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

2024-06-06

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认定、调整及撤销等有关事项的评审,为市人民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专家委员会由规划、房屋土地、建筑、文物、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人士组成,具体组成办法和工作规则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篇2: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也是古代人民劳动艺术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公元1407—14)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城墙环绕,周长3428米,城墙高7.9米,底部宽8.62米,上部宽6.66米,上部外侧筑雉牒,内侧砌宇墙。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为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面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它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东南部,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侧的中山公园是祭祀丰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的布达拉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后经历次扩建,是西藏最大的宫堡式建筑。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的东大殿和日光殿分别是历世喇嘛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场所和寝宫。红宫为灵塔殿和佛堂,其中高14.85米的的五世灵塔包金镶玉,璀璨耀目。宫殿内部装饰金碧辉煌,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宫殿依山而建,现占地41公顷,主楼13层,高117米,东西长360多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磅礴,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宗教事务;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1994年12月初,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

其它

篇3: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

二十年代初, 卢湾地区已形成受欧洲影响强烈的欧式风格, 建有大量欧式别墅。 (图1) 这些欧式别墅不仅为富有的欧洲人所建, 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中国富人也成为他们的主人, 独一无二的大花园是这类别墅的最大特色。别墅还配有车库, 舒适的卫生配件, 局部中央采暖和壁炉等乡村别墅的必备设施, 同时, 建筑内部通过各式的阳台和露台与户外相互交流, 露台, 木百叶和法式屋顶等典型元素构成了这些乡村别墅的风格。虽然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但其依然保存至今, 在上海有许多这样的风貌建筑保护区, 其中尤以“衡山路 - 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最为集中和著名。

一.项目简介

本文主要介绍的卢湾区47, 48号街坊 (思南路) 项目的基地就坐落于卢湾区中央, 约成梯形, 北起复兴中路和复兴公园, 南到上海医科大学, 西以“复兴房地产”和瑞金医院为界, 东抵重庆南路高架。这一区域范围大致在1914年法租界第二次扩界范围内。1849年的法租界在英租界和上海老城之间, 后沿着黄浦江沿岸的工业地区逐渐向西发展, 远离了充满噪声和污染的沿河工业区, 在上海的西部建立了这样一片宁静而绿荫葱葱的别具特色的高档住宅区, 直到如今, 卢湾区依旧保留着这一特色。这一区域采取了相对密集的居住建造形式, 道路两旁种植整齐的行道树, 深受欧洲花园城市思想的影响。早期的租界房产开发风格统一, 而在租界发展的后期增加了各种不同的风格, 法租界刚刚形成时以石库门里弄建筑为主, 1900年租界的第一次扩展时期建造了许多新式里弄, 在1914年法租界第二次扩展中则是掺入了许多花园里弄和多层公寓。

二.建筑风格的历史形成

(一) 1911年左右卢湾区的建筑风格迥异:复兴路533和535的梳形门廊今天已不存在, 古典门闩用砖石加以装饰。街角建筑503号受当时在上海十分流行的英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为后来广为流传的典型灰砖红色镶边样式。活跃在上海的英国建筑师修筑的里弄建筑也广泛的应用了这种裸露的黑红两色砖砌立面。503号窗台周围的红色砖砌漩涡形花纹在1910年间到1930年间的上海十分流行。

(二) 1911-1919年之间这片土地只是发生了较小改变, 到1923年时, 土地分块建设, 发展迅速, 1920-1921年由一家比利时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了四排花园别墅, 在思南路西侧, 共23幢, 建筑师为Allobiac。北面沿复兴路也建造了两幢建筑:复兴路515号和复兴路505号豪华花园别墅, 形成了如今的思南路47号地块 (思南路以东和重庆南路之间) 一片在目前上海来看也是规模较大且保留完整的花园别墅住宅区。这些水平排列的别墅把车库设在半地下室, 起居室抬高而设, 与英国的乡村别墅起居室设在底层的方式不同, 这些住宅中可以看见典型的法式小玻璃格子窗和窗闩, 整个二楼的卧室和盥洗室等设计带有明显的法国和比利时的建造风格。

(三) 在同期建造的复兴中路505号是一幢豪华花园别墅, 这一建筑外墙面新巴洛克式的光滑粉刷与粗糙的卵石墙相对比是其风格特色, 这种运用外墙材料的手法来自于1900年在诺曼底, Auray and Morbihan等地区建造的法式别墅, 同样建筑立面设计也从他们之中得到灵感。无论是南面的花园, 宅旁的小院, 还是延伸出去的辅屋, 都运用了复古主义后期拱廊和缩小比例的山墙等装饰手法。

(四) 1920年在思南路口建造了一幢住宅公寓, 其建筑风格结合了新巴洛克主义和表现主义, 例如阳台栏杆为新巴洛克主义而带锯齿状的窗框又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 我们可以在柏林Grunewald地区20年代为银行家和大企业家建造的别墅中发现许多与此风格类似的建筑。

