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思考

2024-05-24

对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对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思考

对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思考

摘 要 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生产企业要想生产出市场欢迎,消费者信赖的产品,就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地贯彻执行。

关键词 食品生产 人员 原料采购 生产过程控制 规章制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历来是国家重视,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只有把食品质量当成生存的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来抓,才能生产出市场欢迎,消费者放心购买的产品,所以如何生产出安全可靠的放心食品,是每个食品企业研究探讨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食品生产企业不仅要具备符合生产条件的生产环境、厂房设备外,对食品生产人员、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及产品防护方面也了、要加强管理。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人员的要求

生产管理人员应具有与生产岗位相适应的资质和相关工作经验,并熟练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应依法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产技术人员要经过培训,并熟练掌握产品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对新录用员工进入企业,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新员工培训分为主管级、部门级、岗位技能级三级进行。主管级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企业概况、企业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基础知识、质量意识、相关法律法规、消防安全知识等;部门级培训的主要内容为:部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知识、质量意识及卫生意识,让新员工熟悉部门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岗位技能级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所在岗位相关作业文件、所用设备性能、操作步骤、现场作业安全事项及紧急情况的应变措施等,并根据需要选择书面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估,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岗;特殊工种员工培训:车间特殊工序、关键工序人员的培训由该岗位所属车间负责人组织实施,培训合格后正式上岗;生产工人应无传染性疾病,要搞好个人卫生,进入车间应穿戴好工作服、帽,及时对手进行消毒,防止对食品造成污染。

二、对原料采购的要求

首先,采购人员应具有简易鉴别原材料质量、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应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应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并与原始记录凭证一一对应。购入的原料,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香、味和组织形态特征,不含有毒有害物,也不应受其污染。某些农、副产品原料在采收后,为便于加工、运输和贮存而采取的简易加工应符合卫生要求,不应造成对食品的污染和潜在危害,否则不得购入。进货验证判为一般不合格品时,应根据不合格的危险程度进行评审、处置,记录处置台账;进货验证判为严重不合格品时,出具检验报告,作退货处理;处置方式应采用让步接收、退货或换货等。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包装材料及食品相关产品,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履行检查义务,检查采购产品的感官质量和标签,查验是否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食品原辅材料和非食品包装材料,查验供货者的生产许可许可证、营业执照和产品检验合格的证明文件。对每一批企业需采购的各种产品必须由质检人员按照标准进行检查、检测,对不合格的原料、包装材料,质检人员有权拒收。进货时按规定向生产厂家或上级供货商索取相关的合法有效的证件。即索取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件和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对生产厂家或上级批发企业的上述证照及时更新,以保证在有效期内。索票:进货时索取载有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的进货票据。企业应建立和保存采购的不合格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处理记录;企业应建立在食品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运输过程中有效防止食品污染、损坏或变质的制度。

三、生产过程的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明确各车间、工序、个人的岗位职责,各车间和有关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工艺卫生管理人员,按照管理范围,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企业应定期对厂区内环境、生产场所和设施清洁卫生状况自查,并保存自查记录;企业应定期对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并保存记录,同时应建立和保存停产复产记录及复产时生产设备、设施等安全控制记录;企业应建立和保存生产投料记录,包括投料种类、品名、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数量等;在生产现场,应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避免原料、半成品交叉污染,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现场人员应进行卫生防护,也应建立和保存生产加工过程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情况和记录,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温度控制、车间洁净度控制等。企业应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效防止食品污染、损坏或变质的制度。各项工艺操作应在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防止变质和受到腐败微生物及有毒有害物的污染。在维修、检查设备时,不得污染食品。

