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2024-06-24

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精选7篇)

篇1: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论休谟哲学的怀疑主义及其影响

休谟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休谟哲学从对经验主义立场的肯定到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怀疑,这一哲学思想的变化对自近代以来的认识论哲学的怀疑论思想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它开启了康德哲学对理性的.重新考察以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历程.同时,休谟的怀疑主义思想对胡塞尔开启的现象学运动,对欧美分析哲学、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哲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 者:颜景虎 陈文殿 Yan Jing-hu Chen Wen-dian 作者单位:颜景虎,Yan Jing-hu(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社科部,山东,济宁,272025)

陈文殿,Chen Wen-dian(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B561.291关键词:休谟哲学 经验论 怀疑主义 影响

篇2: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怀疑主义、科学怀疑精神与科学信任--论现代专家信任系统的建构基础

专家信任系统是信任的制度保障的重要一环.专家信任系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应当是一项诚信的事业.专家信任系统具有两个重要的基础:认识的确定性和科学家品质的可靠性.但怀疑主义对认识的确定性的冲击,近年科学界本身出现的.种种科学不规范行为对科学家品质可靠性的置疑,使得公众对这一系统的可信任性产生怀疑.如何消除公众的怀疑心理,建构现代专家信任系统?这需要重新界定怀疑主义、怀疑精神,并构建一条从怀疑走向信任的科学通道.

作 者:吴秋兰 WU Qiu-lan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ECS EDITION)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专家信任系统   怀疑主义   怀疑精神   科学信任  

篇3: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国家税务总局7月22日发布了上半年税收数据, 其中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 同比增长27.3%, 比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 (GDP) 10.4%的增速快一倍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表示:个税增长快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速是不合理的, “税收应该是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 现在却让很多穷人缴了税。”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竟有97%的人认为目前的个税起征点不合适, 与此同时, 有同样比例的人期待将其调高。

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社会目标, 若个税起征点过低, 使得工薪阶层成为个税缴纳的“主力”, 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实现, 个税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诱因, 我们的个税制度便难免成为影响该目标如期实现的一个因素。

目前调高个税起征点, 实施藏富于民之减税政策的时机业已成熟。据报道, 十多年来, 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增长幅度都超过14%, 近6年增长更是接近并超过了20%。在这种背景之下, 适时调高个税起征点, 实现藏富于民, 是促使工薪阶层步入中产阶级之路的前提和保证, 更是消解物价过大涨幅的制度性保障, 从而切实消除公众日渐强烈的相对被剥夺感。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确定个税起征点更为合理, 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呢?

一、调整个税起征点应考虑的因素

(一) 工资、薪金等收入水平的变动

个税起征点应考虑居民的工资、薪金等收入水平的变动。2008年第一季度, 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24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 同比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 实际增长10.3%。

虽然工资薪金的增长幅度较高, 但是, 根据计算得出2008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每月工资约为2167.67元, 因此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几乎将平均收入线以上的所有工薪阶层一网打尽。

(二) 物价的上涨

近年来, 物价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这两年物价的飙涨更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个税起征点的确定与物价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 在确定个税起征点的同时, 应分析与物价相关的数据, 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见图1)

08年3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3%;4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5%。另据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 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同比上涨了7.9%, 其中, 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1%, 较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 生活资料的大幅上涨加大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物价涨幅较高, 少缴的税款远远补偿不了物价上涨的部分, 因此, 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也应适当进行调整。

(三) 财政的承受能力

这次个税起征点调整为2000元以后, 对于个人所得税会减少250-300亿, 国家财政随之会少收入250-300亿元。但是, 这250-300亿元财政减收是相对的, 国家财政总体上还是增收的。一方面, 我国经济总体向上, 在向上的过程当中税收是在增长的。2003年和2004年, 我国每年增长财政收入都是在5000亿元左右。今年1至5月份, 统计数字表明, 我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2.9万亿元, 同比增长33.8%。在迅速增长过程当中, 每年减收几百亿元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好事, 对国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 通过这次个税调整, 对中低收入阶层是减税, 而对高收入阶层, 通过各种办法增加了税收幅度。一方面是减少, 另一方面是增加, 二者相抵, 我国的财政收入就不会有太大的减收压力。

