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的感受周记

2024-06-24

进入高中的感受周记(精选8篇)

篇1:进入高中的感受周记

进入高中的感受

之前去过老洛一高,走在校园中感觉很好,特别是那些小亭子、郁郁葱葱的树木。

它给人一种清新、舒适、娴静的心情,是学习的好地方。现在的新校区确实有很多优点,如:教学硬件设备一流,宿舍和食堂很舒服,而且

体育馆

还有体育馆、用不完的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和新的橡胶跑道。但这

里的教学楼都是钢筋水泥的,教学楼

让人看了生硬。绿化远没原来好,种的树都死光了。这还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学校连个图书馆都没有,学校竟然没有图书馆,图书馆

真是大悲催呀!还有就是学校远,不方便了.......

篇2:进入高中的感受周记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上的第一节课是地理课,老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我也听得有滋有味,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一转眼就过去了,随后上的几节课也都很有趣,这让我发现听课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当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想象着我的高中生活,我渴望它是充满乐趣、充满欢声笑语的,但同时又担心它是枯燥乏味的、充满压力的。但通过第一天的学习我发现高中的生活是这两者的结合体,既是充满乐趣的,又是充满压力的。我认为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的学习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中主要是自主的学习,而初中则更多的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另外,老师讲课的速度也比初中明显加快了。因此,我认为尽快适应高中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老师讲课的速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刚刚融入一个新的集体时,我还跟同学、老师都不是很熟悉,因此我还是会经常怀念我们原来的班集体,怀念原来的同学,但是仅仅这一周过去之后,我发现原本陌生的面孔越发的熟悉起来,与同学也越来越聊得来了,我相信我的新班集体与我的原来的班集体比一定毫不逊色。

我相信在班主任、各位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的团结努力下,我们班级一定会在以后取得更大进步!

进入高中周记2

进入高中生活的正轨,一个漫长而充实的暑假已过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秋天,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校园生活。

在过去的旅途中,无论你是否拥有过欢笑,拥有个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闭起来吧!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你看见了吗?新的生命正在破土而出.由于现实的残酷,我们将化身为一个个骑士,抹掉胸口上的创伤,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新学期的目标你确定了吗?

也许你的目标是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也许你的目标是追赶上某位同学,目标可以不同,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更重要的是有了目标后,我们一定要为此付诸行动,全力以赴,这些没有必要拿张纸唰唰大笔抹几下,但是在你的头脑中一定得有个奋斗目标。这一路不会是一帆风顺,它总会有让你黯然流泪的时候,不过阴天之后总会是晴天的,因为你是一个骑士,拥有骑士精神,勇敢的骑士,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认认真真地对待校规,班规,坚决不做有损学生身份的事,我们即将充满激情,踏上征途.未来是我们的!我选择!我喜欢!

我们即将充满激情,踏上征途.未来是我本周是开学第一周,在紧张忙碌的军训过后,我们迎来了新的高中生活,新环境,新同学,新开始,新的自我。

篮球场上跃动着新的骄健的身影。转身、突破、急停、投篮,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球进了!观众欢呼雀跃,闪耀着新的风采。

现在的我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进入高中周记3

纯白色的凉鞋在到达校园门口后,久久不愿再次昂首,起跳,然后驻足。仰头,刺目的阳光大大咧咧地灌满了我空洞的双眼,试图将她的能量将我充足。终于踏进了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高中,在这所辉煌的大门前,期待满足地开溜,恐惧被炽热的阳光蒸发,就连心中的那一点点欣喜与茫然也被一点点一点点地吞噬。脑子里空空的,正如这空旷华丽的校园。对着阳光,我眯着眼傻笑,原料想此时此刻我应该会怀有的感受都已经在周围空气中发酵,游荡,最后消失在一切光亮之中……

开学的日子真的很无聊。40多岁的班主任有些麻木地站在讲台前回忆,诉说着学校100多年来的成就与辉煌。十多岁的我们呆呆地坐在讲台下控制着席卷而来的瞌睡。在这不言而喻的默契中,我与高中的亲密接触开始碰撞出星星点点的火花,虽暂时并不灿烂,但也善解人意地将我的路在眼前映出。我轻扶着有些木木的脑袋,望向窗外的天空:纯白纯白的一大片一大片。没有想象中的蓝,也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和浑浊,反而简单得有点不敢相信它确实在我的生活中存在。不由得想起前几天因害怕高中生活而紧张不安,慌乱地复习的身影,小心翼翼地吐吐舌头。但愿,我的路以后会更顺些吧!

