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4的乘法口诀

2024-06-21

1到4的乘法口诀(精选15篇)

篇1:1到4的乘法口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到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作为乘法口诀的起始课,本节课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乘法算式去经历1-4的乘法口诀的编拟过程,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并能初步应用乘法口诀去计算乘法。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清楚图意,然后根据几个几相加的含义列出乘法算式,最后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制乘法口诀。在编制完口诀后,我都会让学生弄清口诀中各数代表的是乘法算式中的什么数,明确各数含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因为说实话,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很多是已经能够背出口诀的,但是对于口诀的理解孩子的认识是并不深刻的,于是本节课我将让孩子明确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之间的一种统一性作为重点。

本节课我预设到了学生在口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也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

预设解决的问题1:口诀的书写:,之前会出现部分学生用数字写口诀,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是在书本上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编制四四时,学生汇报时,我故意这样写四四(16),这时课堂上学生炸开了锅,于是等待教室安静下来,我请不同意的学生发表意见,没想到学生们说得有理有据,乘法口诀是中国人发明的,应该用中国汉字。瞧,说得多好呀!

预设解决的问题2:口诀中得字使用,:积大于等于10的时候就不要得,在教学中我重点拿出错例进行辨析,以一句:为了够整齐,只好牺牲得的打油诗的形式给孩子加深认识。

通过作业和练习,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譬如:43=12,使用的乘法口诀是(),部分学生总会写成四三十二。在乘法口诀中有这样一个编制要求:乘数小的.在前面,大的在后面。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呢?课后思量为何不用对比的方法?即出示34=12,明确各数含义编制口诀三四十二。接着就出示 43=12,让孩子尝试去编织口诀,学生肯定会编制口诀四三十二,于是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句口诀,明确这两句口诀乘数一样,积一样,说清数学上规定只需要记忆一句三四十二,,让学生知道口诀中小的乘数在前。由于没有实践,也不知这个方法学生能不能接受。

2、在计算时部分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应用灵活度较为差,需在今后的练习中加强对学生记忆口诀和应用口诀的训练,以使他们能熟能生巧。

本节课我在教学上的疏漏点:没有给出孩子一个明确的课堂总结:乘法口诀有什么用?概括性的总结也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升。明确: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乘法算式,我们根据乘法算式可以编制乘法口诀。

另外,由于学生们大部分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所以编制口诀时对孩子来说其实是没有难度的。于是本节课上,我有意识的把重点放在了那些平时上课比较沉默的孩子身上。希望能让他们在本节课上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通过多表扬,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篇2:1到4的乘法口诀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教学,乘法的意义是关键。只有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乘法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解。

教学时,不光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算,更要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采用改写算式(加法改乘法、乘法改加法)、看图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却毫无所知,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时较难控制。教学时,我把教师讲解的重点放在乘法的意义,编制口诀的方法,记忆方法的引导上。把口诀的记忆放手让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同桌、小组成员记熟口诀。

篇3:1到4的乘法口诀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的一切教学方式和内容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不能再一味以填鸭式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周边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把课堂教学引入既轻松又有探索氛围的环境中, 让学生有兴趣、有欲望解决接下来要探索的问题。

在教学4以内的乘法口诀时, 先教学生念了一首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运用儿歌, 让学生尝试着想一想当蛤蟆的只数往上增长的时候, 它的嘴、眼睛和腿的只数的相应变化情况。 儿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其探索其中数学奥秘的积极性。 这样的导入方式与长驱直入的授课方式相比, 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

2.引导探索 ———提供思考问题方向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提出问题之后, 要给学生搭建“支架”, 即教师要为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方向, 还要为学生提供探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 学生能够运用支架尝试解决问题。

在出示了《数蛤蟆》歌之后, 让学生观察儿歌中的数字, 尝试找出其中的奥秘。 学生一般都是一句一句找关系, 与学习乘法口诀不符, 所以要适时进行引导, 先让学生观察蛤蟆的只数和嘴的只数的数据, 并进行列表。 通过列表和引导, 学生能够很容易找出其中的关系, 尝试说出求算嘴的只数的方法, 知道几只蛤蟆的嘴的只数可以用几个1来解决。 教师再进行小结, 让学生明确是因为1只蛤蟆只有1张嘴, 也就是每只蛤蟆有1张嘴, 所以2只蛤蟆的嘴的只数就是2个1, 所以是2只嘴。 接着再问:如果是有3只蛤蟆时, 有几张嘴呢? 学生能够明确3只蛤蟆就有3只嘴。 从而再揭示, 有几只蛤蟆就有几张嘴。

