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弯的秋散文

2024-06-23

三道弯的秋散文(通用3篇)

篇1:三道弯的秋散文

三道弯的秋散文

十月来了。携两袖清风,面带晴朗,吟一曲高山流水,歌一首蓝天流云,乘兴而来。

来了,是赴一场亘古不变的四季相约;是重逢三季望穿秋水的等待;是相拥那浪漫奔放的如火情怀。

我抑制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挣脱了钢筋水泥的羁绊,去到大自然中寻找十月的踪迹。因为,人工雕琢的城郭,四季的景色也显贫瘠。

启程,搭乘十月的浪漫之旅,去三道弯一睹秋的靓丽。

在小城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刚刚开发的旅游景区。那里有个鲜为人知的景点叫三道弯。老爸去那里打过核桃,说那里的景色很美。她的.景色,真是一如她的名字,曲线婀娜,妖娆俏丽吗?

驱车前往,沿途美景如绣。艳阳,蓝天,一抹白云。公路两旁峰峦叠嶂,异草奇花,清泉流碧,果岭桃坞。呵,一方千载丰登,江山如此多娇,着实令我心旷神怡。这是十月的神来之笔,还是秋的神采奕奕!

秋,笃信十月的款款深情,相信他会如期而来。她悄悄地躲在枫树的后面,等待与十月的约会。是她的心事,羞红了枫叶;是枫叶泄露了她的秘密。

她旋即又藏匿于山林,俏皮的让十月来寻觅。群山也兴趣盎然,一起和他们玩起了游戏。顷刻间,树,都穿上了迷彩衣。枫树披上了红袍,柞树罩上了紫衣,银杏树穿上了黄纱裙,松树挥舞着绿色的针芒。山,也弄花了容颜。红色透着紫晕,黄色泛着绿意。分不清谁的模样,看不出来端倪,让十月找秋好心急。

十月的三道弯好美啊!如酿制的醇香美酒,饮得十月醉了。十月的脚步歪斜了,十月的眼神朦胧了,十月的心陶醉了!

十月和秋追逐嬉戏,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传出欢声笑语。他们路过那里,那里的景色就变得多彩艳丽。

我跟随他们的脚步边行边看,哪曾想,竟然走不出这姹紫嫣红的旖旎。一路上,我好像走进梵高绘制的向日葵的油画里,又如行进在张艺谋拍摄的高粱地。我睁大了眼睛,想知道自己是梦是醒,是在画中游呢,还是身在尘世行?

眼前的山腰间,仿佛飘动着一朵朵白云?白云间还时不时地传来阵阵嘹亮的歌声。哦,原来是游动着的羊群,牧羊人用歌声抒发着在十月秋高气爽的好心情。

站在山顶鸟瞰,丛林上面点缀着一点点一片片鲜红。红的喜气让心海也涌动。走近前一看,是山里红。山里红虽小却十分好吃呢,吃完立即让你口水四溢。

我在树下发现了紫亮如珠的山葡萄,刚摘一串还没放到嘴里,那边的姐妹吆喝过去吃圆枣子。我说:“急什么呀,葡萄的酸甜还尝呢!”

迷醉在一片如画般的乡村野趣,竟然被秋的风韵撩拨得意乱神迷。坐在小溪旁休憩,但见溪流激湍,清澈见底。我俯身把手帕放到水里,想润湿擦擦脸上的汗渍。一朵浪花突然抢走我的手帕,差点把我也拉进小溪。我一支脚踏在溪水里,一只脚踏在岸上,向随着溪流远去的手帕挥手,对着远山大声喊道:“小溪水呀,把我的手帕捎给我亲爱的人吧!”

