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2024-05-19

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共8篇)

篇1: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摘 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各有千秋。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这两个学术流派,然后比较了两者在产生背景及最终价值目标上的共性,又比较分析了两流派在所属范畴及理论视角、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和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上所存在的差异。这对于丰富和发展两个学术流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两流派的“中国化”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篇2: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云南大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硕士研究生

政治理论课“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核

姓名:李加兵 学号:12012000631 专业:企业管理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概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96年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应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利用,造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日益突出,并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的特点,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过程中主要面临的以下一些问题。

(一)城市空气污染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具体

1/4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地说,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少数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二是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高。三是煤烟型污染严重。四是汽车尾气污染加剧。五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导致大气污染向周围市区的蔓延与扩散。

(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资源型和水质性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700立方米,称为资源型缺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所以我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国家。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然而,在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江河湖泊水域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也称固体废物,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和泥状物质。按其来源不同主要有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垃圾、放射性废物和传染性废物等几大类。我国的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存在城市郊区或河流的荒僻处,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积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另外,城市垃圾产量增速加快,垃圾清运能力跟不上垃圾的增长速度。

(四)耕地退化和草原土地荒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顷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增加;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另外,盐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着大量耕地。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草原严重退化。气候干旱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的自然因素加剧了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但不可否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草原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元凶”。人类活动范围及其频率的加大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草原的退化。

(五)森林资源乱砍滥伐严重

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森林每年减少50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每年发生的林政案件造成林木资源损失严重;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六)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拥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动植物种类约有1045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经有15%~20%受到各种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目前,我国许多的珍稀动植物面临着绝灭的危险。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分不开的。在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根源。

(一)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根源

现代众多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人们在认识上的短视与盲区,表现在人类共享问题上,就是对自然的片面认识所产生的一系列错误自然观——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

2/4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和人类中心主义论等;表现在人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就是一种机械的发展观。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忽视自然的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人类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和陷阱。

(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多以粗放型为主。一方面,企业大多只顾追求利润而对环境问题毫不关心,甚至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阶层作为一级利益主体,为谋求其当政时期的短期政绩而急功近利,往往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实施地方保护;许多地方对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为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还很严重。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环境质量标准是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的最好依据,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总体目标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环境质量标准先于环境法律形成,并独立于环境法规体系而按标准体系运行,这就致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评价、预警机制等制度方面的角色缺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此外,由于我国的环保部门一直没有独立的执法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力,从而在执法过程中处境尴尬,无力抗衡地方政府的的决策冲动,很难对地方官员表态支持的项目进行严格的监管。

(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科技根源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对其不合理地使用又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今天我们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正是在功利主义发展下,科技异化的结果。先进机械的使用,加快了树木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发;化学技术的运用,释放出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严重;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捕猎工具的泛滥使用,促使人们大胆涉足原始森林、深海区域和极地地区,扩大捕杀范围并提高捕杀效率,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破坏生态的自然平衡。

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这是当前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等基础环节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引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绿色崛起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实行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循环发展。具体的3/4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工作有: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第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三)不断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建立资源储备体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降低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的能耗。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必须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全面控制、供需双向调节以及差别化管理,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种重要资源的储备体系。现实中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四)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政策

一方面,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1、健全发展与环保综合决策机制;

2、建立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机制;

3、完善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机制;

4、创新市场引导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5、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

6、政府环保绩效评价和责任考核与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全面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五)加强自然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综合治理

坚持以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增强自然生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的能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需要加强自然生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灾害,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李加兵 12012000631 商旅学院 企业管理 2012年12月19日