在此实例中, 列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将学生从很多烦乱的数字中解救了出来, 使蛤蟆的只数与嘴的张数对应起来。 也就是说, 列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架, 通过列表的方法, 让学生更容易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 从而能较独立地揭示出蛤蟆的只数与嘴的张数的对应关系, 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独立探究 ———找到内化学习方法

在一起探索了蛤蟆的只数与其嘴的张数的关系之后, 学生对探索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时教师就要适时放手, 相信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探索较复杂的问题。 而且为了节约时间,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 选择自己的方法, 独立进行探索, 为学生内化学习方法提供机会。

接下来, 我让学生独立进行蛤蟆的只数和眼睛的只数及蛤蟆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探索。 学生在学会了列表法之后, 能够较快填出表中的数据, 再观察数据之间的联系, 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的求法, 让学生能够明确因为1只蛤蟆有2只眼睛, 也就是每只蛤蟆有2只眼睛, 2只蛤蟆的眼睛只数就是2个2, 所以是4只眼睛;同样的每只蛤蟆有4条腿, 所以2只蛤蟆就有2个4, 所以是8条腿。 刚开始多数学生会用加法进行计算, 得出结果, 这节课毕竟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课, 这样的结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出示2只蛤蟆的眼睛只数就是2个2时, 其实也说明了乘法的意义, 2×2是2个2相加的意思。这样的呈现既运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 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乘法算式的意义。

4.协作学习 ———共同提升知识水平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 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果, 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 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 让学生之间形成一条无形的知识传送链, 接受较快的孩子帮助接受较慢的孩子进行理解, 提高整体认知水平。

在探索了2只蛤蟆的眼睛、 腿和嘴与只数之间的联系之后, 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尝试求出3只, 4只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个数。 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能通过数和加法计算较快解决问题。 然后再运用各数据, 继续内化乘法算式的意义, 进一步了解乘法和加法算式的联系。 通过编写出接下来的儿歌,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与导入相呼应。

在了解了2和4的乘法算式的数据关系之后, 编写出2和4的乘法口诀。 然后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之间继续相互合作, 了解3的乘法算式的数据之间的联系, 再尝试编写出3的乘法口诀, 进行全班交流。

5.效果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

在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一个自评表, 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说说自己得到这个分数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 在他评部分, 我着重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 说说谁在这节课中表现得非常棒, 为什么? 孩子的眼光是公正的, 有时候孩子更期待在自己的同学心中有好印象, 所以我们要时常有意识地让他们说出自己对其他学生好的看法。 最后教师对全班整体给予表扬, 同时也突出对个体的表扬,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

“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更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谋而合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这样的教学形态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探索知识的活力, 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生动。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包括“创设情境→引导探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作者以《4以内乘法口诀》为例, 谈谈支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丰润。

篇4:关于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我选择课题后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翻阅教辅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教师对“乘法口诀”的教学思路大多都是“创设情境——看图列式——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这样的教学思路与流程,虽然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掌握和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却又想不出来,心里很迷茫。于是我写了个初稿后进行试教,整节课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问到哪儿都能给出标准的答案,仿佛演练过一样。

教参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这样描述的: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并熟记口诀。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出口诀了,教学重点还要确立为编制口诀吗?我思考后豁然开朗:“问题的症结出现在研究方向上,试教偏重研究教材,忽略了研究学生。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口诀,那么在教学中就不再让学生自主地去编写口诀,而是把关注点引到对口诀本身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及特征发现上,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于是我改进教案,进行第二次试教。

教学片断: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试着自己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并解释验证自己的口诀”,课始学生展示预习作业)

生1:我是画图(略)编口诀的。

师:这样画图,能形象直观地看出口诀的意思。那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心得?

生1:画图时,发现数大时有点麻烦,所以我就画竖线来表示,这样能快一点。

生2:画图太麻烦了,我是用加法计算(如右图)的,几个7就几个7相加!

生3我是根据上一个结果再加7,这样计算更加方便、简单,所以下面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多7。

师:如果忘了五七是多少,怎么办?

