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2024-04-09

试论地方文献书目(共8篇)

篇1: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个地方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掘、利用这些资料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目前,随着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开展,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工作愈来愈频繁,不少图书馆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提供社会使用,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有些馆也打算着手编制,因为某些技术问题而尚未动手。本文试就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问题,作些简要论述。

一、地方文献书目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文献书目是反映有关地方全面情况的材料,包括该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情况的各种图书资料目录。它是图书馆一种重要的目录,对地方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有很大参考价值,其具体作用有三:

1、为研究地方沿革发展提供历史资料。研究一个地方的沿革变化,弄清它的发展规律,必须参考有关该地方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只有地方文献书目收录最为全面。它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角度把有关该地方的历史史料尽可能详尽的揭示出来,反映它的全貌,使其收录的资料起到历史见证人的作用。

2、为研究地方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提供档案资料。研究一个地方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除参考历史文献外,还要参考有关档案资料。而地方文献书目中,就收录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大都散见于有关书刊或实物之中,有些甚至是“断简残篇”,“只字片言”。如有关地方政府和组织的通令、文告、公牍以及流散在民间的私人信扎、手迹、照片等等。它们对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作为某一时期,某一事件史实的说明及旁证材料。

3、为开发地方经济提供技术资料。规划地方经济建设蓝图,开发某一重大资源或进行某一项重大施工,需要参考有关历史文献,查考原始技术资料和数据,掌握发展情况,以便正确进行设计和施工。地方文献书目在这一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收录地方各行业有关的原始技术资料、数据、图象等资料,忠实反映各个时期地方的生产斗争情况。给科学工作者提供详细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科学技术资料。

因此,可以说地方文献书目是探索地方奥秘的指南针、打开地方资源宝库的钥匙,它在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文献书目编制中的几个问题

1、收录范围问题

目前,关于地方文献书目的收录范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书目收录的范围不应太泛。主张只收以书刊为主的史料,对于实物、照片之类则不在收录之列。认为一切尽收,有失“书目”的意义,而成为大杂烩。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文献书目不同于其它目录,其特征是,收录的文献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质,专指程度较强。内容应包括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如图书、期刊、图册、照片、影片、拓本、传单、表格、文告、手稿、印模等等。即凡有关地方历史价值的,哪怕是断简零篇,都在收录之列。笔者持后一种意见,其理由是,作为反映某一地方文献的书目,应详细收录有关该地方的一切文献,充分揭示这些文献,包括文字的和实物的文献。当然,不是一切实物都在收录之列。这里是指具有史料价值的实物。诸如某地区曾经发行过的货币、邮票、证券以及有关某一事件的信扎、照片、传单、印模等等。就是说,地方文献书目的收录范围应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的著述和有关地方的实物资料。

2、编目应不限于馆藏

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应以馆藏为主,但又不应仅限于馆藏。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一地的地方文献资料,提高书目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如果只局限于收集本馆资料、往往挂一漏十,降低书目质量。因为一馆藏书是有限的,不可将有关该地的文献资料收藏无遗,往往因为种种原因,一些文献资料流散在其它地方,只有设法把这些资料线索集中起来,收录书目之中,以提供资料线索。必要时可通过馆际互借,复制,或派人前往借阅等方法来解决查阅问题。有些馆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时,广泛利用各馆馆藏书目,查找有关该地方资料、来充实书目内容,提供资料线索,对修志人员帮助很大。他们根据书目中提供的线索,派人或去函联系借阅、复制、解决了一些问题。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3、缺藏文献利用问题

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既然不限于馆藏,就往往涉及到有关甲地的`文献,甲地缺藏,而乙地收藏。如何有效使用,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馆对本地区的需要,提供资料时毫无保留,但对外地的需要及求索则采取控制,保密或借口资料珍贵不能借阅和复制而拒绝提供。有的馆甚至收取提供资料费。这些做法是不妥的。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目的,是积极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当做到广泛宣传、广泛交流,互相利用。宣传是为了向广大读者进行书目服务,让他们熟悉,利用书目,利用藏书为地方生产建设作贡献;交流则是为了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使地方文献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和资源,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不应有本地和外地之别,而应采取社会主义协作原则,互相提供方便。

三、地方文献书目的编制方法

1、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基本要求

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的基本要求,大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社会的需要。在编制书目时应首先考虑到这一点,即必须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如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方志编纂工作,急需参考大量的地方文献,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则可以及时提供资料线索,减少编纂人员查找资料的时间,加快编纂速度。

(2)、根据特定的用途。地方文献书目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全面的揭示地方文献,提供各个方面研究参考。而社会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根据某些特定的用途灵活编制综合性或专题性,历史的或现实的各种书目,以满足需要。如编纂一个市的市志,除了有总志外,还有各行业的分志,其参考材料要求类别专一,资料详尽。这种情况,编制专题书目较为合适。

(3)、书目结构要明晰清楚。书目的结构应十分完整。首先,著录要准确、明了、一致,不应前后不统一。其次是收录书目中的文献资料依分类或依时代排列,应有逻辑顺序,便于读者了解书目内容。再次,应编有索引,便于读者据此查找资料。

2、编制方法

(1)、拟订计划。编制地方文献书目之先,应当拟订一个编制计划,确定收录的范围和重点,体例与类型。也就是根据需要与可能来决定收录文献的年代和文献。并对所收文献数量有一个初步估计,以决定编制书目的工作量和完成任务的时间,组织相应的人力等。

(2)、调查文献。明确编辑任务后,应着手进行文献调查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逐步扩大资料来源。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直接调查是从本馆馆藏入手,查阅本馆的分类目录和著者目录或直接到书库调查,从中选录。间接调查是利用各种有关工具书,广泛查阅书目索引,如《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丛书综录》、《全国报刊索引》等。除此之外,还应查阅各馆编印的馆藏目录,从中查找线索。

(3)、著录款目。调查所得的文献和索引应随时著录下来,最好是用卡片,因为它比较灵活,能适应编排的需要。著录事项应包括书名(篇名),作者,编写出版年月(必要时还应作简要说明),资料出处和资料收藏单位。对于散见于书刊之中的零星资料,应运用分析著录的方法把它们揭示出来,编入书目之中。

(4)、编排卡片。卡片编排的方法,各馆不尽一致。通常的方法是按专题排列,将反映一地总概况的文献与各方面的文献区分开来,分为总志与分志。如是全省范围的文献书目,则分总志,地方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等。地方志下分专区,专区下再分县、市。如是一个市的文献书目,则分总志、分志,总志包括历史、地理,分志下再分经济、交通、文化、教育、艺术等行业志。这些卡片最好做两部分排列,前面排本馆入藏的文献,后面排未入藏的文献,以方便使用。

