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2024-06-02

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黄斐 发表于 2013-10-14 16:12:00

0

上周五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教研活动,地点是南京市聋人学校。花钰锋老师在他们学校的高三年级给我们开设了一节关于汉字编码的复习课。教学内容暂且不提,就聋人学校老师的上课风格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特别清晰的咬字、特别丰富的情感表达、特别耐心地对待学生,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感动,而课堂上的同学们虽然有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们上课的投入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样让我们记忆深刻。另一方面这一节课的教学手段也引进了现在流行的iPad教学,让我们对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有了感性的体验和了解。课后心潮澎湃,觉得很有必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环境对iPad教学进入高中课堂做些思考„„

一、目前iPad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的芳草地艺术中心,苹果公司的又一创世巨作iPad问世了,它可以连接无线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观看电子书和照片、播放音频和视频、玩游戏等等,开创了平板电脑的新纪元。IPad的出现不仅引领了时尚,更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特别是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资料显示,基于iPad较强的阅读功能和各种充满趣味性的人机互动教育软件,自它进入市场以来,就被很多有志之士尝试引入教育领域,以期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能力。如法国中南部的科雷兹省和上塞纳省的部分中学正在尝试将iPad引入学校教学,他们的选择理由是因为它比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更小、更轻、更便于携带,而且它的互动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每个阶段的学校都有使用iPad进行教学的尝试。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峰顶小学用36台iPad将空荡的教师变成了一间名为“奇幻秀”的实验室,教孩子们学习字母、数字等基础知识以及绘画甚至音乐。该校校长曾这样描述:“在所有的设备中,iPad对孩子最具有明星般的魅力。”以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为代表的很多大学也将iPad这一现代化的电子装备引入了课堂,经过对比测试,学校对iPad的教学性能非常满意。在澳大利亚,悉尼下北岸的公立小学N eutral BayPublic School耗资10万元试行一个为期一年的科技学习计划,该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向6年级的145名学生每人配备一部iPad。在比利时,一家学校要求全校710名学生在9月3日开学之前必须拥有一台苹果iPad平板电脑。这所学校已经决定抛弃传统印刷版教科书,全校的课程也都将通过iPad呈现。在中国,上海市卢湾第一中心小学,尝试利用iPad进行教学创新“云课堂”项目正式运行。南京金陵中学中美班从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将全部配备iPad作为辅助学习和存储电子教材的工具来上课。弘光中学是一所公办初中校,校方已在初一年级一个班的5个科目,进行了iPad入课堂的培训,现在学生们已能熟练使用。

看来,iPad走入校园、走进课堂似乎有一股大势所趋、浩浩荡荡的感觉。

二、国内引入iPad教学后呈现的利与弊

iPad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试行之后所呈现出的教学优势,使得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想象基于iPad的美好教育前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以期带动教育的再次变革,提高教学效益。但是在一步步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先行者们自身,还是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国内教育环境而言,将iPad引入教学虽有着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并非像开始想象中那般美好)。

1.优势

当今的中国社会,父母无不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和教育。iPad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减轻了孩子们肩头沉重的负担,使小学生能够很直观地针对屏幕上显示的物体进行操作。逼真的互动模式、超炫的动画元素和悦耳的背景音乐,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的而言,iPad极快地响应速度以及流畅的页面滑动使之很适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扩充知识链接,使得教学性能显著提高。

今后,教师教书,可能不再是“黑板+教科书”的模式,而是利用iPad和后台的云端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源库,里面有大量的教案、课件、习题、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各种有趣的互动课程。而学生手拿平板电脑,可以在不同难度级别的题库中选择适合自己习题,系统自动批改并向老师反馈答题情况,从而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使用iPad后,增加了课堂互动的频率和深度,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和产出增多,每天进步多一点,可以刚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化成长在新工具的使用中得到更多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问题

