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精排版)

2024-06-30

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精排版)(精选3篇)

篇1: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精排版)

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发布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提供权威、公正的预警信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预警信息的采集、审核、签发、复核、发布、传播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及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信息。社会安全的预警信息发布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预警信息应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时效、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单位等。

预警信息级别分为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Ⅰ级为最高级别。

第四条 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按照政府统一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对外统一发布的原则进行。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坚持及时、准确、无偿的原则。

第五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应当加强对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快速传播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等基础设施建设,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本行政区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检查、评估等工作。

第七条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牵头实施机构,或者经政府授权承担有关类别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负责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规范预警信息采集(包括首发、调整和解除)、审核、签发流程,并对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负责;承担本行业接收预警信息用户数据的维护;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依据国家及自治区相关应急预案和实际情况,编制面向公众预警提示信息,有效引导公众防灾避险。

第八条 各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按照本办法接收拟发预警信息、重要提示性信息和国家相关预警信息,审核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并负责本级预警信息及其他重要提示性信息的发布,以及发布系统的日常维护。

第九条 各级传播媒体部门负责做好与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工作衔接,建立快速传播“绿色通道”,确保多途径多手段及时、准确、无偿、安全地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息。

第十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公民、法人、社会组织等有责任和义务接收、传播和宣传预警信息,积极提高预警信息传播实效。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广泛开展预警信息相关知识的科普和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引导公众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有效利用预警信息,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发布流程

第十二条 各预警信息发布单位负责预警信息的采集,包括预警信息的首发、调整和解除。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发布单位应根据重大活动保障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起草重要提示性信息。第十三条 各发布单位采集的涉及Ⅰ级、Ⅱ级预警信息,需经本单位审核人员审核后,提交本级人民政府分管该类突发事件的负责人签发;涉及Ⅲ级、Ⅳ级预警信息或重要提示性信息,需经本单位审核人员审核后,提交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

审核和签发后的预警信息或重要提示性信息报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第十四条 跨区域的Ⅰ级、Ⅱ级预警信息或重要提示性信息,需经本级人民政府分管该类突发事件的负责人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分管该类突发事件的负责人签发。

第十五条 具有签发权限的人员名单应提前报自治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备案。如有人员变动,应及时更改。

第十六条 各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在接到本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或发布单位签发的预警信息后,复核预警信息或重要提示性信息采集、审核和签发流程,及时向指定的可能受影响区域发布。

第十七条 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应当根据事态发展,适时调整预警级别,按照流程报送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进行发布。

第十八条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或者突发事件预警已达到解除标准的,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应及时制作解除信息,按照流程报送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进行发布。第十九条 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应按照规定时效将预警信息或重要提示性信息通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以便提前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第三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 预警信息发布后,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组织落实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快速、及时、准确地将预警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规定,实施与预警级别相应的响应措施。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督促落实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指定专人负责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加强农村牧区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形成直通到户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对于通信、广播、电视盲区和偏远地区人群,要充分发挥基层信息员作用,并督促居委会、村委会等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采取走街串巷、进村入户、鸣锣吹哨、组织人员逐户逐人告知等传统方式作为必要补充手段传递预警信息,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第二十一条 各级宣传、广电、新闻出版、通信等主管部门,要协调指导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和其他信息载体,做好与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工作衔接,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流程。第二十二条 根据各种信息发布载体的性质和特点,向预警区域内用户播发预警信息分三类:

(一)时效内始终滚动发布,如网站、电子显示屏、电视滚动字幕等;

(二)时效内每小时连续播出或插播3至5分钟,如电视台、广播电台、农村大喇叭等;

(三)时效内开始时一次性发布,如报纸、手机短信、电话外呼等。

第二十三条预警信息发布单位应与预警区域内的属地政府、负责应急抢险的单位与队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动态监测信息的报送与共享,同时向社会公布咨询联系电话。

第二十四条 完善军地信息通报机制,实现军地预警信息共享。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及时向本地驻军、驻地部队及有关部门通报预警信息,共同做好预警响应工作。

第二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与人员培训,配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升级改造,不断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和覆盖面。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对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业务维持经费予以必要的支持。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和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第五章 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精排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提供预警信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XX省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X政办发〔2016〕X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县行政区域内预警信息的制作、审签、发布、接收、传播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预警信息,是指可能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适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实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预警信息级别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和四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预警信息的分级标准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遵循政府组织、部门承担、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及时无偿、责任共担原则。

