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

2024-05-29

钓鱼的启示(精选6篇)

篇1: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背景描述]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而深受我们一线教师的欢迎。然而,理性地观察我们常态的阅读课堂,我们发现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目标不明。老师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阅读教学公开课,如果上课老师课堂上没有设计动笔写写的环节,就被认为是一堂不理想或不成功的课。为了体现“课堂动笔”而动笔,但对于为什么要写,写些什么,写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心中无数。每次“练笔”的形式大同小异,单

一、呆板,如学了写人物的文章后,都要求学生写“***,我想对你说”。

二是切入不准。教师选取“练笔”的时机比较随意,在没有充分朗读、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就安排学生“练笔”,没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特点来考虑“练笔”的切入点,致使学生无话可写,有的也只是套话、假话、空话,失去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练笔”的意义。

三是缺乏指导。缺乏“练笔”前的指导,主要是缺乏“练笔”前应有的铺垫,如没能做足课文朗读,词语、句子、内容的理解,写法研究等一系列“练笔” 前的铺垫。也没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致使“练笔”要么孤零零地,与文本脱节,与课堂不和谐。这样就使学生的“练笔”进展不顺利。缺乏“练笔”中的指导。很多时候老师是一声令下,就算完成任务,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如思维定势、想象不合理等进行有效的引导,造成“练笔”实效性差。缺乏“练笔”后的指导。很多老师是写了就算,听之任之,没有评价,没有修改,没有提升。而有的老师让学生“练笔”之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的老师虽有评价,但没能抓住每次“练笔”的不同目的,进行对症下药。

本学期,我在校教研活动中执教《钓鱼的启示》一课,我大胆地设计了三处随文练笔:复习导入时运用词语写主要内容;研读课文时角色体验写父亲心理活动;学完课文后积淀感悟写道德感言。三次小练笔,每次均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究其原因,除紧扣课文情境外,各有侧重的设计为练笔出彩提供了保障。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概括内容,让思维清晰灵动

1、听写词语。

[ 上钩

小心翼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道德

实践]

2、学生运用听写的词语试写主要内容。

3、交流引导。

生1:在我十一岁那年,有一次,父亲带我去钓鱼。等了好长的时间,终于有一条鱼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我迅速把它拉上岸来。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叫我把它放回湖里,我没有办法,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里。三十四年后,我明白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你概括得很清楚,但语言不够简洁。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各试着用一句话写清楚。试着再修改一下。

生2:34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小心翼翼地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不容争辩地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鱼回湖,使我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分析思考] 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训练点之一。可是,从平时课堂和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较差。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平时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二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的重视和引领。这堂课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学会运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并在学生独立试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讲评。这样扎实的练笔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片段二] 角色体验,让思维熠熠生辉

1、师:讲解让我们明白了原因,让朗读丰富我们的感受。我们一同走进“我”和“父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我实践过程的艰难。

[出示对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指导分角色朗读,想像当时的情景,读出“我”急切的心情,读出父亲不容争辩的语气。

2、引导想像,试写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想()。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学生独立写完后组织交流:

生1:我的孩子现在还小,作为父亲的我应该严格要求他,让它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按照规则办事。

生2:如果现在把这鲈鱼带回家,就是贪小便宜,如果把鱼放回去,就是光明磊落,遵纪守法,做人就应该诚实自律。不管有没有人在场,任何一种理由都不行。

生3:„„

4、有感情地朗读父子对话。

师:说得真好,这就叫严格要求。联系父亲的心境,我们再来读一读父子的对话,感觉一定跟刚才不一样。

生: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分析思考]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点,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像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天地”。利用语言的空白处,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想像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深入了,感情朗读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片段三] 沉淀感悟,让文笔神采飞扬

1、读《钓鱼的启示》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出示名人的道德名言:

[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法国思想家

孟德斯鸠

*非常军队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

3、生试写有关道德的感言。

师:学到这儿,同学们对道德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请你也试着围绕“道德”写一句话激励自己或送给你的朋友。

