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2024-05-03

离骚(精选8篇)

篇1:离骚

离骚,离骚陆龟蒙,离骚的意思,离骚赏析 -诗词大全

离骚

作者:陆龟蒙朝代:唐体裁:五绝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篇2:离骚

读离骚经

作者:贯休朝代:唐体裁:杂言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

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

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

篇3:离骚(节选)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知识点屈原 (前340—前278) , 战国时期楚国人, 芈姓, 屈氏, 名平, 字原, 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 楚国公室。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 先后任三闾大夫、左徒, 常与怀王商议国事, 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 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 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骄傲, 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 秦国太尉白起挥兵南下, 攻破了郢都, 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 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 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篇4:《离骚》导学案

《离骚》一诗难读,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将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巨大障碍。作为文言文教学,“言”永远是第一位的,“文”是在“言”的基础上加以完成的。本文的“言”实在古奥、晦涩、难懂、难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将主要精力用于“言”,解决会读、会写、会背的问题。“言”的问题一旦解决,“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样是文言文,《离骚》的处理办法跟《鸿门宴》的处理办法必须有所不同:前者重在“言”,后者重在“文”。这是由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3.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翻译诗句;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掌握难字读音、理解难字词义和体味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即“离忧”的意思。《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学习过程

一、诵读。

1.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与节奏;读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

2.诵读提示:①骚体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②每一整句中间的“兮”字,标明气息吐放,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兮”字前半句,聚集运气,蓄势以待发。“兮”字后半句,是将前半句蓄势待发之气吐出;所以,一般地,前半句较为舒缓平和,后半句要做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3.诵读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设题意图: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在于朗读,朗读的基础在于正音。

修姱(kuā) 謇(jiǎn) 谇(suì) 蕙纕(huì xiāng)

揽茞(chɑǐ) 谣诼(zhuó) 忳(tún) 偭(miǎ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鸷鸟(zhì)

方圜(yuán) 攘诟(gòu) 芰荷(jì) 裳(cháng)

岌岌(jí jí)

请将课文抄写一遍,注意每个字的正确写法。

设题意图:在会读的基础上会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这个步骤,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字的写法。就本课而言,存在大量的生僻字、难写字,抄写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听写重要句子。

设题意图:为检查同学们是不是会写每个字,采取抽查的方式,督促同学们认真记诵每个字。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设题意图:同学们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还需要理解每个词、每个字的意思,尤其是要理解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但形式不一样的字的写法与用法。

偭规矩而改错(“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返”,返回)

(4)古今异义。

设题意图:本体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意的差别。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今义:衣服)

2.怨灵修之浩荡乎

(古义:荒唐,没有推测 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4.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解释下列词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缓行)

2.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3.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看重,重视)

4.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5.哀民生之多艰(形作动,哀伤)

6.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名作动,束缚,约束)

三、品读鉴赏。

设题意图:抓住关键语句,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翻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翻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翻译: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多灾多难。

(6)表现作者忠贞不移、忠君致治的句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纵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四、默写全文。

设题意图: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同时也检查一下学生对难写字的掌握情况。

篇5:《离骚》巩固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 太息:叹息

B.謇朝谇而夕替 替:换

C.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已经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2.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偭规矩而改错——违背规矩而任意去纠正错误。

B.悔相道之不察兮——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

C.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3.下列各句,与“不吾知其亦已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A.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方。

4.下列有关《楚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订的,是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是一种新诗体,与汉赋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

C.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D.《楚辞》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5.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B.本诗也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C.本诗还表现了诗人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

D.当然,本诗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

6.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A.诗的开头,点出江南青山绿水的特色,颔联将长江的壮丽景色,点染成一幅绝妙的富有动感的图画。

B.颈联写残夜未尽,海日便喷薄而出,旧年未去,江春就翩然而至,用语新奇,令人拍案叫绝。

C.全诗结构严密,布局流畅,语言精妙,形象生动,音节铿锵,令人回味无穷。

D.全诗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气高昂,颇有豪迈之风。

7.对李白的《赠汪伦》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A.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而送。“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

B.诗的后两句说“汪伦送我情”犹如千尺潭水,化抽象的情谊为具体的形象,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汪伦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任人驰骋想象。

