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考研

2024-06-21

文化产业管理考研(通用8篇)

篇1:文化产业管理考研

上海交通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学 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

文化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1.简述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10分

2.文化产品的属性与特点-10分

3.文化商品与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区别于联系-30分

4.文化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区别与联系-30分

5.文化经济与创新经济的区别与联系-35分

6.论述我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对文化经济的价值与意义-35分

文化理论

1.列举10个文化理论及其概念-20分

2.列举5部文化理论相关著作-10分

3.列举5个文化流派及流派中的2位代表人物 30

4.论述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30

5.论述罗兰。巴尔特关于《巴黎竞赛》封面的讨论30

6.简述你对中国文化理论发展的认识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30

2014年

文化理论

1、列举西方文化理论主要流派(至少5个)各有哪些主要概念(至少2个)—25分

2、简述阿诺德、利维斯主要观点——30分

3、文化理论中的“意识形态”论有哪几种类型(至少3个)——30分

4、弗洛伊德如何理解文化问题的——30分

5、如何理解阿多诺等人“文化工业”批判——35分

文化经济学与政策

一、简答题(45分)

1.文化生产过程有几种形态?有什么关系?

2.如何理解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

3.如何理解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均衡关系?

4.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二、简述题(45分)

1.文化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与一般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的区别是什么?

2.是什么决定和影响文化商品的价值运动?

3.文化市场„

三、论述题(60分)

结合你的实际分析城乡两种文化经济形态的联系与区别

篇2:文化产业管理考研

第二部分:关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复习专业指导:

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

00(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考试科目: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对外经贸考研联盟【dwjmkylm】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80公共管理基础

880公共管理综合

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情况一览(近三年):

2018年:

2017年:2016年:

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报录比情况一览(近三年):

2018年: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对外经贸考研联盟【dwjmkylm】

2017年:

2016年:

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拟录取情况(2018年名单):

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目: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对外经贸考研联盟【dwjmkylm】

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辅导授课计划:

第一阶段,专业课基础巩固,基础知识部分全面提升,讲解书本上的难点与重点。

第二阶段,讲解近年考研真题,熟悉出题的真实情况,以做出复习计划的适当调整。

第三阶段,结合学科前沿热点,出题模拟,检测基础知识以及灵活应对能力。

第四阶段,复习串讲所有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讲解答题技巧。

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辅导资料提供清单: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对外经贸考研联盟【dwjmkylm】

历年真题:贸大公管专业课真题(电子版、word版<可以打印>)、JPG版);

内部资料:教材PPT课件、重点难点及常考知识点笔记、答题技巧方法等补充拓展材料;

其它资料:其它院校文管专业考研真题合集、贸大文管专业考前押题卷;

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辅导附加服务内容:

【1】免费提供考前应试指导诸如答题策略与技巧以及平时的心理疏导;

【2】免费提供复试全程咨询与指导;

【3】协助联系相关导师或者提供导师联系方式;

【4】提供考研公共课复习指导及必备的资料清单;

篇3: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而得以迅速发展。基于文化产业所承载的“文化”与“产业”双重内涵, 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展开具体分析, 并依据文化产业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 在宏观层面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 以期对文化产业良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一、文化产业管理现状分析

(一)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宏大, 但整体实体不强。

随着我国文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管理模式在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影响,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和骄人业绩。根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2-2013) 》相关数据统计得知, 2011年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门类增长迅速, 规模扩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文化产业内容对新科技、高新技术的融入较为普遍, 产业内容的数字化特征明显;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和国有控股文化类公司表现良好, 业绩突出。由此显示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体现的明显特点:

首先, 从统计数据上所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 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取得成就突出, 甚至在某些方面似乎还占据相对较大的优势, 但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绩绝大部分主要是依仗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支持和作为, 相对而言, 众多微小型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总体业绩的贡献则相形见绌。

其次,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优劣的标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出现失衡。从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来分析, 将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准, 应该说这个思路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毕竟数量方面的优势很多时候是和质量不成正比的, 数量上的大和多是不能代表质量上的全而优的。也就是说, 如果一味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好坏的评判标准, 这不但在理论上难以成立, 而且在实际中也与文化产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是相背离的。对于文化产业而言, 其核心价值是具有文化产品的创造性, 而且也只有极具独创性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品的创造性是无法从GDP比重中简单衡量的, 同时文化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通过与相关产业的文化关联而间接创造衍生价值, 这也是无法通过GDP比重所能体现的。

(二) 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决定性、法制规范化有待改善。

当前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但就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分析, 普遍存在市场失灵、法治缺失等问题。首先,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 伴随经济体制的改革, 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管理功能本应该随之由原来的直接指派命令向间接宏观指导转变, 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并没有实现成功转变, 在对文化产业各项管理过程中, 依旧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长时间以来, 政府对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是错误的, 一直将自己定位在管理者和经济主体的双重角色, 政府对文化产业领域采取直接介入的态度, 不仅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决定权, 而且对文化产业内部的若干细节强行干预, 这种仅靠强制性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 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合理正常运行, 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而且忽视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 擅自决定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既无法真正反映广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又会使文化企业经营者和文化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回馈不畅, 最终导致文化市场上供需矛盾严重失衡。