生3:用四七二十八再加7,即28+7=35。

生4:

……

反思与总结: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不由自主地习惯于对知识本身的思考,而对学生的学习基础、现状、会怎样学等方面则较少思考。

1.改变备课习惯,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许多学生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后,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试编7的乘法口诀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解释、验证自己编写的口诀,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思路与方法,为学习7的乘法口诀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乘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学生经历每次加7的过程,既感知了這些得数的特点,为自己编乘法口诀做了充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目标。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如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自己画图列式研究口诀的含义、集体共享研究结果等,从而使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味是那样的浓郁,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总之,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5:1到4的乘法口诀

达成目标:1、通过练习题进一步熟悉1~6的乘法口诀。

2、会用1~6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培样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1~6的乘法口诀的灵活运用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快速说出结果:

4×2=         3×3=        6×5=       5×2=

6×6=         4×6=        5×5=       4×3=

5×4+9=            3×5-8=           4×4+2=

二、我会说口诀

二三(      )    三四(      )    一六(       )

二五(      )    五五(      )    一四(       )

三、我会画

1、画3排    ,每排6个。

一共有几个?列式为:

2、画两排○,第一排3个,第二排6个。

一共有几个?列式为:

四、我是小法官。

1、3×5=5×5×5×5                 (      )

2、在乘法里程得的结果叫做积。      (      )

3、5个6相加,列式为:5+6=11。    (      )

4、两个成数都是4,列算式是2×4=8  (      )

五、我会解决

1、爷爷养了4笼鸽子,每笼6只。他一共养了多少只鸽子?

2、牛牛家有4头大牛和两头小牛,一头大牛一天喝3桶水,一头小牛一天喝1桶水。牛牛家的牛一天要喝多少桶水?

六、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习题设计:

1、 汉字“石”的笔画是五画。

(1) 汉字“磊”的笔画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2) “石磊”的笔画一共是几画?你是怎么知道的?

2、王刚买回来两种不同的写字本,一种有2本,一种有5本。还买来2种不同的练习本,每种6本。

篇6:《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一)第一阶段学习的末尾部分,前面先后已经完成了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由来。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课中预学单的引导,通过自主探究,得出4的乘法口诀,再进行汇报,在思想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更深一步地学习本节课知识。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结果还是可观的,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就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也可能是因为学生之前的学习比较扎实,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够自主得出4的乘法口诀。但是从上课的感觉看,本节课上得实属艰难,为此,我经过了深刻的反思。

1、探究和汇报花费太多时间,直接导致本课时练习环节未教学完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然后交流反馈是有难度的,这是第一次在本班级展开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抱着试一试水多深的心态。探究环节,将所由4的口诀全部完成,学生需要7分钟左右的时间,耗时较长。汇报环节,学生由于第一次遇到这样提问质疑同伴的学习方式,都一时无语,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提问,教师示范提问后,学生才试着小心翼翼的开始发问,但问题都如教师示范一般,无甚大变化,到后来才慢慢体会到,提问类型也有所变化,如生:口诀为什么都要用汉字书写呢?从此,学生思维慢慢被打开!这一段路程是艰难的,耗时也是巨大的。但耗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平均用力了:4的乘法口诀由四位同学一一汇报,然后学生提问。在这过程中无疑进行的是同一种模式,做的是重复的工作。这里可以设计成着重让学生探究一条4的乘法口诀,比如说:三四十二,再突破一下:四四十六(区分两个四),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到一条口诀上,深入的探究,这样既节省了探究的时间,又能使得交流得更加精简。然后在此基础上顺势得出其它关于4的乘法口诀。

2、课堂内容不够丰富,缺少生活素材。这节课把学生都圈在了课堂里面,不管是身体还是思想,如果能够让学生跳出课堂,从生活中找到乘法口诀的原型,那么整堂课将更加的丰富饱满。比如说:二四得八,还能够表示生活中的谁呢?以此打开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原型中找到“两组,每组4个”的数学模型。

3、练习的设计缺少梯度。在画一画中,把每组画得很开的同学,和把每组以矩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学,后者的思维发展程度更上!据此,在练习设计上应先给出一下就能看出口诀的素材,再给出不能马上看出来的,最后附上拓展练习。从课后练习可以看出,本课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够看图编题目然后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7: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

师:1×4=4或4×1=4,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呢?(生:一个4就是4,所以1×4=4)(师出示2个点子图)

师:2个4的乘法算式怎样写呢?师:谁能上黑板写一下2个4的乘法算式呢?