(五) 同样在1920年代, 卢湾区还有按照英国乡村别墅样式建造的房屋, 这种样式在1900年左右始流行于欧洲并迅速扩展到欧洲各地, 尤其是在德国, 建筑师H.Muthesius加速了其发展。受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 这些英国乡村别墅强调手工制作, 认为这些房子应让每一个人都能承担, 它们应该简单, 贴近自然, 舒适, 具有本土建筑的品质。从这个概念出发, 人们采用了一些定义的元素, 如附加构筑物, 建筑的聚集形态, 拱形入口, 使建筑向外部空间开放的凸窗, 带有钢窗的阳台和敞廊, 大体积的烟囱, 高高的坡屋顶, 连地的天然石墙裙, 暴露的砖构件, 向地的出檐, 小比例的组窗等。

从这一系列的历史考证中可以看出卢湾区的城市环境在最后的十年里没有大的变化, 道路系统基本还是与1911年相符, 唯一重大的变化是建于1998年的重庆路高架, 而卢湾地区形成于始的居住区性质到现在仍未改变。尽管如此, 靠主要道路的一层楼面已破坏较严重多作商业使用了。1920到1930年间修建的住宅多受西方观念影响, 虽然大部分建筑是欧洲建筑师为欧洲殖民者所修建, 但这里也有一些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总的说来, 这片土地上的建筑风格极为多样, 包括法国, 比利时, 英国和中国风格等。 (图2) 它既展现了20, 30年代上海住宅建筑的多样性, 同时, 也是上海在这一时期国际化的体现。

三.图例详解地块中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代表:思南路63#、65#、67#、69#、71#, 复兴中路529#、531#

特征描述:2层楼, 有地下室, 四坡法式风格屋顶, 在左边山墙上设有入口, 并有圆形拱券和砖砌装饰, 是传统西式楼梯的发展, 靠花园侧的阳台西面设有外楼梯。

代表:思南路73#、95#

特征描述:3层楼, 有地下室, 四坡法式风格屋顶入口在西部, 有双跑楼梯, 楼梯口向南, 入口方形门楣, 有砖砌花饰, 建筑西北转角处的入口楼梯旁设有车库, 靠近花园一侧, 设有从西面入口的外楼梯。

代表:思南路75#、77#、79#、81#、83#、85# 号和思南路58#

特征描述:2层, 没有地下室, 一层地面稍有上升, 建筑西前方有小的开敞入口门厅, 上有出挑 (58号出挑在东部) , 入口为半圆拱券, 上有砖砌装饰, 花园侧有单层门廊。

代表:思南路51#、53#、55#、57#、59#、61#

特征描述:与类型1类似, 但入口设计不同 ( 外楼梯入口在南面且设有平台 ) , 阳台也有变化 ( 外楼梯在东侧)

代表:思南路63#、65#、67#、69#、71#, 复兴中路529#、531#

特征描述:2层楼, 有地下室, 四坡法式风格屋顶, 在左边山墙上设有入口, 并有圆形拱券和砖砌装饰, 是传统西式楼梯的发展, 靠花园侧的阳台西面设有外楼梯。

代表:思南路50#、52#、54#、56#, 复兴中路539#、541#

特征描述:2层, 屋顶不同脊, 入口处有柱支撑的小的开敞门厅, 花园一侧的高大木山墙顶端有法式屋顶, 阳台有通向花园的外楼梯和木平台。

代表:思南路62#、64#、66#、68#

特征描述:复式房子, 2层, 南向每个单元有2层高的木山墙, 下有仿天然石基础, 上为有钢窗的封闭阳台。

类型6

代表:思南路60#、70#

特征描述:双重斜坡屋顶, 封闭阳台和露台各不相同, 掺合表现派和巴洛克风格。

代表:复兴中路515#、517#

特征描述:复式房子, 2层, 有地下车库, 坡屋顶, 北向两面山墙, 出挑被别墅东西两面的外楼梯平台所平分。

四.保护与修缮方案研究

(一) 进行详细测绘

1. 制作详细的图示资料 (门、窗的面饰材料, 墙壁镶板, 楼梯间内的所有附属品)

2. 对各个立面和所有附属品及内部空间进行一次准备按原样恢复的预调研。预研时, 必须仔细研究一堵有牢固基础的墙面泥灰涂层 (包括测定其筛分曲线) 。

(二) 确定保护要求

查阅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等级, 根据其相应的保护等级来确定其保护要求, 保护修缮设计是结合新的使用功能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提供以下几点保护的一般要求供参考:

1. 保持房屋建造时的体量和屋顶形状;

2. 保持房屋建造时立面上的洞孔结构 (即门 窗洞口尺度和形状) ;

3. 保持房屋建造时立面的基本特征及其花园别墅风格的特性。例如类型一建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所看到的卵石墙面层, 带百叶窗并用窗梃分隔成小块的窗户, 建筑群通往外面空间 (带顶、四壁装有玻璃或敞开的走廊 / 内阳台) 的坚固门洞以及削角四坡屋顶;

4. 保存房屋建造时的平面布局图, 最好能了 解和考证各个房间当时的功能;

5. 保存所有房屋建造时的结构、五金构件: 如窗户、窗饰面、窗插销、铰链、搭扣等物, 门, 门饰面及门把手、门铰链、门插销等物, 墙壁镶板及其附属件, 厨房和餐室间的递菜窗, 楼梯及其附属件, 屋顶、线角及石膏花饰;

6. 保留尚存的地板和水磨石地面原件, 墙踢 脚原件, 必要时, 按原件宽度和材质进行修复。

(三) 修缮方法

在修缮此类历史风貌建筑的时候, 一定要先和相关的历史建筑保护部门进行沟通, 秉承尊重历史, 尊重原建筑风格的原则进行细致的保护修缮。主要分为几个重点部分:立面、屋顶、室内、场地布局等。