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不应视而不见。要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关键在于解决好目前文化市场失灵的问题, 比如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供给方面, 要严格遵循市场运行规律, 将文化消费需求作为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以及繁荣文化市场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造成文化市场上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则根据市场的公平、平等原则, 对文化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果断取消政府对非公有制文化经济的歧视性政策和有差别的支持力度, 使公平、平等的竞争在文化产业的人才、技术、资本、渠道等各方面得以普遍体现。此外, 政府行为定位失误的另一种严重后果就是文化市场上人治现象严重, 而法治缺失。

二、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战略

(一) 转变政府管理理念, 更新文化产业发展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动态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政府作为或不作为以及作为的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前景。就当前来看, 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发展成熟阶段,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服务者和宏观指导者, 其管理职能在文化市场上对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 前提是需要转变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理念, 合理划定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管理者的地位和宏观指导的职能, 保证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担负其管理责任, 做好市场监管、文化产品质量监督等工作, 协调好文化企业与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文化市场上的纠纷, 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等等。

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等还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标准。而文化也往往被看成是经济产业的附属品, 最终只不过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很少会从市场层面上来考虑将文化创意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消费品并进行产业化推广, 从而导致现有文化产业领域市场运作水平和效率较低。尽管中国有着独具特色且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 很多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 但由于欠缺市场运作和包装推广, 很难达到产业化程度, 从而无法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阶段, 需要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从总体上看, 我国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二者分类对待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正确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简单化和绝对化的问题。简单化即将公益性文化事业视为行政管理单位施以行政化管理模式, 企图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来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所谓绝对化, 就是认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过于看重二者之间的区别, 而忽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引入竞争机制,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由此可见, 基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具有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 以及二者都同样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因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应该由原来简单的区别对待向两者互相渗透和融合转变。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来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效率;文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可以借鉴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二) 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加强现代法制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端, 比如管理缺位、重复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这种政策变化显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上, 就是要建构健全一套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实际,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以有效应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建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即文化价值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建构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文化产业在社会化、产业化运行中因其文化性, 它是价值和意义的生产、流通与消费, 与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直接相关, 从而导致消费者因消费而影响文化认同。与此同时, 文化产业又以赢利性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不同于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品格。因此, 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的管理体制的建构, 需要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考虑其中。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产业的发展业态已经客观地受到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律的决定和影响,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建构必须以市场为前提, 并以此视角来洞察文化产业的产业链特征。文化产业在运行实践中必须凸显“产业”特征, 即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只有如此, 才能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从而体现文化的高附加值。现实中, 文化产业管理涉及部门多且分散, 并由此引发诸多问题, 因此转变政府在市场条件下的职能对于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要求政府为市场作用的发挥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 还需要尊重文化产业特殊性的管理需求, 做好规范、引导、监督、信息提供等宏观管理工作。

三、结论

篇4:如何有效管理文化产业园区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把握禀赋资源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文化长远保存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考察,高宏存发现,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只是“圈地为园”,仅仅认为空间的集合就构成了文化园区。高宏存指出,正是因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我们依旧沿袭传统的制造业经济、高新技术等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空间的聚集转换为产业的聚集,它不仅是一个生产的空间,更是一个集文化消费、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人们沿袭过去的发展制造业的传统思路,导致“挂羊头卖狗肉”,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

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把握禀赋资源更是当务之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园既传承了文明,又节约了资源。遥想当年,我国山东济南可谓“海内皆名士”,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城。1992年,世界仅有的哥特式火车站“远东第一站”被夷为平地。无独有偶,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驻济南总领事馆也于前不久被强行拆除。原有资源正在被破坏,逐渐消失。可是比照国外,作为英国著名港口城市的利物浦,就充分传承了既有文脉——破旧的轮船改造为咖啡厅、废弃的工厂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都很好地诠释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文化产业园区种类繁多,在把握禀赋资源的时候,也应掌握因“园区”而异的原则。高宏存介绍,不同的产业园区基本有以下类型:一,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张家界、丽江、曲阜、平遥等。高宏存曾实地走访的贵州雷山千户苗寨就是典型的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千户苗寨本是以村落为主、中国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现经开发,千户苗寨已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博物馆,对资源的依托不言而喻,因为这是“活态”的文化展示。2006年,国家民族博物馆也在此成立分馆。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数不胜数。二,创意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此类文化产业园区虽涉及文脉的传承,但已通过功能的转换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资源经过独特的创意催化后,重塑新生,却还存在对既有文化内容的继承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死海”——四川遂宁,过去本来是以工业为目的的盐池,现经创意之笔将其打造为中国的“死海”。三,非继承文脉型。高宏存介绍,中国横店影视集团就是在荒芜之地上,建立起的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不仅向人们提供电影拍摄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并且本身也已经参与到电影内容的生产中。

促进主导产业与多业融合

主导产业,即文化产业园区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比居多,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园区发展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主导产业如同“名片”。在园区成立之初,主导产业的明确更是对吸引相关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多业融合,更是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产业园区有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之分,主导产业的形成也因“政、企”主导而异。以企业为主导,即嵌入式文化产业园区,是企业自发形成后由政府介入提供服务与帮助,这类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较高,即在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之前,主导产业已经形成,随之相关企业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北京的小吃名街——簋街,即自发形成餐饮集聚。

