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2024-05-28

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通用6篇)

篇1: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新优

(2014年3月12日)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全省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市“两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三级纪委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2014年的工作。刚才,子旭同志传达了全省会议的主要精神,我们印发了各级纪委全会精神的传达提纲,大家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2013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把握科学发展,2013年国资国企工作再创佳绩 2013年,全市国资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稳中有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态势良好。2013年,市国资委所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9.69亿元,同比增长20.9%;利润总额10.54亿元,同比增长57.5%;上缴税金70.95亿元,同比增长9.8%;企业资产总额达1,288.59亿元,同比增长13.4%;所有者权益总额317.03亿元,同比增长22.0%,其中国有权益105.54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年实现国有资本收益14,901万元,累计实现国有资本

— 1 — 收益140,670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态势良好。

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国资委在管好用好现有的50亿元工行信托基金的基础上,新增交通集团50亿元信托融资,有力支撑了重点项目建设,增加了国有资产总量。大亚湾区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提升了企业融资能力,支持企业发展。二是支持企业参与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参股中卡LPG制烯烃、莞惠城际轨道、市属国省道及高速公路、客运站场、金山河和青年河整治等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产业和优势领域集中,提高国有资产质量。仲恺高新区引进、参与信利项目投资,为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生动力。全市国有企业承担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拟建和在建项目进一步加快推进。

2.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了“三会一层”的运作,探索实施外派董事、监事,委派财务总监,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二是扎实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工作。进一步整合了市属国有水务、交通企业资源,促进水务、交通集团做大做强。惠阳区切实解决好遗留问题,加快推进企业改制工作。三是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多元化和劣势企业退市工作。妥善安置员工,化解企业内部矛盾,进一步优化了国有资产结构。截至2013年,经退市办批准实施退市312家,其中破产99家,关闭213家;已完成安置企业285家,共安置职工5,473人,总安置费用14,795.29万元。

大力实施转型升级。一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TCL、德— 2 — 赛等大企业集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TCL集团加快推进液晶产业链一体化整合,德赛集团进一步聚焦主业,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三是不断促进经营方式转型。市国资委所属各企业进一步健全了纪检监察、审计和稳定工作组织体系,完善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成本费用。

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一是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协助TCL集团实施定向增发,促进主营业务稳步增长。TCL集团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853.24亿元,净利润21.09亿元,上交税费62.54亿元,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德赛集团进一步整合资源,积极发展主业和拓展海外业务,为推进优质资产上市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提升重点企业经营发展能力。惠东县成立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市国资委所属各企业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扩大经营,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力改善了经济效益。控股公司推进惠州港荃湾港区主航道项目建设,为惠州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投资公司推进城轨项目融资工作,保证了城轨建设的资金需要;汽运集团拓展旅游客运等关联业务,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地位。三是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推进交通机械厂等 “三旧”改造项目,争取一批项目纳入“三旧”改造计划。

3.国资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经营业绩考核及薪酬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进一步完善了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薪酬总额管理机制,实现了企业负责人薪酬与经

— 3 — 营业绩挂钩,普通职工薪酬与企业效益挂钩,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了企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2013年市国资委实施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的比例达到85%,上缴利润2,940.42万元。

国有产权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强化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严格执行国家、省、市产权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产权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开选聘评估机构、专家评审、评估结果公示、产权登记等制度。二是强化对重点环节的监管,不断规范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重点监管环节的工作。全年市国资委完成国有产权评估备案21宗,评估增值285.95%。三是强化进场交易制度的落实。市国资委所属企业国有股权的转让,均在省级以上国资监管机构依法选择确认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产权转让进场交易率保持100%。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12宗,总成交价103,281.55万元,增值率5.50%,其中国有股权转让3宗,总成交价97,247.32万元,增值率4.36%。惠城区推进资产清查工作,为国有产权登记奠定了基础。博罗县规范做好产权登记及资产处置工作。龙门县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意见,规范了乡镇处置国有资产的审批流程。

财务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强化大额资金监管。完善企业大额资金使用内控制度,加强网上银行实时监管,确保资金依规安全使用。目前,市国资委所属23户重点企业207个主要银行账户均在监控范围。二是强化审计监督。开展企业内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在督促企业规范运作方面成效突出。全年市国资委完成河砂公司等10家企业原法人代表— 4 — 离任审计工作,完成电力集团等企业的内审工作。三是推进财务总监委派工作。开展派出财务总监考核,加强财务总监管理、督促其依规履职,全面贯彻《惠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管理规定》,不断总结经验,为全面铺开财务总监委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和谐稳定形势良好 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创新开展党建工作,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一是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年”活动,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二是开展“四查四看”活动,彻底查摆和整治领导班子“四风”问题。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效提升了企业领导人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企业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一是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开展大接访和大下访活动,完善网络问政,有力解决了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2013年,市国资委共接访560批次4,000多人次,收到并处理信访件60余封。二是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重点对建筑、燃气、运输等高风险行业企业开展督导工作,全年国资系统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坚持惩防并重,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效突出 2013年,国资系统及各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和市纪委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职,标本兼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市国资委纪工委在省国资委企业纪委书记联席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全年包括企业有30多篇信息在省《党风》、《国企清风》和市各报刊杂志刊登转载。

1.国企党风廉政建设明显加强

— 5 — 各企业能够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完善了反腐倡廉、廉洁从业守则等制度,并逐级签订了廉政责任书。德赛集团制定了《中高层管理人员职业操守承诺书》,投资控股公司、电力集团等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三位一体”监督机制的建设,提高了监督质量。

2.国资系统党风政风进一步改善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省纪委《关于开展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精神。市国资委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建章立制强化源头治理。各企业认真组织,层层发动,查摆问题,强化对存在的问题的落实整改。市国资委全年精简各类会议、活动6个。各企业加强了公车管理,公开车辆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交通集团加强了制度建设,引进了OA办公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国资系统“三公”经费明显下降。3.腐败源头预防工作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强化效能监察,着力对重大投资、重点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等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汽运集团对所属项目开展效能监察,汽车南站建设项目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惠东汽车站工程结算造价减少30%、节约了2,000多万元。中铁公司加强工程造价监督,有效降低了成本。组织开展 “三重一大”执行情况检查监察,确保企业重大决策规范、民主、科学。加强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入排查廉洁风险点。水务集团成立了风险防控工作机构,有效排除了廉洁风险。