1. 立面

(1) 保存或重建制作房屋建造时的洞孔的结构, 就地进行详细核查, 个别情况可以进行讨论 (例类型7如车库) 。

(2) 保存和修缮立面上带有建筑典型风格特征的入口、阳台等元素, 例如室外楼梯、入口台阶平台、敞开的外廊。必要时, 还有所安装的玻璃等等。根据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业主和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决定配色。

(3)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墙面卵石泥灰层, 按那个年代的材质重新制作。必要时小心翼翼地去掉后来加上去的涂层, 并修复涂层。

(4) 保存并修复立面上的一些细节元素, 例如:消失的墙脚 (有槽方石的光滑表面) , 檐口 (有光滑的侧面轮廓) , 窗台 (为了顺利排水) , 角撑, 栏杆和含矿物质的新涂层 (或泥浆) , 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及业主商定后进行修复。

2. 屋顶 (建筑的第五个立面)

(1)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屋顶 (机平瓦, 自然红色) 。必要时, 忠于原件进行复制, 然后换下旧的。

(2) 保存并修复屋顶外延部分, 这部分不需要镀锌, 也不必盖瓦片, 但要保存现有的面板。根据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确定配色。

(3)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烟囱及其全部装饰品, 如壁炉的功能已不再使用, 则尽量保存原烟囱的外观不变。

3. 室内

(1) 保存并符合专业要求, 修复房屋建造时的楼梯间及所有附属件, 小心清洗内部。在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和修复者协商下配色。

(2)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窗户和门, 及其所有附属件 (包括表面装饰及小五金附件等) 。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配色。

(3) 保存并修复建造时的墙壁镶板及厨房和餐室间的木制递菜窗。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配色。

(4)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天花板及所有线角和石膏花饰, 保持原来的室内高度, 不得取下天花板。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配色。

(5) 保存并修复原来的内墙涂层 (就地对涂层表面进行详细核查) 。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配色。

(6)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地板和水磨石地面。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配色。

(7)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壁橱。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配色。

(8)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壁炉及附件 (木制件, 瓷面砖, 栅栏等) 。如新的使用功能无需使用壁炉则尽量保存其外观。按专业部门的鉴定结果, 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后配色。

4. 场地布局

(1) 保存并修复房屋建造时的围墙及围墙支柱 (包括装饰性顶端) , 车辆通道和出入口。必要时, 重现当时的空间分割情况。就地进行详细考核, 并与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取得一致意见。

(2) 保存坡道, 包括铺石路面, 带棱角的石块。就地对房屋建造时的情况进行考核。

(3) 保存花园的原来造型, 包括古老的林木, 苗圃, 草坪。就地查明详细情况, 与整个场地平面结合考虑和风貌建筑保护部门协商该采取的措施。

五.小记

城市的发展既需要新的建筑元素的融入, 也离不开这些风貌保护建筑, 尤其对于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而言, 更是如此。历史赋予我们这个使命, 我们必将全力以赴的去保护好这些有着历史积淀的优秀建筑, 为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乃至世界建筑文化的传承尽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4:“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的意义

关键词: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意义

一、概况

徽州传统建筑聚落是历经千百年积淀而成的,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化载体,是历史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珍贵历史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传承、利用价值。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直接促进了小城镇的现代化更新,但是也对小城镇的地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城镇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制约,许多小城镇的建设都面临极大的困惑,相似的发展模式和文化价值取向使得小城镇的地域特色逐渐丧失,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地域建筑风貌、城镇风貌特色逐渐缺失,地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也逐渐淡薄,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现状,明确走新型特色城镇化道路,重塑地方特色,突出地域特征;明确提出地域建筑风貌控制意识,科学运用评价体系指导主管部分与人员合理保护与传承地域建筑发展,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不同地域建筑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借鉴,也为相关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近年来,由于国内小城镇建设迅速建设发展、传统聚落的村民急于改善居住条件而频频自发建造“新式建筑”,新建筑完全丧失地域风貌特色并充斥于古村落之中,聚落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突飞猛进,新徽派建筑创作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而,这些“新徽派”建筑风貌只注重表象符号的模仿,缺乏文化特质的传承等诸多问题。古民居具备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因而使得其保护与传承的规划、设计工作日益凸显。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需要加强古民居主人共同参与保护和价值开发。因此,需要在该领域从事专业性课题研究,为保护传承的主客体做好服务。

徽州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也是目前我省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我们首先需要科学评估徽州传统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再制定方案,合理利用[1]。目前对于历史建筑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评价体系往往以主观评价法为主,对评价指标进行主观赋权,然后将数据标准化后加权汇总,如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本项目的研究,意在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尝试使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权重赋值,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徽州传统建筑风貌控制的可行性评价体系。为后期新徽派建筑创作研究奠定基础,为政府部门把关、审核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为最佳方案的遴选提供理论保障。实现在保持徽州传统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延续徽文化脉络,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我省“建设美好乡村”的环境整治、保护性规划与建筑设计和旅游开发等相关领域的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对于积极引导社会正确保护与再利用徽州古建筑,促进地域建筑实现有效保护与再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风貌控制意义

