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2024-07-02

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解方程的内容主要是在五年级就学过的,但六年级上期仍然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说明了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具体的解方程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反馈,总的说来,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出了12个题,全对的占少数,一般要错四个左右。下来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了几个主要错误: 马虎。体现在抄题抄错,全班64人有6个抄错了题。2 较复杂点的解方程,思路混乱,不知道把哪一部分看作“整体”。3 过于依赖计算器,对于除不尽的笔算出错。4错得最多的是减数和除数中含有未知数的情况。

针对以上几个错误,我认真做了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 课前过于高估学生,没有系统的复习相关内容。现在这个班是上个五年级两个班重新分的班,下来我问了前面教过的数学老师,两个老师教的方法不一样。作业量不够。

所以,在后期的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 1 系统复习了相关知识。2 多作例题讲解,由易入难。有针对性的出题,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大量的练习。4 搞了一个“我是一个小老师”的活动,全对的同学给其他同学当老师,一个对一个的教。要求每个同学都独立的出一个解方程的题,然后请一个同学完成并作评价。

经过锻炼,现在对解方程这个这知识点,同学们兴趣和完成率大有提高。

篇2: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应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x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另外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的解法,在练习时,如:练一练第1 小题,学生中很多人列出了这样的方程:36-x=2.5,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时,学生的思维那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希望有人能解释!如果需要向学生讲解,那该怎么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而且类似的问题在其后的练习中不断的出现,困惑中!!

篇3: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2011年12月27日下午,衢州市市属三所高中衢州一中、衢州二中和衢州高级中学高三数学集体备课活动在衢州二中举行.具体安排是先听课,再评课,然后是各学校代表围绕集体备课的主题(高三数学复习课中的反思与提炼)介绍高三数学复习的经验.

笔者听的是高三文科班杨建宏老师的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节复习课,发现应用人教社中数室主任章建跃博士的“注重通性通法才是好数学教学”一文来反思与提炼,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文中提到,在“通性通法”中,“通性”就是概念所反映的数学基本性质(已知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通法”就是概念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解方程组的方法).

以下一组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尽管每个题目都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也都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技巧,但是,所有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其核心的解题方法就是解方程组的方法(多个方程相加或多个方程相乘的方法),这才是这一类题目的“通性通法”.

例1已知{an}中,a1=1,an=2an-1+1(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析n-1个方程相加的方法.

以上n-1个方程相加, 得到

化简得

例2数列{an}中,满足a1=1,an+1=2nan,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析n-1个方程相乘的方法.

以下题目都可以用解方程组的方法, 这才是“通性通法”.

题目1数列{an}中, a1=2, an+1=an+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n-1个方程相加的方法, 答案:an=3n-1)

题目2数列{an}中, a1=1, an+1=2an,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n-1个方程相加的方法, n-1个方程相乘的方法, 答案:an=2n-1)

题目3数列{an}中, a1=1, an+1=an-n,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n-1个方程相加的方法, 答案

题目4已知数列{an}中, a1=1, an+1=3an+2n+1,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题目6数列{an}中, 满足a1=3, an+1=3nan,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n-1个方程相乘的方法, 答案

题目7已知数列{an}中, a1=10, an+1=a2n,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n-1个方程相加的方法, n-1个方程相乘的方法, 答案:an=102n)

题目8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

(n-1个方程相加的方法, 答案

解题教学,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通性通法.以上这组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 其通性通法就是解方程组的方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好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什么是好数学教学[J].中小学数学 (中学版) , 2011, (7-8) .

[2]章建跃.怎样使高考复习成为好数学教学[J].中小学数学 (中学版) , 2011, (9) .

[3]章建跃.以课本为本才是好数学教学[J].中小学数学 (中学版) , 2011, (10) .

[4]章建跃.注重通性通法才是好数学教学[J].中小学数学 (中学版) , 2011, (11) .

