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供材料补充协议

2024-06-27

甲供材料补充协议(通用5篇)

篇1:甲供材料补充协议

附件

补充协议

甲方:歙县上丰乡人民政府

乙方:安徽黄山歙县永兴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歙县上丰乡上丰村蕃村污水处理及环境整治工程,动力由工程发包方自行提供。

甲方:

乙方: 日期:

日期:

篇2:甲供材料补充协议

甲 方:(以下简称甲方)乙 方:(以下简称乙方)签约地点: 签约时间:

为确保原材料质量,加快工程施工进度,进一步推进矿井建设,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根据乙方需要,在甲方可能的范围内,甲方可为乙方提供所需的部分材料。现就需甲供的部分材料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订立如下补充协议,以便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供材料的范围

甲供材料包括的范围为:大厂普通硅酸盐水泥32.5、42.5、石砂、碎石(石砂及碎石仅限矿利用井下岩石、煤矸生产的石砂及碎石,如不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概由乙方对外自行采购,以下同)。

二、甲供材料的计划

乙方必须在每月20日前将次月的需甲供材料计划报甲方供销部备案,因计划上报不及时或厂方原因造成的无法供应等影响施工,其损失由乙方承担。计划应以书面形式上报,并有相关责任人签认(项目现场负责人签字加盖项目部公章)方可有效。材料计划单中应注明材料名称、规格、数量、拟使用部位、到货日期。

三、甲供材料的检验检测

1、需甲供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后,乙方必须对材料的质量、规格、数量、外观进行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按相关规定送相关检测机构予以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如发现材料异常,及时通知甲方并做好材料的封存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协助甲方对不合格材料进行清场及向供应厂商索赔,确保原材料的进场质量。

2、甲供的石砂、碎石,乙方应先将其取样按相关规定报送相关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测,检验检测符合要求时方可向甲方提供材料甲供计划,第 1 页

共 2 页

乙方检验检测的结果应报甲方工程管理部门备案留存。如因乙方未按此要求进行检验检测,直接使用,一经发现,甲方相关管理部门将予以重处,并要求乙方立即返工,所造成的工期延误及所有返工损失概由乙方自行负责。如因擅自使用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甲方一并追究乙方责任。

四、甲供材料的领用程序

乙方领用材料应提前3天通知甲方供货,甲方供销部按照其提供的材料计划组织供货,甲、乙双方现场验货确认后,由甲方开据领料单,领料单必需填写清楚领用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金额,领料单上必须由乙方负责人或者委托人签字确认。

五、甲供材料的运输、储存与保管

甲供材料的交货地点仅限于甲方矿区范围内施工单位仓库或材料堆放点,矿区范围内的运输、储存及保管概由乙方负责,其运输、储存及保管环节出现的材料损耗概由乙方自行承担。

六、货款支付与结算

每月25日前由乙方配合甲方供销部对账,核对无误后由甲方出具《甲供材料对账单》,财务部凭材料领用出库单及对账单办理甲供材料结算,在拨付乙方当月工程进度款时甲方从进度款中扣回(如乙方不接受甲方与供销商及运输商签订的合同单价<详见附件:水泥产品代理协议及买卖合同>,乙方可自行采购材料;乙方投标材料单价与甲方与供销商签订的合同单价的价差由乙方自行承担)。

七、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三份,乙方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法人代表人或 法人代表人或

委托代理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

二O一三年 月 日 二O一三年 月 日

第 2 页

篇3:建造工程甲供材料的“诡异”核算

甲供材料,是指建造工程中建设方或工程发包方(下称“甲方”)提供工程用各类材料物资、动力等给工程承接方(下称“乙方”)。

甲供材料主要有以下特点:(1)建造工程双方协议约定甲供材料价款不属于工程价款结算范围;(2)乙方对甲供材料按定额含量管理使用,盈亏自负。

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均未对甲供材料的会计核算作出明确规范,因此,在实务中,甲供材料的会计核算存在以下难点:(1)乙方如何核算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甲供材料;(2)甲乙双方对甲供材料数量节约和超耗的经济利益如何核算。

二、解决思路及分析

(一)解决思路

对于“乙方如何核算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甲供材料”,笔者认为:乙方应在确认一项资产的同时确认一项负债。