四、产品防护方面

产品储存转运过程中所用的容器、工具和车辆必须清洁,铺垫物、遮盖物应干净卫生,不能将食品与其他物品同车运输。成品应采用规定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不得将食品与有害、有毒、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运输;应轻拿轻放,不得重压;避免日晒、雨淋;成品贮存时应分类放置,一般应存放在垫板上;不得与有害、有毒、有异味或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的物品同处贮存;成品库房采取防尘、防潮、防鼠、防虫等措施,控制环境温、湿度,使其满足要求。物品贮存要按规格分开存放,堆放的高度要按产品的特性规格型号来确定,并做好定位管理。要设有检查台账,随时检查库存产品的保质期,抽查在保质期内的原材料的品质,保证产品的安全不变质。

当然,生产出安全放心的食品并不仅仅做好以上几点就可以的,而要从整个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的着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各种规章制度,力求使之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使各个方面形成体系,不出现死角和漏洞,同时,也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订完善,并有效地贯彻执行,使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食品企业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质量目标,建立起综合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让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为上蔡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作者简介:陈艳丽,上蔡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助理工程师。高桂萍,上蔡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2] 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规范[S].

篇2:对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思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的普遍关注,各级各部门都把食品质量安全建设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件大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近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市已经初步构建立起了食品安全体系、监管体系、标准

体系和检测体系,从田间到餐桌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消费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多、小、散、乱、差的食品生产企业还依旧存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设备落后、厂房简陋、技术水平差、人员素质底的小作坊式生产企业还随处可见。近日我们对广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161家,其中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肉制品、罐头食品、乳制品、饮料、冷冻食品、方便面、饼干、膨化食品、速冻面米食品、调味品等15类企业925家;糖果制品、茶叶、酒类等13类企业12家;其他食品企业224家。1161家企业中,具备生产条件的有140家,占总企业数的12,不具备生产条件的1021家,占总企业数的88。有出厂检验能力的85家,占总企业数的7,无出厂检验能力的1076家,占总企业数的9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不具备生产条件或不具备检验能力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还普遍存在。如何规范这些企业的生产行为,提高食品质量,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要解决目前作坊式食品安全生产现状,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企业规范企业,以大带小

广安市岳池曲酒厂是四川省名牌企业,也是广安市酒类行业的龙头企业。今年,该酒厂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与广安市的其他部分小酒厂签定了“双赢”的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这些小酒厂定点为其提供原酒,但其使用的原料必须经岳池曲酒厂检验把关,并严格按照岳池曲酒厂提供的工艺流程组织生产,产品经岳池曲酒厂检验把关后收购使用。这种经营模式,一方面减轻了岳池曲酒厂的资金投入压力,借鸡生蛋。另一方面解决了小酒厂的生存压力,有效提高了小酒厂的产品质量。从管理角度讲,龙头企业在无意识之中规范了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更有利于行政部门的高效监管。这是一种纯商业行为,但这种模式值得管理部门借鉴和推广。政府管理部门在对其他行业监管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实力雄厚、技术可靠的企业为龙头,整合零散资源,既为大企业锦上添花,又为小企业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一举多得。

二、以制度控制过程,提高门槛

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该制度包括3项具体制度:一是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从生产条件上保证企业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二是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行强制检验制度,主要采取自检或委检的方式进行。三是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没有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的施行,为作坊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也为政府管理部门实施监管职责提供了一个标准。然而,我们在市场调查中发现,能够达到市场准人条件的企业屈指可数。“一刀切”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对达不到准人要求的企业,要循序渐进,采取“三个一批”进行处理,即“淘汰一批、整合一批、强化一批”。“淘汰一批”就是对基本没有生产能力、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产品基本属假冒伪劣的地下加工作坊坚决予以取缔,不留后路。“整合一批”就是对有一定生产技术和设备、但离准入条件尚远的数家同类生产作坊共同出资,资源共用,建立联合生产企业,达到准入要求。“强化一批”就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但尚有部分环节或设备不符合准入要求的企业,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

