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散文

2024-07-03

现实的散文(精选8篇)

篇1:现实的散文

无奈的现实散文

以前听过一句话,人生常恨水东流。那时,我还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春去春来、青春不在时,我才明白。

那一年,我和那初生的青阳打着招呼,说着话语,梦想飞扬在骄傲的心中。会大声的说话,大声的歌唱,不屈的自由充斥了整个天空,还迷恋优美的文字,是一个骨子里刻满了骄傲,那怕是学习超差,依然昂首潇洒的寻梦。

很多年以后,我感觉很长时间,思绪一片混厄,写不了字,听不完歌,内心纠结着空虚和恐惧,我变了,开始冷漠,因为不知所措,亲情、爱情、友情变的随意,莫不关心,诚然我内心还渴望好多我想做想要的,却不过是对回忆的`留恋!

前些时候,仔细的翻阅自己留下的文字,我吓一跳,写的很有意思,只是怀疑这是自己写的吗?从前,我总写一些复古的文字来体现自己的潇潇和特别,自认为李、杜之洒脱、豪情是自己最喜欢的情。

只是如今,梦已不在,只会对着这不平的天下怒骂着,脸上的冷笑嘲讽着自己的现时。原来无形中我已经否定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否定了曾经自以为是的梦。这是否就是很多人认为的成熟?

行走在这物质横流的人间,前景是否艰险,忘却的年华。我放弃了潇洒,放弃了梦想,放弃了傲骨,在孤寂中享受自封的所谓自由。在黑白、真假里迷茫…

所以,我不在是我,从前或是现在,我既想忘,又怎去想念…

只是,只是外婆的笑脸、外公朴素的爱、妈妈的唠叨,父亲的严厉,小妹的欢笑,我怎敢忘,怎能忘…还有那一年茫茫人海中让我心动的你…

我已没有骄傲,不在寻梦,但孤独确保留了,成为了习惯…

人生长恨水长东,恨的确不是那永恒的命运,只是那现实的无奈而已,诚然活不出自己,确不想让这浮生过早的散尽,异或是在天地不仁的世间,在由生到死之间做完这场梦而已…

篇2:现实的散文

1、

人间的现实、人类的生活:以前,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很看好的,也是充满了天真、诗意、美好、善良的的态度,——不过,随着经历与见识的增加,逐渐醒悟:这确实是一个罪恶的尘世,这是一个堕落的凡尘,这是一个欲望的地域!人世的繁华与炫丽是建立在其他生命的血与肉之上的,人们的富贵雍容是踏在同类的躯体之上的,生活中的骄瑟淫逸是建立在对自己灵魂与道德的贱卖之上的……

都说这是一个信仰真空、没有道德、价值观堕落的时代,以前还觉得是一些多愁易感的人儿在杞人忧天,现在越来越知道,一切都可能——那也确实是现实写照。

都说,现代没有大师,——中国也继续需要大师,国人急需要大师、圣哲来指引方向、重塑信仰、恢复价值观!否则,人们之灭亡不久远——而且不是外来的灾祸,而是自作孽之不可活!

以前,自己还天真地想要为拯人类、改善世界做一点贡献;现在,越来越感觉无力与无心,——当然,自己也重来没有放弃过那个念头,但是却渐渐地被生活与现实的尘埃愈埋愈深……只希望,不要被俗世之洪流而吞噬了,也希望不要等到日薄西山、烛残灯灭之时才悔恨昔日之青云已经远去无影了。

他爷爷的.老乌龟,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先生存在下来,——这是生命体存在的必须,继而是活下去——人之所为人,必定是与禽兽大有不同的,所以人是以“生活”的性方式而存在的,——所以只要是一个人,便要活——生活。既然是人类独有的活,当然就自然有其中的规范与限制——其实,自由、安全、简洁、幸福都是需要规范与限制的,否者那一切都不将存在。

不过,当今是娱乐至死、放纵至上、物质第一的时代,追求感官刺激与感觉享受早已经成为天下大势暂时难改,非几人之痛心疾呼可以改善的,其实众人皆知这是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的现象,期望以后会升华、改善吧!——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明智的,因为知道即便自己不顾一切也动摇不了尘世的风貌与人心之秉性(现代形成的秉性),而且还会被世俗厌恶、排挤,所以不会明显地与之泾渭分明、分庭抗礼(那确实是蜉蝣撼大树、可笑自不量!);当然,更不是就随波同流、与之合污了,——即便身在其中、身随污流,也可以保持自己纯净、自然、仁义、傲然之心!——随流而不合流!人只有活着,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纵观孤寂历史大事,少数的牺牲也是必须的——当大众麻木不仁之时,唯有鲜活、翻滚的鲜血才有可能唤醒一点人们的良知!其实,我担心,即便是活生生的鲜血奔涌,也只会被人们当做“电影”来娱乐,甚至被当做炒作的盈利“血馒头!)

人总是自私的,总是只看到自己的欲望与利益,总是只管自己的贪恋而不顾别人的死活!——这是现实,也是他爷爷的老乌龟的生活!

人总是盲目的,总是只管现在的享受、挥霍,不管明天与将来,——恰好理想与信仰便是将来的主宰,所以才会被人们摒弃、厌恶的,——其实,这也是人类的可怜与可悲,那完全是被自己制造出来的压力与堕落而至的!

人总是感性、愚昧的,总是只凭感觉而为,只凭自己好恶——无论思想、行为甚至情感都是可怜的人类神经细胞冲动的奴隶!

呜呼哀哉,人心如此,何有灵药!事已至此、谁可更改!大势已趋,孰可力挽!

嗯,可能自己有一些极端,不能对于俗世有太好的想法,对于凡人不能有太多的希望,对于自己不要有太高的要求,——都是一个个凡夫俗子、血肉之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生活。

淡定……深呼吸……

既然是一个凡人了,还是先生活下来,等自己有力量了,再去拯救需要之人吧……至于更高的一个层次,那还是等到了那个阶段,等有那个能量之后再想吧!不然,看得套高太远,会忘记脚下的路,更会厌恶这淤泥臭气萦绕的凡尘。

希望是自己对世界太悲观了,希望是自己错了,希望是自己主观的……

相信,只要太阳还会升起,人间总会有希望的……

之下,是关于一些人生的思考:

——一些人生哲思

1、何谓人?——血肉之躯,乔装之形,禽兽之欲,做作之为,虚伪之言,贪恋之性,懒惰之习,虚荣之心(不知依旧情意之实?)

