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2024-06-22

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篇1: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意在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让学生感知到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甚至可以发生在固体与固体、气体与气体之间。

教学通过先回顾上几节所学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部分,液体之间的溶解。选择了酒精与水作为观察材料。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无论怎样,酒精和水都是能够相溶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很相似,所以可以无限地相互混溶。液体之间的不溶解现象,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与水混合不相溶的现象。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如何判断两种液体能够互相溶解,并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是相互的。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还应向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液体,如醋、牛奶等,让学生观察、区分更多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第二部分,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打开汽水瓶盖,轻轻摇晃,汽水中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往外冒。这就是溶解水里的二氧化碳气跑出来了。所以设计的第一项实验活动:轻轻地打开一瓶雪碧,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雪碧里的二氧化碳气大量逸出,跑到注射器管里。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管里的气体又慢慢地溶到雪碧里去了。这里的变化,主要是气压的变化引起的。第二项实验活动:把装冷水的试管稍一加热,试管壁上出现了许多气泡。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知到水中溶解有空气。最后以让学生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事实,加深理解。再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使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研究一些液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2、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烧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清水、牛奶、醋、雪碧、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盐、砂糖、肥皂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

大家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溶解?

我们已经能够判断固体物质是否能溶解在水中,那么再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判断其它的液体是否能溶于水中。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出示酒精,问:用滴管吸几滴酒精滴在水中,大家观察一下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学生汇报结果,为什么说酒精在水中溶解了?

再滴几滴水到酒精中,大家观察水在酒精中溶解了吗?为什么?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

大家猜测的很好,事实证明我们对了。通过实验我们说酒精和水能够互相溶解。

(2)出示食用油,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油和水能不能互相溶解?

滴几滴油到水中,油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我们在来看看水能不能溶解到油中,(在油中滴几滴水)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油和水是不能够互相溶解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液体能不能溶解于水中。

(3)出示醋、牛奶等液体看它们是否能溶解在水中?

(学生先猜测再实验操作)说说为什么?

(4)同学们回家可以继续寻找一些液体做实验,看它们能不能溶解在水中。

观察溶解在液体里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里的二氧化碳。

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出示雪碧,打开雪碧瓶盖,观察雪碧液体里析出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用注射器吸1/3管雪碧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大家仔细观察推拉过程中有什么现象?

解释为什么往外拉的时候,注射器里有许多气泡,而往里推气泡就没有了,再往外拉,气泡就又有了呢?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3、出示一试管清水,你们说这水里有没有空气?

说有的同学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这水里确实有空气。

在酒精灯上给试管稍稍加热,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谁还能举出一些水中有溶解的空气的例子?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篇2: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任登玲

一、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溶解”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已经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这一课是让学生观察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溶解的过程。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它们溶解后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本课选用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能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难点: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五、教学准备:

容器架、盛水试管、滴管、玻璃杯、小匙、筷子、胶水、洗发液、醋、碘酒、酱油、食用油、课件、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炎热的夏天你们最喜欢喝什么?(饮料)老师现在就来制作一杯饮料。老师出示果珍,把果珍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珍会怎样?

提问:果珍在水里怎么了?(溶解了)回亿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2、引出课题。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学生讨论回忆已有经验。(食盐、糖等)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结果。

3、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看看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在水中溶解的吧!老师做演示实验。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漂浮?下沉?)(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的。(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

(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5)做好观察记录。

4、描述实验过程:

(1)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杯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2)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搅拌洗发液,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

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生成稳定的溶液。

5、通过实验并和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得出结论胶水和洗发 液能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碘酒、酱油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

1、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在水中溶解呢?老师这里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四种液体,醋、酱油、碘酒、食用油,假如我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说说自己以前观察到的或猜测的。

3、这四种液体,有的同学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过,有的同学只是猜测。让我们再次动手做一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实验步骤及要求

(1)每组选择其中一种液体进行实验。

(2)玻璃杯中各盛约150毫升的水,分别往玻璃杯中滴加入3-5滴醋、酱油和碘酒。加入食用油时沿杯壁慢慢倒入2—3滴食用油。

(3)观察醋、酱油、碘酒和食用油是怎样进入水中的。(4)在静止状态下观察醋、酱油、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5)轻轻震荡或搅拌。轻轻振荡或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振荡后醋、酱油、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溶解了吗?

