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艺术特色

2024-06-08

《离骚》的艺术特色(通用8篇)

篇1:《离骚》的艺术特色

浅谈《离骚》的艺术特色

离骚是屈原 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 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 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 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 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 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 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 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 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 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 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 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 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 ,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 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 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中用上天下 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 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通过奔放 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曦和 (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 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见。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诗人在运用这些古代神话传说是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 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主题,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自由。如诗歌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风鸟,一路车马喧闹;当 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四海时,突然驻足在楚国上空不忍离去,把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 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这样的艺术效果,如果不借助于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和 构思,是很难达到的。

三、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 总括起来就是借物抒情。这一手法和特点,前人在研究《诗经》时已有所发现,把它概括为“比 兴”。屈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 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 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 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 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四、诗歌形式和语言 《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 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 现力。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 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 乐美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

篇2:《离骚》的艺术特色

一、《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我们知道《诗经》绝大部分属于民歌作品,是无名氏作品,经过口耳相传,由集体创作出来的。一般说,最早的民歌,内容也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比较短。由于是集体创作,虽也有闪耀作者个性的作品,但是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在他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洁人格的伟大诗人的塑像。正是这样,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成为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因而对后世发生无限的感召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屈原出现以前,中国的诗歌还基本上属于民歌的时代,只有当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开始出现诗人,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取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的特点不是按照事物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由于受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对理想的强烈的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按照篇章结构,前半部分是着重对诗人自己生活经历和遭遇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四组矛盾对立的形式。第一组,“内美”、“修能”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光阴流逝的矛盾,展示出他热切的人生追求。第二组,三后、尧舜的“纯粹”、“耿介”,与桀、纣“猖披”美丑善恶的矛盾,表现出他的政治理想。而诗人的人生追求、政治愿望和“恐皇舆之败绩”、“及前王之踵武”的政治目的与“党人之偷乐”、“路幽昧以险隘”的宫廷政治环境,又形成深一层次的第三组矛盾。通过这个对立,烘托出诗人不顾自身,“忽奔走以先后”,为了国家命运汲汲奔碌的一片赤诚之心、热情之望,再和“荃不察”、“反信谗而齌怒”的遭际,构成更深一层的矛盾。在层层矛盾冲突结构的递进中,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深刻。我们看,诗人把自己生活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并用了一些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出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地呈现出来,启迪人们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向善向美心灵。

在《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更是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写出了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地的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心中苦闷,表现诗人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诗人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还特地从神话传说中吸取丰富形象,通过自己奔敖不羁的想象把这些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即用神话性的想象,来表现一个苦闷人灵魂上天入地对真理的追求。当向重华陈词以后,由于他觉得得到了重华的肯定,便上下求索,到处遨游: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固,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风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我们看,在这里出现了许多神话的人和物。比如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等,这神话里的人和物都是供诗人自由驱使的。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神话中的地名,所谓县圃(古代神话中昆仑山有—个悬在空中的花园,叫“县圃”),崦嵫(崦嵫山),咸池,天津(指天河的渡口),不周(不周之山),这是他想象中所到过的地方。这想象之大胆、丰富,是古今少有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运用大量古代神话传说,但又不受原故事的拘束,不像后代一些作品引用神话,只当典故来用。他不仅把那些故事当作典故来用,而且把那些神说中的神和神物作为活生生的形象来参与诗人神游天国的活动。这说明诗人已经通过一番自由的想象加工,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且使这样一些神话传说服从于他所要表达的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诗歌艺术构思的一部分。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加自由了。如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凤鸟飞向天空,可以说是一路车马喧闹,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西海的时候,突然驻足在楚国的上空不忍离去,因此就把全诗推向一个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

遭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呜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旃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软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兮,韶聊假日以她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晚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这一段非常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信念。如果不是借助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构思,那是很难达到的。

高尔基曾经指出过,所谓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消极浪漫主义,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利用幻想、虚构以至于神秘主义来歪曲现实,粉饰现实,引导人们与现实中的不合理的事物相妥协,或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积极浪漫主义虽然同样也带有幻想、夸大和奇特色彩,但在内容上仍然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引导人正确地认识现实,特别是唤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的不合理事物的反抗性。该詩正是这样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范例,是我国文学中积极浪漫主义的远祖,这十分珍贵。

三、在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很大创造。

《离骚》的形式是吸取和借鉴了南方楚地民歌而写成的,但它也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新体散文笔法。它打破了《诗经》四言的形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把事实的叙述和幽独的抒怀,以至幻想的描写,这几方面交织在一起,既波澜壮阔又完美生动。