在关注将iPad引入教学所带来众多优势的同时,很多人也对这一模式提出了质疑。目前,在国内教育实践中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谁来为iPad背后的高昂消费买单?是否会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造成学习效果上新的差别?(2)使用iPad是否会分散学生上课的精力,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3)使用iPad后是否会降低学生的书写和计算水平?(4)是否会影响视力、诱发近视?(5)是否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上种种,无论优势也好,问题也罢,都是在国内教育领域尝试引入iPad教学所面对的现状。是否要将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推广?还是偃旗息鼓、就此打住?除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是否有必要或者说有可能将其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它的介入又会给当前的高中教学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三、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的积极效应 1.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以应付考试的“记忆型教育”,所采用的方法也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被动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而今,素质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素养已成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所谓的功能性文盲)。简单地说,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善于学习信息技术并能正确、积极、有效地获取、创建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与修养。目前,美国60 %以上的工作需要懂得计算机并具备信息素养的劳动者,其工作或多或少要运用网络资源。当今中国方方面面都与国际接轨,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社会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而对于新时代的高中生来说,更应该有意识、有计划、有方法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现阶段,很多高中生面对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手机也好、平板也罢,多是用于娱乐,从概念上说没有一种正确的信息意识。何为信息社会?何为信息素养?一概不知,似乎也毫不关心。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也是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教学,能使学生长期生活在信息化环境中,提高他们对于信息的感知和获取能力,让他们意识到iPad不只是一种最酷的玩具,更是一种拥有强大应用软件且功能齐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资源共享,以此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端正信息道德水平。这样,不仅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机会。

2.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的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于是各级各类学校争相将黑板换成了白板,将板书换成了PPT电子教案,将信息技术和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老师们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改变,会复制移动文档了、会制作演示PPT了、会上网下载题库了、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了,殊不知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思想上没有做出根本改变。例如,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电子白板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课堂功能,但是有不少老师只是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上网下载现成的课件,课堂上照PPT宣科,毫无思想、毫无创新,更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思维的过程,需知技术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课堂现代化。

iPad引入高中课堂将对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思想要有所转变,要能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介入。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教学形式是知难而进、勇于尝试,还是紧张忧虑、坚决抵制,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精神。目前高中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这就存在一个知识的不断链接和终身学习的问题。教师要首先认同这种教育模式的变革,先从自身做起,学习使用、熟练操作,运用手中的现代设备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表达信息,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通过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其次,教师作为这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实践者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要学习相关的新知识,掌握前沿动态,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引用、整合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形成基于iPad的交互式多媒体课程资源,以更好的辅助学科教学。这些在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是一股推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动力。

3.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iPad在国内部分中小学实践中反馈的优势信息来看,我们可以预见将它引入高中课堂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现今,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应试,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是“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交往匮乏,语言、情感、精神沟通缺失,这种状态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违的,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传统授课中,教师一般是以全知全能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学生一般处在“被理解”、“被分析”的地位上,即使教师故意显示出的“稚化”也是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其主体性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显然这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在课堂上如何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iPad引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利用它就课堂内容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实时的讨论交流,有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共同完成,如课文作者介绍、创作背景、相关评论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主动参与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师生交流、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和人人参与是iPad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构建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4.可能促进一场真正的教育教学变革

iPad的出现以及它引入教育领域之后所带来的各种优势体现都让我们欣喜的看到一直以为来教育工作者们放在心中、挂在嘴边的新课改理念有了真正实现的契机。无论是学生学习理念的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还是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培养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似乎都可以基于iPad教学来逐步实现。

iPad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的试听合一和电脑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而有了iPad,每个学生就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与教师进行快速即时的互动,这是iPad进入课堂的最大优势所在。借助新的教学软件,教师可以通过iPad向全体学生提问,并看到所有学生的答案,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正因为这个特点使得iPad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高考课业的影响

在国内,高中教育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是直面高考的关键阶段。它有着更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升学压力,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不可能像小学和初中那样有更宽松的条件来实践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

当前的高中教学,仍以应试为主,高一九门学科全面铺开,以及高

二、高三语数外加两门选修的模式无一不是为了高考做准备。在每一节课上,任课教师都竭尽所能的“灌输”给学生若干知识,布置若干练习,完成若干背诵,每天的限时训练,每周的强化考试,每月的月考、期中期末,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信息观的基础上引入此设备有可能让学生分心,影响学习;二来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课堂中能有多少时间能给学生来进行知识的建构、相互交流创新思维?到最后会不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对学生的高考课业产生影响?这是很大一部分高中教师所担心的。