下午参观了学校一遍,不得不承认,学校真的很大,而且雅致,设施也是超现代化的,一应俱全。讽刺的是,这些设施居然没一样可以随便动,就连去操场和田竞场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申请。我狂翻白眼。说起学校一浪盖过一浪的规矩,真是满胸的苦水倒也倒不完,一不小心,就会被打进汹涌的巨浪之中。觉得自己又被束缚地不能动弹,似一个创造编辑得完美的机器人,只能按规定程序做着机械麻木的动作。看来我的高一不再像以前那般轻松了。有些紧张地搓搓微湿的手,心里默念:以后就要靠你来打高一之天下了!让规矩来得更猛烈些吧!

举手投足间,均飘散着高一强有力的气息。是的,我已落入了它的怀抱,我已进入了它的生活。我的高一展图正在眼前一步步扩展。我亲密地拉着它的手,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杂念地掉进了新的生活里。我的高一,你又将会带给我些什么呢?欢乐?酸楚?枯涩?热情?我微笑大叫:“我的高一!我不要让你走向平凡,一直平淡。我要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个最美的影子,一个轰轰烈烈,热情洋溢的奋斗画面。”

进入高中周记4

往事随风而过。时间的漂流像一首无声的乐曲,岁月的流逝像一条平静的小河。在抬头与低头之间,四年美好而快乐的初中生活似白驹过隙,飘然间画上了句号。

不知不觉中,已步入全新的高中生活,紧张而又新奇……对于新的环境,初来乍到的我感到凡事都是如此陌生: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甚至是新的教学楼……但,怀揣着梦想的我,确实迫不及待的欲融入这里。

令人欣慰的是,校园中充满朝气的朗朗书声还是那样熟悉又温馨。

开学一周,每位同学对新知识都有着如饥似渴的探求欲望,我,也不例外。我们都对自己在这儿将要度过的三年高中生活充满信心与期待。是呀,即日起,包钢五中便是我们起步、充电、加油的一个驿站,铸造才华的一个平台,喧哗青春的一个空间,放飞理想的一条跑道……

走进高中,光有信心与理想是不够的,三年短如朝露,日光挥散之际便悄然逝去。我若不能在学业之苦海中坚持走过,那么日子只有匆匆淌过,留不下我的蛛丝马迹,到时候无情的时间会使我潸然泪下。所以,必须努力,拼搏,沉下一颗心以不变应万变,用拼搏的汗水灌注无悔的青春。

走进高中,单靠“孤芳自赏”可谓幼稚。吸取他人意见,学会合作,我们每个人会受益匪浅——一枝独秀不算娇艳,要知道,万紫千红才是春天;一船孤行不算伟大,须明白,千帆竞发才能显海之壮阔!

走进高中,要保持那么一份永不退缩的求知欲——每当探索新的知识海域,都会怦然心动。

走进高中。有太多的太多都还是未知数,需要我和今后与我并进的同学们细细摸索……

学业如山,坚持如径,循径而登,方知山之高远;知识如海,探索如舟,泛舟而上,方知海之壮阔。

踏足在这新的征程,我的内心充满如诗、如画、如歌般的理想与梦想。奋斗,为它们插上坚实的翅膀,在三年高中生活中翱翔一番,采撷满路芬芳,留下一地飘香。同时,也让那弥足珍贵的缘分伴随我走完快乐而幸福的高中三年。

【进入高中周记】相关文章:

1.进入高中作文650字

2.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周记范文

3.进入高中第一周周记

4.进入初三周记600字

5.进入高中自我介绍范文

6.女儿进入高中父亲的讲话稿

7.进入梦乡高中生作文

8.高中开学周记

篇3:高中语文进入课改后的困惑及对策

我们真诚地呼唤高中语文课改成功推进、顺利实施,也由衷地期盼高中语文课改能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带来新气象,从而以期对学生的传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思维模式进行跨越式的革命改造。同时我们更应前瞻性地分析高中语文课改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以求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各类矛盾进行冷静的思考、辩证的认识和妥善的处理。

