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

2024-06-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通用9篇)

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青少年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二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三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四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动者。

中国梦的体现于实现

“中国梦”的体现是一个由国到家的过程,而“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有家到国的过程。一方面来看,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另一方面来看,中国梦的实现也无法脱离每个人个体梦的自我实现。

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汇报林局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历程、是一个周期

忧患意识是一个传统

战略机遇期、冲刺期、战略决赛期

中国现在既是处于战略机遇期,处于战略冲刺期,处于战略决策期,它也处于一个战略危险期。

世界秩序要大变革开始,世界的秩序,世界规则、世界组织,包括世界的理念都要有新的变化

三个震撼世界的时刻

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主动阶段!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主旋律,两个基本点”,“一个主旋律”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旋律;“两个基本点”是以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两个基本点;

中国的先进文化,也是“一个主旋律,两个基本点”。“一个主旋律”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是主旋律。我们的“两个基本点”是什么?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基本点,还有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从西方世界,从全世界吸收来的文化,能够被中国所接受的文化,也是一个基本点,但是这里面一定是西方文化不可能在中国当主角

“美国梦”的发展有五个阶段:新美国+“和平梦”+“争霸梦”+“霸权世界的梦”+维护霸权,遏制中国崛起的一个梦。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国内部分的美国部分是比较好的,国外部分在国际关系是比较差的美国梦的理念是什么呢?它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持续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样一种理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国家的强盛在于每个人的努力,而且基础是美国每个人之梦的实现造就了这个强盛的国家

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胜利

第二个是开放的海洋经济对封闭的内陆经济的胜利

另外,科技进步对因循守旧的胜利。

最后一个,是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对传统国家政治体制的胜利。

正确的道路对于国运的昌盛是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篇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国家、民族、个人梦想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明确提出, 同时也是中国梦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立足于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 是我党坚持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 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公民基本道德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梦的精神内核, 体现中国梦的民族特性、社会主义属性及其价值取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公民三者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 是“国家富裕、社会公平、人民幸福”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 它为党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同时也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一) 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和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大提出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如:“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崇尚伦理”、“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等思想,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富强”、“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的目标,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结晶,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 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又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蕴含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 包含“民主、公平、正义、和谐”的价值目标, 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把价值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物质力量, 是真正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价值体系。

(三) 时代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地域和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提升,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体现时代潮流, 富有时代气息,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时代性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如国家层面的“民主”价值诉求、社会层面的“法治”价值诉求等, 突出体现了现代化政治和法制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确的价值规范, 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新颖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容, 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 加强制度和道德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国家制度和社会道德体系的保障。制度与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相统一, 能培养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对制度、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反之就会引起质疑与不信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我们的制度必须“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要充分关注到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 寻求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制定既要着眼于经济的统筹、协调、科学发展, 又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项制度当中, 为人民群众践行核心价值观创造社会环境、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 做到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 广大人民群众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 也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 加强德育教育, 培育年青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且扎了根, 才能开花、结果, 才能转化为奋发向上、凝魂聚气的力量。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阵地, 时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 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要不断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枯燥的理论灌输, 创新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 把多媒体教学、课堂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情景再现等融入课堂学习中, 激发青年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使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 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 培育全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云山强调指出:主流媒体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过程中, 要贯彻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 注重接地气、贴民心, 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百姓的共鸣点, 把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和体现在各领域宣传报道之中, 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等大众媒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长期任务, 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专栏, 通过新闻报道、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 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舆论氛围。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要具有时代感和生动性, 要学习当前的“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 强化对先进道德楷模的宣传和报道, 宣传报道应生动、通俗、形象, 有新鲜感, 有感染力。通过倡导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使核心价值观走进国民, 感染国民, 进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2012-11-29

篇4: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梦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构筑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称之为中国梦。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

1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要实现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和国家富强[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将中国梦与其他的梦想区分开来。因此可以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①中国梦的国家层面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中找到相应的阐述,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谱写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可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诉求正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为中国梦奠定物质基础;积极推动依法治国,在党的领导下开创新的政治文明,实现更高层次的民主,为中国梦奠定政治基础;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打造文明社会、和谐社会,为中国梦奠定精神文化基础;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权益分配体系,解决社会矛盾,使人民群众真正地实现当家做主,为中国梦奠定社会条件[2]。

