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简介

2024-05-10

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简介(精选11篇)

篇1: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简介

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1年3月,其宗旨是深入分析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和各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积极探讨中外新能源合作方式,促进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和新能源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中心致力于整合北京大学校内外国际关系领域和新能源战略与技术领域里的专家、学者,联系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新能源企业,努力形成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研究平台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新能源战略与国际合作的学术研究、资料信息、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基地。

中心关注的重点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战略和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国际新能源合作动向与特点,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合作,中国国家新能源战略以及国内能源企业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一、中心目标

1.关注世界新能源发展趋势,分析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的新能源战略,总结可供中国发展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2.推动国际政治学术研究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的结合。

3.为国内相关的部门和企业提供国际新能源合作方面的评估和咨询服务。

4.促进国内外研究机构在新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5.培养新能源研究方面的人才。

二、中心主要研究方向

1.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战略和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2.国际新能源合作动向与特点。

3.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合作。

4.中国国家新能源战略。

5.国内能源企业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三、中心主要活动

1.出版《世界新能源战略报告》、《世界新能源技术报告》。

2.不定期出版《新能源与国际关系》简报。

3.翻译国外新能源发展战略方面的文献。

4.主办或联办新能源战略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新能源技术交流会。

5.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课题研究,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咨询合作。

6.资助新能源领域的课题研究。

四、北达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为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加快发展,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山西省社科院共同发起“北达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基金的初始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未来5年预计将达到1000亿元。主要以股权投资形式投资于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未上市新能源企业以及已上市新能源企业新股增发时的战略配售。

中心网址:邮箱:cgness@pku.edu.cn

篇2: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简介

浅谈世界能源危机及中国的战略抉择

介绍了世界能源危机及中国的能源现状.提出只有制定切实的能源政策,开发新能源,降低能耗,加强国际合作,才可能将能源危机遏制在摇篮中,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白少成 BAI Shao-cheng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刊 名:实验科学与技术英文刊名: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z1)分类号:F416关键词:能源危机 矿物燃料 新能源 电力需求 侧管理

篇3: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简介

6月14日,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成立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出任院长。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的成立, 旨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需求, 研究能源战略相关的复杂性、前沿性和综合性问题, 创新科研组织和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 建成服务国家制定能源战略与政策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下设资源评价与战略研究、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能源市场与金融研究、能源政治与舆情研究四个方向, 集能源战略、经济、金融、政治和舆情研究于一体。

篇4: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节水战略研究

一、北京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水资源短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拥有安全可用的水资源是一个城市或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市因其人口高度聚集、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时刻受到水危机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先后出现过几次大的水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连续5年枯水和1999年至今的连续枯水年带来的水资源危机,对北京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北京市过去几十年中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目前也正在抓紧实施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但是开源的水利工程投入巨大,新增资源供给能力有限,只能治标,节水型社会建设才是响应水危机的治本之策。北京的治水模式需要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为主,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务设施、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R&D、能力建设)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能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以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本。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1月25日,市长郭金龙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资源能源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战略高度研究建设节水型城市。认真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开展阶梯式水价试点⋯⋯”。

(二)经济社会发展给节水型社会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自1981年北京市正式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以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年,期间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为核心,制定和修改了几十项节水法规,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水价体系。2002年,北京市通过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于2003年被正式授予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的称号。三十年来,北京市的节水工作紧密结合北京水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坚持统筹城乡,构建循环水务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连续多年实现年节水1亿m3以上,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30.2m3。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下降20%的预定目标。

曾经的节水管理对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如果还照抄照搬原来的思路和办法,已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北京发展的需要。现在北京迫切需要寻找到既继承传统,又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节水管理新模式。

(三)世界城市建设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009年底召开的北京市委十届七次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北京的发展做了新定位,确立了新目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以世界城市这一高端形态谋划北京未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同伦敦、纽约、东京这些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产业结构、用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以节水为标准推进北京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符合世界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适应北京缺水实际的要求。

因此,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建设世界城市的水安全,是一项创新工程,在进行管理、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同时,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协调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项节水工作,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这是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保证。进而言之,把握节水型社会建设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水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必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人文、民生等不同侧面,从世界、国家、区域的不同层面,从农业、工业、环境、生态等各种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中长期战略,以确保实现世界城市建设水安全的目标。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

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将紧紧围绕着城市国际高端化、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努力完善节水“四大体系”。结合北京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形势,以“强化节水、高效用水、优化配水、精细管水”的节水战略,推进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支撑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节水“四大体系”为:

(一)完善以节水高效为导向的产业体系

北京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产业投资项目指导目录和限制发展项目名录,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耗水量高、用水效率低下的产业项目。建立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促使水资源向节水高效的领域流动,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发展循环型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把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作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提高北京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北京市正在通过建设工程设施、采取管理措施,促进污水资源化。随着污水资源化进程的加快,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再生水的生产和利用。

(三)建立创新型的政策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应当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节约用水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四)开创互动型的社会参与体系

社会单位和公众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主体。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每个单位和个人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单位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公众对市情水情的了解,深刻认识到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培育同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节水文化。要形成适应北京水情特点的节水生产和生活方式,依靠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深入发展。媒体也要创新形式,通过营造节水舆论氛围和加大社会监督等方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重点节水领域