笔者试从高中语文课改中的困惑以及对策这两方面粗陈己见。

困惑大多集中在“新旧理念如何协调、新旧教材如何衔接、新旧模式如何更替、新旧评价如何过渡”这四个问题上。

1. 新旧理念的协调问题

“新”不是赶时髦。对于旧的教育理念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其中有糟粕有精华。已过时的、陈腐的教育理念,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是糟粕;未过时的、依然新鲜的古代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是精华。人们说的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也应包括自古以来一切科学的教育理念。新的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一个传承的过程,有一个批判继承发展的过程,是优秀的古代传统和先进的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例如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观,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古已有之,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辉。《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前者的教育效果,也是现在许多教育改革家所孜孜追求的。

面对新课程,我们思考的问题有:“旧”课程的局限在哪里?“旧”课程是否一无可取?如何把“旧”课程中的有益成分拿来为新课程所用?

2. 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组成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较为集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新课标则表现出鲜明的人性化倾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少了以前骨肉割裂的对应,规定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教学主要是以一个个专题为主,这就和过去的知识体系教学有了冲突。文体教学还要不要重视?知识结构还要不要落实?该如何落实?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学生就很难掌握。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新教材有,旧教材也有,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教学实践的尺度,才能既不偏离新教材理念,又让学生食髓知味?否则,就难免让人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再者,由于近几年各地教材频繁变动,从试验本、试验修订本到审定本,往往教师对一套教材还没有完全了解,教材又换了。因此,教师们对新教材缺乏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对教材的整体编排意图、结构、内容、要求等了解不够。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随意处理,训练不能构成一定的体系。

3. 新旧模式的更替问题

一谈及传统教学便以为全是糟粕,在改革的时候将传统教学中合理的部分和精粹都一并扬弃了,课改仿佛来自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割裂历史的观点也是有害的,因为改革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兴利除弊,如果割断历史,课改也就失去了改的必要。片面理解课标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忽视内容需要,片面追求形式的新颖,为活动而活动,为启发而启发,其结果是本末倒置。在许多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追求某种理念而生造教学过程中的主线、次线、明线、暗线,并进一步提出“以活动为明线,知识为暗线”的结构形式。可以设想,一个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一旦被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量地存在不讲求讨论价值、不考虑讨论方式、不留足讨论时间的“讨论”。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没有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课改实践,没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把握学科特点,即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4. 新旧评价的过渡问题

高考与课程改革最后的落实问题、评价问题如何解决,这也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家都在困惑,新课程中的新东西高考到底能否呈现?如何呈现?呈现多少?如研究性学习占15个学分,需要200多个学时,这相当于一门主要课程一学期所需要的学时,可见在新课程中所占的分量,这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意图,但要通过高考来呈现却很难;再如社会实践占6个学分,分量也很重,但高考如何体现也是难题。一旦高考无法体现,最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新课改名存实亡。新课改不论怎么改,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其应试性在某种意义上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再有,单一的对学生成绩及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评价,又使教师们对课改感到茫然。例如:上级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首先得看教学质量高不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第一是期末考试质量怎么样。如此看来,广大教师既要积极参加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又要为学生的期末成绩担忧。如果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双基又得不到落实,不倡导吧又会被讽为落伍,真是进退维谷。

有些时候,我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探讨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我们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积极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品咂咀嚼,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东施效颦令人生厌,邯郸学步结果将爬回去。笔者认为,语文新课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1. 明确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中伴生了一种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错,游泳池外教不出游泳健儿,问题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教师被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个“桥梁”非语文教师莫属。

2. 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

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前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要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试想,如果教师没有“一桶水”,何以给学生“一碗水”,何以传道、授业、解惑呢?特别是语文教学,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如果不潜入其中、深入钻研就很难掌握精髓。

二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指出:“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语文教师在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广泛涉猎诸如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对天文学、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的教师,能把《张衡传》《蝉》这样的课文讲得妙趣横生。

三要提高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教师应善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乐学、善学。这就要求教师追求优质教学。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优质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有效教学目标。

3.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起开放的语文课堂,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的教育环境下,弘扬个性,创新实践,共同发展。

(1)开放学习内容,促进协调发展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教师首先就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毕竟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典型案例,它们只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只让学生学习教材,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采用适当的形式给予补充和拓展。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而且可以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构,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新课标的理念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通过语文教师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1)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自觉地学会用自己的耳去“听”,自觉地学会用自己的嘴去“说”、去“读”,自觉地学会用自己的手去“写”,自觉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学生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嘴中描述的对象,成为他们笔下倾诉的内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在言语环境中进行的,任何社会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这一生动的形式而单独存在。教师要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只有意识被唤醒了,学生才能自觉地投身到学习与观察、思考与表达之中。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讲座或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做可以逐步实现“沟通校内外”的教学目的。