生独立写完后交流指导。

生1:人们的一些规定是要我们自觉去遵守,不用别人天天说的。

师:我们可以用简明的语言去表达。“人们的一些规定”也就是——

生1:规则。

师:“不用别人天天说的”就是——

生1:自觉遵守。规则是要自觉去遵守的。

生2:一个人真正的道德,只有在暗处才能真正体会出来。

生3:在非法的利益面前,应该坚定的对它说NO

生4:道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懂得去遵守。

生5:诱惑无处不在。在诱惑与品德中,珍贵的是品德。

生6:道德很简单,实践却很难。抵挡住诱惑才是最重要的。

生7: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财富。

……

[分析思考] 让学生写读了这篇文章后得到的有关道德的“启示”,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种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练笔也是必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也是一种引领,学生借鉴课文和名人名言的表达,把道德概念的理解具体化、深刻化,从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启示]

1、精心设计,让练笔有效。

心理学实验证明,每个智力正常的人的内心深处,都蕴涵和充满着创造思维的潜能与欲望。为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设计的课堂随笔,既是一种设计的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师一定要从“重备教材教法轻备学生” 的旧观念中走出来,明确随文练笔的目的、目标是什么?备课时对读写互动的随文练笔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学生发展上,不仅要考虑让学生何时写、写什么,更要思考学生通过“写”学什么、怎样学,以促使学生通过课堂上一小段有限时间的练习得到最佳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生的随文练笔,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沉入语言”,从已有经验出发,进入作者的世界,进入文本的意境,用自己真切的感悟在人与文之间进行思想、情感的对话。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设计丰富的练笔形式,创设与学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练笔形式,充分开发学生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要使随文练笔练到实处,教师首先应充分把握教材,找准合适的训练点,如文章重点内容处、可模仿的语言片段处、情感喷发处、空白补充处、文本拓展处、技能迁移处、意象还原处等精心设计练笔训练点,可以是情动辞发处的批注,可以给课文的空白点补写(省略号、语言的拓展),可以模仿课文的范式仿写(仿片段、仿语句修辞等),可以紧扣情节的发散点续写,可以捕捉语言的聚焦点创写„„总之,教师在备课中要多考虑各种学生实际,多给学生广阔的练笔空间,让学生在随文练笔这片天空下尽情彰显自我、张扬个性、驰骋思维、释放表达的潜能。

2、智慧理答,让练笔精彩。

随文练笔是指向于技能层面的练习,因而教师的“理答”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对学生的表达方式、方法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积极创设对话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启学生的心智,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敢于交流、善于表达。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鼓励。《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要求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取得心灵沟通。语文教师就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只有听清学生所表达的内容,才能对学生所说的话给以正确的回应,甚至生成课堂的精彩。如学生运用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时,语言是否简洁,角色体验时学生想像是否符合当时父亲的心理,写道德感言时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提炼表达的亮点并给予积极性地理答,激发了学生想写好,求完美的欲望。学生边听边修改自己的答案,不但所写的内容有各自的独特角度,语言表达更是完整充实。

其次教师要善于诊断,及时引导。练笔的目的不仅仅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因此,老师在每一次对话的细节中专心倾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应敏感地关注学生的语言形式,如遣词、造句、谋段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诊断点拨,才能让每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的智慧在课堂上流露。如学生写道德感言时,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简炼,不够有深度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及时通过追问、探问等发展性地理答,教给学生写的方法、技巧,以及语言表达地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指导。师生通过对文本和对方的理解,激活了课文原有信息、意义,学生的潜在力在老师的智慧理答中被唤醒,豁然开朗、悠然心会,获得“读”与“写”的发展和创造。这才是真正地训练,才是真正地发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时,教师既要精心地预设,也要课堂生成过程中的智慧理答,努力使随文练笔有效、精彩,真正让随文练笔扮靓我们的阅读课堂。

篇2:钓鱼的启示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启示)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0分钟)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放鱼

3、浏览全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10分钟)

(1)过渡语: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板书:我父亲)

(3)反馈,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板书:得意)

重点指导:啊,这样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出示课件)

相机提问:“我”钓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鱼?我得意什么?父亲得意什么?

(板书:得意)

指导朗读:你想重点突出哪些词?

(4)“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你想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什么?(美、静)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2、研读“放鱼”部分:(15分钟)

(1)过渡语:是呀,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走这条鱼吗?

