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2024-06-29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精选10篇)

篇1: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要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验。成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实验教学,我提出下面几点看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认真搞好演示物理实验课,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仅是教师直观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几个环节,培养学生自己手实验的能力。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实验中每个环节的作用,为学生分组实验打下基础。实验的基本环节有六个方面,(1)看,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使用前,我们还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2)调,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3)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4)记,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读取的方法和准确的记录。读数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析,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6)、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看、调、做、记、析、理”这六个环节缺一可,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既能使老师轻松教学,又能使学生愉快接受,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

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同时,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适当安排学生课外小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有很重要作用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课外小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类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学生对于物理课题特殊的认识倾向,就是学习物理的兴趣。(2)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课外物理实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4)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5)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分科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中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创新物理实验,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2、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

3、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篇2: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尉氏县 朱曲一中 李海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所包罗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广泛,并且知识结构比较严谨,逻辑性强。所以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会感到比较困难,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厌学物理,这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而不应该有太多的批评与指责。让学生不仅学会物理,而且还应会学物理。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学科的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教育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勤奋和悉心钻研精神,我国的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等。利用这些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演示性、实验性和操作性。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感性认识也很丰富。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做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注意力也会迅速集中起来去观察实验,还会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会在快乐中求知,那些概念和规律也就不再枯燥乏味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物理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告诉同学们它指导人们生活的实例。如:学习了有关内燃机的知识后,可帮助你高搞清嫩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甚至还可以帮你修理它;学习了电学知识可以帮助你安装和检修家庭电路。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想学物理的思想,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加强观察和实验方法的教育,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物理中的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从生活实践和物理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试验是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载体,对于教材中的每个实验都不能放过,争取达到师生共做。并且在实验中注意教给学生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等。同时还要交给学生物理实验的构思方法,如:测平均速度、测物质密度、伏安法测电阻、测电功率等是一物理公式为原理进行试验的;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等,由于相关因素太多,总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学生进行这些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开拓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做滚摆实验时,我们应提醒学生观察的母目的与方法,这样在试验完成后,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该实验的意义,而不会仅仅觉得有趣和好玩了。在做这个实验前,我首先提醒学生重点观察滚摆的高度变化和滚摆的速度变化。滚摆的高度比速度容易观察到,为了让学生观察到速度的变化,我就在滚摆的边缘上贴一小条红纸,让学生观察纸的运动情况。这样转移了一下观察对象,实

验效果就很好,就连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说出滚摆上升和下降时的能量转化关系。通过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简单、容易接受,学生就会觉得有趣,从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新编物理教材中的插图和实验增多了。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指导同学们看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所表示的物理现像是什么。二是指导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物理知识的教材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做实验、有实验或实例验证总结概念和原理、利用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阅读教材是要认真阅读生活中的实例,仔细观察和操作实验,他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总结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是: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在指导同学们阅读这段文字时,我特别强调注意产导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后总结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2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通过在这样的指导阅读,体必须在闭合电路中,○

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电磁感应现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在于理解,能力在与训练。有些学生觉得课堂生听懂了,但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下来了,没能真正理解。一遇到略有变形的问题,知识的迁移就发生了困难。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做学问的精神,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练习。

初中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只求结果,而不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例如:给你一个电压未知的电源、一个电流表、一个已知最大阻值为R0的变阻器、一个开

关和几根导线,请你设计一个只需连接一次电路就能测出RX阻值的电路图。这

道题是伏安法测电阻知识的变形,答案有三种,如:

等三种方法。同学们一看答案就会了,这就说明学生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他们没有对这道题做深刻的总结,除了伏安法测电阻外,它还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测电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总结,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进而提高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进行学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篇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这就促使教师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中要完成对一个物理知识的探究, 绝对的自主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问题依然是教学的核心, 有效的问题设置是教学问题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有效性问题是指能引发学生心理活动, 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发展, 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发展, 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问题。设置有效的问题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驱使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那么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设置谈几点思考。

一、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例如在讲“参照物”时, 可以先讲这么一个小故事:在二战时, 英国有一位飞行员在返航途中, 发现他的驾驶室旁有一个闪闪晶亮的东西, 他就伸手拿了过来, 看了以后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抓的是什么东西?原来是一颗子弹, 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提出问题:这名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 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 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总结。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课堂教学虽“形”散而“神”聚, 学习更主动, 课堂更高效。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设置的问题, 应该步步深入、层层对比。针对一个知识点, 提出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组, 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 也就自发地能概括出相应的物理知识。