2)从班级生活与校园文化生活中学习语文

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深远,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学校和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学校和班级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形式,组织文学社团、写作和演讲活动,可以利用壁报、板报、橱窗、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组织一些有效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比如,办手抄报,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天地;让学生给校园里的某一处景致配上几句小诗;创办“名著论坛”;举办“趣味成语接龙”竞赛,诸如此类,以多姿多彩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条件、文化氛围、生活方式,以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教育态度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间接地充分地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有利的语文教学条件。比如,指导学生写家庭生活日记,指导学生写父母的小传,与家长协商制订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和阅读计划,让家长参与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小课题的研究等等。又比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观看一些优秀电视节目。学生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能进行一些有效的听记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记能力,扩大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力地开拓了语文学习的资源,进一步沟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

4)从网络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师如果忽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都难以实现。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网络由于其新颖性、直观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必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网络生活必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人格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2)倡导自主探究,张扬学生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知识的内化是学生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感悟,产生迁移的过程。不同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过程往往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也必须考虑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新知。学生自己成了知识的探索者,才能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和热情。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更多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具体地说,教师作教学设计时,要设法尽可能地把讲析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共同学习。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习应尊重多元性,张扬学生个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鼓励学生“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当然,学生创造性学习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要好得多。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犯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理念。

(3)倡导动态生成,注重评价激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说的“对话”与以前教学中常用的“谈话法”有本质的区别:“谈话法”实际上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引,而“对话”则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新课程倡导多元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教学进程中随机质疑,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学起于思,思解于问。教师乐于为学生质疑搭建平台,还应遵从过程取向的评价,即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充分尊重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灵活变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和当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思维实际的需要,适当变通已设计好而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可以前后变通,可以主次变通,也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变通。

2)及时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更好地促进教学为目的做好及时的调控。

3)恰当取舍。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学生当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取舍。取舍,有时候甚至是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实际甚至超出学生当堂学习承受限度的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或内容的全面性。而对那些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增加时间,强化讲授和训练,以求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4:进入高中的感受周记

关键词 课改 衔接 对策 高效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探究

(一)中考改革影响

从 1998 年开始,福州市实行达标学校初高中分设。后来中考又出台了新规定:物理、化学科的成绩按等级制划分,达标普高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由此物理、 化学的初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中教师普遍反映高一新生的化学素质大幅度下 降。由于等级制中只要B级(百分制的70 分以上)就可以上达标普高。而同样是B 等级,也 许70和7l、72 区别不大,但与90分的学生区别就已经很大了。因此也造成了高一新生语 数英三科总分差不多,实际上理、化学科基础的差距已经是相当大。再者由此造成初三学生 的课余时间基本都在语数英三科上打转,化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只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学生只要能考到70分以上,师生就都像解脱了一样。本来学生的弹性是很大的,要求高就会 学好一点。要求低自然就点到为止。受到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终极影响,使初中化学教学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

(二)教材改革的影响

在课改后的新大纲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的 课程目标。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 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化学知识和以适应社 会发展而提升能力的教学,高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 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也就是说,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 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 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者目标的不同,自然导致了教学手段,教学走向的差 异。

(三)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由此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例如从概念的学 习上来说,概念的分类能力不同。初、高中生的相应能力可以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 不能正确分类,也不能说明分类的根据;二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确切地说清分 类的根据;三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仅能从事物的某 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的根据: 四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 并能从本质上说明 分类的根据。

二、初高中衔接的对策探究

从初中到高中,无论是在化学概念、规律及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学习都存在一个飞跃。为了让学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身为高中的化学教师,如果不了解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对高一化学教学的把握上 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围绕着中考转,初中化学教学很少考虑到 为高中的教学做好衔接。课改后,教材的更替,要求的变更,跟原来高中化学教师心目中的 初中学生应该要掌握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差别。因此就有必要了解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特别 是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有的知识点教材上有,但因为中考不涉及,就出现了初中不教或者 降低教学要求。

