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玩圈活动教案

2024-06-25

体育游戏玩圈活动教案(精选6篇)

篇1:体育游戏玩圈活动教案

大班体育:趣味玩圈

一、活动目标

1.在积极尝试、挑战中,发展力量素质和动作协调性。2.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感知自我跳跃能力及运动水平。3.体验玩圈的乐趣,培养幼儿勇于尝试的能力和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呼啦圈人手一个

2.教师活动前在场地上用明显标志物画出小河的范围,宽窄适当。3.幼儿已有玩圈的准备。

三、活动过程

(一)热伸运动

扭扭脖子,扭扭腰,扭扭脚。

(二)基本游戏活动

1.跳小路(幼儿已有经验练习)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将圈连成小路,幼儿依次从小路上进行跳过,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逐渐调整圈的间距,提高幼儿跳跃难度。根据幼儿活动情况,适时邀请部分幼儿进行动作展示,集体模仿练习。(要求:可采用各种方法跳跃行进,但必须在圈内进行。)

2.套圈游戏(自我能力探索、注意关注方法的提炼与示范)

游戏方法: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判断将圈放在自己身体的前方一定距离,跳入圈内,将圈从身体上套出,继续掷圈、跳跃、套圈依次进行,到达教师指定位置结束。

3.通过小河(能力挑战、注意后期分层游戏)

游戏方式:幼儿根据教师的分组,以每组固定人数,利用手中的圈在小河上连成一座小桥,保证每组成员全部通过小河。

规则:仅限各组每人一个已有的圈进行游戏,除尝试和探讨方法外,通过小河的过程中必须从圈内进行,每圈只限一人站立。

游戏递进:根据幼儿游戏情况,依次减少圈数,增加跳跃难度。

教师组织过程中,根据幼儿活动情况,注意观察幼儿方法的产生过程,适时的组织幼儿示范方法和过程。

(三)结束放松游戏 1.小船渡河

幼儿以圈做“小船”,在小河内自由行进,坐在小船里放松腿部等。2.协助教师整理收拾场地器材。

篇2:体育游戏玩圈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圈活动发展幼儿单脚跳、双脚跳和套圈的技能,提高幼儿的跳跃能力。

2、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3、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圈 小兔头饰 萝卜卡片 录音机及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四散在场地周围,老师扮演兔妈妈

“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我带小兔去外面玩。”

放录音,集体随儿歌做动作:

太阳咪咪笑(双手上举摆动)

小兔起得早(双手拍手)

洗洗脸,梳梳头(做洗脸,梳头的动作)

还会穿衣扣纽扣(自转一圈边做穿衣扣纽扣的动作)

伸伸臂,弯弯腰(做弯腰伸臂的动作)

踢踢腿,跳一跳(先踢腿,后双脚向上跳两下)

天天锻炼身体好(拍手两次,翘起大拇指)

二、玩圈练习:

(一)“兔妈妈”出示塑料圈说:“孩子们,这个塑料圈你想怎样玩,可以套在身上玩,也可以放在地上跳,大家开动脑筋,看谁玩的花样多。”

(二)幼儿分散玩,教师注意观察

小结:刚才小兔们想出许多好玩的方法,有的从头上往下套,有的在腰上转,有的用胳膊转,有的放在地上单脚跳,双脚跳。大家玩的都很好,今天咱们一起来练习跳圈,跳时注意先下蹲再用力跳起,前脚掌轻轻落地。教师示范跳法:单脚跳、双脚跳。

(三)幼儿再一次分散玩

1.自己从圈外双脚跳到圈内,再跳出,连续跳。

2.单脚跳圈,先往里跳后往外跳。

3.几个人把套圈排成一排,双脚连续向前跳或单脚连续往前跳。

三、游戏“小兔拔萝卜”

小兔们分成四路纵队,鱼贯行进。先套圈从头上套下,再沿着弯曲的山路行进,跳过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去拔萝卜。

四、结束:“兔妈妈”:小兔们辛苦了,今天我们学会了套圈玩圈的本领去拔了这么多萝卜,我们回去吃萝卜吧。放音乐集体自由走出场地。

活动反思:

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为了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往往采取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思考。而体育活动本身就和游戏密切相连。小兔跳彩圈,采用游戏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双脚同时向前跳和向上跳。游戏简单、适宜小班幼儿掌握,在游戏情节的贯穿下又不乏单调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掘他们的表现技能和自我满足的情感需求,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感知体育与情感上的共进。本次活动组织后,我们小二班幼儿都开始叫我“兔妈妈”了,孩子们一直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对本次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可说明本次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和影响,孩子们通过游戏情境中的角色扮演、自我表现,使幼儿的自我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篇3:体育游戏玩圈活动教案