姐妹们大声笑着,随我一起喊着。小溪水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撒欢似的一路奔涌而去。

我还没害羞,溪水里的秋枫却羞涩的面露娇红,眼含秋波,美得令人着迷。我原本想触摸她的美丽,哪料搅动了一湾溪水,弄红了秋的容颜。

我在三道弯里与秋相遇,目睹她的风姿绰约。她的美是天然去雕饰的纯,是安然若素的静,是与世无争的清。

徜徉十月调和的色彩里,山垒岷岷怪石,树叠层层红黄紫翠。惠风和畅,芳草铺茵。这一刻,读懂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十月,漫山满树皆似花。

这一季,秋意为谁浓,谁解秋心深。有谁还记得往日那个秋天斑驳的颜色,有谁能把今日秋的容颜珍藏。呵,火辣辣的十月,沉甸甸的秋啊,让人遐想,促人成熟。

三道弯的秋啊,美不胜收。它虽没有北京的香山那样盛名远播,没有那样多的香客寻踪访迹。但是你的十月,绵延百里,漫山红叶,让人“爽籁发而清风生,纎歌凝而白云遏”。静静地欣赏你,欣赏你默默的矜持,你的那份优雅清丽。

三道弯的秋啊!来时你让我惊喜不已,走时你让我顾盼依依……

篇2:三道弯的秋散文

摘要:研究江西地区采茶舞蹈教学中“三道弯”的应用的目的在于了解这种舞蹈姿态在采茶舞中的特殊表现,找到加强“三道弯”应用方法,提升采茶舞蹈教学品质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江西采茶舞中“三道弯”具体表现形式,分析了运用“三道弯”在采茶舞中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三道弯”的应用,提升采茶舞教学质量的举措如下:加强基本功教学;加强采茶舞蹈文化背景的讲解;加强情感训练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关键词:江西;采茶舞蹈教学;“三道弯”;应用

舞蹈中出现的“三道弯”形态主要是指头与胸、腰与臂、胯与腿互为反方向,整体体态出现“S”型的一种舞姿,既有静态的“三道弯”也有动态的“三道弯”。这种舞蹈动作是东方国家舞蹈中常见的姿态,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类型中,比较典型的“三道弯”动作包括有傣族舞蹈如“孔雀舞”,北方地区的秧歌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采茶歌舞以及藏族歌舞等等。

1江西采茶舞中“三道弯”具体表现形式

江西地区采茶舞蹈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既是地方民间戏曲的一种,也属于民族歌舞的范畴。江西采茶舞中典型的舞蹈动作包括“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种,而这三种最具代表性舞蹈动作中恰恰也是“三道弯”舞姿的重点展示。

1.1矮子步

这种舞蹈动作与采茶舞诞生于茶山茶园一样来自于最质朴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茶农们摘茶、倒茶过程中极其常见的一种劳动状态。矮子步是采茶舞中“生”角的主要舞步,也就是男性演员最常表现的舞蹈动作。由于采茶作业中一般由女性负责摘下茶叶,而男性时常负责背茶篓等负重工作。当女性将茶叶倒入背篓中时,男性往往必须下蹲,久而久之,这种最自然的劳动姿态被民间艺人们纳入了采茶舞蹈中,形成了极具茶乡特色的“矮子步”。江西采茶舞中的“矮子步”分为矮桩、中桩、高桩三类。中桩与高桩为半蹲与浅半蹲,矮桩为深蹲且脚后跟抬起。在蹲身时,演员上半身略略前倾,膝盖弯曲,从侧面看就形成了由背、臀、膝的弧线形成的“三道弯”姿态。“矮子步”中的“三道弯”在表演过程中主要展示的是上半身的韵律动作,一般分“上下”、“前后”“、八字”三种韵律,指在腕、肩的动作中,上半身与之配合做上下、前后、横八字的摇摆。

1.2扇子花

“扇子花”与“矮子步”的不同在于,这种舞蹈形式完全依靠辅助型的道具———扇子完成。这种同样来源于日常茶业劳动的动作本质上展现的是茶农摘茶过程中一手执扇持续扇风,目的在于为茶叶降温,从而防止高温导致的茶叶品质下降。经过艺人们的重新加工和创作,扇子逐渐演绎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劳动或生活用具,比如舞蹈过程中如有需要,扇子忽而化为笔,写字绘画;忽而化为鞭,起舞挥斥;忽而又为篮、为锄头等等。可以说,扇子这种道具在采茶舞中成为了最多面的可变形道具,为采茶舞蹈增添了无穷兴味。具体到男演员的舞蹈表现中,“扇子花”主要是“矮子步”的进一步丰富,比如演员一边走“矮子步”,一边挥舞扇子,位置或在头顶,或置于胸前,或在腰间均可。配合着上半身的摆动,扇子也同样舞出上下、左右、横八字的韵律。但是,“扇子花”真正能够更多衬托演员舞姿的却是女演员的台步,也就是“旦”角。女演员挥舞扇子过程中,身体自然地左右摇摆,展现女性婀娜身形,表达采茶女在茶山茶园中漫步的情形,不仅使身体呈现出极其妩媚的“三道弯”姿态,而且使舞台表演层次更多、气氛更加热烈。