三、以检查敦促效果,把好厂门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企业自律是基础,行政监管是关键。特别对于作坊式食品生产企业,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管对提高食品质量显得犹为重要。目前,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方式主要是通过检查、监督检验、委托检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作坊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检查检验,应作到五个到位:一是检查覆盖面到位。由于这些作坊式生产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对检查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放松了对其的监管,形成监管真空,就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二是检查过程要到位。在检查过程中,要留意生产加工的每一道环节,用火眼金睛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改正,而不要走马观花图过场。三是整改到位。对发现的问题和检验出不合格的产品,要提出整改措施和时限,并跟踪整改效果,作到不整改到位决不放过。要消除侥幸心理,认为数量少或影响面窄而放任不管,殊不知正是这样的产品投放市场带来的破坏力和影响力,造成了人们觉得食品安全形式严

峻的认识。

四、以责任提高意识,强化管理

食品企业监管是否到位,关键在监管人的责任是否落实。要建立食品质量监管“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职责、定责任”的责任机制,明确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的工作职责和相应的责任,作到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具体到一区一街、一乡一村均有明确的监管责任人。在人力不够充沛的地方,可以推行协

管员制度,通过一定的培训,成为政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的眼睛,使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基层的食品生产动态。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工作实践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才能有效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消费提供可靠保障。

篇3:对电子科研生产管理的思考

一、从传统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电子科研单位的传统科研生产管理以硬性管理为主,强调以制度为核心。而现代社会普遍注重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导向。柔性管理方式与硬性管理方式相比,具有更强的激励性和持久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因此,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硬性管理方式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强制实施的做法,转而施行柔性管理,使科技人员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中,充分迸发出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不仅应努力营造积极热情、互信互助、和谐融洽、奋发向上的良好科研文化氛围,使科研生产人员能够在团结共进的良好精神风貌中得到人格的尊重和业绩的承认,感受到成长中的关爱和生活上的温暖,而且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倡导竞争意识,为科研生产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能动性、激发个人潜能、释放创新能力创造充足空间,从而使科研生产人员的智慧得以凝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继而推动电子科研单位核心竞争力提升。第二,根据电子科研单位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建设与之相适宜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行为。建设并弘扬与电子科研发展密切相关的备具较强感染力、教育力和影响力的良性单位文化,树立起爱岗敬业、创新能动的科研生产人员形象;第三,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强化渗透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等媒体传播与时俱进的正面舆论,使科研生产人员的道德信仰得到升华,而且要充分利用标语、图片、电视、网络等宣传手段,使科研生产人员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科研单位价值观,明晰电子科研生产形势,明确电子科研发展目标。

二、做好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驱动

人才是电子科研单位的第一资源,更是电子科研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成为电子科研生产管理探讨的重要课题。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应当运用现代管理理念,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第一,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应努力营建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研生产环境,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技术人才,为其施展才能搭建适合的舞台,使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第二,电子科研单位提高人才效益的最佳途径就是要挖掘并激发职工的个体潜能,满足职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而职工的个体潜能是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的。因此,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应当从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化、生产经营条件的完善、奖励政策的落实等多个方面着手,做好人才管理工作,同时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第三,要对职工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正当需求予以合理的满足,这通常会激发出人才的最大力量。因此,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要正确分析和评价职工的正当需求,使其能够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在付出辛苦、取得成绩后,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三、依从现代管理理念开展科研生产管理

第一,要完善和加强培训管理机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电子科研单位对学习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应当对职工加大培训力度,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第二,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知识价值在电子科研生产中得到突出体现。要在单位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并为人才潜能的发挥开拓空间,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第三,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电子科研生产管理者应从电子科研生产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以物质激励为主、以精神激励为辅的多元激励机制。在精神上要激发科研生产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激励科研生产人员为单位的科研生产和持续发展再接再厉,使科研生产人员获得满足感。同时,要注重改善科研生产人员的衣食住行条件,为其全身心工作排除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汪新春.如何提升军工电子科研生产单位质量管理科学化水平[J].科技风,2013,12.