对于“甲乙双方对甲供材料数量节约和超耗的经济利益如何核算”,笔者认为:1.甲供材料数量的节约和超耗,不影响双方工程价款的结算;2.甲方将超耗的甲供材料单独作为销售工程物资业务核算(合理节约甲供材料的价款属于乙方的管理效益,甲方不做会计处理);3.乙方将节约或超耗的甲供材料价款调整工程生产投入(“工程施工”科目)和成本费用(“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二)甲供材料属于甲乙双方资产核算范围

甲供材料所有权属于甲方,属于甲方会计主体的资产核算范畴。

笔者认为,甲供材料也应纳入乙方会计主体的资产核算范畴。对于乙方来说,甲供材料是受托代管工程物资,虽然没有所有权,但能实施控制,按定额含量包干使用,承担数量节约或超耗的经济后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乙方实际承担了超耗或节约的甲供材料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笔者认为,可以参照收取手续费方式的委托代销业务中受托方对收到的代销商品的核算思路,乙方应在确认一项资产的同时确认一项负债,增设“受托代管物资”、“受托代管物资款”科目,借记“受托代管物资”,贷记“受托代管物资款”,在资产负债表中按净额列示。

(三)甲供材料不属于乙方的投入产出和经营成果核算范围

从各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角度,甲供材料价款不属于工程结算范围(“工程结算”科目),即不属于工程产出内容,因此相应的生产投入(“工程施工”科目)也不含甲供材料;同样原因,“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经营成果类的科目核算中也不含甲供材料,根据费用配比原则,“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组成部分也不含甲供材料营业税费。乙方收取的甲供材料对应的营业税费,属于代收代缴税款。

(四)甲供材料超耗或节约对甲乙双方核算的影响不同

实务中一种通行的做法:甲方对超耗的甲供材料价款在最后竣工结算时从结算款中直接扣除。产生的问题是:如存在对超耗“罚款”的情况时,会降低结转到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总价;并且总价的组成也与实际不符。

笔者认为,对于甲方来说,超耗的甲供材料价款,不构成建造工程总造价的组成部分,因此,甲方应另外与乙方单独结算;合理节约的甲供材料,是乙方施工管理的经济效益,不影响建造工程总造价,因此,甲方不作会计处理。

对于乙方来说,超耗和合理节约的甲供材料是施工组织生产的结果,产生的经济后果应调整其施工生产投入(“工程施工”科目)和经营成果(“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三、甲供材料的会计核算

甲供材料使用数量相对于结算定额含量表现为超耗和节约(下称“甲供材料超耗、节约”),甲乙双方的会计核算产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以下分别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甲供材料超耗

例1:某工程甲供材料实际供应100(含增值税),结算审定时双方按定额含量认定合理耗用90,对超耗甲供材料10按照惩罚性价格15结算,抵充工程债权。除甲供材料以外,结算金额900,乙方发生实际成本费用820。

(一)甲方会计核算

甲方增设“委托代管工程物资”科目。

1. 甲方采购甲供材料

2. 发出甲供材料给乙方

3. 随着工程结算的进度,甲供材料逐步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4. 结算工程造价

甲供材料的营业税=90÷(1-3%)×3%=2.78

5. 竣工决算

甲供材料超耗的价款视同销售给乙方(超耗10按惩罚性价格15结算),抵减工程债务。

(二)乙方会计核算:

乙方增设“受托代管工程物资”、“受托代管工程物资款”科目。

1. 收到甲供材料

2. 随着工程的进展,甲供材料逐步消耗(定额含量内)

3、乙方发生其他工程投入

4、乙方确认各期间经营成果

5. 工程价款结算(收取的甲供材料税费属于代收代缴税款)

6. 缴纳营业税费

7. 结算审定后,超耗甲供材料调整

(1)超耗甲供材料的价款及超耗惩罚款,计入工程生产投入

(2)超耗甲供材料对应的负债,抵充工程债权

(3)超耗甲供材料的价款及超耗惩罚款,调整期间经营成果

8、建造合同完成,冲销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

第二种情况:甲供材料节约

例2:某工程甲供材料实际供应100(含增值税),结算审定时双方按定额含量认定合理耗用100,施工企业实际使用90(节约10,假定属于合理节约)。除甲供材料以外,结算金额900,发生实际成本费用820。

(一)甲方会计核算

竣工决算,合理节约的甲供材料价款属于乙方的管理效益,甲方不做处理。其他核算同第一种情况。

(二)乙方会计核算

1.收到甲供材料:核算同第一种情况

2.随着工程的进展,甲供材料逐步消耗

3.乙方发生工程支出:核算同第一种情况

4.乙方确认各期间经营成果:核算同第一种情况

5.工程价款结算(收取的甲供材料税费属于代收代缴税款)