师:2×4=8,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呢?(3个4、4个4的乘法算式也让学生写。)

师:刚才同学们在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时都是用加法来算的,我们能否利用乘法口诀让乘法算式变得更简单呢?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这些式子编一下4的乘法口诀。三.巩固口诀 1.对口诀

师:观察这四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篇8:“6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1. 学习起点描述

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五句已经学过, 再加一句也基本会背 (全班52人, 42人能准确背, 5人有错误) , 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已经比较熟悉.

2. 教学设计规划

笔者认为在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上, 我们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可以在教高的层次着手开展教学, 为此, 我们在“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突出了两点:

(1) 设计比一比、议一议———以旧带新;

(2) 设计比一比、画一画———化新为旧.

3. 两环节课堂教学实录

环节一:比一比、议一议———以旧带新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 现在你想挑战一下, 自己编一编6的乘法口诀吗?

(1) 生独立编写.

(2) 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编口诀的?为什么这样想?

(3) 指名反馈, 整理口诀. (课件出示6的乘法口诀)

(4) 议一议:从这6句口诀中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记住它们?

生1:有五句口诀已经学过了, 只要背熟最后一句六六三十六就可以了.

生2:我发现这六句口诀是有规律的, 后一句都比前一句多6.

环节二:比一比、画一画———化新为旧

(1) 剪剪算算 (方格图教具)

a.独立思考.

b.反馈: (以图C为例)

生1:我是把上面的两个方格剪下, 分别放在中间一行的左右两边, 就是2个6, 所以有12个方格.

生2:我是把底下一行边上的两个方格剪下, 分别放在最上面一行的左右两边, 就是4个3, 说明有12个方格.

生3:我的想法不一样, 我是从中间把方格图剪开, 然后把右边一部分方格倒过来放在左边的顶上, 就是3个4, 也就是12个方格.

(2) 拓展应用

画图表示4×6的含义.

生1:我画了4辆坦克, 每辆坦克6个轮子.

生2:我画了4个小朋友, 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着6个气球.

生3:我画了6棵树, 每棵树上画了4个红苹果.

……

师:你能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吗?一名同学提问题, 请其余的同学解答.

生1:图上有4辆坦克, 每辆坦克有6个轮子, 一共有几个轮子?

生2:节日到了, 丁丁、东东、小红和小明每人手里拿着6个气球, 去教室装扮学习园地, 他们一共拿了几个气球?

师:这幅坦克图, 老师再改一改,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把其中的一辆坦克的轮子涂上颜色)

生1:一辆绿色的坦克有几个轮子?

生2:三辆灰色的坦克有几个轮子?

生3:我发现绿色的坦克轮子数少, 只有一个6, 灰色坦克的轮子数多, 有3个6.

生4:我知道了, 灰色坦克的轮子数是绿色坦克轮子数的3倍.

师:你们也把自己的图画变一变, 互相讨论一下,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 交流、内化.

二、教学后的思考

本课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得愉快、轻松, 教师教得主动, 学习效果非常好, 为此, 我们感到非常有必要对这节课进行思考.经过大家的讨论, 我们认为本课之所以取了成功, 取决于对学生的把握、教材的理解, 现阐述如下:

1. 比比、说说, 化新为旧是高招

学习离不开旧知识, 而比较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6的乘法口诀”教学一开始, 我们就直接让学生尝试编写6的乘法口诀, 虽然要求好像比较高, 但是学生利用前面2~5乘法口诀编写的经验, 完全体会到口诀的外在形式 (三个数字组成等) 和内在的内容 (表示几个6的和是几) .因此, 学生利用已有体验的积累, 完成了6的口诀的编写.《小学教学简论》中也提出:“当所要教的新知识有旧知识可以用来进行迁移时, 则不需要用学具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我们要说, 当所要教的新知识, 已有一定的体验和累积时,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

事实上, 在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新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过程, 就是学生主动性充分体现的过程, 就是学生积极搜索、链接、抛锚的心理过程, 就是学生自我不断丰富内心体验的过程, 因此学生会不自觉地说道:“有五句口诀已经学过了, 只要背熟最后一句六六三十六就可以了.”如此这般, 学生不仅学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学习, 这才是教学的高要求.