— 6 — 4.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

认真抓好信访举报的调查处理和回复工作,做到了有问必答、有访必接、有案必查。加大对案件线索的调查取证工作力度,提高了案件查办质量。在市纪委的支持和各级企业的配合下,市国资委纪工委实事求是对来信来访进行调查核实,对反映不实的及时进行了澄清,对发现属实的依法依规进行查处,有效保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声誉。创源公司挪用侵吞国有资产的案件,市纪委立案16人,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5.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有新进展

广泛开展了党性党风教育和法纪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党性观念和廉洁从业意识。市国资委认真落实“八项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建设集团、中铁公司、自来水总公司切实加强“道德讲堂”建设,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提高了从业人员法纪政纪意识和道德观念。物业总站、泓源公司扎实开展廉洁教育进基层进班组进家庭等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比如,国有资本布局还不够合理,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不高,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业务不够突出,资本运作水平有待提升,产权多元化改革步伐较慢,整合重组的任务还很繁重,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同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企业权力运

— 7 — 行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个别企业对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到位,“四风”问题时有发生,公车管理仍有待完善,腐败案件多发易发的态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国企改革,创新监管方式,逐步加以解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一)突出改革主线,推动国资国企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4年是深化改革开局之年,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央、省委对全面深化改革都作了具体部署,市委、市政府制定了“1+6+1”深化改革系列文件,对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创新国资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国资委也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我们国资系统承担着重要而艰巨的改革任务。我们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统一思想、找准定位,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敢于担当、开拓进取,认真谋划并实施好国资国企改革,在201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全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深化国企改革,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一是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企业引进有实力的外资或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合资、合作、重组、兼并等方式,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型经济,提升企业整体实力。探索股权多元化经营模式,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支持经营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等技术入股,建立增量奖股、期股期权等激励机制,实现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二是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强战略引领,实施资产重— 8 — 组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基础性、公共性、平台型、资源性、引领性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企业改革重组,推进资产同质、经营同类、产业关联的国有资产开放性重组,整合市属国有企业资源,推动大型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扶持水务、交通集团向上市方向发展。促进传统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向实体产业转型,向资本化和电商化转型。继续支持TCL、德赛集团围绕主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利用国际资本和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规范董事会建设,探索推进外派董事、监事工作,强化外部监督,发挥财务总监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三项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企业人事、用工、分配自主权,建立市场化选聘、招聘和契约化管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增强企业治理透明度,完善厂务公开、党务公开,探索扩大包括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范围,广泛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2.改革监管机制,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过渡

转变监管方式,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更加突出出资人代表性质,更加突出国有资本运作,更加突出以出资人身份加强监管,更加突出企业自主经营权。

一是探索实施国有企业分类监管改革。对完全竞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升管理层次,赋予更多自主权限;对非完

— 9 — 全竞争行业的企业,总结推广交通、水务领域资产重组经验,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对具备融资平台性质的企业,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提高融资协调能力;对业务相对独立或难以改组的企业继续保留原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分类改革,未来市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将实现数量下降、质量上升、效益改善的目标。

二是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制改革。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试点国有企业授权经营租赁模式,盘活优质资产。建立国有资源出让共享机制,着重推动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租赁权进场交易,推动国有资产、资源引进投资者合作、合资进场交易,以及国有企业购买公共服务进场交易,让国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个市场主体。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不断拓展实施覆盖面,稳步提高收益上缴比例,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公益特性。

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实行监管、报备、奖惩清单管理,逐步向董事会下放投资决策、业绩考核及高管选聘等职权,向管理层下放生产经营、劳动用工等职权,提高企业经营自主权。完善监管配套机制建设,建立企业重大监管问题约谈、企业问题综合“会诊”机制,对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警告,强化督促整改。

3.完善保障机制,打造和谐的改革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治保障。扎实开展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活动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力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职工群众得到实惠,领导干部受到教育,企业改革发展上新的水平。

— 10 —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岗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打造作风硬、能力强的国资监管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是巩固稳定保障。强化责任落实,重点抓好企业改革引发问题和矛盾的化解工作,全力做好安全生产,确保企业稳定。

(二)服务改革大局,全力做好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2014年,国资系统改革任务繁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围绕改革发展大局,以实际的工作成效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具体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廉洁从业思想基础;严明党的各项纪律,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执纪监督,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1.认真贯彻“八项规定”,着力加强作风建设

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实施办法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对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彻底整治慵懒散奢。各级企业领导人员要牢固树立党纪法规意识,严格按照党章和廉洁从业规定要求自己。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要铁面执纪,坚决纠正和查处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

切实解决 “四风”突出问题。完善细化落实“八项规定”有关制度措施,督促落实《党政机关例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

— 11 — 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严格执行职务消费有关规定,坚决整治损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

2.着力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构建预防腐败工作机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宣传工作。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强化党风党纪、廉政法规、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开展企业新任领导人员廉政谈话、廉政法规学习和廉洁承诺等活动。

切实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抓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坚决追究失职渎职行为。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围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改制重组、资产评估、重大工程、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等重点环节开展效能监察。加大科技防腐、推进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企业党务公开、厂务公开,维护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3.着力加强惩治机制建设,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力度。突出办案重点,严肃查办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件,严肃查办贿赂、失职渎职、违反财经纪律、小金库、违反廉洁从业规定的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职工群众关注的腐败案件。

进一步提高依法依规惩治腐败的能力。对党员、领导人员身上的苗头性问题及时约谈函询,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加强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剖析工作,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和治本功能。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最大限度地营造支持改革、宽容失误、遏制腐败的营商环境。

4.着力加强责任落实,不断提升党风廉政工作实效

— 12 — 自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要把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和各部门的工作责任落实到党风廉政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承担党风廉政建设签字背书的责任。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完善保障责任落实的制度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报告、定期述职、约谈汇报等制度。落实“一案双报告”制度,下级纪委要完善与上级纪委有关工作制度(程序)相衔接的制度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进一步提高查办案力度。

5.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能力 打铁还要自身硬。加强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关键在于选好配强纪检监察工作队伍。通过强化作风建设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战斗力和整体素质。把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监督、执纪、审查全过程的监督,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国企纪检监察队伍。各级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要坚决落实监督责任,切实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突出主业,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工作规律,进一步明确有效监督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手段。