2、何谓生?——生死之间,可握之时,前行之中,情意之味。

3、人之本在于心,何谓心?——心,化腐朽为神奇,化低级为高雅,化柔弱为刚毅,化苍凉为情趣,化短促为长久。

4、人生之路——人生立于当下,在于情意(意境、境界),感于流年,存于后世;人生之路,立于此刻,在于前途,念于风月(前进中的风景、情意),存于信念。

5、人生之价值——天地仍苍茫,风雨仍凄凉,是人仍悲怜,俗事仍繁杂,——我自守本心、归然不动,奋进向前、欣赏万物,为人为事、凭心竭力,中庸无悔、逍遥死生。

6、理想之人格——可无泰山之雄躯、娇花之鲜嫩,可无午日之光泽、细水之灵动,可无秋风之任性、金玉之高贵,切不可有臭烂之心、复制之魂、模拟之脑——转瞬百年,渺渺此躯,俯仰苍穹,傲游于世,独一无复!

7、理与情——两者生于一胞而长于两地,前者唯物,后者唯心;唯物以事,唯心以感。(物为心之感物,心为物之所心;无心无感物,无物无所心)

两者之用:理使人生,情使人活;人之凡躯,唯先生,可后活。然,人立于世,毕不同于兽,固不可仅限于生,而冷漠与活,——亦未活者,方是人之为人之真理、实情、旨意也!

8、意境——乃意之境,即心中之域,故非技能、手段等可尽显于表、可完全复制矣! 心通神物,故而意境非凡人各有一意,故境不同。 同一物事,理可同、情缺异,——纵使,表理大情一致,其意境唯看各自造化与修养矣!

故而有的表述,不用尽详,意境之物唯心,——况且心、情之境,本非言语可尽也!基于此,朦胧之中,更显真理、更露实情。

9、人生哲学——对于大众,需要的是与人生、生活密联的哲学,即人生哲学。而哲学如五花八门的商品,繁杂不堪,何以择取?

应立于基本原则之上,择己之所好、取己之所适,——无论何种选择,其根本目的和主旨是使人生活更好,——更自由地独处、与人相处,更顺畅地发展、完善。凡所违背此上目的之学说,纵使不抵制焚毁,亦只能作为随手玩物,切不可深陷其中。

10、人之过错——可以说,人活着,便是一种过错,更奈何人性之繁杂欲念、诸多弱点,故而人非圣贤、皆有过错,——况且,当今之世,色利名势纷扰,诱惑腐蚀狂舞,皆如如影随形、无处不有!孰能免过哉!

人之生便是过,世之活便是错,人生便是一次次的过错的征服与沉淀,——回首来路,多少过错被肢解躺在下面,我们又迈向无边尽的过错,此时亦深陷过错之中!

夫人生之意义何在?便是明智过错不尽、不可断绝,却仍旧力挽狂澜,生之所在、改善不息,迈进不止。

人之情

11、系统的东西是好的,可以简化人们的如凝脂与识记,不过却紧束了体味与灵性,干枯了启示、超越、创新。

12、人与世界的关系——感于物,觉于心,成于脑,出于手,达于口。

13、人啊,终究是一介凡夫俗子,难逃物质和欲望的摆布,——虽然不屑于苟同于世,也无意于物质,却也必须得积极、乐观的从事世俗之事、求取物质,——悲哉!悲哉!

而今,只有现实一点了,竭力争取物质财富,这样自己才有时间与体力从事伟业,同时爱人才会跟着自己,自己的情感与世俗信念才能得以依存。

14、人何以相交、相识、?唯心之孤寂、凄凉也!故需一心相互爱怜、相惜、相伴,亦排解孤寂、无助、落寞。

15、爱一人,何以会伤害此人?因实爱之,故事可忧虑、怜惜之,恨不能以己之身、心、脑附于之上,替之作万事、对万人,故而常常以此伤己之心、痛己之肝,——而当对方知晓之后,又相继伤、痛!

然可避免呼?唯有爱灭、情散,方可不忧不怜,继而无伤无痛矣!此乃人性之悲剧呼?非也,唯人有情,亦人之有爱方为人,——世无完物,爱亦然,有其纯净、自由、强悍、美妙的一面,同时亦有束缚、酷杀之时。

16、心意之交流,唯通过言语尔,然语言乃千年祖先所做,于今之世,意境变迁,且夫人常顾左右而言他——以此疑语言可真切达人心之意呼?人可深切、全面认知一人呼?

人立于世,头指于天,脚踏于地,,心悬于空,落尘六年、枯花残月,人莫不感孤寂凄寒,——即使人在繁华之中、身在众生之地,然无相知、相投者,何以相惜相伴?故而人心仍旧孑然孤悬,凄凉悲寂!

且夫人之凡尘,俗事繁杂、人事庸乱、心事纷扰,无奈琐碎、无聊丑恶者更为生活之常态,——其更添心之悲惨、落寞矣!

由此可知,人世一生,得一知己足矣,纵使脑干涂地、肉体肢解,亦是无悔无怨矣!

然知己乃可遇不可求之天赐也!且夫此时之知己亦非永久之知己,今日坦诚赤心相待,明日或乔装伪行矣!更奈何世事繁多、世情变幻,若知己归为他人之伴,自己又沦为孤魂野鬼——虽知己亦心魂孤游,却受到世俗婚姻之束,而难再相拥、相惜、相伴、相怜!

故而,若大幸遇知己,当结为连理,此乃人心与世俗契约——婚姻——之两重结合也!

17、众生皆知生之凄苦,圣哲与救人于水火,然终其一生殚精竭虑,亦未有尺寸之功——当今众生之贪念、仇恨、悲惨更甚于之前矣!幸好此世无圣哲,可仍人自生自灭,——若圣哲见此境,恐直包头抢地尔,亦不见众生之凄苦与己之无奈矣!——由此,吾亦怜圣哲,而悲众生矣。

18、难道世人真无可救药?凡尘真的无望呼?非也,至少可以先自救,既然救援身边所识、所遇之人,——并非定要惊天动地、舍生取义,可于一句一言之小事起始——星星之光,可成燎原;涓涓溪流,可成江海!