第五条

预警信息归口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向社会发布。除在行业内发布警示信息外,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由县气象部门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县人民政府授权气象部门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

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监管,制定预警信息发布审批流程,授权有关部门或单位发布预警信息。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相关的日常协调和监管工作。

第七条

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或本级人民政府授权,负责职责范围内预警信息的制作、审签,将拟发的预警信息送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以下简称送发)。并应规范预警信息制作、审签、送发流程,对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负责。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组织专家分析评估毗邻区域突发事件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适时预警。

第八条

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负责及时向社会发布各单位送发的预警信息或上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有关信息,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工作。并应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细则,保障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第九条

各部门、各单位和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有责任和义务接收、传播和宣传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传播实效。

第三章

预警信息制作与审签

第十条

预警信息制作单位要确保预警信息通俗易懂,有效引导公众防灾避险。

预警信息内容应包括制作单位、发布时间、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预警级别、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咨询渠道等。

第十一条

制作的预警信息需经审签,方可送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具体如下: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的发布按照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发布。

较大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的发布,在县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牵头处置该突发事件的县主管部门负责内容的起草,报县应急委审核发布;必要时,根据县人民政府的授权,县政府应急办负责信息的审核、呈批及其他协调工作;县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新闻媒体的组织协调,其他有关部门配合。

一般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的发布由牵头处置的县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报县政府应急办审核发布。

特殊情况下,县人民政府应急委认为必要的,可直接发布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处置信息。

第十二条

社会影响较大、易引起公众恐慌的预警信息发布,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或可能对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破坏的预警信息发布,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特别紧急的预警信息,可减少审批环节,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

第四章

预警信息发布

第十三条

预警信息制作单位,登录本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录入拟发的预警信息,同时将审签文件送达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确认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第十四条

发布二级以上预警信息后,当地人民政府要及时向同级军事机关和可能受到危害的相关地区人民政府通报。

第十五条

预警信息发布后,预警信息制作单位应根据事态发展,及时调整或解除预警,并将调整或解除意见及时送达本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第五章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

第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机制,统筹社会各类资源,畅通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及时、高效传播预警信息。

第十七条

县人民政府应加强预警信息接收、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重点针对乡村、社区以及学校、医院、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工矿企业、建筑工地、城市公园、燃气站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其他重点区域,增设必要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

第十八条

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等部门应与同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等接收预警信息后,应及时、高效、无偿刊播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

第十九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接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后,应做好预警信息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传播工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第二十条

基层组织负责人、基层突发事件信息员等应主动接收和及时、准确传播预警信息,动员组织群众做好防范工作。

社会公众要积极主动获取预警信息,采取有效防范应对措施。

第二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不得无故拒绝传播预警信息,不得传播非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提供的预警信息,不得传播虚假的预警信息。

第二十二条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擅自移动预警信息发布、接收和传播设施,不得干扰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人民政府要组织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单位和公民、法人、社会组织职责;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评估工作。

负责预警信息制作、发布、传播的部门和单位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基层人民政府要整合各类基层信息员、应急志愿者、灾害救助员、群测群防员等力量,组织建设“一员多职”的基层综合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并适时开展业务培训。

第二十五条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以及预警信息接收、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根据实际统筹安排。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加强预警信息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增强和提升公众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一)未经授权向社会发布或传播预警信息的;

(二)编造并传播虚假预警信息,或明知是虚假预警信息仍然传播的;

(三)擅自更改或不配合发布预警信息的;

(四)违反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因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第二十九条

篇3:内蒙古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精排版)

2006年,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06﹞106号) 中提出“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 形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系统”;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 (国办函﹝2007﹞68号) 中明确“由气象局负责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并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服务”, 中国气象局在《关于落实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有关问题的通知》 (气发﹝2007﹞127号) 中明确指出“各省 (区、市) 气象部门要先行做好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需求和技术基础调研, 抓紧相应系统涉及, 重点做好地方建设项目立项和资金匹配”。国家级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平台项目建设于2011年11月22日正式启动。

