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2024-06-03

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精选6篇)

篇1: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如何在新常态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总书记首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并对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对于我们能否在经济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一要深刻领会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习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因,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与时俱进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方略和重要遵循。如何 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增强做好我市经济工作科学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关键,我们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正确认识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正确认识今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我们必须准确领会习总书记“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部署的各项任务上来。

二要明确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发展思路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同时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乌兰察布如何在“三期叠加”和经济持续下行的复杂形势中继续砥砺前行?今年1月份召开的乌兰察布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了明确回答,那就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市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即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着力建设六大基地、突出五个支柱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跳出”乌兰察布寻找发展 新机遇、新产业。做好“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这是市委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对全市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全市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而提出的新任务。

三要抢抓新机遇实现全市经济新跨越

新常态就是新机遇。新常态中既面临着新挑战,又蕴含着新机遇。当前,我市同全区、全国一样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处于重大调整和重构时期,同时也是重新洗牌、各显身手的最佳时期,这为我们顺势崛起、赶超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针对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的深度调整,乌兰察布市要跳出当地放眼全国、全球,把发展定位在打造蒙晋冀长城金三角、融入京津冀、对接俄蒙欧三篇文章上,以此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战略。同时更要正确地审视和发挥全市优势,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把围绕首都、依托首都、保障首都、服务首都、得益于首都作为发展定位,着力建设能源、绿色农畜产品供应、高端化工产业、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及承接产业示范“六大基地”,突出电力、氟化工、电石化工、石墨化工、信息“五个支柱产业”,培育文化、养老、体育及医疗保健四大新兴产业,从而摆脱当地后发劣势、赢得先发优势,努力在新一轮深度调整中走进前列。

四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要展示新作为。适应新常态,关键要有真本事,贵在主动,只有主动才能把握先机,只有主动才能大有作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主动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积极引领新常态、新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调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发展。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市情,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丝毫放松抓发展的决心。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继续竭尽全力搞建设、集中精力促发展,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并将机遇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发展的举措、加快发展的成效,努力把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把乌兰察布跨越发展的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新常态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做好“三篇文章”的总体部署上,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从严从实抓作风的要求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进一步提高引领跨越发展的能力。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在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取得新业绩。

篇2: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学习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篇3: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据上海证券报报道, 自10月份以来, 国务院共召开5次常务会议, 每次会议都有稳投资或促消费的政策出台。与此同时, 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4个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意见, 分别涉及内贸流通、体育消费、科技服务业和进口。国研中心专家表示, “这些扩内需政策, 具有中长期结合特点, 既能稳增长又可促进结构调整。”

具体而言, 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促进有效投资;10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 为社会有效投资拓展更大空间;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是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 释放投资潜力。

相比投资, 国家在促进消费方面政策更多、力度更大。

自10月下旬以来, 几乎每隔几天, 国务院都会有一项新政策出炉。20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8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9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要求重点推进信息等6大领域消费。

11月份则是以刺激进口消费政策开局。6日, 国办发布《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 明确要求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1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决定, 实施普遍性降费, 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这些措施每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00多亿, 有利于刺激企业和个人消费。

专家分析称, 经济“新常态”下, 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宏观调控方式已然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精灌”、“滴灌”, 从上述扩内需政策就可窥一斑。政策精准地找出既能有效稳增长, 又可促进调结构, 既有利于当前, 又惠及长远的消费增长点和产业增长点, 如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 予以培育和大力支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创新驱动战略意图也贯穿在政策之内。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 “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 国务院在10月底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到2020年, 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此后在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确定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措施, 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

不仅如此, 刚刚结束东亚之行回到北京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 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 提出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 疏导价格矛盾, 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

李克强指出, 当前CPI、PPI数据持续走低, 国际市场的输入性价格也在低位, 正处于价格改革的“窗口期”。原国家物价局局长李培初介绍, 物价水平较低就意味着价格改革有更大的空间, 目前价改的几个重点领域都处于工业生产环节, 传导至居民消费的周期较长, 而在通胀数据低时推进, 相对更为稳妥。

二、从全国产业五大变化看经济新常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认知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导新常态。当前, 我国产业经济正在发生五方面新的变化, 把握这些变化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真正把握新常态, 采取新对策, 获得新发展。

一是从工业化阶段看, 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 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过渡到工业化后期, 重化工、房地产业增幅趋缓, 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主动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 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传统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兼并重组数量将明显增加, 企业集团化和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加快。简单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 机器替代人加快兴起, 品牌、设计、专利、研发、网络、软件、数据等知识资本的作用日益重要。

二是从产业技术看,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 特别是引进和扩散国外先进技术的增长效应减弱, 必须由模仿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我国传统产业在工艺、质量、管理、标准等基础能力上还有很多“短板”, 通过适用或先进技术改造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 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 加快培育“四新经济”, 将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来, 东部沿海“四新经济”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