②中国梦的社会层面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中找到相应的阐述,那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奋斗目标,打造和谐的理想社会。法治是这一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自由与平等也是中国梦的社会目标,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包容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在中国梦的逻辑体系中引入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这一价值体系,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公正与法治的追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倡导社会的自由平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中国梦的公民层面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价值目标中找到相应的阐述,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等内容。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培养中国公民、敬业、诚信、友善的素质,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的推动作用

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推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总结,是对当代中国发展方向的规划。可以说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梦基本要素的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精神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导航仪。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把握发展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中国梦的前进之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共识[3]。

在当今时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社会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内也出现了利益矛盾和贫富差距的冲突,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发挥凝聚价值的作用。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人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向前推进,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 中国梦引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在新时期,中华民族要以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可以说中国梦引领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要以中国梦作为导向。

首先,中国梦发挥了旗帜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旗帜。中国梦是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能够凝聚人心、团结人民、指引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梦集合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传统价值观,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旋律和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目标就是中国梦,用中国梦来引导中国人民奋发向前、修身立德。只有让中国人民从内心认同中国梦,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才能坚定他们的信心和信念,使其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其次,中国梦形象的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汇集了个人之梦、民族之梦和国家之梦,可以说中国梦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的表达和理想的畅想。中国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意义进行了浓缩和提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追求集合成为了一个简洁的语言体系,更能够发挥其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国梦形象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和浓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引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指引和精神的源泉。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到了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正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民众对社会发展的耐心和信心,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圆梦。

参考文献:

[1]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04).

[2]庄友刚,崔苏妍.历史唯物主义在什么意义上反对普世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3]华倩.“中国梦”的价值提炼与国际意蕴[J].学习与实践,2013(07).

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

当代中国既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现实考验。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加速转型,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性,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观解构等值得警惕的不良现象和危险苗头。面对机遇,我们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指明未来的发展目标、道路选择与价值取向。应对考验,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民族性、开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本质属性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与学说,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始终以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进步的社会运动,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规律,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大多数人自觉接受并用以规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风尚的价值评价标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优良的道德 1 风尚,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准则与价值标准。今天,我们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又不能无视民族的历史与根基,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进步的价值取向,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极端性思维,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中的合理方面积极地加以继承、吸收和创新,使之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适应,并用符合民族特性和风格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风格,实现了先进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具体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类优秀文明的吸收借鉴与当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但绝不自异于世界思想文化体系,也绝不排斥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日益密切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一样,有着对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等价值的追求。在世界文明多样共生的情况下,在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前提下,我们提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对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积极地加以吸收、学习和发展,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荣梦想

中国梦体现了集体梦想与个人梦想的高度统一。中国梦既不是脱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求的少数政治家群体的主观构想,也不是推崇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西式“个人梦”,而是将集体梦想与个体梦想有机结合起来。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是集体的梦。作为集体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追求。无数个体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汇集成实现集体梦的伟大 合力。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实现是实现集体梦想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梦想和价值只有通过集体梦想的实现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重要价值关系。

中国梦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性与党的宗旨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每个人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自觉实践的过程就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人民群众既是“梦中人”,也是“追梦人”,更是最终受益的最广大的“圆梦人”。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既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性,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坚持了党的宗旨,即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实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目标能否实现,道路选择是关键,道路选的不对,再美好的目标最终也会沦为空想。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摸索形成的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这条道路,我们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要实现伟大中国梦,依然要坚持这条道路。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才能真正形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和价值判断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坚实的道路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根本保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3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代的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内在地包含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基本属性,并使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因此,坚持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上的根本保证。

篇6: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的特色是什么?

答: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分别是什么?

答: 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4、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是什么?答: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5、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梦”的阐述中,提出的“三个共享”是什么?

答: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6、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哪个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中国精神是什么?

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国家层面的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社会层面的表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个人层面的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什么是兴国之魂?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社会主义荣辱观。

11、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一定要注意什么?

答: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12、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1)做好工作部署;2)弘扬中华传统美德;3)组织实施活动;4)强化制度保障;5)叫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做到什么? 答:入脑、入心、入行。

1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什么学习教育,用什么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5、坚定理想信念需要解决好的“总开关”要切实解决好哪个“总开关”问题?

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6、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是什么?

答: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什么? 答: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8、什么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答:教育。

19、习近平指出,干部要坚持三个深入,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这三个深入指什么?