一、关于目标的表述形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5页明确提出:“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校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课标》中所有的有关目标的表述,都是使用了“学习目标” 一词。用“学习目标”一词进行表述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本次展示活动的38节体育课教案中,有9节课使用“学习目标”的表述,有29节课使用“教学目标”的表述, 且大部分课的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 如,有较多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用“初步了解……;基本学会……”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

由于学习目标是对于每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评估目标而言,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可以与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区别如下(以初中展示课《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为例):

执教教师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第1次课)一课的技能目标中,将单元学习目标当成第1次课的学习目标(见表1), 由于学习目标没有搞清楚,导致执教教师在这一节课中没有重难点,在课的基本部分,除了讲解示范和“课课练”之外,安排了10个练习,每个练习用时1~5分钟,造成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得不到保证,并由于频繁地调动队伍,练习密度也不够。

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是有明确区别的,在此,笔者针对“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这个教学内容的单元目标表述和第1次课的目标表述分别作了阐述,具体区别见表2、表3。

以上是基于“认知、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是站在教师的角度, 针对对于自己教与学过程的一种目标表述; 学习目标是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在上完一节课后学生能够达成目标的表述,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有区别的,单元目标是学生学习完本单元5次课后将能够达到的目标,而课时目标是学生学习完单元的第1次课后应达到的目标。

二、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炼

本届展示课,有10节体育课的教案没有单独列出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为: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关键动作的练习次数只有5~6次, 没有大量的重复性身体练习,不可能获得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双重效果。如, 《反应速度练习》一课的教案中,教学重点是快速反应,难点是身体快速协调的动作。由于执教教师对重难点的提炼错误,导致5min抢尾巴、9min抓尾巴两个内容的实际练习效果不佳。此外,还有3节课的教案中通篇都找不到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相关文字,甚至其中有一节课的教案中没有学习目标的相关表述。

部分课在突破难点的手段上,没有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分解动作的辅助练习,直接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或者在短时间内安排过多的辅助练习内容。如, 在《反应速度练习》一课中,执教教师将40个学生分成4组,学生等待时间过长,经常出现针对一个练习内容最后几个学生还没有练习,教师又换下一个内容的现象,使练习成为走过场,教师却没有察觉。

三、关于教学流程的设计

本届展示课,只有《前滚翻两腿交叉, 转体180°接后滚翻起立及体能练习》、《双杠:外侧坐—越两杠下》、《单杠骑撑后腿向前摆越转体90°挺身下》、《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2节)、 《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及还原—后摆下》等6节课的教学流程是紧紧围绕着课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的,思路清晰,从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到基本部分的辅助练习环环相扣,保证了重难点突破; 对于技术难度大的组合技术,能够将几个关键的动作进行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组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掌握运动技能。但也有一些课的教学流程存在问题。如,《体操:横箱分腿腾越》一课,执教教师在学生没有学会助跑、上板、踏跳之前,就组织学习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的技术环节,使学生的动作学习出现了明显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上板、踏跳错误,从而影响到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等环节。

此外,一节课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练习和检测练习成果的流程,但是在部分展示课中,执教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了过多的练习环节,挤占了学生在具体环节的练习机会,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一课中,教师安排了10个环节的练习,学生在每个练习当中,练习的次数很少,达不到强化动作的目的。对于该内容来讲,建议安排以下四个练习环节,具体为:躺着投(可以安排在准备部分)→原地垂直投→2人一组5米互相投→罚球线附近自投自抢(球出手快速冲抢,快速运球到5米处投篮点投篮并计算投篮次数、命中率)。练习过程中,手臂基本动作、持球垂直加速动作、集中注意力垂直加速伸臂拨球压腕动作、尝试投篮与检测(冲抢篮板球、快速运球到投篮点投篮)等四个练习,紧扣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有效提高投篮的学习效果。

动作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趣味性、连续性,应巧妙地将单个动作和组合技术导入新课,强化关键技术环节。在新授课中,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普及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师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先展示,学生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主动行为。

四、关于练习密度的问题

本次展示课的教案中,有8节课的教案没有各环节的练习时间分配,有12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的预设,导致教师心中没有时间分配的“一盘棋”,不是完不成练习,就是下课铃声响,基本部分练习还没有完成,造成仓促地集合下课的情况。部分展示课的教案中,在基本部分,每个学生练习的次数只有7次左右。对此,建议在设计教案时,每一个练习内容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具体地讲:第一,练习时间建议达到5m i n左右;第二,练习次数建议达到100次以上;第三,要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知道哪里正确,哪里有错误。同时,教师不要随意中断学生的练习,要重视当堂的巡回指导,即时反馈并纠正错误(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同);或者,可以采取同伴之间的即时反馈, 互相观察、提示、评价,互相纠错,效果也很好。如果能够做到以上3点,学生技术动作和体能练习效果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要尽可能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多练,使学生在练中学,教师在练中讲。40min的一节课,如果32min能留给学生练习,课的密度和强度就会很大,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体能的提高就有保障。如,小学体育课40min,如果是10%的练习密度,学生实际练习时间只有4min;如果是70%的练习密度, 学生的练习时间是28min,28min的练习时间多吗?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现在的成年人租场地打羽毛球,以1个小时为例, 平均练习时间会超过48min,练习密度达到80%(因为他们是花钱买健康)。那么,为什么40m i n的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不能提高到80%,也就是32min的练习时间呢?