6.缴纳营业税费

7.节约甲供材料的调整

(1)节约的甲供材料转为库存材料,以备调转其他工程使用

(2)节约的甲供材料对应的负债,调整施工生产的投入

(3)调整期间经营成果

8.建造合同完成,冲销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

四、对甲供材料的约定结算价超过实际采购价做法的分析

例3:采购甲供钢材1万吨,单价4000元/吨;双方约定结算价4500元/吨。

第一种供应方式:承建合同约定结算价款包含甲供材料价款。甲方采购,供应商提供抬头为甲方的发票;甲方提供甲供材料给乙方用方重新开具抬头为乙方的发票。

第二种供应方式:承建合同约定结算价款不含甲供材料价款。甲方采购,供应商提供抬头为甲方的发票;甲方无相应发票给乙方。

【分析】:

甲乙双方对甲供材料结算调整,除了以上数量方面超耗或节约外,还可能存在约定结算价不同于实际交易价的情况。

工程造价文件中材料价款的计算,是按照市场价调整的。因此,任何不按照实际交易价的甲供材料约定结算价,都是不合法的。

第一种供应方式下(其实不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甲供材料”供应方式,这样举例是为了透彻分析问题的需要),甲方形成销售利润500万元,工程建成后结转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500万元。从税收方面来说,一方面先多缴纳企业所得税125万元(500万元×25%),然后通过计提折旧逐年抵回;另一方面增加了建筑业营业税、房产税等。

第二种供应方式下,只是改变了甲供材料部分的建筑业营业税。

篇4:基建工程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研究

【关键字】基建工程;甲供材料;管理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也逐渐增加,其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本就成为目前基本建设工程竞争的关键。基建工程中,甲供材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材料供管模式,对其原材料的管理成为基建工程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对甲供材料的科学合理管控,对提升建设品质、降低材料成本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建设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现状

基建工程中对施工材料的供管模式有三种:

一种是主要建筑材料由甲方提供,乙方根据实际需求计划领用主要建筑材料,同时负责辅助材料的采供,该模式即为通常所说的“甲供材料”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主要风险是由甲方承担的主要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风险,同时,乙方承担的是材料的数量风险。第二种是甲方委托乙方采购,甲方只对供货商及价格进行控制,该方式让甲方专注于质量监控,同时会增加采购成本。第三种是乙方总包供管,甲方与监理联合监管,虽责任明确,但质量控制难度加大。

1.甲供材料的管理特征分析

甲供材料的管理是对材料消耗统计、费用控制、质量管理和财务结算等多方面的控制过程,其目的在于用价廉质优的原材料满足施工的需要,以达到提高基本建设经济效益的目的。

甲供材料管理的优势体现在:有助于控制工程质量,甲供材料模式要求基本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三方共同控制物资采购,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拒绝接收,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有助于形成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甲供材料的价格是由甲方以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通过竞争获得低价格的购买优势,加上批量采购,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助于降低库存,材料数量是以乙方提供的材料计划作为依据,其数量的欠与超都会反映在工程结算上;有助于降低舞弊风险。

对于甲方,甲供材料虽然可以对采购过程进行很好的监督,并能降低采购成本,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有的施工方浪费严重,还有可能偷换材料赚取差价,尤其是差价大的材料。对于乙方,虽然避免了垫付资金的压力和材料涨价带来的风险,但质量难以控制,出现问题存在甲方索赔风险,而且施工单位不能赚到购买材料的价差,降低了工程利润。另外,关于甲供材料的计税标准有些复杂,为双方的会计处理带来不便。

2.基本建设加强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基本建设市场竞争,甲供材料逐渐出现数量多,资金占用多的现状,材料构成已经由原来的钢材、水泥、木材三大主要材料逐渐延伸为其他多种材料,涉及的各种领域,种类繁多,同时又贯穿于整个过程。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甲供材料在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才能提高基本建设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基本建设甲供材料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甲供材料供管模式对于甲方来说有保障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的优势,但管理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1.材料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

与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相关的岗位包括提货、运输、验收、入库、结算等环节,部分单位并未对关键岗位独立设置部门。与此同时,由于相关专业人员的配备不足,导致诸如材料设备专员与材料设备台账不可兼职的岗位由一人兼任,这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岗位职责内部牵制制度。因为按照内部牵制制度要求,凡涉及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2.甲供材料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足