2.对教师教学精力的影响

现在的高中教师,尤其是主课教师教学任务之重,教学压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拿一个数学老师来说,有可能在担任班主任的情况下,还要再承担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一周正课16节,两个早自习,两个晚自习,平均每天八九十本作业的批改,还有其他试卷的批改、讲解等等,往往都是在超负荷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让他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引入iPad,试问他怎样承受?因为使用iPad教学,首先授课教师要能熟练使用,其次,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都要提前预设到设备中,而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电子教材资源可以直接引用,很多都需要授课教师自己开发制作,无形之中给教师又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和体力脑力的支出。如此一来,教师学科教学的精力必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3.相关电子教学素材的匮乏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书包”好坏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学习成绩的优劣以及素质的高低,其核心价值应该是里面都是“书”。iPad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里面的教学软件和资料。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iPad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资源共享性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运用其中的iTunes U,一种网络公开课形式,世界知名的一些学校,如哈佛、牛津都把自己的课堂音频、视频或公开课放在网上,让学生免费下载观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资源。除此之外iPad还提供了成百上千种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软件供学生使用。可是以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全英文的,贯彻其中的教育思想也是较为西化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的高中课堂中引用iPad教学,没有现成的教学素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等来开发制作。但现实情况是学校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专业能力进行相关的软件开发,电脑公司又缺乏教学经验,开发不出适合学校应用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如想在高中课堂中引入iPad教学所要克服的一大难关。

4.学校人财物的投入

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购买、制作电子素材和使用,而是要牵涉到一个完整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的过程,其中学校人财物的投入将是我们不得不直视的问题。首先从财力投入上来说,给学生和老师都配备iPad,加上与之配套的投影、大屏幕、校园局域网、苹果无线基站、开发教材用到的苹果电脑等设备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从人力投入来说,实施这一项目的学校需要成立相应的课题组,负责落实项目的整体推进,其中需要校长的支持,需要分管教学的中层校级领导的具体管理,需要相关专家团队的参与指导,需要部分一线教师的主动参与,更需要学生的配合。最后从物力投入来说,学校可能需要建设一个与之配套的网络中心、一个项目组办公室、甚至一个电子教学素材的制作室等等。考虑到以上种种投入,权衡利弊,高中校是否会选择将iPad引入课堂还是未知之数。

在对本校高一至高三的1500名学生及部分教师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中显示,其中54%的家庭已经拥有iPad,而剩下的46%中有92%的家庭具有购买iPad的能力。在使用过iPad的所有人中96%是用来娱乐而不是进行学习的,对将iPad引入课堂教学87%的人表示赞同,但其中有23%的人担心会因此影响自己的学习。

鉴于该调查结果,综合之前分析的相关理据,笔者认为应该辩证的来看待这一问题。如若在高中课堂中引入iPad教学,应适时、、适当、适度。新技术的引入是否会带来教育的新变革,关键还在于人,在于使用它的人的思想和行动。因此,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首先,高中课堂引入iPad教学可在高一年级先进行尝试。相对于高

二、高三的课业压力,高一年级具有相对宽松的试用时间和条件,哪怕高

二、高三不能持续下去,也是对学生学习观念的一次正确的引导;其次,高中课堂引入iPad教学可在部分学科中开设。相对于一些教学任务重的主学科,可以先在一些校本课程(如我校的航空读本课程)、音乐、美术以及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试用。这样既不耽误主课的学习,造成各方压力,又可将iPad教学的优势体现出来;最后,高中课堂引入iPad教学必将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摸索中前进,但是绝不能因噎废食,应作出大胆尝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切为了孩子更美好的明天!

篇2: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现在初中生物是中考考察科目,因此由于师资有限,很多的乡镇的初中并没有“正规”的生物教师,学生也就自然认为生物是“小科”、“副科”所以在学生升入高中以后,高中的生物教学就显得很难开展,学生不重视,教师显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学生中不少人认为学习生物学只是记一记,做做题,应付考试很容易。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学习生物,单靠死记是绝不可能学好的,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学好生物。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学好高中生物学要做到两大点:理论上,要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实际学习中,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一、生命物质性观点。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单细胞的细菌,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钙、铁、铜等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并且这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是可以找到的。

二、生命的系统性观点。生命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生物圈。各个层次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单独研究,要就的方向和深度也不同。

三、生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四、生命活动的区别与联系观点。典型的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二者是高中生物学两个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反应过程,条件,场所都不一样,这是区别;同时二者又是密切联系光合作用的产物往往又作为呼吸作用的反应物加以利用,这样二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加以注意和总结。