同志们,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开局之年。我市国有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肩负新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

— 13 —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以国资国企改革的新成果,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成效,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我市建设幸福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工作,分析面临的经济形势,安排部署2012年工作。刚才,志雄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4个市州国资委和6户省属监管企业进行了经验交流,我都赞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11年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2011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6万亿元,增长12.8%;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8122.76亿元,增长2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1.48亿元,增长27.9%;完成财政总收入2460.66亿元,增长31%,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2011年,也是我省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省国资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力以赴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增效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省国有企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保持生产经营稳定增长,促进了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省属监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资产总额达到3777亿元、净资产达到1262亿元,分别增长9.5%、16.1%;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63亿元、实现利润127.8亿元,分别增长35.3%、49.7%。全省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强劲。资产总额达到5512.4亿元、净资产达到2143.3亿元,分别增长23.5%、36.3%;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481.5亿元、实现利润151.2亿元,分别增长35.6%、62.2 %。工程机械、钢铁、有色等一批优势产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华菱、中联、湘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

二是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突出调大规模、调精主业、调高品质、调优资产,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了国有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冶炼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级国有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端品种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联重科整合德国JOST世界最先进塔机技术,获得全球高端市场准入证。华菱衡钢深化品种结构调整,高效产品比达到15.4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湖南有色股权与五矿股份股权的置换,形成了湖南第一家千亿企业。南岭与神斧重组整合取得积极进展,提升了湖南民爆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区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有资本呈现出向具有产业资源、发展基础和政策环境等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

三是国企改革全面深化。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面加快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省属国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1143户企业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省属国企改革进入了全面扫尾、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的新阶段。非资源枯竭破产工业企业留守机构的设立和移交、职工社保医保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落实等一批改革遗留问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州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收尾工作进展顺利。华天、黄金、湘电、神斧等四户企业积极探索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健全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制衡机制,推动了企业决策程序的规范化。湘煤黑金、华磊光电、华菱线缆等10余户企业筹备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加快了国有资产证券化步伐。目前,省属监管企业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达到15家,证券化资产总额达到1649亿元,占企业资产总额的51.77%。

四是央企对接获新突破。通过着力构建分工明确、协调有力、评价科学、激励有效的对接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省央企对接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省本级全年新增洽谈项目15个,签订意向协议32个,推动央企与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个,涉及投资金额900多亿元。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国石化、神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的企业相继入湘,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各市州进一步健全与央企、省企对接联系制度,拓宽合作领域,推动项目落地,成功引进了一批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的重大项目。永州与中国五矿携手打造百亿稀土产业和百亿锰产业,中国南车、国开行联手在株洲打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华润集团落户湘西工业园等。

五是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坚持以建设“大国资”为目标,认真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完善监管体系,积极创新监管模式,全省国资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省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统一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市州及县(市、区)国资监管领域不断拓宽,长沙市率先实现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株洲市9个县(市、区)中有8个单独设立了国资监管机构。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80%的省属监管企业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整合优化监督资源,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突出对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监督,加强对投资、担保和高风险业务监管,强化当期监督,强化内部审计,推动企业完善内控机制,规范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有效地维护了出资人权益。

六是企业党建明显加强。全省国资系统不断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促进了政治优势加快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各级国有企业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了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通过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四优”党员创建活动,企业领导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班子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深入开展“廉洁从政”、“廉洁从业”执行年活动,企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部分企业“小金库”问题得到有效清查,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得到有效强化,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中联重科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4户企业荣获省级文明窗口单位称号。

2011年,我省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离不开全省各级国资委和国有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扎实工作。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国资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约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国有经济总量规模还不够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能力亟待增强;结构调整步伐还不够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诸多制约国有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部分企业内部管理还较为粗放,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科学把握当前国资监管及国企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做好今年的国资监管及国企改革发展工作,要求我们科学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清醒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切实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调整、科技创新正在孕育新的突破,为我省优势国有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我们在更广领域里配置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市场空间,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但同时也要看到,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蔓延,欧元区债务危机、银行系统风险、部分地区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等因素相互交织,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在不断加大,全球市场需求将陷入低迷,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

从国内来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经济增长正逐渐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为我省国有企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我省部分国有企业将面临环境制约加剧、要素成本上升、增长空间受限等困难,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从我省来看,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南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环长株潭、湘南、大湘西三大板块均已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良好的发展势头、独特的政策机遇、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我省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能源和资源需求量持续攀升,转方式和调结构任务艰巨,对全省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全省国资系统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重点把握当前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中的重大任务,科学确立促进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

——突出稳中求进,在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上下功夫。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既全力保持生产经营的基本稳定、既有市场规模的基本稳定、经营者员工队伍的基本稳定,又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在推进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成效,努力保持国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突出转型升级,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要始终围绕在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和骨干作用,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使产品生产率和增值率得到显著提升;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开发和循环利用,使发展可持续性得到显著增强;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生态平衡,使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得到显著体现,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突出自主创新,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要紧紧抓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根本不放松,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尽快改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比重过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研发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引进和培养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研发人才;进一步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良性机制;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独立研发和联合研发相结合、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加快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出联动发展,在推进“大国资”建设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探索国资联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健全体系,完善平台,推动“大国资”建设取得新进展。要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机制,推进央企对接合作迈上新台阶。要进一步推动省属国企之间、省属国企与市县属国企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对接合作,构建央企、省属国企、市县属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全方位联动、宽领域对接、多层次合作的新格局。

三、努力推动全省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2年,全省国资系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促进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提升国有经济科学发展水平。重点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保持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一要积极拓展市场空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级国有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好企业品牌宣传、丰富品牌内涵、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竞争力,以品牌引领和抢占市场。要积极创新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完善以客户为导向、与市场全面对接的营销体系,不断巩固原有市场,努力开拓新兴市场。

二要深入开展降本增效。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和成本管理控制情况的调度分析,定期对标行业先进企业找差距、找短板,制定追赶线路图和时间表,逐项逐步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强化企业成本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目标成本责任制,以降低生产营运成本、控制集团总部费用、控制人力资源成本、规范对外投资为重点,继续推进降本增效活动,严格预算管理,从紧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加快存货周转,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特别要强化资金集中管控,降低财务费用,严控信贷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确保资金链安全。