篇3: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伴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系统的健全和社会的发展, 女性主义发展至第二次浪潮时, 已不仅仅单纯关注女性的权利与地位, 而是逐渐上升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分支——生态女性主义在1974年应运而生。生态女性主义包含生态学与人类学, 并且建立在女性主义学说之上。生态女性主义同女性主义一样, 都是基于母性的女性优越价值观为出发点, 它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作为结合, 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和局面, 追求的是文化与大自然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建立一个遵循生态自然发展和女性主义本身相结合的和谐社会。这一流派的理论观与全球生态发展的轨迹相契合。20世纪中后期, 许多国家将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上, 使得全球生态危机现象严峻, 这已成为全球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就如同女性主义者的论调, 他们认为人类主宰了自然环境, 而这种主宰主要来自“理性”的父权, 大自然处于被动的被开发地位, 处于被严格区分的低等位置, 这种被统治的现象就是女性主义者一直试图打破的“主宰身份认同”, 而基于这种认同理论的, 是西方思想中的二元论结构1。女性主义认为, 正是由于二元论在历史的沿革中产生了巨大的普适性与压迫性, 因此诞生了以阶级为中心的支配阶层, 女性与大自然一样, 是这种逻辑规则的被统治者。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 父权社会中的男性们是以霸权统治的心理进行资源开发, 开发者们是父权式的强势, 而被开发者即大自然是处于被占有的弱势, 掠夺式的开发完全忽视了自然延续、孕育的基本特质, 这就如母性一样, 处于被动地位被迫接受了统治者的开发。女性主义者曾有这样的口号:女性特质是整个世界的唯一希望所在, 妇女的母性力量就如同大自然对人类的孕育一样举足轻重, 因此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是平等的、需要被尊重的, 就如同自然生态需要呵护一样。生态女性主义的论点认为, 在自然的发展与开拓中, 女性与男性的力量应该形成一种平衡, 即用女性天生的母性力量去解决生态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弱化由男性的强势推导带来的已激化矛盾, 通过女性的特质如柔和态度、弱攻击性和情感化等等建立一套“生态系统天使”2的美德伦理系统。

纺织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在加工制作环节加入了工业制剂, 使得纺织业成为了污染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为了体现服装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在面料染整环节上, 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化学物质、助剂等, 而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和甲醛等成分, 也成为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也正是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纺织服装业的巨大污染性, 与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活、崇尚健康天然生活理念的愿望逐渐违背, 此时, 生态女性主义的口号成为了引导社会观念的风向标。“生态环保时尚”“绿色生活时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并逐渐成为服饰行业的设计潮流。此时生态女性主义的口号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风向标。“绿色时尚”“生态时尚”逐渐成为服饰风格的主流。许多的女性设计师从自身观念出发, 从女性的角度结合自然伦理观的意识形态来展现服饰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这其中以中国设计师马可的品牌“无用”和英国设计师斯特拉·迈克卡特尼 (Stella Mc Cartney) 为典型代表。马可认为, 设计师应该体现三种身份:生态、道德与文化传承, 而这种道德良知的表现在她的服装品牌上, 则处处体现的环保的意识:服装的材质尽可能采用可回收可循环利用面料;减少二次染色和后期加工的次数, 尽量避免工业污染;服装的结构与色彩朴实雅致, 不刻意迎合潮流, 避免由服饰更迭带来的大量浪费。这些理念, 带有母性的包容意味, 也表明了设计师与大自然的高密度契合。英国设计师斯特拉?迈克卡特尼则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素食主义者, 在她的设计中拒绝天然皮草, 所有的材质都通过人工加工实现服装面料的实用性和设计美感, 并且会在服装广告宣传、发布会时利用天然元素进行时尚元素的展示。在这位设计师看来, 只有通过有设计感的服装材质而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 才能更好的展示女性意味。 (图1-3)

不止是只有女性设计师为全球的环境保护做出努力, 许多服装服饰品牌都顺应低碳环保风潮, 从关怀和爱心的角度在时尚消费品领域营造绿色、生态、尽量减少二次污染的服饰产品。以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为代表, 设计元素从简、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染色工艺, 提倡原始材料和质感的美感, 重视使用环保再生材料, 甚至将包装简化到最基本状态, 无一不是向天然质朴与素雅质感靠拢。许多意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重要关系的国家, 从社会各个角度倡导民众的爱护自然、善待自然, 绿色经济、低碳理念等等概念相继提出, 这是生态女性主义者们所希望的, 即营造一种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保护的民主、共同合作与相互性的基础上, 实现地球的和谐发展。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 低碳、环保理念仍然贯穿在时尚设计和日常生活品味之中, 运用可再生材质、拒绝工业污染、提倡节能与质朴, 在时尚潮流中选择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俨然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追求。这些理念符合生态女性主义对母性爱心等女性特质的推崇, 也代表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得责任意识感, 是女性主义倡导的民主、公平的对自然的运用与尊重, 而并非强权的父权对大自然的主宰。

生态女性主义的观念与彼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现状并行, 影射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于自然和自身的焦虑。在意识形态的领域发挥着隐隐性作用, 也推动着女性主义的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今这个已被过度耗费资源的地球, 人们可以通过主动的选择, 拒绝夸张的华丽与消费欲望, 以“自求简朴”的生活态度, 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注释

11 .二元论结构:西方思想中二元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自然、理性/自然、人/自然 (非人类) 、男性/女性、主宰/奴隶、文明/原始等。女性主义认为每组二元对立中都有等级差别, 每组中都有一个享有特权的词汇。薇尔·普鲁姆德, 《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 重庆出版集团, 2007.04:31.