课的设计要在新学动作和已学动作之间架起桥梁,因为很多运动技术是由一个一个的动作组成,关联动作、衔接动作、组合动作教学有分有合,这样学生学到的运动技术就容易运用到比赛中去;同时可以从准备部分开始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减少学生学习新动作的困难。

五、关于体能练习的问题

38节课中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课标》第44页有这样的描述:“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 (2011年版)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m i n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min分4个部分, 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5min,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5min内不间断地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部分展示课的准备活动热身还是沿用60年前的徒手操和慢跑,针对性不强,走过场、效果差。如,九年级女生《跳跃:横箱分腿腾越》一课的教案中,在准备活动中,教师安排的热身练习是原地徒手操、行进间徒手操和慢跑,实际上,从体操课的特点来讲,教师忽视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柔韧性等针对性练习,如果能安排有效的纵叉等静力性拉伸,并结合俯撑、 推手、顶肩、分腿的专项辅助练习,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横箱分腿腾越会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反映,部分城市小学生的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23%,中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合格率为33%。如果体育课都能够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中安排行之有效的20~30秒的静力拉伸,就能解决学生的柔韧性不如成年人的问题。

此外,在38节课的教案中,有19节课的教案没有安全提示,只有14节课的教案有课后反思,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

六、大密度、高强度的体育课是发展体能的主渠道

近3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者采用了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法规来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但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是在持续地下滑,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加速下滑的现象。其实,最简单、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将目前普遍存在的10%的练习密度提高到70%~ 80%的练习密度,把每节课的平均心率提高到130次/分钟以上,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重视充分利用每1分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技能、体能的练习。

透过这次展示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四次教育革命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即基于解决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的最大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正是强化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篇4:小学体育教案:《障碍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体育教材,本课是障碍跑的教学内容。障碍跑是一项有难度、有实用价值的综合性技能运动,它是在一定距离内自然快跑,途中用跨、跳、钻、爬等方法越过障碍的项目。此项教材可借助校内外自然环境根据条件在障碍数量上有所增减、可在障碍内容上更换,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障碍物高度或宽度,甚至改变过障碍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均能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内容,从而让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学内容

①障碍跑;②游戏:动物王国运动会。

三、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理解障碍跑的锻炼价值。

②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0%~90%以上的学生熟练运用障碍跑中“跨”、“钻”、“爬”、“绕”等的正确动作,促进灵敏,跳跃,协调等素质的发展。

③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

灵巧、协调地跨、钻、爬、绕过单个障碍物,并能掌握过障碍物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跨、钻、爬、绕的方法连续过多个障碍物,并能做到动作准、速度快。

六、教学器材

录音机1台、头饰41个、盒子4个、小黑板4块、救生圈4个、大体操垫4床、路标8个、栏架4个。

七、教案过程

八、教后反思

每一种模式的策略都有其利弊,在什么环节用什么策略,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看能否使学生得到发展,是否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合作性、主动性和充分性。充分让师生参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本堂课我在上体育课中的障碍跑的教材中,不让学生运用规定动作模式完成穿越障碍,而是让学生积极动脑,充分拓宽动作面,让他们自由发挥.接着采用“比赛教学法”,让学生动作做得好的同学先示范最佳动作,然后分组进行比赛,这样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也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我们上课的内容然后采用“比较法”来提高动作的质量。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比较中体会动作。

总之这堂课:

①学生兴趣较浓,上课比较认真,常规纪律基本达到预期要求;

②有一定的负荷强度,对学生身心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

篇5:体育游戏玩圈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圈活动发展幼儿单脚跳、双脚跳和套圈的技能,提高幼儿的跳跃能力。

2、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3、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圈 小兔头饰 萝卜卡片 录音机及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四散在场地周围,老师扮演兔妈妈

“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我带小兔去外面玩。”

放录音,集体随儿歌做动作:

太阳咪咪笑(双手上举摆动)

小兔起得早(双手拍手)

洗洗脸,梳梳头(做洗脸,梳头的动作)

还会穿衣扣纽扣(自转一圈边做穿衣扣纽扣的动作)