其次,实际学习中,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虽然为理科实际上还是偏文多些,这样记忆就格外重要,实际上理科记忆也很是重要的,基本概念不清无论在文科还是理科都是行不通的。可以说记忆

是学习之母。这里面已经把记忆的精髓告诉了大家。如果非要说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知识,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一二三四五”即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脱氧核酸链,三种基本物质,(碱基、五碳糖、磷酸)四种基本单位,五种基本元素。

二、联想记忆法。要联想到和实际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如,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铁、锰、锌、铜、钼、硼可以记忆成新铁臂(阿)童木猛。

三、联系实际生活。如细胞衰老的特征和人衰老的特征结合。

四、对比记忆。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五、特殊记忆。生物学中有很多普遍规律中存在特殊的需要特别记忆,如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六、学会做笔记。做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七、勤归纳,勤总结。要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

最后,还想说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解题技巧。最主要的一定要了解出题者意图,也就是说出题者想要我们答什么,这样就要找出该道题的题眼,进一步将知识点定位,才能将题答准确,切忌只是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补充一句勤奋应该是所有方法中最管用的我想。

篇3: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课堂效率,调动思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人们曾经对老师的解读。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老师的角色已经发生改变,课堂形式也在变化。由过去的处处以老师为权威,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学生的作用。而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更能体会课堂效率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下面是笔者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点思考。

一、教师要抓住“重点”

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 老师不断强调某些知识点是重点,某些题目是重点题目,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认真记,认真做。虽然强调的很到位,但是效果却不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既然是重点,为何不放在课堂上完成呢。所以,教师要抓住“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把重点的东西放在课堂上讲解,练习。从而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把学生解放出来。教师要抓住“重点”,还体现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的准备做得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中,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过去教师备课主要在于如何教,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只有教师把讲课前的准备工作做足,才能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变得高效。

二、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为课堂主旨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而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是个关键。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讨论起来热火朝天。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并没有什么收获。还有些课堂, 一节课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 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能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是被动接受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潜能受到了约束。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呢?其实,真正的高效课堂,不是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学生没有学到东西,也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有意识地去探究,发掘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一名智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 “思考”,能够找出新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有求于学生”,或赋予学生责任,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在这个“探究”、“发现” 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三、培养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

高中生普遍存在计算能力弱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懒于动手,没有养成动手意识。二是眼高手低,拿到题看看有思路,就觉得已经把问题解决得差不多,殊不知计算能力过关才是拿到分的关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老师的引导对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启发,因而学习的过程也比较吃力。那么,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可以适当放低,哪怕一节课只是记几个公式,写几个简单的知识点,或者做几道非常基础的题目, 也是一种收获,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帮助其树立信心,适时给予鼓励,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而对于反应速度较快,但是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 利用课堂练习时间让其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动起手来,准确计算每一道题的结果,不仅能避免学生的眼高手低,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做题的准确率。在动手解题的这个过程中,可能刚开始比较“浪费” 时间,但是要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动手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动作对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而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更是对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这个关注的过程中,无论学生能发现多少东西, 能探究出多少新知识,甚至可能探究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只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思考了,有自己的想法,其实学生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而如果每一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真心感到高兴,不“吝惜” 自己的赞美,鼓励,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惊喜。所以,在课堂中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4: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iPad;电子教材;信息素养;新课改;高中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15-03

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入校园、走进课堂。iPad教学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目前,就南京市而言iPad并没有进入高中的课堂教学,多数是在小学和初中的部分班级中试用。其中存在着高中阶段教学的特殊性问题,也存在着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等多种问题。但iPad是否能够进入高中课堂?其进入后会对高中教学、学生及教师的成长产生哪些积极的因素?又存在哪些可能的问题?是一棍棒打死坚决抵制,还是辩证地来看待、来使用?这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高中一线教师应该思考和做出评判的。

一、目前iPad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评价

据相关资料显示,基于iPad较强的阅读功能和各种充满趣味性的人机互动教育软件,自进入市场以来,就被很多有志之士尝试引入教育领域,以期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能力。在法国,部分中学正在尝试将iPad引入学校教学,他们的选择理由是因为它的互动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每个阶段的学校都有使用iPad进行教学的尝试。在比利时,一所学校已经决定抛弃传统印刷版教科书,全校的课程也都将通过iPad呈现。在中国,上海市卢湾第一中心小学,尝试利用iPad进行教学创新“云课堂”项目正式运行。南京弘光中学已在初一年级的5个科目中进行了iPad入课堂的培训,现在学生们已能熟练使用。[1]