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并搭建平台,即在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后,确定主导产业,随之吸引相关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高宏存指出,只有明确主导产业才能凸显竞争优势,并吸引更大、更多的产业集聚。

同时,主导产业与其相关配套设施也应确定适当比例。高宏存介绍,北京曾存在一些园区,命名之后就消失了,比如:北京市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经济区之一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制造基地,该园区自命名以来,由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而且园区中各个企业之间毫无关联,没有形成整合效应,不久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在北京,主题明确、空间功能有效转换的园区不胜枚举。北京的后海,过去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封闭空间。后因文化主题的注入,后海已变成一个休闲、娱乐、商业的空间,完成由封闭变开放、由个人居住变商业场所的空间。高宏存指出,后海同时也改造了当地的整体文化氛围,最终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旅游景点,甚至“城市名片”。“任何一个地区,哪怕只是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活单元,不能将文化产业园区仅仅看做生产制造基地”,高宏存说,“我们老批评珠三角,尤其是富士康,把人当成零件,把整个工厂作为一个生产的流水线,这不符合人文、资本管理的趋势。”

多业融合、经济功能的辐射与带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区内,而是要突破园区,在它所属的城市发挥经济、产业转型的作用。这一方面,高宏存认为广州市的TIT创意园表现突出:“该园区不仅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而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布局的开发、变化都有带动作用。”为实现这一点,TIT将骨干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高宏存告诉《经济》记者:“集中于产业链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都要明确、专业化分工,并在产业链的统领下将统一服务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集群。”今年,一部红及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由福克斯、派拉蒙两家影视公司斥资2.5亿美元共同出品。同时,为两家影视集团服务的专业性中小企业也高达2600多家,这种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多种产业相配合,主导产业发挥溢出效应、带动效应,随后形成创意城市,这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政府适度管理

加强引导作用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严格控制在10家左右,同时,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设立了退出机制。这可视为我国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制迈出的一大步。高宏存认为,这一举措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对既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一种规范与激励。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也是对其他园区的警示,即有了名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完善、加强管理”。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文化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但是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还未出台一个统一的规定,只有文化部针对本部所属文化产业类型所设定的管理办法。此外,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混乱,命名单位众多,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文化产业的村镇、中国民俗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等都在命名。“政府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更好的机制。”高宏存建议。

篇5:文化产业管理考研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策划硕士考研心得体会(凯程学员刘d)

凯程徐老师: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请来的是刘d同学,他是凯程VIP学员,刚刚接到通知,顺利的考到了中传文化产业策划硕士.首先请我旁边的朱cc同学做一个详细的自我介绍。凯程学员刘d:大家好,我是刘d,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专业是英语专业。今年报考的是中传文化产业策划,初试成绩是386分,我是凯程的VIP学员。

凯程徐老师:大概是这样,我想今天所讲的内容,对于大家考艺术硕士肯定是有很大帮助的。刘d,咱是工作之后再考研的,为什么在工作之后又想着要考研?

凯程学员刘d:是这样的,我在国内某著名公司从事翻译工作,工作还是很顺利的,做到了总经理助理的职位,以后可能会做部门经理。选择考研是因为,我发现了在工作过程中,我遇到了知识和思维方式的瓶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发现思维方式的瓶颈更大啦。于是我选择了考研。

凯程徐老师:我觉得刘d代表了很多的工作中的人,虽然工作比较稳妥,但是仍然需要突破瓶颈。而读研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什么选择考取中传文化产业策划硕士,可否向大家介绍一下。

凯程学员刘d:我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看到了中国发展的一个大环境,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更加强大。更多时候,我们希望吃的,玩的,用的更加有意义,这就是对于文化的一种需求。现在经济基础有啦,那么下一步文化的构建将更加的重要。我觉得,中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应该是一个朝阳产业。中传在文化策划特别厉害,这是天时,地利就是住在中传附近,经常去听课,比较了解。

凯程徐老师:你在考研院校的选择上,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你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就学习什么。我想这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给他人一个借鉴。我也看到好多同学特别的纠结,首先要不要考研,以及考哪个专业就很纠结,你给这些同学一些经验。

凯程学员刘d:我觉得纠结是正常的,我为什么能不纠结呢,是因为我相对来说比较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考研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可能参加工作之后,我更能明确我的兴趣点所在,这可能是我定位明确的一个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应该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还有社会这个大环境。当然还有听听过来人意见。目的明确,定位清晰。

凯程徐老师: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定位明确,定位清晰。你是7月分开始考研的,我觉得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你的执行力上,下面咱们就具体谈谈具体的科目啦。

凯程学员刘d:我各科的成绩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政治67.英语80,艺术学概论132,文化产业107分,总分386分。

凯程徐老师:这个成绩可以说是很高的,凤毛麟角的。凯程学员刘d:对,这个成绩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凯程徐老师:首先咱这个专业课是比较显著的,首先咱们谈一谈专业的学习。

凯程学员刘d:艺术学概论在中传是属于艺术专业,特别的重要,我很早就开始复习啦。这个是比较成系统的,我拿到教科书就开始复习,大概通读了4.5遍。自己读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真正考试方面的学习还是在凯程中学到的。凯程这边学霸级别的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给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都非常的有效。核心教材反复看。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暑假我是收获最大的。132分,我觉得一方面是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方法。首先是准确定位,然后是用客观地语言进行论述。