另外,从诗的语言来看,采用大量方言和口语入诗,用得最多的是“兮”字。“兮”字古代的读音是“呵”,是一个感叹词。“兮”是当时民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词汇。这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整诗文采绚烂,比喻丰富,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而合起来又是一个结构宏丽、和谐完美的艺术殿堂,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评论屈原《离骚》,说《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另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意思是说,《离骚》的影响比《诗经》在历史上的影响还要大一些。可见,鲁迅高度肯定了《离骚》思想、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拓展阅读:离骚名句及简介

《离骚》的名句: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9、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0、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篇3:《离骚》的艺术特色美

关键词:《离骚》,艺术特色,五美,鉴赏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自传性政治抒情诗。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千古绝唱, 至今并将永远具有无穷的魅力值得鉴赏, 至今并将永远具有崇高的精神值得弘扬。吟诵华美的诗句篇章, 体味光辉的情操思想, 领略高超的艺术风格, 不禁令人拍案叫绝高度赞扬。学习这篇不朽杰作, 我们认为有五个方面的“艺术特色美”应该鉴赏。这“五美”是:波澜壮阔美, 故事情节美, 线索曲折美, 现实浪漫美, 赋比兴运用美。

一、波澜壮阔美

鸿篇巨制, 倾诉衷肠, 把个人生死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气贯长虹如岩浆迸发喷涌热血, 满怀壮志似江河浩荡抒发豪情, 波澜壮阔一泻千里。全诗373句, 2490字, 是我国几千年古代文学史上仅有的最长抒情诗, 也是世界诗歌史上罕见的瑰宝。不仅篇幅漫长, 而且内容丰富, 思想崇高, 浪漫神奇, 艺术绝妙。辞句的秀丽, 满目琳琅;音韵的铿锵, 优美乐章;想象的神奇, 地下天上;诗境的浩渺, 艺术长廊;思想的周密, 透彻深刻;联想的广远, 古今八方;爱国的忠诚, 始终如一;求真的品格, 规矩绳墨;进取的精神, 百折不挠;斗争的坚定, 毫不退让;热爱祖国, 决不离楚;追求真理, 决不含糊、殉国殉真, 慷慨悲壮。光明磊落的自白, 风流潇洒的抒发, 展示了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满腹经纶, 绝代才华。

波澜壮阔的长诗《离骚》, 紧紧围绕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 铺展开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可分四大段十二层次1。这四大段是先写“现实”遭谗被疏, 革新失败, (自开篇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次写“理想”寻找明君, 继续革新 (自“女嬃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三写“爱国”再寻明君不肯离楚 (自“索琼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四写“殉国”爱国求真, 宁死不屈 (“乱曰”结尾一段) 。

十二层次:写“现实”一段为第1-5层, 写“理想”一段为第6-8层, 写“爱国”一段为第9-11层, 写“殉国”一段为第12层。分别是第一层写高贵出身, 报国志向 (开篇至“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第二层写遭谗被疏, 革新失败 (自“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至“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第三层写群芳变质, 追逐名利 (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至“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成之遗则”) ;第四层写忧患民生, 抨击堕落 (自“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至“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第五层写再修高洁, 决不腐败 (自“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第六层写不求明哲保身, 但求规矩绳墨 (自“女媭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至“揽茹蕙以掩涕兮, 沾余襟之浪浪”) ;第七层写上天求哲王而不得, 天上也昏暗 (自“跪敷衽以陈辞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至“世溷浊而不分兮, 好蔽美而嫉妒”) ;第八层写下界三寻美女而不得, 难求理想伴侣 (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 登阆风而緤马”至“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第九层写灵氛劝离楚, 再求明君建功立业 (自“索琼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至“苏粪壤以充帏兮, 请申椒其不芳”) ;第十层写巫咸劝上下, 再寻明君志同道合者 (自“欲从灵氛之吉占兮, 心犹豫而狐疑”至“及余饰之方壮兮, 周流观乎上下”) ;第十一层再升高空又眷恋故国 (自“灵氛既告余以吉点兮, 历吉日乎吾将行”至“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第十二层写爱国求真, 宁死不屈 (“乱曰”最末一段) 。