篇4:对营林生产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营林;生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63-2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今天,实施林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营林生产管理至关重要。

营林生产是森林形成的基础性工作,而生产过程需要实施严格有序高效的管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论述。

1 种子的采收与播种

秋季是树木种子成熟的季节,要想提高树苗产量,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1 精选储藏种子

首先,要把采集的种子进行净化,并精心挑选。然后,把精选后的种子放到条件适宜的库房储藏。对购买的优质种子,可以直接入库储藏。

1.2 精心做床细致播种

在播种前,要选择好适合育苗的地块,按照育苗技术规程精心做好苗床。搞好种子消毒,然后进行催芽,选择适宜时间播入苗床。播种后,要用稻草或草帘进行覆盖,以保持温度。

1.3 注重苗期管理

播种后,要经常观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当种子的发芽率达到70%时,要逐渐将苗床覆盖物料撤去。待种子全部发芽后,就将稻草全部撤掉。

種子发芽后就进入了苗期,这时的幼苗稚嫩,抵抗力差,早、晚要浇水。7月至8月天气炎热,应在苗床上方安装遮阳网等遮光设施,使幼苗免遭骄阳侵害。7月以后,要根据幼苗的长势进行间苗、补苗,促进苗木生长整齐,并根据苗床湿度和天气情况浇水。10月以后,苗木的生长慢慢停止,开始了越冬生活。此时,既不可浇水,也不要施氮肥,只能根据苗木长势施用磷肥,以补充苗木根系生长发育所需养分。寒冬来临,管理好还苗床至关重要。此时,苗床必须保持一定的湿,使苗木健康生长。因为天气寒冷,要在苗圃有间隔地设置加热散温装置。例如,可在一定的距离点燃稻草,让烟雾弥漫苗圃,以阻止热量流失,以达到保护苗木越冬的目标。

2 造林和抚育

造林和抚育是营林生产中的关键性措施,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造林保存率的高低和林木的速生丰产。因此,必须抓好造林和抚育环节,以提高营林生产的效率。

2.1 高质量清理林地

搞好林地清理关系到造林质量,因此,要彻底清除拟造林地块上的杂草灌木,如条件允许,要进行深耕,深度为50cm,这样的立地条件利用幼树生长。

2.2 备好树穴

造林前,要挖好植树坑。行距、植树坑的深度都要符合技术标准,为幼树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2.3优质造林

3月中下旬,要完成起苗工作。起苗时,要做到苗木完整,尤其要保护好根系。然后,将起出的苗木进行选等分级。要优先选用抵抗力强、生长状况好的优质苗木。苗木要及时送到造林地块,避免多次搬运。植树时,要保证苗木根系的宽松和舒适。对根须稀少的裸根苗木,应进行“打浆”处理,并浇足水,培好土,踩严踏实。

2.4 悉心抚育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也就是说,造林后的抚育特别重要,应坚持不懈地做好。分步实施抚育作业。要在5月上中旬,对幼树进行松土、除草,将土培成馒头型,清除林地中的杂草灌木,使苗木充分享受光照和水分,健康生长。7月上旬、9月中旬再分别进行1次抚育作业。这样的抚育工作要坚持3年,次年进行2次,在6月、9月各进行1次;第3年搞1次,在7月上旬实施。在搞好抚育的同时,清除杂草工作要做到常态化,一直坚持到林分郁闭。

2.5 严格管护

造林工作完成后,要制定严格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管护制度,安排得力护林人员,严格对幼林地进行封山禁牧,防止牲畜进入林地践踏啃食幼树。有资料介绍,牛、羊等牲畜进入造林地块,会直接啃食幼树,使造林成活率大打折扣。

2.6 有效防寒

新造的幼林“体质虚弱”,抗逆性差,在冬季到来之前,要做好防寒工作,尽最大努力保护幼树,避免冻害发生,确保造林成果。

2.7 防范火灾

秋冬季节风大物燥,林地中的干枯杂草一遇明火就可燃烧。所以在入秋后,要及时组织人员清除林地中的枯草和杂灌木。在冬季,要建立专业防火队伍,不定期组织开展巡查。同时,在视野开阔的制高点设置瞭望塔,安排专人全天候瞭望,发现火情及时上报,及时组织扑救。