凯程徐老师:很好,如此流畅的表达,我想这也是视频前大家非常羡慕的。在复习中很快的掌握这门课的考试特点,再积极的有所准备,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复习。而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还要有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凯程学员刘d:嗯嗯,是这样。

凯程徐老师:通过刚才的讲述,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大家,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研,专业课都是容易学进去的中传的专业课是很多的,我觉得需要一个扎实的功底。中传是很考验人的这个能力,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背的这个层次上。必须在重点上拿出自己的思想性。结构框架和思想性都很重呀。

凯程学员刘d:对的,是这样。

凯程徐老师: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英语,你的英语是非常棒的,英语一少有人能得到80分。凯程学员刘d:首先,我的专业就是英语,在专四专八成绩都很优秀。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轻视。首先,是先做一遍的,后来我把每一句英语都进行了双向的翻译。

凯程徐老师:我觉得刘d同学做的非常好,即使自己英语基础很好但是还是没有放松。我觉得二战的同学,如果你觉得英语没有什么可复习的啦,那你就这样英译汉,再汉译英。凯程学员刘d:这样的话可能对你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凯程徐老师:对,我觉得这是提高英语很棒的的方法。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政治,给大家讲一下政治的复习。

凯程学员刘d:政治我就给大家讲讲我的教训,客观地讲,我的政治考的并不好,其实我花费的精力也是蛮多的。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大题上,因为我没有按照老师给我的指导,把自己背的东西,要写下来,给自己模考,再根据答案和得分点进行对照,然后查漏补缺。其实,我是缺了这一步的,可能是由于我比较轻视。所以成绩没有我期待的那么高。所以大家在对于知识有一个整理,和对于框架有一个理解之后,一定要真真正正的写下来,自己模考,找缺陷。

凯程徐老师:很好哈,我觉得你把政治的得失已经分析的很到位啦,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最后时间不够啦。怎么才能让自己更加的从容一些呢,我觉得早一些复习是很有必要的,然后来达到我们想要的分数。以上呢,我们是把这三科全部都谈完啦。综述考研的全过程,你认为考研难不难,讲讲你的一个体会。

凯程学员刘d:好,有好多同学都在讲,考研就是翻越了一座大山,感觉考研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其实我觉得这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比,其实很简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考研难千倍万倍,好多的困难是没有范围的,它是没有标准的,还有就是需要你去提出自己的想法。2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而考研这件事是有范围的,也是有标准,说实话,并不需要你提出太多标新立异的东西,只需要你有一个知识储备,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表达出来就可以啦。所以,我觉得考研还是比较简单的,同时,也很庆幸有考研的这么一个经历,来增加自己知识的一个储备。所以,不要觉得考研考不过就怎么样,它只是一次考试,当然也不要太不当回事,毕竟考研也是你通往能力,工作的一个途径。说的功利一下,以后你是要用这种知识的。

凯程徐老师:这些话太经典啦,我很建议大家多听几遍,为什么呢?因为应届生往往会比较的迷茫,因为把考研看的太难啦。我觉得既然决定要考研,就要认认真真的去对待考研,就要告诉自己,这样的工作方法、方式就要应用于以后的工作当中,会有更多的的困难在等着我,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所以,希望大家在考研路上,也更加的从容一些,当你怕考研的时候,你就来看看我们今天的这个视频。我觉得师姐会告诉大家,考研并不难,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还有,就是告诉大家,中传并不难。

凯程学员刘d:嗯嗯,是的。

凯程徐老师:今天的访谈就要结束啦,还有什么想要对师弟师妹说的?

凯程学员刘d:我选择凯程是因为我脱离考试环境好多年啦,我需要凯程集训营这样的环境来帮助我找到那种感觉,重拾学生时期的学习思维和思想。来到凯程这边见到了很多学霸,这些学霸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是我的良师益友,很感谢凯程提供的机会。凯程专门从事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它的深度是我选择凯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大家可以来到这里,按照老师说的做,就一定能考个很好的成绩。

凯程徐老师:听了你的这番话,也非常的鼓励我们凯程的老师。我们都是用生命和热情来做的。我们都是考过研的,理解大家的心情和难处。希望大家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凯程。非常感谢刘d能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凯程学员刘d:我也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谢谢,再见。凯程徐老师:再见。

篇6:文化产业管理考研

文化产业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导言:

在西方,文化产业被称作“文化工业”,英文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它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而在许多欧美国家,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是同一个词,并且与“大众文化”的范畴十分接近。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柱产业:如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就业人员的10%。据报道,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的容量已经达到1兆2000亿美元,主要集中于电影、音乐唱片、动画、电脑游戏等大众文化娱乐领域。

一、文化产业产生与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文化的变迁是与特定文化的物化方式和传播技术分不开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文化衍生的动力。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堡在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技术革命,使得文化传播得以商品化、批量化生产。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这一天,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等。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摄影术、录音术、无线广播等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以工业化的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文化工业。

文化传媒介质的三次革命:印刷术;电视技术;电影、录音、无线电。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依据:

1.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模式催生了文化的产业化。

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工业生产型社会向消费服务型社会转变。

2.现代高科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3.文化资本的全球化竞争把文化产业推向社会经济的前沿。全球化趋势,产生助推作用。

二、文化产业的理论发展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化应用理论侧重于文化产业化的的实践总结和政策探讨,二者都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学术团体,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

1.早期:1930年至1949年。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文化工业”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

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 3.末期:20世纪70年代末,走向解体。

2.鼎盛期:1949年至1969年,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4.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批判的主要观点:

(1)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丧失了文化本该具有的批判和否定精神。(2)文化工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将无法实现艺术的超越性,降低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3)文化工业使人的个性趋于消亡,不可能实现自由创造。

(4)文化工业的商品化生产是标准化、程序化或复制性的,这会丧失传统艺术的“韵味”(aura)破坏传统民族语言既有的优美和纯洁。

(5)文化工业产品消费者的独立判断能力日渐丧失。

(二)英国文化学派(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

英国文化学派研究重点在于对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探讨,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生产的原则。

1.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标志着英国文化学派的成立。

2.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特里·伊格尔顿。

雷蒙·威廉斯

斯图亚特·霍尔

3.英国文化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特里·伊格尔顿

(1)英国文化学派侧重从制度话语和权力等微观政治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文化产业,注意了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中的能动和解放力量。

(2)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所持的摈弃态度不同,英国文化学派主张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带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甚至为大众文化高唱赞歌。

(3)英国文化学派重新界定了“大众”的概念。提出文化不再以“经典”为标准。

(4)对“文化”做了新的诠释。

(三)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

1.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侧重于文化产业实践的理论探索,以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有关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提供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

2.西方的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形成了这样一些观点:(1)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文化”或“流行艺术”;

(2)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3)文化产业需要把文化推向市场;

(4)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5)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1.从1992年到200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的第二十一章里,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形成了对文化产业的权威共识。

2.从2002年到2003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3.从2003年至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融合文化相互影响我国文化发展虽然总体上步伐较慢较之发达国家,然而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使得我们有很大的铆劲,在经过长期的积极发展之后,逐步形成属于我们的中国文化模式。

1.我国的文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渐形成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事态。

(1)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萌生提供了充足营养和坚实基础;

(2)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3)丰富厚重的文明和存量可观的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创性资源优势;

(4)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特点突出,潜力巨大。

但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我们的文化产业还相差甚远,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发达注定文化产业的滞后。我国文化产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物质支持的缺失,政策支持的缺失,还有文化的创新,文化分类的混乱模糊,一些偏远的非主流的文化不能形成产业。市场机制也有弊端。要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任重而道远。

引人深思的社会事件

“限娱令”这一官方文件下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对此各执一词。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度的完善化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娱乐,难道有错么,显然广大人民是需要娱乐的。娱乐 文化是我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广电局还要下达这样的文件呢,那是因为现在社会上许多的电视台,媒体,报社等等为了吸引社会的聚焦点,笼络人们的群聚性,采取一些很不恰当的方式而广电局的这一做法也正是要整顿这一股不良风气。

此次,广电局这么做的初衷也是为了彻底整顿这种不良的风气,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内地有些节目确实应该受到限制,因为如果这些节目仅仅是内容低俗也还好,重要的是有的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涉嫌造假,暗箱操作,刻意炒作,等等。当然,也许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罢,但另一方面确实有刻意挖掘人性的阴阴暗面来吸引观众之嫌,所以整顿还是必须的。

篇7:文化产业管理案例---丹麦

一、丹麦文化产业立足文化市场

丹麦认为文化产业有以下三个共同点:

1、立足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研究的重点是在文化市场内经营文化艺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这些市场具体包括:音乐、剧场、图书出版、视觉艺术、电影音像、印刷传媒、广播电视、建筑、设计和大众娱乐场所等。

2、对广义文化产业概念的认同。国际社会一般认为文化产业不只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一个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以电影为例,丹麦的电影产业不仅指电影的制作与发行,还包括导演、剧作、制作公司、制片厂、剧院和发行公司等中介机构和相关市场的开发。

3、私营文化公司是研究重点。丹麦文化产业研究的重点是私营文化公司,主要包括以文化为导向的文化推广商(如电影制片公司、私立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经纪商(如唱片公司、大众媒体、文化中介公司等),不包括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公共电台、电视台、艺术教育和培训中心等公众及政府支持的文化设施和机构。

二、丹麦的文化产业结构

根据丹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丹麦文化产业共有约17,000家公司,营业额近780亿丹麦克朗,占全国私营企业营业总额的4%,创造了59,107个工作岗位,占私营企业就业总数的5%。文化产业出口约占私营经济出口总量的4%。

按上述统计,丹麦文化产业在总产值和就业率方面都超过了医药卫生产业和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就如何界定文化产业并研究其产生的市场效益仍有很大困难。总的来说,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对纳入丹麦文化产业的公司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公司必须以经营相关文化产品和市场为主要业务;

第二、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的文化协会和基金会不纳入文化产业之列。如丹麦电视广播公司和电视二台,这些机构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官方或公众性商业行为不被纳入文化产业;