还有一种方法是按时代排列,把所有文献依历史发展顺序区别开来。加以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线,分开排列,以反映所收文献的时间和性质。

(5)、编写索引、附录

一部好的地方文献书目,往往编有辅助索引,供读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检索所需文献,以扩大检索深度和广度。有的还编有书名(篇名)索引或著者索引,这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6)、书目的校阅与装饰

完成上述工作之后,最后就是校阅和装饰。校阅是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这项工作可由编者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为了构成一个完整的出版物,还应注意书目的装饰,设计封面与书名页,标明编者及出版单位,年月等项目。

〔出处〕 湖北高校图书馆 1984(1)

篇2: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所谓地方文献书目,即指以地域为记载中心,将关于该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土民情、名胜古迹、人物故事、山川物异以及疆域分界等内容的著作收录到一起而编成的目录。

地方文献书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集中提供一地的全面材料,反映其工农业生产与科学文化的历史及现实状况,以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我国编辑地方文献书目的历史非常悠久,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它发端于北齐、北周之间,发展于两宋,壮大于明清,繁荣于建国后,其间许多学者如宋孝王、高似孙、祁承邺、曹学绲榷嘉它的产生、发展及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文献书目在它的产生与发展时期,还一直没能形成独立的著作,大多仅依附于地方文献的某一篇目之中。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激增,它的重要作用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正因为如此,全面系统地总结一下地方文献书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及历代学者所作的努力,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宋孝王与地方文献书目的产生

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大约产生于北齐末及北周初,也就是公元五七七年左右。北齐宋孝王撰《关东风俗传》,被认为是我国地方文献书目的发端之作。

宋孝王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宋世良“强学,好属文,撰《字略》五篇,《宋氏别录》十卷”①。孝王受父影响,自幼涉猎广泛。《北齐书・卷四十六》记载:“(孝王)好辑缀文藻,形貌短陋而好臧否人物,时论甚疾之。……撰《别录》②二十卷。会平齐,改为《关东风俗传》”。《北史》说:“(孝王)撰《朝士别录》二十卷,会周武灭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此书专记邺下(今洛阳)一带杂事,已佚。

其中《坟籍志》一篇,则专录邺下一地之著作,仅列书名,而无内容。唐刘知几于《史通・书志篇》中说:”近者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上。仇校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是其佐证。《关东风俗传》体例近于传记与地方志之间。专记一地人士的著作,即是从《关东风俗传》始。在目录学史上,它及其作者宋孝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高似孙与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

地方文献书目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发展极为缓慢。南宋时期,地方志大量出现,才为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宋嘉泰元年(1201),湖州人施宿撰《公稽志》,此书共分一百十七目,仅有一目专记该地诗文,但无书名,嘉定七年(1214),余姚人高似孙撰《剡录》一书,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方向前跨进了一步。

似孙字续古,号E寮,淳熙十一年( 1184)进士。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读书以奥僻为博,以怪诞为奇。”周密《癸辛杂识》论其《剡录》时云:“此书乃其所作嵊县志也。嵊为汉剡地,故名剡录”。似孙于目录学上的贡献不能抹杀,正如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所评论的:“高似孙编纂的《剡录》等等,是当时人所编写的地方志当中比较出名的几种”。

《剡录》分为十卷,其中卷五既有书又有文,共列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谢灵运等十四人著作及阮裕、王羲之、谢玄三氏家谱的名目凡四十二部,又移抄谢安、戴逵、孔德璋、沈约、裴通、白居易、李绅、舒元兴等八人有关剡地的单篇文章。这种有文有目、专录有关一地著作的方法,标志着我国地方文献书目体例已经完善,只是还没有从地方文献中独立出来。高似孙开创了我国地方志著录文献的风气。

(三)祁承邺、曹学缬氲胤轿南资槟康淖炒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文化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无论是从文献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以祁承邺的《两浙著作考》、曹学绲摹妒裰兄作记》为代表,地方文献书目也第一次以独立的书出现于人们的面前。

承邺字尔光,浙江山阴人,万历进士,历任江西右参政。他一生嗜好藏书,所藏均校勘精核,为大藏书家之一。大约在万历中,承邱编成《两浙著作考》,共四十六卷,所列书目均为历代关于浙东、浙西(今浙江省)的著作。

学缱帜苁梗号石仓,福建侯官人,万历进士。明末时,学缱《蜀中著作记》一书,初,据《千顷堂书目・薄录类》记为十卷,后人辑为十二卷,残本四卷刊于民国间《图书馆学季刊》第三卷。是书专记有关四川文献,“或征引古书,述其撰人及内容;或据实书,抄其序跋”。

这一时期,据《千顷堂书目》载,尚有《福建书目》一卷,编者不详,但为地方文献书目则确属无疑。

另外,由于受《剡录》体例的影响,明清时修纂的地方志无论是通志、府志,还是县志,均列有“艺文”一栏。亦有抄诗文入艺文,列经籍为目录的,如清邢澍的《关右经籍考》,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还有一类单行本的诗文征,如清王豫的《江苏诗征》,罗汝怀的《湖南文征》,在编排上每一作家均列一小传,小传内尽量阐述作家的著作。这类书籍,也属于地方文献书目之列。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文献数量的激增,和祁承邺、曹学绲热说耐贫,地方文献书目的数量也已初具规模。

(四)地方文献书目的繁荣

近代,特别是现代,为我国地方文献书目的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编撰的地方文献书目,正式出版的与非正式出版的数量,累计已达百种之多,范围涉及全国,内容异常全面。

建国前,较有价值的著作有王文萱的《西北问题图书目录》、丁实存等人的《新疆书目》、吴玉年的《西藏图籍录》和萨士武的《台湾史料书目》等约十种。

建国后,地方文献书目有了新的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省图书馆编《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安徽省图书馆编《安徽文献书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编《广东文献参考书目录》等。它们或者反映一地文献,或者记载一地人士著作,或者收录一地出版物。专题地方文献书目有浙江省图书馆编印的《浙江矿藏资料目录》;专题地方文献辑录书目有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编印的《海外华侨革命资料》。另外,还有邓衍林的《中国边疆图籍录》、中央民族学院编的《有关中缅国境上少数民族的专著及论文索引》。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的《新疆研究参考书目》和《有关西藏的图书目录》、西北民族学院编的《西北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飞跃发展资料索引》、贵州省图书馆编的《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资料索引》、方国瑜教授撰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与《云南民族史史料目录解题》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甘肃省图书馆于1977至1978两年内编印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西北地方报刊目录(建国前)》等十三种,表明了人们对地方文献书目的高度重视。