虽然部分基本建设单位设置了比较健全的材料管理制度,但对于甲供材料管理由于缺乏重视,并未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来指导甲供材料的管理,如入库与核算等关键管理环节。另外,虽然少数单位已经建立了与甲供材料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因下属部门执行力度不足,导致甲供材料管理失利。如需要按照制度规定,材料管理部门必须定期与财务部门及各领料单位等进行对账,实际上对账工作的执行力度较差。

3.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存在缺陷

对基建单位的材料账簿进行核对就会发现材料总账与财务部总账时常会出现账账不符的现象,漏登账、误登账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材料管理部门对特殊购置的材料记录不完整,导致的甲供材料登记台账记录不完整;另一方面,虽然建立了甲供材料明细账,但设置不规范,或者没有设置定期对账制度,造成甲供材料会计处理上的不足。

针对上述甲供材料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匮乏,造成材料管理力度不够,管理机构人力资源不足;基本建设组织对甲供材料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加上后期的执行力度不够,最终导致甲供材料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

三、基本建设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的对策

1.提高基建单位对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基建单位内部应提高对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甲供材料对单位本身的不利和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甲供材料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降低施工方的浪费材料和偷换材料赚取差价的现象发生,做到事前预测、事中落实、事后评估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甲供材料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2.完善甲供材料管理制度,提高岗位设置合理性

为加强基建单位的甲供材料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的原则结合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相关岗位,坚持因事设岗,按照“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方式分别设置材料管理和材料台账登记等相应岗位,并按照岗位职责和制度规定要求,对甲供材料实施严格管理。同时,基建单位应提高甲供材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材料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调动材料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外搞好业务往来,对内当好家、管好物。

3.完善甲供材料的会计核算工作

高校材料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按每个工程项目设置甲供材料总账,同时按每个品种规格的甲供材料设置相应的明细分类账,详细反映材料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和金额,部门之间要按月及时核对,确保各项材料核算的正确,使甲供材料的日常管理做到相互监督、相互核查、相互制约。

4.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配合

甲供材料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甲供材料的结算就涉及财务结算环节和工程价款的结算环节,实际工作中,两环节容易脱节,就造成双方对工程结算中甲供材料造成重复计算,因此,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配合,对提高甲供材料财务管理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甲供材料结算主要包括期中结算和施工结束后的材料清算两个方面,材料管理部门要按程序、按时与财务部门进行结算和清算。甲供材料结算时,材料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均要在结算单上审核签字,确保甲供材料结算的准确。由于甲供材料结算是一项繁琐和细致的工作,高校材料管理部门要积极加强与财务、工程管理等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可靠。

总之,由于甲供材料在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规避甲供材料对建设项目带来的风险,有效发挥甲供材料在工程建设中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的巨大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诺宁.工程建设中甲供材料的管理[J].工程设计与研究,2012(12)

[2]林艳钦.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建筑材料甲供的利弊[J].工程造价管理,2010(1)

[3]胡虹.浅析甲供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及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11)

[4]何若宁.工程建设中甲供材料的管理[J].工程设计与研究,2012(2)

[5]汪蔚荣,张小芳.水电费工程建设项目中甲供材料的管理[J].水力发电,2011(11)

作者简介:

篇5:甲供材料补充协议

    

 

       

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合作宗旨

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周边地区竞争加剧以及国家的发展中,以战略思维谋划粤港合作发展思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有效整合存量资源,创新发展增量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社会、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共同发展,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第二条 发展定位

一、推动粤港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促进与闽台、北部湾地区深度合作,深化与泛珠江三角洲等其它地区合作。

二、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具有更大空间和更强竞争力的金融合作区域。

三、发挥香港服务业和广东制造业优势。

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促进区域人员、货物、信息、资金等要素往来流通便利,形成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国际航空枢纽、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构建现代流通经济圈。

五、构建全国领先的区域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宜居、便利、管理和服务水平先进的优质生活圈。

六、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衔接,促进香港与深圳、广州等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实施人才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形成高端产业、高级人才以及优质资源集聚的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广东实现科学发展,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二、坚持平等协商、相互开放,着眼扩大区域共同利益,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三、坚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探索推动主要合作区域和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以点带面深化合作。

四、坚持协调规划、合理对接,共同编制区域合作专项规划,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和发展战略。

