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024-04-13

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精选8篇)

篇1: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为适应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在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特点与管理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试图探索一种基于实践的新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

作 者:任怡 Ren Yi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2) 分类号:G647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管理   改革创新  

篇2: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各个高校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自己学校管理模式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以适应依法治校的发展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校办学和管理上有所创新,成为了各个独立学院必须思索的问题。本文从目前高校违纪处分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根据独立学院的性质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来论述独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如何创新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几点思考,为独立学院创建富有特色的违纪处分制度提供参考。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创新;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独立学院通过全新的、市场的机制,吸收社会资源进行办学,实现了公办品牌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独立学院肯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创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办学道路,需要制度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设计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制度是否科学,是否能够达到教育目的,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实体上的问题

在某生诉某科技大学案中,校方败诉的原因之一,就是法院认定校方制定的“凡考试舞弊者,一律按勒令退学处理”的规定,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抵触。法院判决表明,比规章作出更严的规定决定是无效的。1而一些高校管理者却片面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肃学风出发,对这些规定“坚定不移”。这些严格的规定都是违法的,可以看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实体上是存在问题的。

(二)高校设定的学生违纪处理程序上的问题

学生如涉嫌违反纪律,一般是先由学生本人写出检讨,交代违纪经过,校方稍作调查后,就直接给学生作出处分,虽然有允许学生就事实进行陈述和申辩的程序,但是在进行必要的听证程序在高校学生违纪处分过程中是很少见的。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在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设定上是不够完整的。

(三)学生的权利救济保障上的问题

学校处分决定作出后,即使处分决定与事实有出入,当事学生也只能逆来顺受。事前的救济不到位,事后的救济也没有保障,这其实已构成对学生权利的侵害。学生享有的权利可分为两类: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前者如言论权、隐私权、平等受教育权,后者如告知权、申诉权等。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处分学生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实体性权利还是程序性权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保障。

(四)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与教育目的的矛盾

处分本身具有制裁的性质,是学校对学生违纪行为所持的一种否定态度,但处分只不过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方法而已,是为了教育而非单纯的制裁。博登海默认为,如果过度使用法律控制手段,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发生把管理变成强制,把控制变成压制的现象。2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片面强调制裁,忽视教育目的,导致本末倒置,因而失去制裁的意义。

二、独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4期,第141页。[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一)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需要创新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2008年4月1日实施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对独立学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定义为“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同时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又对独立学院的性质进行了规定“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目前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将高等学校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类。但是,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的定义和性质的规定,我们很难确定独立学院到底是属于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实际上,我们可以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理论3来对目前我国的高校作个分类。第三部门理论突破了非公即私的二元分类体系,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如果以作为第一部门的政府部门为一极,以作为第二部门的营利性企业为另一极,那么,大量的社会组织介于两极之间,应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即第三部门。第三部门高校区别于第一部门高校的特征是民间性和自治性。民间性体现在学校面向社会办学,而不是面向政府办学,对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在经费上不依赖于公共财政。自治性体现在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照国家法律规范办学,但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干预,享有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4区别于第二部门高校的特征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在办学理念上强调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在制度上不允许收支的盈余分配给所有者和管理者个人,不允许盈余部分转入非教育用途。根据上述分析,独立学院是实行混合所有制形式,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办学实体,可以列为第三部门高校。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学院作为第三部门高校,是区别与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其既具有民间性和自治性,又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具有非公非私、亦公亦私的制度特征。这个独特的特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在学生管理上完全可以区别与自己的母体,形成自己的特色,实际上《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也赋予了独立学院比较大的自主权,可以自己制定全新的学生管理规定。因此,独立学院在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设计上应该相比自己的母体学校有所创新,不能照搬照抄他们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色,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二)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决定需要创新学生违纪制度

独立学院性质决定着生存发展面临的压力,如果这些学院仍然采用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根本无法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必然为市场所淘汰。市场的压力转化成了制度创新的动力。而高度自治和善于把握市场信息,又提高了制度创新的能力。独立学院采用的董事会制度、人事聘用制度、分配制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等都是学校自主创新的产物。重要的不在于这些制度本身是否最优,而在于学院既有动力、又有能力进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保障学院适应社会需要及其变化和发展,这正是面向社会办学的实质。因此,独立学院进行自主创新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法人治理方面的问题,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管理层面上的创新,这样才会真正形成独立学院自身的特色,是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竞争,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独立学院吸引人才和吸引优质生源的基础。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学术交往、科学研究、学3 1998年,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著作《第三条道路重塑社会民主主义》问世,立即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并且影响了许多发达国家公共政策调整的方向。“第三条道路”理论认为,纯粹的市场和纯粹的社会主义并不完善,若将其间的冲突加以调和,就会找到一系列新的途径,社会主义可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本主义也需要依靠政府的干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政府规模大小,而在于其行使自身权力的方式。政府的职责不是垄断社会服务,而是制定必要的管理框架,让公营部门、私营部门和志愿团体一起协调。

