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2024-07-01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通用8篇)

篇1: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前后对比 改革前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民防办(地震局)安监局(安委办)应急指挥中心法制办金融办

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贸易工业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办

保税区管理局信息办财政局地方税务局规划局

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交通局

公路局(副局级)

交通综治办(轨道办,临时机构)卫生局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建设局水务局

气象局(副局级)人事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体育局旅游局

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工商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农林渔业局城市管理局民族宗教局

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察局

改革后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应急管理办(民防办、安监局、安委办)法制办金融办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局

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地方税务局

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

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药品监督管理局

人居环境委员会住房和建设局水务局

气象局(副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体旅游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和渔业局城市管理局

民族宗教局与市委统战部合署办公改为在市委统战部挂牌

侨务办公室并入市委统战部,在市委统战部挂牌

外事办公室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

与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

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7个机构保留不变

篇2: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寻求五大突破

新华社深圳8月3日电(记者 王传真)深圳市近日启动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核心任务,对政府机构进行一系列整合、重组和调整,改革在产业管理、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突破一:统筹宏观发展提升产业能力。改革前,深圳涉及产业管理的部门较多,资源分散,多头管理,聚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宏观与微观管理不分,微观冲淡宏观,批钱批项目重于产业政策、发展计划;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在产业准入审批、项目引进、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发展与科技、信息化分离,三者间难以相互促进,不利于产业水平的提升;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增加了企业的办事环节,弱化了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此次机构改革整合5个部门组建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对全市产业统筹管理,并重在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引导和指导行业发展,建立完善城市现代产业管理体系。

突破二:城市建设和管理整体协调发展。改革前,多个主管部门间分工不合理,职责交叉重叠,建设和管理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具体表现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影响了城市协调发展;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情况错综复杂,管理缺乏规范;城市园林绿化按传统的城乡分治模式,多个部门在管理中划分出不同的标准,城市资源配置、整体环境建设出现许多不协调。

此次改革一是整合两个部门组建了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综合协调与平衡各职能部门编制的专业规划,强化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掌控,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和产业空间集约使用。

二是整合多个部门组建了交通运输委员会,统筹负责特区内外交通规划、建设、管养、执法以及运输管理。

三是按照城市化的总体要求,重组了城市管理局,统管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工作,实现林业和园林的统一管理。2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寻求五大突破 体现五大特点

突破三:全面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与水平。深圳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存在环保规划性不强,管理系统性不足,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管理、水污染治理之间有机衔接不够,环境保护手段有限等问题。

为探索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此次改革组建了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统筹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建筑节能、污染减排和环境监管等工作。同时对涉及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务、气象等部门实行归口联系。

突破四:理顺市场监管体制加强统一监管执法。深圳市场经济较发达,各类要素市场活跃。然而,目前市场监管部门按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分工,与市场要素因流动而应对一些事务不再实行相互独立管理的特点不相符,导致市场监管职责不清,执法资源分散,影响了市场监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降低了市场监管效能。

本次改革整合组建了市场监管局,统一承担原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对流通、生产领域的统一监管,强化食品安全执法监督,强力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执法力量与执法手段等整合优势。

突破五: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突出改善民生。

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制。为促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此次改革整合了两个部门组建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完善住房和建设管理体制。组建了住房和建设局,统筹负责全市住房保障建设和建筑市场管理,把百姓安居事业放在了重要位置。

体育、文化与旅游逐步趋向融合,整合了4个部门组建文体旅游局,发挥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高政府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为整合应急力量,有效利用各类处置应急事件资源,提高突发应急事件反应处置能力,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此次改革构建了大应急管理体系,整合了应急指挥中心、民防办,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指挥全市应急工作。3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寻求五大突破 体现五大特点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体现五大特点

新华社深圳8月3日电(记者 王传真)深圳市政府7月31日正式启动机构改革,力争两个月内基本完成。这次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路子,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大部门体制、优化政府运行机制、健全行政责任体系、精简机构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深圳历史上先后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7次大的改革。与以往的改革相比,这次机构改革体现出五大特点: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鲜明地提出了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从城市政府直接服务企业和市民的实际出发,在加强经济调节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要求全面梳理部门职能,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方案》对政府各部门都提出了职能转变的具体要求。

二、改革涉及面广。除公安、教育、民政等7个机构暂不作调整外,市政府其他工作部门、直属机构都纳入了调整范围,共减少机构15个,精简幅度达三分之一,大大低于中央规定大城市为40个左右的机构限额。这次暂不作调整的部门,也要按照转变职能的新要求,重新进行定机构、定职责、定编制。