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促进要素便捷流通和资源优化配置。第四条 主要目标

一、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内,粤港深度合作机制基本建立,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入实施CEPA及服务业对港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跨界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生产和生活要素流通、公共服务体系衔接、重点合作区发展等取得较大突破,区域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共建优质生活圈初显成效,大珠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二、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素便捷流动的现代流通经济圈、生活工作便利的优质生活圈、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和新经济区域。

/ 9

 第二章 跨界基础设施

 加强统筹协调,共同推进跨界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 第一条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加快建设跨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及配套工程,形成无缝衔接、换乘便利的陆路网。

二、建设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

三、完善广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等五大机场联席会议机制,促进航空企业在投资、销售网络、扩展业务等方面的商业合作。

四、形成以香港为国际航运中心,深圳港、广州港为枢纽港,其它港口为支线港和喂给港的大珠江三角洲港口群。

五、调整口岸功能定位,规划建设新口岸,完善公共交通接驳,加强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推进口岸电子化建设。 第二条 信息网络

一、进一步提升粤港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及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渗透,推进广东数字家庭中心、数字电视工程实验室、香港数码港等粤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持平台资源合作与共享,加强电信监管和应急通信保障合作。

二、研究推动粤港电信企业降低通信结算价的可行方案。 第三条 水电及能源基础网络

一、优化东江水资源调度机制,保障对香港供水。

二、探讨加强电网联网,增强电力互供,提高对香港供电保障能力。

三、共同支持通过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向香港供气及配套建设深圳LNG项目,提高香港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增加向香港供应核电等清洁电能,逐步淘汰香港煤电机组。

 第三章 现代服务业

支持香港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香港现代服务业进入广东,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引进和合作,加快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水平;深化粤港产业链条分工合作,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条 金融

一、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相关政策框架下,共同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逐步扩大香港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和融资业务。

二、推进人民币跨境调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民币现钞跨境调拨机制,加强跨境反假币、反洗钱合作。

三、支持粤港金融机构跨境互设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银行、证券及期货、保险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广东设立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依法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或组织。

四、全面推进信贷、证券、保险、期货、债券市场和基金管理等金融业务合作。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符合条件的广东法人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信托投资基金。争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港股ETF等试点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圳和香港创业板市场跨境上市。加强粤港保险产品创新合作,共同探索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查勘、救援、理赔等后续服务的模式,探索保险业务衔接的途径和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广东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

五、加强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广东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在不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违反WT0规则的前提下,原则上适用于在广东的港资中小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符合条件的广东金融机构为境内港资企业在内地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提供承销服务。鼓励在广东的港资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

六、推动金融智力合作,支持两地金融培训机构和人才的交流合作,打造金融高端研究论坛和平台,推动金融合作创新。第二条 旅游

一、支持双方旅游企业拓宽粤港旅游合作范畴。

二、联合开发推广“一程多站”旅游线路,研究开发粤港航空及邮轮旅游,形成不同主题、特色、档次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

三、共同开拓海外旅游市场,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共同吸引国际游客。有效利用广东“144小时便利签证”政策,简化到香港的外国游客入境广东手续。

四、为广东居民到香港旅游及香港居民到广东旅游相互提供通关、交通等便利措施。

五、建立粤港旅游市场监管和投诉处理协调机制,互通共享旅游市场监管信息,推行诚信旅游,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规范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第三条 物流与会展

一、共同推动建立物流业发展交流机制,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交流合作,优化粤港直通货运车辆指标监管机制,研究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的政策措施。

二、鼓励业界逐步统一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标准,加强物流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业应用。

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业界互相参与对方举办或共同举办的专业展会和综合展会,支持联合办展和差异化办展,联合举办会展宣传活动,互换或共同编制会展业资讯,宣传推介大珠江三角洲国际会展品牌。第四条 专业服务与服务外包

一、落实CEPA及服务业对港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措施,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依照相关规定到广东开办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二、搭建粤港服务外包合作平台,共同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联合承接全球软件开发、金融后台、研发设计、数据处理等服务外包,打造区域服务外包品牌,建设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服务外包基地。第五条 文化创意及工业设计

一、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支持投资文化设施,联合培养文化创意设计人才,支持设计成果市场推广和产业化生产。