4潘懋远,邬大光,高新发:《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生就业等方面,还会给学校赢得更高的学术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成为学校办学实力、社会声誉的综合表现形式和标志,并且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学校的发展。而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不长,起点不高,发展初期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不大,很多人不大了解这类学校。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如果独立院校不异军突起,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优势,那么社会声誉就无从谈起,吸引人才和优质生源就直接受到影响。因此,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教学上有所创新、管理上有所创新,制度上有所创新。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是在学生管理工作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创新该制度,是独立学院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独立学院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创新独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思考

(一)学生违纪处理方式创新思考一

作为独立学院,如何创新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我们认为主要是要在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违纪学生处理方式进行思考。从心理学角度看,违纪的学生实际上更加需要有正面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来暗示和激励,因此,在学生违纪处理过程中,我们认为最好的激励措施则莫过于对其处分的解除或者降级,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认可其效果是其他激励手段所无法达到的,对违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何设计合理违纪学生的处理方式,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在学生违纪行为事实调查清楚后,确定构成违纪,那么就根据其严重程度给予学生一个相应的考察期,最后根据考察期内的表现做出适当的处理决定。在这个方案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设置这个考察期的问题。一般来说,考察期限要根据学生违纪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设置,如果违纪情况严重,那么考察期限设置长一点,反之,考察期限相应短一些。同时,我们认为考察期内的表现可以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来进行,具体设想有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违纪实际严重程度,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设定不同的考察期限和整改分数,违纪学生情况严重的分数设置高,反之,分数则设置低。

2、制定详细加减分条款,如果考察期内违纪学生达到相应条件,就可以获得相应分数或则减掉相应的分数。学生违纪的类型主要有考试违纪和行为规范违纪这两种情况,下面分别根据这两种违纪类型不同的特性加以举例说明:

现以一个学生考试作弊违纪为例:该违纪行为设定的考察期为一年,设置的整改分数为4分,其中规定在考察期内每学期学习成绩进入班级前十名,则可以获得整改分2分。因此,如果该生在考察期内连续两个学期都进入了班级前十名,那么该生就可以获得整改分4分,就可以视为已经在考察期内有很大改进,不再作出处分,或者该生如果在一学年内获得了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那么同样是达到了设置的整改分数,可以考虑不再做出处分。反之,该学生如果在一年内只有一学期进入了班级前十名,那么其在考察期内就只有获得整改分2分,没有达到设置的整改分数,根据其表现可以给予降级处理,如果考试作弊原要给予记过处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在行为规范上的违纪行为也可以设定类似的规定,以认定违纪学生在考察期内的表现。现以一个学生打架为例:假设视其情节严重程度,该生设定的考察期为一年,设置的整改分数为3分,其中规定在考察期内每参加一次自愿者服务(一次不少于两个小时)就可以获得整改分0.5分,或者因表现良好被系里通报表扬一次就可以获得整改分2分,被院里通报表扬就可以获得整改分4分。因此,如果该生在考察期内参加了6次的自愿者服务,或者被系里、院里通报表扬一次,那么该生就可以获得整改分3分-4分,就可以视为已经在考察期内有很大改进,不再作出处分。反之,该生在一年内只有参加了一次自愿者服务,那么就只有获得整改分1分,没有达到设置的整改分数,根据其表现可以给予降级处理,如果打架斗殴要给予记过处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方案二:在学生违纪后,在调查事实情况后,认定是否构成违纪,如果构成违纪,就根据条款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违纪学生在运用一切可以用的救济途径后,仍然被认定为违纪的,那么在这个时候要对这个学生建立违纪后表现的档案记录,然后根据这个记录在毕业时决定是否解除处分决定或是降级处理。我们认为每个高校可以根据学院办学的实际情况,对违纪学生处分的解除和降级规定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但是前提是违纪学生确实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并且在行动上改正了错误,在具体的操作中,不同的处分级别解除条件,不同的处分设定不同的考验期,学生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新的违纪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者,考验期满就可以申请解除处分或是降低处分。在这个方案上,一些国内一些高校都有了有益探索,例如徐州师范大学的《徐州师范大学违纪学生修身计划(试行)》,其中要求违纪学生阅读规定的书籍,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公益活动,修身计划实施后考核结果,将作为学校对违纪学生进行解除的的重要依据。但并非所有处分都能解除,凡是能够解除的处分必须符合一定的具体要件。即使处分解除了,解除处分决定书与原处分决定书也将一同存入学生本人档案,以维持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5。

这两个方案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是给予违纪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只是给予的时间上有所区别,同时在档案的记录上也是有区别的,前者只有一份处分材料,后者有两份材料(处分材料和处分撤销材料)。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但是我们认为对于违纪学生都是有利的,如何制定一套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是关键,本文中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以供借鉴与探讨。