(一)制度创新战略

1.完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出台《北京市节水奖励办法》、《北京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北京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用水单位水量平衡测试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或部门规章,完善节水制度体系建设,形成节水奖惩有法可依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计划用水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评估制度、水功能区划等节水型社会基本制度,大力开展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建设,明确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具体的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2.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水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水价机制。水价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成本,补偿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建设成本,并使企业合理盈利。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水资源补偿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污水处理费标准要逐步提高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的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二是实施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三是加大财政对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节水项目的资金补助,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建立节水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节水信息,引进先进的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管理经验,引导用水户挖潜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3.建立互动型的群众参与机制。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的方法,建立公众参与的节水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节水机制和氛围。扩大群众参与范围,群众作为节水的主要力量和监督对象,对提高社会节水意识有重要作用。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社区、村镇创建工作,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二)水资源配置战略

1.宏观调控战略。节水应该包含在整个生产、生活等各社会层面中,目前北京市的节水工作比较注重微观节水效果,忽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未来中长期战略中,要重视宏观节水的重要性,从规划和计划开始进行节水。要重视初始水量分配的重要性,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公平合理的协调行业、供水企业、用水户之间的初始水量,从源头上遏制用水浪费的现象。

2.工程配置战略。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在现有的经济规模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发挥地区优势,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革新工艺、提高观念,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配置战略作为基础。首先要建立地表水利工程联调系统,增加地表水供水量;其次,开发建设新的地下应急水源;第三,完善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第四,建设再生水利用配套工程;第五,建立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水利用等联合调蓄工程,充分发挥供水效益。

3.虚拟水战略。加大虚拟水的输入,减少以水为原料产品的输出,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步应用虚拟水战略解决北京市粮食和农产品供应问题,平衡区域水资源利用赤字,促进北京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将节约下来的有限实体水转向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以及低耗水高效益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经济能力,通过贸易向市场要效益的方式间接养水,使水资源管理事业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行业节水战略

1.节水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取消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减少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雨养旱作玉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果树种植,加强农业节水管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节水型农村标准,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节水减排的典范。

2.节水型现代化工业。严格按照《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要求,配合市经济与信息化部门加快“三高”企业的退出步伐,同时进一步发展节水型的高端优势产业,继续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制度,逐步使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同时,对饮料等以水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实施降低用水量和压缩生产量的措施,以降低其水耗。在北京各工业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

3.节水型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强化执行节水新技术,尤其对特殊的高耗水行业,如洗车业,推广洗车用水循环利用、高压喷枪冲车、电脑控制洗车和微水洗车、环保型无水洗车等技术;推广游泳池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宾馆、洗浴业推广中水利用技术。

4.节水宜居型城市。生活节水水平与人的观念和意识关系密切,在中长期建设过程中,从供水环节和用水环节进行生活节水的推进。生活节水要与城市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以不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为基础,合理制定用水计划,大力推广节水器具,普及节水观念。同时考虑北京市人口和资源条件,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加以适当限制。

(四)非常规水源利用战略

1.再生水。再生水利用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措施。从2004年起北京就把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确定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河湖和市政杂用的利用方向,利用量逐年加大,利用范围不断拓展。2009年北京利用再生水6.5亿m3,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8%,超过了地表水用量,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水源。再生水是新兴的供水产业,除了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外,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措施加以保障和监管。

2.雨水。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雨水利用是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保证水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基础上,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收集、滞蓄、利用雨洪水资源。市区开展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蓄水池等工程措施的建设,将雨水用于绿化、洗车和环境用水。城市下游建成雨洪滞蓄区,郊区利用坑塘、沟渠、洼地拦蓄雨水,改善环境,回补地下水。

3.海水。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海水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海水淡化可以作为首都水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加快前期研究,做好技术储备,把海水利用作为北京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措施。

篇5: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简介

本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国际大学生联合会就已开始计划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23年5月,在巴黎召开了世界大学生体育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次年举行第一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1924年,首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在华沙举行。1925年至1939年期间共举办了8届。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运动会被迫中断,恢复和平后,法国重新举办了国际大学生运动会。

自1959年在意大利都灵开始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国际大学生体联为促进各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增进世界大学生之间的友谊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性综合运动会,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作为世界综合性运动会,其影响日益增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近几届的发展趋势看,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运动员参加,因此又有“小奥运会”之称,其规模和影响是十分巨大。

1975年中国大学生体协加入国际大学生体联成为其会员国之一,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纵观前20届大运会,亚洲仅举办过3届,且都是由日本承办。它们分别是1967年的第5届、1985年的第13届和1995年的第18届。中国北京曾经承办过2001年第21届的大运会,这也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亚洲国家承办的大运会。第25届大运动会在赛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办。

2011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的角逐,是大运会有史以

篇6:论中国对外战略与世界能源

1 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

众所周知,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中国是世界能源储藏大国之一,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居世界第一、九和十六位, 但人均能源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能源自给率高达94%, 超过经合组织国际70%的平均自给率, 总体能源对外依赖度仅为6%, 但石油对外依赖度却越来越高, 已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5年的40%。据估计, 到2020年将超过60%。