(2)你的这种心情,文章中的“我”也有,而且心情很复杂!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板书:依依不舍)

(3)这一部分对话较多,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式来学?(分角色读或表演等)

(4)引导提问:在“我”钓到鱼时,父亲是得意的,而此时„„你想到什么问题没有?

(板书:不容争辩)

(5)小结:谁来归纳一下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请在书上做笔记。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2分钟)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鱼

得意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质疑: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除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节课你还想学会什么?

二、答疑:

导:就从某的问题入手学课文。这个问题学懂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一)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那是一条怎样的鱼?对我充满了如此诱惑?自己读书,划出有关词句,读出你的感受。

①你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方式吗?

②作者钓到鲈鱼后惊喜、得意。(板书)时说出来的吗?作者直接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导:还有哪些描写也衬托出了作者钓到鲈鱼的高兴的心情?

①月夜的描写: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②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

2、捕捞鲈鱼是有时间的,在什么时间?是放?是留?父亲和我对待这条诱惑人的鲈鱼态度一样吗?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合作读书。(板书)

①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你理解父亲的做法吗?(讨论)

尽管作者“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如果没有34年前父亲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34年后我的成功。贺拉斯说:“父母的美德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当你为自己具备的某些优点骄傲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你的父母,你的师长,是他们对每一件小事的严格要求使你如此优秀!

②哪些词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谁跟他的意见一样?你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③我的心情怎样呢?

语言:

①小组合作读对话。②引读。③表演

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再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行动:

①“乞求的目光”的扩展。

②放鱼动作的朗读指导。

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反映人物心理。

(二)再出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看谁还能提出问题?

1、“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作者会怎样抉择?举例说。

2、读作者的启示,联系这个故事说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板书)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三、总结:

1、本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学会了什么?

3、做人上你悟到了什么?

四、扩展:

1、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在家庭、在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诱惑?给你留下了什么启示?敢否也像作者一样真诚的与大家共享?打算怎样写具体?

2、童心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让老师和你们共同努力,我们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吗?

3、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父亲

我 钓鱼

得意

放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启示

篇3:钓鱼的启示

这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张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该案例采用了“双课堂”模式, 教师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交学习成果, 并在交流平台上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课前参与为起点, 以梳理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为主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分享了虚拟课堂中的部分学习成果, 交流了课前自主学习的收获、疑问和碰撞,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成了生生互动、活泼高效学习的效果。

在“虚拟课堂”中, 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并上传读课文的录音, 同学们互相评价;提出自己在读文中的疑问, 互相交流。同学们互动热烈, 在朗读互评中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 加大地改善了以往课堂上参与人数有限的问题。课前, 同学们对读文时的疑问进行了交流, 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及时得到了解决, 有的问题正是文本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还有的问题需要学生课外补充资料才能解决……这种形式,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学为主”的束缚, 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起点,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案例亮点

亮点1:课前学生自读问题梳理

展示学生课前自主读书的问题和互相解答情况, 既是对课前预习情况的总结, 学生能在课前解决的问题不放到课堂上, 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把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 对学生读书提问进行指导,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亮点2:课堂读书批注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交流, 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在小学高年级的课堂上, 学生的自主读书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阅读、思考、感悟的时间。如何把学生的个人思考共享, “平板教学”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学生把自己的批注用照片的形式上传到平台上, 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交流, 同时在课后仍然可以继续评价、交流, 使语文课堂得到了延伸。

亮点3:写法梳理指导

本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值得学生积累。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的起点来源于学生的课前提问, 教师抓住学生的课前质疑, 用学生互相评价解疑引发学生思考, 并在平台上推送课文的补充阅读材料, 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使学生对“以景衬情”的写法有更多感悟, 为下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养成读思写结合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读懂“我”从钓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 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在互动平台发布论题, 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互动平台回帖、讨论, pad

【教学过程】

(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 课前同学们在互动讨论中进行了预习, 读了课文, 对吗? (出示录音提交截屏)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把你在预习中发现容易读错的地方找出来, 提醒提醒大家。看谁找得快, 找得有价值。

学生自由读文, 涟漪、筋疲力尽、翕动、划着了一根火柴、尽管、沮丧 (学生拿笔标音)

(三) 课文我们读通了, 我们还要读懂才行。在课前, 很多同学对文章提出了问题, 进行了互动交流, 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问题提交截屏) 梳理已经解决的问题。

1.高子尧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是什么?