19、既不知生前为何物,生前于何处,死后去何方、成何形,——互补仍其死生,凭其成散实虚?有生之时、所处之地、所遇之事、所识之人,珍之、惜之、爱之、怜之。

20、爱如流水,随着传递、繁衍,细流汇成江河,——虽其形体壮大,但其本源愈渐小,终不可知其本源也!此亦是为何爱之所传递,愈渐淡远。此乃俗世之悲,非人之过也。故而叹息一番便足矣,勿伤神苦悲。

21、轮回——百年一轮回,生老病死,万千年皆如此,无从更改亦无可改换——其空灵之中有主宰呼?其为何样?其于何处?其有尽呼?……既不知,则不知,勿用苦思痛想——带世界成熟,自由顿悟;车到山前,自有前途。

22、慈——悲——爱:亦仁慈之心,可知世人之悲凉,故而更爱怜众生。

23、认知世物,需要限定于一定的距离与时间。太远、太久则恍惚飘渺,不知其形;太近太短则愈见愈疑,不知正误!如一熟悉文字,忽觉可疑,愈看愈可疑!

24、任何智慧与灵性,最终必归于纯净、简洁介、自然、轻松,——可是即便知之,却实难立刻为之,无奈乎人之肉体物念、七情六欲杂乱矣!

25、当发现钟爱的知己变异了,被俗世吞噬了,自己该怎么办呢?

26、灵性与创新不是产生于熟知的境地,而是在有充分的新鲜、未知性之场所。

27、生活从来不缺少诗意与想象,只有心灵的麻木与枯萎,——世界、生活对于你就黯淡、干竭了。

28、意识、思想、情感、生活的很多部分在很多时间都是重复、机械的,不要厌恶、悲凉啊,因为如果没有大量的重复、机械的简约、容易,我们的精力与时间就竭尽了。

灵性、创新并不排斥平凡,——平凡的世界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个人有不平凡的精力,平凡的生活有不平凡的心境,平凡的际遇有不平凡的情调。

29、一次屈服,可能直接导致之后无数的屈服与退缩,——那内心的挣扎与痛楚是一生的魔鬼如影随行!故而,即便尽力失败了,至少不会被悔恨的魔鬼吞噬。

30、生活中最大的困境是来自内心以及与伴侣之间的,——最大的安慰是伴侣的全心的理解、支持。

31、快乐的真谛在于分享,——快乐因为分享而更快乐,分享因为快乐而更分享!

篇3:现实的散文

人们知道世间有归有光这样一个古文家, 多半是因为他的《项脊轩志》, 这一点虽然并非作者始料所及, 却也不是偶然发生的。自古以来, 抒写家人父子的文章就不多, 像归有光这样重情写文章的并不多见。但是翻开《震川先生集》, 我们就会发现, 在其四十卷、六百余篇的文章中, 除了抒情记叙小品外, 还有数量众多内容非常广泛的各类散文, 有很多是关心国运的经世致用之文。归有光的这些散文, 不但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而且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现实有着很强的抨击作用, 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只是这部分散文没有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已。归有光曾多次说他爱读《史》、《汉》, 尤其爱读《史记》。他说:“不喜为今世之文, 性独好《史记》。” (《五岳山人前集序》) 又说:“少好《史》、《汉》。” (《与李浩卿书》) 从这些言论看来, 归有光确实喜欢司马迁, 他的文风也受到司马迁的影响, 富有现实的意义。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传记体抒情散文, 包括《项脊轩志》、《思子亭记》等共26篇“记”;《张自新传》、《俞楫甫妻传》、《筠溪翁传》、《何长者传》4篇“传”;《书张贞女死事》、《书郭义官事》2篇;《先妣事略》1篇, 共33篇;第二类是哀祭体抒情散文, 包括《寒花葬志》、《祭外姑文》、《女二二圹志》等9篇;第三类是书牍体抒情散文, 包括《上徐阁老书》、《上万侍郎》、《与王子敬书》等7篇;第四类是序跋体抒情散文, 包括《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史论序》等10篇, 《贞女说》、《怀竹说》等4篇“说”;第五类是辞赋类抒情散文, 有《冰崖草堂赋》1篇。

一、归有光在一些抒情散文中表达出对世态的关心和志向

归有光具有正统的儒家思想, 他始终追求着儒家“修齐治平”的最高目标, 曾多次表达出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抱负:“余少时有狂简之志, 思得遭明时, 兴尧舜周孔之道。”[1] (P373) 这种积极用世的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使得他的科举之路异常艰辛, 他从二十岁考到六十岁, 整整四十年才以三甲进士勉强进入仕途, 努力实现自己“爱民”的政治理想。“每视事, 吏环立, 妇人孺子绕案旁, 日常有数百人”。[2] (P107) 因爱民之故, 又不逢迎权势, 归有光遭到排挤调任。一些人遭遇此境往往有出世之念, 而归有光却从来没有动摇自己用世的决心。他在许多散文中都表达出了自己救世济民的抱负和志向。他在《沈次谷先生诗序》中说:“余少不自量, 有用世之志。”此后, 他又想在南京太仆寺的职位上做一些文献工作, 但是不幸病逝。归有光从踏上仕途到病逝, 经历了一个理想最终破灭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他的抒情散文中, 表现出了怀有希望、愤怒到最终遗憾无奈的情感宣泄。

《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送同年光子英之任真定序》、《送陈子加序》、《送昆山县令诸侯序》这几篇序为作者刚刚考上进士, 面对未来想有大作为的作品, 或是朋友返家写的送别之作。在其间, 归有光为了鼓励同年的朋友清廉爱民, 抒发了自己为官之后的壮志满怀的心情, 《上徐阁老书》更是抒发了自己为国效忠的热情。