同时, 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 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23.5吨。石油可采储量约198.5亿吨, 目前仅探明69.31亿吨, 人均可采储量只有2.6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1.95万立方米, 人均可采储量约1500立方米;煤炭可采储量约1886亿吨, 人均可采储量约145亿吨, 按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 也仅可开采一百年左右。但令人欣慰的是, 煤炭还有3317亿吨基础储量和6827亿吨资源量, 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

中国也是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 除了煤炭自产自销外, 石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经上升为22%-23%。从1993年开始, 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目前已经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从生产和进口情况来看, 2004年中国生产原油1.75亿吨, 净原油进口1.17亿吨, 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31%, 花掉430多亿美元;2005年生产1.82亿吨, 净进口1.815亿吨, 又花掉500多亿美元。据估计, 到2020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将会急剧增加, 届时成品油需求量约5亿吨, 石油缺口将达2.5亿吨至2.7亿吨, 能源短缺现象还将持续35年。能源生产和进口状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中国的对外战略至关重要。

2 建立多元的能源合作体系

为保证石油能源安全供应, 中国必须继续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战略, 确定和优化重点国家和地区, 与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美形成能源战略关系—油气供应国 (生产国) 和油气消费国之间的互动。目前, 中国海外石油的投资项目已经遍及亚、非、南北美洲的12个国家, 经国家批准已经中标和签约的有28个勘探开发项目, 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管道铺设、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业务领域, 形成合力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亚太南美三个战略区。

首先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中东是中国石油进口最主要来源地, 占石油进口总量的50%其中伊朗最多, 占18%。目前中国与伊朗已经达成了480亿欧元的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以5.74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叙利亚油田37%的股权;与沙特启动了200亿元的联合储油项目等。另外, 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5%来自于非洲国家, 其中最重要的伙伴是苏丹, 占7%。中国已经拥有苏丹最大的石油公司40%股份, 取得了年产1000多万吨的石油开采权等。其次是中亚和俄罗斯。中俄在经历了一系列石油管线安 (加尔斯克) 大 (庆) 线、安纳 (霍德卡) 线的变故后, 已开始修建泰 (舍特) 纳 (霍德卡) 线, 2008年已完成一期工程, 年输油量达到8000万吨;同时, 俄增加通过铁路向中国北方地区供应石油的数量, 2005年达到750万, 2006年达到1200万吨以上;并与2006年3月21日签订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石油和电能的长期合同, 包装好以后每年向中国提供600-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再次是亚太和南美地区。中国在亚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15%。2002年, 中海油以1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尼的三大油气田, 以5.85亿美元从西班牙手中购取印尼的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资产的。在拉美, 中国以委内瑞拉为桥头堡发展石油产业, 扩大投资项目。

另外, 在中南半岛地区, 中国积极筹建中缅石油管道, 即将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 通过输油管线抵达云南昆明, 要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到广东湛江减少1200公里的路程, 而且要相对方便和安全。

3 应对多方的能源安全威胁

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 对石油的急需直接影响到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 而且涉及到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 构成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中国的石油进口正面临着世界其他国际力量的威胁和压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美国全球战略的压力。

政治上, 美国视中国为主要“不稳定因素”, 制造“中国能源威胁论”, 担心中国与中东非洲国家进行“武器换石油”的交易, 打乱其全球反恐和打击“无赖国家”的战略部署;军事上, 美国在欧洲和亚太等地派有驻军, 直接威胁着中国主要石油进口产地和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贸易上, 美国控制着中东、非洲、拉美等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 通过跨国石油公司垄断着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加上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中国能源安全受制于美国, 国家安全的风险性进一步增加。

第二, 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权衡。

中俄能源合作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贸合作问题, 正演变成一场政治、外交、利益和安全等错综复杂的大国外交博弈。俄罗斯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尤其是在远东能源开发问题上, 把亚太视为战略利益区, 在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同时, 不忘诱导日本加入, 以扩大讨价还价的余地, 增加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压力。

第三, 日本能源外交的抗争。

日本从狭隘的民族利益出发, 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 从各个方面与中国展开争夺, 尤其是在能源方面, 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能源的地方, 就有日本和中国的竞争。

第四, 马六甲海峡的风险。

中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通过海上运输, 其中80%经过马六甲海峡, 据证实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这里, 仅2004年就发生了169起海盗劫船事件。可以说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困局。

4 探索全新的能源外交战略

中国对能源的消费急剧增加使得能源问题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在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与美日俄印等大国关系, 制定新一轮外交战略,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局势的变化。

第一, 对美外交扩大共识。

中美之间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许多互补性, 尤其是在对待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上, 双方应扩大共识减少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通过能源交流与合作, 可以共同应对能源供需方面的突发事件。

第二, 对日外交增加透明。

中日两国不应将政治分歧渗透到经济贸易领域, 在能源问题上坚持“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 中国从而打破美日所谓“岛链”的封锁, 牢牢掌握远洋战略的出海口, 真正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第三, 对俄外交加强合作。

中国应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 加强同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有效地能源供需渠道, 促进政府间的政治互信, 加强军事上的合作交流。

第四, 对东南亚加强沟通。

中国应进一步发挥亚洲大国的作用, 充分调动海外华侨的爱国力量, 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交流, 积极筹建“东南亚能源共同体”, 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扩大能源合作与开发力度, 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 重新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

摘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对象, 熟知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 简历多元的能源合作体系, 应对多方的能源安全威胁, 探索全新的能源外交战略, 是新一轮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能源,石油,战略,安全

参考文献

[1]江红.为石油而战.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2]石东明, 张金凤.中亚石油地缘经济与中国地缘战略.学术交流, 2004 (12) .