二、故事情节美

《离骚》本是被迫离别君王的牢骚, 遭谗被疏后倾吐委屈的诉讼, 诗人却写成了波澜壮阔的长诗, 娓娓动听魅力无穷的故事。这故事现实又浪漫, 逼真又离奇, 生动又形象, 曲折又完整。这故事是主人公的亲身经历, 与主人公息息相关, 关乎主人公与他整个国家兴衰的命运, 是国强民富还是国破家亡, 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富民强国光宗耀祖还是消极腐败苟且偷生积弱积贫愧对子孙, 这可是个大是大非的故事。诗人这个人生家国的故事讲得非常完美, 从个人到国家, 从现实到未来, 从人间到天上, 从自然到社会, 从古圣到今贤, 从眼前到神话, 从香花香草到恶禽恶兽, 从风云雷电到龙飞风舞, 一桩桩事件, 一道道场景, 一串串意境, 一个个人物, 一句句话语, 一层层道理, 都生龙活虎展现在面前, 栩栩如生, 而且意味深长。听了这个故事, 能使你感动, 激发你爱憎, 美化你品格, 升华你灵魂, 能鼓舞你像诗人一样生活战斗, 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 坚持高洁, 英勇斗争, 甚至无私献身。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精神的力量。

《离骚》人物形象鲜明, 环境描写细致, 思想博大精深, 故事情节完整, 是诗化的小说。第一、二层 (从开篇至“伤灵修之数化”) 为“开端”:揭示了矛盾斗争的开始。这个矛盾就是“我” (主人公) 与昏君奸臣的矛盾。“我”积极进取, 大胆革新, 却遭奸臣谗言陷害, 昏君偏听疏远, 使革新遭遇挫折, 美政无法施行。这个矛盾就是主观的志向远大, 与客观的无情打击的矛盾, 就是为公革新利国利民, 与追逐名利祸国殃民的矛盾。第三、四、五层 (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岂余心之可惩”) 为“发展”:矛盾斗争的两方面都在发展。黑暗势力在发展, 众多人才变质了, 众皆竞进追逐名利了, 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了。“我”却决不贪图私利, 决不随波逐流, 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而是依旧忧国忧民, 清白正直, 也战胜了个人一时的犹豫彷徨, 准备迎接更严酷的斗争。第六至十一层 (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 为“高潮”:这是矛盾斗争最激烈的阶段, 虽然我在“现实”中遭谗被疏革新半途而废了, 但“我”并未屈服, 正百折不挠寻找明君贤臣推行“美政”, 正准备顽强的斗争。“我”决不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堕落下去, 而是向重华请教举贤授能规矩绳墨“美政”良策, 决不会向恶势力屈服, 人间昏暗就到天上找哲王明君。天门不开, 天上昏暗就再下界三寻美女 (也象征明君) 。三寻美女 (明君) 不得, 又到灵氛巫咸处占卜去留。为了追求明君报效祖国, 为了追求真理推行“美政”, 再准备周流观乎上下, 四面八方去探索, 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是欲升天西游时, 却又不忍离开楚国。此段“高潮”突出体现了矛盾斗争的激烈复杂持久艰难, 突出体现了主人公“我”爱国求真奋发进取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也突出体现了诗人想象幻想浪漫潇洒风流的气质豪情, 开拓出了辽远广阔浩渺的诗境和丰富多彩的意象。第十二层结尾“乱曰”一段为“结局”:“我”坚定地热爱祖国而决不离开楚国到他国去“建功立业”, “我”坚定地追求真理而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去“贪赃枉法”, 所以结局是准备殉国殉真理。

三、线索曲折美

常言道“文似观山不喜平”。离骚不是平铺直叙的, 而是曲折离奇的。围绕着“现实”中革新还是倒退, “理想”中明君能否找到, “爱国”中离不离开楚国, “殉国”前是他国求功名楚国贪赃枉法还是爱国求真殉国殉真理这条“我”与昏君奸臣激烈矛盾斗争的线索, 展开了反复曲折的斗争, 全诗有十大转折显示了线索曲折美。转折一是正奋发进取做革新先锋时遭谗被疏群芳变质世风日下;转折二是面对困境愿学彭咸九死未悔;转折三是偶有不幸挫折犹豫彷徨后又体解未悔;转折四是不求女媭劝说的明哲保身, 只求重华指教的探索真理;转折五是人间昏暗就上天找哲王 (明君) ;转折六是天上也昏暗就再到下界三寻美女 (革新伴侣) ;转折七是寻不到哲王美女 (明君贤臣) 就又找灵氛、巫咸占卜;转折八是决定听从灵氛、巫咸劝告再周流四方寻明君;转折九是西游升空时又眷恋故国不忍离去;转折十是结局:决定不离楚不妥协, 既热爱祖国又追求真理, 不能推行“美政”振兴祖国那就只好准备殉国殉真理, 宁肯死也不能背叛祖国, 也不能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形成十大转折线索曲折美的因素, 主要是现实幻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是人生的帮助, 有八项:一是出身王族, 积极进取;二是君王重用为革新先锋;三是遭谗被疏后女媭深情劝告明哲保身;四是重华鼓励上天寻明君;五是灵氛劝离故国求明君;六是巫咸劝趁年轻四处寻明君;七是龙飞凤舞助升空西游;八是西游升空时“仆夫悲余马怀”不肯离楚。这八项人生帮助开阔了诗人的思想情怀, 也开拓了诗人的浩渺意境。