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十一五”建设任务的落实, 我国将实现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接收、处理和及时发布, 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2%以上, 公众在系统发出灾害预警信息后10分钟之内接收到预警信息, 确保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能够及时获取预警信息, 为我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升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提供强力支撑。按照上述要求, 各省 (区、市) 气象部门纷纷积极着手, 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推动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

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被列入了《湖北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并明确提出依托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建设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

2 湖北省省级平台总体网络架构设计

总体设计思想:利用现有基础, 搭建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实现省级政府应急指挥平台预警信息采集, 实现预警信息在国家、省、地发布管理平台传输, 建立起权威、畅通、安全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方案设计要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标准化、可靠性与安全性等原则, 可在网络架构上做以下考虑:

(1) 新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新增防火墙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和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本区域内部署省级信息发布平台的电子政务外网系统模块, 由1台防火墙、1台交换机、2台服务器 (HA集群模式) 挂载1台磁盘阵列组成, 负责接收、回复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单向发起数据通讯, 并对省内电子政务外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的网页服务。

(2) 完善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利用现有位于气象宽带网与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的防火墙设备的端口建设。本区域内部署省级信息发布平台的气象宽带网系统模块, 部署2台服务器 (HA集群模式) 组成, 负责与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省级互联网DMZ区域内部署的短信平台系统进行单向发起数据通讯, 并分别与国家气象宽带网内和市级的气象局局域网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进行纵向双向数据通信。

(3) 完善或新增短信平台部署区域:湖北省已有短信平台区域, 可直接新增部署1台专用预警信息短信服务器, 用于接收省级气象宽带网和市级气象局局域网区域内部署的信息发布平台发送的数据, 并负责发送短信通知到电信运营商。

以上变更后省气象局网络衍变见图1。

3 网络部署与实现

为以下描述便利, 按通用端口定义规则先假定几个名称 (如图1) :电子政务外网防火墙1-3可用端口定义为Eth1、Eth2、Eth3;电子政务外网交换机假定使用G101、G102、G1024口连接;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交换机使用G1019、G1020两个端口连接;气象宽带内网两台服务器用A01, A02表示, 政务外网两台服务器用B01, B02表示, 此两区域服务器应实现双机热备份;短信平台服务器用服务器C01表示;服务器多网卡接口用服务器名加Eth0、Eth1、Eth2…表示;存储设备磁盘阵列接口用HBA1, HBA2表示。 (以上应用中应以实际设备序号为准。)

3.1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描述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新增防火墙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和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 并利用该防火墙搭建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 此区域放置两台安装发布管理平台服务器、一台磁盘阵列设备、一台交换机和一台KVM设备。

将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防火墙的Eth1开启路由模式, 连到电子政务外网路由器的内网口, 使用省政府分配的电子政务外网IP地址, 做端口互连地址;Eth2开启路由模式, 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4口, 使用省气象局分配一个27位的IP地址段, 在此端口下建立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Eth3开启路由模式, 连到省级局域网核心交换机, 使用省气象局局域网分配IP的地址, 用作端口互连地址;利用一个电子政务外网的地址, 用作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对外NAT映射使用。

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4接口连到电子政务外网防火墙的Eth2口上;G101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1的Eth0口;G102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2的Eth0口;交换机起用交换模式, 使用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分配IP地址段内的IP地址, 用作管理IP地址。

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1的Eth0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1口, 使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地址;其Eth1、Eth2口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2的Eth1、Eth2口上, 做心跳;其HBA口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磁盘阵列的HBA1口。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2的Eth0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口, 使用省电子政务外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地址, 其Eth1、Eth2连到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B01的Eth1、Eth2口, 做心跳;其HBA口连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磁盘阵列的HBA2口。

3.2 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描述

利用现有位于气象宽带网与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的防火墙设备的端口建设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 此区域放置两台安装气象宽带网发布管理平台服务器。

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A01的Eth0连到气象宽带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19口, 使用省气象宽带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其Eth1、Eth2口连到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A02的Eth1、Eth2口上, 做心跳;A02的Eth0连到气象宽带网DMZ区域交换机的G1020口上, 使用省气象宽带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其Eth1、Eth2连到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A01的Eth1、Eth2口, 做心跳。