三要切实加强运行监测。各级国资委要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健全完善定期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和重点企业综合分析制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全面准确掌握生产要素、市场动态信息,引导产业和企业趋利避害、健康发展。

四要突出强化要素保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煤电油气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稳定供给,切实抓好原辅材料、土地、人才等协调服务工作,为企业保持正常生产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二)着力转变国有经济发展方式

一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考核体系,增加科技创新的考核权重。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国有资本预算也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促进技术创新的中长期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在股权、薪酬等方面进行有效激励的政策措施,调动和激发创新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能力,在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二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坚决关闭高耗能、高污染、技术水平低、亏损严重的落后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组织体系建设,保障资金投入,强化行业对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与分析,引导重点耗能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抢占新一轮低碳绿色发展技术的制高点,尽快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领域企业逐步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移,向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核心技术等关键环节延伸,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综合优势和竞争力的总服务商、总承包商、总集成商,构筑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

(三)着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越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时期,企业越要坚守主业不动摇,优化产品结构不放松,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不懈怠。企业要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突出主业上项目、强创新、拓市场,将新增资源、新上项目、新招人才、新投资本更多的集中于企业主业,做精做优主业,做强做大实体经济。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强企业集中集聚。二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集中力量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要加大联合攻关力度,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创新研发设计,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中先进产能的比重。

三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综合考虑产业自身特征、产品目标市场、资源环境约束状况、区域政策差异、交通物流状况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资源密集型企业国有资本要向资源禀赋好的区域集中,技术密集型企业国有资本要向人才优势明显的区域集中,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国有资本要向政策优惠明显、技术研发优势突出的区域集中,国际化需要突出的企业国有资本要向跨国经营的重点区域集中,加快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新格局。

(四)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要巩固企业改制成果。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扫尾及遗留问题处理任务;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落实工作,妥善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和分离办社会职能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要规范董事会建设。在监管企业范围内全面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董事会行使重大决策权、经营层选聘权和考核奖惩权。要进一步完善外部董事选聘和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外部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三要深化内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内部劳动、人事、薪酬三项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任期激励和非上市企业中长期激励,调整内部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工资分配向技术人员倾斜、向一线职工倾斜。

四要加快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步伐。继续推动国有企业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着力在集团层面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加快资产资本化。通过主板、创业板IPO、借壳上市、整体上市、定向增发等多种形式实施资本证券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围绕完善产业链加大融资并购力度,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新资源、新机制,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

(五)着力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一要加快提升集团管控能力。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改善管控模式,规范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采购和重大经营事项集中统一管理,提高集团资源配置能力和管控能力。

二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机制,健全重大风险预警和报告制度,完善重大风险管控、效能监察与审计监督,加强对生产、经营、财务、投资等各个环节风险点的控制,把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三要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企业主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切实抓好信息集成和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等深度整合,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管理精细化。四要切实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人才强企,建立健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作风稳健、工作扎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六)着力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

一要完善国资监管体系。要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要加强监事会工作,加强对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合法合规性监督,增强监事会监督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国资监管机构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内设机构职能配置,积极争取上级国资委的指导和支持,切实加强对下级国资委的指导和监督,形成指导监督有力、沟通协调顺畅的工作体系。

二要创新国资监管机制。要探索完善“统一制度、统一报表、统一资产处置、统一考核”的监管模式,逐步将全部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要充分运用好出资人监管、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等资源,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强化产权管理,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加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管理,规范国有股东行为,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三要形成国资监管合力。各市州要高度重视国资监管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重点解决监管体制不顺畅、监管范围不全面、监管职能不到位等问题。各市州国资委要积极主动向市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汇报工作,加强与市州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关心支持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着力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一要坚持强基固本,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要坚持科学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深化班子创“四好”、组织创“四强”、党员争“四优”活动,注重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为民服务的群众满意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制度,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要坚持文化引领,突出“文化兴企”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把弘扬湖湘特色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动力。

三要坚持惩防并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反腐倡廉工作不因企业改制重组而滞后,不因领导人员变动而削弱。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把惩防体系建设根植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之中,提高反腐倡廉成效。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要关心职工群众生活,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企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篇3: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2009年, 陕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410.34亿元, 同比增长29.94%;资产总额5179.26亿元, 同比增长35.04%;所有者权益2019.39亿元, 同比增长29.37%;实现利润总额127.32亿元。为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于省国资委监管企业2010年目标要求, 省国资委与监管企业负责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 将年度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监管企业, 以此指标为依据对各监管企业进行年度考核。

袁纯清说, 在2009年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省属国有企业以及中央驻陕企业逆势而上, 攻坚克难, 尽快扭转了年初我省工业经济急剧下滑的局面, 全年工业增长速度达到14.8%, 为全省保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于你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 对于你们所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感谢。

袁纯清希望省属国有企业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加快发展特别是去年应对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有益经验, 从国家和全省的发展大局出发, 勇于担当, 率先发展, 发挥自身优势, 尽快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袁纯清强调, 省属国有企业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 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之路。要以市场化为目标, 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和资产资本化, 通过兼并重组及上市等多种方式, 推动企业发展壮大。要以信息化为引领, 强化决策执行、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并努力用智能化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要以科技化为支撑, 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产品研发机构等建设,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低碳化为方向, 把推进节能减排和搞好环保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袁纯清要求, 要切实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特别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制度建设。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企业党委要发挥核心作用,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要遵法守规, 廉洁自律, 切实履行职责,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尊重人才, 爱惜人才, 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加强技能培训, 关心职工生活, 形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企业氛围。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系统化完整化企业制度链, 把企业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吴登昌要求,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要求, 牢牢抓住“转型升级”这个关键, 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多元化上下功夫, 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在发展新兴产业上下功夫, 在企业并购重组上下功夫, 在推进企业改制上市上下功夫, 在增强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作用上下功夫, 在强化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 在加强企业监管上下功夫, 确保2010年指标任务全面完成。

会上, 省国资委主任白阿莹作了工作报告, 并代表省国资委与26家监管企业签订了2010年度目标责任书。延长石油集团、煤业化工集团、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投资集团、西部机场集团作了交流发言。

篇4: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批准,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将于今年全面实施,下面,我代表省教育厅讲3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根据中央部署和我省实际情况,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两厅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启动了我省改革的准备工作,现在改革实施方案顺利获得批准,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推动改革工作。