2. 比比、画画, 概念具体化是绝招

大家知道概念的获得并不取决于学生是否会背诵概念, 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将概念具体化, 能否借助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应用, 直至构造.在本课教学中精心安排了具有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发展性的练习:

(1) 剪剪算算.

(2) 用图画表示4×6的意义.

在剪剪算算的教学中, 学生能够将一眼看后不是“几个6”的图, 通过移动, 将它转化为标准的“几个6”的学习材料, 可谓高;在用图画表示4×6的意义中, 有名学生很快画了四辆坦克, 每辆坦克上画了六个轮子.另外最重要的是剪剪算算与用图画表示4×6的意义是教学安排中的两个环节, 它们是一个整体, 前者为后者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后者为前者的学习作出了“内心”的表白, 即学习效果的自然流露.

3. 想想、说说, 语言内化是妙招

心理学认为, 用简明的词语来表述复杂的事物或记载分析的成果, 有助于简缩思维过程和不断的抽象、概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也是思维的提升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重要的环节对低年级小朋友而言只由教师或某一同学说一次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学生间有差异, 或没有听见、或没有完全领会的现象肯定存在.上述片段, 当“6的乘法口诀”理解的方法得出后,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比、画画向语言的内化迁移, 从而加深了“6的乘法口诀”的体验, 巩固了口诀的本质, 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 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本质抽象的能力.

当然, 在解释4×6的意义中, 乘法意义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的同时, 还涉及乘除和倍等不同的概念, 可见, 学生在画画这个动手、动脑的趣味性活动中, 深刻地体验到了知识间的联系, 在新知识被同化和吸收的同时, 也创造了“新的知识”, 学生成为了自我构建知识的主体.

奥苏泊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写道:“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让学生带着对旧知识的体验进入课堂, 带动新旧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让学生带着新知自我对照现实, 主动转化, 掌握“活的概念”, 让学生有足够体验, 这样精彩课堂就离我们不远了, 因为我们掌握了精彩课堂的金钥匙———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9:《5的乘法口诀》教学思考

学生对学习5的乘法口诀困难不大,我把重点放在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让学生体验口诀的来源及意义。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难点则是放在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在教学中采取用独立完成的形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编余下的口诀。在这整个环节中,我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而不是由我传授给他们。目的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让学生来展现自己的本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虽然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还是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记忆口诀和巩固口诀这两个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让学生谈发现,接着说明口诀是根据算式编写的,所以口诀也具有这些规律,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快速地记住口诀,最后指名背口诀,并说说小窍门。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等,还运用开火车、对口令等形式来巩固口诀。各环节的设计有梯度,学生记忆效果比较好。

为了使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有更好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注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氛围,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我作为一个引导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明确、具体;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问题情境创设上,注意增加学生的原动力;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注意自身的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2、3、4的乘法口诀》教案

(1)课件出示一副乒乓球拍:一副乒乓球拍有几个?(2个)有几个2相加?(1个2)(课件演示渐变成点子图)1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12=2 21=2)你会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二得二)

(2)出示两副乒乓球拍:两副乒乓球拍有多少个?(4个)几个2相加?(2个2)(渐变成点子图)2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2=4 )你会编口诀吗?(板书:二二得四)

(3)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读一读,背一背)

篇11:1到4的乘法口诀

一、注重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

乘法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上课一开始让学生人人动笔,每次加4,亲自加一加。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每加4的过程,感知这些得数的特点,初步了解得数之间的规律,为接下来学习乘法口诀的含义做了充分准备,也为后面探索4的乘法口诀规律作了必要铺垫。

二、注重乘法口诀的内在规律

有了课始的铺垫准备,通过小熊请客的故事,数,摆,再数,列乘法算式、编制4的乘法口诀等活动,使学生口、手、眼、脑、多种器官参与,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学生发现,个位的数越小,十位的数就越大;有的学生发现,乘积每次多;有的学生发现,每句乘法口诀都可以交换…