三是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看, 能源利用将向高效、绿色、安全的模式转型, 传统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高速增长。循环经济积极推进, 产业集群绿色升级进程加快。绿色、智慧技术加速扩散和应用, 绿色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形成, 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业兴起。

四是从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看, 一方面, 优化出口结构, 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提高对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布局调整能力, 化解我国的过剩产能。另一方面, 基于我国非均衡发展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特点, 引导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错位发展, 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格局。推进“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 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东北新一轮振兴等。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已呈现出经济增速缓中趋稳、质量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的态势, 对部分地区因重化工业等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单一引起的增速下滑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五是从产业政策看, 由政府主导下的“赶超型产业政策”逐步向市场机制主导下的“竞争型产业政策”转变。政府应打破路径依赖, 加快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管理经济办法, 不直接干预产业的具体活动, 着力于保持宏观政策稳定, 保障公平准入和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推动可持续发展, 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上, 主要是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法律和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创新、人才、资金、信息等基础性能力建设, 引导市场主体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真正建立起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体系。

四、面对经济新常态, 黑龙江省应采取新对策

面对经济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我们正确认识, 主动适应, 积极应对, 采取六项新对策, 抓改革, 转方式, 调结构, 稳增长, 惠民生。

(一) 深化改革, 简政放权, 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新制度红利

从改革抓起, 招商引资先优化自身的发展环境, 其中优化发展的硬环境是公共基础设计建设, 政府弱化审批是营造为企业服务的软环境。目前黑龙江省政政府采取三大举措:一是成立企业投诉中心, 给审批环节建立监督机制, 给企业家建立维权机制;二是要求各主管部门每个季度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实行政务公开,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削减行政审批权力, 近两年共削减317项行政审批权利, 同时采用网上审批提高效率更公平、公正。

(二) 加强宏观调控, 采取必要的微刺激

不搞强制刺激, 后遗症太重;但要搞微刺激, 加大宏观调控, 长短项结合, 稳定经济保增长。例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刺激银行加大贷款, 结构性减税给企业减压, 小微企业取消营业税等等。

(三)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目前, 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16个行业产能过剩。例如钢铁的产能膨胀到10.7亿吨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水泥产能膨胀到31亿吨, 闲置三分之一。产能过剩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必须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 以此优化产业结构, 回归到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 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聚发展正能量

从黑龙江的实际省情出发, 培育七个增长点: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信息消费业、生态旅游业、时尚文化产业。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黑龙江有寒地黑土的原生态优势, 生产绿色有机的放心食品, 解决全国人民的舌尖安全问题。要凭借自身优势研发高端技术、生产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占领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人群、实现高端效益, 把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做出规模, 做出效益。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要延伸产业链,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科技、商贸、物流、售后服务、服务贸易等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黑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要融合“两化”: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二是制造业要服务化, 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促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水平。

健康服务业:这个理念的提出是与世界并轨的表现, 中国人过去的观点是透支身体花大钱治“现”病, 今后要多锻炼, 调整心态;把钱花在治“未”病上。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 国务院为此专门召开了常务会议, 做了专题部署。

养老服务业:中国老龄化正在加快, 60岁以上的达到两个亿, 到2025年要达到4个亿, 养老服务业是面对夕阳人群开办的朝阳产业, 市场空间很大。

信息消费业:信息社会下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带来了的巨大市场空间, 信息消费将是将来的朝阳产业。培育这一消费新热点, 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生态旅游业:黑龙江有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湖泊、大草原, 要把生态大省发展成旅游强省, 让游客冬天体验冰雪, 夏天避暑渡假, 以此延长旅游链, 扩大消费期, 培养新的服务经济热点。

时尚文化产业:借助欧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大主体, 打造黑龙江的时尚文化产业, 尤其是俄罗斯文化, 在全国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时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度融合, 共同助推黑龙江的经济发展。

(五) 实施科技驱动战略, 落实好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趋动内生增长”八字方针

在经济增长中速化的新常态下, 要加大创新趋动的力度, 为黑龙江的发展营造新的动力和后劲, 具体细化为五个创新出五力:

观念创新出活力。东北的落后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 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

体制创新出动力。黑龙江计划经济时代旧胎记很重, 体制落后, 能源工业比重大, 相对于南方省份黑龙江政府改革放权优化发展环境, 更加具有紧迫性和针对性。

结构创新出潜力。通过结构调整达到平衡点, 今后的发展才有潜力和后劲。黑龙江省由于计划经济留下的结构性落后造成上半年经济下滑, 遏制下滑要治本, 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融资创新出财力。面对企业有三个融资的新渠道:一是银行贷款, 二是上市融资, 三是租赁融资。拓宽三个融资渠道才能拓展财力, 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科技创新出竞争力, 黑龙江的高校资源很有优势, 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给黑龙江带来了希望, 黑龙江提出高校强省, 科技兴省的战略思路, 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

(六) 出台三大举措和八个方面65条政策, 稳经济促增长

篇4: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中国;人口新常态;经济新常态

一、前言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我国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然无法改变我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现实。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使人口与经济在新常态下继续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二、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的关系