刘舒文:就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对我们没益处的。

王新宇:鱼, 也许是面临的道德难题, 在别人眼中是奖励, 但在作者眼里就是道德的抉择。

侯金池:比如:作者是建筑设计师, 买地砖、地板等一些楼房材料, 有的材料店打广告价钱很便宜, 但质量不好, 这个厂家就是那条"鱼"。

白千汇: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

闫绮航:当时自己的利益。

顾睿:靠做不光彩的事件来获得的利益。

颜莛潓:鱼就是道德。

徐赫遥:指的是一些人用金钱等你想拥有的东西去诱惑你做一些违背你道德的事。

张一瑶:是指你在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田沛鑫:与那条鲈鱼相似的"鱼"是金钱, 名利和地位。甚至是一些可以带来一点点好处, 一点点方便的事。

2.王新宇: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自己才11岁?

刘舒文:因为要为下文作者长大后这件事给他的启示作铺垫。

侯金池:衬托自己的不懂事, 而且和我们差不多大!提得好!

白千汇:11岁是用来铺垫第八段的, 是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抵抗诱惑很不容易。

3.康梓歆:为什么要把鲈鱼返回湖里?

顾睿:因为当时才十点, 没到鲈鱼捕捞开放时间。

张一瑶:因为这就是个道德抉择啊, 作者的父亲为了教育儿子。

4.回帖人:盛月《钓鱼的启示》这个题目为什么要用“启示”两个字?在我们的生活中, 钓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怎么会有启示呢?

评论人:田沛鑫建议你先读完文章再提问题, 文章中有明确的道理。

5.本文究竟给作者什么启示?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理解“是”、“非”。

6.回帖人:白千汇“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指导朗读:

(1) 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此时, 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是啊, 他的兴奋和得意真是无以言表。你能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

(2)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如果是你钓到如此大, 如此漂亮的鱼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再来读。)

(3) 过了好长时间, 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 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 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 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 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 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从你的朗读中, 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鱼的辛苦, 看来, 为钓到这条鱼, 作者是等了很久, 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 的确不易。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4)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 到处都是静悄悄的, 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 而且当时四周围静悄悄的, 没有别的人和船的影子, 无人知道, 而我面对的又是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 当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时, 作者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看来, 这真是一条极有诱惑力的鱼呀!

7.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不仅诱惑着作者, 还诱惑着你们, 父亲有没有被它诱惑住呢?

(1)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2) 回帖人:戴子皓父亲放鱼前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

评论人:顾睿因为父亲看儿子钓了这么大的鱼很不容易, 害怕让儿子放鱼, 儿子失落。

评论人:盛月父亲认为应当按照规定执行来捕捞鲈鱼, 但是又认为把它放了很可惜, 左右为难。

(3) 太好了!你们读到父亲的内心里去了,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是父亲在深思熟虑, 说明父亲也在经历着实践道德的考验, 所以说:引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放, 还是不放呢?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 父亲做出了决定, 他把目光转向了我说———出示:“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读出坚决的语气。

(4) 出示:“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 哭出了声。———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现在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句子。我此时是什么心情?是啊, 我是这样的难过, 这样的沮丧, 这也说明――引读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5)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清楚地知道, 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我———生接读: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得把它放回湖里。

(6) 回帖人:张雨鸿为什么我和父亲不让鲈鱼在水里游两小时再将它钓上来?