第三、在丹麦,相当一部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尤其在音乐、文学和电视广播市场尤为突出,很难准确划分经营这方面业务的公司并研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 第四、文化产业与其它各产业相互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对一些行业,如旅游、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带来大量商机,甚至直接影响丹麦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丹麦著名的趣沃里游乐园既属于丹麦文化产业也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根据丹麦文化部公布的资料,丹麦文化产业的核心行业包括:

图书出版市场:丹麦最大的出版企业GYLDENDAL公司自1770年就开始经营图书出版业务,其图书贸易额曾一度在丹麦文化产业中占首位。近年来,丹麦的图书出版和贸易行业不断整合,与6年前相比,出版商的数量减少了25%。图书贸易方面,GAD、USCK及BOG OG LDE等几个公司控制着全国76%的市场。目前丹麦正试图打破这些公司对图书贸易行业的垄断,讨论取消图书贸易固定价格制度。

电影市场:丹麦电影的发展水平很高,主要表现在故事片的制作。丹麦动画片、记录片和电视剧在斯堪的维亚半岛和欧洲也有一定的市场。由于欧洲电影市场有很强的互补性,近年来丹麦电影开始关注国际市场,1999年丹麦电影用于开拓国际市场的经费达1亿克朗,同年丹麦电影产业总产值达49亿3千2百万克朗,比1992年增长了75%,占当年丹麦文化产业总产值的6%,就业人员为3566人,其中25%的产值来源于出口创汇。丹麦电影公司大部分都加入了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协会,其中最大的电影公司Nordisk在丹麦制作电影已有近100年历史,现属于丹麦艾阁萌集团。丹麦电影产业市场由一些大公司控制,一些中小公司主要经营广告和电视制作等业务。

音乐市场:主要涉及音像市场和音乐演出两个领域。丹麦的音像市场包括唱片录制和发布、录像和录音带生产及音像店的管理等。1999年全球音乐产业总产值约380亿5千万美元,增长率为3%,其中丹麦音乐产业总产值52亿6千1百万克朗(约合8亿6千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92%,占丹麦文化产业总产值的7%,其中出口创汇5亿克朗,占丹麦文化产业出口创汇总值的3%。丹麦的音乐产业主要被一些跨国公司,如索尼、EMI、维珍、CMC和环球音乐控制,本国音乐产业总产值主要受益于对国外音乐产品的消费。在音乐演出方面,丹麦有著名的音乐厅、音乐推广商并定期举办一些全球知名的艺术节,如罗斯基尔得国际摇滚音乐节、哥本哈根爵士音乐节和奥胡斯艺术节等。近年来,丹麦音乐产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光环效应带来的巨大影响让本国的唱片公司和音乐制作人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将进一步开发国际音乐市场作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广播电视市场:丹麦有多家公众和私营电视台,其中两家全国性公众电视台,丹麦国家广播电视公司(DR)和丹麦电视二台(TV2)的收视率达到了40%。尽管它们未被列入文化产业但仍在丹麦广播电视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三台(TV3)和丹麦电视台的收视率只占约15%。由于近年来丹麦电视广播机构把很多节目的制作权交给制作公司,一些规模较小制作商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

戏剧市场:丹麦皇家剧院和地方剧院等公众剧院在丹麦的戏剧行业占统治地位,私营剧院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公众剧院并未被丹麦政府纳入文化产业,政府主要资助它们组织专业性的戏剧创作。丹麦的私营剧院主要演出音乐、歌舞、讽刺剧、轻喜剧等,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家私营剧院Privatteatret和Det Ny Teater于2002年联合组织了一台大型文艺演出“歌剧印象”,总预算达1亿克朗。此外,丹麦一些知名的文化和会议中心,如奥胡斯音乐厅、维伊勒音乐厅和奥尔堡会议中心等也定期组织戏剧和文艺演出。

视觉艺术市场:丹麦有数量众多的私立博物馆,如嘉士伯国际美术馆、路易丝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丹麦的公众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等)不被纳入文化产业,近年来随着丹麦文化部对所属文化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博物馆和美术馆逐步开始实行多样化经营,对市场也有一定的影响。玩具制造、儿童乐园和游乐园市场:由于丹麦乐高玩具公司的影响,2000年玩具制造和儿童乐园产业占丹麦文化产业出口总额的69%。该公司根据创始人之一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将木制玩具模型在户外展出的创意于1968年建立了丹麦乐高积木城,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待了3000万游客。丹麦乐高玩具城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部贝伦德市,占地面积10万平米,2002年参观人数为158万,比上一年增长10%,其中半数以上游客来自外国(其他排序为丹麦、德国、瑞典、挪威)。1996年和1998年分别被丹麦最大报纸《日德兰邮报》评为“最受家庭欢迎景观”,并获丹麦消费者协会评选的唯一 “安全优质奖”。目前乐高积木城在世界上共有四处:丹麦(比隆德,1968年成立)、德国(金茨堡,1987年建成)、英国(温莎,1996年建成)、美国(加州,1999年建成)。此外,趣沃里游乐园、动物园和Bon-Bon Land等也是该产业的重要内容。

印刷、传媒市场:丹麦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近年来丹麦市场对报纸和日刊的需求降低而对期刊的需求有所增加。

建筑和设计市场:丹麦建筑和设计与其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联系甚密。90年代,丹麦设计已成为全球知名品牌。

