遍感到不堪重负。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是“银行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以往对业务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根本就没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和利润源去进行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通过少收费、免费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方式开展中间业务,以此作为争夺银行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应地使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慢慢形成了享受中间业务免费服务的观念。

2.必要性:WTO的承诺、同业竞争、混业的趋势,提高自身生存和竞争能力

入世五年后,国内主要城市必须全方位地向外国银行开放;五年至七年内,人民币资本项目也必须有限度的开放,从而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可以自由兑换的硬通货。

如果国内银行的不健全状况得不到根本的改变,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就会得到推迟。而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开放,会加速资本外逃,导致人民币贬值;中国将重蹈东南亚和韩国的覆辙。若中国不按照世贸组织所规定的时间表履行其开放义务,外资的流入就会急速下降,直接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压力。近年来,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加大。因此,改革的挫折会使中国付出极大成本。在全球化如火如茶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者也不甘心永远做储蓄者。总之,中国的银行改革必须和时间赛跑。

综上所述,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为银行松绑,使银行从单一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增强其竞争力。国内银行应乘两岸三地统一市场形成的东风,做三地经济整合的中间人。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为国有银行全面迎接外国银行竞争提供了练兵的机会,中国的银行应走在世贸规定的时间表前,才能保持吸引外资的势头(“法国兴业银行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市场报》2002年04月22日第四版)。

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理念:效率、发展方向、前瞻性的眼光

专家分析,未来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客户竞争、业务竞争和人才竞争上,其中又以客户竞争最为激烈。外资银行在中国主要从事的是融资、贷款和外汇交易等业务,客户主要定位于进出口企业和需要资金量比较大的企业。今后几年,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将主要来自本地客户,中国银行业的优质客户正是它们的重点目标,尤其是像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这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将被它们首先“锁定”。

(二)队伍

“银行的日子越往后走越不好过了”,成都某银行一负责人在回味银行过去的无限风光之余感慨万千。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安无事”地过得有滋有味,“饭”也吃得很均匀。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2至5年内逐步放开金融市场,这种“衣食无忧”的好风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前段时间发生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可能狠狠地撞击了沉湎于安乐窝的国内银行的腰杆,让国内银

行有了那么一点点“痛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有400多家,其中200家正开门纳客,30多家开始了人民币的业务试点。银行业人士认为,虽然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目前的市场份额仅占2%,但5年后外资银行的业务获得巨大发展,在未来10年到15年时间将占据3%以上的份额。面对外资银行的剑气逼人,中资银行能沉着应战吗?

1.外忧:“大好河山”面临“蚕食”

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银行业的“跑道”,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面对面地“过招”了。那么,面对外资银行的步步紧逼,中资银行如何应战,从而保护“大好河山”不致“水土流失”呢?金融遭遇战才刚刚开始,“爱立信熊猫事件”也不过是中外资银行“短兵相接”的一个信号。西南财经大学博土生导师李教授认为,目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还有

一些限制,而且跨国银行本身也面临更多竞争对手,多家外资银行瓜分市场“蛋糕”是“多赢”还是“多亏”现在还难下定义。因为竞争本身是互动的,跨国银行在早期或某一个“时间段”发展中间业务可能是咄咄逼人,但国内银行凭借“土生土长”这一先天优势作出一些应对,更新在金融市场中的“打法”,守住既得的“胜利果实”也并非难事,国内银行的“水土”不会“流失”。需要直面的是,中资银行在银行服务及金融产品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中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创新,做好服务。

四川省银行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在于“抢客”这方面,“爱立信熊猫事件”就充分揭示出外资银行的矛头直指高端客户,中国银行业60%的收入来自10%的客户,而国际银行业中80%的收入来自20%的客户,中资银行10%的优质客户资源将成为外资银行相互争夺的焦点。战火烧到门前,国内银行业奋起自卫,这从一些银行积极“备战”动作中窥见一斑。尤其是在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推广产品方面,已有不少银行“动”了起来。最明显的是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日前宣布降低信用卡申请门槛。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也正式投入运行。而央行已批准工商和中信两家银行受理因私购汇业务,加上中国银行,人们可以选择的购汇渠道已增加为3家,其他几家商业银行也准备扩充自己的外币业务。种种迹象表明,面对外资银行的兵临城下,中资银行已经开始行动了。

2.内患:如何让“水土”不遭“流失”