二、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两地及海外企业合作平台。

支持广东省与香港影视机构在履行申报和审批手续后,合作、协作拍摄制作影视节目和电视动漫节目,大力支持开展文化服务产业合作。

三、加强工业设计产业合作,联合开展教育培训、成果推广、项目建设等。第四章 制造业及科技创新

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一条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支持港资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创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转型升级。

二、支持港资企业拓展国内市场,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形成内销品牌。

三、鼓励粤港投资者在经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参与建设循环工业园和产业转移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功能,推动有需要的港资企业到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发展。第二条 科技创新

一、联合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共性技术,着眼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关键领域重点项目联合资助行动,粤港共同投入资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支持香港的汽车零部件、资讯及通信、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纺织及成衣等研发中心与广东科研机构和适用企业对接合作。支持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及科学园与广东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合作。支持广东大型企业在港设立科研中心。

三、推动香港科研资源与广东高新园区、专业镇、平台基地等建立协作机制,合作在广东设立孵化基地,实现香港研发成果在广东产业化。

四、规划建设“深港创新圈”,联合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转移,开展技术研发,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科技合作和国际合作,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扩展建成“香港-深圳-广州”为主轴的区域创新格局。第五章 营商环境

共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便捷互通,优化和提升区域营商环境。第一条 通关

一、研究创新口岸通关模式,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推动符合贸易便利与安全要求的通关安排。

二、全面推进海关查验结果参考互认减少双方海关对同一批次进出境货物重复检验,提高货物流转速度。

三、整合车载GPS监控系统、电子关锁等科技设备,在香港运作成熟的前提下,与内地探索跨境快速通关的可行性,以便利两地物流通关。

四、推动双方海关所需的资料格式及数据模型的统一。

五、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打击走私活动,维护口岸通关正常秩序。

六、加强粤港双方协调、协作,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口岸海关监管场所及相关设施。

七、进一步完善口岸检疫手段。第二条 便利往来

一、研究逐步扩大过境汽车指标,并以深圳湾口岸为试点,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探索一次性临时过境私家车安排。

二、推动交通、物流供应等跨境“一卡通”。第三条 检验检疫

一、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及时通报对方入境食品农产品检出问题等相关情况,协同积极应对影响两地食品农产品贸易的检验检疫问题,磋商统一双方检验检疫的程序、方法和标准,包括实验室测试和分析技术。

二、双方在内地对供港食畜及其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等种植场、养殖场实施注册和备案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源头的检验检疫和监督。

三、双方协调打击非法进出口行为,共同做好供港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第四条 电子商务

一、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完善电子签名证书监管机制。支持粤港两地企业开展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

二、支持RFID粤港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基础技术支撑平台建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完善安全认证、网上支付、关键标准等电子商务公用技术。

三、支持双方企业共建电子商务系统,鼓励业界建设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电子贸易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的清关、支付、税务等服务。第五条 技术标准

一、组建标准工作小组,鼓励企业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现行标准交流,促进双方进一步合作。

二、加强金融、会展、物流等行业标准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行业规范。

三、加强对在广东港资企业的质量帮扶,允许有产品内销的在广东港资企业申报广东省著名商标。

第六条 知识产权保护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沟通联络和执法协作机制,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完善粤港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信息通报制度,深化开展信息共享、执法协作、人员交流培训等合作,完善粤港知识产权案件执法协作处理机制,建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共同打击跨境侵权违法犯罪行为。

二、完善“粤港澳知识产权资料库”,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交流、教育及研究合作。开展“正版正货承诺”、企业知识产权研讨、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专业人士及民间组织机构交流等活动。开展“创新知识企业”评审与推广活动,推动企业运用知识产权。

三、鼓励香港居民依法取得内地专利代理人资格,支持双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交流合作,拓展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及维护知识产权咨询等业务。第七条 法律事务合作

一、建立沟通机制,就涉及双方合作项目的立法建议相互通报及咨询。

二、建立法律事务协调机制,成立法律问题协商与合作专家小组,处理涉及双方合作的法律事务问题。

三、支持两地法律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律师咨询业务,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八条 贸易投资促进

一、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继续联合向海外开展引入外来投资及贸易宣传,联合建设推介大珠江三角洲信息网,推广大珠江三角洲贸易投资国际品牌。

二、建立商贸协作机制。举办广东企业赴港发展高级培训班。支持广东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并购参股国外先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就应对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和推动自由贸易,促进政府、中介、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强宣传培训,应对国际贸易技术与绿色壁垒。第六章 优质生活圈