3 中幼林管护

3.1 修剪幼树

幼树生长到一定时期,要对长势不良、自然整枝差的树木要进行人工修枝,剪除接近地面的多年生轮生枝。及时除掉不良枝杈,不仅可以促进树木健康生长,还能增加树木的枝下高度,防止明火直接上树燃烧。

3.2 幼林间伐

据笔者多年观察,林分的郁闭度达到或超过0.9时,就应该实施幼林间伐。此时,幼林密度大、不通风、不透光,妨碍幼树健康生长,极易造成幼树之间相互竞争。基于这一点,要及时实施间伐,为需要保留的幼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间伐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砍小留大、砍劣留优。

3.3 除杂防火

冬季到来前,要组织人力清除林地中的灌木,清理过密过深的杂草,为防范火灾打好基础。同时,组建素质过硬的护林防火队伍,实行24小时巡查监控,防止林火发生。

4 成熟林管理

4.1 及时间伐

成熟林即可以采伐利用的林分,这样的林分已具有经济价值,在适当时候间伐有利于林木继续生长,伐下的树木还可创造价值。作业时,应本着“砍密留疏、伐小留大、除弯留直”的原则实施间伐,以保证优质林木健康生长。

4.2 防范盗伐

成熟林经济效益可观,一部分不法分子便把目光瞄准了它。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森林资源,要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加大成熟林管护力度,防止盗伐成熟林事件的发生,保护好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

4.3 迹地更新

林分成熟,就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皆伐。伐后,要及时组织人力进行标准化整地作业,为后续造林创造先决条件。

篇5:对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思考

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信息管理及服务顾客方面的巨大优势已为世界企业界所公认。很多专家指出,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不在于生产设备等方面,关键在于管理和生产方式,国内很多成功企业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方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当务之急,而精益生产则是解决企业目前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妙药良方。

实施精益生产就是企业在设备、生产:和质量管理中按照5个基本原则进行不断的改进,使企业能够对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做出敏捷的反应,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从生产角度考虑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对企业带来的效益,直接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人员的减少。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精益生产带来的负面效应为少人化改善和我国劳力成本低及失业率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应用基础工业工程进行效率改善一般意味着减少工人,那么:中国的人力成本如此之低。这样的改善有没有意义?

篇6:对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思考

近一时期以来,特别是实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全镇镇村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危化、冶金、服装、物流和服务等诸多行业形成了比较优势,有效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够完全适应安全监管的形势发展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镇安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认真进行了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并形成了相关建议措施,以期从各个层面重视和加强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乡镇企业的现状

全镇贸工农企业共有56家,自实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在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就是安全状况不佳,安全隐患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镇镇村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不仅制约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而且也严重阻碍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乡镇企业安全监管中的问题与原因

全镇镇村企业安全状况表现为“四低”: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具体表现为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低;二是管理水平低,存在着不会管、管不好甚至无人管的问题,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管理模式、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三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普遍安全意识淡薄,冒险操作时有发生,违章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威

告的“五无”状态,安全管理工作跟不上生产发展速度,生产发展和安全管理这两个车轮不能并驾齐驱。在新的社会行业安全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较多企业难以有效实施企业内部安全监管,造成管理的缺乏。同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没有落到实处。

四是缺乏本质安全。一些企业由于资金比较紧张,在生产中使用的大多为国有企业淘汰的二手设备和企业自制的生产工具,存在诸多事故隐患。同时,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很多企业从外地分散招聘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安全保护知识缺乏,而且不经培训匆忙上岗。

五是工伤保险覆盖率低。部分企业没有给工人参保,以致事故发生后,多通过非正常渠道解决。

三、对乡镇企业安全监管的建议

对乡镇企业必须通过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经济杠杆、有效监管等多种手段,夯实基础,实现标本兼治,长效管理。