(一)为传统聚落与建筑提供和谐共存的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以及传统聚落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模式的变化,居住者对于改善和提升聚落与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品质有着急切的愿望;同时由于乡村城市化、人口规模扩张等诸多因素,增建无数建筑。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引导,以及对社会所谓“潮流建筑”的盲目崇拜,使得许多传统聚落在无序的自发建造下,严重破坏、威胁了传统聚落与建筑原有的空间、肌理与生存环境,致使聚落丧失应有的风貌特色与生存环境,更无和谐可言。因此,该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古民居主人共同参与保护和价值开发,共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新建筑风貌实施有效控制,合理解决新老建筑共存问题,为传统聚落与建筑提供和谐共存的生存环境。

(二)为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对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其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必须慎重。目前由于国内小城镇建设迅速建设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突飞猛进,新徽派建筑创作层出不穷,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设计方案却良莠不齐,需要主管部门、管理人员严格把关。由于管理人员、评审专家往往仅凭个人主观意识去判断,缺少具有科学性、说服力的理性数据与依据。因此,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是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对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有助于更好引导新徽派建筑的未来发展。

因此,需要对徽州传统建筑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建筑风貌评价体系,用于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这将有助于为政府部门做好参谋,指导当地政府与民众共同科学、合理地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继承历史文脉,并发扬光大。

(三)为设计单位与人员提供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和设计的参考与依据。为了积极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充分显示地域建筑的无限魅力与特色,目前徽州地区建设了大量新聚落。但是,由于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的认识有限以及工作进度要求,往往出现了在建筑风貌设计中只求“量”而缺“质”;只注重形式符号的表象,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特质的传承;只注重效仿建筑本身,而忽略了徽派建筑赖以生存的青山秀水自然环境等现象。因此,研究基于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建筑设计单位、人员做好新徽派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指导新徽派建筑的创作和发展,有助于实质性提高设计人员的创作和理论水平。

(四)为其他地区地域建筑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和特色化城镇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传承地域文化,发展地域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通过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明确方向,凝练成果,锤炼队伍,才能促进学术研究与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以徽派建筑风貌控制为借鉴,推广运用于其他地区、地域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应用中,逐渐传播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价值,提升中国建筑的国际竞争力;借鉴先进国家的城市化理念,助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结语:目前,我国众多古城镇、古村落刚刚进入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如何师承传统、实践创新,则是地方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修复传统建筑的集中连片区,保持村落及周边环境和整体空间形态和谐,保持村落的真实性、延续性,都需要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因此,该项目研究将以新徽派建筑风貌控制为主要内容,以传承徽派建筑文化为根本目标,并将实践应用推广在其他地区传统建筑的传承创作实践中,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和传承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9.

篇5:上海建筑实习报告

前记:在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学习了四年建筑学之后,终于有了一次实习的机会。然而,建筑学是一门艺术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所以这次的实习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在这几个月的学习工作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把我的几个月建筑实习生活慢慢回顾和作个简单的小结。

大四下学期,我有幸来到天津市筑土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院实习,在为期不短的实习期里,我进一步了解了建筑的深刻内涵,将书上的理论同现实相结合,同时,对具体设计流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要求规范都有了更深层的体会,空间概念也逐渐明晰,对未来有了新的定位,相信这段实习经历在我未来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便是我实习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实习的第一天,当我进到里,看到一个个活力四射充满激情的新同事们,环顾着那全然不同于学校的新环境,看着办公桌上那一叠叠图纸和墙壁上贴着的成果图,心情十分激动,同时为能成为他们一分子而感到十分自豪。于是我下定决心,把这里当作人生新的战场,来走好人生关键一步。新鲜感消退之后,当你真正进入工作的时候,却发现和学校的学习实在是大相径庭。

但那时的我除了学校所学的知识,面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却什么都不会,除了激情就什么都没有了。有时候一个人在公司里想方案,做方案。甚至搞了几个通宵赶图。可结果依旧不令人满意,所有的方案在看他们看来都是一无是处,没有一个规划的概念可行。尽管那几天苦思冥想,也没能作出一个象样的设计方案。不是不符合规范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受到质疑,这种对自信心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一下觉得自己这几年什么都没学到,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能做这个。这时候我的“师傅”发现了我的问题,他和我进行了一场十分必要的谈心。他告诉我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都是最最基本的建筑知识,而建筑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综合体。并不是看几本书,做几个虚拟的方案就能真正体会到建筑的真谛的。建筑需要体验,需要时间的经历。他问我以前可曾经亲自去看看前辈们做的那些户型和小区,我说看过但主要是看作得怎么漂亮怎么空间有趣味。却从来没亲身去体验每一个用户平时使用的感受。他就告诉我你现在也别急,建议我先什么都别干花两三天的时间去一个附近的小区带上记录本和尺子等工具先去实地感受下,调查下。有了这个经历我感觉自己有了点底气,做方案的时候不再是随便从一本书上抓来就能用了。我想的是我这么做我要是住在那会体会到什么好处,又可能会带来什么坏处。趁时间还来得急我回到公司就全身心投入到了设计中。这次我信心倍增,动力十足。

经过十多天的环境适应后我已经基本融入了这个设计团队,对环境也已经渐渐适应。慢

慢地我做的一些设计,虽然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于之前相比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