消极因素是人生的不幸和打击, 有六项:一是遇小人谗言昏君疏远;二是遇群芳变质, 众皆贪婪, “现实”中求真天门, 报国无路, 使其无法推行“美政”拯救楚国;三是天门不开, 天上也昏暗无明君;四是高丘无美女, 密妃信美而无礼;五是高辛氏先我于有娀氏之佚女下聘礼;六是理弱媒拙难求有虞之二姚。这六项人生不幸磨砺了“我”的意志, 也升华了“我”的品格, 使诗的行文线索更曲折美妙。

四、现实浪漫美

离骚的创作方法,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统一。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的意境烘托, 后半部分是浪漫主义为主兼有现实主义的反映。前半部分追忆改革遭遇的挫折迫害, 揭露小人当道谗言陷害, 揭露人才变质追逐名利, 揭露社会风气黑暗腐败, 怪罪国君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疏远流放忠臣, 使革新半途而废是现实主义的, 但也有香花香草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后半部分天上地下求索的虚构, 大量人物故事人神结合故事场景意境的想象虚构, 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女媭明哲保身的劝告, 向重华陈辞, 上天求明君, 下界三求美女, 就灵氛巫咸占卜, 上天入地的场景意境, 都是浪漫主义的幻觉;尤其是大量神话传说中的人神结合的形象, 听从诗人调遣, 构成了神游天国的美妙境界, 是浪漫主义的神奇;而香花香草, 风云雷电的现实景物也作为“我”活动的场景意境神奇的变成了美好的虚构意境, 是现实浪漫的完美的融合。幻觉想象夸张意境的美妙神化的组合, 表现了“我”爱国求真百折不挠的精神境界, 也是对现实黑暗昏君奸臣的艺术嘲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以浪漫主义为升华, 在现实基础上的浪漫升华, 《离骚》长诗更真实更艺术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 更真实更艺术地表达了诗人的丰富深刻的思想, 更形象更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精神情怀。现实浪漫的完美融合, 更典型更形象反映了黑暗现实, 更精辟更深透指明了暗淡的国运, 更明朗更真切展现了诗人爱国求真的高尚人格。

五、赋比兴运用美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作手法, 而《离骚》中却是大大发扬光大了这些手法, 并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成果。一是通篇赋的写法, 铺展开细致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尤其是细腻地描写创造意境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有题称《离骚赋》的就是高度赞扬《离骚》“赋”的手法的运用极为突出。二是大量比喻比拟象征结合运用, 有时是一连串比喻, 有时托物讽喻, 有时还和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幻想, 艺术的夸张结合起来, 使草木鸟兽、风云雷电、龙飞凤舞等等意象具有了人和神的生命和意志, 用以创造意境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三是善于起兴创造美妙意境, 塑造崇高形象。香花香草、风云雷电、龙飞凤舞, 连篇神话, 人神结合, 诗人驱使众神众物升天下界浩浩荡荡, 诗人跨越时空与前贤对话与巫神交谈, 均创造了美妙意境, 也塑造了主人公跨越古今人神境界的崇高形象, 表达了诗人丰富深刻的思想。赋比兴的大量运用生活形象表达了思想, 把读者也带入了具体典型丰富多彩的神奇美妙清新的环境意境, 使人们更具体直观地观察主人公的形象, 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诗人的思想。

注释

篇4:浅析《离骚(节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独特;美

《离骚》是屈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生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最宏伟的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高尚品质。课文虽节选了24句,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特色及成就可以概括为“四美”:

一、理想美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诗人开篇就从远古颛顼帝说起,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气度非凡,又获嘉名,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全诗自始至终贯穿着要在楚国实现“美政”的理想。他耿耿于怀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楚国的前途。“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现出诗人十分焦虑,两个“恐”字既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情,又担心楚王因循守旧,政治不能革新,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使楚国不能迅速振兴。