二、合理规划的个税起征点

制定个税起征点时要充分考虑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上涨等因素, 应根据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实时加以调整, 也就是个税起征点应指数化。首先要界定何为高收入, 并听取中低收入者意见, 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在整个社会大多数公众的收入水平上限划定起征点, 对高收入者征收要多些。在个税起征点指数化方面, 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个人所得税中的个人扣除是与CPI (消费价格指数) 联动的。现行办法为:以制定税法的年度1992年的个人扣除额2000美元为基准, 以后每年的CPI超过1992年CPI的百分比为增加量, 两者相乘得出本年需增加的可抵扣额度。假设2005年的CPI超过1992年50%, 则当年需要增加的可税前扣除的额度就为3000美元 (2000+2000×50%) 。至2007年, 此项扣除额度已经达到了3400美元。只有将个税起征点与居民收入变化、通胀等因素挂钩, 按照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 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 实行不同年度浮动的个税起征点制度, 才能真正实现税负公平。

那么根据以上的测算公式, 可以计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个税起征点 (以1978年为起算年度) :见表1

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我国自1978年到2006年CPI指数增长了165.44%, 在1978年的个税起征点是800元, 假设根据800元的个税起征点为起点, 代入上述公式中800+800х165.44%=2123.52元。用加权平均法可以算出平均每年的CPI指数增长为8.71%, 那么根据这个指数可以算出2008年个税起征点应为2123.52+2123.52х17.41%=2493.22元。

个税起征点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专家建议每年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个税起征点, 这比较麻烦, 不太适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个税起征点根据一定的周期来制定。假设这个周期为5年, 以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的年平均CPI增长指数和2008年2493.22元为个税起征点来算, 预计在未来5年内这个周期的个税起征点为2493.22+2493.22х43.55%=3579.02元。

为了方便计算, 可以选取整数以3600元为个税起征点。这时可以发现以3600元为个税起征点相对并没有把工薪阶层一网打尽, 而是针对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 这样也更加能体现出税收的公平性和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三、结论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需要考虑 (1) 工资、薪金等收入水平的变动; (2) 物价的上涨; (3) 财政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个税起征点, 并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 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坤岩.个税调整:几家欢喜几家愁.财政与税务, 2008.3

[2]、郭大伟.也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6

[3]、李龙.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理应水涨船高.江南时报, 2007.12.21

[4]、王玉珂.我看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标准.论文阐述, 2005.11

[5]、梁燕君.应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中国改革报, 2008.3.12

[6]、代慧斌, 杨宏玲.中日个人所得税比较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 2006.2

篇4: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希腊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促成理性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它使古希腊人养成了思辨的精神和宇宙是有秩序的这一信念。在哲学和科学方面,他们只是在反复追问、辩难,不是为了获得答案,只是在追问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乐趣,他们具有对万事万物究根寻底的思辨精神。

除了促使思辨精神的产生之外,希腊的地理特点还导致了对秩序感的信仰。怀特海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仰,相信事物之中存在着一定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古希腊人所理解的自然秩序则有其内在规律,并且人、神、宇宙完全处于同一层次,都受着自然的必然律的支配。

有了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秩序的这一信念,加上有了思辨精神这一科学的方法作工具,发现这一秩序并把它应用到所有的事情上就有了可能,理性的曙光在古希腊第一次出现了,用理性来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探索也就有了其合理性。

希腊古典文明的科学思想是开创性、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从生长、积累进而成熟,达到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科学理性精神推进了希腊科学思想的发展,表现为从对自然的零散的直观或猜测,到探究自然的结构、成因和发展规律,形成系统知识。