丹麦的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很相似。1993-1999年文化产业增长了29%,远远高于其它产业平均15%的增长率。文化产业的迅速增长主要由于其产品附加值,尤其在图书和报刊出版市场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出口方面,2000年丹麦文化产业出口额占其总产值的21%,稍低于其它产业平均24%的比例,另一方面,丹麦文化产业的出口额自1993-1999年增长了30%,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丹麦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挑战:

第一、无论在丹麦国内市场还是全球范围来看,随着公众收入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增加和文化消费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总量迅速提高,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尤其在电影制作、流行音乐和建筑设计等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只有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第二、文化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间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丹麦作为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立足国内市场,利用本国的文化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找准位置和切入点,开发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市场。

第三、高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支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机遇:

第一、政府鼓励文化产业发展

丹麦文化部的业务范围包括:美术、音乐、剧院、电影、图书馆、艺术教育、图书馆学、档案馆、博物馆、动物园设施、文化环境、体育、广播和版权。其经费全部或部分通过三种公众渠道筹集:税收、电视许可证收费、国家彩票和足球博彩收益。其中税收和彩票及足球博彩用来发展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电视许可证收费用于发展公众广播电视事业。为鼓励本国文化产业发展,2002年丹麦文化部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调整国际文化交流及资金支持的相关机构,对现有文化机构进行合并,成立文化新设机构丹麦艺术理事会。目前,丹麦还没有出台完整的文化赞助法,但政府对文化与商业的合作关系与前景越来越重视。为鼓励社会对文化和体育事业的赞助,丹麦政府对这些赞助成本实行完全免税政策,对赞助产生的市场利润给予减税待遇。最近,丹政府已通过法案对公司购买部分文化艺术品实行减税,关于商业组织对文化机构的捐款也准备申请议会对其实行完全免税政策。

第二、世界印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美人鱼……提起这些安徒生童话作品里耳熟能详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能唤醒来自童年的温馨记忆。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广受欢迎,在全球翻译成的语种数量仅次于《圣经》。丹麦人也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把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扩大为公众的集体共鸣。

举世闻名的“小美人鱼”铜像取材于安徒生作品《海的女儿》,被视为丹麦整个国家的象征。“小美人鱼”给丹麦增添了浪漫而温情的色彩,到哥本哈根看“小美人鱼”铜像,也是很多人到访丹麦的最大心愿。去年,哥本哈根市议会批准丹麦经济与商业事务部借用“小美人鱼”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意味着,在哥本哈根近百年的历史中,“小美人鱼”将首次“消失”。对于“小美人鱼”的离开,不少丹麦人感到依依不舍,但哥本哈根市市长弗兰克·延森坚定地说:“把„小美人鱼‟送去中国,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我相信她会是一位优秀的丹麦形象大使,尤其是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安徒生童话。”

第三、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安徒生成为文化摇钱树

丹麦国土虽小,但在宣传推广安徒生时,却有着包举宇内的雄心。人们也许至今还没有忘记,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时,世界上每一块有人类居住的大陆共同纪念安徒生的盛况。不仅如此,丹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项以安徒生命名的文化盛事。

3月29日,刚刚公布的国际安徒生奖就是其中之一。国际安徒生奖是目前世界儿童文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因其独特的地位,人们常常称它为“小诺贝尔奖”。这个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的奖项自1956年设立以来,每两年颁发一次,主要授予儿童图书作家和插图画家。今年,来自英国的大卫·埃尔蒙德获得国际安徒生作家奖,德国女插图画家尤塔·鲍尔获得国际安徒生插图画家奖。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国际儿童图书日最初也以安徒生的名义设立。196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把安徒生诞辰日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以唤起人们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儿童图书的关注。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于1953年成立,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咨商关系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在国际儿童读物出版和研究领域拥有权威地位。

安徒生在现代丹麦社会仍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处处可见他的影子。他创作的游记和大量不同主题的童话,如今也正发挥着始料未及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丹麦的国民性,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理解自我价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安徒生的名字逐渐成为丹麦的一个文化品牌。聪明的丹麦人通过经年累月摸索,把丹麦的这张文化名片变成了一棵让整个世界都愿意掏腰包的摇钱树。

不过也有人对安徒生品牌的过度商业化表示担忧。作为“安徒生大使”之一,丹麦著名摇滚乐手托马斯·赫尔米希曾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现在丹麦关于安徒生的纪念活动已经太多、太频、太商业化了。“大家翻开图书、报纸、杂志,到处都是„安徒生‟——这样会引起厌倦情绪的。况且有很多商品和行为跟安徒生的童话及作家本人完全没有关系——你可以买到„安徒生奶糖‟——这只是滥用了„纪念‟的名义而已。”

第四、丹麦的文化创意产业

在全球化的竞争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地区乃至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丹麦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与创造力有充分的认识。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遗余力。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丹麦经济发展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根据丹麦统计局的数据,1992-1998年期间,丹麦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是丹麦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1998年,丹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750亿克朗,大约占私营企业总产值的4%,其中出口150亿克朗,占丹麦出口额的4%。在提供就业方面,1998年丹麦创意产业共有企业14000家,提供了59100多个全职岗位,约占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的5%。