二、形象美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人公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为实现“美政”胸怀大志、顽强斗争、一往无前。但是在腐败的楚国,他陷于孤立:君王怀疑他,小人陷害他。但他绝不妥协,反而抒发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理想、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他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重外表修饰。“奇服”“纫秋兰以为佩”既是屈原追求外美的表现,亦是洁身自好的象征。屈原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美德和情操,才是高尚的、美好的人,反之就是卑鄙丑恶的小人。他的这些美学理想在《离骚》里具体表现为赋予抒情主人公美名、美德、美政理想,并以美人、美物等来象征明志。如:美名——肇锡余以嘉名;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三、风格美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同时又对楚国民歌加以革新、提炼,进而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歌形式——楚辞体。这种新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辞藻华美,对偶工整,且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比起《诗经》来,更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写奔腾澎湃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诗人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借助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丽景象来抒发他的悲愤,写出他深刻的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但这些神话传说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使得诗歌意境极其开阔宏伟,声势十分显赫。

四、修辞美

屈原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我们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本来就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他来自喻高洁的品质,披戴着它们具有美丽的华彩。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修养,用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这样就更使作品含蓄而富有韵味,增加了作品色彩。《离骚》中的比和兴形象丰富复杂,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起来,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正如司马迁所说:“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只有具有那样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篇章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淮北中学)

篇5:《离骚》艺术成就与艺术特色

屈原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一一楚辞。它的语言句式上的特点是句子的长短不齐、参差错落以及多用兮字。根据历史记载,一些楚歌,如《越人歌》、《沧浪歌》本都是可以歌唱的。《离骚》在当时虽然未必能唱,但是由于这种体裁本身与民间歌曲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它本身也具有优美的节奏声调,也就是说具有音乐美。据说读楚辞,要用一种特殊的楚声才好听。“楚辞”当然是指楚地的方音。《汉书·朱买臣传》说倒朱买臣“说《春秋》,言《楚苦》,帝甚说之”,所谓“言《楚辞》”就是朗诵楚辞,而且以此受到皇帝信任。但是为什么会读楚辞就能如此获宠于皇帝?难道一般人不会读楚辞?当然不是,这说明朱买臣读楚辞是有一种特殊的声调。买臣是吴人,吴在战国时属楚,所以也可称楚人,因此,他是以“楚声”来读楚辞的,别的人虽然会读楚辞,但不会用“楚声”,买臣因此获宠。这种“楚声”当是一种以楚方音为基础,再加以诗歌的特有的节奏音调,读起来非常悦耳动听。

2、楚方言入诗:

楚方言入诗,是《离骚》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楚方言的运用并不仅是作者为了表示自己对楚国语言的热爱,它是楚辞的地方特色的必然,是楚辞新诗体的重要组成因素,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就说明“楚语”本是这种新诗体特征之一。但是方言的运用又不是不经选择的搬用,而是诗人根据作品思想感情的需要经过一定的筛选。《离骚》中的方言除了少数动词、名词外,多是一些最能表达喜怒哀乐愁的感情的语气词。屈原是楚人说楚语,《离骚》又是充满感情的抒情诗。对屈原来说,用善于表达感情的楚方言中的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最方便,最得心应手。如果我们把《离骚》中的属于楚方言的语气词都去掉或者换上别的语气词,那将是什么样子?

3、《离骚》的语言华丽和一定程度的对偶:

《离骚》的语言华丽和一定程度的对偶也是它的语言的一个特点。刘勰说《离骚》“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金相玉式,艳溢锱毫”,又说学习屈原的人“中巧者猎奇艳辞”,这都说明《离骚》语言华美。

诗人大量把香花芳草写入诗中,就使语言带上了流光溢彩的华美成分,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拨出流俗之外的高洁品质和崇高的理想。《离骚》的语言基本上是参差不齐的,但有的句子也具有整饬工整的特点。例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以上几例都是对偶句。对偶句在《诗经》中已有,但多是偶然得之。《离骚》这样比较整饬的对偶已经是出于诗人的有意为之。考察一下《离骚》和屈原其他作品中对偶句之多,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在追求一种语言的整齐美。而且我们如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关于所谓“言对”、“事对”的论述来考察,《离骚》中也有“言对”和“事对”。所谓“言对”,他说是“双比空辞者也”,就是两句并列对偶而不用典。据此,上面所引皆可称之为言对。

所谓“事对”,他说是“并举人验者也”,就是不仅句子并列对偶,还同时要用典。《离骚》中也有: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篇6: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比兴艺术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已经得到了确立,但是,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离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离骚》的比兴都是虚构、想象之辞,是诗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比兴的发展;《离骚》的比兴,不只是以具体的事物比具体的事物,而且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内涵极为丰富复杂;而且一系列的比兴,相互联缀,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一种诗的艺术境界,有机地表现出全诗的内容,因而给人以整体的美的享受。特别是诗人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值得特别研讨的,是屈原首创的“两性喻”和“芳草喻”以及《离骚》的比德艺术。下面就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一、两性喻