科学研究离不开理性的指导是毋庸置疑的,但艺术创作却并不是时时与理性为伍,更多的是在有意识地回避理性,因为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和自由释放,是感性的,理性的过度干预只会扼杀艺术。古希腊的艺术强烈的理性倾向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一是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一是它所倡导的艺术种类的独特性——人体雕塑。

希腊古典美的内涵,都包含在一种静态形式的“和谐美”之中。古希腊重视理性、偏爱和谐的美学观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正是因为希腊人对理性的创造,他们才对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讨和追求。希腊古典和谐美的典范形式是雕塑,它集中体现了那种“和谐、庄严、恬静”的美。希腊雕塑将单纯、合理、端庄的和谐美作为其基本原則,只有这些达到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希腊艺术的最高理想,那就是和谐。

人体雕塑的兴盛也是理性倾向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需要准确比例的人体而是山水画或是静物画得到推崇,艺术上的理性倾向可能将不会这样突出。人体雕塑的产生也与希腊地理条件有关,特别是裸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对理性、和谐的推崇在艺术上有鲜明的例子,著名的《米洛的维纳斯》就是讲究比例的一个典型。这具雕像造型优美,身体略微倾斜,各部分的起伏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古希腊文明是建立在自由、理性主义的理想之上的,科学、艺术与其他学科在理性的基础上得到整体发展,表现为热爱智慧,发挥理智能力探求宇宙、艺术、社会与人生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希腊民族的理性思维能力也达到较高的程度。希腊人的文化第一次被放在了以知识为首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丰硕内涵与悠久生命力的古典文化新传统。科学在理性的基础上获得大发展,艺术也在历史上第一次与理性携起手来,科学与艺术便以理性为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篇5: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论 思 想 述

休 谟 怀 疑 论 思 想 述 评

摘要:怀疑论问题在认识论中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至今仍是哲学领域极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近代休谟的怀怀疑主义哲学其内容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休谟哲学的意义是非常广泛而深远的。他深刻反思以往的一切哲学,提出的一系列怀疑,探索了人类的认识领域。休谟的怀疑主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普遍性、必然性的怀疑主义,关于外界物体存在的怀疑主义以及关于心灵实体的怀疑主义。本文就休谟哲学的三方面怀疑思想作简单的述评并浅析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 体谟; 怀疑; 实体; 因果关系

休谟在某些方面继承了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传统,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范围、认识和心理活动的发生、机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一套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在内的系统的“人性科学”。他认为人性科学是经验科学,他必须建立在观察和经验之上。人性科学的一切结论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不能超出经验,并只以经验作为确实性的根据。同时他也批判和发展了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他通过严密的分析和论证,最终解释了经验主义哲学的怀疑主义性质。

休谟的三种怀疑论思想

休谟的怀疑思想(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思想中的一切材料都是由外部的或内部的感觉来的”,感觉经验是惟一的存在,感觉之外的任何客观物体和心灵实体是否存在都是不可知的,自我、外部世界和规律性全部是“虚构”的。

关于普遍性、必然性的怀疑主义

休谟从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把所有知识都归结为心灵的知觉,认为知觉是构成心灵的原子元素。全部知觉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种,印象是观念的来源,观念是印象的精确复现,两者的差别只在于刺激心灵的强烈和生动的程度的不同。每一个简单印象都对应于一个简单观念,各种观念之间是相互区分,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相联结的方式仅仅表现为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因果关系三种性质,心灵通过联想顺利地从一个观念推移到另一个观念。

一方面,对事物普遍性的否认。每个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性质,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休谟认为,我们的全部观念都由印象复现而来,观念的本性是个别性、特殊性。否认理性对同质同构事物的抽象、规整作用。休谟认为,所谓的因果关系,客观规律都不过是心理习惯形成的,一切都是习惯的产物,一切都是主观的约定。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其认识论的核心部分,他运用实验推理方法对其进行了极其繁琐的归纳论证。在对因果关系的心理现象考察中,他发现凡是被认为是原因和结果的那些对象总是接近的,而且在时间上因先于果。这种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但仍不能提供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