今后,随着古籍整理工作的深入与全国性修纂地方志热潮的推动。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注:

①《北齐书・卷四十六》

②即《朝士别录》

篇3:论胡绳藏书馆文献及书目体系建设

1 胡绳藏书馆捐赠文献的类型特色

胡绳同志曾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在撰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新哲学的人生观》、《辩证法唯物主义入门》、《二千年间》、《理性与自由》、《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先贤与战友》、《夜读散记》、《胡绳诗存》、《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胡绳文集 (1935-1948) 》、《胡绳文集 (1979-1994) 》, 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等著作时, 用了大量的资料, 这些资料大部分是胡老节衣缩食购买的, 并经过认真筛选, 在整体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研究性, 配套齐全、史料珍贵, 参考性和针对性强,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保存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研究清代近百年对外关系的重要史料:历史档案文献汇编《筹办夷务始末》二百六十卷, 汇集了清朝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关系交涉的史料、《清光绪朝外交史料》、《清宣统朝外交史料》等。

(2) 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献史料如:戊戌变法以前, 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为提倡变法编辑的、均为石印本的《时务报》及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民报》和康有为在辛亥革命以后主办的《不忍》刊物等等;有很高版本价值的藏书如:明代刻书《汉魏丛书》、《二程全书》、丛书《元曲》、部分珍贵碑贴等。

(3) 研究中国近代、当代诸方面的系列丛书如:《当代中国丛书》、上世纪50年代由翦伯赞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系列、“文革”以前中科院社会科学学部经济学家编辑的农业史资料、工业史资料等。

(4) 对我党各个时期特别是早期理论刊物收集齐全, 是一般党史研究部门及藏书家难以聚集到的如:《新青年》、《向导》、《共产党》等10余种。

(5) 系统的搜集了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方面著作如:顾颉刚《古史辩》、王云生《中日关系史》等。

(6) 品种齐全的内部刊物, 技术报告、当代学术、会议资料、翻译手稿等。所包涵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

(7) 珍贵的著者签名本。在书名页签了著者姓名, 胡老加盖了收藏钤件的藏书如:党内很有学问的新四军领导人刘一氓的书、著名作家臧克家、姚雪垠签名赠藏的书籍。

2 加强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做好文献收集整理工作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 也是为本地经济文化科学服务最根本的物质保证。作为具有特色藏书的胡绳藏书馆是否需要充实部分文献?据笔者了解, 我国各类图书馆在特藏文献管理中也有类似问题。尤其在今天, 图书馆经费紧张与读者需求文献日益递增这一矛盾的严重突出, 我们对捐赠书刊的重视, 能够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捐赠书刊、资料与图书, 这也是社会力量办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同时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将是图书馆界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 以特色藏书理论为指导适量补充, 不仅会建立起重点更加突出、品种合理、复本适宜、突出馆藏特色资源配置的藏书体系, 而且在保持其特色地位可持续发展、提高藏书利用率、促进文献开发利用、共享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

收藏范围:以收藏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各个时期特别是早期理论刊物为主。包括人物传记、党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近代史研究均属胡绳藏书馆文献收藏范围。

收藏重点:要重点收集以胡绳藏书馆馆藏特色为主, 有关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理论著作和教材及资料, 还应注意收集相关学科或不同学派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和资料, 这样讲并不是让我们一味地补藏新书, 而导致胡老捐赠藏书体系的破坏, 应在保持其馆藏特色的基础上, 适量补充、针对性充实部分文献, 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重点突出个性鲜明的藏书体系, 又不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枯竭, 而且特色文献的地位将更加巩固。

收藏内容:以收藏图书报刊、内部刊物、政府出版物、报告、手稿、档案、图片、照片、声像资料等为主, 兼顾册籍、表籍、卷轴、文告、谱牒、传单、标贴、剪贴、碑志、拓片等为主要收藏内容。

收藏途径:由于胡绳藏书馆藏书体系固有的属性特点, 其核心藏书即重点藏书的专业化、特色化, 决定对其文献资源建设的特殊性, 通过充分挖掘我馆原有馆藏文献, 广收书目信息, 掌握出版动态, 加强文献来源, 建立胡绳藏书文献建设及交换协作网络, 用购买、预订、交换、索取、馆际互借等方式来完善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料协调体系。

(1) 挖掘现有潜力, 补充馆藏。充分挖掘我馆原有馆藏文献, 有类似适合胡绳藏书馆入藏的部分资料夹存在我馆其他书库中, 这就需要深入细致的选择, 将这类隐含在本馆其他书库中的文献资料分离解析出来, 重新组合配套, 编注目次, 放置胡绳藏书馆, 以求达到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广收书目信息, 加强文献协调。只有广泛收集大量书目信息, 才能宏观掌握文献的出版动态, 并择优入藏。文献收集的第一信息来源是相关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 由于这类文献一般印刷数量少, 出版标准不统一, 有些不是通过售书途径发行的, 许多有价值的原始情报信息极易流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 才能做到不失时机的收集入藏。一是通过新闻出版部门了解内部期刊报纸的出版情况。通过与出版单位协商, 搜集出版单位送缴的期刊样本, 有所选择的补充缺藏的文献及内部期刊。二是成立胡绳藏书交换网络, 交换是获得文献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目前, 我国多数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及党史研究部门、党史文献编纂机构均有这方面的内部交流和交换的出版物, 这些出版物内容实际可靠, 学术性强, 有较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这类文献一般不公开征订, 只能通过交换获得, 应掌握出版信息和研究方向, 建立交换网络, 注意交换动态, 随时做好胡绳藏书馆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随着对相关文献的补充, 将付于胡绳特色图书馆新的涵义即:以胡绳同志命名, 其捐赠书刊为主, 用捐赠、搜集等方式集书刊、资料、档案、手稿为一体, 聚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各时期文献、特别是早期理论刊物为主的颇具特色的图书馆。