第一,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针对现行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与教师队伍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中央决定率先在中小学领域开展职称改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亲切关怀。通过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使他们首次拥有了和教授、研究员一样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是对现行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是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重大举措,既符合中小学办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也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动力。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中小学幼儿园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中小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专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准确理解逐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2009年,国务院按照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首先选择在潍坊、松原、宝鸡三市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2011年,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试点,各省市在两部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扩大试点工作,为全面改革探索了路子,验证了全面推开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5年,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改革。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又体现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高度负责和深切关怀。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做好我省改革工作。

第三,切实增强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责任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2012年我省通过认真遴选,确定了大理、玉溪、临沧为开展改革试点的地区,经过3年实践,3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工作基本入轨。2015年,两厅拟定了全省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过渡办法、岗位设置办法、评审条件、评审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按期报国家审批。2016年,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全省除试点地区外,各地接下来将面临人员过渡、岗位设置、申报推荐、评审聘任等诸多环节,涉及100个县区、46万余名教师,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再加上各县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队伍状况有差异,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会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改革相关各项工作,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做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取得明显成效。

二、立足实际,抓住关键,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4个方面做出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准确理解“五项基本原则”和“四项主要内容”,牢牢把握住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这一关键环节,充分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才能真正“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第一,立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就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职称评聘在推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方面的政策杠杆作用。各州市、县市区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指导意见》和省《实施方案》的精神,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对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要认真梳理,按照对应关系,办理好过渡手续。要以评聘正高级教师和小学幼儿园新增副高级教师为契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尤其要按照培养造就教育家的要求,严格把握正高级教师的标准条件,提高评聘工作的质量水平,切实把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群众公认、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选拔出来。除普通中小学外,要特别关心幼儿园、特殊教育等学校教师的成长;除基础骨干课程外,要特别注重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二,宽严适度,突出实绩导向,不断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发挥好教师职称评聘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改革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条件,我省从符合本地教育发展实际的角度,拟定了细化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并在试点地区使用了3年,其间不断修订完善,现已基本成熟。各州市、县市区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注重师德表现、注重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的“四个注重”要求,将教书育人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切实改变过去在职称评聘中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在评聘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说课讲课、面试答辩等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让教育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组织评审过程中,要选好评审专家,规范评审程序,增加评审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广大教师以及社会的监督。

第三,切实落实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推动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教师长期扎根办学条件艰苦的教育教学岗位,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将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提出乡村教师评聘职称时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我省中小学教师系列评聘原来就不要求外语成绩,今后也不要求。另外,2014年省委1号文出台后,我省就及时进行了相关政策调整:一是乡镇教师评聘高级职称不受岗位数额的限制,二是取消了原来评聘高级职称必须提交论文的要求。我省新的评审条件中,还明确了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教师可优先申报推荐。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大乡村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认真遵循,严格落实,除了继落实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原则上要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规定,还要综合考虑村小和教学点的实际,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评审标准,切实落实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要求。

第四,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职称制度与岗位设置等各项改革的配套衔接。要将职称制度改革放在统筹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去实施,做好与编制管理、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等各项改革的配套衔接,尤其要做好职称制度改革与岗位聘用制度改革的有效衔接。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坚持聘任制和岗位管理的改革方向,我省自2012年就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不再搞评聘分开,各地也不得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有的县区实行过“评聘分开”政策,可能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那些取得任职资格,但未作相应聘任的人员,要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工作,进行妥善处理解决。改革过程中,还要做好教师职称晋升评价与绩效考核评价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研究完善教师考核的有效办法,使职称晋升考核与绩效考核相协调、相统一。我们要把好事做好,就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做好新老人员过渡和新旧政策衔接工作,避免出现新的矛盾与问题,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实施

各州市、县市区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精心谋划、稳妥实施,确保改革工作平稳顺利推进。

第一,要学习到位,深刻领会改革工作的精神实质和政策要求。这次改革,是对实施了30年之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重要变革和制度创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吃透政策精神,掌握具体操作办法。各州市、县市区要精心设计,周密部署,把思想和行动自觉地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深化改革的文件规定和工作要求上来。

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改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各州市、县市区要抓紧完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不断完善有利于推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改革工作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各级人社、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级教育部门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联系教育教学业务,熟悉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优势,充分掌握本地中小学情况和教师队伍状况,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实施。

第三,要落实到位,保证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各州市、县市区要根据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本次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教师队伍状况,认真培训好相关工作人员,层层抓好落实工作,根据改革后新的职称制度体系,做好人员过渡、岗位设置、组织评审、岗位聘用等一系列环节,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5: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是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而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国资委就我市国企改革工作基本情况、以及我委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年内完成国企改革任务的措施向大家做个汇报。

一、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情况

根据1995年我市清产核资数据统计,全市国有企业1551户,资产总额168亿元,负债总额97亿元,国有资产权益扣除46亿元不良资产后仅25亿元。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我市推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并开展了二轮持续六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探索国有资产的多种实现形式,国有企业进一步得到重组。至2004年底,全市国有企业减少到212户,资产总额129.2亿元,负债总额105.15亿元,扣除25亿元不良资产后,所有者权益出现负数。2004年以后,我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加快竞争性企业重组的同时加快劣势企业退出步伐,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合资合作、破产兼并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较大力度的改革和产权结构的大调整,至2008年底,原口径统计并完整存续的国有企业仅有46户,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通过破产、兼并、转让等方式,引进了其它经济成分改造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处于绝境的国有企业获得了新生,格特拉克、华劲纸业,双胞胎饲料、章源钨业等一大批从国企改革中脱胎出来的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成了我市经济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1997年,整合赣州酒厂、赣南农药厂及信丰、安远、寻乌园艺厂的有效优质资产,重组赣南果业上市,2002年、2006年又通过对赣南果业进行股权重组,更名为天音控股,不仅保持了上市资格,而且公司规模实力进一步加强,去年就单其旗下的章贡酒业纳税接近1亿元。2008年,推进章源钨业和双胞胎两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工作。

三是,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活力。赣州银行、高速公路、稀土矿业、水务集团、城投集团、发展投资集团等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我市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公司的组建和科学的运作,使得原来全市企业国有资产整体上资不抵债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2008年底,单授权市国资委履行出资监管的14户企业资产总额达223.1亿元,国有资本权益48.44亿元,国有资本迅速增长。