(二)损有余,补不足

高中老师在充分了解了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要求后,应该有针对性“损”有余,补不足。例如:初中早期的人教版教材还是按照前苏联的课程理论来编排教材。后来的科教版教 材受 STS 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变成了主要是按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常识来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涉及不深的知识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常出 现的知识点和方法等。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针对初高中衔接问题,集备组成员要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决不能搞单打独斗。比如经过集备组老师一起讨论确定一部分初中化学知识内容需要集中一 段时间进行梳理、巩固并加以提高,还有部分知识内容需要顺着章节的教学,遇到什么问题 就顺带解决什么问题, 把需补充或提高的各知识点分散到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相应章节中去处 理。

1.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6课时左右对初高中教材衔接的空白点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①电 离的概念和常见物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②酸碱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鹽:③物 质的分类特别是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④常见的酸、碱、盐、氧化物。还要归纳总结以下内容并要求学生熟记:①酸、碱、盐的通性:②常用的碱、盐的溶解性;③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④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⑤常见物质和离 子的检验方法等。

2.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性衔接教学。即按教学顺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有计划接步骤地让学生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认知过程,进而让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 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改善。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复习:化合价的定义、化合价的确定方法、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等。帮助学生从本 质上理解化合价,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通过多复习多练习,让学生熟记 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这样,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就能顺利进行。高一年级的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科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篇5:进入初中的感受

七(2)班

许溪文

时间飞一样的流逝,如今已经不是牙牙学语的小学生了,也不是只会在草地里玩捉迷藏的孩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提升,我们又将步入一个新台阶——初中。从领到初中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深知,将会与一个新的集体,共同奋进;与新的同学展开新的友谊。

进入中学以来的几个星期,如果问我有什么感受的话,那可真的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我总结了三个字:苦、乐、忙。

进入初中的第一天就是严格紧张的军训,那个时候天气还是依然炎热,教官虽然对我们很严格但也很关心我们,立正稍息让我们练了很长时间,但也在无形中改掉了我驼背的坏毛病。军训果然艰辛,太阳在头顶快活地照着,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特别难受。可是别人也都站在那儿呀,我为什么就不能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想到这里,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当教官批评别人动作不标准时,我就立刻检查自己,如果不标准马上改正。这个从军训中让我得到的启发,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军训即将结束,在星期五的下午,学校为我们开了一个新生联欢会。每个班级都想在舞台上一展风采,我们班安排了拉二胡——赛马,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魔术表演,让我们感受到了魔术的神奇与魅力。还有其他班级的跳舞、三句话、诗歌朗诵等,敬爱的张校长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使我们倍感亲切。如果说军训给我们带来了汗水与艰辛,那么这场联欢会给我们带来轻松和快乐!

辛苦但快乐的军训结束了,我们该步入初中的学习生活了。起初我们都是兴高采烈、朝气蓬勃,没过几天我们就蔫了。我们宿舍早上总是比吹哨时间起的早,静悄悄地穿好衣服,整理好被褥,洗漱完毕,把洗脸盆按顺序放好后,我们又要急匆匆地赶到操场并站好队开始跑步。吃完早饭后就是我们的早读课,英语就要背写单词,是数学还要背公式、性质和定义,是语文更麻烦,作者简介、生字解释等等,都要“刻骨铭心”才可以。像那些政治历史,地理什么的自然就用到“口功”了.脑子的神经细胞都错了位,真叫一个忙!

虽然我刚刚进入初中校园,让我感受到了:苦、乐、忙,但是我有信心在以后的初中生活中,认真学习,一定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之所在。

指导老师 徐惠丽

篇6:进入高三的感受作文

他们曾经在一起,感情那么丰富。他们还认为,如果能达成某种协议,也许这种生活也会看起来很美好。

但是,每天晚上,我们都想体验更多。当时他们没有别的心事,只想在这里,从心底里体验一种爱和美好。

有一天,我们终于走到了无法控制的起点和根本。我看到了那么多感情,所以我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感情。

他们有自己喜欢的偶像。他们曾经迷恋所有这些风景。但是,如果能保存下来,这些都需要记录下来。不过这年头,他们需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但如果一直这样重复下去,我觉得一定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篇7:进入中学的感受作文

可能是对初中生活的新奇和希望,我在那生机盎然的一中校园里走着,四周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仿佛给人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当我走进我的初中班级时,看到一位位新同学,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我想起了那些活波可爱的小学同学。可能是对小学生活的留恋,让我在这陌生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地闪过小学同学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