1.3单袖筒

这种采茶舞中专门为“丑”角定制的戏曲服装形式,且只有一只左袖袖筒。这只独特的袖筒源于茶农日常劳动时常常以左手袖筒拭汗或充当临时茶篮等用。民间艺人经过加工,将这只袖筒作为了表现人物角色情绪变化的外在符号。比如表达喜悦情绪时,袖筒“龙飞凤舞”;愤怒的情绪则是“拂袖而去”;羞愧时以袖筒遮面;悲伤时垂袖站立;上下挥动则是“再见”等等。许多曲牌或剧目中的茶童一角就常常采取一类经典舞姿:演员双膝略屈,上半身微微左倾,左手袖筒搭在肩膀,右手执扇边走边舞。这样的舞蹈动作除了展示出“三道弯”姿态外,还让演员的行动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舞蹈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

2运用“三道弯”在采茶舞中的重要意义

2.1当前采茶舞中“三道弯”教学中的不足

过于简单化的机械式教学影响了学生对采茶舞蹈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当前采茶舞中“三道弯”教学比较典型的不足之处。由于舞蹈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肌体记忆的培养,在舞蹈动作教学中只注重对具体动作的强化记忆教育,忽略了对其中包含的采茶文化的教学,造成学生只能通过不断的重复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效果。然而,缺乏文化熏陶的舞蹈动作很难恰当地体现舞者的心理感受,也就难以展现“三道弯”背后蕴含的茶乡生活的纯朴与美感。

2.2向学生传达更加深刻、生动的茶乡文化

结合“三道弯”的舞蹈动作教学,加强对茶乡文化的深入教育,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三道弯”这种源出于最真实、“草根”的茶乡生活的舞蹈中内含的茶农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情怀、精神状态;又比如采茶戏曲、舞蹈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绝无雷同、神形毕现的特点;以及采茶舞中的“生”、“丑”角色或幽默诙谐,或装疯卖傻;“旦”角则通常活泼俏皮、聪明机灵等。另一方面,江西采茶舞是不少客家先民在日常生活劳作中总结形成的文化艺术形式,体现了客家人从遥远的中原腹地迁移到长江中下游茶乡过程中与艰难的自然环境互相搏斗、共生共荣的历史。舞蹈既展示了普通茶人的寻常琐事,也蕴含着客家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勇于面对环境的挑战并顽强生存、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在采茶舞中都有所体现,应当在“三道弯”舞蹈教学中有所突出,从而让学生对客家文化、茶文化产生更多的共鸣,进而促进舞蹈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情感。

2.3理解“三道弯”和采茶舞中更多的美学价值

与北方秧歌中的“三道弯”相对硬朗、跳脱及云南“孔雀舞”中的“三道弯”多呈静态不同,江西采茶舞中的“三道弯”展现的是茶乡舞蹈特有的连贯性、流动性、生活化。采茶舞中的“三道弯”在姿态形成过程中更多是如流水般的弧线形态,不仅突出了舞蹈演员肢体的轮廓,强调了人体健康、愉悦的曲线美,而且通过舞姿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含蓄美、内敛美。江西采茶舞的“三道弯”凸显的一种圆润、流线型的茶乡、水乡之美,正如中国古人品茶、斗茶时追寻的茶汤之“淳淳光泽”,既应明艳动人,又不应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3加强“三道弯”的应用,提升采茶舞教学质量的举措