第一条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共同研究2011年至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污染物的总量减排目标及方案,争取在2010年完成。

二、共同推进东江和东深供水工程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区域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大鹏湾及深圳湾(后海湾)区域环境管理合作。

三、共同建设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构建系统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联手打造若干连通粤港的区域生态屏障。

四、建立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防合作机制,通过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深化海洋生态修复合作,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 9

 

  

   

  

   

  

加强水产健康养殖合作,开展海上渔业联合执法行动,加强流动渔船管理。

五、发展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制定循环经济合作规划,推进循环型工业、服务业发展,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及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监管废物跨境转移,探讨可重用物料利用合作的新模式。第二条 医疗

一、扩大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开设医疗门诊部,实行准入优先,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广东对香港自然人设立医疗机构工商登记纳入全省各地工商注册大厅的CEPA绿色通道以及工商网上登记业务。

二、支持医疗业界合作合资设立医院或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医院管理、科研技术交流、医护人员培训等合作。

探索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广东设立全资(独资)医院的可行性。

三、积极研究医疗机构沟通机制,完善双方居民的转诊安排,推进医疗服务便利化。广东对香港居民在粤就医实行同等待遇,通过医疗保险公司提供意外急救医疗保险服务。

四、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共建双方居民共享的中医预防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第三条 卫生及食品安全

一、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和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合作,设立专责小组和专家组,提高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联动能力。

二、完善动植物、食品、农产品卫生信息通报、协查和安全溯源机制,提高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能力。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标准沟通及协调机制。加强双方食品安全标准的交流合作。

三、建立药品安全监管信息沟通和监督执法合作机制,加强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检验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发挥香港的研发优势和广东的产业化优势,推动药物研究机构和符合GMP标准的生物制药企业合作

第四条 文化体育

一、加强文化交流,联合举办文化艺术巡演和活动,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培养演艺人员,兴办文化事业。

二、联合保护区域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岭南特色、体现中西融合的国际文化品牌。共同推动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传统技艺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国际化文化经营机构。

三、建设文化资源共享体系,推动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资源相互开放,合办文化展览,互赠图书资料,建立统一售票系统,为对方民众提供便利。

四、推进体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沟通、人才培育,共同提高竞技水平,繁荣体育市场。推进出版交流与合作,繁荣出版市场。第五条 社会保障

一、建立劳动关系和劳动监察协调合作机制,畅通劳动关系和劳动监察信息沟通渠道,双方相关部门设立定期互访机制,开展执法培训与交流合作,研究促进双方对用人单位在劳动法规方面的信息沟通,探索两地处理企业欠薪事宜。

二、支持香港服务提供者到广东举办养老、残疾人等社会福利机构,广东提供与内地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同等政策。

三、香港审视各项相关范畴及政策改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探讨在广东居住的香港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模式,以确定未来有关在粤生活港人福利的政策方向。第六条 治安管理

/ 9 

一、进一步完善打击跨境犯罪业已建立的直接联络、会晤和协查案件渠道,提升打击跨境犯罪的效率和能力。

二、建立香港居民在粤服刑和广东居民在港服刑的信息通报制度,开展相关服刑人员的查询、探视等协作,积极推进监狱工作业务交流。

三、加强跨境职务犯罪案件协查和情报交换,举办跨境职务犯罪个案协查交流年会,编印《粤港两地防贪指引》。 第七条 应急管理

一、推进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合作,建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合作体系,完善突发事件通报及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联合处置能力。

二、完善应急管理理论研究与科技开发,促进应急管理专家交流互访,实现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应急联合演练,制定联合应急预案。 第七章 教育与人才

深化教育培训合作,共同推进专业资格互认、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人才流动,打造亚太区域人才教育枢纽。 第一条 教育

一、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积极探索香港高等学校在广东办学的新形式、新途径。

二、支持双方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扩大互招学生规模,联合培养本科或以上高层次人才。

三、推动双方中小学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继续开展教师协作与培训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共识及合作领域。为在深圳居住的跨境学童提供通关、交通等便利。

四、推动青少年国民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开展粤港青年交流活动,探讨举办粤港青年高峰论坛。 第二条 培训

一、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研究合作举办动漫、物流、酒店、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职业培训项目,建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师资和职业培训师资交流合作制度。

二、支持广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与香港有关组织、企业和机构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配置,提供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项目,共建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