三、在较多领域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在发展和改革、科技工贸和信息化、财政、规划和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卫生和人口计生、人居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体旅游、市场监管等10个领域,实行职能有机统一、功能定位准确、部门数量精干的大部门体制。在其他领域也按照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做了一些调整。

四、探索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改革方案提出,市政府机构统称为工作部门,并根据部门职能定位做出区分。主要承担制订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称为“委”;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督职能的机构,称为“局”;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称为“办”。通过相关职能及其机构的整合,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解决某些方面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执行不力等问题。

五、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突出明确和强化责任。这次改革坚持把强化落实责任作为改革的重点,切实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和权责不一致的问题。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 4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寻求五大突破 体现五大特点

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为全国城市体改探路

新华社深圳8月3日电(记者 王传真)深圳市7月31日正式启动政府机构改革,整个改革计划于10月1日前基本完成。深圳此次机构改革力度大,精简机构多,涉及面广,旨在为全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路。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指出,深圳特区成立29年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先后进行了7次大机构改革,在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时俱进地看,深圳市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仍然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的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对比较薄弱,缺位情况突出;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一些机构分设过细,管理多头,运作不畅;政府部门职责关系尚未完全理清,职责不明,权责不对称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政府管理总体效能的发挥。

王荣说,深圳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对政府转变职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要表现为: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减少政府的微观事务管理职能;努力做到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行业组织能够自我管理的事项,政府坚决不干预。凡是政府可做可不做的事项,即使有财力和资源,也要本着积极培育市场、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则,政府主动放手。凡是应由社会组织承担,但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的,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转移。

王荣强调,深圳这次机构改革本着先行先试、积极探路的原则,努力探索构建符合现代化大城市特点的政府管理架构,在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等一系列重点领域中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他说,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在机构改革中只有勇于大胆创新与突破,才能为全国城市政府改革提供示范。

篇3: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实施情况调研

在中国政府绩效审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我们需要对其发展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般认为, 绩效审计是“3E”审计, 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

本文以“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相关问题探讨”为题展开研究, 是为了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与否的问题”, 即回答中国政府审计究竟是不是绩效审计的问题, 分析是否存在以绩效审计之名行传统财务审计之实的问题;二是“多与少的问题”, 即程度问题, 究竟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程度如何?是“1E”、“2E”还是真正实现了“3E”审计?这些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只有准确地把握现在, 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目标。

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

深圳市是我国率先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城市, 它的政府绩效审计水平能够反映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先进水平, 所以本文拟以2004~2008年深圳审计信息网公布的政府审计报告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深圳审计信息网。深圳审计信息网是深圳市审计局的官方网站, 其发布的信息主要是有关审计的新闻报道、各类财经审计法律法规、政务公开等相关内容。

深圳市审计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4~2008年的71份政府审计报告, 本文以这71份审计报告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据作为本研究样本,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在审计目标指引下对项目现状作出的评价,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目标的方向性; (2) 审计发现的问题是每份审计报告的必备内容, 方便数据的统一归集; (3) 本文抽出43份绩效审计报告中258个审计问题和193条审计建议进行了对比分析, 每条审计建议皆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而提出。因此, 可以通过分析审计问题的特点来研究当前政府审计的现状。

2. 研究变量。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将国家审计项目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合规性审计;另一类是绩效审计。合规性审计基本上与我国开展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当, 绩效审计则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根据前文对政府绩效审计内涵的阐述, 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所以本文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政府审计报告发现问题的类型。

由于政府审计报告除绩效报告外还包括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及预算、决算等各类报告, 它们主要涉及对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的评价, 所以本文将加入真实性、合法合规性两个变量作为政府审计问题的类型。王昌锐 (2007) 指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管理体制及制度的约束, 本文着重要了解是否存在管理制度上的不协调, 因而将管理制度性作为研究变量。最终, 本文将审计发现问题分为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管理制度性六种类型。

本文虽然给出了判断审计发现问题类型的一些客观标准, 但由于表述的多样性, 利用Excel的直接搜索分类可能会出现误差, 而且会出现一些问题无法归类的情况, 所以本文除了依据上述分类方法外, 还依据各类型的内涵对各问题进行分析, 以验证归类的正确性和可信度。如出现“工程未进行监理招投标, 监理费用支出偏高”此类问题时, 因其涉及未遵循相关法律, 即监理必须经过招投标来确定, 且监理费用偏高两个问题, 而监理成本偏高是未遵循相关规定的结果, 所以我们将此问题列入违反“合法合规性”这一类。遇到类似情况本文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关分析和判定。

3. 信度分析。

本文为验证对审计问题分类标准的可行性, 特邀请一名同样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参与此项判断活动。在71份审计报告中随机抽出10份报告进行分析判断, 利用相互同意度计算公式求解。