业内人士分析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分为“两条战线”作战的方式,首先是在金融业务上的竞争,如目前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开业之初就“捞”了3个亿的存款。其次是人才的竞争,据记者了解,浦东发展银行成都分行和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在筹备期间,人事框架已基本搭建完好,在招聘广告打出后,吸引了数千名应聘者前往应聘。其提出的应聘人员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重要岗位、部门骨干不可避免地流走了,而某国有银行一重要部门的人员几乎被“一锅端”。成都一银行人士提到这点时认为,对老银行而言,流失的不仅仅是人才,流失的还有一些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大客户。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国内银行业在紧张“备战”外资银行的同时,也在采取“御敌于门外”和“安内政策”,即做到优质客户不“另投他处”和人才不外流。可以这样说,国内银行目前像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银行号称钱老虎,总是抱着一种“莫奈我何”的姿态,“爱立信熊猫事件”无疑给国内银行的这个姿态作出回应的表示。前不久,国内一家媒体以“谁动了中资银行的奶酪”为题透析了在中外资银行的短兵相接中,中资银行丢失市场份额的时代已开始。据一次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结算业务、外汇贷款占中国银行界总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3%和22%,但在外资银行集中的上海,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60%和69%。目前外资银行代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到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所以银行业人土认为,在“狼来了”之时,中资银行要冷静,沉着应战才是致胜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竞争中,中资银行不但要看紧钱袋子(优质客户资源),还要看住人才这块阵地。

四川银行行业协会负责人说,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能够给人才提供一种归宿感、成就感,更主要的是给人才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做到以事业吸引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同时,在外资银行兵临城下之时,防止简单的悲观和抱怨情绪在中资银行基层员工中的扩散。因为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中资银行职员的骄傲,如今可能荡然无存。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伴随银行裁员和效益下滑,取而代之的是职员内部另一个极端的悲观情绪和对经营体制的简单抱怨,银行在

稳定军心方面应该做出一些“技术性”处理,因为有必要看到,银行“人才”还是短期内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相对优势所在。

(三)合作联盟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银行一直作为金融业的老大,而今老大的位置已经远不如从前了,这样的日子将逐渐成为历史。

“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打破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界限。”经济学家萧灼基如是说。

探索银证合作的过程,必将面临来自立法、监管以及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自身的很多的挑战,也面临着设置必要的防火墙,以隔绝证券市场可能的风险向银行业转化的挑战。但不管如何,改革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银行资金进股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实际问题也并非银行资金不能进入股市,而是银行资金缺乏控制地流入和无条件地流出。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没有有效对接,也没有较为周全的计划引导资金进入和退出。究其实,造成股市巨大波动的根本原因就是进入股市的银行资金名不正,言不顺。“当我们严格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时,必须开通银行资金合法、合理、合规进入股市的渠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银行界人土、相关官员对此达成共识:必须拓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渠道。当前,制约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有效对接渠道的是管理层一直坚持的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大势所趋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已经提上日程。

而事实也表明,管理层正在做相应的探索。

(四)金融信息化

在传统的意义上,市场竞争的格局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大小已经不是决定因素,制胜的关键在于“

快鱼吃慢鱼”。在信息时代,金融企业要想成为“快鱼”,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而这三项都与信息技术分不开。如此说来,从金融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加速金融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国外金融企业使用的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等,这些比我们国内的金融企业更先进;而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为客户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比我们更有优势;在加强金融行业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比我们更有经验。一般来说,国外金融企业使用更多、更全面、更成熟的现代化工具,包括在风险评估与管理中采用先进的数学模型,辅助金融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等,都比我们的先进、成熟、规范。而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的金融企业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装备落后的国内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年来,国内的金融企业在物理网点的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金融企业曾经把服务网点的多少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一旦外资银行使用网络技术,而且和国内的网络结成战略伙伴,建立共享的客户型战略联盟,那么我国目前现有的遍布全国的几十万个物理网点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我们长期建立起来的这种物理网点服务渠道很有可能成为包袱。当初,美资金融企业进入日本的时候,就曾通过与日本的邮政系统联盟,利用日本邮政已经具有的网络,迅速地占领了日本的金融市场;而后来美资进入香港,就和香港的房地产商和保险经纪商合作,克服了物理网点的不足,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

挑战固然迫在眉睫,但机遇也在身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金融企业造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发展、创新机会。招商银行过去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地位与国内的“四大银行”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招商银行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使得招行获得了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在同业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同时,信息化为传统金融企业新的经营和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网络为基础,金融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功能、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如通过信息化,传统的银行将由原来的储蓄、信贷等基本业务转向储蓄、信贷、投资、咨询、中间业务等多方面发展的业务。信息化使得金融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3A”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篇2:浅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需要多种措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的监管不严,中间业务内控机制不健全,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本文主要通过叙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类型及特点,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终总结出一些规避中间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间业务 风险披露机制