3 健全目录体系, 全面揭示馆藏

完善的检索体系, 能够全面系统地揭示馆藏, 指导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这是联系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胡绳藏书馆的文献, 以捐赠文献的类型来看, 既有书刊, 又有档案资料, 并且集某类专业知识、信息为一体, 相互联系密切。为了保证学术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使捐赠书刊资料的知识、信息在流通中向着“合”的方向发展, 促进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对胡老所有的捐赠书刊资料, 应健全目录体系, 客观上做到“一体化”, 微观上保持书刊资料分立体制, 按照《中图法》统一分类、统一管理, 并给予胡绳藏书馆藏书一书两个登记号。一套是所有胡老捐赠图书的财产登记号, 另一套是我馆统一使用的财产登记号编入馆藏总目录。由于目录卡代码与馆藏总目录上网号的统一, 不仅提高了检索利用文献资料的速度, 而且为机读目录的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健全目录体系工作中, 根据胡绳藏书馆藏书特色和读者的各种需要, 一方面, 编制卡片式公务目录和读者目标, 另外健全一套捐赠书刊目录 (笔者注:为了保证胡老捐赠的藏书体系不受到破坏, 新补充的部分文献不能进入这套目录) , 并重视对胡绳藏书馆目录提要的编制工作, 一般来讲, “目”与“录”的结合称之目录, “目”注重表示图书文献的外表特征、“录”则表示该文献的内在属性,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正确反映文献的概貌。我们对胡绳藏书馆专题目录即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部分、胡绳著作部分编制了提要著录。另一方面, 通过各种编制形式, 编制能够全面揭示胡绳藏书馆文献状况的各类型书目索引, 帮助读者和研究者搜集、分析并正确地运用文献, 从而形成了胡绳藏书馆特有的文献书目体系。

(1) 用书本式目录编制专用目录。随着书目记录自动化的实现, 当年被卡片目录取代的书本目录, 借助新技术又有重新崛起的趋势, 由于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源体系较为稳定, 书本式目录的优点在该馆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编制了所有胡老捐赠书刊的书本式目录, 综合性的书目索引、专题文献书目索引、所有补充文献的专题及中国近代史部分所有馆藏目录 (捐赠部分和补充部分的目录) 及我馆其它书库相关文献可作为胡绳藏书馆配套使用的专用目录 (笔者注:该目录馆藏登记号仍然保持原有号码, 既可作为胡绳藏书馆补充文献部分, 亦保持我馆原有文献的独立性) 。书本式目录的建立, 方便了读者查找, 查找的信息量大, 实用性强, 一目了然。

(2) 用活页式目录编制预订、交换、复制等补缺文献的索引。编制活页式目录要选定专题, 专题的选定过程实质上是对胡绳藏书馆文献建设即补充文献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我们在补充馆藏工作中, 对通过预订、交换、复制、征集的这部分文献, 根据实际需要选定若干专题, 随后在活页纸的右上方逐一标上每个专题的顺序号、专题名称代码、年度号。编制目录时, 剪下 (或复印) 书名、著者、出版社与出版时间、定价等内容, 标上册数、注明其获取途径 (预订、交换、复制) 等。贴在对应的同一专题活页上, 一张活页贴满后再加一张新的活页。这种书目的编制, 可以保障胡绳藏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即补充文献, 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在确定文献专题后, 要通过直接选购、预订、征集、交换等方式来不断补缺部分文献。

多途径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完备的目录体系, 灵活的编制方式, 其最终目的是对馆藏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要做好胡绳藏书馆核心藏书的建设工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馆藏特色和优势, 在利用馆藏文献为满足读者要求, 推动科学研究事业深入发展的同时, 来体现捐赠者捐赠毕生所藏书刊资料的真实目的。

摘要:本文探讨胡绳藏书特点, 旨在完善现有特藏图书中相关书目体系建设问题。

关键词:文献书目,体系,胡绳

参考文献

[1]吴言.胡绳嫁“女”襄樊.中华魂.2002 (11) :34~36

[2]吴言.走近胡绳藏书馆.传记文学, 2003 (8) :71~72

[3]吴言.胡绳收藏的拓本五种.收藏家, 2003 (10) :6~10

[4]吴言.胡绳藏黄庭坚书法拓本.收藏, 2004 (9) :24~26

[5]吴言.看胡绳藏书馆捐赠文献之特色.图书情报论坛.2002年第3期

篇4: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征集;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的征集和利用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县级图书馆能够显示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科学地开展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整理、征集和开发利用工作是目前重要的工作。

1 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原则

1.1 以今溯古,以近期文献为主线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地方文献的种类和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古代文献由于时间较为久远,在收集上有很大的难度,可以以当代文献为重要内容,同时要抓住机遇,积极收集近代、古代的文献资料,做好县级公共图书馆文献收集工作。[1]

1.2 加强合作,加大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力度

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当地的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图书馆要主动与各部门单位和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联系,定期了解文献的态势,并要求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纳入单位考核中。图书馆征集可以向有关部门通过交换、复制、访求、呈缴、受赠等方式获取地方文献。

1.3 收齐收全,凸显地方特色

各个地方的文献内容较多,而且涉及领域较广,县级公共图书馆要以收齐收全,凸显地方特色为原则进行地方文献收集。[2]收集的地方文献应该根据本地方的产业结构、文化历史、区域和地域特征为重点,确保收集的文献中有特色的文化内容。

1.4 书报为主,兼顾其他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介已经成为地方文献的重要来源,地方文献也被相应地分为图片、报刊、图书、音像等资料。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征集地方文献时还是要以书报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兼顾其他。在重点征集各类图书、报刊文献的同时,也要加强收集音像资料,力求能够全面地收集地方文献。

2 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方式

在进行县级公共图书馆文献征集时首先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这是进行文献收集的关键。省委办颁发的《关于地方文献工作和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提出,要求各地人民政府都应该在本地区建立相应的文献呈缴本制度,从而能够得到社会的帮助,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提供便利。

2.1 上门采访的方式

地方文献收集部门可以印发一些机关、研究部门、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献内容以及文献资料书。对于一些科协、文史办、档案馆等相关单位可以进行亲自采访征集资料,以免文献资料有所遗漏。

2.2 购买

为了能够收齐地方文献资料,可以采取写书目预订单的方式,以便能随时掌握文献资料的信息和种类;也可以进行现场采购,通过各类书店或者书摊购买资料。

2.3 复制

对于时间相对比较久远,现存数目不多又具有收藏价值的古代地方文献,可以通过复印、翻拍、抄写等方式进行复制。

2.4 社会赠送

各地方要加强宣传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以及保存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了解家乡的图书文化事业,为地方文献收集献出自己应尽的一份力。