篇7:破解能源战略中的世界难题

国际油价今年如同坐上了“过山车”,不同的是,只有惊险,没有刺激。更为严重的是,国际油价起伏不定的表象下,潜伏着能源危机的魅影。

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供给渐趋紧张,加之欧佩克国家的地缘政治纷争和极端气候变化,国际金融资本的炒作,国际能源供求形势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不少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制定或调整着本国的能源战略。其中不外乎就是寻找替代能源,然而尽管一些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已进入了市场,但是因为价格和技术的原因,目前还很难替代矿物燃料,目前矿物燃料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85%的份额。怎么办?

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主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表示,能源金融一体化是解决全球能源和经济问题的良方。

随着社会进步和政治经济的变化,能源金融一体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能源市场与金融战略的结合、能源效率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正成为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何世红说,世界能源金融事关重大,能源金融不仅是能源和金融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世界能源金融大会”将特别关注和研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市场对国际能源市场开发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探讨如何保证工业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能源金融问题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此,中国在早些时候也已经将其纳入重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高层人士就曾对外表示,能源金融问题必须要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

而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经济所副所长赵宏图认为,在目前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形势下,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仅靠一个或几个国家不可能实现控制国际油价的目标。

篇8: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1 新能源技术进步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可能性, 生物能、生物质发电、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不同领域都可以发现新能源技术的身影。科技发展全球化大背景下, 世界各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都在不断加大, 应用成果显著。特别值得提到的是,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也得到了各国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与重视,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内容, 尤其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源战略性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能源方式的选择又是能源战略的核心, 特别是就当下的人类社会发展来说, 能源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量, 因此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汽车产业的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危机相对来说更为严重, 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成为各国发展汽车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式。

1.3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世纪的中国面临两个严峻问题:一是能源, 二是环保。能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要问题, 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节约, 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能源发展战略, 开发新能源, 特别是减少石油用量, 因此寻找石油替代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863”计划的开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来, 经过多年研发,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由弱变强, 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实现了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已经形成的产业联盟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区域内联盟, 一类是国家组织成立的联盟, 另一类是国内外企业合资成立的国际联盟。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也都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来, 并形成了产业化基地, 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就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处于滞后阶段, 缺乏专业的研发团队, 很多现在采用的技术都是几年前已经被市场淘汰的技术, 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

2.2.2 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就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的标准来看, 侧重于性能和安全领域的比较多, 而有关技术方面的标准还不完善, 比如相关技术的考核、评定标准迟迟未出现。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会制约技术的进一步研发, 技术研发滞后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资金的投入, 产业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也就难以运作发展, 最终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阻, 根本问题还在技术标准的完善。

2.2.3 产业体系配套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标准不完善, 就难以形成配套的产业体系, 尽管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其背后隐藏的产业体系的不成熟是不可否认的。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依靠的是近几年国外企业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支撑。这就决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

3 我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议

3.1 寻求技术创新, 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是产业发展的首选行为,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 考虑自身技术能力, 可以从选择合作伙伴入手, 利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发展自身, 寻求技术创新。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来说, 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既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的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区别, 既要重视激进技术的突破, 又要重视增量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 选择适合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

3.2 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

我国早在2007年就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过相关的管理规则, 但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一些政策和财政支持状况来看, 这一规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原因何在?这要归结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的缺失。没有出台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 市场秩序就会很难掌控, 企业生产也无从下手, 因此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 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3.3 实现规模化发展, 形成产业体系发展模式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必然, 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实力, 新能源汽车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生产都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组织配套完成, 因此形成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1) .

[2]石耀东.中国推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新经济导刊, 2006 (22) .

篇9:广州新能源产业竞争战略研究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94-03

一、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通常是指非传统的、环境影响小的能源形式或者储藏技术,直接或者间接源自于太阳或者地热能,具体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生物燃料所产生的能量等。

近些年来,广州市新兴能源发展很快,但其总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到2011年,全广东省新兴能源的年利用量不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6%左右,平均每年新兴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也仅约为全省能源建设投资10%左右。广州市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太阳能处理设备、太阳能玻璃,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太阳能、核电、风电发电装备制造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总体上来说,广州新能源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太阳能、风能产业产值也只是占全国的7%和8%左右。目前,广州正在积极推进建设“绿色亚运城”,在亚运城中重点推广太阳能光热应用、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综合利用技术。

二、目前存在问题

1.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与国外技能相比,由于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如美国等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较多。同时广州市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同北京、上海等地区也存在一些差距,如天威英利、无锡尚德。

2.新能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新兴能源在全市的能源供应中少量补充,其占全国新兴能源开发总量的比重也很低,新能源资源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3.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

广州市新兴能源的开发缺乏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势,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创新能力不足

广州市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较少,高技术人才缺乏,研发的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5.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新兴能源投资运行成本和风险往往都远远高于常规能源,到目前为止,省内还没有出台有关支持新兴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扶持措施。而且有关政策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6.国内新能源市场或者广州周边新能源市场还较小