防范

引言

未来银行的竞争,是新兴业务的竞争,尤其是中间业务的竞争。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随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风险,使银行蒙受损失。探究商业银行的风险及防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我国中间业务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在这方面的损失。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它们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类中间业务。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类型及特点

1.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类型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在履行业务合同时,由于业务对象主观或客观原因违约,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义务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历来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与资产业务相比,中间业务由于透明度低、灵活性较大,信用风险表现的更加复杂,还具有不确定性。如备用信用证业务,若借款人违约,开证商业银行就要向受益人赔偿损失。又如,在担保业务中,客户因某种原因如破产不能履行合同义务,风险便由银行承担。再如,在场外期权交易中,常发生期权买方因破产或敌意违约而使买方避险目的落空的情况,当场外期权交易远远超过场内交易规模时,银行面临的信用问题更为突出。

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银行保安和保密体制不完善,银行内部员工技术操作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电脑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的问题而造成的业务运作风险。例如,银行交易员越权或违反职业道德从事不允许的或风险[1]过高的业务。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中间业务项目因市场定位不准,或者没有对中间业务进行充分的分析而盲目开展造成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的趋势下,客户的要求千变万化,如果在开展一项中间业务之前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不了解客户的需求,市场风险就会产生。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无力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资金支付到期业务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如贷款承诺协议,借款人在协议期内可随时在贷款限额内提取资金,商业银行则必须随时准备提供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信用根本保证,在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发达、市场流动性监测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开办相关表外(中间)业务必须持审慎态度。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生,势必引发客户挤兑风潮,进而动摇社会信用基础,导致全社会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产品内容在法律上有漏洞甚至无法履行,如产品的某些条款未被法律认可、程度欠缺、转换错误、欺诈行为、偷窃、超越权限等。在经济转轨时期,新旧法律法规并存,有的方面还不健全,加大了银行遭受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常常与金融创新相伴相随,这些创新极有可能超前于我国的立法过程,导致适用的法律不配套,银行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分业经营制度也会带来法律风险。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管理模式,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拓展种容易产生法律风险。我国法律体系与国际法律惯例不完全兼容,也是形成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监管政策政出多门,也会导致政策法律风险的产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目前普遍缺乏健全、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创新业务迅速增长的今天,法律风险相当大,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1.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特点

1、隐蔽性强。在现代科技支持下, 银行信用卡、电子转帐系统、网上银行等创新手段不断涌现,更增加了中间业务风险的复杂性。同时,中间业务中大部分业务不能真实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现有的财务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 致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经营成果,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管理人员对中间业务潜在风险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分析, 难以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自由度较大且估算难度高。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 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 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 无规模的限制, 只要交易双方认可, 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 这样容易刺激中间业务的扩张。同时, 中间业务的交易, 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 主要集中在银行和证券商手中, 有交易集中化趋势, 这种集中化的趋势和中间业务的高杠杆率联系在一起, 使得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既存在较大盈利的可能, 同时也必然潜伏着巨大损失的可能。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事件、日本住友**等等。

3、风险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 呈多样化。一般来说,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资产负债业务的风险低, 但由于中间业务的品种繁多, 既有传统的项目,又有新兴的项目如金融衍生工具,还有很多待开发的项目,个性差异大, 因此涉及的业务风险也有多样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都会包括在内。同时中间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 商业银行的信贷、筹资、信用卡、国际金融、财会、信息等部门都与中间业务有关, 风险点较多, 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的监管不严

1、对中间业务的监管重视程度不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大规模发展还刚刚起步,它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监管还不是金融日常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严重滞后,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隐患。

2、监管部门没有出台完备的监管法律法规。统一、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稳健进行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有关法规还不系统完整,不详细充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只是原则性地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提出了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的违规行为也没有具体的监管处罚办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细致的中间业务法规。

2.2中间业务内控机制不健全

1、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完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不完善。利用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不完善的行为时有发生,致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问题以不容忽视。

2、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管理不严,操作的透明度不高。部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运作中,存在管理不严、操作的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有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对承兑和贴现的票据审查不严,擅自放宽业务条件,对不具有贸易基础的商业汇票办理承兑和贴现,甚至银行内部人员与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弄虚作假,违规办理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给银行造成损失,[2]这也是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

3、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还是在技术装备和 技术手段上,对中间业务发展支撑力度都不够,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素质不高,营销技能不全面,议价能力较低,制约了新产品推广和中间业务服务质量的提高。[3]

2.3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现行财务报表特别是在中间业务信息方面的披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现行财务报表主要是披露历史信息,无法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状况的预计;对整个经营可能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等在财务报表中无法予以反映;财务报表只能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经济事项,而对于实体在报表截止日至报表报送日之间发生的重大