由该计算公式得出其相互同意度如表1所示。

信度结果显示:上述分类方法的信度系数为0.901, 说明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因此可以认为, 量化结果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 所进行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也是比较可靠的。

三、统计结果分析

在收集到的71份政府审计报告中绩效报告共有43份, 非绩效报告28份, 本文所提绩效报告指在报告名称中含有“绩效”二字的报告, 而非绩效报告指除政府绩效报告之外的其他各种类型报告。鉴于无法通过适当的渠道获取深圳市审计局2005~2008年审计项目总数和绩效审计项目数的情况, 因此我们假定, 深圳市审计局是大致按照绩效审计与非绩效审计项目的比例披露审计报告的。

1. 政府绩效审计报告总体状况和年度变化情况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在审计问题类型中, 真实性占1.16个百分点, 合法合规性占31.4个百分点, 两者共占审计发现问题总数的32.56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还比较多地涉足在财务收支审计领域, 即主要是对真实性、合法合规性进行评价;经济性占10.47百分点, 效率性占6.2个百分点, 效果性占19.38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已步入按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规范评价的轨道, 但是三者合计仅占总审计发现问题的36.05个百分点, 这又说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离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还相差很远, 它是在我国财务收支审计发展不成熟和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完善的状况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管理制度性问题占问题总数的31.4个百分点, 与真实合法合规性、经济效率效果性可谓是三足鼎立, 这也反映了公众对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水平和完善制度体系的要求。

由表3可以看出各类问题年度项目平均数的变化趋势:在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方面, 2005~2008年平均每份报告由2.72个降至1个, 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这说明我国财务收支审计的环境在不断改善, 会计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有了提高, 此也正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广泛开展铺平了道路;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 无论是单个项目水平还是三者总体水平都有所提高, 管理制度性问题呈下降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发展趋势, 即作为绩效审计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的不断完善、公共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制度体系在不断健全,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正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即3E审计靠拢。

单位:个/份

2. 政府非绩效审计报告情况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 除绩效审计之外的其他政府审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绩效审计的特征, 反映了绩效审计的基本要求, 其中经济性问题占15.45个百分点, 效率性问题占0.26个百分点, 效果性问题占2.36个百分点, 较多地体现了对政府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审计的要求, 也体现了我国的政府审计在实践过程中正逐步尝试着把绩效审计的理念运用到其他各项审计活动中, 逐步扩大绩效审计领域,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

由表5可以看出, 经济性审计问题从2005年每份0.5个到2008年每份2.55个, 说明针对经济性审计的力度明显加强, 同样说明绩效审计理念正逐渐渗入到政府审计的其他领域, 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政府审计报告总体情况分析。

从我国政府审计的总体情况来看, 政府审计问题约60%都集中在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审计方面, 只有约25%的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而在政府绩效审计发展较成熟的国家, 如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比重已达到85%以上, 荷兰的比重是68%, 英国的比重是38%等 (彭华彰, 2005) , 它们都远远超过我国 (见表6)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中要求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 事实告诉我们,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表7各种类型审计问题的绝对数来看, 其中真实性问题的个数是非常少的, 这说明我国政府在会计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虚假方面已有了很大改善;而管理制度性问题也呈下降趋势, 同时说明我国的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在过去几年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国外绩效审计发展的经验可知, 绩效审计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财务收支审计已经相当成熟, 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报表体系, 财务审计已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 我国在现阶段逐渐推行政府绩效审计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是完全可行的。

单位:个/份

通过绩效审计报告数据与非绩效审计报告数据对比, 可以明显看出二者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方面的不同。绩效审计报告更突出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特征。目前,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效果性审计方面做得比较好, 而在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方面做得还不够。国外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按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 如澳大利亚称之为“效率性审计”, 瑞典称之为“效果性审计”, 我国实施的政府绩效审计尚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其侧重点在效果性审计方面。

摘要:开展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2002年深圳市率先进行政府绩效审计试点以来,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得到了大力推进。那么,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状况如何?我国开展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是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吗?本文通过对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 来研究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状况, 并为如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政府审计报告,内容分析法

参考文献

[1].段兴民, 罗春艳.关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几个问题.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0;1

[2].张继勋.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及其启示.审计研究, 2000;1

[3].宋常, 吴少华.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审计研究, 2004;2

[4].周亚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2

[5].陈守德, 曾鹭坚.政府绩效审计的国际比较.湖北审计, 2000;4

[6].戚振东, 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 2008;2

篇4: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通知指出,在深圳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将现行电网企业依靠买电、卖电获取购销差价收入的盈利模式,改为对电网企业实行总收入监管。即政府以电网有效资产为基础,核定准许成本和准许收益,固定电网的总收入,并公布独立的输配电价。同时,明确了输配电准许成本核定办法,建立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