丹麦将文化创意产业归纳为 9大领域,其中每一领域包括从产品制造、关联产业部门到相关服务的产业链的详细定义。丹麦政府选择了电影产业、音乐产业、新兴媒体的内容生产、文化产业化作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此外,丹麦政府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产业化以及经济发展互动,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推动力,在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上提出了五大战略方向:

(1)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提供更多的风险资本和创投基金

(2)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为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创新环境

(3)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4)为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环境

篇8:文化产业管理考研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全球覆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新趋势。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新兴为各国综合国力的代表之一,党和国家越来越看重我国文化国力的发展,将文化软实力规划为建设和谐中国乃至大同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不仅仅是实物产品的对外交易,更包含产品文化内涵的跨国交流和沟通。郭周明指出,对目标市场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发展等文化内容缺乏了解,就会降低文化出口产品的当地认同度,出口产品市场会受到限制,进而产生文化折扣。[1]由此可见,现如今我国文化公司在做文化产品以及创意的对外贸易时,在产品构思创意的第一阶段,考虑本国文化特点过多,而对文化产品输出国家文化,以及受众群体年龄、性别、职业等亚文化特点缺乏考虑;进而在对产品、创意以及服务方面的翻译阶段,过于注重忠于汉语原文的翻译,而忽略了输出国文化语言禁忌,这样在将产品推销到国外市场的过程中,国外受众群体很难理解这些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文化内涵,进而拒绝接受这些产品以及服务,导致“文化折扣”现象严重。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成立的一个新专业,简称文管,属于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专业,设立于2004年。吴漫2012在研究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后得出结论:许多高校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2]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高专层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为:文化市场营销员、文化活动策划人和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人员;相关就业岗位: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管理人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品展销或卖场设计、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策划传播工作服务人员等。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特点,同时根据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遇到的文化折扣问题较为严重,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现代管理意识,更需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能合理设计文化产品及文化创新,这样在文化出口过程中无论是从语言方面还是服务方面,让文化产品被输入国家的受众群体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该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宣传及管理能力。下面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解读。

2.1课程定位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对跨文化基本理论,东西文化差异的系统讲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由于文化文化差异而带来种种问题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该课程前导课程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能力平台中语言课程类里的大学英语课程,同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学科基础平台中的专业基础课程里的民俗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常识,为该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同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分析辨别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等,为后续课程即专业能力平台中的文化经营与管理、文化投资与贸易,文化创意与策划等打下良好的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基础。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分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专业基础模块中的课程,即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定位,建议在高一虹2008年提出的“提高学习者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课程宗旨下[3],突出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采用学以致用,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转变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切实做到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题,鼓励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Gudykunst曾指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4]。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框架下,对该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2.3开课时间与课时分配

鉴于学习该课程前需要语言课程和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开设的总学年,一般为3年制(2.5学年+0.5学年实习;或者是2学年+1学年实习),建议该课程在大二开设。这样,在大一一年时间内,在大学综合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相关的语言常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学习到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知识点。另外在大一期间,文化基础类课程也会开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中西方文化、民俗等文化常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经过大一一年在语言与文化常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为大三进入实习期想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实习单位文化氛围的学生们,做好了跨文化交际心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铺垫。

在课时上,根据现有适用与高职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内容,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建议该课程的学时为32学时。即开设一学期,这样在避免和其它文化类课程内容重复的同时,又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和技能。

3.教学内容

以往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研究主要是针对外语类专业学生,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应遵循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主要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为依据,同时根据跨文化交际过程规律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笔者建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情感、能力三大板块。

3.1知识教学内容

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国际化视野。老师需要讲解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差异,,这样学生在做文化产品对外宣传营销时,对于文化产品品牌翻译,以及标签设计,使用说明翻译等,可以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可以让目的语国家的受众群体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纳,避免由于文化内涵差异和文化禁忌所带来的宣传营销上的失败。

3.2情感教学内容

学习东西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理论常识,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文化相对意识,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心的同时,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与偏见。这样学生在做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工作时候,尤其是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对外发行时,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给作品在电影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会因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难以认同影片中传递的异国文化内容(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物理环境等)而造成影片价值的折损,即电影跨国贸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

3.3能力教学内容

就一般职业能力要求的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言,学习日常交际情境中的跨文化差异,如寒暄,称谓,拜访,道歉,赞扬等,非言语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如肢体语言,客体语,眼神交流,面部表情等。就本专业要求的专业职业能力而言:学习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谈判有效谈判策略;跨文化语境下的广告与商标设计,这样学生在做文化品牌进驻国际市场过程中,可以针对产品推广地与品牌场地文化积淀的不同,进行产品商标的设计和广告的推广,这样该文化品牌对外推广将会顺利得多;跨文化语境下的市场营销策略,这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采用不同营销策略,注意把握不同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在开展国际营销中对文化产品的样式、规格、色彩偏好和禁忌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及多元文化企业管理常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在文化企业管理能力的基础。

结语

高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应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能力需要紧密结合,同时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要求即“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该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实施,进而有助于培养具备文化艺术修养,文化营销与管理能力同时兼备国际视野和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周明.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J].全球化,2014(11:79).

[2]吴漫.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社科版),2012(8:176).

[3]高一虹.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教学,2008(2).

上一篇:幼儿园大型玩具检查表下一篇:历史:5.3《世界经济的发展》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