[4]的、足以影响或改变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非调整事项和中间业务事项,就不可能及时披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

3.1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督

1、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多样复杂化的特性,银监会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的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1)央行应严格审查拟开办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合防范措施、成本合收益预测、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等资料的完整性。(2)要稳妥谨慎地开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在目前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下,草率开放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中间业务市场,显然不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放应该是一个渐进、稳妥的过程,应该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较为完善,金融体系逐渐健全,证券市场运作规范,法规制度建设齐备,国际

[5]金融环境稳定,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等条件下进行。

2、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管理。(1)各商业银行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体制,统一中间业务会计制度标准,完善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科目,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2)在基层商业银行实行统一的大业务核算的同时,建立单独的中间业务核算系统,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性。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对风险的预测,提前做出安排,消除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有利于基层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经营状况,分清并项业务的效益性,及时把握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监管方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操作性。

3、制定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增强可操作性。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业务交叉逐步增多,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

4、加强中间业务网络监管和稽核监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实行网络化监管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电子金融技术,创新各中间业务的同时,监管部门应相应建立配套的网络监管和安全预警系统,提高

[6]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3.2完善中间业务内控机制

1、完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商业银行要针对每一种中间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要完善中间业务的操作规程,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各个经办部门必须根据上级行的授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所规定的程序办理各类中间业务,稽核审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则根据操作。

2、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的基础性管理。首先要坚持对客户的信用评估制度。例如对较长期限的贷款担保和承诺,应定期(3个月、半年或一年)重新协商合同条款,以减少信用风险。其次要制定保护性条款,审核授权买卖的证据,要求对方支付保证金或抵押金。还要合理确定和调整中间业务的价格,按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的风险系数收取佣金。例如,在美国,期限短、质量好的备用信用证业务收费率为担保金额的25—50个基本点;期限长、质量差的[7]收费率为125~150个基本点。再者要重视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的结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人员不但要管好前台交易,也要加强对后台的结算、报告系统的管理,强化管理、交易、清算三分离体系。

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开展中间业务对专业人员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中间业务人员的培训,严格上岗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服务水平,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使银行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在监管人员培训上,中国银监会也将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挖掘国内外资源,加大对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金融创新对[8]监管的要求。

4、坚持中间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1)在现行的分业管理模式下,严格业务经营范围,规范业务经营领域。(2)对目前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度相对较高的担保、票据承兑、贴现等业

[9]务要视同贷款严格管理,比照贷款管理办法执行,一旦发生风险,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3)坚持协议的合规、合法性。很多中间业务都是以委托或代理的形式开展的,而双方协议是中间业务的基础环节,委托人的口头表示不能成为办理业务的依据,应当坚持合同的书面化,并对委托凭证进行严格审核。(4)坚持不为客户垫付款项的原则开展代理业务。代理业务要先付款,再代理;代收业务也要先代收款项,再统一清缴。对客户双方发生的经济纠纷,银行不得介入。

3.3规范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及时、准确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真实、准确地向监管部门报送报表资料和对外披露信息。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前提条件是对风险的大小可以进行评估。对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主要是包括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本金的大小,客户的类型和相关信息、资产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的类型等。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和财务会计准则的制

[10]定者应借鉴国际上的相关规定对中间业务各个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竺彩华.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银行家,2006,(12):21-24.

[2]周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于内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7):33-35. [3]刘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10):34-37. [4]谢海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风险及防范[J].天府新论,2001,(1):11-13. [5]段贵昌,王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探析[J].济南金融,2005,(8):26-28.

[6]马鹏,惠淼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5,(3):21-24. [7]陈晓明.浅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7-9. [8]王书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山西科技,2005,(6):22-27. [9]罗坤.浅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J].广西金融研究,2007,第(11):32-35.

篇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各地的出现越来越普遍, 国外商业银行也逐渐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当前形势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人身份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日趋重要, 中间人受委托代理并从事各种金融业务活动也愈发频繁, 从传统的金融机构业务分析来看, 中间人的业务活动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利润已逐渐高于了传统的业务。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在传统的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向外借入资金, 也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 只需要利用自己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一些市场信息和现代化得电讯技术及设备, 从而为广大客户办理银行的各项收付业务, 并进行必要的担保和其他的委托事项活动, 为顾客提供各项金融服务, 中间人在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中获得酬劳和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还处在一个初级的、发展的阶段, 因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中仍占主导地位。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在其中间业务的发展问题上存在着观念偏差的问题, 很多商业银行的大多数人认为中间业务在其整个的经营过程中无足轻重, 更多的银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附属产业”, 其大多数精力还是主要放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上。由于传统观念在商业银行经营中根深蒂固,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也一直没有得到经营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方面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