无论人口增长或减少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又会影响到我国人口状态,人口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需求方面的影响,人口不断减少或逐渐增多均会影响到消费者消费总量,如人口减少则势必造成消费总量减少,在此情形下,若要保证社会总体需求及广大企业的有效市场需求,则企业势必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加有效供应。二是供给方面的影响,人口的老龄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导致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老龄化导致养老需求出现旺盛的增长趋势;二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这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来说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我国劳动力供给也面临新的挑战。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政策已经渐渐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应根据目前的基本国情、人口新常态以及经济新常态现状重新规划发展方向,使两者之间能够起到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双重作用。

三、人口新常态的经济后果

1.人口增长或减少的幅度过大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国内外对于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展开过多次研究,虽然普遍认为人口新常态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并不十分有利,但是国内外至今对该研究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但对于其中所存在的风险,各领域的学者均持相同意见:风险一,人口负增长使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瓶颈,若不及时改善此现状,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甚至面临逐渐萧条的风险;风险二,消费者锐减使得企业经济收益受到限制,此种情形下各个领域极易丧失发展的后劲;风险三,房地产业一直以来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然而,人口数量的减少势必会造成房地产业总体需求下降,在同行业竞争中不乏会出现自贬价值以促进交易的现象,如此一来,我国房产资源的价值则难以保证。

2.抚养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如今我国大多数家庭均是独生子女家庭,其所要赡养的老人通常为两个或四个,甚至四个以上,此种情况给我国年轻一代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将面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问题,前无古人,其规模,其难度,世界罕见。这种趋势势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新举措,借鉴其他国家有意的经验,改善目前的政策,变不利为有利,减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四、我国今后人口、经济的发展方向

1.人口政策

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速度趋缓,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实行二胎政策,然而由于社会发展飞快,城市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均导致人口增长不如预期,鉴于此种情况,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弥补优生政策中受到经济罚款的家庭;第二,出台二胎优惠政策,免除大部分人的后顾之忧,如此则可以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第三,为了减少年轻人经济压力,也为了促进我国整体发展,可以为退休人员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退而不休。

2.经济政策

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但我国近年来一直专注于教育事业,高校扩招、不断建设新的专业、院校等,都为各个领域输送了更多精英人才,以此为基础,经济的中高速发展依然可以实现,因此,今后对企业发展方面应做出新的考量,如放弃刺激措施改为正确引导,加大对中高速经济发展的宣传,使各个领域充分认识中高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注重宏观调控工具的使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将改革和调整的作用发挥至最佳,以此来促进我国整体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发展,新常态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尤其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各个领域均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此种情形下经济新常态如何发挥其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实力提升,人口新常态下采取经济发展的新对策,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魏益华,迟明. 人口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研究[J].人口学刊,2015,02(03):41-45.

[2]周晓津. 人口新常态约束下特大城市的规模调控与转型升级[J].西部论坛,2015,02(11):54-64.

篇5: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在**日上午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有幸聆听了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的关于《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让我们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近几年来,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逐渐凸显和释放,原有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常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推动政策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全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可以预见,在新常态下,全县各大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会增多,生存压力将会加大。在此情况下,作为公安交警部门,更要发挥服务职能,调整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载体,全力地做好全县企业交通安全保障工作,有效服务企业发展。

一要建立定期联系机制。通过定期深入企业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了解企业车辆运输、管理及职工交通安全等情况。同时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工作,协助企业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排查整改车辆安全隐患。对于走访中收集到的企业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按照单位职能,迅速抓好落实。

二是建立主动服务机制。要切实提升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实效性,细化措施,履行职能,当好企业运输车辆安全管理的服务员、宣传员、参谋员和监督员。根据企业车辆和驾驶人情况,适时做好年检告知、违法告知等服务,协助企业做好车驾管业务的办理、车辆安全检查检验等工作。定期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协助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广大运输车辆驾驶人员以及企业职工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力所能及地解答企业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帮助解决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警企协作,最大努力地维护运输车辆的交通安全。

三要建立优先服务制度。积极适应全县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对企业车驾管等业务,要“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办理、一站式服务”,并结合实际,积极推行预约办理、延时办公、错时办公、现场办公等便企利企服务机制。要力所能及地为运输企业产品、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车辆,提供绿色通道,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交通环境。企业运输车辆或职工一旦发生的交通事故,应坚决快速出警、快速处置,优先勘察、优先调查、优先调解、优先办理,最大努力地将交通事故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篇三)

**日,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听了洪教授的讲座后,我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是必然现象,是一种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篇6: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按照美元价格,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美元)仅为1.7%。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动力强劲、结构优化的轨道前行。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心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比如,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就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有的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就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回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这样的转变中,蕴含的是思维和方法的转换。再比如,供给侧矛盾突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这样的转变,是工作要求和侧重点的变化。总之,顺应新常态这个大势,做到“十个更加注重”,就能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难忘的一课作文500字下一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