答: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20、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上讲到,邓小平同志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始终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什么?

答:坚持倡导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21、习近平在兰考讲话时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查纠群众路线活动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真正以怎样的劲头推进作风好转。

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22、习近平同志强调群众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答:密切党群关系。

23、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中的“三严”是什么? 答: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24、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中的“三实”是什么? 答: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6、中共中央2013年6月正式启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哪“四风”问题?

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2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什么?

答:依宪治国。

28、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29、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五位一体”是指?

答: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

30、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新形势下哪些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答: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31、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 答:群众路线。

32、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33、“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4、“三个自信”指的是什么? 答: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35、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什么? 答:批评和自我批评。

36、全面深化改革,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答:城乡二元结构。

37、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坚持哪些方针? 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篇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

巩义河务局袁冬青

自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不仅成为海内外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中国梦在2012年底撼动中国,也撼动了世界。

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黄渤一路小跑激情自信地唱着“我的中国梦,永远在我心中,任岁月匆匆带不走初衷。我的中国梦,把握每一分钟,国家的兴旺是我的光荣”,牵动了无数普通群众的中国梦。

中国梦正是亿万中国人民为追求各自小梦想汇聚而成的。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亿万中国人民又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不断奋勇前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实现中国梦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只用了短短24个字来概括,但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亿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置身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时代“血-1-

脉”的滋养,导致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少了一点深层思考,多了一些浅层宣泄;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宗旨“脊梁”的支撑,导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少了一点规则观念,多了一些利己算计;还有些人的价值观缺少责任“风骨”的承载,导致在制定职业规划少了一点突破思维,多了一些安逸心态等等。虽然我们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或许被人理解为金钱交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或许被人当成“傻子”、“白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或许难以调动麻木的神经,但我们的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沉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

在西方有一个关于“天鹅和公鸡”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在粪堆里刨得悠然自得的公鸡,猛然抬头时看到展翅高飞的天鹅。那一刻,它对蓝天特别向往,于是昂首望天。天鹅似乎看出了它的心思,来到它的跟前,问:“你想到天上去吗?”公鸡答道:“想!”天鹅说:“那好,你爬在我身上,我背你上去吧。”公鸡喜出望外地爬在天鹅的身上,天鹅轻挥翅膀,很快就飞了起来。刚刚飞起时,公鸡突然喊停。天鹅不解地问其原因。公鸡说:“我想问一下,天上有没有粪堆?”天鹅答道:“没有!”公鸡说:“那我不去了,你把我送到地上去吧。”这则寓言告诫我们不要太注重眼前的得失。否则,你将被外部环境束缚梦想的“翅膀”。因此,我们每一个共-2-

产党人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并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泼墨挥毫”,在那里弹奏出自己的价值旋律。