2. 中间业务产品品种较多, 但覆盖范围相对狭窄。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逐渐受到关注, 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来看, 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其产品已经有了上千个品种, 而且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 还在不断的增加, 但是其覆盖范围却相对狭窄, 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业务上, 比如对技能要求也较低的结算支付类以及委托代理类的劳动密集型业务, 如代发工资、代收水电气费等。而技能要求高、为客户提供智力服务并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产评估、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理财以及金融衍生类品种才刚刚起步, 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3. 中间业务产品市场营销不到位。

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状况分析来看, 它们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了维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成为扩大其中间业务范围的主要手段;而在我国, 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将“大众营销”和“市场占领”作为其经营和占据市场, 获得竞争的重点。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某种中间业务产品的过程中, 首先是将其实现标准化, 然后适合普遍的大众购买。新产品的诞生不仅耗费大量的广告宣传资金, 而且由于标准化的特点导致其很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因此, 其推出的大部分中间业务品种与同一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能相适应, 缺乏针对性。另外, 国内商业银行在推广中间业务产品过程中一般不会使用任何销售手段, 而是习惯性的等待客户自己上门。这必然会导致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办理及收费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了解, 进而对新品种的认同度不高。所以,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营销还不到位, 总的来说, 还是缺少必要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 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影响了银行品牌发挥应有其应有的作用。

4. 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专业人才。

中间业务是金融行业的一个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的业务, 它涉及范围广, 属于高级服务, 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 既懂技术, 又要会管理。但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 但精通金融、法律以及企业管理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却极度缺乏, 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 导致中间业务难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应对

1. 切实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 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 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 必须将中间业务提升到与传统的资产及负债业务同样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2. 开发新产品,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 逐渐由消耗成本大的低层次代收代付业务向保险业务、代客理财、贵宾银行卡增值、信用卡业务、证券业务等成本低收益大的业务发展。

3. 强化市场营销, 提高竞争力。

一方面, 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的调查市场的需求, 了解客户反馈, 进行同行动态产品的替代等, 争取推出市场反映强烈的产品,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银行还要明确营销目标, 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 配备专职的客户经理, 为高端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差别化服务。

4. 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 又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员工长效培训的机制, 给思想先进、积极肯干并具有业务拓展意识的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同时, 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壮大银行中间业务队伍,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适应业务的发展需要。

通过上述提高的建议和方法, 相信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建立出一套具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拓展和开发模式, 带来更高的利润, 应对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任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1) .

[2]彭俊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4) .

[3]雷璇.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大众标准化, 2009 (1) .

[4]施忠民.山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1) .

[5]王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SWOT分析和对策选择[J].税务与经济, 2009 (1)

[6]林惠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8) .

篇4: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管理

一、中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

(一)经营环境与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

一是西方国家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经营体制,而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二是西方商业银行所处的均是自由竞争、公平竞争,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市场上,“不惜血本”压价销售或亏本销售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三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下,我国的众多企业还没有产生出对一些创新金融产品(如信息咨询、现金管理、理财投资等)的需求,企业对银行更多的是资金的需求,却很少有资金如何运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经营范围和品种方面的差距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达2万种。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中间业务范围涵盖:传统的服务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以美洲银行为例,美洲银行的非利差收入主要有以下11项内容: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其它服务费、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其它收入、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入、投资银行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种上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目前,虽然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了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但是其中相当的部分是不收费的,银行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例如代收手机费、代收电话费、代收水电费、邮寄对帐单、代发工资、银证转帐、招行一卡通业务等业务都是不收费的。通常情况下,银行的服务都是被作为拉存款、拉客户的一个赠送品。

(三)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

尽管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银行业人士也承认,与国外同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超过40%,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在10%左右。这主要在于国内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而且业务范围较窄,收益主要来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财务顾问、资产评估、代客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等业务才刚刚起步。这也与国内银行缺乏高素质从业人员直接相关,人才缺乏已成为国内银行开展高技术业务的“瓶颈”。此外,国内中间业务范围还有相当大的局限,广义的表外业务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比如利率掉期、互换等,这还有待于央行政策的放开。

(四)服务手段方面的差距

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服务手段则显得比较落后,科技化程度低。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各家银行各自为政;客户服务系统滞后,家庭银行、手机银行业务难以开展,网上银行业务除招商银行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外,其他银行大部分只是开展宣传攻势,实质操作内容不多。