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种刚柔和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于是出现了《离骚》中的“两性喻”: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对国王以夫君相称,又称朝中群小为众女,把君臣关系说成夫妻关系,男女关系,有人称为“两性喻”。两性喻将政治斗争生活化,将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代以夫妻间的离合悲欢,男女间的感情纠葛。有效地消解了读者心中的陌生感,并且化抽象为具体,平添了许多人情味。这样的比喻是有其事理根据的。在那个时代,君臣之间君为尊,夫妻之间夫作主,两者是平行而相似的。诗人既以妇人自比,那向国王进谗言的朝中群小,自然就和心怀妒嫉,离间人家夫妻关系的坏女人有些相像了。诗人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屈原首创的这种两性喻,在后代诗歌作品中,时有看见,而且不限于比喻君臣关系。

二、芳草喻

“芳草喻”是以自然界芬草香花之类来象征人的品格,意蕴更为丰富,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会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借众多花卉草木的象征烘托,来表现诗人的美好服饰、美好心情、美好品行、美好形象,同时,这些事物又各自成为独立意象,散布在诗篇中,给人以斑斓绚丽的视觉和馥郁芬芒的嗅觉,呈现为一种华美繁富的艺术风貌。这种比喻的妙用还在于:诗人以第一人称自颂美德,于抒写激情、张扬个性自属必要,但说得太直太露,但不免有失谦逊,给读者的接受带来心理上的负面效应,而以芳草替代之,美饰之,便显得委婉、含蓄。

文中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象征意义。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以香花美草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情志节操的象征,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比德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诗歌意象的道德象征性,二是诗歌意象的伦理类型化,这是儒家德化自然观长期渗透和影响的一种必然结果。儒家哲学奠基人孔子就善于运用一些异质同构的自然物象比拟道德人格和境界。

楚辞特别是屈骚,在人与自然的艺术审美中,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比德传统,以广泛多样的自然物象譬喻各类人物、各种品格,自然物象因其相应于不同人品人格而分美丑。屈原《离骚》中善鸟香草、灵修美人,“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正像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所解,“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种比譬象征性描写,开创了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形象思维和鉴赏视界,后来历代诗人同样在儒家德化自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诗歌创作中或引类譬喻,或托物寄兴,或因物喻志,或借物讽喻,或感物兴怀等,创作出许多具有道德比喻象征意义的诗歌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空间和审美心理。

四、《离骚》中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相呼相应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凤、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

篇7:《离骚》艺术特点

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但《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我们知道,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对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

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明突出:

例如诗中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签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里实际上写了三个形象:诗人、党人和荃(或灵修,指楚王),诗人不仅写“余”(我,实即诗人自我)为国家的前途奔走先后和不怕因正直取祸,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而且把这个形象放在党人的偷乐、楚王的信谗和反复无常的环境中,让环境去衬托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鲜明。再如: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鹜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揽木根以结茝兮,贯霹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和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用饮露餐花和佩饰香草嘉木来象征和比喻诗人高洁的人品修养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但诗人在开头就先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大家都在追名逐利,贪心不足,而且嫉妒贤能,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诗人的人品和道德就显得更加拔出流俗,展示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的诗人的形象性格。

2、诗人还善于把人物形象放在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来塑造。在《离骚》的第一部分里,诗人主要是塑造两种类型的人物:一类是诗人自己,他高尚廉洁,有着美好的理想、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另一类就是楚王和党人,他们昏昧庸俗,贪婪自私,结党营私、嫉害贤能。屈原把这两种对立的人物形象的矛盾和斗争描写得丰富多彩,生动细腻,从而使善与恶,美与丑得到鲜明的表现。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还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屈原在现实的斗争失败之后,思想上产生很多矛盾,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还是抽身退隐、明哲保身 是继续留在楚国,还是去楚求合?诗人曾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大有迷途要知返的意思。这说明诗人的思想确实产生过动摇。并且他假借虚构的人物女媭对自己作了一番诚心诚意的批评和劝告,要他不必在举世结党营私的时候,还保持自己的“茕独”,言外之意还是随从流俗的好。但是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他借向重华的陈词又否定了女媭的意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他认识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终于,在这场矛盾的冲突中,追求“义”和“善”的思想获得了胜利,于是诗人开始了叩帝阍求佚女的象征着追求“义”和“善”的上下求索。