明中叶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归有光在一些散文中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予以了无情的批判。在《送摄令蒲君还府序》中, 他认为:“徒疾视其民, 而取之唯恐其不尽, 戕之唯恐其不胜, 民俯首不敢出气, 而闾巷诽谤之言, 或不能无。如是而曰俗之不善, 岂不诬哉?”归有光认为人民是无法说出自己的心声的, 都是俯首而不敢说话, 不允许有所不满, 否则会被判罪, 称之为“不善”。像这样的文章, 如果说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 为百姓说话, 是并不为过的。像归有光这样一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物, 会从心底生出这样一个公正的想法, 在当时的社会, 无疑是标新立异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 归有光在一些散文中, 对“大户”与“小民”的态度是十分分明的。他的文章不仅反映人民的疾苦, 而且特别偏爱“小民”。为了优恤“小民”, 归有光苦口婆心地告诫“大户”。历来做官的人是不敢轻易得罪“大户”的, 然而, 归有光竟然说出了这样的告示, 对于“小民”的处境予以深切的同情, 而对于“大户”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加以鞭挞。此外, 归有光进一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的封建统治者, 在《送县大夫杨侯序》中直言:“今民流而田荒芜, 处处有之。……天子兴致太平, 制作礼乐, 一宫之废, 动以万计, 有司奉意承命, 未尝告乏, 而独不肯分豪少捐以与民”。[1] (P370) 这样鲜明地偏重“小民”而揭露“大户”, 是违反封建社会官场的常规的。所以, 我们可以推断, 归有光是毫无做官的常识的, 如果是老于官场的人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告诫。也正因为此, 这样的“一介书生”, 具有凛然的正气和大无畏精神, 才能写出这样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

不仅如此, 归有光的散文还有更为广泛的涉猎,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虽然都在积极地入世, 考取功名, 但在多次挫折后, 对于科举的毒害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在《与潘子实书》中指出:“科举之学, 驱一世于利禄之中, 而成一番人才世道, 其敝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 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 缠绵萦系, 不可解脱, 以至老死而不悟”。[1] (P374) 这些文字, 是归有光有感而发的。一生致力于考取功名的归有光, 却以此文字来做劝戒, 在当时的条件下, 对科举制度进行尖锐的批判, 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另外, 归有光的思想鲜明地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 但是他能对某些封建的理学思想有所批判, 例如他在《贞女论》中提出:“女未嫁人, 而或为其夫死, 又有终身不改适者, 非礼也”。在理学氛围笼罩下, 归有光对传统的贞节观念提出了挑战, 是很不容易的。

二、归有光怀念亲人、记叙琐事的抒情散文表达出来的现实意义

归有光的这种感情主要集中在他对于逝去的母亲、妻子和儿女, 以及自己的亲朋好友的怀念之中, 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祭外姑文》、《世美堂记》、《女如兰圹志》、《思子亭记》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家喻户晓的《项脊轩志》。作者通过“记轩”、“写人”、“论赞”、“补记”四个片段, 以“多可喜, 亦多可悲”作为两条抒情的线索, 抒发了他对项脊轩的感情, 对先母的感情, 对乳母之情, 对祖母之情, 以及对妻子之情, 其中充满着爱与温柔。特别是在结尾处写道:“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树已经亭亭如盖, 而亭亭之人何在?读到这里, 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这样一种超越时空的生死幻化之感。

归有光的这些怀念亲人、记叙家庭琐事的抒情记叙文章, 从散文的表面上看, 似乎没有涉及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归有光的散文没有反映宽广的社会现实, 这也是有失偏颇的。首先, 从社会情况来看, 明中叶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在思想文化领域, 随着平民阶层的出现, 人们的民主意识、平等思想开始孕育, 人们开始重视个人、普通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归有光写出了包含真情实感、清新自然的感人之作, 这些抒情散文以亲情、眷情、人情打动着读者, 为散文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其次, 归有光这类抒情散文的出现, 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一生仕途坎坷, 个人、家庭生活也极为不幸:八岁丧母, 中年两次丧妻, 爱子及两个幼女也先他而去,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少年丧母、中年丧妻和老年丧子, 然而这些悲剧都集中在归有光的身上。归有光以自己的切身感受, 抒写了追念故人、具有真情实感的抒情记叙小品, 催人泪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如果说, 先秦散文以叙事见长, 唐宋散文以抒怀取胜, 那么, 归有光的散文, 就开启了明清言情散文的新天地。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 从日常的琐事可以看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 正是以细腻的笔法, 写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内容, 真挚情感的宣泄是前所未有的, 具有开拓性, 从小的层面看到了大的社会状态, 这是对中国散文题材的拓展、创新。

三、归有光抒情散文贯穿的《史记》实录精神

史学和文学巨著《史记》对于归有光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史记》最根本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始终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以真诚严谨的写作态度, 真实的史实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就了《史记》的这种实录精神, 使其成为历代散文创作者遵循的范本。归有光主张散文要有真情实感, 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寒花葬志》中, 正是对真实的日常生活的记叙, 以朴素的语言抒发出自己内心最深沉的思亲之情, 不论是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 其间显露出的真实, 正是归有光对《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继承。

在人物刻画方面, 《史记》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语言的运用和典型事例的手法塑造出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而在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中, 不论是持家教子的母亲、体贴贤惠的妻子还是活泼可爱的女儿, 这些人物都成为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 《史记》注重人物描写的手法无疑对于归有光散文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归有光的散文《寒花葬志》, 主人公不是归有光的亲人, 也非他的朋友, 而是妻子的一个随嫁婢女, 按当时的情况, 死了不过只是填沟壑而已, 按照传统的观念是没有什么值得去写的, 但是归有光好好安葬了她, 又写了墓志, 从该女子初来的容貌装束、吃饭的神态等日常生活细节, 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寒花的音容笑貌、衣着体态。在《项脊轩志》中, 作者则是通过“儿寒乎, 欲食乎”这简短的两句话写出了一位慈母的形象。归有光的细节描写, 正是对描写人物史记笔法的成功运用, 使得他的抒情散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史记》常常以简约质朴的语言营造出独有的氛围, 在归有光的散文中, 作者运用的语言是没有雕饰的, 更没有华丽的辞藻, 然而平淡的语言没有削弱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如《女二二圹志》是一篇语言朴素的抒情小品, “吾女生既不知, 而死又不及见”等营造出了催人泪下的凄惨氛围。[3]此外, 《史记》独特的笔法在于长于叙事, 与此同时, 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寒花葬志》虽然为寒花所作, 但是文中反复提及亡妻, 表达出作者怀旧念妻的凄楚情绪。《项脊轩志》开篇对项脊轩周围环境的描写, 看似平淡无奇, 却恰恰反映了作者高洁的志趣, 接下来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又显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 最后对夫妻相处旧事的回忆, 显现出了无限凄婉的感情。这些文章从头到尾, 平常的琐事流露出缕缕真情, 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归有光抒情散文的《史记》精神, 造就了他的作品的独特风格,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他的散文并非题材狭窄, 而且反映的社会现实相当广泛, 虽然和《史记》相比, 并没有恢弘的气势, 但是正因为其间史记笔法的运用, 归有光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散文题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拓宽了散文的领域。其抒情散文中折射出来的现实意义, 使得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摘要: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涉及面广, 其中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世态关注, 追忆琐事、怀念故去的亲人, 抒发真挚情感的抒情小品。在这些抒情散文中, 《史记》精神和笔法影响至深, 随处可见其间折射出来的现实精神, 这种反映现实的风格造就了归有光在中国散文史上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归有光,抒情散文,《史记》,现实精神

参考文献

[1]郭预衡.历代散文丛谈[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2]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M].齐鲁书社, 1996.