步,并且觉得我的设计还是满具有创意的,具有开发价值。自己心中也感到十分高兴。等到

我们那组的项目负责人张工来了以后我便立即把自己的方案拿到了他的办公桌前。师傅看了

一会便拿来笔试着改起来。那时我的心情紧张得不得了,这可是我第一次从理论转到实践上

来啊。不过结果还算让我满意张工也整体持肯定的态度,只是几个小的地方提出还需要修改。

这已经很让我欣慰了,尽管只是几个户型的设计也给了我无比的自信。第二轮方案让我知道

没有对建筑的实际感受是没有建筑设计发言权的。但事情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方案一轮一轮的继续完善,似乎这个完善是没有尽头的。总不能全部兼顾,原本只是几

个小小的缺陷改来改去却改得面目全非,因为改并不是只改坏的好的都能保留的。这就有个

整体和局部的问题,有个得和失的问题。而这也往往让我这个新手把握不好尺度,到第三第四轮的时候改出来的方案不是越来越让人满意,而是项目负责人觉得越给越差。似乎经过几

轮的修改还不如最初的方案了。我就特别的疑惑,我们到底为什么而修改?这个修改的完善

程度又以什么为标准?是时间吗?如果时间紧就修改得粗糙点,如果时间宽余就可以慢慢修

改,慢慢完善让这个综合的平衡点达到无穷接近0的极限。我后来想通了,其实这个修改还

是有个限度的,他与你的学识和经验都有关,还和你的设计状态灵感都有关。要不然世界上

最好的建筑就应该是修改最长时间设计出来的了。我所谓的追求完美其实在实际中是不可能

实现的,而出现我那种方案修改越修越差其实又与我的状态有关的。我前面是整体的眼光去

谋整个方案,所以尽管时间不多但把握住了建筑的精髓和主要方面,整体上这个方案不会跑

多远。而后来的修改却是犯了因小失大的毛病。钻进了那些小缺陷的里面拔不出来,以至可

能后来为了完善这些小缺陷把原来整体的东西弄得其零八落,尽管那些细的地方我自鸣得

意,但当把整个建筑骨架提起来的时候却发现真的已经离题万里了。正当我又一次疑惑不解的时候,带我的那个王工又一次来主动找我聊天谈心。他大概对实习生各种不同阶段的心情

和状态及疑惑了解得非常得彻底了。他首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钻牛角尖的错误,认为那是

大可没有必要的。人家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做的方案都会有疑惑,更何况我一个实习生了。要

知道真正的美是残缺的美,并非十全十美。但又告诫我残缺美并非错误美,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开来。错误是不允许的,比如违反建筑规范,功能不符合使用要求,交通不

能清晰的解决这些主要的问题都是错误易发的地方;但残缺就不一样,它是为满足整体完善

而作出的牺牲,比如为满足交通疏散而楼梯的比例有欠缺,考虑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而带来的建筑局部功能的使用率低等这样的问题。它的出现也是一种美,是一种局部失去力保整体的奉献的美。

正是有了以上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失败我才感觉到设计道路的崎岖和挑战性。我反而越

发有了设计激情。到方案进入第五第六轮的时候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手法,不再去过

多的依靠设计资料,而是放手去做。但心理却时刻把握着一个整体概念的度。最后的方案做

出来我虽然没谈得上十分满意却已经让自己足够感到欣慰了。拿到张工那看的时候,他这次

出奇的夸我敢于有想法,从方案中是看出来是有创新的东西有自己的东西的。尽管仍然很不

成熟但做法已经很值得肯定的。并且方案也终于得到通过。这令我兴奋不已。

经历过一些事情才知道实践和理论其实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书本上所学的只是很少的一

部分。更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认知。虽然这次实习并没有很大的打消我的建筑设计激情,但却从根本上让我有了更理性的认识。知道那些大师并不是简单几句空话就

能喊出来的而是塌塌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我的实践经验还很少,而我的建筑历程

还很漫长,不过这个实习给我开了个很好的头。剩下的就要看我的实际行动了。

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

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

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

光明的前程努力。感谢前辈们对我的教诲,这次实习除了在专业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之

外,我还学会了怎样和同事们友好相处,虚心向他们请教,怎样与结构、水电专业的人沟通

协调。亲身经历和熟悉了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开阔了眼界。和设计所的同事在一起,我感觉

到非常的快乐和满足。他们就像是朋友、老师和长辈一样的帮助和指导我,我内心非常地感

谢他们。总之,经过这次实习之后,我从专业技能到为人处事,都真真切切的在现实之中得

到了提高。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设计院的实习,了解建筑师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职业素质要求,毕业后能

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的学习下的成果,弥补课堂学习之不足,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首先,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建筑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设计院不同专业相互合作方式,学习建筑师的职业

素质、及协调能力,最后结合实际工作,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

篇6:上海建筑考察实习总结报告

经过为期四天的上海之行,我对建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扩展了我的知识面,增加了眼界。四天里,我随组主要参观了上海美术馆、人民广场、1933老场坊、外滩万国建筑群、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等。

一到上海,第一印象是上海的高层建筑。相比较杭州,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高层写字楼数量明显比杭州来的多。上海土地比杭州更加稀缺,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选择向上获得更多的空间。高层,超高层建筑也就得以快速发展。此外,上海也寻求地下空间的开发。地铁的完善,不仅有效利用了地下空间,而且非常好地缓解了地面的交通压力。杭州也在造地铁,虽然遇到了些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地铁建设必然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在上海核心区,紧邻东方明珠,苹果的旗舰店就建在地下,通过一个旋转楼梯走下,就进入了苹果的销售场所。地下建筑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很好选择,噪音小,节约地面空间。