如一位教师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 (图略) , 教师演示。

演示 (1) :一辆车 (有轮子, 正放)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 (2) :一辆车 (轮子朝上, 倒放)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 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 (3) :一辆 (有轮子, 正放) 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 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3: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 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4: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 而且很长很长, 同学们推理一下, 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

提问5: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有力物体必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 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 逐步搭建问题桥梁, 让学生能顺藤摸瓜, 自主寻求答案, 得出结论, 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的设置要生活化、情景化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内容枯燥无味, 感到毫无兴趣, 于是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启而不发, 不能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共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强制地去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对教师所提出的那些抽象的、远离生活的一些问题产生思考、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努力去做到的是: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他就是问题解决中的一员, 应该让每一个学生亲切地感受到现在这个问题就发生在你身边, 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说,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应该给问题加上一个载体, 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 并且让学生都感到他们就处在这个物理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 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 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 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 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 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 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 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

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 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 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 已知汽车质量m, 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 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 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 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 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 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 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 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 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 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使物理问题情境化、生活化的方法很多, 有时候借助多媒体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讨论圆周运动拐弯问题的时候, 提到运动员过弯道时总是侧身经过, 本人做了一个比较:在一个班级, 我就是一般地说一说, 学生也知道是这么一回事, 可并不能激起很多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可在另一班级, 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张运动员过弯道时的照片, 就明显感觉到全班的学生都被照片中展示出来的情境所吸引, 广泛而饶有兴趣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四、问题设置要有启发性

物理教学的关键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多少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所以提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调动学生多层次的科学思维能力。新教材中已经非常注重“探究”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 而探究性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 在展示了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后,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下面的4个问题: (1) 电子能否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2) 如果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是正确的, 那么上述实验中, a粒子穿过金箔后的方向和分布应是怎样的?会不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3) 原子中的正电荷如何分布才可能发生该现象? (4) 用你设想的模型来解释a粒子的散射现象。上述的第一个问题, 首先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定位在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 因为带负电的电子质量很小, 与a粒子碰撞不可能使其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接着用第二个问题否定了汤姆生的枣糕原子模型, 因为通过对a粒子所受库仑力的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发生大角度的偏转;然后通过后两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很自然地分析出要便a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正电荷必然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空间, 而其他大部分都应是空的。只有这样, 才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这些结论的得出, 正是建立在对这四个问题答案的归纳和概括上, 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 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并能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比单纯的老师理论分析讲解, 这样的提问式学习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五、问题的设置要有时代性

新课程提倡“物理·技术·社会”教育, 科学的知识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即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物理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物理学, 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关注,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笔者在“万有引力”的教学中, 以我国“嫦娥号”奔月,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为载体进行讨论;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 以现代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电磁炉等为载体设置问题教学, 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 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入手,探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初中物理教学,侧重地研究了在新形势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 参与 课堂教学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很显然新的理念告诉我们,新形式下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部分,教师也必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进取,并且要适时地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各种教材的编者,充分考虑到“教学双方”(即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所以有多处地方不直接给出答案或现成的结论,迫使师生要用最直接的实验加以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物理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那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仅仅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的。

第一,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每堂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学习的若干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及语言表述。有个别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一切都是新的,上课要讨论,学生一定要三五成群的叽叽喳喳,班级要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其实这样理解新课程不但片面,而且是错误的;也有个别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要用新的媒体手段,课课要有多媒体动画,课课要讲究标新立异。如果真是这样,那新课程就变味了,失却了它原有的理念了。新课程的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不像教学大纲中的那么“细”,所以教师的灵活度可以更大,教学的花样可以更多。但无论如何,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引入中,要出奇制胜,但又不要太过于怪诞与夸张,要尽可能地符合科学规范;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围绕着课程目标来设计,不要泛泛而谈,要有的放矢,不天马行空。

第二,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该在这几方面多做努力。一是:课堂引入,这是决定学生是否用心听你一堂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尽可能要出奇制胜,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谜语或者是生活中很鲜活的例子;二是:课堂演示实验,这是让学生加深一些自己从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取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教师实验规范的一个窗口,所以务必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可见性高,科学性强,规范性到位;三是:问题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善于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以上三点实施得好了,一堂课的条理性,规范性就可得到充分体现,课堂的氛围就会较好,学习的成效也会较高。