除了几个大城市新能源建设发展较快,其他中小城市新能源市场发展尚不足。国内市场消费者较为分散,市场狭小,分散,缺乏统一市场标准。

7.成本高,规模小

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发电的成本仍然很高,企业规模较小,这些还很难市场化利用。

三、外部环境分析

PEST分析(P: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E:经济因素;S:社会、文化、人口与环境因素;T:技术因素)是外部环境分析常见的方法,由于同一区域的企业在整体环境上往往具有同一性,在这里我们以广州市企业整体为产业代表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对象以广州九恒新能源有限为例。

1.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

广州新能源产业除国内销售外,更多产品是远销到欧洲、美洲、澳洲、非洲36个国家。中国是美国的重要进口国,但近些年来美国将能源利用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国内。我国国内,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新能源的开发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补贴等,部分新能源企业对政府补贴具有依赖性。

2.经济因素

目前,国内,新能源利用的成本要远高于传统能源的成本,为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政府投入了很大的经济力量,强大的经济为后盾,在国内经济优势的广州的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迅速。但在国际方面,国际经济仍然较为低迷,国际市场发展动力不足。

3.社会、人口、文化与环境因素

近年来,新能源的发展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传统能源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越来越加明显。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一种文化,保护环境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4.技术因素

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广州的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广州九恒、广州科力等为代表,广州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成本约为国外2~3倍。

上述的PEST方法分析了广州新能源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国外新能源市场发展动力不足;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能够获得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社会的普遍认可以及广州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优先抢占不成熟的内地市场,广州新能源产业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四、内部环境分析

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过程非常相似,主要是对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内部分析提供了促进企业内部沟通过程的良好工具和平台。

同一区域企业整体上往往具有同一性,在这里我们以较为优秀的企业为代表进行整体性分析。在这里我们以广州九恒、广州科力进行IFE矩阵分析。如表1。

通过对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内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州新能源产业2.69分还是不错的,对于国内优势明显,只要竞争国内市场,快速占领内地市场,这才是广州新能源发展的真正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公司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资源。

五、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广州新能源的企业分析,来得出适合广州的战略组合,这里我们以广州九恒新能源企业为代表进行分析。如表2。

通过上述SWOT分析,我们得出广州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组合有这四种。

六、竞争战略选择

通过对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SWOT结合当前国内条件,可以看出最适合广州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战略: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快速占领国内新能源市场,开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原因如下:广州经济优势为广州快速发展与抢占国内市场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广州经济发达,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为广州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基础。国外市场受限。广州新能源产业主要以广州九恒、广州科力等为代表。自公司成立以来,地处沿海,国内市场还很小,公司以前主推以国际发展为主,国内为辅的战略。近些年来,国际变动很快,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国外产品,发展本国产业。政府注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新能源的发展非常重视,对于新能源发展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国内,一方面对于新能源企业政策支持,同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促进本国新能源市场的增长。

国内市场的快速成形与发展。国内市场正处于发展时期,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以及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等意识的不断形成,新能源必将慢慢成为一种时尚。由于人们的这种观念就决定了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动力充足。

广州对于发展内地市场具有许多其他明显的优势。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产业内部较好的整合能力;稳定的原料供给;良好的品牌形象等,这些优势决定了广州新能源产业对于发展国内,竞争内地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更早更快发展和抢占内地新能源市场,可以用较小的资源来获取较大的利润。

国外形势严峻。特别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也是广州新能源产品的主销国,纷纷为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采取措施,另外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优势较弱。这决定了广州新能源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难度更大,需要的资源更多。

国外市场不足。广州新能源外销的主要市场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不足,这也决定了这些国家新能源市场的成长速度慢。这也影响广州向国外发展遇到障碍。

国内市场较为分散。这也是决定实行差异化战略的主要原因。国内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民族风俗不同等决定了内地对于消费产品的要求不同。对于新能源产品的要求较多,需要服务的个性化与产品功能的独特性。差异化的产品,培养多个种类的市场,抢占这些市场,并以这些市场向外扩散,可快速占领国内市场。

七、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对于广州新能源产业和其拥有的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适度的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标准,积极的使用财政补贴方式,对新能源关键设备的采购按中标价格给予一定补贴等方式给予扶持。

2.增设产业发展基金

新能源产业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增设新能源发展基金可以使市场闲置资金注入需要给予相关企业财政补贴的企业。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的方式可以为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减轻财政压力,为上述措施的落实提供保障。

3,加强发展规划与引导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微观调节,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区域资源特点,技术发展优势来制定科学的新能源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完善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标准。

4.通过政府引导,促进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

在国内,政府对于市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或者间接影响私人企业的方式,或者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目前,发达地区的新能源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政府在这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于中小城市以及偏远地区来说,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其新能源市场还有待提高。

5.整合研发能力,提高创新水平

大力设立新能源研发机构,建设完整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降低新能源高成本问题,同时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对于风能,还需努力改变风电运行不稳、完善电网建设、提高智能电网技术水平等问题。同时鼓励创新,对新能源企业发展设立创新奖励体制。

6.强化人才开发

现代企业的竞争深层次的代表既是对人才的竞争,广州新能源产业要吸引新能源人才,培训新能源人才,合理开设人才发展强化班,并且对人才的发展合理设置奖励体制,鼓励人才学习。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从内部人员的培养或者引进海外人才等方面着手。

7.结合自身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定制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国际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广州市新能源产业快速调整好自己的战略。以国内市场为主,实行多样化战略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要,更有利于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内,可以大力运用已在国外发展取得的经验,建立营销网络,合理开发市场,建立研发机构以及基地等。

八、结论

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不断开阔国内新市场,提升品牌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的产品,洞悉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需求进行改革,同时在结合国内对于新能源的产业需求发展适合自身的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1]广东建材.广州推进“绿色亚运城”拉动新能源产业[J].广东建材,2009,(9).