篇4:荒诞的现实,现实的荒诞

说到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似乎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习惯了在“第六代”导演开创的电影版图上安营扎寨。比如贾樟柯。

在贾樟柯电影的延长线上,我们不仅看到过诸如《Hello!树先生》(2011)这样的故事片,甚至一些纪录片也时常让人联想到贾导的电影语法和腔调——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电影《我的诗篇》(2015),即是一例。而贾导十年前以《三峡好人》(2006)叫板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举,竟也在日后被验证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电影宣发模式;不少小成本影片往往因着“悲情”、“逆袭”之名,也能如愿在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换句话说,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的功成名就,既为年轻影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电影经验,同时也为他们打通了一条与观众交流、与市场相处的生存之道。

刚刚三十出头的新人导演忻钰坤,曾在《心迷宫》上映前的一次采访中同样坦言:“有段时间特别迷贾樟柯,他让我看到了电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可接着,忻钰坤补充道,“但他拍的是年长于我的那代人的印记,感觉还是有隔阂。”对于怀揣电影理想的创作者而言,这种隔阂感似乎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会时刻提醒着你,不要轻易搭上他人电影经验、生活经验的“顺风车”,而错过亲自走进现实迷宫的入口。

《心迷宫》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村子里的一具殡棺,因为各种各样的离奇理由,竟被先后摆在了三户人家的门口;随着剧情的层层发展,观众看到,这具殡棺既隐藏着人心,也拷问着人性。从题材上讲,这部电影自然与“第六代”导演初出茅庐时纷纷选择的私人经验不尽相同;在手法上,更是和如今早已被中国电影习以为常的“来料加工”相去甚远。不妨说,是那种迷恋与隔阂并存的感觉,让忻钰坤确定了自己的电影创作方向。因为迷恋,忻钰坤找人东拼西凑来一百多万元钱,没买房、没买车、没买股票,也没买热门IP,而是老老实实地整出了一部电影处女作。因为隔阂,忻钰坤干脆卸下了作者论的包袱、撕掉了文艺片的标签,反倒借用起类型片的外壳,为观众打磨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来。

《心迷宫》看似荒诞不经,据导演所说,却是由一件有根有据的真事发展而来。但纵使一具殡棺更换三户人家的真事如何堪称“奇谭”,想要让影片最终显现出荒唐气息、散发出黑色幽默,则完全取决于导演的功课。毕竟,生活有生活的逻辑,电影有电影的章法。一旦切除了生活自身的肌理和纹路,把人物、事件随意搁到镜头底下,恐怕最老到的导演也没办法把故事说圆;反过来,即使再精彩绝伦的故事,一旦坐实到生活当中,总难免让人觉得失色了几分,也是同样道理。忻钰坤叫人刮目相看之处恰恰在于,他用一种严谨而精巧的结构,将这个从现实迷宫中探寻得来的故事,建造成了一座影像的“心迷宫”。

与《心迷宫》类似,演员陈建斌首执导筒的电影作品《一个勺子》(2015),也向观众展现了一个颇具荒诞色彩的现实故事。“勺子”在西北方言里,就是“傻子”的意思。陈建斌拍摄的这个故事,正是从主人公拉条子遇见“勺子”的时候开始的。

这部影片的开场,是固定机位拍摄下的一处临时舞台,穿着花花绿绿的演员对着台下满满当当的乡亲们热闹地表演着节目——这种小县城里的舞台演出,如果我们没在商家促销的现场亲身碰见,也总会在贾樟柯导演曾经的一些作品里看到。而在这样的一个开场画面当中,银幕上下的观众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有趣的镜像关系,电影中的舞台自然成为了这双重观看的焦点所在。但导演陈建斌显然没有兴致去讲述一个发生在人造舞台上的故事,很快,我们看到镜头切换到了舞台底下,主人公拉条子正一个人坐在那儿吃着干粮,在他身后站着讨食的流浪汉,便是勺子。

《一个勺子》是根据河北作家胡学文的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而来。除了对片名做出修改,导演陈建斌还一并将故事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从宋河、黄花,改成了拉条子和金枝子。而电影的这个开场也和原小说的开头有着不小的区别。小说里,主人公是在回村的路上忽然遇见勺子的:

“回到村庄时,日头正往另一个地界缩。余晖被树梢摇落,如受伤的蝴蝶,虽竭力飞舞,终是隐散在寒风中。几天前下了一场雪,路已经变得瓷实光滑,但踩上去,仍怕疼似的咯咯吱吱叫。跟在宋河后面的人忽然挥舞胳膊,像驱赶什么,咻咻叫着往前冲。宋河正要提醒,他已仰面摔倒。一动不动,像冻硬的鱼。宋河疾走几步,俯下身。鼓凸的眼球卡住了似的,脏污的脸上却浸着笑。宋河生气了,猛抬起脚,却又缓下来,只是碰碰他。你这个傻家伙,吓我一跳!”