(6)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4.描述实验过程.学生描述,师适当引导:围绕怎么进入水中,怎么扩散,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溶液。

5、讨论醋、碘酒、酱油、食用油是否溶于水。(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a 醋、酱油、碘酒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醋、酱油、碘酒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相同: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b食用油与醋、酱油和碘酒的溶解相比,它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特点: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2)得出结论:醋、酱油和碘酒能溶于水;食用油不溶于水。

四、课外延伸

1、讨论:同学们想想当你的衣服上不小心弄上油渍时,妈妈是怎么样帮你清洗的?

2、课堂演示:那就让我们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发生什么变化?(油看不见了,都是小泡泡了)

3、得出结论:有些液体在水中不能溶解,但是加入另一些液体就能够溶解的。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活动手册。

2、回家帮妈妈洗油锅。

板书设计: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观察方法:预测 胶水和水 下沉 洗发液和水 漂浮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我将教材改动了一下,把书中的第二次实验:醋、酒精、食用油改为醋、碘酒、酱油、食用油。酒精改成碘酒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看到液体之间的溶解,因为酒精是无色的不容易观察。增加酱油是为了让每组做不同液体的溶解。经过实际教学,我的这次改动还是成功的,因为各组做的实验不同,所以学生显然更有兴趣,观察得也更认真、仔细。我还在实验之前提出要求:各组同学要有分工,谁观察、谁记录、谁负责保管仪器。这样一来,同学们做实验时就不乱了,而且实验后,我以提问的形式让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同学们做得都很好。

篇3: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对话兴趣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时候学生知道要学却不知为何要学,潜伏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对话也就虚化。为此,激活对话就要将知识融于有意义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搭建情感对话平台。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在师本深刻对话的基础上,尽量来源于生活,找到概念“原型”,彰显知识价值,激发内在动机,让情境作用于学生并产生问题,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溶液的相关知识,体会学习价值,激发对话兴趣。

二、设计探究问题,阐明对话话题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获取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有序的深度思维对话。问题源于情境,思维在问题中找到支撑点。问题是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载体,将知识隐含于问题中,通过问题对话衍生出知识表征或新问题,这样带有价值的问题进入对话才能激活学生思维。问题的设计要在师本深刻对话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原认识的预设,防止花太多时间讨论对话问题,但师本对话与生本对话必然存在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要通过生成问题矫正,为此,设计的探究问题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本节课通过情境生成了以下问题:问题一溶液的形成:(1)海水是溶液吗? 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你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解释吗? (2)冬天里为什么海水比纯水更不易结冰? 水溶液有哪些特殊性质? 问题二溶液的状态:(1) 贮水池与结晶池中的食盐水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你能用实验手段判断蒸发池中的食盐水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吗? (2)海水中不饱和食盐水是如何转化成饱和食盐水的? 追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问题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为什么要“夏天晒盐”,而不是“冬天捞盐”? 追问 :如何选择结晶的方法 ? (2)结晶池的溶液还能溶解食盐吗? 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怎样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结合下图(图略)说说,从有关溶解度曲线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问题四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配制:(1)农业生产中, 若要配制10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用于选种,15%是什么意思? 如何配制该溶液? (2)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密度为1.11g.m L-1)配制50千克0.9%的生理盐水,如何配制?通过这四个主题性、知识性、思维性、逻辑性的主问题,结合对话过程中生成的子问题,一步步推进有效对话的进程。

三、开展问题对话,生成对话结论

问题对话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从知识的问题化走向问题的理论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交流与讨论,实现生成性思维对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成对话结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对话教学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从已有经验出发。知识的建构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各自的前理解结构出发,通过问题对话,促进基于自身经验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体验和认识,生成新的理解结构。

2.尊重学科特色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在单元整体知识背景下, 提炼学科观念并用学科观念指导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地进行问题对话,提高问题对话效率。

3.加强小组合作活动。问题对话是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的分享意义、生成结论的过程。 学生在独立反思的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引入对话讨论,超越个人经验,启发思维,交流信息、思想方法和观点理由,促进思考与反思,生成合理性的感悟。