篇4: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篇5: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本课程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探索如何确定邮费,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使学生熟悉,理解和巩固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能力,感应,推理能力,使学生感觉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知识。但由于该地区条件有限,在调查收集信息时这块学生不能完成,所以我想在帮助他们之前收集一些相关信息。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沟通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国家确定每封信的信件,以确定国家的要素,确定外资的要素,探索合理的邮费支付,使学生在前级我收集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思考和比较,使学生逐渐了解邮票类型的作用等知识,培养不能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类比关联,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有效智力活动,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勇气和老师,足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方法探索过程。理解 虽然会议远离了很多很多票,但是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是,也是从注入,合理等方面考虑的。帮助学生有序思考,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篇6: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 “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在备课时,面对教材给定的三个情境,我觉得有些偏多,使前半节课的教学没有具体的知识点,而且容易冲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认为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还要再开发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教学内容,于是我把教材的第一个情境删剪掉了,放在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在掌握了比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及比值以后,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的原因,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处理得当,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2、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就连班中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融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讲到除法与比的关系时,我觉得语言有些繁琐,不够精炼。

2、在学生叙述除法、分数和比的关系后,我应该出示一下字母表达式,从而总结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这一小知识点。由于书中没有出示这一环节,在备课时候虽然作了准备,但是由于人多,还是有些紧张,就把这一个环节丢掉了。

3、在做情景1的练习时,我只挖到学生的一种答案,即长与宽的比(或者宽与长的比),而没有深挖两个长方形之间由于长宽的比值相等,所以两张照片就比较像。而且在这部分板书完长、宽的比以后,宽与长德比可以直接让学生说,由于也加了板书,造成时间的浪费,把后面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比的时间挤得有些短。我觉得今后备课还应该更精一些,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篇7:八年级数学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三为主,五环节”的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数学落实训练为主线。

2、题目的设计与处理

以问题串的形式抛出问题,从易到难,分解了难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及解决了问题又实现了对新知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注重方法点拨,策略知道,规律型的东西的总结。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采用独立思考,以互助合作,讲台展示,屏幕讲解,等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4、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语言到位。

5、学生亮点

整堂课,学生的表现非常优秀,在一位女生讲解问题二的之前,我还担心她说不清,但是却把每个空都用等量关系先表达出来,然后又用分式或整式的形式填写,做到了“空空有等量,步步有依据”,她的回答太精彩了,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所以我们一定要放开手,不要吝啬自己的“三尺讲台,让这块宝地变成学生的地盘。

师生关系:通过这节课,发现和学生的关系更亲近了,在课上老师和学生就像朋友,教师要走到学生中,聆听她们想法,并参与其中。征求她们的意见。

6、应急处理恰当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超出了课前设想,在处理“捐款问题”中,很多同学都直接站起来要回答问题,因为这节课,他们表现的太优秀了,于是我征求其中一位同学的意见,问他可不可把这样的机会让他其他同学,他欣然的答应了,而且是让给了我们班最羞涩的一位男生,这时候我看着他怯生生的看我的眼神,我面带微笑说“李斐同学是比较羞涩的,但他学习认真刻苦,请同学们给他加油”这时候,教师想起了一片掌声,当他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将问题讲完的时候,我顺势说“他说的好吗”同学们都说好,于是又是一片掌声。当他回到座位要坐下的时候,我及时问了一句“有信心了吗”这次他的声音很响亮“有了”这样我和我的学生就完成了一次对性格胆怯的学生的信心教育,同时这样的处理方式又培养了同学们谦虚,谦让,团结互助的精神。