休谟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直观和演绎确定性的知识,一类是以经验为根据的或然性知识。因果知识属于或然性知识。在休谟看来,人们在看到两个对象的恒常结合之后形成的所谓“必然联系”的观念,实质上只是对象的恒常结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这样,休谟就把事物的客观必然性转化成主观的习惯和信念了。关于外界物体存在的怀疑主义

休谟认为,所谓实体观念,仅仅是各种特殊观念的集合体,是从反省印象而来,宇宙万物都不过是一束知觉之流。因此,知觉以外的存在原则上是无法知道的。休谟把对物体存在的信念划分为物体继续存在的信念和物体独立存在的信念,认为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证明了其中一个,也就证明了另一个。休谟主要论证:为什么当我们没有关于物体的感觉呈现时仍然相信物体的继续存在? 他把对继续存在信念的说明作为解决外界物体存在信念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物体存在的信念不依赖于感官或感觉的直接性。休谟认为,信念的本质在于我们想像它的方式和它呈现于心灵的生动活泼性,当我们把相信继续存在的感觉与不信继续存在的感觉相比较时,我们发现前者具有恒定性和一贯性两个特性。由于感觉的本性是原子性,各个感觉元素之间是互相区别、独立的,因此,感觉的恒定性和一贯性不是来自感觉的本性,而是由心灵的一种想像和联想功能所决定。休谟认为,由于感觉的恒定性和一贯性,就使得假设和虚构感觉在间断或中断时仍然继续存在成为势不可免,以不破坏心灵在想像时的自然进程,并使得心灵在想像的推移过程中带有原初感觉的活泼性。休谟认为,一般人不会对知觉对象作任何思辨的分析,知觉的“天赋”本性和直接性使他们很自然地把感觉中所呈现的对象当成是外界的存在,把感觉和对象予以混淆,感觉就是对象,对象就是感觉。显然,他对物体存在信念的自然主义心理描述因缺乏理性的思辨而显得松散、没有说服力。

关于心灵实体的怀疑主义

就像对外界物体存怀疑态度一样,休谟对心灵实体是否存在也认为是不可知的。传统上,西方哲学把心灵看作是能进行思维活动的精神存在,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存;近代西方哲学普遍接受心灵实体概念,认为心灵实体是一切心理属性的承担者和所有精神活动的发动者。休谟对这个心灵实体提出疑问,认为人类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如果紧紧依据经验的原则,关于心灵实体的问题是绝对不可理解的,无论把它看成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休谟采用自然主义心理描述和推理方法来论证对心灵实体的不可知。

在历来的哲学中,人格的同一性是建立在心灵实体或自我之上的。休谟认为,人格的同一性只依赖于意识,主张将“人”的同一性与人格的同一性区分开来,认为“人”是指某种有生命的机体和组织“ 人”的同一性要根据人体生命组织的同一性来理解。而人格是指思想意识之类的东西,是对自己“内间经验”反省的结果。由于一切知觉都是独特的存在,我们无法知道知觉间有何种实在的联系。因此,人格同一性只能是由知觉在想像中的联结产生的,其联想原则主要是_类似联想和因果联想。休谟十分倚重所谓心理的“原则”或倾向。在类似联想的心理过程中,接续出现的知觉极其相似,形成知觉链,从而使想象较为顺利地从知觉的一环转移到另一环,整个知觉串显得像一个持续存在的对象。

对休谟怀疑论思想的认识

在休谟的体系中出现了自然信念同怀疑倾向的对立,自然主义描述和怀疑主义论证的对立,感性和理性的对立,这些对立是休谟怀疑论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休谟认为即便是自然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抵消怀疑思想的出现。但是,他不能消灭怀疑论思想,因为它所描述的事实仍然是“可错的、可骗人的”,并不能说自然主义具有绝对的真理性。