4.提供适当的对话支架。要使对话由形式走向实质 ,必须在对话出现障碍时提供适当的对话支持与帮助, 确保有效对话的顺利开展。

5.教师要引领对话。要使问题在对话中一步步得到解决并被理解,就要引领对话进程,把问题对话引向有效。引领有效对话不是干预讨论内容, 而是帮助建构有效对话结构和步骤,甚至改变问题方向,增进理解;引领有效对话要注意将学生的外部语言(沟通语言)引向内部语言(思维语言),反思自身思维,使学生思维发生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引领有效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理解,主张自己的理由,理解别人的理由,建构科学的理由;引领有效对话要及时、合理评价对话能力,推进对话发展;引领有效对话要及时提炼结论,形成结构性的能力知识体系。

例如“为什么要‘夏天晒盐’,而不是‘冬天捞盐’? ”的问题对话,在学生已有前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二条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一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一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作为对话支架,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引领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结晶方法。同时学会以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视角及分类思想深刻理解溶液, 从而生成对结晶方法的理性理解。又如提炼结论时,引导学生抓住溶质、溶剂这两个关键量及温度这一影响量,并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建构结构性知识。

四、评价问题对话,促进对话深入

通过问题对话学生对知识已建立静态的结构, 对知识有初步理解,但理解是否正确? 是否深刻? 如何将知识从静态的结构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的结构,从而形成有利于问题对话的活动经验结构? 这就需要评价。评价要立 足于学生的发展化、内容的全面化、 过程的动态化、结论的简约化、主体的互动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对问题对话过程和策略进行反思,发现新问题,引导对话深入,纠正思维偏差,重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如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的追问对话时,学生对如何改变温度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不能达成共识,于是教师展示二条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一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引导学生抓住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这两个量,以及温度这一影响因素思考,并多角度反馈学生的认识层次,及时评价,促进对话的深刻和深入。

问题对话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本身,更注重情感的体验;不仅是思维的展开,更注重意义的生成;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注重知识的能力价值。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走向有效的问题对话教学,知识课堂才能走向生命课堂。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每况愈下,而课堂舞台式、教学勉强式与学习接受式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忽视通向知识的路径,学生缺失情感的体验,造成勉强学习、拒绝学习与逃避学习的现象愈演愈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开展对话教学,从而改变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在开展对话教学时,对话需求缺失,对话兴趣不强,对话习惯不良,对话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依然突出。作者就基于问题开展有效对话教学进行案例研究,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并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解决,对话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前面,并且省略了“醋在水中的溶解”作为课后作业。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后边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并省略了“洗发液的溶解”作为课后学生实验完成。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就给学生小组实验准备了两个棕色瓶(分别装酒精和食用油),两根木棒用于搅拌,还有两个装了水的试管。力求让学生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察效果。

二十分钟的学生实验,我引导了学生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察操作活动中研究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现象。通过优化对比观察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因为学会观察,能在对比中深入的观察,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学生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后,又及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并进行探究,寻求其中的答案。如:当酒精滴入试管后,浮在上面的红色酒精颜色有何差别?酒精和水溶液搅拌出现的气泡和食用油和水搅拌出现的气泡有何不一样?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同时让学生的`描述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学会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验观察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如酒精进入水中是“逐渐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下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

在演示实验中,我在往试管中倒入胶水时,胶水沿着试管壁划入了水中。后来学生在描述和记录时很多都用了“滑下去”这个词语,发现这一现象后,我及时进行了纠正,重新拿了一个试管,在里面加满了水。这样,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由此及时纠正了错误的描述。

篇5: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

戴婷婷 | 教学反思 | 2010-12-13 19:27:54 | 收藏

| 阅读49次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学溶解内容的第四课,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我们知道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体会对比实验,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在前几课对溶解的认识中,有部分学生很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以此引入问题,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由于前几节课实验中经常的动作是搅拌,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而且他们在生活用品中也有这样的经验。通过前两个实验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对比实验的作用,为了防止学生还不够理解,我举了比如我们赛跑中跑最快的是相对慢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慢的我们无法知道他跑得快,在认识了水温和搅拌对可溶性固体的溶解速度有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亲自体会,这样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印象,在最后的水果糖的溶解的环节,实际上是将学生对对比实验的理解深化下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探讨更多的加快溶解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水果糖的溶解,让学生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

篇6: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溶解的快与慢》评课稿

今天就金老师执教的《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金老师的这节课,整体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对于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学生本来就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以此为基础,金老师以具体情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启发学生去思考、猜测,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搅拌是否能够加快溶解”“怎样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加入的水要怎样”“加入的盐要怎样”“是否搅拌”等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设计实验,动手实践,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之后提升难度,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水温或颗粒大小的实验,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对比实验的思想。

篇7: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

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些,学生很容易想到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玻璃棒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水果糖两颗、食盐、勺子

1、水槽1。

六、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在液体中看不见颗粒,看不见沉淀,分布均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教师引入:我们都喝过牛奶,在冲牛奶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 学生答:把奶粉放入杯子,然后倒开水,搅拌就可以喝了。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搅拌?(因为可以让奶粉溶得快一些)

师:搅拌真的能让溶解加快吗?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那么要如何做呢?