伸伸臂,弯弯腰(做弯腰伸臂的动作)

踢踢腿,跳一跳(先踢腿,后双脚向上跳两下)

天天锻炼身体好(拍手两次,翘起大拇指)

二、玩圈练习:

(一)“兔妈妈”出示塑料圈说:“孩子们,这个塑料圈你想怎样玩,可以套在身上玩,也可以放在地上跳,大家开动脑筋,看谁玩的花样多。”

(二)幼儿分散玩,教师注意观察

小结:刚才小兔们想出许多好玩的方法,有的从头上往下套,有的在腰上转,有的用胳膊转,有的放在地上单脚跳,双脚跳。大家玩的都很好,今天咱们一起来练习跳圈,跳时注意先下蹲再用力跳起,前脚掌轻轻落地。教师示范跳法:单脚跳、双脚跳。

(三)幼儿再一次分散玩

1.自己从圈外双脚跳到圈内,再跳出,连续跳。

2.单脚跳圈,先往里跳后往外跳。

3.几个人把套圈排成一排,双脚连续向前跳或单脚连续往前跳。

三、游戏“小兔拔萝卜”

小兔们分成四路纵队,鱼贯行进。先套圈从头上套下,再沿着弯曲的山路行进,跳过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去拔萝卜。

四、结束:“兔妈妈”:小兔们辛苦了,今天我们学会了套圈玩圈的本领去拔了这么多萝卜,我们回去吃萝卜吧。放音乐集体自由走出场地。

教学反思:

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为了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往往采取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思考。而体育活动本身就和游戏密切相连。小兔跳彩圈,采用游戏的方式,锻炼幼儿的双脚同时向前跳和向上跳。游戏简单、适宜小班幼儿掌握,在游戏情节的贯穿下又不乏单调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掘他们的表现技能和自我满足的情感需求,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感知体育与情感上的共进。本次活动组织后,我们小二班幼儿都开始叫我“兔妈妈”了,孩子们一直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对本次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可说明本次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和影响,孩子们通过游戏情境中的角色扮演、自我表现,使幼儿的自我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篇6:体育游戏玩圈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用圈摆成的图案中练习单脚、双脚、左右脚交替等各种跳的能力。

2、提高玩圈的兴趣,激发玩圈活动中的创造性。

3、学习与同伴商量合作玩的方法。

4、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活动重点:

练习单脚、双脚、左右脚交替等各种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塑料圈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

2、音乐、录音机。

游戏化教学过程:

1、引出主题,激发兴趣:“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儿童乐园表演节目,你们喜欢吗?在马路上开车,可要注意红绿灯。”(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扮演杂技团团长,幼儿当杂技演员,手拿塑圈为方向盘,听音乐在场地四周自由地作边跑边开车,教师用红灯停,黄灯准备,绿灯开的口令为信号,控制幼儿的身体动作,使幼儿准备活动有一个动静交替的过程。)

2、准备动作练习:“杂技演员穿过几条马路,终于来到了儿童剧院,请小演员们跟着音乐来活动一下身体吧。”(听音乐,幼儿手拿塑圈,跟着教师做圈操。)

3、基本动作练习:“我们小演员们已经学会了用圈作方向盘开汽车,用圈做操的本领。这个圈还可以帮助我们练习跳呢!看谁最动脑筋和别的小演员想得不一样?”(幼儿想出多种用圈练习跳的方法,并亲自尝试,教师个别指导,互相启发交流。)

4、“我们请最受欢迎的小演员来表演给大家看。”(个别幼儿示范表演跳圈的方法。)

(1)单圈跳:将一个圈平放在地,在圈里单脚或双脚跳进跳出。

(2)多圈跳:幼儿把圈排成一排,从圈的这头练习用单脚、双脚或左右脚交替等方法跳到圈的那头。

(3)带圈跳:幼儿三四人一组,站在圈里,手拉手,用脚踏着圈向前快跳。

5、增加难度,重点指导:“刚才,小演员们用圈各自表演了观众喜欢的节目,接下来,我们再表演更精彩的节目吧。”(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幼儿自由结伴,将圈摆在地上搭成各种图案,进行单脚或双脚连续跳,左右脚交替跳,左右脚开合跳等跳圈活动。)

6、放松游戏:“杂技表演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欢庆自己的成功。”(幼儿用圈打扮自己,如:用圈放在头上当花环;套在脖子上当项链;套在手上当风车等。听着喜庆音乐唱歌、跳舞。)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发挥作用。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刺激手段。讲授法、提问法刺激听觉感官,示范法、观看法刺激视觉感官,练习法、游戏法综合刺激各种感官……因此,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刺激性。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上一篇:促进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下一篇:老舍骆驼祥子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