不难发现,电影的开场片段,为整部作品重新确定了叙事的节奏和风格,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和片名的改动一样,透露出了导演试图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抵达现实深处的用心。在这部电影里,陈建斌几乎将所有的笔触和全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主人公拉条子身上,即使是拉条子和勺子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对手戏,很多时候看上去,也都像是他自己在和自己较劲。

和《心迷宫》中的那具殡棺一样,《一个勺子》里的勺子,也可以看成是这部影片铺陈人物关系、展现生活图景的一个切口。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是勺子替代了剧中从未出现的儿子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拉条子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遭遇生活变故时的无力挣扎和现实痛感。而这样的故事与表达,不管从哪个层面,都与今天中国的主流电影显得格格不入。《一个勺子》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于,它用简练的视听语言和诚恳的现实主义态度,为我们的银幕贡献了拉条子这样一个看似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而四处碰壁的独特角色。

但与其说,拉条子是因为自己老实本分的性格又或者是单纯善良的农民身份而处处遭人欺负,俨然变成了这世上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倒不如说,在他的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两种生活逻辑的碰撞。电影里的拉条子,去镇子上的店铺里打电话,他也会随手抓走人家的一把瓜子,贪贪小便宜。但当有人领走勺子,用信封装着钱要感谢他的时候,他却迟迟不肯收;即便是在众人的劝说下勉强收下了这钱,他回到房里也只是将那信封随意地搁在电视机上。而拉条子对于瓜子和钱的这两种态度,透露出的便是他与旁人截然不同的处事原则,是他自己一生所遵循的伦理道德。也正因为他坚守着自己的生活世界,当他费解于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来冒领勺子时,邻居老板时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人生就是这样”并不能将拉条子说服;而他也才会拼命去追着大头哥的汽车,硬是要问一句,“这是为什么?”

篇5:现实的纠结散文

现实生活纷纷扰扰,人情冷暖,无不牵引着人的思绪,在社会这样一个大舞台,几度真实,几度沉醉,华夏数千年历史,铭不尽其中的一端,在种种不满,不得意的跟前,很多人往往会将‘纠结’这一词挂在嘴边。然而,人为什么那么纠结?

关于‘纠结’的说法,古已有之,并非近期被某些好事者创造出来,但在往昔无尽岁月里,它始终以不足道的频率出现,将之正式搬上银屏应该归功于的的一部动漫,当时,一个角色大呼“纠结啊”,情景极富感染力。由于收视率等原因,这个词被N+1次疯传开来,无论是否达到了纠结的程度,总而言之,它在人群交往中潜移默化地被更多的人接受。

古代关于‘纠结’的使用,可考的最初源于《后汉书、皇甫张段传赞》:“戎骖纠结,尘斥河潼。”而后李白、刘基也有部分诗句中用到,诸如“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思纠结而不抽兮,意恍惚以震悼”。但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痕迹,这一词实在谈不上风靡。

在比较正统的解释中,‘纠结’意指难于解开或理清的缠结,有时也做相互缠绕来讲,而现今很多人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此番比较‘原生态’的解释。但凡心中觉得不顺畅、不通泰或是不平静的瞬间,都会将之提了出来。

80后,90后,甚至于00后,都习惯于将‘纠结’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或文化现象,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其原因更多指向于它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买鞋子时买到了不对号的鞋子,考试被发现作弊,切菜切到手指,夫妻关系紧张,工作被炒鱿鱼,甚至连喝水时被呛也能用得上‘纠结’,继而‘纠结’广泛覆盖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不难看出,纠结的现在涵义多方倾顾于想放得开而又不甘心情愿的想拥有,无能为力的,无法表达的情绪状态。

事实上,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心中拥堵,闭塞情有可原,之所以走不出思想的误区,是因为自己太在乎眼前的得与失,比如掉了一个鸡蛋,应该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出现类似的情景,但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选择自怨自艾,非得把它放大到失去一个养鸡场那样的程度。纠结是自找的,并没有谁来强加。

篇6:现实的人生感悟散文

人到老年,不被争权夺利所扰,不为金钱美色动心,不乞求鲜花掌声,不羡慕洋楼别墅,知足而常乐,常乐而无忧。无忧而心如暖阳,悄悄地升,静静地落,自有一份温馨。不为物累的`心甘情愿灵,美丽而宁静,洒脱而自如,实在是令人开心的老年生活佳境。

人到老年,即使你有幸能拥有智慧、财富、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东西。但是心灵却整日碌碌,形如劳蚁,这样的老年,绝不是快乐的老年,幸福的老年。真正幸福的老年应当:承认老,却不服老;自娱而不自怜,自信而不自弃,去浮躁,存从容,弃浮华,留朴素;面对滚滚红尘,我自淡淡若素;给心灵留一片静土,让灵魂获得安宁,才是老年生活的最高境界。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当生命的车轮驶入生命的秋季,即使你不富有,也不尊贵,但是却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境:洒脱、潇洒、自在、安详。心灵没有重荷,宁静又淡泊,这样的老年生活,才会像古希腊谚语中所说的那样:晚秋的秋色是最美。

篇7:从梦想到现实的散文

推迟的第九天,终于来了。

蓦地,好像就是转瞬间,心一下变得安静而清冷。

也似乎少了些往日的灼热与冲动,真正的由内而外的安静,像真正的、重新做回女人。

真是这样的吗?真是生理的些些变化引来心理的变化吗?还是燥热、阴沉的,密不透风的昏暗天空的颜色?

今日的我是如此这般沉静而安稳,那往日的我是否多血症的、时常出于亢奋而神经的边缘呢?

热情冲动的,又不管不顾的,心中只有自己,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爱憎,自己的一切。

没有深度,没有内涵,大众脸谱化的一女人而已。

一直是这样的,只不过有时稍稍遮掩了下,而有时毫无修饰的、却以为那就是真正的自己。

或许那也是,只不过偶尔像今日这般,煞地变得异常理智与冷静,突然觉出之前自己种种的可笑与可叹来了。

人的身体的成长是一阶段一阶段的,人的心理的历程呢?或许也是。

其实那样,也不是不好,也不算全错,至少毫无心机的、傻傻乐活着,只记得生活里的好与美,而想着如何去让自己的生活更好更美了。虽然自私,虽然狭隘,虽然看起来某些作为与想法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但那时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也就是对的了。

而比起此刻,又变得冷静善感而多愁,那会也算真正的快活过了。

人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生活的、精神或心理的`调调,适当变化下,甚至装疯卖傻、堕落麻木下,意外的,或许也能收获一些东西。

虽然那看起来很没深度、很不含蓄、很不淑女,很有些夸张兼卖弄嫌疑。

其实不是。只是那个时段、那个时段的生活、那个时段心情的正常产物而已。

当那些或亢奋激昂或小小女人心怀左右的时刻,那时是不知那刻的可笑与滑稽的,只有在心意一旦真正的安静平稳后,才陡然发觉:哦,原来我曾那样的呀,真是疯狂与狂热,真是有一股不怕虎的牛犊精神。

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此刻的安静与内敛更衬出之前的张扬与活力四射,此刻内心静谧更衬出之前的肤浅与粗糙罢了。

都是一个人,都是自己,只不过不同时间段呈现的不同的自己罢了。

心理的作用,生理的作用,还有自身外部的环境。

或许也可称之为自然而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

有些阴沉的下着小雨的天,淅淅沥沥,雨点温柔细腻。烦躁闷热,一个不像夏天的夏天。

突然我好像又变了一个人,貌似深沉装,变得有些理性的感性。

始作俑者,谁?蛰伏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抑或这样的天?

