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2024-06-29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精选6篇)

篇1: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北京市永定路中学

徐望儒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的新教材教学难度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新教材的特点是不仅内容新、容量大,而且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非常值得研究;所以,现在的生物教学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给学科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为素质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

点。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

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注意整合不是简单地课程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当前人们在不断探索如何以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结构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2.促进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我们已经步入了个性化的学习时代,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3.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教师根据各自情况,吸纳最先进的最新鲜的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其目的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现在也有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如此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

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它强调的是“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音响资料,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生物知识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生物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最终达到当前所学的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所以成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我日常教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协作学习;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一)整合的优势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生物的微观性。生物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放大显示任何细胞结构的详细部件,可以极大地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

2.生物的运动性。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DNA双螺旋结构及碱基互补配对过程、气体交换过程、尿的形成过程、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了教学过程。3.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二)整合的方式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件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的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这类课件一般呈现一条主线,按照教师的讲解过程逐步演示,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它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后一种课件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

是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方向。

(三)存在的问题 1.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在一堂课中,是否使用多媒体以及使用哪种多媒体(或多或少)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在介绍知识成果、动物的多样性、动物行为、植物资源、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时,采用录像机就能很好地完成。在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突破重点难点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些演示实验如观察骨骼肌收缩、心脏的结构中,采用实物投影仪会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是很重要的。现行的课堂评价标准中几乎都有正确使用电教媒体的要求,有些教师在理解正确使用上出现偏差,凡是公开课,不管教学内容如何都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果造成教学效果不佳。2.CAI系统有许许多多的优势,但是,它只能是教学辅助设备,也只能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需要而出现,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的时候采用多媒体,会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如在讲授“种子的萌发”一节时,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进行讨论萌发条件后,我采用CAI系统的演示,通过慢镜头处理,播放萌发过程,增强了学生对萌发条件及有机物转化的理解。尽管课堂上只使用了几分钟的多媒体设施,但比之整堂课使用,学习效果明显。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媒体、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媒体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确定。

3.注意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

多媒体教学按照常规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一节课中,语言表述是基础,板书是纲要,离开这些去片面追求电教多媒体的感官刺激势必造成教学失败。如果我们采用CAI系统教学,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全部观看大屏幕,且不说引起兴奋的手段单一,学生在诸多能力培养方面也是单一的,学习基础必然不扎实。媒体毕竟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选择合适的媒体为教学服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投影的使用可以很好地配合观察实验、讨论、阅读及复习课的纲要;采用CAI系统,由于声音、立体动画等效果则会更加突出教学的重心、突破教学难点。当然,一堂课中应该以一种电教媒体为主,如采用投影时,尽可能不使用挂图;在CAI系统中,要尽可能少使用投影、录像等。假若不注意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就会搞得课堂花哨,反而效果不佳。

最后,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丰富的,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是有机的结合,整合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只有积极行动起来,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2: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新教材教学难度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生物教学课本中涉及的图、文、形、像很多,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看,去听,去想。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吸引学生注意,降低理解难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课堂容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本质、基本原则和途径、方法等做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 生物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媒体,当它们与生物课程加以整合,即与生物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可以体现出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

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学生。整合并非是将计算机与生物学科的简单结合,也并不能够解决生物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它强调的是“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和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生物知识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生物学问题

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最终达到当前所学的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所以成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关键问题。我日常教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协作学习;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创新,培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但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强调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常用软件做为思维支持工具

思维支持工具不等于就是简单的课件制作工具。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如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

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强大的信息加工能力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特点。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创设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减数分裂》一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减数分裂中“精子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4、使用网站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指教师在指导下,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

遂然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只有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体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篇3: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 提供课程资源,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 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优点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 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知识有很多是抽象的, 但往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观察时, 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 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 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 而这一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 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 设计成一个动画, 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 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 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 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 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 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3.静止的文字和图片转化为动态过程

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动都是动态的, 这些动态的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DNA的复制过程, 细胞的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这些都是生物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 课本上只有一些静态的图片和一些文字解释。这样教和学都很费力。DNA复制的课件可以生动的展示出DNA分子复制的全过程;《有丝分裂》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能形象地表现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先演示整个动态过程, 使学生建立有关有丝分裂的整体概况, 然后在对各个时期进行分别演示, 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样就实现了生物教学的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宏观动态形式展示, 使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 轻松地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误区

1.片面追求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 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 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然而, 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 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化, 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整堂课又是课件, 又是教学录像, 又是实物投影, 又是网络教学, 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 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