第一,强化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引导。对乡镇企业,应建立健全“八项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制度、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机构力量配臵制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八项制度是《安全生产法》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应加强指导,帮助企业尽快达标,并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自觉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安全素质。

第二,运用经济杠杆促使企业进行安全投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坡,达不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安全标准时,及时淘汰出局。

第六,构建全方位安全监管网络。对乡镇企业的综合监管,大量工作需要镇去做。因此,应单独设立镇安监办,形成3-5人的专职监管力量,并可采用授权或委托执法的方式,赋予镇安监办相应的执法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逐步建成一支强有力的基层执法监督队伍,形成多级巡查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在此基础上,强化群众与舆论监督,从更广泛的范围实现“有人管”的目标。

篇7:对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思考

2006年省局组织的食品调研报告评比中获二等奖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提要本

文从食品监管、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矛盾出发,分析产生原因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关键控制点,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四条思考性建议。

按照___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安排,我局对全市食品安全和监管现状进行了调研。在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理清食品监管、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三者的关系对开拓监管思路,促进产业发展和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食品监管、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的内在联系

本文所称食品监管是指行政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等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对应政府层面;食品产业是指食品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对应经济层面;食品安全是指公众消费食品没有危害,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对应消费层面。监管层通过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达到消费安全的目的,同时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流向和规模;食品产业的规范化程度等决定着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反作用于食品监管的方式、方法和程度。三者间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食品监管与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是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食品监管是促进食品产业发展,提升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监管层对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拥有监督权和检查权。食品监管在宏观上规范食品产业发展行为,督促其符合行政标准要求,保证产业的合法性和正规性;在微观上监管消费安全,保证人民群众饮食消费的多样性和健康性。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同时也作用于食品监管,为监管层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行政决策预见性、选择性和主观性特点服务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和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食品产业规范化发展和食品安全保障度提高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后,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行调控。食品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安全度高,则政府监管成分少;食品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安全度低,则政府监管成分多,形成食品监管与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之间动态平衡的经济监管规律。

(二)食品产业与食品安全是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关系。食品产业发展的目的是食品消费,食品产业规范化和现代化将保证食品质量,食品质量决定食品消费安全。因此,规范的食品产业行为将保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的提高又刺激食品产业向更能满足食品消费的层次发展。食品产业与食品安全的和谐,最终形成食品产业与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

二、目前食品监管、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三者中主要存在食品监管体制不明确性,食品产业发展不先进性,食品安全状况不稳定性的矛盾。

(一)食品监管体制不明确性

现行食品监管职能的重复在国发〔2004〕23号文件中,并没有得到实际解决或解决效果不理想。国发〔2004〕23号文件仅从宏观上划分了食品监管职能,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文件中提到的“几项重要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现在依然是“群雄逐鹿”的监管模式。

食品监管体制的多头性,产生了“监管博弈”,出现群监群管、监而不管、不监而管、不监不管等现象。没有达到监管层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解决社会矛盾的目的。因而产生监管模式与产业发展、安全保障间的不相适应。

食品监管体制上的不明确性导致监管矛盾,制约食品产业发展和影响食品消费安全。

(二)食品产业发展不先进性

据调查,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约6200余家,其中大规模生产经营企业约20家,中等规模企业约180家,其余为小作坊、小食品店和小餐饮店。“三小”门店占到96.8,这其中还不包括无证无照的生产经营户。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在城郊结合部,尤其是在农村较为突出,占到62.5。我市大中型生产经营企业主要以规模为主,缺乏产品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中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现代食品产业的重点是生产行为,但在生产中主要存在:食品标准不统一或缺失,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量高,加工食品中使用劣质原料,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学添加物等问题,对如何走上科技含量高,工艺水平强,生产环境优,安全系数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产业化道路提出了严峻条挑战。同时,生产经营者素质低,自律性差,在遇到政府监管部门出现监管漏洞或管理松弛时就会造假、售假,做出违法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存在的大量小作坊、小食品店和小餐饮店是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和倾销地。