篇4:试论门罗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生态女权主义;女性;自然;失衡

爱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少女时代就已经开始写作,讲述小地方平常人特别是女性悲剧的平凡生活,以细腻的笔尖描写了人性最卑微的地方。这其实与门罗自身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大学四年时间期间,门罗应聘过女服务员,烟草采购员和图书管理员等等卑微的工作。1951年,为了结婚,她在大二时辍学,这在当时的加拿大社会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婚姻,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成为门罗写作中最经常涉及到的话题。在刚开始的写作中,刚刚步入婚姻殿堂走进家庭生活的女孩子是她不惜笔墨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她们都为种种问题感到苦恼,到后期的创作,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则多是在重重困难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门罗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由八个看似相互连贯的故事组成,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期加拿大某个偏远的乡村小镇,生动描写了众多女性的成长过程。

“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结合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把女性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也正因为如此,当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广大平凡女性的生活也受到了重创。”[1]鉴于爱丽丝·门罗对女性与自然的独特书写,本文利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结合生态女权主义原则来解读爱丽丝·门罗的《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通过解释女性命运以及自然与文明社会的矛盾关系,使我们警惕文明进程中所存在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的问题。

一、爱丽丝·门罗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

爱丽丝·门在作品刻画女性形象的同时也有着大量的生态环境描写。《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她1971年的作品,门罗在这部短片小说集中不仅刻画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受到压迫的种种现象,并且描写了自然生态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下遭到的破坏。持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的学者主张非二元论, 即人类和世界上的物种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相辅相成的。“在文明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里,女性就是大自然,意味着软弱处在被动的地位,是十分原始的。她们离不开男性,因为男性象征着理性,强壮,他们对女性有着支配性的统治地位。正因为这样,男性建立了一套规范并统治着女性的自然法则。[2]”“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列为认识生态问题的关键,重新定位女性和自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追溯对自然和女性压迫的根源,揭露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压迫本质,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为伴,诗意共栖的可能。[3]”女性从属于男性和自然,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她们与自然水乳交融。

(一)塑造在大自然熏陶中成长的女性

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主要是从事与自然相关的工作,这样就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自然,女性本质上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本书第一章《弗莱兹路》有这样一个细节,“我总是坐在松垮的门廊边上阅读这些东西,我的脚扫着美洲石竹,那一定是班尼叔叔的母亲种的。”[4]广大平凡女性和大自然生态环境二者有着共同相似的命运—那便是处在边缘化的位置,甚至到了被否定的地步,女性的日常工作多为带孩子,围着厨房等传统劳动,完全不能够引起重视。而大自然生态环境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也多被破坏得淋漓尽致,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女性一直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女性所具有的传宗接代代的能力使她们和哺育万物的大自然十分相似,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的契合点之一便是来自世界范围对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所产生的生态危机。

爱丽丝·门罗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将女性与自然结合起来。文章通过第一人称的形式“我”来进行叙述,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塑造了“我”的母亲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懵懂青涩成为一个睿智,聪颖的生活观察者的历程,“我”与母亲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经历了女性所要面对的光明和黑暗面。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门罗的景物描写也独具特色,景与人化,情景交融,可以说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安大略省的乡间小镇,《弗莱兹路》这一篇中对于班尼叔叔的住处瓦瓦那什河边的景物描写是这样的:“泥泞的河岸,在柳树下,在充满圆锥花序植物和剑状叶草的沼泽洞穴,浅而呈棕色的的河水那边,鹅卵石和沙子覆盖了多泥的河底……”“我”与母亲以及众多的女性都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作品的女性形象已化解在自然中,由内而外的散发出自然美,淳朴,温柔,美丽,外表和心灵无不真正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俨然是一个大自然的女儿。