(四) 同学们, 钓鱼的故事结束了, 它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留下了许多人生启示, 这个故事给你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请试着写一写你的感悟。 (教师在互动讨论平台推送题目, 学生写完感受提交。)

(五) 回帖人:刘舒文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月光呢?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江水, 在浪漫诗人李白看来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杜甫眼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六)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老师推送的关于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片段。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尝试仿写。

(教师在互动讨论平台推送, 学生课下自主阅读。)

板书设计:

案例评说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 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 “我”和父亲去钓鱼, 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 当时“我”很不理解, 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 “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 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 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要理解这个难点, 必须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 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 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 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 理解父亲的话。

本课教学课前我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向学生推送了两道题目:1、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文, 并提交录音。2、请同学们把读文后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共同讨论交流。第一项任务, 我在课前把学生分成8组, 要求每组同学至少评价组内、组外各1名同学的朗读, 这种形式使班级每位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朗读课文, 并至少听读两遍课文。尤其是针对课堂上并不太爱表现的孩子, 为他们搭建了展示平台, 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有了课前的充分读文, 既节省了课上的时间, 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从课堂效果来看, 这一环节很有实效。第二项任务, 学生共提出一百多个问题, 经整理分为:课前交流就能解决的、需要课上重点讨论交流的、课后继续延伸讨论的。这一环节,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参与非常积极, 最多的评论达到十几条, 激发了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课堂上我以学生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贯穿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如何质疑、解疑, 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 学生读文更细致, 更会问“为什么”了。

课堂上, 我们利用pad给学生下发了课堂作业, 学生提交对本文的阅读感受, 与以往的不同是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感受, 并可以评论、提建议,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变以往的师生对话, 为现在的生生对话, 更有实效性。学生在交流后可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不重合修改, 还能保存学生的学习过程, 便于反思和提高。

课后, 我们利用pad给学生推送了本课的相关阅读材料, 把课本内容更加深化,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整体看这节课, 课前学生在互动平台上的交流, 对整节课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它与以往的个人预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丰富, 更有实效性。所以, 尽管对于pad的使用我们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我们已经在实践的路上尝到了甜头,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还要更多地尝试, 真正做到“家校联通、生生联通、人文联通”。

案例实录

观看案例实录视频请登录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摘要:这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张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该案例采用了“双课堂”模式, 教师在互动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交学习成果, 并在交流平台上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课前参与为起点, 以梳理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目标为主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篇4:《钓鱼的启示》带给我的启示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前4天检查我们班1分都没扣,我不禁沾沾自喜。星期五早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比往常提前到班检查卫生。教室里书声琅琅,地面干净整洁,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微笑。我时不时看表,7:40,7:49……临近检查的时间了,班长胡冰燕照例向我请示:“王老师,时间到了,我要去检查卫生了。”我微笑着点点头,说:“快去吧!这次咱班一定能得第一。”“嗯,我也有信心!”胡冰燕自信地笑着回答。

胡冰燕这个班长是我刚接手五年级时,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她学习成绩优异,做事认真,善良正直,一直受好评。竞选学生会主席时,她全票当选。看着胡冰燕远去的背影,我想赶快再检查检查。突然,我发现对着门口的胡杨课桌下不知什么时候掉下一片纸。我急忙走过去准备捡起,这时教室门开了,胡冰燕带着学生会干部进来了。我忙笑脸相迎,试图吸引他们的视线,但那张纸太显眼,胡冰燕已经看见了。她犹豫了一下,慢慢走过去。我急中生智,疾步上前,一边用脚踩住纸,一边笑着说:“冰燕,快领着学生会干部去教室后面看看。”

“老师……”看着冰燕诧异的眼神,我急忙给她使眼色。“王老师,你脚下有纸。”六年级的学生会干部胡莉小声地说。我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起来,原来那张纸我没有完全踩住,还露出一点。“这是胡杨读书时不小心从书里掉出来的,这次不算吧,好吗?”我恳求道。“可按学校卫生评比规定,这是要扣分的。”胡莉毫不留情地回答。我把无助的目光投向冰燕,她似乎也很无奈,轻轻地在记分簿上扣了0.1分。

在我的惴惴不安中,评比结果出来了,我班因这0.1分之差再次名落孙山。班级总结会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指责胡冰燕没有集体主义精神,不爱护班级荣誉。我也沉着脸。

胡冰燕呆呆地坐在位上,一句话也不说,紧咬着嘴唇,泪在眼眶里打转。“把她的班长撤了吧!”不知谁说了一句,“对!这样的班长应该撤!”一些学生纷纷响应。我犹豫一下正准备说话时,胡冰燕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委屈,一下子站起身来大声哭着说:“王老师,我一直敬佩您,喜欢上您的课。昨天咱们刚学过《钓鱼的启示》,您在课堂上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您让我们像文中的作者一样,从小要有与不良风气斗争的勇气。不错,我是咱班的班长,但我更是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怎么能徇私枉法,做出违背规定的事呢?如果您也觉得我当班长不合格,那么我愿意辞去不干!”