第三,教师要努力汲取知识,不断吸收“百家之长”。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现在恐怕要“一池水”才行。有些教师平时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简单,只要稍微备课一下就可以应付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行的。笔者的一个同事在上“能量的守恒定律”时提到能量的种类时,学生突然说出了“波浪能”“潮汐能”“地热能”“植物能”“核能”等等时,他当时都惊呆了,愣在了讲台中,因为学生说出了一些他自己都没见识过的能的种类。由于学生现在了解认知世界的途径多了,只要他们可能涉及到的知识都有可能被他们识记下来,教师要不落伍,要走在学生前面,只能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惟有如此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来,并不是仅仅是课堂45分钟内的工夫的问题,而是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等等因素综合起来的最终结果。作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师应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绽放美丽多姿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毕凤祥,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唐一鸣.《物理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张楚廷.《教学细则一百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闫金铎.《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5.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廖伯琴,陈峰等.《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5: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

更新理念 活用教材 多元评价――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

作者/孙盛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全面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现象,从改变教育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和调整评价策略等方面入手来实施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更新理念;钻研教材;多样评价

山东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将近九个年头了,这九年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很多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甚至背离的情况,使得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地区收效甚微。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除旧布新,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脉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人,必须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物理教师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重视实验、突出实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学生只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也缺乏实际兴趣和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等各种能力。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实验的安排与设计。我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中“演示”实验、“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栏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我还设计了其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选修1-1第一章“节约用电的途径”中,我安排学生进行日常用电器的节电情况,并让学生在调查基础上提出几个具体的节约用电的措施。

二、深入挖掘教材精髓,把握教材特色

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为更加有效地利用新教材,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1.整体规划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一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设计教学过程,增加信息量,多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2.科学设置教学问题,善于就地取材,为我所用

新教材对物理概念的`阐述相对简洁,在教学上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了使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参与学习,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和梯度,尽可能做到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线,列举学生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去分析问题、处理实验,学生身边有很多的物品可以作为实验器材,我们可以取之所用,这样就降低了实验的神秘感,学生更容易接受。

3.合理开展实验教学

新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实验探究的章节远多于老课本。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作为备选方案,做一些辅助小实验或小制作,这些小实验更加直观、形象,可以达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

三、分层次教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1.关注学生,分层教学

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对学生“因材施教”,这与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不谋而合。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国内许多教学人员也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的刘志铭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刘老师在实验中从目标、提问、作业布置、辅导以及平时的单元检测进行分层处理。实验过程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态势,高考成绩十分优异。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打破单一模式,实现多元化评价。物理课程的评价应从三个维度进行。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学生有什么收获,参加了哪些活动,是否有积极的投入,活动中有什么表现,这些都要进行评价。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评价要多样,形式要通过到学生中调查,并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如实验操作、课题、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评价学生。这样,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综合起来评定学生,而不要单单看笔试成绩。这样就帮助了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进行教育反思,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篇6: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河北省永年县职教中心吴丽静

【摘要】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新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进行探讨。

篇7: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 要: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搞好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课外做小实验,搞小制作谈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落实双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详实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探究 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小实验 小制作 多媒体 课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新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并要求学生按照探究七要素循序渐进地进行,而且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师把实验教学摆在物理教学的首位,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着。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操作少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切实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来切实推行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祖国将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到市场上去买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去市场买一些小商品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学习“声的产生”时,可用市场上笛、哨、小玩具鼓来演示声音的产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到市场去买小激光电筒、小放大镜等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学习八年级下“电学知识”时可让学生自己买1号干电池、小灯泡、导线演示串、并联电路等。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切实搞好学生分组实验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探究的七要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学生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还因为女生一般不愿动手实验,进实验室后总是袖手旁观,所以男女生要混合分组,而且强调女生动手,男生记录测量结果或干辅助活动,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支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将学生按上面思想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了市场上的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补救,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建立家庭实验室,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当前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因教学时间紧,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后知识,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后这些小实验却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抽时间让学生拿来学校展示,并对做得好的可搞“拍卖”。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恰当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教学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不少学校班级都有了先进的电子白板,要求教师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例如,八年级上《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对比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不同,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八年级下通电螺丝管周围的磁场及安培定则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目了然。九年级《托里拆利实验》因汞有毒,教材不让教师在教室演示,教师可用多媒体放视频给学生看,来填补“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的不足。