上海美术馆落于繁华的南京西路,背靠人民广场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公园毗邻,是一座功能健全、设施先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近现代美术博物馆。该建筑建成于1933年,原为旧上海跑马场,是30年代英式风格的楼宇。改扩建工程完整地保留了其原有的新古典主义特色外观,并根据美术馆的功能要求进行了内部改造,在设计上继承了欧式建筑的传统语言,并强调了明快的现代气息,是一座典雅、大方的艺术殿堂。高大的梁柱

给人一种气势,烘托了高雅的艺术殿堂,不禁让人仰望凝视。在高楼林立当中独显着她的魅力。去的时候里面正在举办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油画展,现在都是免费开放,里面装饰简单大方,稍作了现代的装修,大多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面貌。

人民广场被誉为“城市绿肺”的人民广场位于市中心,是一个融行政、文化、交通、商业为一体的园林式广场。广场北侧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侧为上海大剧院,东北侧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南侧为上海博物馆,人民大道穿越其中。现在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在解放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跑马厅。

人民广场地下商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下商业中心,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包括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商场,有两个地面出入口,两架自动扶梯和四座人行扶梯。从人民广场东南端的草坪旁,乘自动扶梯下到8米以下的下沉式广场,步人地下商业街。这是条长300米,宽36米的长街,两旁共有近百家店铺,每间50平方米,店铺皆用玻璃幕墙,地面全部用“印度红”和“蒙吉黑”花岗石。各家店铺布置高雅,有的店内布置成温馨的居室,有小圆桌、休闲椅、沙发等,顾客可以坐下来慢慢地选购。地下商城的设置,使人民公园更加宁静安逸。在公园附近不会看到购物的人群,在公园里休息惬意,远离了喧嚣。广场绿化布置很不错,树木种类比较多,高大水杉,与背后的高层建筑融合在一起,别有味道。

上海1933老场坊

周二上午参观了上海1933老场坊,老场坊位于虹口区溧阳路611号,建成于1933年。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1933老场坊共有5层楼高。外部材质以粗糙的水泥为主,开窗较小,主入口一侧有骑楼的味道,柱子造型特别,下窄上粗,檐边呈波浪形。走进其中,空间布局特别,东南西北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接。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使用伞形柱支撑,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英国进口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技术缺乏的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两墙壁之间充满空气,近似真空,没有介质传播,因此能够阻止热量的传播。冬天,内部热量能够减少散失;夏天,外部热量难以进入室内,可以保持室内较低温度。建筑内部空间处理比较有趣,穿插的廊道,阳光从一侧照射进来,造成内部空间错杂的阴影,神秘而幽静。1933老场坊建筑风格系古罗马时期巴西利卡式风格,行走其中,有种迷失方向的感觉。1933老场坊是历史与时尚在昔日的宰牲场里得到一次美妙的交汇,是城市记忆的一次延续。

下午参观了外滩万国建筑群。我对外滩浦东发展银行印象深刻。它属于古典主义建筑,大楼是一幢花岗岩垒砌成的古希腊风格建筑。原系英国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门前两侧放两只铜狮。除了狮子还有门灯。高大的柱子置于二层,气势逼人。穿过转门走其中,顿时被眼前富丽堂皇的装饰给震撼了,不走自主地准备拍照。立刻就有一个保安过来阻止。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再走近里面,微亮的光线透过玻璃拼成的穹顶,照射进来,四周屹立着高大的大理石柱,更显庄严雄伟。外滩浦发银行与其说是银行不如说是一座博物馆,里面的美妙建筑艺术应该对外开放,供游客拍摄,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

周三上午参观了上海新天地,这里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合为一体。石库门里弄保留着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风格独特,中外结合。走进其中仿佛回到了那个沧桑年代,然而转出里弄,看到旧建筑周围高层建筑林立,又把我拉回到现实当中。历史文化的轮廓,现代化的内部装饰,组成了这里特别的味道。可以怀旧,可以时尚,穿梭其中,仿佛在时间界线上散步。商业化的处理,使这里生机盎然,有画廊、餐馆、购物场所、电影院......完全满足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是城市独特的风景线。石库门建筑的清水墙,是这种建筑的特色之一,为了强调历史感,改造保留了原有的砖、原有的瓦作为建材。在老房子内加装了现代化设施,包括地底光纤电缆和空调系统,确保房屋的功能更完善和可靠。在旧建筑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元素,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址,也使其发挥了其更多的功能作用,是旧建筑改建的一次成功尝试。

上海八号桥

下午参观了8号桥建筑和田子坊。上海八号桥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卢湾区建国中路8-9号,占地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园区由20世纪70年代所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由HM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筑风格内外一致,空间布局美观,保留了原先那些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使整个空间依旧有着工业时代的沧桑韵味。设置了大量半室内空间,局部二层设置有露天平台,供业主休息。连接建筑体与建筑体之间的桥一下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多彩的玻璃装饰桥体,独立而美观,同时起到便于两边交流的目的。建筑外墙极富有特色,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空间布局合理,走廊上布置绿化,房顶也有绿化,使整个建筑不生硬,给人亲切感。采用将人性化及大自然融合的理念作为空间布局的主题,在建筑的立面上采用多处开洞的设计,有效增加空气的流通。天窗的设置,减少空调及灯光的开启时间,减少整体拍烟系统所带来的格外材料及运营成本。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一进田子坊就给人居民生活的味道,弯折的小弄,基本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格。现在主要开设商铺,餐馆,艺术画廊等,提高了田子坊的文化品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