(二)揭露工业革命对自然和女性的毁灭

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蒸汽时代的带来对人的压迫特别是对广大女性的欺压与凌辱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正因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无情侵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女性是大自然的女儿,任何破坏自然秩序的力量都可以造成她们的悲惨境遇。”[3]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只能在传统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夹缝中求生存。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门罗的许多笔墨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变化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批判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的虚伪性。爱丽丝·门罗借助相关的事物加以暗示,流露出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满,正因为有它们的介入,才使得城市与乡村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在《伊达公主》中比尔舅舅和舅妈就是城市化的典型代表,“我”认为尼罗舅妈达到了女性装饰的极致,“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完美的造物存在,看着她,我明白我永远不可能这么漂亮。”母亲劝舅舅要靠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舅舅的回答却是:“大自然没有任何用处,是相互间的一种掠夺罢了。也许从自然的角度不是,但是,从人类的角度就是这样,残酷是自然的法则。”[4]人类一直在压迫着自然,而自然也会反抗,那便是对女性的压迫。

二、门罗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

门罗在其作品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主张尊重自然,她心中认可的自然不再是人类言志的背景,或是人类表现其英雄主义的舞台,或是人类的陪衬,更不是置身边缘地带备受人类剥削的他者。她将自然看作是一个生物圈的共同体,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山川河流以及人这个成员,自然是具有内在生命律动的主体,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大自然可以说是门罗创作的象征性背景,同时女性又是她创作灵感的不断涌现之处,她注意到女性与自然的相融相通,于是在创作中,自然与女性紧密相连,自然不断反映着女性的心理变化,烘托着女性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她用女性悲剧传达出对自然逝去的悲痛。相对于父权体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女性更加看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构成的平等网络。

(一)对男权统治下女性悲剧的深切体认

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男性对于女性的绝对统治与与男性把自然视为可掠夺,可破坏的对象其实是相似的。”[5]“父权主义认为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广大女性处在被动的地位,甚至否定了他们两者的一切活动”。[6]男性与女性,文明与自然的对立,这便是生态女权主义思想所要消解的对象。生态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就是自然,男性就是文明。”[6]从古至今,重男轻女的现象一直存在着, 男性作为社会主体一直处在统治的地位,而女性却一直处在被统治的地位,女性一直在被边缘化和否定化。

文学评论家白烨谈起对门罗的印象,称“女性主义”的特点比较明显。“门罗的短篇小说大部分描写农村地方普通人特别是广大女性的悲惨遭遇,门罗自己曾经表示:“作品最想吸引读者的地方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样。”[7]这个原则是针对我们这样的乡村,而不是城里人。我想过的生活:其实和普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隐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我认识的女孩几乎没有上过大学,我认识的上过大学的男孩也很少,上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想与我结婚男孩,结婚以后,我就一直写作了。说实话,我的一生离不开做家务,所以这并不是让我彻底崩溃的原因。真正让我困惑的是对女性的歧视与否定。不过我也交了一些女性朋友,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开玩笑,一起偷偷读书,一起生活得 很愉快。”[8]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与男性统治女性的行为一样是处在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中。

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广大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统治下,不得不被排挤到了边缘化的位置。生态批评提出在生态语境下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学,在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同时,也把争取男女地位平等与保护生态环境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目的是改善两性关系。

(二)对被扭曲的现代社会制度和生态危机的反思

蒸汽时代的带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技术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人性扭曲,人与人的关系疏远话以及人与社会的全面异化等等。

爱丽丝·门罗将自己的亲身体验融入到作品中,前面已经提到,门罗的生活经历。大自然的描写成了《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象征背景,同时女性又是她写作中最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她认识到两者之间密切关系,用自身作为女性的悲惨境遇传达出对生态危机,自然逝去的悲痛。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门罗揭示工业革命渗透到农村,大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精神生态遭到破坏的实际问题,人类成了基督教中的上帝一样,统治着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门罗对自然生态的反思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门罗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也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众多问题,其中包括人异化的问题。门罗真正感到困惑的是一些对于女性的歧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遭到破坏的愤恨之情和对女性遭到凌辱欺压的同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浓浓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从《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制度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异化,对人心灵的毒害更是强烈,人类没有一点社会责任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不存在宽容与怜悯,取而代之的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这归根结底还是异化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对被异化的现代社会制度和自然生态的反思,正是门罗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 胡志红.生态主义批评[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3—147.