四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市始终坚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清算了拖欠职工的工资、职工的集资,补缴了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对下岗失业职工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对下岗失业的贫困人员按规定列入城市最低生活补助对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企改革带来对少部分职工的震荡,极大地关心帮助职工,从而实现了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平稳和谐,赢得了广大职工对改革的支持。

二、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工作任务

总体上看,我市的国企改革采取了先易后难的顺序,相对容易、难度较小的改革都已完成,目前尚未改制企业多是一些资产质量差、债务负担重、人员数量多的困难企业,需要支付大量的改革成本,是企业改革最难攻克的最后“堡垒”。现全市未改制及正在改制的国有企业总户数为46户,资产总额15.2亿元,负债总额14.1亿元,所有者权益1.1亿元,在职职工9372人,离退休人员8966人。在46户国有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25户,其中市属6户(含省下放4户),县(市、区)19户。这些未改制及正在改制的国有企业,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2009年12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在2010年6月底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围绕这个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

1、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赣州木材厂、赣州金林人造板厂、赣南化工厂和赣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批准政策性破产,安置经费共计2.67亿元;共需安置职工人数3373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099人;欠四大商业银行的债务本息共计3.61亿元,欠其它一般债权人债务0.56亿元;可变现生产性土地827.43亩,可变现机器设备在1000万元左右。现破产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省属下放国有企业破产改制。赣州铝厂、赣州钴钨有限公司,赣州医药集团公司、赣南制药厂(含赣南海欣药业)4 户省属下放企业,人员多、债务重、机器设备落后、流动资金馈乏。其账面有效资产3.2亿元,总负债4.5亿元(含或有负债);共需安置的职工人数5148人;共需改制经费约4.35亿元;可变现土地约417亩。对下放企业改制的总体思路是:引资重组做大,确保职工最大就业,化解历史债务,退出国有资产,妥善安置职工。

3、其他市直、县(市、区)国企改革。完成赣州水务集团改制职工身份置换,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整合重组赣州中心城区及县(市)涉水企业、资源和资产,壮大集团规模,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我市水务市场和水务产业;全面完成市林业、农业、外贸、粮食、综合行办等市直部门所属关停企业的改制退出,实施破产、注销,做好资产处置变现和职工安置工作,一次性彻底解决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不再设立留守处;完成县(市、区)其他国企改革工作任务。

三、精心操作,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

我市的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现在已经到了改革攻坚的决战时期。当前“政策、资金、宣传舆论、组织力量”各个方面已基本到位,改革的有利条件非常多,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举全力打好决战这一仗,彻底完成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使命。市国资委作为市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监管的机构,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坚定信心,科学操作,主动履行国企改革中应尽的职责。

1、确保改制程序操作规范化。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和规范审核企业改制方案。国企改革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所有程序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实行“阳光操作”。增强改革的透明度,改制方案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认真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依法把好资产评估和产权进场交易关。

2、确保职工利益合法化。在推进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一是落实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向广大职工群众讲清楚国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改制的规定;及时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布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审计、评估结果等。二是改制、破产中职工安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安置方案与企业改制方案一并制定、一并出台、一并实施、一并落实、一并督查。三是筹集改制的资金首先要用于解决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的劳动补偿和职工养老、医疗保险问题、以及偿还拖欠职工的债务等,在职工安置补偿标准上面坚持“从宽从优”的原则。四是加大有关改制国有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力度,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和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3、确保改制过程平稳化。深入细致地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向职工宣传改制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企业的发展思路,在改制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听取职工群众意见,争取广大职工群众对改制的理解和支持;认真制定企业维稳工作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发现、妥善处置企业改革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国企改革带来对少部分职工的震荡,极大地关心帮助职工,确保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平稳和社会稳定。

篇6: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暨国有企业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吉平

2010年4月27日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项目暨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对于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做好今年项目建设和发展改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等会,郭市长将做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项目建设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2009年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

2009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抓项目建设的共识已经形成。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了“想项目、抓项目、促项目”的工作格局和氛围。一是认识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相继出台了《邵阳市关于推进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意见》、《关于扎实做好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意见》、《关于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金管理办法》、《投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督促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市人大、市政协组织开展了相关的专题调研。市直各部门及县市区主要领导抓项目建设的意识大为增强,都把项目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机制逐步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对每个重大项目进行定期调度,召开高规格的市级领导挂点联系重大项目建设调度会议,着力研究和解决重大项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合力大为增强。围绕重大项目推进,各级各部门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创造了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发改部门多次深入调研,出谋划策,切实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和助手;建设部门出台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政法系统开展了项目建设环境百日整治专项活动,为重大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宣传部门加大了对项目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市直机关工委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转变机关作风的主要内容;市人事局、市文明办分别将项目建设与投资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农口、工交、教科文体等部门以及各县市区均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年活动中,为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2、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建立起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工作机制和责任目标考评机制,成立了重大项目前期办公室,安排了专人和经费。一些事关发展全局、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如怀邵衡铁路、机场建设等,沿途相关县市区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参与。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确定的100个重大前期项目中,51个已开工建设,43个取得较快进展。尤其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如全市上下期盼已久的宝庆煤电一体化项目,去年3月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前不久已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全市人民翘首盼望了几十年的怀邵衡铁路,先后列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及“十一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预可研评估,并按时速20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标准上报国家发改委立项,力争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全市上下高度关注的沪昆高速铁路,经努力争取,由原来的北线方案,调整为经过邵阳并设站,且以市级站标准建设,全部由部省出资。关系到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天然气管输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和专家评审,进入勘测走线阶段,争取今年开工建设。南山风电场,今年4月10日已正式奠基。娄邵铁路扩能改造,2008年完成立项、可研工作,去年7月28日开工建设。邵永铁路扩能改造,去年7月,铁道部、湖南省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邵东和武冈机场项目,被列入了全国机场建设布局规划。同时,各县市区也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安排了人员和专项经费,特别是新邵、隆回、新宁、城步等县做得很好。

3、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是邵阳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108个重点工程总投资611亿元,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62亿元。71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投资计划,邵阳学院扩建工程、魏源东路、财神路、双清公园扩改、西湖桥维修、崀山申遗建设工程等22个项目实现竣工或投产;立得皮革猪皮生产线、李文食品桔罐和藠头扩建工程、市电网建设、6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市移动通信和电信工程等20个项目实现单项投产。去年重点工程建设亮点纷呈、特点突出:

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很快,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邵永高速建成通车;衡邵高速、娄新高速新邵段、怀通高速绥宁段路基、桥涵施工正在快速推进;洞兴高速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完成征地拆迁,创造了湖南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安邵高速邵阳段进入征地拆迁收尾阶段。娄邵铁路扩改工程已经开工,进入打桩放线阶段。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取得新的进展,洞绥公路建成通车。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城区路网建设不断推进,市本级修建及扩改城市道路21条、18公里。魏源东路竣工通车,财神路全线贯通,雪峰南路、北塔路等完成路基工程,邵水东路、邵水西路、桃花路、大祥立交桥、新华南路等加快推进;双清公园扩改竣工开园;祥凤学校开工;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进展顺利。通信基础设施方面,邵阳电信新开通231个行政村宽带上网,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61个,新建及扩容宽带端口4万个,完成179个CDMA基站建设,开通3G基站223个,城区实现3G信号覆盖;邵阳移动已开通141个TD基站。

一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后劲。投资8亿元、年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的三一湖汽二期工程已奠基开工;投资11.35亿元、年产值30亿元、年税收3亿元的湘窖酒业二期工程已正式奠基;投资63亿元、年产值30亿元、税收2亿元的宝庆电厂煤电一体化工程和投资3.2亿元、年产值15亿元、年税收1亿元的合力化纤短丝工程进展顺利。

一批民生工程陆续建成,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全年完成通乡公路232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2462公里;全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32所;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完成54所;全市农村广电“村村通”完成1145个村;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解决了31.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此外,从财政安排1亿元用于解决市区超期拆迁安置户问题。

一批县市重点工程推进很快,进一步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新宁县举全县之力,以崀山申世遗项目建设为重点,共投入3.6亿元用于崀山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环境整治工程,已顺利通过联合国专家现场考察。邵阳县千方百计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南方水泥、孔雀滩水电站等项目进度很快。新邵县资江二桥竣工通车。全市城镇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洞口、邵东、隆回等6座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4、项目建设管理不断规范。市发改委建立起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旬报、月报制度,定期向省里上报项目开工、建设进展等情况。市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发改、财政、督查室、审计等部门,按照中央“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进行了六次督查,政府办下发了六期督查通报。中央和省对我市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也进行了2次检查和1次审计,从检查审计结果看,我市的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是好的,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基本符合中央的投向和要求。目前,126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8.7%。同时,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单位在综合管理、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成效明显。108个重点工程全年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质量问题、没有发生一起廉政建设违纪违规事件。

5、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取得新的成绩。为解决项目建设瓶颈问题,市县两级领导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一是争取国家投入。去年共获得四批新增中央投资10.4亿元,占全省争取中央投资125亿元的8.2%。争取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资金2.9亿元。为保证中央项目地方配套,市县两级政府紧缩行政开支,尽最大努力安排配套,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建设。二是加强信贷投入。各类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45.5亿元,同比多增21.6亿元。三是全方位招商引资。全年实际引进境外资金9027万美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利用市外境内资金306.7亿元,增长22%。努力建设市城建投等融资平台,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机构,积极探索BOT、TOT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如市污水处理厂采用TOT建设运营方式,洞口、邵东、隆回等6县污水处理设施采用BOT建设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四是激活民间投资。努力保持社会民间投资信心,去年我市民间投入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左右。

去年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支撑了投资高速增长,确保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带动作用。一是发展进一步提速。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7亿元,同比增长12.9%,为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51亿元,同比增长41.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为我市近5年来的最快增速。投资对GDP贡献率达到80%,带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进一步巩固。区位

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正式构成“十”字形骨架,铁路即将由单线贯穿变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各县市1小时上高速和以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设“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是产业进一步提质。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30%。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完成85亿元,增速位于全省第一位。全国500强企业有7家落户邵阳,一批产值过亿元、十亿元的企业梯队正在形成。全市整体纳入湘西开发的政策性文件正式出台,53个产业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49.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3.3亿元,上缴税金7.09亿元,安排就业岗位3.86万个。企业的提速增效促进了财政增长,全市财政收入39.6亿元,增长14.7%。四是民生进一步改善。去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为4.4万人、2.8万人、12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和9.9%。

然而我市项目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重大产业项目仍显不足。去年全省17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有59个产业项目,总投资836亿,我市仅有2个。二是项目前期工作仍需加强。开发策划的项目储备不多、质效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争取上级资金和招商引资。三是融资渠道有待拓宽。信贷投入尚显不足;资本市场融资和企业债券发行尚未突破;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较差。四是建设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极少数单位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死抠条条框框,影响了项目推进,损害了发展大局;一些重点项目周边环境不优,各种阻工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

二、2010年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为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后发赶超”战略目标和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人大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根据近5年来我市投资与经济的弹性系数来测算,今年投资要增长35%以上,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670亿元。为确保投资高速增长,今年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为:组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07个,总投资870亿元,投资142亿元,重点工程竣工率(含单项投产)40%以上;安排前期工作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1500亿元,项目开工率达50%。包装储备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00个。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把握投资导向,增强项目申报针对性。认真解读政策,找准切入点,是立项争资的基础和前提。今年全国投资目标增长20%,全省增长25%,无论是总规模还是政府投资力度都充分体现了积极、稳定的政策取向,投资仍将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方向上,重点向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倾斜。包括“三农”、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领域,以及欠发达地区等。投资调控上,有保有压。重点保续建、保投产,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把握好中央投资导向,精心策划、论证、筛选一批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把项目选准选好。

2、立足深谋细研,加快项目开发储备。目前,我市 “十一五”规划储备的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基本上都已进行申报并正在实施,后续项目十分缺乏。因此,各地各部门要突出抓好项目开发的三个环节:一是建好项目库。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立足市情,进一步拓宽思路,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支撑作用强的项目,发掘出有特色、有优势、有竞争力的项目。各县市区和各部门、重点企业都要建立项目储备库,并实现与市发改委中心项目库联网。今年,全市要包装策划100个质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重大前期项目。二是注重项目包装。要舍得项目前期投入,聘请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对项目进行高水平的策划、论证、包装,力争30个项目挤进国家或省“十二五”项目库,为争取投资获取主动。三是做好项目推介。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投资政策信息、规划项目名单、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等,以有效的方式向市场发布,进而实现项目谋划与市场投资相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社会投资者能够找到好的项目。