通知明确,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建立后,要积极推进发电侧和销售侧电价市场化,电网企业按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

通知强调,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是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对电网企业成本约束和收入监管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电网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试点单位要充分认识输配电价改革的重大意义,认真做好试点工作,并尽快提交首个监管周期(2015—2017年)深圳市输配电准许收入及价格水平测算报告。新电价机制自2015年1月1日起运行,原有相关电价制度停止执行。

篇5: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1、发展改革局改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的:突出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将主要精力转到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谋长远、抓总量、促改革、促发展。

整合的部门:工商局物价局的定价职能、统计局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职能整合划入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局主要负责数据收集整理,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联系。

2、组建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

目的:促进科技工业贸易和信息化的融合。

整合的部门:为促进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贸易工业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办公室、保税区管理局的职责,以及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化有关职能整合划入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

不再保留的部门:贸易工业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办公室、保税区管理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3、财政局改为财政委员会

目的:完善财税管理体制,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

调整内容:深圳市地税局由广东省地方税务机关与深圳市双重领导调整为深圳市政府领导,由财政委员会归口联系。

4、组建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

目的: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

整合的部门:为解决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脱节、体制不畅、日常管理中职能交叉等现象问题,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将规划局、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有关职责整合划入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

不再保留的部门:规划局、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5、组建交通运输委员会

目的:加快形成全市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该委员会统一负责市政道路、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养、执法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等工作,挂港务管理局牌子。

整合的部门:为加快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有序衔接,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发挥整体优势和组织效率,加快形成快速、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交通局、公路局、城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规划局、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的有关职责整合划入交通运输委员会。

不再保留的部门:交通局、公路局、城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组建的部门:整合宝安、龙岗区交通局与公路局的职能,组建宝安、龙岗交通运输局,规格为正处级,为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各区相关局不再承担市政道路建设管养职能。

6、组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目的:优化配置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共资源。

整合的部门:为促进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相结合,统筹优生优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将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职能,以及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定职责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整合划入该委员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为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承担药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归口联系。

不再保留的部门: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7、组建人居环境委员会

目的: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整合的部门: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水污染治理衔接不够,环境保护缺乏有效手段等问题,探索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环境保护职能由治理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将环境保护局、建设局、水务局的有关职能整合划入该委员会。

为完善住房制度、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组建住房和建设局,将建设局的职责,规划局的勘探、行业设计管理职责、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住房保障建设管理及物业管理等职责整合划入住房和建设局。住房和建设局、水务局、气象局由人居环境委员会归口联系。

不再保留的部门:环境保护局、建设局。

8、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目的: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整合的部门:为更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整合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将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责整合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与人事局合署办公的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单独设置,列入党委机构序列。

不再保留的部门: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9.组建文体旅游局

目的: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整合的部门:为整合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将文化局、体育局、旅游局、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文体旅游局,文体旅游局挂广播电视电影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的牌子。不再保留的部门:文化局、体育局、旅游局、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10、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

目的:理顺市场监管体制。

整合的部门:为解决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同时为加强商标、版权和专利以及食品安全等执法监督,充分发挥整合优势,有力保护知识产权,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将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场监督管理局。

调整前与调整后对比:调整后食品安全监管由目前的卫生、农业、质检、工商、食品药品5个部门减为卫生、农业、市场监管3个部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由目前的工商、知识产权两个部门负责减为市场监管一个部门负责。

不再保留的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物价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

11、农林渔业局改为农业和渔业局

为适应深圳城市化进程,实现林业与园林的统一管理,将农林渔业局的林业管理职责划入城市管理局,农林渔业局改为农业和渔业局,挂海洋局牌子,城市管理局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

12、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

目的: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

整合的部门:将应急指挥中心、民防委员会办公室(地震局)的职责,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职责,整合划入应急管理办公室,由市政府归口联系。

应急管理办公室挂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民防委员会办公室(地震局)的牌子。

不再保留的部门:应急指挥中心。

13、完善安全生产监督防御体制,强化安全生产职责

为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责任,使行业管理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促进行业政策标准制定与安全生产监督执行形成合力,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工矿商贸企业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等职能划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安全生产综合职能划入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挂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牌子后,安全生产监管形成应急办综合协调,各行业主管单位各司其职的新格局。

14、调整法制办、金融办职能

法制办、金融办主要协助市长处理专项事务,不具有面向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由办公厅归口联系,法制办挂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室、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牌子。

15、调整民族宗教事务局、侨务办公室职能

侨务办公室列入市委统战部,市委统战部挂侨务办公室牌子。

民族宗教事务局由与市委统战部合署办公改为在市委统战部挂牌。

16、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

17、不再保留市委驻深单位工作委员会

市委驻深单位工作委员会有关驻深单位管理的政府职能划入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驻深单位党的工作职责划入市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部门职能定位