在很大程度上,休谟出于调和各种矛盾的目的,在承认知觉真实存在的同时,又通过其信念说并求助于想象而承认了外界物体和心灵的存在。休谟有承认外界物体存在的需要,但设法之予以承认以后,有深感不妥。这就是休谟在构造其哲学体系时所陷入的无法摆脱的困境。另外,从休谟在停止纯理论性的哲学思辨,而接触实际生活,从事实际活动以后心情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克服理性与实践的完全分离,对于他摆脱困境足多么的重要。休谟的怀疑主义是理论的怀疑主义而不是生活的怀疑主义,温和的怀疑主义而不是极端的怀疑主义。理论的怀疑主义是对某些信念或是知识体系的有效合理性依据提出质疑,生活的怀疑主义只是对日常生活中言行方式犹豫不绝的状态。休谟在理论上是个彻底的怀疑者,而在日常生活中又倾向于实践和常识。

怀疑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哲学史上,休谟最直接的贡献是推动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休谟还证明从经验中找不到普遍的必然性。休谟的怀疑论,尤其是对因果关系的理性根据的怀疑,将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

迄今为止西方哲学界对休谟哲学的各种评价中有两种主要的论点。一种论点是把休谟当成纯粹的怀疑论者,认为他的主要目的和成就就是通过彻底展示经验论的内在含义,把洛克和巴克莱的哲学发展到它的逻辑结局——哲学的怀疑主义。另一种论点是把休谟当成是一个分析哲学家,认为他反对形而上学并对知识做出了划分,是为了确立对概念、意义、命题等分析性知识的可能性和主导地位。怀疑主义的出现往往有其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性,往往成为推动哲学发展的契机,休谟的理性怀疑论正是当时欧洲各派哲学理论陷于无法克服的自身矛盾和理论纷争的必然产物。

不管是对心灵实体和外界物体的怀疑,还是对事物普遍性及其因果必然性的否认,休谟的怀疑主义的根本缺陷是离开实践去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休谟的哲学出现在近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具有承上起下的历史作用。他的怀疑论为康德的思辨哲学铺平了道路,将近代哲学从客观主义拉回到纯意识的轨道,为胡塞尔现象学的完成打开了通路,为当代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建立铺下了基石。休谟的怀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革命的。

参考文献

【1】徐向东.怀疑论、知识与辩护【M】.北京大学出版社

【2】于霞.论休谟的怀疑论【J】.湘潮(理论版).2007年第10期

【3】周晓亮.胡塞尔和休谟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理论关系【J】.《德国哲学论文集》.第十 期.1991年

【4】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年

【5】朴光哲.休谟的因果论【J】.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精评哲学卷.2002 【6】周晓亮.人性论导读【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一_35页 【7】阎吉达.休谟思想研究【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8】周晓亮.休谟及其人性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篇6: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形上追求与拯救意识-试论古希腊美学精神及其影响

形上追求与拯救意识为古希腊美学两大精神,此两大精神奠定了整个西方古典美学的气质.西方古典美学尽管讨论的.问题不一,研究方法各异,但在精神气质上却从未逃出古希腊美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面,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艺术活动的理解上;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美活动的阐释上,造成了西方美学的先天不足,致使美学研究长期缺乏学科主体意识.

作 者:左剑峰 ZUO Jian-feng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刊 名:唐山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年,卷(期): 20(5)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古希腊美学精神   西方古典美学   美学研究   学科主体意识  

篇7:试论科学中的非理性因素与怀疑精神--评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理论效用

波普尔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逻辑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他在解决休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逻辑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被证明为有效的问题,归纳逻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这确立了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而这种在解决休谟问题过程中衍生的反归纳立场,正是波普尔确立“可证伪性”划界标准及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可以说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就是从中逻辑地演绎出来的..因此讨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及其理论效用是很有帮助的.

作 者:樊庆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6(2)分类号:B812.3关键词:归纳方法 休谟问题 理论效用

上一篇:工程项目部质量工作自查自纠总结下一篇:违章查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