2.5 呈缴本

主要是通过政府下文建立的文献呈缴制度,从而获得地方文献。

3 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整理

由于地方文献收集起来之后,数量多,内容广、种类多,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分类,才能使馆内的文献资料更加地系统化、整体化和条理化,从而使馆内的管理和利用变得更加方便。

3.1 按照文献特色编制书目

对读者能起到推荐的作用,给读者提供更多相关的文献信息,并且也是一种快捷的检索工具,这是编制文献书目的重要工作。县级公共图书馆在编制书目时,应该将地方文献的特色和特殊性相关的文献进行加工、汇集和提炼,从而使读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料。

3.2 按照类别建立目录数据库

文献收集种类众多必须要根据文献的利用率、类型以及出版时间等情况,按照分类、分批、分期的形式构建数据库,使散乱的文献收集变得系统化、整体化,也便于读者进行搜索和查找。[3]

3.3 按照读者需求编制索引

文献编制索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将一些报纸和书籍等其他资料进行编制,可以通过搜索主题词、关键字等方式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可以避免查找的内容重复。

4 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文献是收藏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主要是通过整理,将图书馆有价值的文献和资料供读者使用。随着各个领域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经常会利用地方文献进行研究工作,县级公共图书馆通过科学地利用和开发,能充分体现文献资料的价值。

4.1 开发数据库,进行网上服务

重视网站的建设和完善,能够使地方文献资源实现网络共享。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文献资料是目前读者获得资料的重要来源,所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单位网站的建设,将图书馆的信息融入资源共享网络中,能使地方文献资料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价值。

4.2 提供相关服务,为读者提供方便

县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地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业、个人区域课题研究提供相关的服务,方便读者的查阅和利用,同时也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4.3 开展学习活动,延伸地方文献服务的范围

地方文献部是图书馆最有特色的部门,也是对外联系较多的部门,所以在加强和地方各单位部门的工作交流中,要积极地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开展教育基地、研究生研究创作基地等延伸地方文献服务的领域。

4.4 加大馆藏资料的收集力度,夯实地方文献服务的物质基础

馆藏地方文献是开展地方文献服务的物质保障,也是读者进行查阅的基础。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作用是由地方文献整理的数量所决定的,所以必须要加大馆藏资料的收集力度以及整理分类。

4.5 设置展柜专部,进行开放式管理模式

建立展柜专部,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基本工作,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馆藏资料主要是以藏为主,这极大地限制了读者查阅的权利,使地方文献得不到充分地利用,所以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增加展柜专部,方便读者借阅。

4.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地方文献的重视程度

县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地方文献收集的重要性和价值,进一步得到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支持,增进各部门对地方文献的了解,并逐步地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5 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地方文献资料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建设地方文献资料人人有责,要加强当地的人们对地方文献的重视程度,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地方文献征集和利用策略,促进社会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嫦娟.縣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4,33(01):45-46.

[2]诸葛建新.县级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J].中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4,21(02):88-89.

篇5:构建地方文献回溯书目数据库初探

建立系统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2)便于读者快捷、准确地检索地方文献,使地方文献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利用,促进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3)有利于图书馆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情况,有的放矢地完善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4)为建立地区性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无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是集中入藏,还是分散入藏,都应把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放在首位,在制作新入藏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同时,也开展对所藏地方文献进行回溯编目,建立系统、规范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

篇6: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1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状况

甘肃省图书馆是由19成立的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和1944年建立的国立兰州图书馆合并而成,目前藏书总量己达250多万册,其中西北地方文献的全面收藏是其馆藏特色。

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自本世纪初建馆之日起,就以征集各县志乘、乡贤遗著做为藏书建设的中心。到了1944年6月,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兰州创立了国立西北图书馆,提出藏书建设中的三项特别任务:“募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刘国均《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并成立了“西北文物研究室”,专事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收藏、研究工作。从刘国钧到现在,历届馆长都十分重视西北文献藏书的搜集开发利用,力图将甘肃省图书馆办成“西北文献的收藏中心,西北文化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的参考中心。”8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占有优势的“西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目前共收藏西北地方文献15000多种,其中以西北史地类图书居多,敦煌学、丝绸之路、西域研究类图书也占有很大比例。

篇7: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甘肃省图书馆已有80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对西北地方文献的认识逐步加深,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对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研究,己形成了有地方特点的藏书体系和书目体系。

1 西北文献的形成及发展

中华50的光辉历史在其每一发展过程中,无不与西北息息相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汉、隋、唐三朝政治、经济、文化,始终以西北地区为中心。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新纪元。历经汉、唐两代的经营,丝绸之路通畅,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繁荣昌盛。清代经康、雍、乾三帝的努力,西北更加繁荣。有学者论证,当西北繁荣之时,正是中华民族兴盛之日。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流传下来的有关西北地区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清代乾、嘉以后,以徐松、张穆、何秋涛等为代表开创了“西北史地之学”,西北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新时期。西北史地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西北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中西交通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我国西北疆域的研究,其意义更加深远。从文献的记述到文献的考证以及亲身调查研究,硕果粲然,成为清代后期学术研究之显学,王国维先生曾举20世纪初中国新兴的学问有五:一曰殷墟甲骨文;二曰敦煌、吐鲁番、和田的简牍;三曰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四曰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五曰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遗文。这五项中三项与西北学有直接关系,清代的“西北史地之学”到民国时期发展成“边政学”研究。研究已超出了社会科学范畴,扩大到了自然科学,如经济地理、物产资源、地质矿产、土壤水利等领域。之后,西北学研究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研究系统。特别是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但当时的西北区域,系指今新疆及葱岭以西,这一区域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至南宋西北地域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以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更易,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遂成为今日西北区域的概念。现今的西北地区,早已形成一个整体,如民族发展的形成,宗教文化的演变,均有不少共同之处,特别是今后西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更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

甘肃是西北地区中心所在地,东出西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将起到枢纽作用。甘肃省图书馆建馆以来一直以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其西北地方文献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时任馆长张维先生毕生致力于研治西北历史地理之学,每以西北历代文献散失少存,致学者时苦参稽为难。任馆长之初,就呈请省政府教育厅征集各县具志以充实馆藏。此后历任馆长曾多次呈请征集地方文献。真正确定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搜集、研究方向的是刘国钧先生,他在1947年发表的《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一文中明确提出:“国立兰州图书馆的目的,要做到西北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事业的参考中心;西北图书教育的辅导中心。”指定“L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目”三项特有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西北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对西北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调查研究。从甘肃地区社会科学机构的设置来看,西北学的研究也逐步形成规模,如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甘肃社会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设的西北史地、敦煌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西北人口研究所、西北经济研究室;西北师范学院设西北历史研究室、汉简研究室、古籍整理研究所(以整理出版陇右文献为主);西北民族学院设西北民族研究所等,共有38所研究所(室)从事西北学的研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为西北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的文献基地。甘肃省图书馆适应这一需要,成为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及西北学研究工作者中较有影响的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公共图书馆。