篇8: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一、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实施课程改革后, 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增进学生科学素养相统一.通过多种探究活动,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 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增强学生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其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 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同时促使教师更新观念, 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 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形式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关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物理课程标准是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 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 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要素的排列顺序进行, 可以交叉进行, 也可以将后面的要素提到前面进行, 教师应根据探究的要求灵活掌握, 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 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有的教师将这七个要素片面理解为七个步骤, 使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教师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有这样的处理情况:通过演示与探究问题有关实验, 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踊跃发言, 提出了很多问题, 老师在黑板上作了详细的记录, 其中有学生提到与本课程探究的内容有关的问题后, 发现他所期望的问题已经出现, 就中止了学生的提问, 确定了本节课研究的主体.接着老师让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积极参与猜想, 既包含了所有的有关因素又涉及了一些无关因素, 老师同样在黑板上作了详细记录.于是老师下达了任务让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探究实验, 并分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学生带着极高的热情开始了实验, 但老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规定的时间结束后, 老师要求各小组轮流交流实验探究的情况, 结果极少部分小组勉强完成了探究实验, 且没能有效地体现科学思维方法, 多数小组不能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理解不深刻, 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综上可知, 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在按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时, 在提出问题后, 一定要有必要的分析论证, 不能生硬地确定探究课题, 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好验证, 合理自然地确定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 让全体学生在心理上赞同, 再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初中学生的猜想很丰富, 对学生诸多的猜想与假设, 同样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验证, 有效合理地进行筛选, 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才可以让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在完成计划和设计之后, 并不是马上开始实验, 而是对探究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 取长补短, 最后找到最佳的探究方案, 才能保证下一步“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的有效进行.在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全体学生共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探究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内容应是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有驱动力.

2.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应该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由部分到整体.

3.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问题的选择主要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为目的;可以是完整的探究, 可以是部分的探究;也可以是几分钟的小探究.

4.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学生对问题的猜想,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有合理的, 也有不合理的, 我们要检验其正确性, 也要检验其错误性, 从而发现真理,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验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 科学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何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及时有效地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加以完善, 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进入科学探究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马社会.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新视野[J].教学与管理, 2004, (03) .

篇9:浅谈新课程改革的物理教学感知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普遍实施,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物理新课改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更是要充分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合理更有效地体现新课改思想”、“如何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把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到位”,把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努力的重点,力争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而更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就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中始终站在最前列,教师仅起幕后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积极地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从而把课堂当作自己学习的乐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谈点我这些年来的点滴体会:

一 、教学设计的立意具有新的突破。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角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1、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角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角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

2,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角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角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角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断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

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

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 、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瓶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篇10: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

孙早利

(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辽阳市11100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关键与最终实现的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根据科学的教育观、物理新课程理念及物理学科特点,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引入激趣化

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增大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水流星”实验,当水桶旋转到倒悬在空中时,桶中的水并没流出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争着来做这个实验。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潜在意识来投入学习研究。

二、教学目标三维化

物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对物理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物理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物理课程目标,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并结合物理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一致性原则,三维目标纵横贯穿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物理课堂教学,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关键是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探究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情景学习、活动学习、技能操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物理调查和物理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更广泛的空间去体验物理的乐趣,发掘物理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系统或教学课件,突显课堂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因为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场景,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借助多媒体能让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比以往常用的幻灯、挂图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五、教学过程互动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着活动、民主、自由。要实现民主,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引导者不仅要引导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互动的方式很多,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来看,有以教师为主的互动(“问话式”,教师问学生答)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对话式”,互问互答)。就互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通过“问题——操作、思考——回答”的方式来展现。例如高一新教材《力的合成》课堂教学,老师问“一桶水,可以由两个人提起,也可以一个人提起,这两个过程相同吗?”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那么如何去求合力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二力合成进行研究,例如:“3N和4N的力,合力是多少?” “可以等于5N吗?可以等于3N吗?可以等于1N吗?”“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验证?”通过师生互动、实验研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六、教学小结反思化

课堂小结是教学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为此,应将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要留足够时间给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你还想知道什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可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

七、教学板书审美化

按照认识论的规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而教学板书设计的目的,一是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能有提示。二是方便学生记忆和运用。教学板书要有新意,条理分明的板书应融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让学生享受板书美的同时,接受新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物理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一是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二是要体现评价途径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想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总之,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不要拘泥于预先的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手脚,一切以学生为主,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景变而变,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全面提高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联系:sunzaoli@sina.com

上一篇:2018最新车队安全演讲稿与2018最新迎元旦朗诵稿下一篇:内外墙涂料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