相同的是,我依然很好,或许更好。

因为两个我正完美统一于我的躯壳内,我更是我、更接近我自己了。

为什么之前那一连串的日子我始终纠结在一些俗世的纠缠里,而越来越变得琐屑与庸俗呢?

意识里,失去一些什么,注定会变本加厉的找回一些什么吗?

其实我并没有失去什么,那些喜欢的、爱的,始终就在那呢,只是因为不敢承认,不知该如何回报而故作潇洒与麻木,视而不见,让心亲冷,让琐屑的平庸与畅快遮掩住一些什么。

其实生活本该如此,我们本该都如此!

于是,愈发的陷于庸俗化的泥沼,而沾沾自喜,而乐此不疲。

而,在今天的这一时刻,蓦然又变得有些清醒自知,蓦然的又回复从前的一些状态。

或许又是新一轮苦恼、忧烦征程的开始。

至少,此刻,依然很好!

或许一直的,我们都会很好。

心思的清淡,带来身体的懒散,燥热郁闷的天,让人清晨就昏昏欲睡。

与他商量,中午有剩饭,但不多,可以在家吃的。

他怕饭不够吗,说买一份盒饭算了。

有点嗔怪他,怪我做饭不好吃了。他说不是。其实心里头再说,好啊,也行。最夯也说,好,你自己买,好不好。

当然好了,他当然会同意,是他自己提出的么。

但晚上的菜要买,最好丰盛些,不要多,要精,送那边,儿子吃。排骨烧萝卜,最好还有鱼,再一个生菜就行了。

懒散,有点不想动,附近买吧,趁早,要不,排骨没了。

今天依然从容,依然会很好。

篇8:现实的散文

文艺复兴之前, 绘画的主题基本上是为教堂服务的宗教主题, 或者是为达官贵人服务的用来表现上流社会的贵族宫廷绘画。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绘画开始追求真实的比例, 注重数的美学, 比例结构上受到解剖学的影响而更加追求精准, 在内容上也开始刻画现实中代表力量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但这里对人物的塑造仍是带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理想主义。到17世纪, 伦勃朗将绘画的内容真正地回归到现实, 平民、旧物、屠宰场等都可以成为他绘画的主题, 现实生活开始被划入绘画的题材。但他这种追求自由表现的形式并没有在当时受到大众的认同, 甚至遭到排斥。到了19世纪, 这种对绘画与现实的理解被视为主流, 现实作为艺术的元素才逐渐被大家接受。直到20世纪之后, 仍然有很多艺术家将目光放在了对现实的重视上。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中期产生的艺术思潮, 又称为“写实主义”。早在16、17世纪, 卡拉瓦乔、维米尔、夏尔丹等许多画家的作品中就带有现实主义的因素, 但现实主义绘画运动的明确确立则是19世纪中期, 库尔贝在巴黎因其作品被世博会拒之门外, 在展览的附近搭起了“现实主义展览馆”的棚子, 展出了自己的多幅作品, 同时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 将描绘真实生活视为创作的最高原则, 自此现实主义便被大家熟知起来。

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 歌颂劳动, 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 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 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 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的青睐。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是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 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奥诺雷·杜米埃的《三等车厢》、居斯塔夫·库尔贝的《筛麦的妇女》、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二、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5年后, 即20世纪60年代初期, 法国产生新现实主义。当时法国因阿尔及利亚战争而忧心忡忡、躁动不安, 并且面临着戴高乐重新掌权的政治局面, 处于真正变革的边缘, 新现实主义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1960年4月, 在雷斯塔尼的组织下, 阿尔曼、伊夫·克莱因、雷蒙·汉斯、弗朗索瓦·杜弗莱纳、雅克·维尔格勒和让·坦戈利六位艺术家在意大利米兰的阿波里奈尔画廊联合举办了一个展览, 雷斯塔尼为展览撰写了一个题为《新现实主义者》的前言。这份文字被看作是这个团体的第一份宣言。同年10月27日上述六位艺术家与雷斯塔尼、达尼埃尔·斯波埃里和马夏尔·雷斯一起签署了符合宪法的组织宣言“新现实主义宣言”。在宣言中他们给新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新现实主义等于现实的新的感知领域》 (Nouveau Realisme=nouvelles approaches perceptives du reel) 。1

新现实主义是抵抗运动的产物, 它是一群经过反法西斯斗争洗礼的进步作家、艺术家的组合, 以争取社会进步、民主、平等为思想旗帜, 以忠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和面临的现实为艺术纲领的艺术运动。新现实主义重视现实的地位, 将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在创作思维和手段上展现了极大的延展性和空间性。伊夫·克莱因的滚筒绘画、阿尔曼的集成艺术、克里斯托的捆包艺术、塞萨尔的压缩艺术、斯波埃里的实物画, 坦戈利的机动装置、德·圣法尔的射击行为艺术、雷斯的拼贴画、汉斯、维尔格勒、杜弗莱纳和罗泰拉的剥贴艺术、德尚的布料集成艺术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态度:

新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现实, 在对待现实的态度和方式上, 二者有所重叠, 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 两者都主张对现实采取尊重诚实再现的态度。

现实主义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 将日常的生活、自然的风光搬到了画面上。尤其是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使其对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其抛弃了绘画只为权高位重的贵族阶层服务的思想, 反对当时学院派所提出的“高雅”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坚持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他们的生活与斗争, 都是画面的一部分甚至是主题形象。艺术家做到了对现实的诚恳尊重的态度。尊重和反应现实是其作画的前提。现实主义的本质应是其精神所在, 主张艺术要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 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