小学两门课,可到了初中却成为了七门课,进入初中的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尽快的融入初中生的学习环境和步伐:1、要学会预习和复习,我们需要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这样才可以对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做到消化和理解。

2、我们要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提倡主动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自己要督促自己学习。

3、学会模仿和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我们要熟练的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才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所掌握的东西,我们要提高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能力。

4、学习要抓住重点、难点,我们更要重视学习方法,掌握好知识间的关系。俗话说“再好的脑袋也赶不上烂笔头”所以要记好课堂笔记。

5、准备一个错题本,在考试出错的题记在这个本子上,也可以将平时错别字、词语,还有英语中难记的语言单词和句子也可以记下来,多拿出来看看。

我们要在课堂上理解深透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认真完成作业,我们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

篇8:进入高中的感受周记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

我校高三的第一次联考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当时考场评出一篇52分的一类文,被学校老师推荐到《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发表。其文如下:

用生命去享受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王尔德如是说。是的,如果一个人不论是在巅峰还是低谷,都能有一颗用生命去享受、去赞美的心,那么那个人一定是处变不惊的智者。

泰戈尔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回报以微笑。”那么,为何不用生命去享受你身边的大自然呢?

只要用心去体会,你不难发现,也许夜晚的公园会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也许电视中的泰山也可带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也许你会在乡间看到“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生机。用生命去享受,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一丝微风,一阵花香,一缕薄云,那是大自然的礼物。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身体的放松与舒适,而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的慰藉和明亮。去享受文学给我们带来的雨露吧,它甘甜而清新。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为我们送上中国上下五千年经过时间沉淀后的美,摩罗在《悲悯情怀》中描摹了拉萨人民在那如蓝宝石天空下的纯净和细腻。而普鲁斯特将他所追求的那如少女绯红脸颊的美丽的阳光收录到了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大师们在他们的世界里诗意地栖息,而他们遗留下来的雨露却格外滋养我们的心灵。

用生命去享受文学,就如在沙滩边捡拾美丽花纹的贝壳,不仅有物质收获,心灵也得到滋养。而那贝壳边传来海的声音,就像哲人的思想,总能让我们洗去思想的污垢,净化我们的躯体。所以,用生命去享受哲人思想所带来的净化吧。

瓦尔登湖是宁静的代名词。而正是在这里,梭罗写了他的巨著,他用毫不逊色于索尔仁尼琴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那儿生活了两年,以一种心如止水的口吻向我们诉说那在木屋生活的惬意。他的追求自由、追求宁静、追求自然与自我超越的思想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为我们所赞叹。

既然造物主创造了世界,我们为何不去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用生命去享受大自然,去享受文学,去享受哲人的思想,这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更让我们明了生命的真谛。

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命的美好。

推荐的老师盛赞这篇文章立意高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颇有章法,而且素材丰赡、语言晓畅,富有感染力,并将这些归功于作者雄厚的阅读积累。这大概代表了大多数圈内人——高中教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可是圈外人却不以为然,《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何龙就尖锐地指出:追求与享受是一个很理想也很现实的话题,有许多现实的案例可供援引。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人们追求与享受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异,这给梳理与评断人生观提供了多样的入口。但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名言和典故之后,成了所谓文化内涵的展示与卖弄,现实问题被淡出或挤出了视野,难以给读者以思考和共鸣。何龙先生猜测,这是模式化作文训练的结果。

何先生的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完全正确。模式化作文训练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结构的模式化,另一个是语言、内容模式化。议论文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怎么起承转合,怎么开篇结尾,中间用对照式、层进式、并列式展开等等技法,对于初学写作者,是一个很好用的拐杖,能够帮助他们整理思想,表达思想,甚至可以促进思想的产生,也就是说能促使他们打开思路,把一个个问题深挖下去。而且,即便是遵循同样一种布局谋篇的章法,写出来的文章也可能是千人千面的。章法管的是架构、支撑,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可我们看人、认人,看的是血肉肌肤,人与人之间的骨架差异肯定不会太大,但是外表的五官面容却千差万别。这些五官面容、血肉肌肤才是文章的个性所在。这才是不宜教死的地方——即不能规定学生思考的问题、思考的结论,尤其是结论的表达语言。就这篇作文而言,估计何先生反对的是内容和语言的模式化。而且他提出写作要关注现实,是十分必要的。