3.3 省互联网DMZ区域

利用现有位于互联网与省气象局局域网 (内网) 边界的防火墙设备的端口建设省级互联网DMZ区域, 此区域放置短信平台服务器。

互联网DMZ区域服务器C01的Eth0连到互联网DMZ区域交换机, 使用省互联网分配IP的地址段, 用作端口互连。

3.4 IP地址规划

为考虑安全和实际中设备需占用众多地址, 可在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省气象互联网DMZ区域规划一个标准的27位掩码的IP地址段。由于需要与省内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外部系统或用户进行数据交互, 因此还需分配一个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对外NAT IP地址和一个互联网公网IP地址。

4 通信数据流及网络安全策略分析

湖北省级平台建成后将承担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任务, 成为覆盖全省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 是省内社会公众及政府部门获取预警信息的权威、畅通、有效的重要渠道, 它接受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和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 并按其具体要求将预警信息发布至全省或特定区域内的公众。鉴于系统承担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权威发布的功能, 对于系统的整个安全体系设计 (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安全等)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安全体系中, 由于要优先考虑信息之间通信数据流, 因此网络安全是设计的重中之重。

4.1 通信数据流

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为双向通信;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为单向通信。因此网络配置上应考虑:省级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与国家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器是双向通讯, 与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省级短信平台服务器是单向发起通讯;省级电子政务外网部委用户是单向访问省级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省级短信平台服务器单向访问外网运营商。对于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 (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用户) 可做如下限定: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服务器、单向发起访问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单向发起访问省互联网DMZ区域服务器。数据流及安全策略见图2。

4.2 安全策略

4.2.1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安全策略

省电子政务外网DMZ区域在防火墙上做业务通讯限制为如只允许源自省宽带网DMZ的服务器数据单向发起访问政务外网DMZ服务器 (标准服务器通讯端口集) 。在应用访问上, 只允许源自省政务外网外部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政务外网DMZ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如443、8443、8080、8090等;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政务外网DMZ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和相关管理软件端口, 如21、22、3306、5901等。

4.2.2 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安全策略

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在防火墙上做业务通讯限制为只允许目的到国家气象宽带网DMZ区域的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器的双向通讯 (标准服务器通讯端口集) , 只允许目的到市气象宽带网DMZ区域的信息发布平台服务器的双向通讯, 只允许目的到省短信平台的数据单向发起通讯;只允许目的到省电子政务外网DMZ服务器的数据单向发起通讯。在应用访问上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和相关管理软件端口。

4.2.3 互联网DMZ区域安全策略

互联网DMZ区域在防火墙上做业务通讯限制为只允许源自省宽带网DMZ的服务器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互联网短信平台服务器 (标准服务器通讯端口集) 。在应用访问上也只允许源自省气象局局域网内网用户数据单向发起访问省气象宽带网DMZ区域服务器的http, https协议相关端口和相关管理软件端口, 只允许省互联网短信平台服务器到运营商的单向数据访问。

实际在配置时, 以上安全策略建议先定义一个IP组, 给IP组命名一个简单易懂的组名, 然后再在策略里直接调用IP组, 以尽量往前以避免太靠后被前面的策略拒绝掉, 配置完成后可在防火墙外网端口处配置一台测试笔记本, 使用port scanner等软件扫描防火墙另一侧的服务器确认合规端口开启, 非合规端口禁止访问。

5 结论与建议

建立高效、安全的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符合我国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的实际需要, 是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十一五期间应急规划和政策的具体措施, 十分必要, 也相当迫切。省级系统建设属于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一部分, 考虑到应急服务的系统性, 项目建设必须同其他系统之间无缝连接。通过建立社会各媒体向公众联动发布预警信息的政策保障和机制, 建立广电、电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社会资源发布预警信息, 保障通过电信网络和互联网发布预警信息的畅通。因此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需要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若干政策法规性文件, 规范各级政府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行为, 明确社会各媒体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建立高效、安全的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符合我省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的实际需要, 是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十一五期间应急规划和政策的具体措施, 十分必要, 也相当迫切, 文章从湖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网络系统部署安装和网络安全策略出发, 分析省级平台网络环节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架构设计,网络部署与实现,安全策略

参考文献

[1]唐怀瓯, 季永华.省级气象网络安全分析及防范探析[S].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 2008

[2]濮力, 李安平.政府机关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及实施[D].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 2010

[3]陈世文.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2008

上一篇:理发的中班学习故事下一篇:护理人员行为规范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