看来,iPad走入校园、走进课堂似乎是大势所趋。但是在一步步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无论是先行者们自身,还是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国内教育环境而言,将iPad引入教学虽有着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1.优势

iPad逼真的互动模式、超炫的动画元素和悦耳的背景音乐,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极快地响应速度以及流畅的页面滑动使之很适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扩充知识链接,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利用和后台的云端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教学资源库供学生使用。另一方面,使用iPad后,增加了课堂互动的频率和深度,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化成长在新工具的使用中得到更多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问题

在关注将iPad引入教学所带来众多优势的同时,很多人也对这一模式提出了质疑。目前,在国内教育实践中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谁来为iPad背后的高昂消费买单?是否会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造成学习效果上新的差别?(2)学生使用iPad是否会分散上课的精力,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3)使用iPad后是否会降低学生的书写和计算水平?(4)是否会影响视力、诱发近视?(5)是否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上种种,无论优势也好,问题也罢,都是在国内教育领域尝试引入iPad教学所面对的现状。是否要将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推广?还是偃旗息鼓、就此打住?除了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是否有必要将其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它的介入又会给当前的高中教学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二、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的积极效应

1.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现阶段,很多高中生面对各种电子产品,多是用于娱乐,从概念上说没有一种正确的信息意识。何为信息社会、信息素养?一概不知,似乎也毫不关心。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也是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教学,能使学生长期生活在信息化环境中,提高他们对于信息的感知和获取能力,让他们意识到iPad不只是一种最酷的玩具,更是一种拥有强大应用软件且功能齐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资源共享,以此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端正信息道德水平。这样,不仅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机会。

2.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教学形式是知难而进、勇于尝试,还是紧张忧虑、坚决抵制,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精神。教师要首先认同这种教育模式的变革,学习使用、熟练操作,运用手中的现代设备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通过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其次,教师作为这种新技术的实践者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要学习新知识、新动态,利用相关软件整合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形成基于iPad的交互式多媒体课程资源,以更好地辅助学科教学。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3.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现今,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忽略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iPad引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利用它就课堂内容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实时的讨论交流,有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共同完成,如课文作者介绍、创作背景、相关评论等等。这种主动参与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师生交流、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和人人参与是iPad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构建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

4.可能促进一场真正的教育教学变革

iPad的出现以及它引入教育领域之后所带来的各种优势体现都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们放在心中、挂在嘴边的新课改理念似乎有了真正实现的契机。无论是学生学习理念的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还是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培养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似乎都可以基于iPad教学来逐步实现。这使得iPad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改变。

三、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高考课业的影响

在国内,高中教育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是直面高考的关键阶段。它有着更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升学压力,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不可能像小学和初中那样有更宽松的条件来实践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

当前的高中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每节课上教师都竭尽所能的“灌输”给学生各种考点,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似乎不太现实。一来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信息观的基础上引入此设备有可能让学生分心,影响学习;二来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课堂中能有多少时间能给学生来进行知识的建构、相互交流创新思维?到最后会不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对学生的高考课业产生影响?这是很大一部分高中教师所担心的。

2.对教师教学精力的影响

现在的高中教师,尤其是主课教师教学任务之重,教学压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拿一个数学老师来说,一周正课16节,早晚自习再加上平均每天八九十本作业的批改等等,往往都是在超负荷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他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入iPad,试问他怎样承受?因为使用iPad教学,首先授课教师要能熟练使用,其次,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都要提前预设到设备中,而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电子教材资源可以直接引用,很多都需要授课教师自己开发制作,无形之中给教师又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和体力脑力的支出。如此一来,教师学科教学的精力必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3.相关电子教学素材的匮乏

iPad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里面的教学软件和资料。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iPad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资源共享性可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运用其中的iTunes U,一种网络公开课形式,世界知名的一些学校,如哈佛、牛津都把自己的课堂音频、视频或公开课放在网上,让学生免费下载观看。除此之外,iPad还提供了成百上千种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软件供学生使用。[2]可是以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全英文的,贯彻其中的教育思想也是较为西化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的高中课堂中引用iPad教学,没有现成的教学素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等来开发制作。但现实情况是学校教师没有精力也没有专业能力进行相关的软件开发,电脑公司又缺乏教学经验,开发不出适合学校应用的产品。这也是我们要想在高中课堂中引入iPad教学所要克服的一大难关。