7、不足

篇8:数学教案-方程和它的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含义. 2.让学生学会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2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例3方程的解的检验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概念中语言的准确美与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尝试指导为主、练习巩固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检验方程的解,并能根据求某数的简单条件,列出某数为未知数的一元方程(仅限于一次,二次). 2.难点:列关于某数的简单方程. 3.疑点:关于方程解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得出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题,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我们知道了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出示投影1)或电脑显示如下 1.如果,那么,为什么?(根据什么等式性质)2.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3.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4.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师:同学们对这组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条理清楚.说明我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的劲头很足,望同学们发扬.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题中等式: ; ; ; . 这些等式中,象-3,6,2,-1,3,-7,5,8这些数都是已知的,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已知数. 再观察式中的 也表示一个数,不难发现它相当于一个问号“?”,在研究它之前是未知的,像这样的数叫做未知数,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式,因此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把 这个结果代入方程 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当学生能够回答出 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一结果后,引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2)再观察 到 的变形过程 a 被减数等于差加上减数. 得,即 . 再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即 .(说明是小学解法)e 两边都加上7,得,, 即 . 两僆都除以5,得,. 提出问题:上面两种变形最终我们求出了什么?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提问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上面过程实质上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 师:求得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如:求得方程 的解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叫解方程 .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方程? 学活动: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回答,回答结果:(1)含有未知数,(2)等式.(出示投影2)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 ;② ;③ ;④ . 【教法说明】例1教学应注意,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的系数是1,可以省写.这个1,也是已知数,已知数包括它的符号.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 ;② ;③ ;④ . 【教法说明】这组可采用分组抢答形式,用竞赛加分的办法完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成四组,班长记分,教师主持. 师提出问题:如果设某数为,请大家把下面的句子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看谁做得快.(出示投影4)(1)某数的 与1的和是2;(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3)某数与8的差的 等于0.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动脑分析得出方程,由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1);(4);(3). 【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掌握,③小题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必要时加上括号.另外有时得出方程可有形式上的区别. 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例2中的方程:(出示投影5)例2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某数比它的 大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3)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4)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题目,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讨论,对比,分组说出所列方程中,形式不一样地方. 【教法说明】教师可布置学生自编两个题目,留给同桌同学列方程,找代表说一说题目和方程.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出示投影6)1.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它的未知数是什么? ① ; ② ; ③ ; ④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优胜组负责编一个这样的题目,点其他组任一同学解答,答对者给以掌声鼓励.(出示投影7)2.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① ;② ;③ ;④ . 【教法说明】这组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指定学生口述,征求全体同学意见.(出示投影8)3.请同学们选用适当的未知数,写一个方程使方程的解是下面的数:(1)1;(2)-2;(3)0;(4)2. 学生活动:分组编写,互相交换,观察所作方程的特征,互相交流经验、方法,增强协作意识. 【教法说明】这组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学生编题时要注意后进生的动态,多启发他们动脑筋,开发数学的逆向思维.

(五)归纳小结 师:本课内容与前两节内容的联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也就是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八、随堂练习1.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A. B. C. 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B.方程的解也是方程的根 C. 是方程 的解 D. 是方程 的解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1)某数的一半比这个数小2;(2)某数的绝对值比这个数的10%多10. 3.检验 是否是方程 的解.

九、布置作业 思考题:怎样检验某个数是某方程的解,讨论后每位同学交一份作业纸.

十、板书设计

篇9:关于六年级数学中的解方程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首先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等式,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一直接触等式,但是都是如何进行算式的具体运算上,得数只是作为运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而已。

教材利用天平写出等式,了解等式的.结构。再引导学生观察所写的等式,交流等式和方程的关系,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等式和方程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发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初步建立起关于等式和方程的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10: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3),讲授在营销问题中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问题,体现时代性,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前准备的内容了解一元二次应用题的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准备的两个关系式。设计三个列代数式的题为学习例题时降低难度。

二、本节课例题,是营销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时,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在讲完例题的`基础上,将更多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五、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比如我所设计练习题可用不同方法去求解,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六、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练习题1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在激励评价学生方面做胡还不够,例如学生在解决自主探究最后一个题目时,有同学利用第三种方法很巧妙,当时没有给予学生很好的激励及评价。

上一篇:雷锋班级创建申请书下一篇:不同国家港口的特殊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