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篇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在这努力的实践中,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来领导,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那么他们的行动就必然是共同的、统一的。而这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要想十三多亿中国人都朝着“中国梦”的实现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把曾经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推向梦想的幸福彼岸,就必须构筑一个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纳的思想基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人们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对历史的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于是选择的空间和领域得到了拓展。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也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后果,那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多元、多变的碰撞中,对个人来说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感到困惑与迷茫,对社会而言达成社会共识与实现政治引领的难度日益增大。尤其是在高尚与庸俗、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美好与丑恶等价值观并存的当今社会。在这种情况中,许多社会成员在面临多种价值观选择时,往往表现得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甚至最终选择与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观,从而使自己日益偏离了社会运行的正轨。没有信仰、没有追求、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谈权利不谈责任、只顾享乐不愿付出等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中国梦的凝聚力,我们不仅需要在制度上进行调整与改革,更需要从价值观层面进行引领和凝聚,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和教育全体社会成员,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认可并加以接受。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面向世界、引导未来的内容,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导向,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社会成员在当前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找到一种其主导作用的、指明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价值观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样,它的提出必定成为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牢固思想基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构建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有让自己出彩的机会,都将有使自己梦想成真的机会,都将有同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毋庸置疑,所有这些机会的拥有都将是建立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和平和稳定,那么所有的梦想就真的只能提留在人的头脑中,它们丧失了实现的可能性,而最终成为一句口号,尤其是在人口众多、底子薄的中国。对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然而,现阶段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社会日益严峻的稳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一个严重障碍。例如,各种各样新旧交替、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呈现出高发、频发和群发的态势的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三股势力”和恐怖分子一再制造流血事件等等。造成这些不稳定因素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分配不公、现代传媒的立体化态势、境外势力渗透以及价值观体系紊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观体系的紊乱是最深层次的因素。从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一个社会解体的先声往往是核心价值体系崩溃,一个社会降生的先导往往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而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往往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可见,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和完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出现了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紊乱。一是由于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上,不是“两手抓,两手都硬”,而是“一手硬,一手软”;二是由于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强烈冲击面前,我们的文化缺乏应有的影响力,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缺少应有的吸引力和话语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践行,充分发挥其方向盘和稳定器的作用,从而营造出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习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满怀信心地提出了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这些中国梦的具体目标仅仅靠一两个人是无法实现的,它最终的依靠力量是而且只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靠全体人民的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人民,特别是那些社会的栋梁之材,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但是这些栋梁之材的成长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专业教育必不可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同等重要。一方面,只有具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中国梦”建设的合格人才。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处于该阶段的社会成员很难自然滋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都需要依靠外部的灌输。因此,只有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他们了解到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如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上下求索、前赴后继的悲壮历史,才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追寻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望,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事业的光明前景。通过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年轻一代认可它、接受它,就会产生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大内驱力,促使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敢于面对任何艰难困苦,勇于创新创造,茁壮成长。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文化基础。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它的血脉,是它的成员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依赖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依赖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依赖于发挥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和社会的进步,不能仅仅停留于生产方式的改进程度和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的评判上,文化的进步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价值观的进步是文化进步的核心,但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文化进步的最终目的。可见,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无法实现人的现代化,无法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中国梦”的实现就丧失了承担的主体,因而也就无从谈起。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是党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发展党的文化建设方针的结果,是党对文化高度自觉的结果。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在当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从国内情况来看,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就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但并未能如愿以偿。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缺少市场经济这一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始终未能卸下沉重的封建枷锁。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绵延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积淀深厚、根深蒂固,要彻底加以铲除绝非一日之功。六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大众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科学性却仍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的重点还必须放在对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突出。从国际情况来看,在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国际思想文化交流中,西方的文化影响力处于明显的强势地位,于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中华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有待时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必须满怀信心地看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它的目标。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经济成就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的制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其追求的目标。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认真对待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在学习和研究中广泛开展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让各自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与交锋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文化基础。

二、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作为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群体,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与祖国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但是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当前社会转型导致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交织与碰撞也让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随之而多元、多变且在困惑中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模式和成长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起来,注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去,注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入脑、入心,既净化他们的思想,也规范他们的行为,才能使他们成为“中国梦”的合格筑梦者,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

1. 遵循以学生为本,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心灵鸡汤”。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是比较单一的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主动权主要集中在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手里,而被教育者却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构成一种“教育者只管说,被教育者只管听”的局面。这种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也产生过积极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运用,被教育者不再单纯地依赖教育者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他们依靠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方便、自由、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于是,面对着呈现在他们面前多元化的价值观,提高价值选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如此,仅仅依靠灌输的教育方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需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即从当代大学的内在需要和发展出发,尊重和理解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促进青年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教育,继而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去理解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实现中国梦的一致性,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以学生为本,让青年大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梦,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思想。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两个“贴近”:一是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功愿望。要敏锐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懂得大学生心中的困惑与迷茫,努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要密切关注且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努力创造大学生走向成功的条件,让中国梦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引擎。二是要努力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注重用生动感人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有口皆碑的史实,去论证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去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内在要求。在实践中,要找准切入点,寓教于乐。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空洞的说教艺术化、晦涩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单一的形式多样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受到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正视微博、微信等通信手段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占牢这些阵地来拓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到大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

2. 注重史实,让中国梦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随着大学生面对的思想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不断地创新:一方面要允许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存在,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另一方面,要通过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帮助他们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去实现自我价值,去实现个人的理想。中国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为中国梦的教育提供思想基础、文化基础、智力支持和社会环境;而中国梦教育则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几代中华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无论是康梁维新变法的尝试,还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令无数英雄豪杰抱终天之恨。因此,中国近代历史早已证明,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国家观念欠缺、民族意识弱化、集体意识淡薄,醉心于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不愿意听从祖国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部分大学生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缺乏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的未来抱悲观情绪;少数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持否定态度。通过中国梦教育,向大学生展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让他们从中认识到这条道路是在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对1949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探索的深刻总结中确定下来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其中,这必将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重塑其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激发他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3. 知行合一,让中国梦化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理论灌输尽管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但是它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必要适当地借助规范化、系统化的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但要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且通过正确的理论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但是,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用于指导实践、服务实践,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使其富有活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理论灌输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