4.学校人财物的投入

将iPad引入高中课堂,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购买、制作电子素材和使用,而是要牵涉到一个完整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的过程,其中学校人财物的投入将是我们不得不直视的问题。首先从财力投入上来说,给学生和老师都配备iPad,加上与之配套的投影、大屏幕、校园局域网、苹果无线基站、开发教材用到的苹果电脑等设备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从人力投入来说,实施这一项目的学校需要成立相应的课题组,负责落实项目的整体推进,其中需要校长的支持,需要分管教学的中层校级领导的具体管理,需要相关专家团队的参与指导,需要部分一线教师的主动参与,更需要学生的配合。最后从物力投入来说,学校可能需要建设一个与之配套的网络中心、一个项目组办公室、甚至一个电子教学素材的制作室等等。考虑到以上种种投入,权衡利弊,高中校是否会选择将iPad引入课堂还是未知数。

鉴于以上种种,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这一问题。如若在高中课堂中引入iPad教学,应适时、适当、适度。新技术的引入是否会带来教育的新变革,关键还在于人,在于使用它的人的思想和行动。因此,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首先,高中课堂引入iPad教学可在高一年级先进行尝试。相对于高二、高三的课业压力,高一年级具有相对宽松的试用时间和条件,哪怕高二、高三不能持续下去,也是对学生学习观念的一次正确的引导;其次,高中课堂引入iPad教学可在部分学科中开设。相对于一些教学任务重的主学科,可以先在一些校本课程(如我校的航空读本课程)、音乐、美术以及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试用。这样既不耽误主课的学习,造成各方压力,又可将iPad教学的优势体现出来;最后,高中课堂引入iPad教学必将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在摸索中前进,但是绝不能因噎废食,应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武健. iPad技术课与学科课程相配合的行动报告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1).

篇5: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从事小学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已经将近两年了。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我经常会去听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学习方法,吸取经验。同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思考,怎样才能把一节课上的更好?

我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动,上课爱讲话,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低,课堂效率不够高。那么如何打造小学二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个好习惯,我喜欢让学生预习。学生通过欣赏,感悟,提问,收集资料,养成用心读书的好习惯。但是,二年级学生不会自学,也不会预习。应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指导预习。先教孩子怎么预习,做到有的放矢。

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所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用什么办法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识字基础,但毕竟年龄小,知识量少。应在讲明学习目标后,在前十分钟左右,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预习,然后老师指导。在预习中老师要不停巡视,随时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预习,我们认为对于二年级的老师和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二、让课堂丰富有趣。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1、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时,先播放这首歌,让学生跟着唱,把读课文改成唱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小山羊和小灰兔》这一课的时候,我制作了小山羊和小灰兔的道具,让学生戴到头上,表演这篇课文的故事。学生都是争先恐后地想要尝试一番。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如:在《美丽的武夷山》这一课中,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将课文内容用图画形式呈现在纸上。结果学生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武夷山山势险峻,造型奇特的样子被学生以各种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合理安排时间,调控教学活动。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小组评价奖励等。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的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自学方案,解答学生疑难。对于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讲,解决不了的问题精讲,遗漏的问题予以补充。以课堂作业、来回巡视等手段督促学生自学,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

篇6:关于初高中学科衔接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初高中,学科,衔接,思考

一、初高中的差异

(一) 初中学习方式以模仿和记忆为主, 高中则以理解和应用为主

以语文学科为例, 中考会直接考察字音字形、作家作品等知识, 而高考则是将这些知识点具化到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乃至作文当中。如《江汉》中“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选取哪些意象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以此来判断你的思维观念及语言概述能力。

(二) 初中与高中学习难度不同

初中只是考核考试, 而高考则是选拔性考试, 所以两者中知识点的外延有很大不同, 难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初中各学科动辄就会得到满分, 在高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 初高中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