三、注重乘法口诀的记忆

乘法口诀是思维的浓缩,是简化的语言。熟练记忆口诀有利于学生进行乘除法计算。在学生编制口诀、探寻规律以后,应该让学生专门进行有意义的记忆。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有层次的记忆方式:边读边记、师生对口令记、从小到大记、从大到小记,开火车记等等。在记忆口诀的同时,我提问“如果四九多少不记得了,该怎么推想呢?”先让学生用连加法算、运用四的乘法的特殊规律进行推想。然后又通过介绍手指记忆法,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学习资源,人人动手,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记忆4的乘法口诀,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介绍这一独特方法时,教者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定格介绍、模仿尝试、互相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对这种原本比较抽象的记忆方法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教师还相机提出让学生回家备给家长看。可以想象,学生对4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自然延伸到课外,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注重乘法口诀的应用

篇12: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没有感到困难,然后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来记背乘法口诀,教师和学生一起边拍手边背乘法口诀,孩子们都非常快乐,我也非常高兴,而且我会不断变换拍手的节奏,这样孩子们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和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有时候我会读口诀的前半句,孩子们对口诀的后半句,或者是男生读口诀的前半句,女生读口诀的后半句,或一二组读口诀的前半句,女生读口诀的后半句,老师用手势进行指挥,教室里犹如进行二声部的大合唱。

或者是进行小组接龙,让每个孩子一人说一句口诀,对于说的比较慢的孩子教师进行特别的关注。形势不断变换,使孩子们的在背诵口诀的过程中没有感到枯燥乏味。在后面的计算中学生有的不能很熟练的应用口诀来进行计算,特别是像()×5=15这样类型的题有更多的学生感到困难,从而使我体会到需要更加熟练口诀的背诵,还要使学生建立很快的反应机制,只要看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立刻想到用哪句乘法口诀。

篇13:《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虽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 却是这场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数学专题学习网站, 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专题学习资源, 也可以提供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工具。因此, 根据教学需要, 我们设计制作了《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 并利用它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

本教学设计内容源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至53页的内容。学习任务包括:完成准备知识的铺垫, 自主尝试、协作交流编出口诀, 找规律记口诀, 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探索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与口诀相关的内容、课外知识。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1)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 熟记5的乘法口诀, 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 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 在动手摆实物图形和观察直观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归纳出“5的乘法口诀”,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在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中, 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学习; (2) 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3) 养成勤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发现问题, 敢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 理解口诀含义。难点:找规律, 记口诀。

教学流程

1.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的“准备知识”里, 为学生提供了巩固5的数数和计算的生活问题情境和游戏:填钟游戏、小熊过桥、买门票 (如图1) , 让学生尽情地进行游戏练习, 网站会及时生动地对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引出问题

练习后,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活中用到5的计算真的不少呀。”“买东西, 我们可以用加法计算, 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我觉得乘法计算简便些。”

师:“对, 用乘法简便些。前几天, 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 可在算乘法的时候用加法来想, 是不是太麻烦了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静下来思考着,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口诀”。

师:“对, 乘法口诀是我们计算乘法的法宝, 只要记住乘法口诀我们就会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了, 想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吗?电脑会帮助大家编出乘法口诀。”

3.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尝试编乘法口诀

接下来, 学生应用专题网站“重点难点”一栏中提供的虚拟情景, 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自主探究, 尝试编乘法口诀。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解决问题。如图2所示, 专题网站中虚拟了用5根小棒摆出不同图形的情境, 向学生提供了3种摆出的图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入。

根据网页上小棒图 (如图3) 的显示, 编出5的乘法口诀, 遇到困难的可以点击界面上的“帮助”得到提示信息。

经过实践, 大部分学生都能成功地编出口诀。少部分不能成功编出口诀的学生, 能够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只要编出的口诀正确了, 电脑随即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听到“对了, 你真聪明”以及鼓励的掌声, 兴奋极了, 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更强了。

4.小组合作, 查找规律;教师引导、记忆口诀

只要编对图3中提示的5的乘法口诀, 伴随着热烈的背景掌声, 网站自动链接到“找规律, 记口诀”一栏的页面 (如图4) , 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发现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界面上的“查看‘帮助’”一栏能给学生一些启发。最后, 学生们汇报各组编口诀、记口诀的情况。有的说:“每句口诀之间都相差5”, 又有的说:“五句口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还有的说:“‘一五得五’是表示1个五相加得5, ‘二五得五’就表示2个五相加得10……”就这样, 学生把编口诀的心得说出来, 然后, 教师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背、齐背、对口令、拍手游戏等形式进一步记忆口诀。