3.1加强基本功教学

从最能体现“三道弯”舞姿的“矮子步”、“扇子花”和“单筒袖”的舞蹈动作不难发现,提升采茶舞教学中“三道弯”应用的关键环节在于强化基本功,也就是演员的膝盖功夫和手腕功夫。膝盖功夫的强化为的是促进演员在半蹲、深蹲表演“矮子步”时既能够最准确地展示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情节,也就是表演到位,又能够在这种实质上极其耗费体能的舞姿中坚持足够长时间,从而满足整场舞蹈从头到尾的表演质量要求,不至于因为到后半场时体力不支而使“三道弯”走形或跟不上节律。手腕功夫的强化在于使扇子的挥舞不仅能够达到“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的目的,又能够有足够的力道控制扇子飞舞的速度与频率,不至于在过快的速度中失手让扇子脱手而出。同时,足够的手腕灵活性和力量也是确保袖筒在舞动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展开袖面,避免因为手腕挥动幅度不足引起袖子打结等问题,影响舞台表现力或者达不到舞蹈讲述情节的要求等。

3.2加强采茶舞蹈文化背景的讲解

采茶舞兴起于宋元,成型并繁盛于明清,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是一代又一代艺人在不断总结和汲取现实生活养料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晶。在采茶舞蹈中,可以说每个舞蹈动作的背后都有或多或少的历史渊源或民间故事与典故,理解了这些背景文化,现代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做到情景交融。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当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多了解采茶舞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比如播放江西茶山茶园中采茶人的生活片断,观看民间采茶舞蹈艺人们的表演,有条件时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茶园现场观看茶农的劳动与生活等等。

3.3加强情感训练与舞蹈动作的结合

舞蹈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展示,而是以身体语言传达情感、用动作讲故事的立体艺术形式,因此舞蹈演员不能如同参加竞技比赛的运动员般只讲究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等,更重要的是强化演员在肢体动作中传达情感的能力。对于采茶舞蹈应用“三道弯”提高教学质量来说,与加强基本功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同等重要的还有加强学生们的情感训练,要让学生能够对茶乡人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有所感悟。从某个角度说,只有当采茶舞者能够以足够充沛的情感投入其舞蹈动作中时,舞蹈才能具有生命力。教师应当尽量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来到茶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景中,切实感受被茶香围绕的清爽,体会茶人披星戴月摘茶、制茶的辛劳,欣赏冲泡茶汤过程中形、色、香、味的各种独特现象,从而真实感受以茶文化在茶人生活中深入骨髓般的影响,由此在舞蹈中能够有感而发,使“三道弯”的应用更加血肉丰满。

4结束语

“三道弯”作为东方国家民族民间舞蹈中既独特又常见的姿态在中国传统舞蹈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就江西采茶舞来说,“三道弯”与“矮子步”“、扇子舞”“、单袖筒”一起共同形成了采茶舞姿的灵动、跳脱、活泼、幽默,既成就了采茶舞,也让“三道弯”有了茶乡舞蹈独特的印记。加强“三道弯”在采茶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应当充分结合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学习者在深刻领会这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以肢体动作再现茶文化的内蕴,由此既提升采茶舞的教学品质,又实现了茶文化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董雪.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2)71-72.

[2]温卫玲,谢莉.论赣南采茶戏在高师教育中的传承[J].教育教学刊,2009(11):81.

[3]赖丹.舞中三绝———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4):90-94.

篇3:浅析傣族舞三道弯的审美特征

傣族比较喜欢孔雀,将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傣族舞蹈中出现孔雀形象元素就十分合理了,尤其是三道弯,更是从孔雀这一形象的体态中所造就的舞蹈风格。

对于这一舞蹈形式来说,造型、舞姿以及动态是其主要的特征。三道弯的动作几乎都会使得身体的部位处于“拧” 的状态,比如说胸部、头部以及臀部和腰部都是处于相反的方向,成为“S”形,其中将腰部作为中心,在腰部发力带动整个身体进行“拧”。胸部动力是“冲、腆”。对于下身部位来说,主要是将胯部作为中心进行发力。整体加上头部进行配合,当然也应当有脸部的表情。可以说傣族的三道弯是极富美态的一种舞蹈形式,虽然三道弯在很多的舞蹈中都会用到,但是傣族的三道弯运用到孔雀形象元素,因此也就更加别具特色。