[2] 斯普瑞特奈克.《生态女性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J].秦喜清译.国外社会科学,1997,10.

[3] 南宫梅芳,朱红梅,武田田,吕丽塔.生态女性主义[A].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

[4] 罗斯玛丽.女性主义思潮导论[A].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5] 罗斯玛丽.女性主义思潮导论[A].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6] 胡志红.生态主义批评[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7.

[7] 白烨.门罗的女性主义[C].北京:凤凰出版社,2013,5.

篇5: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作者:许棕森

原本我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并不是因为这些思想离我们遥远,而是因为我的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差太远....我的有我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总觉得马克思主义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也不太愿意去了解。不过看了这本《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后,我对与马克思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也许马克思主义真的是能够创造未来的一种主义观呢.....我对于世界以及人类的看法与常人不一样,我个人不支持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我觉得人类只不过是地球孕育出来的一种生物罢了,与其他动物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我们应该依托于地球母亲而存在,而不该征服地球征服一切生物。如果把人比作毛,地球则是皮,如果皮损坏了,那么毛也无处而生,而我们现在却在不断的破坏我们的皮。如果不停止的话,总有一天,人类要毁灭在自己手上。所以,我个人十分反对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切以人文本的话,其实会毁了人类自己。就像我们目前面临着沙漠化、森林覆盖率减少、冰川消融、水资源的污染和不断匮乏、不可控制的基因突变、空气污染、新型疾病、动植物的不断灭绝、资源的枯萎,大型灾难不断爆发等等.....这都是地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许有一天,2012真的会到来。

但是我也不是“绝对生态中心”理论者,发展还是需要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懂得控制...一切要以生态的平衡为主,不能以人类的利益为主,要和谐的发展,才能到达美好的未来。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相当不和谐,都在不断的搞发展搞建设,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这都是由于人类对利益的追求,所谓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制度,不考虑环境问题。所以我对于社会制度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马克思思想也几乎没有提到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所以我其实对于现代的社会制度十分不满。我认为,只有通过强制手段控制全世界,才有可能改变现代的发展模式。因为每个国家只关心其自身的、通常是短期的利益。就像一次次的全球环境会议,总是得不到预期的结果。记得美国总统曾在环境峰会上说过:“我不可能会做损失美国利益的事,因为我是美国总统,不是世界总统。”我们需要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超国家机构去通过强制实行这样的立法。不过,世界上并没有如此强大的立法机构,联合国也不过是个图有虚名的形式罢了,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我曾想过,也许只有征服世界的战争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就如同法西斯一般....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生态文明。

不过,看到这本书《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里面的马克思思想的社会主义理论观,我觉得也许,生态文明可以从社会主义开始。

首先,本书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讨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阐释了这个主题:“资本主义生产只有在已经耗竭并破坏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之后才会转而重视土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的自然稀缺性原理。资本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可能为了环境而不去赚取自己的利益。这既是资本主义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由于利益的驱使,资本主义必然产生“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不可避免。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不陷入严重的认识误区,其突出表现就是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与财富的“增长”,片面的追求GDP的高增长率以及超出必要生存需要的优质生活和物质享受,忽视或否认增长有极限,否认地球资源的不可代替性,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高增长。都陷入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模式中,可是经济上的模式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都说明旧的发展观已经破产,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宇宙间物种权利平等的科学发展

观。而那就是所谓的生态文明。

书中说道,要想实现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是必经的途径。起初我十分不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没有任何的生态学的痕迹。不过书上写出了生态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

第一,二者在使命实现的一致性——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观始终把个性充分发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

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个阶段也必然是环境友好型的支撑。社会主

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二者在关系处理上的一致性——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反对极端人类中心

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通过大量惨痛教训,人类终于认识到,人与

自然必须要有好相处、和谐发展,否则就要受到严重的惩罚。而科学社

会主义所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

所以,它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是和谐发展观。

第三,二者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公平公正。社会主义靠得是制度的优越

性,比 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带来公平公正、共同富裕,更能维持可持续发

展,更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文明倡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体系,所以它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

第四,二者在社会发展观上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生态主义发展观反对资

本主义利润最大化原则,提出符合社会生态要求的“生产的更少,但更

好”的新经济原则。新经济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采取最优生产

方式和手段,保证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与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