2 西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之形成及搜集

地方文献的搜集和积累,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提。确定西北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方针,可以总体性地考虑藏书体系的建立问题。根据1982年文化部《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规定,甘肃省馆针对本省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条件及民族特点并考虑历史沿革和原馆藏基础,建立起以西北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

收藏范围: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与西北五省(区)边连地界有关的历史沿革、人物制度、风土人情、语言文字、名胜古迹、自然资源等书刊资料,均属西北地方文献资料范围。

收藏内容:以收藏有关西北五省(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图书报刊、政府出版物、报告、册籍、表籍、卷轴、档案、文告、印模、谱谍、传单、标贴、剪贴、图片、照片、碑志、拓片、声像资料等内容为主。西北五省(区)地方出版物,其内容与本地区无关者一律不作西北文献资料处理。

收藏重点: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汉简及其考释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资料;西北地方历史地理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地区文物的研究考释资料等。

西北地方文献各种文献类型的馆藏情况如表1。其中的10915种图书中包括各类档案资料1160种、舆图111种、日文文献93种。

表1 西北地方文献馆藏类型分布(1994)

类 型 图书 期刊 报纸 合计

馆藏量(种) 10915 1246 426 12587

占馆藏比例(%) 86.7 10 3.3 100

藏书的学科结构:按照西北地方文献的学科内容主要分为总论、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史地、语言文学、艺术9类。表2主要反映学科分布情况及1964~1994年30年间文献增长比例。

表2 西北地方文献学科分布 单位:种

类 别 总 论 哲 学 宗 教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史 地 语言文学 艺 术 总 计

1964 178 29 30 186 687 1110 1471 531 123 4345

1994 437 72 301 514 1810 2513 4338 847 288 10915

增长率(%) 146 148 236 176 163.4 126.4 194.5 60 134.1 151.2

表3 西北地方文献地区分布(1994) 单位:种

类 别

陕 西 甘 肃 宁 夏 青 海 新 疆 西北总论 合 计

图 书 解放前收集 511 1906 132 96 217 448 3310

解放后收集 968 4222 393 509 751 762 7605

期 刊 解放前收集 113 172 7 2 10 85 389

解放后收集 215 470 46 45 81 857

报 纸 解放前收集 18 41 2 3 1 65

解放后收集 98 194 14 21 34 361

总 计

1923 7005 594 676 1094 1295 12587

占馆藏比例(%)

15.3 55.7 4.7 5.4 10.2 10.2 100

表3反映出西北五省(区)文献地区分布及占西北文献总馆藏的比例。图书中包括陕西方志337种、甘肃方志319种、宁夏方志69种、青海方志57种、新疆方志107种。

表4 西北地方文献研究学科文献资源状况。

项 目 本学科图书品种 本学科期刊品种 相关学科期刊品种 书目核查收藏藏率(%) 引用文献收藏率(%) 支持研究决策能力

西北史地研究 9289 1005 650 105 88 8.25

新疆研究 816 64 105 97.6 63.1 7.45

敦煌学 150 3 92 71.4 84 7.45

注:1988年全省文献资源普查统计。

1988年全省文献资源普查时确定甘肃省馆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12个,其中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的是西北史地研究列第一位,敦煌学、新疆研究并列第4,从以上4表的分析来看,西北地方文献的馆藏已形成基本完备的藏书体系。

地方文献分布散乱,难于系统掌握,在长期工作中,甘肃省馆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搜集和补充馆藏的办法。

2. 1发掘馆藏、补充馆藏。

地方文献可以是专门著作,但也有很多资料夹杂在其它著作中间,这就需要深入细致地选择,将这类隐含的地方文献记录分离解析出来,重新组合配套,按一定体系编排,统一名称,编定目次,使其成为便于利用的新的专题文献产品,补充馆藏。

近年来,各地编史修志,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大工程。为这一工程服务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在提供资料和解答读者咨询的过程中,把读者的咨询专题也作为深层次挖掘文献的专题。例如,1990年在为兰州市人事志做专题咨询时,查阅了近千种各类文献,获得了民国以前有关兰州人事制度、法令方面的资料共800余件。将这些文献复印后,编定了目次,装订成册,分别定名为《国民政府有关人事方面的部分法规及办法(1942~1947)》、《国民政府及甘肃省政府有关人事方面的法令及规定》、《宋、元、明、清兰州所辖区职官及有关资料》、《清末甘肃实业机构章程及公文》等8个专题文献,丰富了馆藏,方便了读者。“丝绸之路”研究是西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重新开通欧亚大陆桥的今天,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日趋重要,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而这一类的最新研究信息大量的分散在各类期刊中。甘肃省馆从馆藏的本世纪代到1986年近70年所有中文报刊中筛选出有关研究论文764篇,复印后分12个专题装订成册,组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丝路学”的文献集成。这种对现有馆藏的挖掘、分析、研究、归纳,十分经济实惠。

2. 2掌握信息、追踪征集。

地方文献搜集的第一信息来源是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但地方文献大多不是通过正规的售书途径发行的。其表现是:①印刷数量少,且多是一次刊印,不再版;②极少公开发行,基本上是在本地区或本行业散发;③出版标准不一,不便进行书目控制,图书馆难以获得。这类文献常常包括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原始情报信息,极易流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才能做到不失时机的搜集入藏。甘肃省馆1983~1993年的中搜集甘肃史地文献280种,其中内部出版物131种,占46.7%,甘肃、新疆两省区地名资料43种,全部为内部资料。搜集这类文献,一是通过新闻出版部门了解内部期刊报纸的出版情况。近年来派人到西北五省(区)新闻出版部门,搜集到内部报刊目录1500余种,其中符合西北地方文献收藏标准的就有500余种。还搜集到出版单位送缴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的期刊样本250余种,大部分是缺藏的内部期刊。二是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关系掌握出版信息。许多文献编纂机构所需资料大都取自图书馆,可以通过读者和编辑部门建立联系,掌握动态,追踪征集。近年来从甘肃省、兰州市和各机关的地方志编纂机构搜集到各类志书的送审稿30余部,工厂志83部,原始资料档案1套。