一席话,有理有据,慷慨激昂,顿时令我瞠目结舌,羞愧难当,也令同学们哑口无言。是呀,课堂上我教导学生做人要正直无私,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课下我却让学生弄虚作假,这是什么行为?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大声地说:“胡冰燕同学说得很对,老师很佩服!”同学们会意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学相长,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确也会有错,学生的教育让我印象深刻。简单的一篇课文看似学完了,可真正的“钓鱼的启示”却是通过这件小事体现出来的。

篇5: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34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理解,但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从自身生长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理解课文的内容不是难点,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需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体会“我”钓到鲈鱼时的得意和放鱼时的沮丧做为教学的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来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李卓然和周锦泽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律”。做到这两个字很不容易。今天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他美好的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的经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的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自律”并使“自律”贯穿全课。)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吧,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生字词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不要急于回答,再浏览一遍课文。

生: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了我得到的启示。

师:课文读得不错,把主要内容说出来了。

生:我还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放鱼,最后写我得到的启示。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和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协助学生理清课文。)

师:课文内容了解了。预习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课文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他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你会从课题入手去想问题。

生:父亲为什么让我把鱼放了?

师:是啊,为什么要放了呢?

生:父亲盯着鱼看了好一会,为什么看了好一会儿?

师:你会从细节入手,读书真仔细。

生:课文写钓鱼,怎么后面又写了“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课文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说明在读书的时候,考虑了。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同学们再去读书,从书中寻找答案。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读书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加细致地读书,更深入地考虑。)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师: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我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

生:我钓到了一条从没有见过的大鱼。

生: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上来了。

师:说得精彩极了,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生:高兴。

生:得意。

生:大喜过望。

生:喜出望外。

生:欣喜。

生:惊奇。

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心情,可见语言能力较强。把你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生读这句话。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体会我得意的心情,更能表示出大鲈鱼的诱人。为下文“我”放鱼时的不舍做好了铺垫。)

师:我正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的时候,父亲却让把它放了,我会有怎样的表示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4~9自然段,标画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生:急切、难受、伤心、依依不舍、沮丧。

(读书有自身的理解,既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又进行了词语的训练。)

师:我心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请同学们练习一下父子的对话,体会 “我”的心情。

(从具体语句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表示我对大鲈鱼的不舍。)

生:自由读,展示读,男女生读。

师:当我看到四周没有人的时候,我把乞求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父亲,想一想,我会对父亲怎样说?

(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补白,体会人物的心理,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实践道德的艰难。)

生:爸爸,求求你,把这条鲈鱼留下吧。

师:小朋友,还不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啊,不能留下。

生:我们什么时候钓到的,又没有人看见,还是留下吧。

师:天知地知,你必需把这条鱼放掉。

师:父亲这样做,对吗?

生:对,因为还不到捕捞鲈鱼的时间。

生:因为他父亲想教育小朋友按规定做事。

师:父亲不喜欢吗?

生:父亲也很喜欢。

师:你从哪里看出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鲈鱼?

生:从“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和“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知道的。

师:刚才有位同学问“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明白了吧?

师:我尽管依依不舍,但是还是把这条鲈鱼放回了湖里,同学们,这时他舍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呢?

生:舍弃了鲈鱼,得到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师:你会联系下文来说,什么是道德实践呢?

生:就是去做。

师:说得很好,就是依照正确的去做。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父亲也很喜欢那条鲈鱼,也在进行着道德的抉择,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道德实践的认识。)

师: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他会遇到哪些诱惑呢?

生:金钱。

师:对,这里的鱼可以指金钱。

生:职位、小廉价。

师:说得不错,能联系他的职业来说说吗?

生:比方说,他在给他人搞设计的时候,两个公司竞争,一个公司给他很多钱,让他给自身的公司设计的好,而故意给另一个公司设计的不好。

师:这时,他会怎么做呢?

生:他不会要那个人的钱。

师:他会想起父亲的话。刚才有个同学说“钓鱼这件事和他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有什么关系?”现在想一想,有没有关系?