5.练习测试, 巩固口诀

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中的“练习测试”页面, 进行自主游戏化学习并自我测试。实践显示, 学生在这个环节非常积极主动, 学习兴趣很高。在网站的“练习测试”一栏的游戏乐园中, 设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游戏 (如图5) 。初级有“对口令”、“转盘游戏”, 中级有“超级水果店”、“唤醒满满”、“可乐加工厂”, 高级有“e时代学堂”游戏。

这些游戏难易程度不同, 趣味性浓, 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如:初级游戏的“对口令”, 网络课件虚拟了麦当劳里选购食物的柜员机, 只要选择喜欢的食物, 再把口诀补充完整, 食物就可以成功地放进购物袋了;游戏资源的来源也不同, 如高级游戏链接了“e时代学堂”网站里二年级程度的数学游戏, 供学生选择, 进行练习。在“练习测试”的页面中, 学生从图片库中了解“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在“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图中, 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问题。学生最后独立完成了测试 (一) , 点击“我要查看结果”就能知道得到的红花数, 就是答对的题目数, 还可以查看答案, 反思自己错题的原因。

6.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

课堂学习结束以后,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学习资源”栏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资源”一栏中点击“应用例谈”、“课外阅读”, 并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所需信息, 同时, 也可以使用网站提供的实验工具拓展探究学习的内容。

7.交流讨论, 共同进步

学生把学习的疑惑和体会, 在网站的论坛中展开讨论和交流, 把自己的收获记录在“成长小脚印” (图6) 中, 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如:“今天, 我要写关于5的乘法日记。我想了想, 每人有2只手, 1只手有5个指头, 双手10个指头。2×5=10。”“我家有4人, 每人吃5个香蕉, 请问一共吃多少个香蕉?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答:一共吃了20个香蕉。”“我学了5的乘法口诀, 在生活里面有许多问题。我有5张5元钱, 一共有多少元?5×5=25 (元) 。”

课后, 学生完成“考考你”栏目的思考题“脑筋蹦极”, 利用乘法口诀训练游戏软件, 加强练习, 还可以用相关的小知识和图片制作成数学电子报, 写数学小日记, 上传到网上跟伙伴交流。

教学实施效果

篇14:1到4的乘法口诀

这节课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如果课后学生能掌握编口诀的方法,那对后续的许多口诀学习,师生都能做到“一劳永逸”,否则就将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之中,学生知口诀而不知应用,既达不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又将在乏味的背诵中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难点,我在整节课的施教中,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乐学”一指导思想,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避免了乘法口诀课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

在课的开始,课堂上,我注重提高和增添学习兴趣,新授2、3、4的前两句乘法口诀,以乒乓球拍为例,从实物出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并讲解怎样编口诀。后3句口诀的编写,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事实上学生有了前面一系列活动的积累,老师只要在关键处加以点拨,他们个个都能享受到自编口诀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对口诀总结后,我马上出示了一组判断题,将各种错误口诀加以指正,使学生在口诀应用之前就将各种常见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力很难保持,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还需不断的增添兴趣,特别是在应用练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可能因为数学习题的呆板而停顿。为此我运用了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对口令、生活中的数等,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层层递进,又很生活化,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了口诀,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新课展开阶段,忽略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只是简单的用例题中的乒乓球拍去写乘法算式,结果学生在自编口诀阶段,对给出的更抽象的“点子图”,根本就没有兴趣去摆一摆,分发给学生的点子图也就成为了摆设。如果课前能设计摆小棒的活动,拼出小棒组成的简易图形,,这样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刻,背口诀的遗忘率就会更低。实践出真知,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应注重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只有让学生动手动脑,才能活跃他们的思维,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应时时警醒之处。

学生在识、记、背口诀的时候,经常在读乘法算式时用乘法口诀去表达,说明对这两个知识点区别不到位,根源在于教学中没有复习一下新知识发生的背景。如果编口诀前能回顾一下乘法的意义,强调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学生这一类的错误就能得到控制。因此在后续编制口诀时,还需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篇15:1到4的乘法口诀

本节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4乘法口诀的,初步记住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班班通

教学过程一、一、复习旧知

对口令

一五()()

()()得六

二二()()

三五()()

()()得二

二五()()

学生模仿,同桌同学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2口算

二、教学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

×4=4

4×1=4

2×4=84×2=83×4=124×3=12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

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2做练习十一中的——8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教学反思

上一篇:幼儿园元旦儿童节活动计划及串词稿下一篇: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