[2]李力,曾乐民,陈子教,于文益.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

[3]陈晖.世界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概况[J].上海电力,2007,

(5).

[4]克里斯托弗·费雷文,尹小健.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5]刘山.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2).

[6]杜祥琬,黄其励,李俊峰,高虎.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和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8).

[7]刘博.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刘高峡,黄栋,蔡茜.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障碍与激励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

[9]熊良琼,吴刚.世界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能源,2009,(6).

[10]肖敦华.新疆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11]赵小燕.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12]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王宏玉,张晓东.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竞争战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4).

篇10:河南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作为一种“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日益成为最具前途的替代能源。据专家预测, 2050年太阳能将占人类能源消耗总量的35%以上[1]。河南省于近日发布了河南省“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将新能源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既是河南应对能源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也是河南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的客观需要。

1 国际光伏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光伏产业在全球经济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未来全球光伏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 光伏产业发展前景依然看好。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提供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 为光伏产业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光伏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当前, 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 而最大的两个能源消耗大国:美国和中国的市场尚未启动。一旦美中两国启动光伏市场, 将把光伏产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据专家预测, 美国和德国分别将在2015年和2017年左右实现光伏发电接近于常规发电成本。世界能源组织预测, 光伏发电总量到2020年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 2030年将达到9%, 而到了2040年, 将达到20%的水平。 (2) 光伏产能将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对光伏产业未来成长性的看好, 越来越多的私人和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光伏产业。2008年太阳能发电领域新增投资达335亿美元[2]。通过对全世界200多家光伏企业的调查结果, 光伏产业产能再度大幅增加。到2012年中国大陆生产能力将达54 GWp, 占据全球大约32%的生产能力, 欧洲、中国台湾和日本紧随其后, 其份额分别为20%、15%和12%。但是, 产能利用率预计将进一步下降, 将由2008年的54%下降到不足50%[3]。 (3) 光伏电池生产成本将继续大幅降低。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自动化程度的持续提高, 光伏电池生产成本将持续降低。对太阳能电池而言, 生产规模扩大一倍, 生产成本将降低20%。目前, 太阳能电池硅片厚度仅有180~280μm, 较之20世纪70年代的450~500μm相比, 降低了一半以上[4], 对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 显著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同时, 电池效率不断提高。单晶体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目前已达到24.7%的水平, 多晶体硅电池实验室效率也达到了20.3%, 而商业化晶体硅电池的效率也达到了14%~20%。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硅片厚度的持续降低以及电池效率的提高, 光伏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改进, 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呈持续下降趋势。 (4)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2008年全球最大10家光伏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为50%, 而在2004年, 该数据为80%。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进入该市场, 光伏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正在逐渐下降。这种下降趋势符合技术周期和组织结构的发展关系。当技术尚不够成熟时, 生产者一般将采用相互依赖的、专有的产品架构, 即采取整合性的组织结构以保证成功;而当技术成熟水平较高时, 产业将趋于分化, 需要采取模块化的产品、模块化的架构。当前光伏产业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已相对成熟, 并能提供可靠产品, 这将意味着未来光伏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下降。

2 河南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河南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光伏产业链横跨冶炼、化工、装备制造、电子等多个领域, 涵盖工业硅初级提炼、高纯硅 (多晶硅) 提炼、铸锭/硅片生产、电池制造、组件封装、设备制造等[5]。河南是全国较早涉足光伏产业的省份之一, 具有良好的光伏产业发展基础。经过多年发展, 河南光伏产业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以最具代表性的多晶硅生产为例, 河南既有中硅高科这样产能5 000 t/a、居全国第三的企业, 也有不少产能达到或超过1 000 t/a左右的企业。与多晶硅、单晶硅配套的铸锭、圆棒、切片以及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也有一大批。比如, 洛阳尚德目前电池片产能为180 MW, 阿斯特光伏 (洛阳) 公司产能为200 MW, 安阳市的凤凰光伏目前的铸锭、切片产能已达350 MW。同样, 作为光伏重要耗材的光伏刃料, 河南也具有相当实力。中平能旗下的易成新材料公司已形成产9万t/a的规模, 为国内第一。在晶硅切割用的超细钢丝领域, 巩义市的恒星科技正在上马2万t的超细钢丝项目。可见, 河南光伏产业不仅产业链条较为完整, 在该领域的投资积淀也具有相当基础。