2. 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 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 整节课就点点鼠标, 讲几句串词就算完事。其实,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教师始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 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监督, 并且要对课件进行评鉴和解释, 要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作为一个为我所用的教学工具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绝不能让“电脑老师”取代自己, 教师仍要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3. 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 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模拟实验, 演示性和直观性都很强, 但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当然, 对于一些耗时太多、花费过高、在实验室中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实验、豌豆的杂交实验等, 用多媒体模拟倒是很可取的。

总之,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 不论进行什么样的尝试, 都应将学生的学习始终放在第一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 还有许多需要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克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师大出版社, 2002 (7)

[2]韩晓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电化教育研究, 2004 (5)

篇4: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然而,单一的课堂模式使课堂缺少生机,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展示中轻松地掌握生物知识。

一、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生物课程资源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单纯的教材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授課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要将有关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课程资源,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在教学《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时,由于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成果,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与平时水稻的对比图;中国花白奶牛图;香水月季图等,之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的一些育种目标,如,中国兰花最重要的育种目标香味,花色、花型、株型、叶部性状、抗性等。这样的展示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借助信息技术将生物课堂形象化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集音频、视频、动画、图像为一体,其形象、直观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而且,生物教学课本中涉及的图、文、形、像很多,教师如果能够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不但可以将生物课堂形象化,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学《DNA分子的结构》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明白DNA的结构模型,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生物知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以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钟世英.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04).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

篇5: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吴素琴

吉林省临江市桦树中学 ljhswsq@163.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探讨,愿与各位同仁共商共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育工具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其中多媒体教育手段给教育改革带来勃勃生机,开辟了广阔前景。自从我们学校开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后,我们学校的教师都积极参与,教师寓教于愉悦中,学生在愉悦中求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扎实。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多少人在兴趣的强烈吸引下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后天的环境熏陶,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对学生应该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激发求知欲望。

多媒体软件由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如我讲到尿的形成和排除时,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肾单位是如何工作的,讲起来就会很生硬,学生就会没有兴趣,通过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的把尿的形成和排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会一目了然,很直观,学会了学生也就有了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经常下载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也下载同仁做的课件,认真地把这一节课仔细看一遍,弄清别人的教学思路,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与之对比、整合,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件中去。这样就能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使整堂课的教学构想存入自己的大脑,教学起来得心应手,还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如:课前我认真的观看农村远程教育中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教学思路,积累和本节课有关的一些知识,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到知识领域的宽广,这样既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的教学,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这正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无可否认,传统教学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践证明,它没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那样的显著效果。因此,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也就是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和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胜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1、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2、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只要我们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新颖、有效的优势,就会让我们的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只有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才能发挥我们的作用,体现我们的价值。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篇6: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整合实验研究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为21世纪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学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和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和认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信息技术具有身临其境的模拟、超时空的链接、超大的信息量等特点。所以,两者的整合对生物现象的认知、分析、理解以及应用等教学内容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必然会推进生物教学的彻底变革。

目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地尝试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比如: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平面、无声的资料制成立体、视听资料。等等。但由于对整合的内涵、过程和目标等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致使两者的整合往往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没有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主动地、创新地学习,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主要原则

1.要运用“学教并重”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整合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教并重”教学理念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符合“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不能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把它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理念始终贯彻到教学整合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学习“生长素的发现”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制作成动态效果,学生仔细观察后自主进行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可从网络素材库中寻找相关素材),然后,大家讨论各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最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使学生既有成功 的喜悦,又学习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2.要高度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前提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因为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如果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是不现实的。只有在相关主题的资源不够理想或者欠缺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3.要注意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建构容易实现的整合教学模式

生物教学的目标,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每位教师应当结合每节课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模式。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所以,在整合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创设生动丰富、形象有趣的画面(或动画),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多构建探究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等等。比如“免疫”这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学生在小组协作讨论的基础上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的信息,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主要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A更新技术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B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

C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学习。

D掌握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 3.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3.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介绍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网站,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中国环保网(http://)等,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减数分裂》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减数分裂中“精子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3.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题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

四、引发的思考:

1.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形式的作业提交、批改,通过网上答题释疑形式的课后辅导等,让师生间的交流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2.利用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加强学科间资源共享,通过“备课论坛”、“在线讨论”、“教案共享”、“试题下载”等,实现学科间知识流畅交流,没有了办公室和学科的界限,提升了教师个人能力。3.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

4.利用信息技术的实时性特点,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矛盾。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扬弃,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在网络环境下,要注重生物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内容等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和实践,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培养学生善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我相信,在认真分析生物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着力于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疯狂动物城个人观后感800字作文下一篇:最新铁路民工施工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