看了本书对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详细讲解之后,我对于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马克思没有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进行多少讨论,不过在详细的思考之后,发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生态文明的发展还是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的。

我所希望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人类不再是地球的主宰,而是地球的守护者,人类能与动物和谐相处。不要把其他动物当作口中的食物,而是朋友。佛教、道教之类的东方文化也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和睦的关系。按照这种观念,我们不能把宇宙中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非生物物种仅仅作为工具价值来对待,而应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非生物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若就生存权而言,物种间权利平等。但是,伴随近代工业文明而来的世界历史与社会文化的一个突出主题却是所谓的“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其结果是整个世界苏沪成为了作为人脑、忍受之延长的机器支配和主宰的世界。然而这种控制、征服、主宰的最终结果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不断破坏,以及自然对与人类接二连三的无情报复与惩罚,人与自然间失去了本应维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人类要想持久生存、繁衍和发展,离不开两大关系之和谐——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篇6: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调控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步入21世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亦在人们的活动中发生了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频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开始反思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我国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生态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人类解放的极大关切,同时包含着有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因此,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关系,同时两者及时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于自然有着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人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同时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形式为理性、道德和劳动生产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理念。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有关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了劳动对象在自然界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空间以及生产资料,人类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人类离不开自然界,正如马克思引威廉?配第的话:“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

2、自然创造人,人也创造自然

马克思肯定自然界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人对于自然界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但同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尤其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在不断加强,自然界被人化的速度加快,范围亦在不断扩大。因此说,自然创造人类的同时,人亦在创造自然。

3、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一致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人的这两种关系之间及时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着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的脱离、独立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两者之间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性关系,并凭借这种社会形式实现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的恶化时人类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人类与自然互相伤害的结果,欲解决这种恶性循环,需对人类的物质生产进行整体的规划与控制,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生产目的,保证人类的短期与长期利益为基础,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疏离关系,自然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和谐。

4、社会制度改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实质上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必先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营造崭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节奏,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成效。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 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同时过度的自然开发导致资源出现匮乏、生态失衡等问题出现,危机到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摆脱环境危机困境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这种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除生态环境危机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指出虽然人具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却最终不能脱离自然、超出自然,我们不能过度的依赖自然,开发自然,这样会打破自然自身的平衡关系,使自然本身的循环能力丧失,最终会波及到生活在其中的一切物质,包括人类在内。因此,我们是时候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重新开创新的生态文明的时代。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

传统的发展观念是将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分割开来看,即更多的是看眼前的利益,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不能够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导致当前一些地区环境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点强调经济与环保的关系,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前提,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如果人类的不合理使用资源、任意开发等活动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将导致自然界的反补现象出现,危机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共生的局面被打破,尤其像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领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过渡。这一历程中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进入生态文明时期正是人类对于以往传统文明的深刻反思的结果,人类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形态中的个体行为,并调整和控制,坚持自然主义和人类主义相结合,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为基础,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处于自然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合理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的走向生态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考察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并揭示了这两种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有珍贵的启示。

启示一:建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启示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如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等等。

启示三: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对人类行为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

参考文献:

篇7: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GDP已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的568845亿元。截至20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年人民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今天爆表了吗”。生态环境恶化势头明显,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发展又要兼顾环境保护。为了深入研究,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包含了深刻的环境保护理论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应该包含生态文明的构建,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对人与自然关系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有很强的理论启发意义。是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人与自然是密切相联、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这就说明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恩格斯也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遵守自然规律。应该说人类是从自然中诞生的,是历经了上万年的进化而产生的,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正是对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朴素观点。

(二)敬畏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且靠自然界生存,所以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来创造人类的历史,而不能随心所欲、肆意妄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自然进行改造,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也应该合理、科学地利用。恩格斯也有关于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点:“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就说明作为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类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保护自然环境。人类应该从长远角度去看待自然环境,不断的为自然环境加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种群的延续。

(三)人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十分强调人对于自然的能动作用:“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恩格斯也说;“只有人才办得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马克思强调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人类才能充分发现自然规律,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同时,恩格斯还批判了自然条件决定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科学地、辨证地阐明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既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三、经济视角下构建生态文明

(一)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同时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也主要是根据当地GDP的增长情况。这样的考核模式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但是,历经35年的发展,单纯考核传统GDP已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更造成了政府层面对于环境保护的消极态度。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构建上的重要作用,应该构建绿色GDP考核制度。