正因为中高考的考核重点不同, 高中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刚刚经历紧张的中考, 这既是一次选拔性考试, 也是人生中的一次机遇。只要你做好充分的准备, 经过三年的努力, 你将赢得续写不同人生篇章的机会。那么, 你都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 做好吃苦的准备

高尔基苦难的童年为人熟知, 安徒生总结自己一生时也说, “一个人必须经过刻苦奋斗的生活才会有成就。”到了高中, 做好过苦行僧般的生活。你的精神, 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 如果在课堂上的些许的走神, 一个知识点可能就会悄然地划过, 你的知识也许就会发生断裂, 这也许就是你的知识体系中的裂纹, 最后导致你的崩盘。 你的肉体, 要禁得住打磨, 要耐住性子, 耐住寂寞, 要有把板凳坐穿的功力。匡衡为学知识, 凿壁偷光, 勤奋读书, 终于成了一位文学巨匠;司马光圆木作枕, 十九年笔耕不辍, 终于完成百万字巨著 《资治通鉴》,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如果你还沉迷于享乐, 缺乏应有的毅力, 缺少应对困难的准备, 你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二) 珍惜时间

时间, 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 它便悄然而去, 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它逝去后, 才渐渐发觉, 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 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高中的学习自然要求同学们在校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格外珍惜。学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宽敞明亮的教室, 有谆谆教导的老师, 有友敬互爱的同学, 有着最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是你在校外时间所不能拥有的。鲁迅说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我们的课间十分钟, 午睡时间, 如果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将是你超越他人的法宝。

(三) 及时转变观念, 增加紧迫感

从我的经验来看, 大多数同学刚上高一后没有紧迫感, 中考之后的假期, 是放松的假期。即使有些学生参加了一些高中预科班的学习, 恐怕也是父母之命难违的结果。其中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再说了, 一些社会办学还有可能将你们带入歧途。而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有很多学生也会有“来得及”的错误想法。大家不妨回想一下, 你小升初的时候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时间倏忽而过, 初中三年转瞬即逝, 你马上就要迎接高中生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 “高一是基础, 高二是关键, 高三是冲刺”,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 也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哪一部分做不好, 都要付出代价。 如果高一能有高三的劲头, 可能自己会有更好的发展。可惜, 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有因才会有果, 就像伊甸园的苹果, 在必须出现的时间, 必须出现的地点它就会出现, 一切存在都有意义,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如果你和命运开玩笑, 命运就会还给你种下的一切。

(四) 适应环境, 融入集体

总是会有一些同学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龙困浅滩, 进而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别人优秀, 存在心理落差。还有些同学总是喜欢比较, 比一比过去的同学、老师、班级, 总是喜欢说原来怎样怎样。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感到周围环境不尽如人意:条件的恶劣, 同学之间有矛盾, 学习压力太大, 面对这种种烦恼, 不少人整天抱怨生活待自己太薄, 牢骚满腹, 怨天尤人。 其实, 静下心来想一想, 就会明白, 即使是皇帝, 也没有能力让周围的一切如他所愿。对周围的环境, 我们可以想办法来改变它, 将现实中不令人满意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改变环境是很困难的, 这时候, 我们应该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路还是原来的路, 境遇还是原来的境遇, 而我们的选择灵活了, 路和境遇所给予我们的感受也就截然不同了。

如果你希望看到环境改变, 那么首先改变自己吧, 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会让你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

(五) 目标要高远

孔子说:“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取乎其中, 得乎其下;取乎其下, 则无所得矣”。”经历了中考, 经过资源分配, 我们仍然有掌控命运的机会。到了高中, 所有人又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三年的马拉松, 你的终点在哪里?本溪、沈阳、大连还是北京上海?抑或是国外?你的理想是本溪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当你目标足够远大, 就要立刻付诸行动。行动改变习惯, 习惯改变性格, 性格改变命运。 收起你的惰性, 收起你的任性, 真正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一回。

篇7: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在“汉语热”的背景下, 中国语言正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和学习, 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更为复杂, 留学生的汉语教育业打破了原有名牌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针对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不同目标和需求, 对外汉语教学也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以适应教学的不同要求。中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就与其他院校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医院校的留学生大多是以学习中医药知识和临床技术为目的的外国人, 其中大多数留学生都是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 他们多已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和中医理论, 他们来学习不是为掌握一门语言为目的, 而是为了掌握中医药理论, 进一步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由此, 中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还要突出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主体地位。中医学本身就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 因此,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涵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适时地调整课程比例, 增加跨学科的语言文化知识, 并且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以便更好地提高医学院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