在对待去国与否的问题上,矛盾和冲突也是尖锐激烈的。诗人设计了灵氛和巫咸的话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激烈斗争。灵氛告诉他楚国的现实昏乱黑暗,善恶不分,不如去国。巫咸则说应该留楚求合诗人仔细地审度了两种意见,确认楚国的现实环境实在无可作为,于是听从了灵氛的话,开始“指西海以为期”的神游。但神游中瞥见故国的时候,却仆悲马怀,终于“蜷局顾而不行”,留楚战胜了去国的心理,爱国主义的思想得到最后的胜利。诗人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斗争,完成了抒情主人公完整的形象和性格描写,使之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最光辉灿烂的典型形象之一。屈原的这一伟大创造,把抒情诗的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顶点,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离骚》是一篇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屈原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诗人,热情而富于幻想,这就使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离骚》就是一部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它以热烈奔放的感情,奇特美妙的幻想,结构成一篇光怪陆离,神奇变幻,“金相玉质,百世无匹”(《文心雕龙·辨骚》)的艺术精品,千百年来激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灵。

《离骚》是一篇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在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发轫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诗经》虽然有些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基本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到了屈原时代,终于产生了我国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两个浪漫主义大作家一一庄周和屈原。庄子是个具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家,他的代表性的散文杰作《逍遥游》就是一篇浪漫主义文学的名篇。而屈原则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离骚》里。

《离骚》的浪漫主义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首先表现为诗人并不对现实作客观的描写,而是充分调动自己形象思维的创造能力,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活泼的形象,也就是说把它们形象化了。

《离骚》是一篇带有作者生平的自叙内容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人并不是客观地叙述生平事迹,而是把自己的主张、理想、斗争等事实形象化,活动在诗中的不是枯燥的事实罗列,而是生动的形象描写,例如说到诗人“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时,他用“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说自己曾经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培养了大批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后来却变质从俗时,把这些活动和现象,形象化为自己曾“滋兰之九畹”、“树蕙之百亩”,栽种过留夷、揭车、杜衡、芳芷,自己曾希望这些芳草枝叶峻茂,但它们却萎绝而芜秽了。这种形象化的描写当然要比纯客观的事实的叙述要形象生动得多,因而使自叙生平的描写带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2、浪漫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而这种追求总是体现着作者的热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离骚》最激动读者的是作者上下求索的精神。诗人在现实世界遭到失败之后,又幻想了对重华的陈词,开始了上叩帝阁,下求佚女的求索,诗中写道: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圈。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下面紧接着写寻求宓妃、有娀之佚女和虞之二姚的失败。在这里,作者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事物都驱之于笔端,为自己服务。他饮马咸池,总管扶桑,望舒为前驱,飞廉作后属,鸾皇、雷师等都为之服务,供之驱遣。这一幅幻想的图景中,作者的上下求索,正是现实中他为楚王“道夫先路”和“奔走以先后”精神的体现。而且诗人在求索过程中的不惮失败,充分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精神,洋溢着热烈的感情。在这一段里,诗人不但着力于追求过程的叙写,而且以满怀感情的语言诉说着: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肤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这就使诗人的追求更富于热烈和愤激的感情,而且明确地表示了幻想境界正是现实的反映。浪漫主义确实是以走出现实而描写幻想的境界为特点,但是幻想境界不过是现实社会的折影。屈原的幻想正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是幻想化了的真实社会的形象反映。叩帝阍而不见纳,立刻使我们想到了屈原“荃不察余之中情”、“怒而疏屈平”的现实,而那些“帝阍”的“倚阊阖而望予”的洋洋自得的形象也正是得宠于楚王的党人们的写照。诗人听从灵氛的吉占而进行的一次“指西海以为期”的神游,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内心在去留问题上的激烈冲突,而且最后以“临睨旧乡”,“仆悲马怀”作结,把屈原爱国主义的现实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幻想的描写层层深入,感情波澜壮阔,把人们引入层出不穷的神奇变幻的情景之中。我们被吸引着、感动着、悲叹着;并且也被诗人的崇高的理想、高贵的品质、热烈的追求、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仿佛自己的心胸得到了开阔,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这就是屈原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屈原笔下几乎把他能收集到的神话都驱遣调动起来,而且这些神话中的人物都不是诗人为了向读者夸博炫奇,而是借用它们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激烈矛盾和斗争,它们是为统一的主题服务的活的形象。《离骚》里玉鸾在啾啾地鸣叫,凤凰在翼翼地飞翔,蛟龙在架桥,玉虬在驾车,若木可以拂日,鸩鸟可以作媒,望舒、飞廉在前后奔走,鸾凰、凤鸟在上下飞腾,一切都在诗人的笔下活动着一一按照作者的统一步调和指挥,结撰成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烘云托月般地突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大胆而不失真实的夸张:

篇8:浅谈《离骚》节选的结构艺术

《离骚》作为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 它有着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复杂的情感, 只有弄清它的结构, 才能明了文章的书写脉络, 抓住其主题, 才能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领会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另外, 《离骚》节选作为人教版最难理解、最难背诵的古诗文, 掌握它的结构, 把握其内在联系, 对学生背诵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离骚》节选的整体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 结构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 结构是为了表现内容而存在, 而内容是由结构凝结而成的。据王泗原校释本, 《离骚》有372句, 分为93节, 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第20节至第32节, 共13节, 52句。就《离骚》节选而言, 我们首先梳理一下文章的基本内容及结构。

从文章的段落来看, 文章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 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 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 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职的叙述, 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从基本内容上看,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 叙事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绝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其次, 通过一系列“上下求索”幻想境界的描写, 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的心情;最后, 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 最终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国, 并决心以身殉国。

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 偏重于叙写现实;第二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索, 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 结束全篇。

2.《离骚》节选的具体结构层次分析

根据上文的整体结构分析, 我们已经整体理解了诗的文意, 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诗人情感变化轨迹, 下面, 我们把诗分成几部分, 慢慢解读。

(1) 第一小节, 从篇首到“虽九死其犹未悔”, 主要写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一个爱国诗人, 关心国运, 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 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 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 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 却只能仰天长叹, 掩面哭泣。第二, 诗人的悲惨遭遇, 诗人德才兼备, 一心为国, 直言进谏, 据理力争, 却几遭谗陷, 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 国君的昏庸。

(2) 第二小节, “怨灵修之浩荡兮”到“谣诼谓余以善淫”, 这几句是诗人被贬的原因。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 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 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 第三小节, “固时俗之工巧兮”到“竞周容以为度”, 这几句写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整个社会把“工巧”作为时俗, 把“周容”作为法度。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 违背规矩不走正道, 竞相以苟合取容于众人作为正当的法则。时人反常妄作, 违背正道, 追随邪僻。诗人站在正义的一边, 痛斥卖国贵族集团的荒淫无耻。

(4) 第四小节, “忳郁邑余侘傺兮”到“固前圣之所厚?”。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 诗人忧郁不安, 诗人感到孤独, 同时诗人也一再表达出至死不渝, 即使溘然长逝, 也决不卑躬屈节、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委屈着情怀, 抑制着意志, 忍受着归咎, 忍受着耻辱, 行清白之志而死忠直之节。

(5) 第五小节, “悔相道之不察兮”到“唯昭质其犹未亏”, 悔恨是诗人自我反省, 初服是指未进仕钱的服饰, 这几句比喻诗人想退隐已行夙志。诗人把“绿叶”“荷花”穿在身上, 加高自己的“帽子”, 加长自己的“佩戴”, 比喻归隐之后诗人仍然追求美好理想, 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6) 第六小节, “忽反顾以游目兮”到“岂余心之可惩”, 诗人在理想和现实、进取与归隐的对立中, 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表现了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 为国为民, 追求美政, 坚持真理, 献身理想, 疾恶如仇, 洁身自好, 刚直不阿, 一身正气。铿锵有力, 石破天惊, 这是诗人的豪言壮语!令人感慨万分!

综上所述, 就这篇《离骚》节选而言, 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是尤为重要的, 诗人从惨遭贬斥—被贬原因—社会现状—坚定决心—意图归隐—献身理想几个层次一步一步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决心, 当然, 文章层次的划分也不是唯一的, 只不过是一种思路, 希望对于研究有所启示。

摘要: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有凝聚力的内在结构。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这意味着它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 而是各部分互相依存的整体。《离骚》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而《离骚》节选作为人教版必修二最重要的一篇古诗文, 掌握它的段落结构, 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以及文章的思想主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笔者根据《离骚》思想为基础, 力求从文章结构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离骚》的艺术特色】相关文章:

《离骚》的艺术特色美05-15

离骚的语言特色05-04

屈原离骚的论文题目05-03

离骚的教学设计06-04

读离骚后的感悟04-19

课文离骚的教学设计06-08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04-28

离骚朗读04-14

离骚05-03

《离骚》论文题目05-03

上一篇:管理系统erp实验报告下一篇: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