“知之,然后而行之”。高校必须把对大学生“中国梦”的系统理论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要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让学生懂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走上胜利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不断地实现历史飞跃的过程;要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百年沧桑和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不屈不挠斗争、艰辛探索的历史,尤其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才获得了民族独立,继而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进并不断取得胜利,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等等。只有这样,中国梦的教育才能彻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梦彻底地说服和引导大学生。而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和接受,就会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自信,就会坚定他们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的决心,就会坚定他们承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就会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履行。只要大学生有理想并且敢于担当,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和希望,中国梦的实现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篇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板报资料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政理论课;功能视角;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初步凝练成“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新部署。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因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性解读

从系统论来看,功能是相对于结构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分别从灵魂、主题、精髓、基础四个层次揭示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架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则是通过其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其功能主要包括:引领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等。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不仅要“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具体作用,更要解读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昭示、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建立的功能”[1]。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就是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理论建构和价值实践等功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其精神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理论和思想成为思政理论课的崭新内容。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将思政理论课变成十八大精神学习的课堂、传播的阵地,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功能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坚持以功能为导向,“紧紧围绕实践这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主客体双方的价值,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3]。

二、基于功能视角的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

近年来,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等等新颖说法。“话语是作为社会交往方式的语言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一套话语体系往往由多种要素构成”[4]。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像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因此,如何将意识形态话语或政治话语生活化、实践化,并在与网络话语碰撞中实现主流价值导向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导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思政理论课师生主体话语权的缺失:思政理论课教师是党和政府在高校的代言人,学生在此强势话语体系下往往处于“失语”之势。因此,实现话语体系转换,增强新语境下话语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政理论课的功能发挥。

其实,我们常说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实质上就是话语体系的转换。有效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离不开思政理论课功能的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基本功能上具有一致性”[5],这就为话语转换,有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提供了内在的依据。

(一)发挥课程文化普及传播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关乎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主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文化功能,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繁荣的职责。在这里,“文化”自然就成为话语转换的桥梁和根基。

因此,高校师生作为重要的文化主体,应充分挖掘课程所涵盖的丰富文化资源,整合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外来先进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通过“文化自省”,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遏制精神空虚及心灵的荒芜,守住自家精神家园,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制度及国家精神的认同,从而把自己梦想的实现同整个中国梦的实现相融合。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对民族文化的普及传播及教育引导功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价值追求、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从而有效引领大学生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既有时代特征又富于个性的文化人。endprint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

“核心价值观是从核心价值体系中提炼而来的,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6],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简明深刻、包容量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初步凝练成的“三个倡导”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融合贯通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三类主体的思想精神理念,给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当前,我们通过深化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才能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为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中,并分别在第八、九、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四章内容的教学中,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话语;我们还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的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中,并在以后的各章节具体展开。其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围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实现形态,并指出三者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同时,进一步把“三个自信”和“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把“我的梦”的实现置于“中国梦”这个大梦的境遇之下。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进行道德观教育时,围绕“八荣八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公民道德培养目标的四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文明大国。在第七、八章围绕法制观教育,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开创课程价值实践功能,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给社会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7],因而还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实践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利益、规范德行等功能一一得以彰显。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因而,客观世界是要通过实践来改变的,仅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开展大学生的价值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而思政理论课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题中应有之义,应拓展和延伸,使这一平台,既可以固化专业技能,更可以固化“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话语的真正魅力在于成功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普及传播、教育引导、改革创新及价值实践等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目标,达到既促进学生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又给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并促成相应价值标准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高红艳.功能视角是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关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5.

〔2〕王荣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发挥[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61.

〔3〕施敏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困境、归因与超越[J].池州学院学报,2013(1):33.

〔4〕王影.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16.

〔5〕宋嗣军,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J].湖北社会科学,2010(3):184.

〔6〕张致森、郑东升.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导读[N].贵州日报,2012-11-18(5).

〔7〕钊旭.高校“思政课”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传承,2008(10):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上一篇:十大故事下一篇:煤矿轨道工班班长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