3、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抓好项目申报。要按照行政推动、科学决策、市场运作、加大深度、多方衔接的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如工业方面,重点抓好传统优势产业项目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农业方面,重点抓好粮食产能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工培训、农村能源、生猪标准化养殖、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奶牛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争资工作;支持做好乳业、油茶、柑桔、药材、竹木等农业产业化工程项目。湘西开发方面,突出抓好第二轮53个省

规划产业项目的建设,力争53个省规划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工程量95%以上;认真做好新一轮产业项目的轮换工作,努力将一些规模大、税收多、市场前景好且条件成熟的项目调整到省规划项目中来;加大向省的呼吁力度,促进湘西地区开发长效机制建设。继续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确保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效果。水利方面,重点抓好安全饮水,木瓜山、三联、宝田等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六都寨水库和大圳水库大坝加固和灌区渠系配套工程等项目争资工作。林业方面,继续抓好石漠化治理、长防林、油茶林建设、南方红豆杉基地建设、重点林区综合治理建设等项目争资工作。城市建设方面,抓好各县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城镇供水管网、城市防洪等续建项目和城市管输天然气等新建项目资金的争取。交通方面,抓紧推进永乐、洞张、武龙高速公路和市区至沪昆高速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加大邵金高速衔接力度。进一步衔接和落实沪昆客运专线有关工作,支持沪昆客运专线顺利开工建设;力争怀邵衡铁路年内开工;积极做好邵永铁路扩改、邵冷铁路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常桂铁路、靖永郴铁路、邵阳城际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并尽可能进入“十二五”规划。积极开展武冈、邵东机场建设改造前期工作。电力方面,抓好南山风电项目和输变电改造及农网城网改造等项目争资工作。公检法司方面,抓好公检法司等政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两所一庭”(乡镇司法所、基层派出所、法庭)项目的争资工作。科教卫生方面,重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中小学校舍改造等项目的争资工作;继续加大农村合作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县级医院及农村基层计生服务站建设等项目的争资力度。文化旅游商贸方面,积极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争资工作,积极推进市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历史人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品牌,深度开发旅游精品景区和配套设施项目,重点抓好崀山申遗;围绕大宗农产品仓储、粮食现代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现代物流建设,发掘、储备、申报新的物流业项目。社会保障方面,突出做好救灾、低保、优抚、军休、库区移民、特困救助、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等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农民工培训、劳动力转移体系建设等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

4、提升项目管理,狠抓重点工程建设。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要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7个,投资额为142亿元。工业方面:要加快三一湖汽年产2万台混凝土搅拌车及专用底盘项目、湘窖酒业二期、宝庆电厂、合力化纤、广信造纸、南方水泥、宝兴科肥、立得皮革、湘中制药等项目建设进度。农业方面:要抓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大型优质稻基地续建工程,积极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中富油脂、李文食品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交通方面:要抓好娄邵铁路扩改、国省干道改造、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邵衡、洞新、邵安高速等项目建设。城市建设:要抓好东南西互通、行政中心周边道路、艺术中心、祥凤学校、佘湖新城、桃花新城、宝庆科技工业园路网等项目建设,加速市区和各县城的城市扩容提质步伐,进一步推进城市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要着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继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大重大项目跟踪落实力度,集中力量抓好在建项目,确保开工一个、建成一个、见效一个。严格落实项目工作与各单位的目标考核挂钩、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在全市形成主要领导抓项目、精干力量跑项目、以项目促投入、以投资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5、创新工作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建设资金紧张,这是项目建设的普遍现象,在邵阳显得更为突出。去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资金100%到位,我们想方设法挤出一些资金,但缺口依然很大。如何筹措建设资金,这既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各项目单位、各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要争取上级投入。紧密跟踪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投资和部委专项资金的安排方向,确保全市争取资金不低于全省的8%。希望市直各相关部门要及时捕捉信息,发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积极主动与上级对口部门搞好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大“跑省进京”力度,争取上级的支持。二要争取信贷投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及政府推荐的优质项目增加信贷投放。银行要站在全市发展的大局,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企业要多与银行沟通,主动做好还贷计划,提高自身信用。三要利用政策融资投入。要加快上市融资步伐,支持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积极做好维克液压、广信纸业等企业上市的前期工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四要激活民间投入。各地各部门要像重视中央资

金争取一样重视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和项目信息发布系统。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以及老乡、中介组织的招商作用。

6、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责任。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是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把项目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带头跑项目。要层层分解任务,继续实行市县两级领导挂点联系项目责任制。二是形成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建设“一盘棋”的思想,特别是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各县市区要按照市里总体要求,统筹资金,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市直各部门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全力搞好服务,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提供政策优惠,主动出具项目申报所需的有关手续。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审批效率。公安部门要加大项目建设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偷盗哄抢、敲诈勒索、强行阻工、恶意闹事等破坏行为。宣传部门及其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报道力度。三是严格考核。市政府今年继续将项目建设及投资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纪检监察、组织部、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等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对项目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表彰,对完不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惩罚。市重点办要加强工作调度,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供市委市政府决策。

三、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

去年11月初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到现在,多数部门和县市区已成立了班子,安排了专门人员和经费,对本部门、本行业、本地区的规划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然而也有一些部门和县市区进度十分缓慢,既没有成立专门的班子,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力量。在此,我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再次强调几点。一要高度重视。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一项重要的前瞻性工作,它对于邵阳未来5年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对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班子,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专人、有职责、有经费。二要加快进度。市发改委是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职能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全市规划编制的牵头、组织和协调职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进度和要求,量化目标、细化措施、发挥优势、履行职责,做好本领域的专项规划和重点课题研究。要明确各阶段重点工作,保证总体规划、地区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快速有序推进,确保按质按期完成各项规划编制任务。三要落实项目。项目是规划的核心内容。各部门要切实抓好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我市发展需求,结合行业自身发展前景,建立起部门的项目库。要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搞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四要加强衔接。既要加强上下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尽可能多的争取我市重大项目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又要加强横向协调,增强部门间的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合力。总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我市今年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一件大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高质量、高标准的编制出“十二五”规划文本。

上一篇: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工程科技与建筑学院怎么样?下一篇:小学读书活动月启动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