委: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局: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

办: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

委、局对市政府负责,委对局的重大政策、重要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对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综合指导,局对委进行政策反馈和建议。一部分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局,由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的委归口联系。五大突破:

突破一:统筹宏观发展提升产业能力

突破二:城市建设和管理整体协调发展

突破三:全面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与水平

突破四:理顺市场监管体制加强统一监管执法

突破五: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突出改善民生

五大特点: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二、改革涉及面广

三、在较多领域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

四、探索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篇6: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发布文号】深发〔2005〕14号 【发布日期】2005-11-04 【生效日期】2005-11-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深圳市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促进改革工作机制加快体制创新的意见

(深发〔2005〕14号 2005年11月4日)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改革创新的重大决策目标,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改革创新,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促进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当前,我市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其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正日益增强。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谋划,统筹协调,积极推进。

(一)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工作责任制。改革创新是深圳的立市之本,是深圳发展的不竭动力。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靠的是改革创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也只有靠改革创新。改革创新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牢牢把握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方向;要借鉴国际惯例,实现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的相互促进,致力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立足于消除阻碍深圳发展的根本性体制障碍,从实际出发,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求实效上狠下功夫;要开拓进取,敢闯敢试,采取“半步策略”,积小胜为大胜。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市改革创新工作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各分管该项改革项目的领导是各项重大改革的负责人,对分管领域的重大改革的进度、质量和成效负责;各区、各部门牵头主办的改革项目,区和部门的“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对改革项目的提出、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和组织实施等重要环节的把关。每年年底,市委、市政府要对列入计划的全市重大改革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充分发挥市体制改革办公室的职能,统筹协调、推进落实改革工作。市体制改革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改革办)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改革决策,发挥总体指导、组织协调、方案论证、检查督促、推动落实的作用。一要抓制订规划,认真做好改革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规划,为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打下良好基础;二要抓统筹协调,特别是加强对全局性的综合改革项目的协调,选择好改革项目,做好总体改革与专项改革以及各专项改革之间在政策和进度方面的衔接和配套;三要抓重点改革,集中力量研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体制性问题,每年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几件有影响的重大改革;四要抓检查督促,对改革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重要改革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进展缓慢的项目和主办单位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督促各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五要抓总结评估,全面客观分析、评估有关改革项目的实际成效,总结利弊得失,不断提高改革工作水平。

市政府各部门要明确指定承担本部门改革工作责任的专门处室,不另设改革工作专门机构。

(三)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务实高效地抓好改革创新。改革项目的牵头部门和参加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改革工作。牵头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改革工作组,明确分工和责任,主动与参与单位协商沟通,认真调研,反复论证,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各参与单位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选派得力人员参加调研和方案起草,为改革方案的咨询论证提供必要协助,共同为完成承担的改革项目任务而努力。

对事关全局的重大改革,市改革办和各区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沟通协调制度,及时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研究思路、统一步调,共同推进改革工作。

建立改革项目联系人制度。各牵头部门要为每项改革确定一名联系人,并将负责该项改革工作的领导、参加人员、进度安排以及联络人的信息等报送市改革办。联络人要将改革的进展情况、碰到的问题及时与市改革办沟通、联系。

二、明确程序,规范操作,高质量地推进改革创新

为提高改革创新的水平,切实增强改革工作的透明度与社会公众参与度,逐步将改革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使改革真正收到实效,必须走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之路。为此,改革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一)改革项目的提出和确定

1.尊重广大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拓宽改革项目的提出和建议渠道。鼓励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以及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积极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市改革部门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尽可能吸收采纳。

2.各区和各部门提出需市委、市政府研究决策的改革项目,需在确定项目前向市改革办书面申报。申报要明确项目名称,主办(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负责人和其他参加人员,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主要内容,工作进度安排以及经费预算和来源等内容。

3.政府相关部门未提出而确有必要进行改革的事关全局的项目,可由市改革办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改革建议,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4.市改革办对改革项目建议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提出是否列入全市改革计划的初步意见。凡涉及到改变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改革项目,在项目确定前应征求市政府法制部门的意见,必要时还应征求市人大有关部门的意见。

(二)改革计划的编制

1.拟订计划草案。市改革办要综合各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提出的改革申请和建议,于每年的11月底前,草拟出下一计划草案。

2.广泛征询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书面形式等,将改革计划草案专门征求市人大、市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

3.上报审议批准。市改革办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计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每年年底以前将下一改革计划草案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审议批准,同时还需一并提交草案征求意见的报告和计划起草工作的说明。改革计划经批准后在年初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正式发文予以确认。