谓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资源和环境独立出来,建立资源和环境账户,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对现行GDP进行扣减和调整,从而得出绿色GDP。简单地说,绿色GDP=传统GDP -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对绿色GDP的实际测算,目前集中在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测算上。可以说,绿色GDP这个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就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可见,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和要求。通过绿色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可以说,绿色GDP核算概念的提出,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结合点,实行绿色GDP核算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此同时,要把绿色GDP这一科学的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缘于绿色GDP核算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对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困难;二是绿色GDP对资源耗费的`估价没有标准,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所以有一个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问题。但是由于绿色GDP所具有的优越性,开展绿色GDP核算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

(二)产业升级、结构转型是根本保障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要克服即将到来的“刘易斯拐点”所引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碍,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和低产出”的棕色经济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和高产出”的绿色经济转变。真正践行“绿色经济”战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宏伟目标。

以浙江省为例,伊始省政府就做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定,其实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倒逼”机制的体现。表明了浙江省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把 “环境”回归到“民生”的本质上来。“五水共治”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出发,“腾笼换鸟”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绿色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前应该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促环保、以环保倒逼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子来。

(三)环境保护税制改革

环境保护税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税目和税收政策的总称,旨在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的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庇古税,其核心精神就在于“谁污染,谁治理”。

通过对污染行为附加环境保护税使污染行为的成本变高,使得企业放弃采取污染环境的行为。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外部性,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会使得供给大于合理的供给,也就是说,污染的供给大于合理的污染供给。环保税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污染的企业承受自身污染所带来外部性的成本,这样企业的生产成本升高,污染必然会下降。

我国现行税制,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税种之中。其中涉及环保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而:一是有关企业“三废”的税收减免。包括免除、先征后返增值税及减免征企业所得税;是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所得税减免;三是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税收调节;四是开征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五是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镇环保建设筹集资金。

四、结束语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认识为我们创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政府部门要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改革环境保护税制,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57.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3):23.

[3]王玉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报,,(6):3.

篇8: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1 生态文明

生态一词来自于生态学, 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的一门科学。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 因此, “生态”一词突破了生物学的界限, 内容更为广泛, 成为了跨越各个领域的哲学词汇, 主要用于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 将自然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 要尊重自然的规律, 像其他物种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会做自然界中“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进行反思的一个成果。长期以来,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偏差,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 只有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主体, 其他生命和自然界只是人的对象,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尊严能给予人, 不能给予其他生命和自然界, 由于在这种思想的主宰下, 人们在生产方式上, 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 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 只考虑生产的效率和方便;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 以消费主义为特征, 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为目的, 因此, 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面临当前的发展困境, 认识到传统哲学中的错误观点, 树立新的生态哲学思想, 承认人与自然的共同主体性, 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主动性, 主张人与自然的内在价值, 尊重人与自然的生命权等等新的生态观念, 人类认识到要持续地生存与发展, 就一定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存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决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原则。因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要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

马克思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客体, 在其发展过程当中,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种生态文明观, 正是我们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他给我们的生态文明观指明了方向, 并帮助我们建立了生态文明的意识, 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了这种生态文明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总体方向。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遵从由低到高发展的过程, 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建立过程既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是一个发展问题, 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就是从社会体制方面来观照和研判人与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关系, 并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起来, 从而也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要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并把这种任务作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最高价值目标。对于这个目标, 人类首先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性, 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性, 二者是相互制约, 相互发展的, 任何一方的失衡, 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 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首先就要了解自然规律, 认识到自然对人的影响。任何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 也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再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更正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表现。

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回顾人类发展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人类自然进化, 依附于自然;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主张顺天应时, 敬畏于自然;工业时期,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不断增强,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 希望能够战胜和征服自然获取更大的利益。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 对自然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破坏, 使得可利用资源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条路径。

对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 要认识到人是自然中的一员, 自身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 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其次要做到顺应自然, 强调人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最后要做到保护自然,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当中要保护和利用自然, 在这一过程当中不能随意去做, 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 以达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是我党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具体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确定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其次, 它将中华文明融入到人类文明当中, 将中华文明向生态文明推进, 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模式;再次,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优越性, 在理论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在法制上, 立足于社会的宪法;最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结果。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生态文明不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起点,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

上一篇:法学毕业论文选题及要求下一篇:6个月宝宝声音嘶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