此外, 在新技术、新材料不断进步的光伏领域, 河南光伏产业在技术方面也具有相当优势。目前, 光伏发电已发展出三代技术, 第一代是以多 (单) 晶硅为基础的晶硅电池, 第二代是成本更低的薄膜电池, 第三代是新兴的、尚未商业化的聚光光伏电池[6]。在这三大技术路径方面, 河南均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同时, 河南的科研院所在光伏研究方面也积累了较为可观的实力。郑州大学拥有以卢景霄领军的国家级实验室, 在薄膜电池研究领域见长, 而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在光伏材料已经物理法多晶硅提纯等方面有较深厚的研究。

当前, 河南已形成豫西的洛阳, 豫北的安阳、鹤壁, 豫西南的南阳、平顶山以及省会郑州为中心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整体而言, 河南光伏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一定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发展潜力。

2.2 河南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企业规模较小, 竞争实力较弱

河南光伏企业尽管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相比省外巨头而言, 实力相差悬殊。以多晶硅生产企业为例, 国内共有两家产能超万吨的企业:江苏中能 (产能2.1万t/a) 和江西赛维 (多晶硅产能为1.1万t/a, 硅片产能为3 GW/a) 。为应对强劲的市场需求, 江苏中能计划到2012年多晶硅产能扩大到6.5万t/a, 硅片6 500 MW/a。而大多数河南光伏企业的产能只有1 000 t/a左右的规模, 实力最强的中硅高科产能也只有5 000 t/a。整体而言, 河南光伏企业规模较小、分布较散、实力偏弱, 尤其缺乏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2.2.2 上市公司较少, 融资渠道有限

光伏产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 小项目至少要投1亿元, 大项目至少要10亿以上。河南光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国企、民间资本和银行融资。目前, 河南光伏企业中只有新大新材、恒星科技、安彩高科等少数几家上市公司, 在多晶硅、电池制造等领域并无上市公司, 很多企业主要通过银行等渠道进行融资。相反, 省外保利协鑫、赛维、向日葵等光伏企业均是境内外上市公司, 其扩产更多是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而来。因此, 在发展可以凭借的金融资源方面, 河南光伏企业与省外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

2.2.3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缺乏核心竞争力

光伏电池的原料高纯度多晶硅的提炼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的7家公司, 形成了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相比而言, 河南多晶硅生产设备工艺尚不完善, 存在物料和电力消耗较高、三废问题较多、生产成本较高, 企业缺乏竞争力。同时氢化炉、大型氢气压缩机等关键核心设备完全依赖进口, 导致河南光伏产业往往受制于人, 缺乏核心竞争力。

2.2.4 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对外依存度较高

“原料靠进口、销售靠出口”的“两头在外”现象是我国光伏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河南光伏产业也不可避免。即有近80%的原材料是从国外进口, 同时有超过90%的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到国外, 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非常高[7]。其中, 欧盟地区吸纳了中国光伏出口产品总份额的近75%。但自2008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欧盟各主要国家为节省财政开支, 纷纷调整和缩减了国内的光伏支持政策。这一方面将引发国内同行业间企业在出口方面激烈的竞争, 导致相当一批中小型光伏企业由于竞争力较弱而惨遭淘汰;另一方面, 中国光伏企业与国外同行业的竞争也会加剧, 国际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3 河南光伏产业发展战略

3.1 明确战略导向,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010年底河南省制定工业重点提升行动计划, 确定的14个领域中就有光伏产业, 并将其列为重点提升的三大产业链之一。但是, 目前对光伏产业的具体政策支持更多地由相关市县提供, 而河南省尚无统一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支持体制。河南省有关部门必须针对当前光伏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加快河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明确光伏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建设布局, 从全省角度统筹光伏产业发展的定位及扶持措施, 真正实现规划引导的作用。同时, 河南省应针对光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渴求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 设立光伏战略先导产业发展资金,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支持光伏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

3.2 组建光伏产业技术联盟, 提升核心竞争力

针对光伏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 河南省应组织建立包括行业内主导企业、科研院所在内的光伏产业技术联盟, 发挥产业上中下游协同效应, 共同克服行业难题。在光伏产业发展的前期阶段, 河南省光伏企业的精力大多集中于原材料采购和产能扩张方面, 而对技术开发、产品品质控制等方面投入不足。未来的光伏产业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成本和品质方面, 技术创新是光伏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河南省应通过组建光伏产业技术联盟, 加强低成本工艺技术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 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促进光伏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增强河南光伏企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上的自主性。

3.3 发挥集聚效应,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作为科技推动型产业, 光伏产业具有较高的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有利于光伏产业链内的垂直整合和产业链间的横向整合, 有利于发挥集群的综合优势。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江苏、河北、江西、深圳等几个产业集聚区, 出现了无锡尚德、江苏中能、江西赛维、天威保变、保定英利等龙头企业。目前, 河南省的光伏企业存在小、散、弱的问题, 缺乏一批有影响、有品牌的龙头企业。为此, 河南应加强光伏产业准入管理, 重点支持具有相关技术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其集聚带头作用, 引导资源向具备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聚, 加强行业整合并购, 保证光伏产业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3.4 改变出口导向战略, 着重发展国内市场