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实施统一的、日常的归口管理与协调;对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品种实行重点管理,如担保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建立和健全中间业务的综合考核体系。

(二)商业银行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

目前,由于了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和功能的客户还很有限,且各家商业银行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是开展中间业务的一个关键环节。各商业银行要通过整体的市场营销策划,选择适当时机,发挥整体优势,结合整体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宣传营销活动。一是要加强对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培养和宣传,通过各种方式,使企业了解相关的银行业务特点,使百姓知道银行对社会的服务是花费很大的投入,中间业务的收费理所当然;二是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在新产品推出时,要相应制定其广告宣传推广计划,大张旗鼓地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三是要全面推广客户经理制,充分发挥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业务推销员”的重要作用,把中间业务营销作为客户经理的主要任务。

(三)商业银行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中间业务的开拓和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开拓、敢于竞争、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中间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求包括会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商业银行可以对中间业务的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熟练程度,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中间业务服务。

(四)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努力开发优势业务品种

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迅猛。以农业银行为例,其中间业务发展同样迅速,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证券买卖、代理保险、国际结算和基金托管等业务收入均大幅增加。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防止银行同业恶性竞争;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严格控制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开放中间业务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体系;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管理;加强中间业务计算机网络的监管等。(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毕继繁,胡振兵.供给约束与萨伊定律: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案例研究[J].金融研究,2002(2)

[2]雷立钧.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篇5:浅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摘 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提高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本文简单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不足之处,并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状况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以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使商业银行竞争意识、盈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加强,服务功能也完善起来,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如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交易总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由于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中间业务市场交易总量迅速增长,与中间业务收入呈同比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速已超过了同期其他各项业务的增速。

(二)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近几年,我国不断通过增加投入,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能提供24小时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服务相继开展起来,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三)银行卡业务稳步发展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银行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竞争领域,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88亿张同比增长19%,人均持卡量为1.42张。

(四)理财业务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为了应对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存款分流问题,各商业银行都把理财产品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初期,因银行能提供的理财产品有限,曾经引起过关于理财只是概念的争论。如今,人民币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开放式基金、信托产品、个人黄金投资、炒汇、房地产等投资项目日渐丰富,使得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一方面是各银行转变了观念,以新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已有的产品,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也的确丰富起来,金融创新空前盛行。

二、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经营范围狭窄,品种比较少,产品的创新局限于模仿,缺乏原创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而且银行实行的分业管理、分业经营政策,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商业银行目前所从事的中间业务,其经营范围较窄,品种相对还很少。从产品特性来看,多数产品是对他行产品或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模仿,有的甚至照搬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原创型中间业务产品比重不足10%,针对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收入水平比较低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衡量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效益较差。以中国银行为例,2009年上半年行非利息收入有所提高,仅占银行总收入比重的21.28%。

(三)技术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各商业银行也先后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部分系统尚未联网,各家银行各自为政,而且系统覆盖面有限,运行效率也有待提高。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更是没有普及到普通百姓中,只是服务于少数人。

(四)收费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中间业务收费主要依据有央行的《支付结算办法》、《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收费标准等,不同部门制定的法规制度造成了收费行为不规范,缺乏公平竞争等问题。在定价机制缺乏系统性的情况下,“收费难”和“难收费”现象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无序竞争的结果挫伤了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损害了银行的自身利益,甚至降低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会使中间业务走入一条死胡同,无法长期发展下去。

三、怎样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不足之处呢?笔者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创新中间业务产品种类,完善创新中间业务的奖励机制

在现有中间业务种类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能被普通百姓接受的中间业务产品,同时各银行可通过对创新的产品在是否符合客户的实际收入情况、是否满足客户要求、是否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估,给予创新团队不同层次的奖励。还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分别推出的不同中间业务品种,给予创新人员物质及精神方面不同的待遇,以鼓励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中间业务立法要与国际接轨

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国情、文化、历史、习俗等方面与我国有所不同,但在经济体制方面都不同程度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加入WTO以后,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物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我国中间业务立法方面,一定要考虑国际环境,立法要与国际接轨。

(三)在收费机制上,处理好国家监管银和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 银行实施服务收费是大势所趋。各银行凭自身的实力、信誉和优质服务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是有成本的而且要承担风险和损失的,所以银行有权利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市场因素收取合理的费用作为银行劳动的报酬。同时,央行作为各大银行的管理者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机制也享有一定的限制权。