D.全诗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

参考答案

篇6:《离骚》教学案

《离骚》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以下是《离骚》最新教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但《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我们知道,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对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

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明突出:

例如诗中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签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里实际上写了三个形象:诗人、党人和荃(或灵修,指楚王),诗人不仅写“余”(我,实即诗人自我)为国家的前途奔走先后和不怕因正直取祸,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而且把这个形象放在党人的偷乐、楚王的信谗和反复无常的环境中,让环境去衬托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鲜明。再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离骚》实用教学设计

2.离骚名师教案

3.离骚教案粤教版

4.屈原《离骚》 教学设计

5.《离骚》教学

6.离骚 节选 教案

7.离骚优秀教案 人教版

8.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9.屈原《离骚》的教案

篇7:《离骚》说课

王源正洁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离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选取了《诗经》至唐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古代社会生活,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全诗共有327句,分为93节,本文节选的是《离骚》原诗的20节至32节,共13节的内容。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理解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感,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及楚辞,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②思维目标:从整体上领会、把握文章的大意,试着体会屈原写作此文时愤懑不平却又坚持美政理想的心情;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③情感目标:通过“移情”,使学生对屈原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这种伟大情感理解、内化,并学习屈原身上这种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坚持真理、嫉恶如仇的人格闪光点。教学重点:

①难字读音、难词词义,重点句义,修辞手法 ②“移情”、鉴赏 教学难点:

①重点句义的理解以及此基础之上的对屈原当时情感的把握。②通过移情与屈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③背诵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课是诗歌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等方法,讲讲、读读、背背,并从中鉴赏。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文学教学的“移情”特点,使学生体验屈原的思想感情同鉴赏诗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让学生讲讲他们所了解的关于屈原的故事,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诵读、讲解、佳句赏析

本课时讲解前七节,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指明“哀民生之多艰”的含义,指出“朝谇而夕替”开启下文的作用。

提出问题:屈原为什么朝进谏而晚被斥?屈原在鸣不平中表现了哪些高尚品德?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总结

这七小节主要是述怀为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承上启下发出人生艰难的感慨,紧接着揭示“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即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最后表达自己坚持美政追求理想“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5反复诵读,让学生试着体验文章表现出的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篇8:史如《离骚》溢满情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每当翻阅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历史书籍,就像在欣赏一部故事情节层层递进、发展过程波澜起伏的连续剧,心潮随之澎湃而激荡,思想随之明澈与升华,精神随之振奋和昂然。思绪随着年代的移动和朝代的更替融会到起伏动荡的历史长河之中。正因为这,笔者酷爱历史,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了如指掌。然而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我却从来不喜欢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效果太差。即使偶尔背过几道答题,倘若不能吃透其中的意义,也会很快就感觉麻痹生疏直至逐渐忘却。根据经验,学习历史知识重点是要心领神会,融身心于情景、背景及历史气氛之中,在思想情感受到陶冶的过程中把握住课程的实质和灵魂。

教历史数年,深感许多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且兴趣浅薄,虚于应付作业,不求甚解,思维单一,只是机械地照背答案,死记人名、地名、时间等,而不是紧密联系时代和背景系统地加以认识。这样学习,不但记忆不扎实,而且对重要历史内容的意义和性质含混不清,既不能升华思想与提高认识,又满足不了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历史教学,教师应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过渡到“我爱学”,一改兴味索然的画画背背为意趣盎然的“历史故事会”,并且可以把一些比较简单的综合性问题的答案放权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这样老师只起到搀扶和指引的作用,真正走路的训练靠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并完成,结合学生班级和授课内容的实际情况,督促学生尽力思考、用心研究、求疑作答、寻根求源,直至在老师的“点拨”下找到问题的实质归纳出合理的答案。这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并触碰到所学内容的灵魂所在。只有真正地发现和深入开掘,才可以有的放矢地紧密围绕住事件的本质;只有真实地感受,才能融会贯通、铭心刻骨。所以要上好一堂历史课,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原理和方法,不死搬照抄,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包括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知习惯、趣味浓淡、学习氛围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该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越来越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譬如在教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课时,一上课,我首先问学生:“哪个同学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的节日?为什么要纪念这个人?”这时学生的脑海里就回忆出屈原的形象,因为屈原投江的故事人所共知。至于为什么要纪念他,有的说因为他是爱国的,有的说因为他死得很壮烈……综合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几乎全部学生都知道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值得纪念的,但对更多的关于屈原的知识却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对学生说:“我们都已经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我们所过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这一天是诗人投江的日子。那么屈原的爱国思想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这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都希望更多更清晰地了解诗人的伟大思想和抱负。