由于河南光伏产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极易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随着欧盟各国紧缩光伏支持政策, 河南光伏产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为了现有产能找到出路。河南光伏产业需转变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把注意力放到国内市场开拓上来。河南光伏产业应组建联盟, 联合相关行业共同呼吁国家尽快制定光伏上网电价定价机制, 拉动我国光伏装机容量攀升, 加快启动国内市场需求。目前, 在"金太阳计划"等的刺激下, 国内一些地区掀起了光伏电站建设高潮。河南光伏企业应抓住机会, 积极联合其他主体, 在国内建设较大规模的光伏电站, 从而拉动内需, 促进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余中东.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析[J].河北学刊, 2010, 30 (5) :144-146

[2]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 北京万胜博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非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行业调研报告[EB/OL]. (2007-6-16) [2011-5-19].http://www.docin.com/p-41543518.html

[3]张嵎喆, 王俊沣.培育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1 (2) :27-32

[4]张永伟.推进光伏产业有序发展的六条建议[J].经济管理, 2009 (10) :17-22

[5]王发明.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以我国光伏产业为例[J].经济管理, 2009 (11) :55-61

[6]王仰东, 邵一兵, 许栋明, 等.产业技术路线图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 :17-22

篇11: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我国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应用,其中新能源发电企业对于推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减少环境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新能源发电产业形势,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推动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

2、我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现状

2.1法律政策的支持

新能源又称为可再生能源,其能源形式为除开传统能源之外的其他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等,并且还包括由可再生能源衍生而得的生物燃料以及氢产生的能量。我国新能源的开发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自2000年以来,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予以了大力支持,并逐渐成立相关机构,加强了对新能源开发的指导与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法规,以实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力推动。现在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阶段。

2.2财政政策的支持

在建筑节能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中,我国财政部针对此推出了一定的财政支持政策予以支持,如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池等等。相关能源部门也与多方联合,不断推出新能源产业发展计划,例如“金太阳计划”,对太阳能发电项目予以了大力财政支持。对光伏、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都给予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不管是在密度还是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3地方政府积极配合

在国家法律政策与财政的支持下,各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建设新能源项目。尤其是在风、光资源较好的西部地区,政府规划了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和光伏产业园,配套优惠的政策,吸引众多能源企业竞相进入开发,各地把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有的地区甚至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全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4各企业步入新能源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状况下,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并且还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新能源对国家能源保障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随着国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进一步放宽发、输、配、售和其他服务环节的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发电领域,使得电源投资主体逐渐增多,发电企业的市场壁垒不断弱化,潜在进入者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发电领域。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新能源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进军新能源领域。目前,已有诸多的国外知名能源企业以及国内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军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和开发。

3、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市场秩序有待完善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存在一定的非理性投资现象,这一问题使得上游产业过剩、下游遭遇瓶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光伏产业为例,受限于技术问题,光伏产业在成本、发电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然而提前炒热使得该行业产生泡沫。再加上一些企业的逐利心态,新能源装备制造的产品质量差强人意,我国许多龙头产业并不能生产引领市场的优质产品,并且还受到了劣质产品的冲击,再加上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2新能源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新能源的发展除了考虑环保高效,还应考虑成本因素。我国现阶段就面临这新能源开发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新能源电价补贴。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比较低,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此外,我国许多新能源在规模与集约化程度上也有所欠缺,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难以保障正常的经济效益。

3.3缺乏可持续发展

受限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问题的影响,新能源发电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缺乏相关机构与研究室,研发队伍建设也不到位,相关技术研究存在滞后性,在加上地方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保障,企业缺乏长远规划,企业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3.4并网技术欠缺

目前我国一些新能源发电领域还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难以为电网提供优质持续的电能,必须依靠传统火电进行电网调峰。为了接纳新能源,还需要对传统电网进行必要的投资与改造。并网技术方面仍存不足,电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现阶段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发展需求。

4、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发展战略

4.1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能源发电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抢占有利发展时机,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应该对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从长远出发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的发展、经营、服务和文化主题战略目标,获得员工认同,并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4.2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和薪酬体系

为了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将各种资源优化。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生产力,把合适人才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上。建立适应公司发展的合理组织体系,同时为组织配备合理的人、才、物,明确清晰的责、权、利,才能保证战略的成功实施。建立适合本公司的薪酬体系。将薪酬和激励与战略实施和达到的业绩目标联系起来。没有完备的奖惩考核体系,战略的执行就失去严肃性。所以,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考核指标来引导,业绩考核体系决定公司的整体运营方向和公司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企业员工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4.3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

在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要注意信息的沟通共享,集中优势,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信息是计划和决策的基础,信息流动贯穿于整个战略制定和实施全过程。有效信息沟通交流可以保证企业管理人员知己知彼、抓住市场、感知未来、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及时发现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并根据客观现实及时进行前瞻性的调整和修正。

4.4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企业文化支持不同的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与战略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战略的成败。企业文化无疑是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对企业战斗力具有凝聚和导向作用,是带动战略实施的无形力量,它会不断提升公司战略实施水平和效果。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它最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企业和职工的创造活力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宁夏新能源公司成立时间段,应该迅速培育本企业的文化,提炼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公司内部凝聚员工力量,形成公司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新能源发电企业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我们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此提出有效对策,加强新能源产业建设,推动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上一篇:计生协会2014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有关家长会的精彩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