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2024-06-20

《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精选7篇)

篇1:《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维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和工具

1、小组合作学习。

2、表格法。

3、游戏法。

4、问题解决式教学。

5、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我们苦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地球仪,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然后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纬线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所获得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2)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度及18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度W和160度E。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首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选项)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自动返回到远处。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教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1)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2)依次请位于一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3)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三、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

2、要求学生课后利用毛线、篮球,乒乓球、作物的秸秆制作经纬网模型,其同桌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篇2:《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回忆、思考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1: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学生思考、举例,讨论、回答 完成21页活动题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并让学生明确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师生活动2: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时小结

篇3:《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成地球的模型,称为地球仪。地球仪可以方便的我们学习地球的地貌,了解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分布,并且能够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状况、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地轴:

在地球仪上,人们假想的穿过地球中心的,地球旋转的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两极。北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南极与北极星位置相反。南北极分别代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

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

·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纬线

经线

形状特征

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极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长度

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4万千米),赤道向两极递减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等长

度数起点线

赤道(厄瓜多尔基多市)

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度数的划分

以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度

以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

代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

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

以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20°W160°E、180°经线

·

·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的变化规律:以赤道为分界线,越靠近两极的地方,纬度越大,相对应的是,靠近北极是北纬(N),靠近南极的是南纬(S)

2.经度的变化规律:以本初子午线(0°)为起点,向东为东经(E),向西为西经(W),无论向西向东,都以180°为终点。

·

经纬网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

·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方面,应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工程。加密测图控制点,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用于施工放样。

在航空摄影测量方面,我国测绘工作者也应用GPS技术进行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

篇4:《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1.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

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

2.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指导要点:

*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 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3.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学生活动流程

1.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2.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4.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5.交流: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教师总结:

篇5:2.2 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事物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需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1课时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列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篇6:《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C(2-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更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了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接触这样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感知全文内容  1、让生速读课文,解决字词并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师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2、全班交流  3、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然后师归纳)  a、登山队出发  b、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c、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d、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e、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f、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a、全班讨论  (师提示:(1)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根据以上两个内容找出文中最感人的描写语段。)  b、让生进行归纳回答,对感人的描写语段师起头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2、找几个学生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可以每人复述一个登山的阶段。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是为了训练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有重点的记叙,其余情节则可以简略,或是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以议论、抒情。复述时,可以多找几个学生,每个人按顺序口述一个情节,详略自己安排,复述后由其他学生评价。)  四、质疑问难:  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交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生1、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生2、从课文内容来看,只是四个人登山故事,而文章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这是作者选材的不妥吗?  生3、登山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登山将面临哪些困难呢?  生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特别是把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写得很详细,这样符合本文的中心体现吗?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由教师归纳。)  五、体验与反思  讨论: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扣住课文情节重点从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方面谈探险队员的优秀品质,体会则要联系现实生活谈)  六、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模仿这些语句的写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特色,写几句话。  (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这个练习放到作业中,课后完成)  七、教师小结:  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克服了登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八、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附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寒冷  登山 面临 黑夜 靠意志、毅力、团结、牺牲 成功   缺氧    另附本课字词读音:  li o di n j bi n   缭绕 峰巅 体力不济 砭骨  l zh p f w i  履践 窒息 匍匐 崔巍     

篇7:《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http://

第2讲 地球的运动

课时2 地球的公转

命题视角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2008·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成(1)~(3)题。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66°N、40°N、40°S C.66.5°N、66°N、0°、40°S(2)根据

中()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零

(3)①地在()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 答案(1)A(2)D(3)A a

月与

b

月的平均昼长变化

Pa与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

B.66.5°S、66°S、40°S、40°N D.66.5°S、66°S、0°、40°N 的白

Pb的关系应符合

变式演练

1.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1)~(2)题。

(1)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A.a(2)()

A.a地正值夏季

B.b地昼短夜长 D.d地出现极昼现象 C.c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值

答案(1)B(2)C 当 太 阳

B.b C.c 直

在d

,下

说D.d 法

确的是

命题视角二 太阳的视运动及其应用

下面为“a、b两地北半球夏至日太阳高度角变化图”及“a地夏至日、春秋分太阳视运行图”,回答下列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问题(回归线按23.5°)。

(1)a、b两地纬度分别是、。

(2)夏至日,下列地点可见到类似于a地太阳运行路线图的是()A.摩尔曼斯克

B.伦敦

C.南极中山站

D.北京

(3)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70°,则a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较差为,北半球极昼(夜)的纬度范围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大或小)。

(4)从理论上分析,为了使楼房获得较好的光照条件,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楼房间距北京比南京应(宽或窄)些,原因是。

答案(1)83.5°N 90°N(2)A(3)40° 70°N~90°N 小(4)宽 北京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京,物体影子长

变式演练

2.(原创题)某人某日在日出后一小时观测到自己的影子朝向正西。

此后,他每隔3小时观测并记录一次,绘成了右图,当他注意到自 己的影子最短时,手表上的时间为13∶00(北京时间)。已知某人 所在纬度为30°N,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日太阳直射的半球为,南半球为 季。

(2)此日此人所在地区的夜长 小时,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

(3)关于图中影子的朝向,②处影子朝向是北京时间 测得的,此时太阳位于天空的 方。

(4)某人所在的经度是。

(5)结合以上各结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某人所在区域冬季气温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偏低 B.某人所在区域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丰富 C.某人所在区域紫色土壤发育 D.某人所在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 E.某人所在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答案(1)北半球 冬(2)10 20(3)10时 东南(4)105°E(5)CE

亿库教育网

上一篇:班组资料下一篇:佛山四中政治科组事迹材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