让学生小组谈论,制定出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将试验计划补充完整,并将表格投影。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准备两个杯子,每个杯中都盛大约30毫升的水。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两个杯子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中的一杯,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指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出新的条件:我们冲奶粉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开水呢?(因为开水也可以让奶粉溶得更快些。)真的是这样么?那么我们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证明吧。

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补充完整:取大约30毫升热水(60摄氏度左右)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实验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哪一杯中食盐溶解的更快。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得出结论:热水能让溶解加快。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出示水果糖:一块水果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水果糖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水果糖溶解;将水果糖压碎成小块更容易溶解。

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影响溶解的因素:搅拌

温度

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八、教学反思:

篇8: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篇9: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请看,这有一些白糖,老师要把它们放入这杯冷水中。仔细观察,白糖会怎么样(溶化),白糖会怎么样(溶解)白糖就开始慢慢的溶解了板书溶解 1设计方案,实验探究。2教师引导,尝试探究

先让学生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溶解吗?想一想,(学生:把两个杯都盛上同样多的水,两个杯子都放上同样多的食盐,一个杯子不动,另一个用块子搅拌,看哪个杯子溶解的更快。)板书对比实验, 生:一种用筷子搅拌,一种不用筷子搅拌, 在这个实验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快子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在这个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什么吗? 还有吗?(实验时两个杯子水要一样多,食盐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大,为什么杯子要一样大?生:如果两个杯子不一样大水不一样多,溶化的程度就不一样了。

学生把科学书打开到三十一页, 看课文中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仔细找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 学生分组开始讨论。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些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记录表一。

3、请实验操作时动作轻,声音小,勤思考。4注意实验安全。

3、学生进行实验。

4、总结。

二、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第二、三个实验 板书能加快溶解,实验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三、结合生活,拓展探究

评课:

篇10: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什么是溶解?你能用上溶解说一两句话吗?

(目的: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揭示课题,可以酌情点拨溶解和融化的区别。)

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观察这时候的食盐是什么样的?

2.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不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交流。

3.轻轻地搅拌几下,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交流。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交流。

5.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意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

6.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7.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溶解”?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篇11: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尝试活动,导入主题。1.让小朋友品尝白开水。师: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喝的水。有没有什么味道?介绍:这是白开水,淡淡的,没有味道。我们每天都要喝适量的白开水,身体才会健康。(很多孩子不喜欢喝白开水,所以有必要在生活中经常提醒孩子多喝白井水,知道这样有利于健康。)2.感知水的奇妙。教师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后将白糖和水混合,然后让小朋友猜猜水会变成什么味道。教师语言参考:我是魔术师,我来变魔术:“摇摇摇,变变变,一二三,变!”(用变魔术的方法能激起小朋友更大的兴趣,还可以不让他们看到老师的操作过程,避免他们操作时都按老师的方法,没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用儿歌形式的语言实际上是让糖有溶解的时间。)请个别小朋友尝一尝,告诉大家水变成了什么味道。(让小朋友尝时一定要注意卫生,每人一只杯子。)3.交流谈话:淡淡的水怎么会变成甜甜的水?根据幼儿的反应再次加入糖:用小勺取一点糖,放在杯子里,“摇摇摇,变变变,一二三,变!”观察糖到哪里去了?4.小结:糖碰到水,就被水溶解了,眼睛看不见它了,可是用嘴巴一尝就能尝到它的甜味。