三、支持香港国际教育机构与内地机构合作在广东开展职业培训服务。 第三条 人才流动

一、鼓励双方有关机构就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标准加强交流和增进相互了解,研究实施“一试三证”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二、鼓励双方主管部门或有关专业团体、行业机构就有关专业人才资格管理加强交流。

 第八章 重点合作区

共同推动发展建设重点合作区域,按照依法批准的深圳市、广州市和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合作,以点带面提升粤港合作水平。 第一条 深圳前海地区

成立前海深港合作联合专责小组,发挥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优势,充分利用前海地区的地缘和交通便利优势,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创新行业管理制度和规则,共同拓展现代服务业市场。

/ 9

 第二条 深港河套地区

本着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原则,发挥深港边界区发展联合专责小组作用,探索建立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管理机构,建设以高等教育合作为主,辅以高新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人才培育与知识科技交流区。 第三条 广州南沙

发挥广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优势,在南沙区参照先进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模式,建设一流的人居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聚居创业,打造服务内地、连结香港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推动发展物联网等“智慧”产业,积极探索依托南沙保税港区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华南重要物流基地,打造世界邮轮旅游航线著名节点。积极鼓励业界参与广州南沙的发展建设。 第四条 落实CEPA重点市

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作为在广东落实CEPA及先行先试政策的重点城市,率先探索落实CEPA的配套政策措施、行业规则和相关体制机制,明确香港服务提供者开业、执业所需的要求及程序,促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九章 区域合作规划

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就共同关心及影响区域发展的课题及事项进行研究,落实合作项目,统筹合作进程,发挥协同效益,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第一条 优质生活圈规划

突出重点,注重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推动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产业、能源低碳发展,注重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和区域空间组织,推动绿色交通,优化运输管理系统,促进区域社会服务衔接,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合作,维护区内食品安全,将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安全舒适的生态环境、富裕宜居的城市群、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多元共享的现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区域。 第二条 基础设施规划

加强规划协调协作,强化市场力量。加快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陆路通道,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大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功能,形成优势互补港口体系,提升机场合作水平,落实送电、供水、供气协议,共同推进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各项保障措施的实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对接。 第三条 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打造区域产业核心、生态核心、交通枢纽和多元文化融合区,通过明确的行动计划,在功能布局、海域开发、土地利用等各方面进行引导和协调,建设宜居湾区。

 第四条 旅游合作规划

尽快编制完成粤港旅游合作发展规划,开拓区域旅游市场,促进双方在旅游产品开发、品质监管、联合推广、信息交流、协会沟通、过境便利等方面的合作,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长期发展战略,形成区域旅游品牌,将粤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 第五条 合作规划实施

共同推动实施区域合作专项规划,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建立完善规范化、制度化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区域规划信息平台,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 第十章 机制安排

遵循“一国两制”方针,顺应区域合作基本规律,不断完善和创新粤港合作机制。

/ 9

 第一条 高层会晤

粤港高层适时举行会晤,研究重大合作事项,达成战略性共识,形成合作纲领性文件,指导和推动合作的开展。 第二条 联席会议

一、完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工作机制的协调和执行职能,简化环节,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二、根据需要组建或重组粤港合作有关专责小组,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三、加强香港与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城市协同发展的联系,共同推进重点项目和重点合作区的合作。 第三条 工作机构

扩充粤港合作联络办公室职能,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定期发表本协议落实情况报告。

 第四条 咨询渠道

强化粤港合作咨询渠道,扩充粤港发展策略研究小组的咨询职能,吸纳内地及粤港各界代表和专家参与,研究探讨各领域合作发展策略、方式及问题,举办合作发展论坛,向粤港高层提供政策建议。 第五条 民间合作

一、支持粤港工商专业组织建立联系机制、设立行业协会合作平台、推动统一行业服务标准及资格认定,促进建立统一服务市场。

二、支持双方工商企业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加强交流与合作。

三、支持双方行业协会开展人员培训、资格互认、行业自律等工作,共同制定区域行业规则。 第十一章 其它  第一条 有效期

本协议有效期从正式签署之日起到2020年12月31日。 第二条 协议落实

粤港双方每年提出实施本协议重点工作,经双方协商后,按情况共同或各自推动落实。 第三条 修正

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对本协议进行修正。 第四条 生效

一、本协议自双方代表正式签署之日起生效。

二、本协议以中文书就,一式两份。

三、本协议于2010年4月7日在北京签署。

上一篇:明德小学2010-2011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