傣族三道弯的舞蹈动作就像是对孔雀开屏进行模仿,将孔雀美丽的身躯展现出来,这其实应当归功于每一个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舞蹈家。

二、傣族舞三道弯的审美特征

(一)三道弯的体态。对于傣族来说,其民间舞蹈有很多种,其中只有三道弯能够将孔雀舞显示得淋漓尽致。以往, 孔雀舞只有男性演员进行表演,其中舞蹈的大部分内容也是描述孔雀在树林之中,展示手腕以及手臂的功夫,但是当前的傣族三道弯更多得是为了呈现女性自身的温柔以及贤惠。

这一舞蹈形式,对手部灵活性有较高的要求,比如说, 当孔雀开始行动的时候,舞蹈者就应当保持蹲着的状态,然后左边一点点运动,之后膝盖慢慢运动,之后再就是头部和胸部,然后是腰部以及臀部,需要注意的是,臀部和腿部往往是向相反的方向展现出一种S形态,继而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孔雀形象。

傣族三道弯基本特征在整个傣族舞蹈中往往是极具美感的,同时也是有一定的规范。比如说,对于舞者的上身来说:第一弯曲的从站,膝盖的弯曲,第二弯曲从膝盖过度到裆,第三弯曲则是上升到了上身。对于身体来说,整个舞者手臂的动作也是分为三部分,从手指到手腕到肘部然后到腕再到肘壁。对于腿部来说,则是两腿进行弯曲,舞者的脚后跟进行弯曲,然后到膝盖,之后再到臀部。

对于三道弯而言,舞者进行舞蹈的过程中对于手型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喷嘴型,就是要对孔雀的嘴巴进行模仿; 比如说爪型就是要对孔雀的爪子进行模仿;再比如冠形就是要对孔雀的头部进行模仿。

因为傣族的百姓生活在亚热带,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以及时间往往会比较多,因此也就有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在舞蹈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反映。

(二)三道弯的动律。因为当地百姓生活在亚热带地区, 这样的自然环境往往会显得较为悠然,继而也就会反映在舞蹈中,呈现出一种稳定、温和以及柔绵的感觉与韵律。三道弯的基本动律往往是要求舞蹈演员的腿部要保持半蹲的状态,舞者的膝盖弯曲进行屈伸运动,但是应当看得到,在屈伸的时候往往是轻轻地,在颤抖着的,但是脚部做出踢的动作就会呈现出较大的力度。三道弯中能够呈现出傣族舞自身所具有的安静以及柔和的规律特征。

对于三道弯动律规范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积极的波动。就是舞蹈演员身体慢慢下沉,直到均匀为止,舞蹈演员的脊背要在此时维持垂直的状态,整个脊背以及脚跟都要下沉,但是上身是直的;其次,旁边起伏状。舞蹈演员在下沉的时候会呈现出左右摆胯的状态和动作,其中重心在单独的那只腿上,这个腿是主力。然后两腿进行重心的调换, 在起伏的过程中对动作进行重复;再次,舞蹈演员的脚部呈现正步起伏状。踢腿的时候,舞蹈演员应当是垂直勾住然后向后进行踢腿的,需要注意的是,演员在进行踢腿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利落以及干净,同时还应当有相应的呼吸状态,往后边踢腿的时候整个身体都应当做到左右的摆动起伏。左腿抬起时迈出右边的胯部,右腿抬起时就要迈出左边的胯部, 这对于傣族三道弯的舞蹈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束语

因为傣族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的百姓不喜欢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继而使整个舞蹈呈现出一种祥和优雅的状态,舞蹈演员的动作很多时候都是维持在一种半蹲状态,这一舞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傣族舞独有的舒缓以及安静特质。

摘要: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舞蹈往往能够对一个民族自身的风格进行真实的反映,尤其是对于民族舞蹈来说,更能传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本文从傣族三道弯的体态、动律等方面分析三道弯的审美特征。

上一篇:高中生自荐信下一篇:干部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