2.把中医思维应用于汉语课堂教学

2.1中医思维在课堂中的应用

2.1.1目前针对中医院校的留学生, 他们学习汉语的自身特点, 提出在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学模式上要求多样化, 突出中医式的思维方式, 因为掌握中医式的思维方式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首要前提条件。中医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其中提出的“整体观念”、“人本观念”、“重阴阳五行”、“横动变易”、“司外揣内, , 取象比类”、“重用轻体”、“知常达变”、“顺势而治, 以平为期”、“养胜于治, 治本为上”。等以上十大特点。使得中医思维方式培养的难度大大加强了。据调查研究取证, 中医院校的留学生在通过语言关进入专业学习开始阶段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多来自专业知识本身, 而与汉语基本能力关系甚少。”

当然, 中医思维方式的教授同样需要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体现, 中医思维方式下的语言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就算理解了一般的古代汉语知识, 也未必能理解中医古籍的内容核心。中医惯常使用取象比类的方法, 内容丰富灵活, 仅理解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史、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对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有深刻了解后, 才能加深理解中医的思维方法。

2.1.2对外汉语的课堂上,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讨论为基础,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参与,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全面技能。

2.1.3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并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不断成长与进步。由教师提出选题, 由学生查阅资料,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介绍自己所搜集的材料, 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1.4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情景教学模式。把课堂需要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更好地糅合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当中, 利用各种方式, 创设出相应的情境, 让同学们在情境当中体会, 来加深学习。

2.2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

目标解决医学院校留学生汉语课堂与专业学习脱节的问题, 突出医学院校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出对于留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2.2.2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及情境式教学方法的并用, 提高了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2.2.3提出开设相关的一些隐性课程,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能力。可采用调查、专项研究等活动, 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某些与中医药相关问题做深入研究;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陕西丰富的地域性文化资源, 引导留学生参观博物馆、药王山等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景点为调研对象展开一定方向和层次的研究;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去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地方采风, 邀请名家举办系列专题文化讲座等, 让学生从愉悦中自然浸润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中医思维融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课堂当中, 可以改善医学院校留学生汉语课堂与专业学习脱节的问题, 突出他们的特色和模式多样化, 不仅提高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 为留学生进入中医的专业学习, 做好了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白朝霞.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2008 (10) .

[2]马明艳.江南地区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刍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6 (2) .

篇8:关于iPad进入高中课堂的一点思考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种文体都应该有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的教学目标。依文体定目标,一如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从上课伊始到结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自然与和谐。

观摩中,我欣喜地发现,有4位教师意识到了通讯有别于其他写人叙事的文章,设计了“初步了解通讯的基本常识”“认识通讯体裁”等目标。遗憾的是,其中一些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与手段有些游离,没有达成既定目标。更为遗憾的是,其他几位教师没有找准合适的教学目标,只设计了“体会文章语言的表现特色”“了解本文的选材与构思”这样一些泛化的目标,甚至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是多角度的。叶圣陶认为:“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用在种种目标上。”尽管如此,我以为确定教学目标,还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实际出发,具体到《三个太阳》,就得从人物通讯这一特定的文体出发,从人物、事件出发,把这篇课文放到整个单元、全册书以及整套书的大系统中去考虑。

以东道主学校朱燕清老师的课为例。

朱老师抓住人物通讯的特征,制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2能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朱老师以单元主题词“信息传播”进行引读,请学生从女画家的角度分别概括这篇通讯播报的人与事。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朱老师要求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他以“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结构课堂,引领学生品读细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女画家的形象:执着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毅力。学生在阅读中水到渠成地领悟了通讯的写作方法:面对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要紧紧围绕中心,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在概述人物风貌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典型细节进行描写刻画,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朱老师还将教材内容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自然链接,巧妙融和。他在授课过程中插叙了2014年4月15日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回到了祖国这一事件。最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是,科考期间,“雪龙号”还成功救援了被冰雪围困的俄罗斯科考船只,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随后,朱老师用PPT展示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等我国南极科考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时代责任感。

上一篇:《秋天的声音》阅读答案下一篇:七年级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