4.改革项目的临时追加。对于每年市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代表、委员反映集中的改革项目以及因特殊原因需设立的改革项目,经市改革办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后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由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研究落实。

5.对不列入全市改革计划的专项改革项目,由各区、各部门党委(组)或行政领导会议研究决定,抄送市改革办备案。

(三)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和咨询论证

列入市委、市政府改革计划的改革项目由各责任主体负责落实,牵头单位负责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和组织咨询论证。专业性强的改革项目,牵头单位也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负责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

1.制订详细的改革项目工作计划。明确项目具体负责人,参加人员及分工,时间进度和计划安排等。工作计划需抄送市改革办备案。

2.起草改革项目实施方案。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问题,研究提出改革的主要措施,完成改革方案的编制起草。

3.改革方案的咨询论证程序。除涉及国家机密的改革项目以外,所有改革方案都必须公开征求意见。

(1)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改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或市委、市政府决定要进行公示、听证的改革方案,都必须进行公示和听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不举行听证的改革方案,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分别征求改革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3)改革方案要进行专家论证。逐步建立主持方利益冲突回避制度。各部门牵头制订的改革方案,必要时经批准可委托第三方主持专家论证。参加论证的专家要对自己发表的意见负责,主持方要对专家所提出不同意见的处理情况作出说明。

4.修改、完善改革方案,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审核。

(四)改革方案的审核和批准

1.列入改革计划的全市性综合改革和重要的专项改革,方案需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其中,方案需市改革办把关的,市改革办要认真研究提出意见。未列入改革计划的专项改革,方案报市改革办备案。

2.市改革办对各牵头部门组织拟订的改革方案,可进行程序性审查,即审查是否遵照了本意见所规定的工作程序,尤其是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程序。对不符合程序规定的,在报请市领导批准后责成牵头单位改正。

对涉及面广、影响大、利益矛盾突出、意见严重分歧的重大改革,市改革办在报请市领导批准后,可再组织听证和专家评审、论证,或提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研究论证。

3.根据本市改革创新实际情况,需要变通适用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改革方案,应根据《立法法》的规定,通过法定程序作出相应规定并颁布实施。

(五)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

改革创新方案经批准后,各责任主体要按照方案确定的任务和分工,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

1.全市性的综合改革,一般应遵循“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总结完善后再全面推广。

2.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改革项目,由改革方案所明确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各区提出的改革方案由各区负责组织实施。

3.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改革方案实施,确保改革“不走样”;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时,要妥善处理并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4.各牵头单位要在改革实施6个月后,将改革的进展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改革的效果和干部群众的反映等情况,按规定报送市改革办。

(六)总结和评估

1.每年年底,市改革办要对全年改革工作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是改革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重要改革项目进展情况,改革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要将上述内容形成专题材料,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2.建立改革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后评估制度。列入改革计划的改革项目实施一年后,启动后评估机制:改革的牵头单位要开展对改革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相关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干部职工的抽样调查,对主要改革项目的实际效果和成本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并将分析评价报告报送市改革办存档;对影响长远的重大改革,市改革办可视情况组织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三、强化监督,加大投入,为改革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建立促进改革创新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改革工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市委、市政府设立“深圳改革创新奖”,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评选,为改革创新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给予奖励。要在年终总结的基础上,表彰改革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批评后进单位。

(二)建立有效的改革创新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是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改革的督促查办工作由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以下简称“两办”)督查机构负责。市改革办要做好监督检查的基础工作,开展改革计划执行情况的年中检查和各项例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两办”督查机构报告;由“两办”督查机构向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发出督办通知,落实整改,推动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加大对改革创新工作的投入。建立改革创新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财政部门要按照改革计划保证必要的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改革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的编制,重大改革项目的前期研究,以及全市性综合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组织听证、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等。

全市性综合改革项目经费,列入市发展和改革局(改革办)的部门预算;部门牵头的改革项目经费,列入各单位的部门预算。各区要加大对改革创新工作的投入,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制订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要制订《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及其他配套法规、规章,把市委、市政府促进改革、加快体制创新的政策和部署转化为制度化、规范化的地方性法规,使改革创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明确促进改革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为推进改革创新事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篇7: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发布文号】深府〔2005〕80号 【发布日期】2005-05-09 【生效日期】2005-05-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深圳市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

(深府〔2005〕80号 2005年5月9日)

《关于我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我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深发〔2004〕1号)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发〔2004〕7号),现就深圳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坚持“统一政策、配套改革、分类定位、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力求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引导科研机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机制。

(二)改革目标。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将政府投资建立的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创新机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基本思路。