写作教学必须让现实进入写作视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回顾这些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从2012年作文题稳定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之后,无论是讨论选择生活的时代还是讨论慈善捐助,亦或是讨论黑白照片与数码相片,都有时代的影子,都是跟当下的现实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思考生活的用意是明显的。而高考作文的命制者和评判者们更是大力提倡文章要接地气,要贴近生活,要为生活为时代而写作,要表达自己对生活对时代的真实思考和鲜活感触。广东高考作文组组长陈妙云教授提出高考备考三句原则,第一句就是:关注生活,独立思考。让现实进入写作的视野,成为当下高考的风向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提出的这一创作理论,是有进步意义的。“作为国家人才选拔考试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目,从作文可以体现一个怎样的国家交给一群怎样的下一代的时代大命题。”(胡景敏语,河北省2014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选拔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我们当然希望他(她)是个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人,有见识,有担当,不狭隘,不自私。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学生的作文里充斥着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典型的表现有两种:钻进故纸堆、躲在象牙塔。高分作文大多引经据典,名言、诗词、文史钩沉、名人轶事……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读书之多,学问之广;再让这些材料服务于某一高大上的人生哲理,展现思想的深邃、立意的高远。写作的“不食人间烟火”,助长的正是学生不问世事的冷漠和自私,是说套话、假话、空话的不良文风。生活需要诗意,也需要抒情,但都不能离开现实。对于这些高考考场上的莘莘学子而言,不管结果是金榜题名还是名落孙山,他们都将很快走向社会现实,那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早点了解现实,理解现实,必然能够缩短他们与现实的“磨合期”,帮助他们在现实中更快地成长。而过于诗意和空泛的高考作文题目,只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或者说美化。

广东高考的命题和改卷的导向无疑是正确的,真实思考、表达真情的所谓“真实表达”,应该是我们评价考场作文的基本指标。

如何让对现实的思考照亮我们的文章?

在思想上认识到好文章应该与时代同呼吸,应该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之后,我们就应该让学生睁眼看世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报刊、电视、网络、微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新闻时事的渠道,不能因为学业繁忙就关闭了这些渠道。在高一至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引入课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社会生活全覆盖。既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又要关注各方媒体对事件的评论。引导学生概述事件的来龙去脉,用自己的语言从各个角度去评论社会热点。开展课前的时事评论活动,定期组织社会热点话题的辩论会、研讨会,这些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都有助于把学生浸泡在生活的海洋中,让他们慢慢地睁开心灵的眼睛,思考生活、沉淀智慧,走向心智的成熟与头脑的深刻。

有了这样的储备后,在具体的应考指导中,还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指导学生在审题、立意时,打通作文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个好的作文题,深思熟虑命制的作文题,一定与现实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学生养成在当下的语境中解读作文题的习惯。题目说的是现象,则思考这种现象与现实生活中哪类现象有关系;题目说的是观点,则思考这种观点可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哪类问题,确立一个有时代感的主旨。我们常跟学生说,同样一个作文题,二十年前写,十年前写,五年前写,三年前写,现在写,内容肯定不应该一样。如果你的文章,放在哪个时代哪个年份都差不多,觉得跟生活若即若离,说明它对于现实就是隔靴搔痒之作,这样的文章,现在的人读来就没劲了。

二是指导学生在组织内容、行文表达时,要注意将现实引入作文中。

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展现生活某个侧面的现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成果。每个人的思考都必须基于其真实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脱离了这一切的思考难免天马行空和矫揉造作。主张独立和理性思考的命题,也可以避免考生堆砌词汇,还能考察考生对生活和时代的洞察力,从而洞见他们思维、语言的表现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的问题也是有历史、文化的渊源的,而以史为鉴,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方法。不能理解为一谈现实,就不能联系文史哲的阅读成果,恰恰相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的涵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将内容深化、写透的必要条件。

三是联系现实类作文,容易出现现象、问题的堆砌罗列,埋怨、牢骚的不加节制,原因探讨的肤浅苍白,解决方法的无力幼稚,等等。

这些问题从文章结构上观察,是详略不当,这似乎是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其实,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懒于思考,才避重就轻。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迁就学生这些毛病,会助长他们思考生活的肤浅与粗疏。我们可以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的训练,要求学生把写作重心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在这两个层面的写作上多做片段式的训练。交给学生展开思路的方法,如分析问题可以从生活角度、文化角度、经济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展开,还可以从个人角度、社会角度展开。

上一篇:留学美国奖学金如何申请下一篇:教师节那天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