再如教学《武王伐纣》一节时,我问学生:“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谁能说说姜太公是怎样一个人呢?”于是学生七言八语地展开讨论,有的说是个本领通天的老道,能呼风唤雨;有的说是个经验丰富的渔夫,有钓鱼的诀窍;有的说是个能掐会算的阴阳先生,善于降妖伏魔;有的说是会排兵布阵连哪吒都能管住的神仙……这时我止住学生的讨论,直截了当地说:“姜太公姜子牙是武王伐纣时候的大功臣,是周王朝的开国宰相,也是东进五关统领西周大军的兵马大元帅。他机智敏锐、聪慧过人,率领一班文臣武将,辅佐武王推翻了商朝暴政,使得天下太平,民心归向,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不屈不挠、忠心耿耿、惩恶扬善的美德永放光芒。”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接下来的授课也就顺理成章了。

以上仅是我教学中的两个实例,其实历史课教学中随处可找到能启迪学生智慧、美化学生心灵的素材,如“司马迁著《史记》”、“苏武留胡节不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不胜枚举。对于一堂历史课来说,这些高尚的人物形象就像鲜活的灵魂一样一幕幕闪现在学生的思维之中,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思想为之明澈,精神得以振奋,不仅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得到的知识也更牢固扎实,不容易忘记。

一个民族总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根深蒂固地嵌入许多人的血肉之中。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培养并传递而来的善良真诚、坚强勇敢、抑恶扬善、精忠报国等优秀品质铸成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而今依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辉。我们的祖先最早开创了人类东方文明,并且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领先世界计算出圆周率并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科学家张衡曾经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勘测仪器———地动仪,我国最早发明了造纸术、火药,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铁一般地证明了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多角度多方面地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效传递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可以在记住历史内容的同时,思想境界更加高尚,认知能力也随之提高,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更加真挚,并逐渐产生热爱尊重劳动人民极其伟大成果、敬佩他们无私无畏默默无闻的工作品质、学习他们不图名利甘于平凡不畏劳苦的崇高精神的无产阶级情怀。从古代的张衡、祖冲之、张骞等,到近代的林则徐、孙中山、谭嗣同等,再到现代的周恩来、李四光、华罗庚等,以及无数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昌盛作出巨大贡献的英烈们,他们身上无时无地不闪耀着崇高的民族精神的光辉。一旦学生的思想情操融入这些典型材料的意义之中,就会产生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和上进心,就会使历史教学收到更良好的效果。

国强我荣,国弱我耻。在历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坚定学生的爱国之心,振作学生的报国之志,对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真相将会事半功倍。

这是个很普通也很普遍的话题,但具体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却总免不了忽略这一点。教师应当结合当堂的历史课内容,及时开发学生的思维,扩充相互关联的知识,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历史教学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效果,也可以适当穿插一点通俗易懂与课程有联系的历史故事或借助一些文史资料和历史遗址等,增强说服力,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现存的古长城遗迹、大运河、圆明园遗址等都可以用以唤醒学生的爱国思想,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保卫祖国领土、反对外来侵略的情感。通过对古长城、大运河、故宫等的直观感觉和对其开凿、修建的了解,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加深厚。再如向学生讲解英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使学生明了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一历史真相,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真正认清列强的丑恶嘴脸和中国因为软弱蒙受过的奇耻大辱。我在教学《南京大屠杀》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准确地看清并牢记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除了建议学生课下观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专门书籍、画册、视频和影视录像外,还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选择最有说服力的读给学生听,使学生真正看穿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每一个确凿的数字都写满了日本军国主义血淋淋的罪恶。当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回答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日本鬼子太没有人道了,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不再被欺负。总之,历史课上有许多可以借助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内容,像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其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热情将使学生在通晓历史的同时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上一篇:谈判技巧与礼仪实务之国际企业公关礼仪论文下一篇:暑假生活高分作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