生:哦,我知道了,因为父亲的教育,才使他严格按正确的去做,才最后成为了一名著名建筑设计师。

师:是啊,当他一次次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我们来读一读父亲的话。

生:读。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道德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放了大鲈鱼就是对的,不放,就不对,但是真正让他放的时候,他却不舍得了。

生:有一次,老师多给了我分数,我一看很高兴,终于比同桌高了,但是当我仔细再看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错误,老师没有扣分,我就想若是给老师看了,我的分数就比同位少了,可是不给老师看,就不老实了,我很矛盾。但是,我想起了老师平时教育我的话,就给老师看了。

生:我有一次,借了同学的橡皮,我看到他的橡皮很好,就自身留下了,不想还给他了。

师: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生:知道。

师:尽管知道,但是看到那么漂亮的橡皮,还是不想还给同学。

生:也就是说的时候很简单,做的时候就不舍得了,就很难了。

生……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父亲的话理解得较好。教师应该做一个小结,突出舍弃个人利益的困难,突出主题。)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看来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只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也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影响。让我们端起书来,再次回到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生:配乐朗读课文。

(创设的情景非常好,学生在月夜背景的烘托下,倾听着舒缓的音乐,仿佛在慢慢向人们讲述自身的故事。)

篇6:钓鱼的启示教案

师:生活是一本书,时时给我们启示,钓鱼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这节课我们学习1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板书:“钓鱼”、“放鱼”)

二.初读启示,找句子。

1.师: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终生难忘的启示,哪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第10段)

2.读第10自然段,找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用“ ”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名)句子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理解句子1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同学们太利害了,把老师找的句子也说出来了。请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后,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1)“是与非”是指什么意思?(生:对与错!)

(2)就作者钓鲈鱼的事来看,怎样做才是对的,哪样做是错?(3)为什么说带走鲈鱼是错的?请根据所查的资料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后,师用投影出示以下资料,让学学生默读。)

(资料:因为有一段时间是适合鲈鱼繁殖和生长的季节,在开放日之前不应该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4)“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文中是指(作者放鲈鱼很难)。(板书:难)

2.师:什么原因让作者感到放掉鲈鱼很难呢?请快速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出原因,并用“ ”画出有关语句。(指名汇报)(估计学生会这样回答,并找出以下句子作理由。)① 鱼很大,很美。(我从来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吗?(得意)生:我体会到作者钓到这条鱼时很得意。

师: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你得意的心情,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师:钓到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是多么地高兴、多么地得意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读—— 师:钓到这条又大又美的鲈鱼,我当然很得意,齐读——“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② 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大鲈鱼。(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拉上岸来。)

③ 这时离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④当时四周没有其他人。(我抬头看了……影子)(4)师:父亲喜欢这条鱼吗?何以见得? 生读: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师:从哪个词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得意)师:除此之外,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从“得意”一词我们便可看出父亲对鲈鱼的喜爱,那么“好一会儿”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师:虽然父亲也很喜欢那条鲈鱼,也在进行着道德抉择,但他的态度却是不容争辩的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语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声音那么的坚决,读——“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父亲坚决而又不容争辩的态度?(得)谁能换个词来读一读这句话?(一定、必须)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是一位以身作则、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师: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这还是一位以身作则、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师: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就是父亲的爱,严格的爱、负责的爱,齐读——“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过渡语: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呢?(爸爸)

3.师 “我”作出了“放鱼”的选择,这要经历多么艰难的心理斗争啊?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3——9自然段,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实践起来的艰难。(生自由,指名汇报)

①学生汇报(先说句子,再说体会到什么)随学生汇报出示以下句子:

句子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得意”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板书:得意)句子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师:请用“急切”的语气读。(板书:急切)

句子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板书:委屈)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此时此刻的“我”和爸爸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呢?(“我”可能会说:爸爸反正没人发现,我们就留下这条大鲈鱼吧,好吗?爸爸,我求求你了!爸爸可能会说:孩子,我们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处处接受严格教育,事事严格要求,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啊。爸爸希望你从小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明白爸爸的用心良苦吗?)