新现实主义在过了几乎一个半世纪之后开始重新拾回对现实的诚恳态度。在绘画的发展历程中, 经历了写实主义的止步以及与之相反方向的抽象主义走向极端的概念、观念主义, 新现实主义开始重回现实、正视现实。新现实主义意识到我们的艺术最终是要反映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 或者说现实就是艺术的组成部分, 二者是不能分离的。现实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是艺术的元素。一些艺术家更是运用生活的物品进行直接的创作, 将现实的元素发挥到最大。

其次, 两者再现的现实是不同的, 但都是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实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变革时期, 其社会阶级的差距很大, 底层人民的生活很贫困。

19世纪30年代, 欧洲社会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巨大变革, 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政权日益巩固和发展, 同时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和丑恶面目也日益暴露, 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对19世纪中叶及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者的空洞呼唤和抽象的抗议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作家们从理想的天空回到“坚实”的陆地, 深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矛盾, 批判现存秩序。

现实主义再现了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 是对资本主义剥削现状的批判以及对劳动者困境的同情, 是站在伸张正义的角度, 去代替这些劳动者说话的。

而“新现实主义”则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文化意识形态。它面对的“现实”是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概念。这些艺术家在当代的自然中寻找新的方向, 这个当代的自然, 就是机械的、工业的和广告的洪流, 艺术家们将各种人造材料、物体或碎片、工业废弃物、社会流行符号等元素重新装配组织, 赋予新的艺术概念。

新现实主义是在再现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情况。艺术家更多地是去再现自己选择的一种现实事物, 并由此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互动。他们可能反映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时事政治。他们并不是直接站在攻击的一方, 而是提出问题, 并引起大众探讨这个问题。

再者, 二者对现实题材的把握及态度仍有很大的不同。

现实主义基于其19世纪的背景, 是为了反抗资本主义统治阶层的剥削, 强调普通劳动群众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其真实生活的困苦状态的描绘, 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弊端, 并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其实它包含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与人文精神在里面。其重视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力作为“人”的尊严, 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最普遍的广大群众的态度和心声, 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震撼。

新现实主义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抽象主义之后重新重视现实的力量。在战后的法国社会, 政治局面还不稳定, 人们对现实社会还是有种不安定感。尤其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快速的信息传达、复制品的大量应用在快速的社会越来越流行。这种不安也越来越扩张。艺术家将新现实主义的精神定位在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以及再现历史上。现实之于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仍然是强有力的批判武器, 但是其更多的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元素的直接选用, 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及联想。新现实主义等于现实的新的感知领域, 新现实主义即是真实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在这里, 有时新现实主义并没有直批判现实, 而是让观众去关注和重视现实, 其自己发现更多的思想和观念, 更具有不确定性。

最后, 二者对“现实”的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采用的是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将劳动者的劳作或生活状态的画面按照正常的比例以及一定的三维空间关系的创造放置于画面上,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来表现其丰富的情感, 抒发艺术家对现实状态的情绪。一般采用形式仍然是传统的架上绘画。

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有很多, 并且好多是横跨很多流派的, 其手法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基本上脱离了架上绘画的框架。很多艺术家采用对现成品的应用, 将现实生活中的使用物品直接用于创作中。通过集成、挤压、实物组装等方式来反应真实的生活。新艺术家们将各种人造材料、工业废弃物、社会流行符号等元素重新装配组织, 赋予新的艺术概念。新现实主义以“采撷与捕捉”的方式创作, 他们大多采用抽象的手法去表达对现实的感受, 很多艺术家追求的是观念或者行为的艺术, 以此达到让观众思考的目的,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的画面表现。

四、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思潮对现实的“寻根”态度的历史原因

首先其历史背景都是人们现实的生活受到一定的不安因素的威胁, 其需要有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和存在感。现实是人们生活的环境, 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元素。艺术家将现实用于艺术的创作中, 就是要引起观众更加深刻地共鸣, 从而才能够去思考艺术背后被赋予的精神内涵。

另外, 新现实主义对现实点的回归态度一方面受社会背景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抽象主义走到了一个极端。20世纪抽象主义发展得越来越迅猛, 在这条主线上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主义, 在画面表现上, 由最初的抽象概括到后来的强调线自身的美感, 画面精简到一定地步之后, 艺术家开始思考艺术接下来的走向。那就是艺术要直接回到生活中, 我们不用为了艺术而艺术, 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都是艺术, 新现实主义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

五、二者对“现实”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的原因

二者的创作过程虽然都是来源于现实, 但是表现的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由于材质限制的原因。现实主义的架上绘画表现还是受到原本传统绘画的影响。传统布面油画是一直流传下来最具表现力的绘画方式。新现实主义则由于有之前的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思潮表现形式的铺垫, 将画面搬离二维的平面, 走向地面或者走向装置的类型, 由于其艺术家的跨界领域广泛, 很多艺术创作也会带动其他流派的创作手法。

其次是在画面的叙事方式上。现实主义在表现画面上仍然是剧情式或情境式的绘画语言, 这是传统绘画的主要语言形式。但是新现实主义则摆脱了这种形式。新现实主义主要还是注重观念的抽象表达。其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各个思潮都有涉猎, 无论手法有何不同, 他们都不局限于对故事情节的叙事, 而是想要通过对物品的使用, 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以此达到其艺术创作的目的。

六、总结

这两种思潮相隔了一个世纪,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对现实的第一次正视, 为寻求现实生活的尊严、人格的尊严、真实的生活而努力;一个则是在20世纪下半叶抽象表现之后力求回到现实生活并从中发现和寻找灵感。无论艺术的道路怎样发展, 现实终究是与人最为相关的一个链接。精神上的升华更需要有现实的保障, 这也许就是无论思想能够发散得有多远, 最终都会回归到最初的基础——现实中来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王端廷.新现实主义概述.2011-02-21.http://art.china.cn/voice/2011-02/21/content_4019469.htm

[1]范磊.用抽象的眼光看待具象的事物——论新现实主义画家帕尔斯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月1日)

[2]袁爽.法国新现实主义及其绘画语言.群文天地2010 (10)

[3]杨立元刘艳丽.现实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新现实主义”思潮论.唐山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2005 (06)

[4]王瑞延.新现实主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6-1

[5]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7/16/c_12340869.htm

[6]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00518/n13418.html

[6]http://art.china.cn/voice/2011-02/21/content_4019469.htm

上一篇:12-13第1学期校办室工作总结下一篇: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免试生招收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