2. 3上门访求,广寻博收。

对那些零散的、过时的文献资料,不亲自登门访求,很多珍贵资料根本无法获得。1989年派专人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等7个地区搜集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130种,其中有63个地区(县)的农业区划资料非常有价值。对原始馆藏残缺的部分文献,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书目,从全国各馆的收藏中,通过传抄、复制等手段尽量补齐。例如对馆藏所缺的202种陕西方志,通过《中国地方志综录》,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等地先后补配了44种。再如,七八十年代的甘肃全省各种地图馆内基本缺藏,几次走访有关部门,才得以在积压多年,尘土久封的测绘局库房中,亲自动手补配全省各县地图95种,186幅。另外,与有关单位建立长期资料交换关系,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收效也可观,仅1984~1994年10年中,通过资料交换,共获得西北地方文献1941种、3844册。

3 建全的目录组织与配套的目录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北经济建设的发展,西北问题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远非前代所比。但研究西北问题,必须要从研究西北文献入手,这就要编制能够全面揭示西北文献状况的各类型书目索引,帮助研究者搜集、分析并正确地运用文献,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文献环境。甘肃省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卡片目录有分类、书名、著者、地区、期刊、报纸等6套。为了全面揭示馆藏,根据读者各种需要及目录工作的长期规划,编制了各种书目索引百余种。其中综合性书目34种,专题书目34种,地方志目录7种,报刊索引23种,地方出版物目录4种,地区联合目录3种。书目类型有书目、索引、文摘、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相辅并行,选题内容涉及到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物产资源等多方面,可以说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西北文献书目体系。

3.1综合性的书目索引

综合性地方文献书目是全面反映某一地区历史、现实、发展概貌的书目。这种书目的编制将全面反映地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成果,成为地区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甘肃省馆共编制这类书目12种,如《馆藏西北地方文献书目》、《西北地方报刊目录(1907~1949)》、《馆藏方志目录》、《西北地方文献索引》,以及兰州地区各种联合目录等。《西北地方文献索引(报刊)》的编制从1956年开始至今已近40年的历史,书本式目录《西北地方文献索引》(1905~1949)共收录450余种报刊资料26000余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77年以前的西北文献索引已有油印本印行,1978~1994年索引卡片已积累数万条之多。这几种书目索引相互配合使用,可以全面了解甘肃省图书馆和兰州地区各大院校图书馆有关西北文献的收藏情况。

3.2专题文献书目索引

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迫切需要,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建设与科学发展重大课题,甘肃省馆编制了专题书目共34种。其中,配合各时期中心任务,时效性、参考性较强的书目有24种,对本地区经济建设重点项目的完成,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1956年为了配合国家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措施,就馆藏书籍编辑了《黄河书目索引》,内容包括历代黄河调查研究、黄河水文地质、黄河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料。地质资料对刘家峡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坝址的选择,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1957年编制的《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资料书目索引》,包括了馆藏的有关西北五省(区)的历史地理、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农林畜牧等方面的图书4000多种,资料4500余条。同时还编制了各类小型专题书目17种,内容涉及到水利资源、植物保护、沙漠改造、地理环境等。河西走廊和以定西地区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是80年代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为配合省政府围绕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中部“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及种草种树,发展畜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草、畜、粮和农林牧各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农村改革规划,发掘馆藏方志文献中的有关资料编辑出版了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陇南地区物产资源资料汇编3种,共74万余字,提供给决策部门及农业人员使用。

根据国内学术界发展动向,结合甘肃省馆在西北地方文献发掘研究的长远设想,已编制文史类专题书目9种。包括敦煌学研究。丝绸之路研究、民族宗教、外交关系等方面。西北是多民族地区。古代欧亚多种宗教,特别是世界3大宗教都先后经西北地区传入内地,对我国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影响颇巨。研究西北各民族的演变,宗教的传播和文化的嬗递,对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于1984~1986年,从馆藏1949年以前报刊中,选辑了有关文章525篇,做了220余万字的文摘,编辑出版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分册,为从事西北民族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较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编制历时10年之久的专题书目《丝绸之路文献叙录》,共收录本世纪20年代初到1986年底有关丝绸之路的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报告及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文献764篇,写成百万字的叙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概貌的专著。全书基本包括了丝绸之路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叙录》中对每篇文献的内容观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以及部分作者的生平事迹都作了简要的叙述。为便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文献检索,书后还编有文献主题索引。此书1991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是书的出版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注目。著名的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为《叙录》作序,称这是“少数人出力,多数人受惠,功德无量的好事。”“将对丝路研究起推动作用”。《中俄关系史料联合目录》是联合兰州地区各大专院校图书馆编辑的专题联合目录,收录中外文图书1702种。北京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修订编成全国性的联合目录并向全国发行。

3.3书目工作的长远规划

近年来西北各地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开通,西北将成为21世纪联结中亚、中东和欧洲的纽带,再现“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北地方文献工作要紧密地配合这一战略规划,提前着手发掘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源,编辑各类型书目。考虑到书目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连续性,今后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文献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①西北史地研究(包括西域史、民族关系史、宗教文化史等),②西北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农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史研究,③丝绸之路研究,④敦煌学研究,⑤西北考古文献的研究(包括丝绸之路考释选编、汉简研究资料目录等),⑥西北物产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⑦西北自然特征的调查研究,⑧西北文献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围绕以上专题编制各类型基本书目,建成以上诸问题的文献研究中心、西北建设事业的参考中心,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系统的西北文献检索系统。

为最大限度发挥地方文献的社会作用,今后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是:①建立西北文献研究中心。从国家的发展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和经费安排等。指导、协调、组织与管理地区的地方文献工作,发挥地方文献的整体作用,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研究。联合西北五省(区)编制《西北文献联合目录》。②加强对地方文献的现代化管理,尽快实现现代技术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建立西北文献数据库。③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的素质,培养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专门人才,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保障。

篇8:试论地方文献书目

关键词:书目数据,著录标准化,著录质量

书目数据的标准化著录, 是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网络化的必然产物, 文献著录标准化是提高图书馆书目数据质量的关键, 也是开放型数据库质量的保证。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 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借助自动化集成系统, 建立了具有本馆特色的书目数据库, 但由于各馆采用的自动化系统不同, 使用的编目规则不同, 编目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差异对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理解的分歧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各馆的书目数据库较为混乱, 严重影响到书目数据库的质量。因此, 必须对图书文献进行标准化著录, 才能对编目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1 造成书目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