银行业协会应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各银行的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不能乱收费也不可不收费。如发现违规操作、收费不合理等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不公平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银行进行严厉查处。各商业银行也应建立自律组织,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以维护银行的信誉和自身利益,实现竞争的良性循环。合理的收费制度不仅能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进而扩大中间业务市场,更有利于银行相互间进行公平公开的竞争,给消费者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也将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不足,普遍追求资产规模、以存贷差为主要利润的经营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各银行应将中间业务的经营业绩作为各部门管理人员考核内容的一部分,目的是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树立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思想,把发展中间业务提高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和发展,尽快实现银行营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五)健全人才机制,壮大中间业务队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品种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迫在眉睫。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主要有三个途径:考核培养现有员工;引进高素质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对现有员工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及业务考核,促使中间业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 和新业务,以满足中间业务发展需要;还要引进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 开拓意识的人才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对于已经成型的业务骨干,必须实行重点保护,以防止人才外流。为了留住人才,我国应加大人事与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能满足市

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需求,提高业务骨干的积极性,防止 人才外流。

(六)加强银行间合作,完善金融信息网络系统,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规范程度由电子化程度决定。各银行要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将信息管理系统、支付网络系统、通讯网络系统作为开发的重点。注意系统的独立性和兼容性,操作的简单性和使用的安全便捷性。银行间还要加强合作,尽快建立银行间联网系统,使各银行形成一个统一的金融信息网络系统,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实现各银行资源共享。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渐开放,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参考文献

篇6:浅谈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个人金融业务是相对于公司或批发业务而言,一般是指以合理安排客户财务为手段,面向私人小型企业和为居民个人消费提供的小额、零星银行产品和服务,涉及储蓄、银行卡、消费信贷、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理财服务、委托代理、电子银行等诸多领域的金融业务。在经济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个人业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计算机、网络工具和通讯设施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个人获得信息和处理数据的数量和速度,使得个人金融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个人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结构和提高经营效益、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起着关键作用。为适应这一趋势,商业银行必须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强化营销,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扩大个人优质客户群体,积极创新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专业化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并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需要,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加快发展。

写 作 提 纲

一、现状——个人金融业务有待大力开发

(一)“微利时代”的传统银行业必须寻求创新点。

(二)我国开办个人金融业务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

(二)市场定位和客户关系管理跟不上竞争需要,技术手段落后。

(三)金融产品引进创新存在着不足方面。

1、金融产品引进性创新脱离实际。

2、缺乏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

(四)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管理人员。

三、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个人金融业务的现代经营理念。

1、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2、树立质量和效益观念。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的激励化。

4、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理财员。

5、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化。

(二)强力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

1、制度创新。

2、产品创新。

3、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健全金融创新机制,培育金融创新文化。

4、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5、风险管理创新。

(三)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强化营销手段。

1、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

2、细分市场,竞争优质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3、不断调整和创新产品结构,实施品牌管理。

4、整合营销渠道,增强营销能力。

利润。

2、树立质量和效益观念。个人金融业务相对批发业务投入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因此应在个人金融业务部门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在各层次、各环节实行成本调节和机会成本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一是对现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没有效益或低效益的业务品种予以淘汰,对效益好的业务品种应迅速扩大覆盖面。二是开发个人金融业务新品种时,要进行科学的前景预测,大力开发那些高收益、前景好的业务品种。三是积极发挥银行业协会维护商业银行合理权益和行业自律的作用。逐步改变目前银行服务“免费午餐”的观念,对各种中间业务进行合理收费。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的激励化。

受理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我国商业银行对员工的业绩考核指标一般仍以对私吸储、对公放贷为主,这种制度格局显然不利于开拓员工思路和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必须改变。对员工的考核,重点应放在手续费收入、客户满意度、新产品设计和研发以及所提合理化建议方面。利益的分配应按工作量大小、劳动复杂程度和对商业银行贡献多寡拉开档次,职务的升迁也应如此。

4、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理财员。

在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人才短缺是个突出问题。没有大量可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岗位需要的人才,没有可以提供优质服务的员工,开展个人金融业务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一支富于创新、善于经营、勇于开拓的与现代商业银行相适应的复合型理财员。

5、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化。

由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对象多而分散,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高速、快捷、安全、可靠的个人通讯系统的支持,开展业务将相当困难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个人金融业务软件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和分析经济信息,建立客户档案,及时掌握客户动态,对优质客户进行跟踪管理,为合理设计理财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力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

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

要渠道,以个人理财、个人融资为主的个人金融业务正在成为国际上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从收入构成来说,花旗集团5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对个人客户的服务,香港恒生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对全行利润的贡献率也在48%以上,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景广阔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带来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将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在这块领域上有更大的收获。

1、制度创新。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为了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将逐步引进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在加强银行业商业化、法治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机构管理创新,建立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允许银行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区域来看,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在同一国家跨地区开展业务,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开展业务,促使银行业经营国民化和国际化。