1.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定位

本次改革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定位,按照不同类别实施改革。按照承担的公益性研究和公共服务性质的不同,将市属科研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类、准公益类和应用开发类3种类型:

提供基础性或共性技术研究与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可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方式获得一定发展资金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

以市场为导向,可通过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并获得利益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

2.改革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条件具备的同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管理规范、优胜劣汰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财政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拨款和补助逐步由人员经费转向项目经费,科研机构主要通过申请承担政府的科技项目计划和研究开发任务等方式获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二、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内容

(一)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

1.重新核定编制。市编办会同市科技信息局,对定位为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的科研事业单位,按照其所承担的公益性研究和公共服务任务,重新核定编制,确定科研、管理、技术支撑、科研辅助等各类岗位的合理比例。

2.市财政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拨款和补助逐步由人员经费为主转向以项目经费为主。对承担政府指定公益性研究及服务项目的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市财政给予补助或按照其承担的公益性项目给予资助。科研事业单位主要通过申请承担政府的科技项目计划和研究开发任务等方式获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3.实行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制度和雇员管理制度。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后,按照《深圳市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7号)和《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雇员管理试行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3号)的规定,职员的职位分类、职员聘用、职员聘任、工资福利、考核奖惩、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实行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制度;雇员的分类和配置、工资和社会保障、考核和职业发展,实行雇员管理制度。

在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期间,按照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原在编人员过渡为职(雇)员或进行分流安置。

4.实行以课题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可根据核定的工资总额,在职位分类和职位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科研特点,实行以课题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

5.探索实行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院(所)长负责的管理体制。理事会成员由主管部门代表、本单位代表、行业专家代表、有关出资方代表组成,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和推荐院(所)长,审定发展规划、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监督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院(所)长为法人代表,负责科研任务和日常管理工作,执行理事会决议,对理事会负责。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参加理事会,对政府投资的科研机构进行间接管理。

6.对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市科技信息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对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运行绩效评估,每四年筛选一次。凡无研究开发任务、无研究开发成果或专利、无转化效益的科研事业单位,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不再列入公益类或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序列。

(二)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1.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逐步过渡到完全市场化运作,成为以技术创新为特点的科技企业。

2.具备条件的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同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具有成熟市场运作经验的投资主体的参与,激活改企转制的科研机构,成为新型的科技创新企业。

3.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科研单位,改企后属国有控股企业的,由市国资委纳入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科研机构改企后国有资产在30%及以下的,同时制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分阶段负责落实相关政策,改企和转制一并完成。

三、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保留名称。

根据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9号)和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1996〕51号)精神,科研机构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进行企业登记并领取企业法人执照的,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原则上可继续保留其名称。

(二)税收。

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后,经市科技信息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享受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国有资产和财政基数划转的基准日。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国有资产和财政基数划转按照市科技信息局、市国资委、市监察局、市人事局《关于我市科研机构改革国有资产处置若干问题的通知》(深科信〔2004〕235号)确定的2004年11月30日为基准日。

(四)产权多元化。

科研事业单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号)的规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企转制的单位,国有产权可全部或部分以协议或通过拍卖的方式实行有偿转让,吸收社会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多种资本投资入股或受让股权,实现产权多元化。

(五)土地资产处置。

改企转制单位的土地资产,按照市政府《批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关于我市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深府〔2003〕98号)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处置。

根据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03〕68号),经市国土房产局批准,其土地可评估作价以国有股本金的方式注入改企转制后的单位。

(六)奖励。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发〔2004〕7号)精神,整建制改企转制的单位,在划归市国资委管理以前,可从国有净资产中划出不超过40%的额度,其收益权按照贡献大小奖励给员工。

(七)净资产处置。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粤发〔2004〕12号),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前形成的不良资产,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和审计,报市财政局批准,可从净资产中核销。改企转制为国有股份在30%及以下的单位,可从净资产中提取职工安置费,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进行经济补偿。净资产经评估不足以提取职工安置费的,撤销该科研事业单位,人员由该科研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照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进行分流安置。

(八)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

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按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政策执行。

(九)人员分流安置。

改企转制单位的原在编人员,实行企业员工制度管理,不实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

在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期间,其原在编人员因提前退休、因病或工伤提前退休或退职、辞职辞退,按照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办发〔2004〕13号)的规定进行分流安置。

(十)经济适用房分配。

改企转制单位2002年12月31日前原在编人员,符合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府〔2003〕104号)规定购买全成本微利房条件的未购房职工,保留其购买最后一批定向发售给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经济适用房的资格。

(十一)财政补贴。

参照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1999〕51号),对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逐年减拨事业费,市财政以补贴的方式,对原属财政拨款的改企转制单位给予3年扶持。3年的补贴额,分别按2004该单位部门预算数的75%、50%、25%的比例拨付。补贴款项拨至改企转制单位的原主管部门,用于项目资助,不得用于发放工资福利。