1.1 由回溯建库导致的书目质量问题

回溯建库就是利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将馆藏文献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数字化加工, 使其成为计算机可读的, 有关组织有相关文献信息集合。回溯建库工作是书目数据建设的重点, 是图书馆由传统服务方式向现代化、网络化服务方式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由全馆的大部分人参加才能完成。在具体工作中, 由于建库人员对计算机操作运用不够熟练, 对本馆的自动化编目系统生疏, 对CNMARC格式及相关标准更是了解甚少而导致书目数据库重复 (一种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目数据) ;多卷书的书目数据不全, 著录不规范, 一套书有的是整套著录, 有的是分散著录;2 1 5字段缺少出版者或出版地;图书归类不准确, 同书异号、异号同书的现象时有发生;乱用机读目录的指示符和各种代码, 使著录的款目张冠李戴, 多输、漏输文字字符, 半角、全角不分等, 导致书目数据库混化, 影响了书目数据库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1.2 编目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图书馆的组成五要素中, 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书目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与编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相关, 编目人员不仅要对CNMARC主要字段、子字段和指示符定位准确, 而且要理解透彻, 决不能模棱两可妄下定论。然而, 近年来由于高校合并和评估给图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图书馆急于完成评估的各项指标而忽略了对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尤其是在中小型图书馆, 这种现象比较突出。例如有一部分编目人员并没有真正掌握编目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没有通晓《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图书馆图书书分类法》及《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 (C N M A R C) , 在编目过程中随意取舍字段, 或者只对一些主要字段进行著录, 而导致著录项目详简不一。在对外来数据地套录中, 也不进行查重, 照搬照录, 只做一些简单的处理, 使书目数据库出现重复、同书异号等现象。

2 书目数据著录标准化控制

书目数据著录标准化, 就是以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形式, 对文献著录的原则、内容、格式、规则等做出有关方面共同遵守的科学的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在一个国家内对各类文献也具有约束力, 对各种文献工作部门也具有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就是文献著录标准。我国现行文献著录标准有G B 3 7 9 2.1-8 3《文献著录总则》;G B 3 7 9 2.2-8 5《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3792.3-85《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GB3793-83《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GB12451-90《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 (CNMACR) 等。从理论上讲, 文献编目已有了共同遵守和使用的标准化记录格式和相互交换的通讯格式。

著录标准化是控制书目数据最基本的要求。书目数据著录的正确与否, 是否标准规范等均影响书目数据质量, 影响书目数据的正确使用, 例如200字段是识别文献的最重要字段, 正题名与责任者要遵循著录规则中的客观著录原则, 否则, 因书目数据标准不一致, 格式不规范, 读者就可能查不到所需图书。又如书目数据的形成需要编目人员从图书的题名页、版权页、封面、书脊、封底、前言等多方面进行选择确定。当一条信息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时, 就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与规则, 选取信息源的先后顺序, 确定信息的主次, 否则, 书目数据选取不一致, 就会影响数据的质量, 从而影响读者对图书馆书目数据的正确检索。总之, 书目数据著录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严格遵循和深入理解有关著录标准和格式标准, 保证著录用格式及其著录项目 (字段) 符合上述国家文献工作的各项标准。

3 书目数据编目质量控制

书目数据录入是编目工作中人机交互的接口, 减少操作差错, 提高书目数据录入质量, 是书目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常见数据的录入方式主要有键盘录入和下载套录等方法。怎样才能搞好书目数据控制, 以下几点有助于提高数据录入的质量:

3.1 提高编目人员专业素质

图书编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且又十分繁琐的工作,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 类目的仿分、号码的组配更需要细心。面对现代图书主题内容复杂, 文理相互渗透, 分类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 运用相关知识认真辨类。图书编目的高质量首先来源于编目人员的高素质。特别是图书分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要求分类人员既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 又要有广博的相关知识, 而这些知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 也并非学了某一特定的专业知识就一定具备的。它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和积累。同时还要注重编目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 采取参加学术一些学术会议、外出参观学习等方法, 来提高编目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中细心、耐心也是图书编目人员高素质的具体体现。所以要想做合格的图书分类编目员, 必须具有多种知识准备, 持之以恒的学习是必备的素质要求。

3.2 根据标准化的编目条例, 制定本馆统一的著录标准

我们在实际编目操作中, 注意到由于在中文方式下, 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等字符的录入有全角与半角两种方式, 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对此没做明确规定, 如随意录入前后不一致, 就会引起检索困难;无论是数据录入还是套用外来数据时时常常遇到汉字编码符集中没有, 而无法录入的字, 有的录入人员就主观地用同音字代替, 甚或用一个或两个空格代替, 用?等处理, 导致前后不一致, 录入不准确, 从而影响检索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馆应对《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在文字录入标准化方面未做出明确界定的现状, 根据文献标准化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制订了较为合理、便于操作和检索的标准细则, 使数据录入有章可循, 如:书名责任者中的字母、数字和符号, 汉语拼音、外文姓名的原文及缩写, 010字段的价格等录入时以半角为准;遇到汉字编码字符集中没有而无法录入的生僻字时, 一律用汉语拼音字母代替等等, 这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3 利用网络资源, 减少原始录入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提高编目检索的命中率, 增加套录的比例, 尽量减少原始录入。对于现购图书, 图书供应商一般都提供数目数据, 编目人员首先进行查重, 并根据所编图书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增删字段, 添加本馆的馆藏信息。对个别没有数据的图书可通过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提供的Z39.50付费下载书目数据, 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目中心的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 编目部门还应该与其他部门建立协作关系, 定期走访各借阅部门, 对编目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修正。同时, 应对读者用户进行跟踪服务, 针对用户需求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关注读者检索和流通服务效果, 通过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对数据库所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 如书名中错字、字段的指示符错误、索书号的误录和905字段的馆藏信息有误等等, 都直接干扰、影响图书的借阅和流通。

总之, 在利用计算机编目过程中, 均应严格执行规定的各项标准及工作细则, 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在工作流程中应设有校对环节, 全面审核书目数据, 及时修正发生的错误, 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把握好编目数据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保证书目数据库的质量,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骏.试论书目数据的质量问题与控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2 (8)

[2]李纪有.图书馆目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6

上一篇:过除夕夜的优秀小学生作文下一篇:2022年春季学期六年级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