篇7:建筑学上海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10月31 到11月4日 实习地点:上海

参观过程安排:10月31: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馆

11月1日 1933老场坊 新天地 田子坊 11月2日 同济大学。陆家嘴

11月3日 青浦博物馆,青浦幼儿园,朱家角,江南国际会议中心,售楼中心,医院,11月4日 海上海

实习目的: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了解建筑,理解建筑,了解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法,学习新的建筑设计技术。实习感受:

经过这一个星期的实习,令我影响最深的便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那种令人瞠目的繁荣。虽然我本人是昆山人,离上海很近,也去过上海几次,但都没有像这次参观实习这样近距离的观察过上海,或许现在的我是本着一颗学建筑的心去参观上海的吧。我眼中的上海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最重要的一点,经济虽繁荣但人口众多,交通繁琐,物价高。以建筑的眼光看上海,能看出整个世界的建筑发展,从外滩的建筑再到浦东的一幢幢高楼,上海就像是世界建筑的摇篮,众多国内外的建筑师将他们的建筑才华施展在上海,使其成为世界建筑之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观的地方很多,现在此就陆家嘴这一地点做了一下资料的搜集,也谈谈自己对其的认识。陆家嘴作为中国资本最密集的地区,在国际上也占据着一定的影响力,有学者称上海CBD有赶超曼哈顿之势。根据上海城市总规划中确定,上海中央商务区扩大后有陆家嘴中心区,外滩和北外滩商务区组成,用地规模约为3平方公里。其中,陆家嘴中心区是上海CBD的主体部分,用地约1.7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为435万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发建设的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区作为上海cbd的主体部分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陆家嘴金融中心区超高层建筑密度集中、风格流派多样,展示了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的水平。

此次的上海之行,去了陆家嘴两次,第一次是自由活动时去参观的,第二次是集体组织的,集体组织的那次因天气原因云雾缭绕,无法体验到陆家嘴中心区高楼耸立的状貌,所以只能就内部结构做一下参观分析。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之前的那次参观,所以我也成为少数看到陆家嘴中心区建筑全貌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首先对陆家角中心区建筑做一下分类,大致可分为5大类,一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汇丰银行,中银大厦为重心的银行楼群。二是以东方明珠,香格里拉酒店,正大广场为重心的旅游购物楼群,三是以金茂大厦,证券交易所为主的中外贸易机构楼群。四是以仁恒,世贸,汤臣为代表的住宅园区楼群,五是跨国公司总部大厦楼群。陆家嘴金融中心区超高层建筑的最大特色是风格流派的多样性。从形状上看,有塔形、凯旋门形、锯齿形、圆形等;在外墙面处理上,有玻璃幕墙、面砖、花岗石、铝合金、涂料、乳胶漆、马赛克等。而所选择的建筑工艺也不近相同,绝大多数建筑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和剪力墙结构,有的还用筒中筒结构,钢结构等,以适应超高层建筑受力要求。当然我做的分析仅仅以其中几个为重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不可能面面俱到。

首先当然要写最能代表上海的建筑——东方明珠塔。其由球体,观光层,顶端天线,悬空观光廊组成。东方明珠在建筑上最有特色的是把那11歌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穿在一起,整个建筑的支撑完全靠3根直径9米的柱子,而这三根立柱之中是高速电梯,游客可以凭借这每秒7米的高速电梯,充分领略现代技术带来的无限风光。而这三根立柱之间是世界首部360度全透明三轨观光电梯,由此构成的三维结构使东方明珠的受力完全集中于重心地带,减轻了建筑由于强风的影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坐落于陆家嘴嘴尖上,以其468米的绝对高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之高塔。东方明珠塔背拥陆家嘴地区崭新的现代化建筑楼群,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世界上10大摩天楼之一,由四部份组成,除了三幢大楼外,还有一座商场大楼,商场大楼连结较矮的85米高建筑物。整个建筑外墙以银灰色玻璃帷幕覆面,主调色彩以白和银灰为主,以营造现代高雅气氛。其两幢分别高260和250米的主座大楼以同一设计贯通,但造形略有变化,形成双子塔式设计效果,两幢大楼平面呈多角形,顶部成斜度,其简约外观形成现代雕塑般的建筑效果。环球金融中心主体采用了正方形和梯形两个单纯的几何形体.正方形平面的其中一组对角自下而上逐渐收分,至顶部呈线状,方形的棱柱与大弧 线相互交错,凸显出大楼的垂直高度。这种几何处理手法使得其给人以一种生命感,空间感,也减小了顶部风的阻力,在美观的同时又考虑了结构,实为经典之作。据说最初的方案其顶部并不是倒梯形,而是圆形风洞,而这个圆洞的大小就是不远处东方明珠第二个球的大小,空心与实心正好一虚一实,给人一种艺术美感。此后该形象也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像军刀托着日本的太阳旗,刀刃正对着金茂大厦,也犹如一把刀一样直击上海心脏。当然在注意到争议之后,上海方面还是与日方达成修改方案的协议,最终将原型的风动改成现在的倒梯形。这可以说文化风水对建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篇8:上海建筑风貌调研报告