二、幼儿探索:变甜甜的水1.交代要求,幼儿操作: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只杯子,用白糖把淡淡的水变出甜甜的水。(提供的杯子上可以贴上不同的标记,便于小朋友在二次操作时都认好自己的杯子,保持卫生。并提醒孩子:“轻轻地拿哦,太用力了杯子的肚子会瘪的。”)2.交流:你刚才是怎么变的?先拿什么?然后做什么?加什么?用标记图表示出幼儿操作的过程。(空杯子一加糖一加水一糖水;空杯子一加水一加糖一糖水。)(科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科学规范的操作是孩子学习的基础。用标记图展示两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们直接感受到不同的顺序,同样的结果。)3.小结:真奇妙,淡淡的水中加入糖就变成了甜甜的糖水。

三、再次探索:变不同味道的水1.谈话:你还喝过什么味道的水?是怎么变成的?2.出示橘子粉、草莓粉:这是什么颜色的?什么东西?让幼儿闻一闻、猜一猜。师介绍:这是饮料粉,可以做饮料。淡淡的水中加入它们会变成什么味道呢?(让孩子们看看、闻闻两种饮料粉颜色、气味的不同,激发孩子操作的欲望。)3.幼儿再次操作,交流自己的发现。淡淡的水中加入它们会变成什么味道。(提示幼儿边操作边说“摇摇摇,变变变„„”的儿歌,让饮料粉有溶解的时间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溶解的过程。在小朋友交流水变成了什么味道时,由于每个幼儿放的饮料粉量不一样,味道就有不同;有的说甜甜的,有的说橘子粉酸酸的,都是表达了个人的感受。)4.小结:淡淡的水中加入黄色的橘子粉,水就变成橘子味道了,酸酸的,甜甜的。淡淡的水中加入粉红色的草莓粉,就变成草莓味道了,甜甜的。

篇12: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资料――高锰酸钾,让同学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实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得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现象这一过程。

4. 教学准备

分组资料: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药勺、食盐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考虑―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同学的猜测、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同学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同学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同学自主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师:同学们喜欢吃糖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糖含在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会慢慢的化了。

师:假如把糖和食盐放到水又会发生什么呢?(揭示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食盐)

生:是食盐。

师:那你们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吗?(教师做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1.让同学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让同学说一说自身的想法。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同学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

2.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

3.做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同学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4.同学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作业:写实验报告单

板书设计:

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变化的比较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篇13:四年级科学《溶解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通过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2、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过滤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1、分组准备:玻璃杯6个、水、沙、食盐、面粉、滤纸3张、漏斗1只、筷子3根、铁架台1个。

2、教师准备:泡好的糖水、白开水、过滤装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两杯水,仅仅从外观上看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尝一下比较这两杯水的不同。

2、有什么不同?水为什么会变甜呢?怎么没看到水中的糖呢?那糖到哪里去了? 今天我们来探究溶解的问题,我们把像糖这样能溶在水中并让我们看不见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溶解。(板书:溶解)

3、这里老师预备了盐、沙、面粉这三样物质,PPT出示,(板书:盐、沙、面粉)

4、预测一下,哪个会溶解哪个不会?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5、验证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二、实验观察比较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这个试验我们怎么操作呢?先看屏幕(出示记录单)实验单能看懂吗?指名回答,根据记录单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

2、实验提示:先观察,再把适量的水倒入装有盐、沙、面粉的小烧杯中搅拌,再观察。每人填好自己的记录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根据记录表分小组代表汇报),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理由是什么?

5、食盐在水中能溶解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板书:看不见、无沉淀)那你为什么判断沙不能溶解?

面粉你怎么判断?认为不能溶解的依据是什么?认为能溶解的依据又是什么?

4、那么面粉在水中到底能不能溶解呢?

三、过滤实验

1、老师这里有一个新的办法可以帮我们判断。PPT出示“过滤实验装置”(简介装置)。

2、那这实验具体怎么做呢?请看过滤实验视频。

3、实验要点提示:这个实验的要点是折滤纸,老师示范,再提示过滤完成后仔细观察滤纸上是否有物质留下,完成记录表。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各小组的代表拿着过滤纸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7、滤纸上没有留下盐又说明什么?(板书:能被过滤 能溶解)滤纸上留下了面粉、沙的残余颗粒说明什么?(板书:不能溶解)

四、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实验探究,你有什么收获?可以通过什么现象去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

2、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谁能溶解在水中,而那些不能?看来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板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课上教给大家的实验方法去检验一下它们是否溶解。板书: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看不见

盐 无沉淀 能溶解 能被过滤

上一篇:感悟时间把握当下作文下一篇:公司员工简单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