句子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板书:依依不舍)

师:“依依不舍”还可换成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②齐读这5个句子

师:说得太好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读好吧!

(二)理解句子2 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师:看,把鱼放回湖中,“我”经历了一个多么困难的心理历程啊!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就这句话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来考考大家呢?(指名:学生质疑,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可能提:那“鱼”为什么加上双引号?(答:因为不是指真正的“鱼”。)“鱼”指的是什么?(答:这句子中的“鱼”指的是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我”可能遇到哪些“鱼”呢?(答:可能遇到过的“鱼”可能是: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我当设计师可能会有人出高价钱钱收买我,让我把我设计的东西挖过去……)“我”遇到了“鱼”后会怎样做呢?(答:我是不会为这些“诱惑”而动心的。)为什么能这样做?(因为父亲当年对的教导我永远铭记于心,并一直都是这样做的。)2.师小结,齐品读第10自然段!

师:是啊!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与力量。让我们一起再读第10自然段吧!

(板书:严格教育、勇气力量)、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引读——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从:考试分数、买东西、公共汽车让座、卫生、过马路……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说)

2、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师;这是父亲送给我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这就是钓鱼给我们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希望孩子们将钓鱼的启示铭记于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 五.拓展(同桌说,后指名)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曾遇到过怎样的“鱼”呢?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请说出来与你的同桌分享分享!六.齐读道德名言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来看看名人又是怎样说的,请齐读名人名言!1.“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2.“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希腊)。

3.“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七.小结:(指着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3.钓鱼的启示,知道了“我”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时心情非常的得意,但当爸爸说要把它放回湖里去时,我变得急切了,我恳求爸爸留下大鲈鱼,但爸爸却坚决要我放鱼,这时我委屈极了,只好依依不舍的把鱼放回湖里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我终于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年级

孙玉桥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一、说教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全文共11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我”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水里,使“我”懂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启示,这一启示让我受益终生。很明显,这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初步的把握 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养成与他人进行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度,制定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捕捞、操纵、沮丧、诱惑、皎洁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文章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精读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

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情景教学法:教师通过导入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受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

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当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在上课前,我会这样提问:同学,你们钓过鱼吗?如果你们钓到了一条大鱼,你们又会怎么做呢?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小男孩,在他11岁的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却又把鱼放回了湖中,而且还从中得到一个受益终生的启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现在老师就和同学一起去认识认识这位小男孩,学习学习这钓鱼的启示。出示板书:钓鱼的启示用这这样子的方式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接着再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上面创设情境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已经对本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所以我很自然的安排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并且有两个目标:本课的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五年级的字词教学并非可以悬空,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我采用的是读——讲——读——默的方式,先指明学生读,再让个别同学讲一讲难写的或者难度的字,再全班读一读,然后把难写的字在边上写一写,默一默,或者在书本上圈出来。对于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相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话讲出来。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第三部分,更多的是品读课文,但是如何切入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让学生找出钓鱼的启示并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钓鱼的启示却是有一点难度的。所以,我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得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读了这句话后,请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呀。道德、是、非、难这些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我请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三到九自然段,找出文中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不难发“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后是难过和委屈,最后是不舍。在这里我紧紧抓住两个点进行研读。第一个是我“得意“的句子,也就是第三自然中描写鱼非常大非常漂亮的句子。我要求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让学生感同深受,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不舍这条鱼。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增强语感,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第二个点是“不容争辩”。我会分二个步骤丰富这个词语。第一,紧紧抓住“盯”这个词,理解父亲在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经过一番挣扎才决定放走这条鱼的。二是让学生懂得,面对父亲要我放走这条鱼时,我的心情的变化过程,从得意,急切,再到难受委屈,最后到不舍。这部分有大量细微的心理描写,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中的难。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用自己的行为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我会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你也会遇到像文中所说的大鲈鱼,这个时候,你又是怎么做的呢。我相机出示各种情景,如在商场里营业员多找了你钱,在路上你检到喜欢的玩具,老师多给了你分数,遇到这些情况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社会道德人,此时,课文的重难点就得以突破了。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我趁势进行总结:同学们,正确面对每一件小事吧,拒绝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你的人生必将走向成功。

五年级

上一篇:《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解析关于船舶碰撞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