一、关于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对于历史文化区域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文化区域的保护策略上, 提倡政府管理与全民参与的互动模式, 同时在区域保护的基础上, 强调合理的旅游开发。90年代后, 国外针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旅游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在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旅游业“恶性循环”现象, 以及旅游经济学等方面。

我国关于历史街区及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保护制度创设较晚,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从90年代起, 我国学界紧跟西方旅游学研究方向与趋势, 结合本国历史文化区域保护与开发的不同案例, 提出了众多具体的旅游开发思路与建议。但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城镇大规模开发进程中, 如何协调历史文化区保护与开发等问题。其中,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研究重点, 而对于旅游开发的研究, 则基本停留在策划与构想层面。

2003年, 上海率先颁布《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目前为止, 已确定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12个。进入21世纪,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曾专门组织课题组, 对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规划进行深入研究, 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最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展开细致分析, 将“整体性保护理论”引入上海城市保护实践, 从城市空间、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情况进行详尽研究, 从而提出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的规划指导思想与编制方法。[1]

此外, 部分论文也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不同景观或街区为案例, 从城市规划设计、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学等视角展开分析研究, 如老城厢历史风貌区、新天地、多伦路、衡山路街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邬达克建筑, 乃至市郊的松江仓城、闵行七宝、金山枫泾、崇明堡镇等历史文化风貌区, 这极大丰富了城市保护开发的研究样本。

近年来, 上海市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对历史风貌保护区治理和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重视力度。在近几年的《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与《上海文化发展报告》[3]中, 就数度提及本土文化资源对于上海文化建设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资源的开掘途径十分多元, 其中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 关于全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保护的系统理论研究仍然较少, 具有普遍示范效果的实践策略也不多见。因此, 以都市旅游发展为视角, 参考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保护的成功经验, 提出相应的都市旅游开发保护对策建议, 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2003年上海市政府在中心城区划定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 近10年来, 中心城风貌区的数量没有增加。在对其保护开发的过程中, 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的进度, 明显滞后于制度保护与规划管理,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风貌区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二是风貌区旅游资源品质良莠不齐, 导致旅游产品知名度存在较大差异。三是风貌区旅游承载力不同, 部分旅游空间密集, 配套设施较差, 影响旅游者感知度。四是风貌区旅游资源单体的评级认定所占比重不高, 提升空间巨大。这些现状的形成, 既受到客观地理条件的限制, 也受到旅游整体开发观念滞后, 协调不力等因素影响。

尽管2012年3月上海市旅游局已公布《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但一年多来, 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都市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推动进度仍显迟缓。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度不高, 旅游品牌仍未确立, “条块分割”导致资源整体开发进展缓慢。二是风貌区内文化创意推广度不高。三是个别富含文化创意的风貌区段, 承载力有限, 旅游服务质量低下, 如被媒体曝光的“田子坊”案例。四是旅游标准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与日益增长的入境游需求产生矛盾。五是风貌区旅游开发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接力度不够。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体现在:一是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二是政府旅游职能部门“放权”不够。三是旅游开发保护的资本要素来源单一。四是社会力量对于风貌区开发及保护的参与度不高。

因此, 针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开发保护的现存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应当从协调风貌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入手, 加速旅游资源开发, 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这主要包括:第一, 提升文化创意品质。加速文化创意元素植根风貌区, 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继续以主题文化取代空间分布, 整合风貌区旅游资源。第二, 创新旅游服务机制。在旅游吸引物种类相对固定的条件下, 提升服务内涵, 丰富服务门类, 转变服务方式。在本市居民中, 尝试建立旅游服务专家及终身服务机制, 推广“先旅游后付款”等旅游新模式, 带动线上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等“新金融”产业的发展。第三, 提高旅游国际化标准。风貌区逐步主打“入境游”,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提升旅游品牌价值。第四, 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在融资、开发、运作等环节, 引入各类文化产业甚至是国际资本。第五,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将企业与社会有能力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 促进旅游部门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型管理转变。

此外, 结合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还应构建一种政府主导与监管、企业分工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三方协商合作的开发保护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以下几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政府主导”, 创新“条块管理”协调机制。二是“项目招标”, 在确立旅游项目开发与评估的顶层设计后, 鼓励市场主体投资竞标, 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三是“部门监管”, 这是必须贯彻开发服从保护原则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在市场主体资质认定、文物与资源保护、服务质量监督及消费者维权、保险等方面, 必须全程依法监管。四是“市场运营”, 最大程度引入市场化机制, 政府部门严格论证竞标方案, 准许各类资本依法投入, 授予市场主体适度运行权限。五是“社会参与”, 依法允许文化创意、传媒企业, 旅游服务、金融行业, 中介组织及其他具有一定资质的NGO, 参与旅游开发保护的市场运作。六是“利益共享”。根据投入要素, 合理分配利益, 达到资源与利益共享的目的, 并在市场运营中, 建立风貌区生活居民权益的保障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伍江, 王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上海城市保护的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2-3.

[2]李莹, 王泠一.里弄风情:愚园路的历史遗产开发价值[R].上海: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 2009.

上一篇:农村养老保险个人总结下一篇:古代励志名言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