(十二)土地使用费、土地年租金优惠。

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3号),改企转制单位按土地处置方案可维持自用(含划拨)性质的房地产,经市国土房产局批准,免缴5年的土地使用费。改企转制单位租赁国有土地的,经市国土房产局批准,免缴5年的土地年租金。

(十三)相关权益的承继。

市属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后,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承继原单位的各类特许经营权、资质、执照、证书。改企转制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办理保留延续手续。

四、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调整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

为确保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市领导分工和机构变动,调整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组织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信息局,负责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日常工作。

各科研事业单位原行政主管部门是对所属科研事业单位实施改革的责任单位,负责制定本部门所属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负责改革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安置等相关工作。

(二)制定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

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应由原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经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应包括人员情况(人员编制、职位分类、职位设置、原在编人员的过渡、分流安置等)、资产情况(2004年11月30日资产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情况及相关明细表等)、改革后的业务发展规划。

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改企转制的,应由该科研事业单位提出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报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经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具体的改企转制实施方案应包括人员分流安置意见、资产处置意见(2004年11月30日资产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情况及相关明细表、资产评估报告书、净资产处置意见、不良资产核销意见、土地资产处置意见等)以及改革后的业务发展规划。

(三)落实改革配套政策。

科技、机构编制、人事、财政、国土、国有资产、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政策统一、配套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本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

1.市科技信息局负责审定科研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研究和公共服务任务,为科研事业单位分类定位和核定编制提供依据;

2.市编办负责核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编制;

3.市人事局负责审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原在编人员向职员或雇员过渡、分流安置方案;

4.市财政局牵头组织市属科研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清理债权债务,负责批准改企转制单位的资产处置方案;

5.市国土房产局牵头,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配合,审批土地资产处置方案;

6.市国资委负责科研事业单位改企后的产权制度改革,并行使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出资人职能;

7.市工商局按规定对改企转制单位进行企业法人登记;

8.市地税局按规定对改企转制单位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四)资金保障。

市财政预留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保障资金,主要用于对改企转制单位3年的扶持性补贴、市属科研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费用等。

五、我市各科研事业单位的具体分类定位及改革方案另行制发。

篇8: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深圳市2008-2009年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区域和市级机构绩效评估指标。

1.1.1 区域绩效评估指标

包括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运行保障等6个类别17项指标,总分1 000分。

1.1.2 市级机构绩效评估指标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验室检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35个项目104个指标,总分1 000分。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2008-2009年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区域和市级机构绩效评估指标的完成度水平。

2 结果

2.1 区域绩效评估结果

深圳市2008-2009年区域指标评估结果分别为935.0分和948.4分,属于优秀水平,2008和2009年分别有11个和9个指标的完成度为100%,其中“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率”、“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达标单位比例”完成度相对较低。(表1)

注:变化幅度为(2009年完成度-2008年完成度)/2008年完成度,“+”代表上升,“-”代表下降。

2.2 市级机构绩效评估结果

深圳市2008-2009年度市级机构指标评估结果分别为916.5分和935.4分,属于优秀水平。其中“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两年度的完成度均为100%,“疾病预防与控制”和“综合指标”的完成度则低于90.0%。(表2)

注:变化幅度为(2009年完成度-2008年完成度)/2008年完成度,“+”代表上升,“-”代表下降。

3 讨论

绩效评估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评估[2]。目前国内外在政府、企业、公共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领域开展绩效评估工作较为普遍[3~5],但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绩效评估报道非常少。深圳市按照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区域和机构绩效评估指标,全面梳理了市2008-2009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这将有利于与全国和全省范围内的兄弟单位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有利于暴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整改。

区域绩效评估指标中的慢性病病人规范管理率、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居民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和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达标单位比例的完成度较低,主要由于深圳市人口密集,且流动人口较多,低文化水平群体占一定比例,慢性病规范管理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开展存在一定难度,需逐步提高健康知识和形成健康行为。另深圳市部分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房屋面积不足,为导致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达标单位比例完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市级机构绩效评估指标中,“疾病预防与控制”和“综合指标”的完成度相对较低,主要由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寄生虫病防制、死因监测等工作完成度较低,“综合指标”中主要由于财政保障方式和基础建设的完成度较低所致,需重点加强。

参考文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绩效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2]章志远.行政法学视野中的民营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5,(4):147-154.

[3]高姝,郝艳华,吴群红,等.组织绩效评估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2:802-805.

[4]邵志民,田晓浩.医院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路径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2008,29(6):50-53.

上一篇:唯美空间留言下一篇:幼儿园课程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