2、产品创新。银行业将根据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率先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推出一系列融存款与投资于一体的金融产品,综合运用商业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保证银行资产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收益的持续增长。目前,证券、期货、保险已经成为保值、投资的重要手段,这些金融工具有别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特点在于:它们不是直接满足融资需要,而是为客户管理资产服务,起到保证投资者收益的作用。其中,有的金融产品既具有投资功能,又具有存款替代功能,如果银行不能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就会失去大量储蓄资金来源,更会失去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在未来金融发展过程中,银行业将适应直接融资比例增加的趋势,重视拓展中间业务,并在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代理、投资顾问等方面拓展业务。

3、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健全金融创新机制,培育金融创新文化。

国内商业银行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步伐,健全金融创新机制,从根本上确立金融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银行以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前金融创新的特点是:竞争不断升级,金融产品迅速更新换代;金融产品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依靠科技手段来缩小价格差以及为客户量身定做金融

产品成为竞争主流。金融创新的态势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组织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建立一种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使现有的规则、程序、标准有自由创新的空间。此外,商业银行还应重视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要把我国商业银行办成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创造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氛围,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更新知识;要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形成合力。

4、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耦合关系日益加深,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创新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旋律。通过技术创新,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为客户创造一个互动的信息沟通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目标市场细分,有的放矢地为客户提供高度细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创新金融产品。此外,通过技术创新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实现银行内部信息共享,避免不同产品开发中的重复投入,同时也有利于迅速组织力量和资源,以互动方式在系统内进行交流,加快产品创新的进程。

5、风险管理创新。金融创新在给银行业收益结构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实行风险管理创新。银行风险控制将会是动态的,即根据银行自身业务开展情况,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措施。金融创新将使银行业务的风险发生变化,表面上看,中间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但在一定情况下却会转变为银行表内资产。总体而言,银行业金融创新将促使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和强化营销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除了加快金融创新外,还需要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强化营销手段。

首先,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了解客户市场,细分客户市场,有明确的客户市场定位。以挖掘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实行业务流程的再造。

以客户经理制为核心,整合营销渠道,统一客户联系渠道。最后形成基于客户互动关系的、根据客户需求变化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高效运行的营销管理体系。

其次,细分市场,竞争优质客户,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营销战略的实施必须从客户开始,具体策划优先的战略重点和竞争区域,进行市场细分。细分的目标是要把与竞争对手的差别转化成持久的成本差异,保持在这一市场的竞争力。客户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是客户关系管理,积极引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开发个人信息数据库系统。在综合业务系统环境下,运用数据仓、帐户和个人理财等系统优势,对个人金融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而形成新的竞争力。

第三,不断调整和创新产品结构,实施品牌管理。金融产品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满足客户的需求,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改变单一的储蓄产品现状,将以储蓄为核心的产品结构逐步过渡到以个人金融业务为核心的产品结构;将传统储蓄业务与个人金融业务相结合,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加快中间业务、消费信贷和银行卡的发展,重点培育银证通、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理债券等交叉销售产品,培育出一批明星类产品,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创造条件。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竞争已演变为跨地域、全球化的品牌管理,打造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强势品牌。

第四,整合营销渠道,增强营销能力。营销渠道优势取决于营销渠道的整合。要从调整网点布局入手,合理调整和优化网点、自动柜员机、自助银行的分布;根据不同地区金融资源不同、客户类型设置不同、不同网点的功能,加快个人金融业务中心建设。要加强网点内涵的改造,增强网点的营销功能,改变守株待兔式的网点经营模式。同时,要加大网点、自助设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销售终端等渠道的整合营销力度,使之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银行产品的销售利器是客户经理制和客户经理的销售技能,要尽快建立个人金融业务客户经理制,同时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和考核。个人客户经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客户的专业型营销队伍,是全面营销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主要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应把建立一支适应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的客户经理队伍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军

吴彦

崔英子“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趋势”

《中国城市金融》2003年第3期。

2.廖新荃

“对拓展个人金融业务问题的探讨”

《城市个人金融》2001年第12期。

3.张守忠

林丽艳“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若干思考”

《福建金融》2002年第2期。

4.陈延喜 欧阳海泉 “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5.穆林 “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对策” 《经济论坛》2004年第10期。6.姜曦 “加快发展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7.王路平“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探讨” 《云南金融》2002年第3期。8.温开东 “个人金融业务的品牌营销需要好的基础” 《中国城市金融》2004 年第6期。

上一篇: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分析下一篇:科学育儿分会2011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