食品产业发展的不先进性加重了食品监管负担,影响食品消费安全

(三)食品安全现状不稳定性

主要表症为,消费者实际消费能力低于理论消费能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能力购买相对安全食品的消费者仅占总消费群体的20。在购买食品时,城镇消费者多考虑食品质量,农村和边远山区消费者多考虑食品价格。生产经营企业在经过各种标准认证后,会把生产运行费用增加到产品成本中(是否真的增加了

产品成本,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这里按企业通常做法理解),形成生产经营合格食品与消费者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市场的需求导致不合格和不完全合格食品的大量存在。不合格食品对消费者的危害或潜在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技术上的先进性与经济上的可行性的统一才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食品安全现状的不稳定性也增加食品监管负担,阻碍食品产业发展。

三、对食品监管、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的协调思考

在逐渐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如何保持食品监管、食品产业和食品安全的动态平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初步探讨三者内在关系和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思考性建议。

(一)加强食品监管综合领导能力。在现行体制下,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代表政府管理食品安全工作,因此要加强食安委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职能,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配合到位,形成监管合力。着重构建六项工作机制:一是以食安委及食安委办为平台的领导协调机制;二是以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载体的综合监管机制;三是以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为保证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四是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信用机制;五是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依据的应急处理机制;六是以专项督查和重大节日检查为手段的联合执法机制。通过以上六项机制的建立,强化食安委行政效能,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有效运行。

(二)加大对食品安全的评价力度。一是国家加大对各省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力度,省政府加大对各地市政府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力度,市政府加大对各县政府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力度。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委托食品检验检测中介机构对各省市食品进行抽检,评价该地区食品实际安全情况。形成一层评价一层,层层落实责任,由上而下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的政府食品安全行政效能综合评价机制。

(三)政府调控产业发展导向。采取“扶头托腹去尾”的方式,具体是扶持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促使企业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创建名优品牌,增强对市场的主导权;鼓励中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行为能力,努力向大型企业方向发展;整合家庭小作坊、小食品店,这些小店往往生产经营的食品工艺简单、成分单一,但人民群众依据生活习惯会经常性消费,如豆腐、馒头等,简单的打击整治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建议以聚集地划分,尽量实现规模化生产,形成特色产业生产区域和特色产业经营网点,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作用。

篇8: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思考

1 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规章制度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 也就是说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主要安全的负责人, 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 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 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 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相应的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 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 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 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 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 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 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 而且应该是有计划的、长期的和系统的工作, 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 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 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增强安全生产知识, 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 形成制度, 做到严谨讲求实效。

2.1 进厂教育

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 它也是新职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到单位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该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该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2 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 除按常规性安全教育外, 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 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就业人员的培训、资格考核, 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 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

2.3 经常性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 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 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 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应安全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 有利于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映出安全生产是在做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社会化公益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要进行安全活动, 长期有效地班前活动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 具体地指出了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 注意那些不安全因素, 消除那些不安全隐患从而达到保证安全生产, 提高施工效率。

2.4 安全培训

培训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实际操作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组织职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 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 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 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同样新转岗的职工和脱岗时间长的职工也应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 以便在正式上岗之前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

3 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是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 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事故、设备损坏、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 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

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施工生产用电、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 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 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危险源区域内的安全警示标志, 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危险源区域安全动态, 危险源若发生变化, 尤其是升级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危险源的撤离和消号必须在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才能实施。

4 检查与奖罚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 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同时, 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 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场区生产环境复杂, 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因此施工活动场所内常规性安全检查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 常规性同时也反映了长期性, 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 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 有时带有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 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的检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 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 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 它更有实际性这样反映的安全问题更真实更客观, 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更有效, 做为施工企业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

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奖罚机制和企业制定的其他奖罚制度一样, 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

上一篇:义保宣传工作计划下一篇: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