(二)学生违纪处理方式创新思考二

我们可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其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其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相对要薄弱一些,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相对要差些,个别学生为了考试能够通过,完成学业,就采取作弊的手段,考试违纪行为也就成为了独立学院学生违纪行为的主要类型。考试违纪行为是学生的诚信问题,该行为的严重性远不如一些社会上的违法行为,由于学生的一次诚信问题,重者要开除学籍,轻者也要记过,并导致学生拿不到学位并且记录档案,对这个行为的惩罚程度未免显得有点过重,而且这种处罚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使学生的违纪行为得到很好的矫正。因此,我们建议以处罚代替行政处分,例如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或者要求进行志愿者服务,以期真正达到一定的处罚效果。具体的设想也从考试违纪和行为规范违纪这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考试违纪方面处罚以经济处罚为主。对于考试违纪行为,我们考虑以经济制裁代替以往的行政制裁,按照违纪的情况严重程度,分别处罚不同的重修费用,最严重的重修费用可以是原来学分学费的数倍,同时将该行为记录到其诚信档案中。例如一个学生考试违纪,如果情节一般按照现有的制度要处以记过处分,相对应的我们可以规定要处以5倍的重修费用,按照一个学分的重修费用是150元来算,该学生违纪课程的学分数为3分,则该违纪学生就要被处罚2250元的重修费用。若情节严重按照现有制度要予以开除或留校察看的,则可设定处以10倍的重修费用。

第二,在日常行为规范违纪方面处罚以自愿者服务报效为主。日常行为规范违纪在学生违纪行为中比例比较低,但是由于其跟考试违纪行为在原因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制裁手段,我们建议以自愿者服务的手段来对违纪的学生进行处罚。根据学生违纪的严重程度,我们设定不同的服务期限和服务次数,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并记录到诚信档案。例如一个学生盗窃,按照现有的制度要处以记过处分,相应的我们可以设置自愿者的服务的期限为一年,年服务的次数为10次,每次服务不少于二个小时,并且每次服务考核结果要合格。因此,该违纪学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参加10次的自愿者服务活动,并且都要合格,如果一次自愿者服务考核没有合格,那么就重新再服务一次,直到达到10次自愿者服务都考核合格为止,以期达到处罚的目的,将功补过。

备注:课题与作者信息

5.《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月第1期,第18卷(总第79期)P55, 余跃进《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本文为2007年浙江财经学院校级重大课题《独立学院违纪学生拯救机制和措施研究》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YJZ22)。本课题组成员为:韩玲珑、伏晓红、金国锋、林健林。

本文为《独立学院违纪学生拯救机制和措施研究》课题组成果,成员包括韩玲珑、伏晓红、金国锋、林建林。具体作者信息如下:

韩玲珑(1953—),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党委书记,副高,伏晓红(1963—),女,江苏睢宁人,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

金国锋(1982—),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助教

篇3: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由创造主体的知识、经验、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等构成的, 在其创造实践中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新颖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 是独特而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由一般创新能力、知识经验、特殊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四大要素构成, 这四大要素各自对创新能力的普遍性指导意义而言, 是出于不同层次的。[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创造实践中利用已有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新颖性地解决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2]

笔者研究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之一, 创新实践能力属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范畴。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应用旅游专业知识, 结合已有的基础知识, 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更多注重创造者的实践行为具有创新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现状。

(一)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吴永海[3] (2006) 认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三方面, 并分别对其进行解释。尚元明等[4] (2004) 认为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加强专业创新启蒙、基本实践能力、设计实验和独立实验能力、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以毕业设计为核心。毛洪贲等[5] (2010) 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从基础实践做起, 增强感性认识;做好专业实践, 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积极开展创新实践项目,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应用实践的飞跃。并从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刘咏梅等[6] (2009) 根据北京工商大学的特点, 主要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基本框架、内容结构及具体建设措施等。

前人研究的成果, 均是笼统地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进行研究, 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仅见一篇, 且主要是从“四能”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出采用“四能”教学课程体系的应对策略, 并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构筑在学生、高校和旅游企业三者共赢的基础之上, 以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7]。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从而为高校旅游专业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培养思路及培养方向。

(二) 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现状

以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院制定了创新学分制度。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学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学院授予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各类竞赛奖励或名次、社会实践成果等。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 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 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喜达屋班”的建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星木酒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锦州汇香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锦州喜来登酒店合作, 于2011年设立了“喜达屋班”, 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校、酒店的培养, 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提高了旅游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3.见习课的设置。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 且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因此,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设置了见习课, 形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教师在学院的相关规定下, 可以自由安排和组织学生见习。笔者在“旅游学”的课程见习中, 鉴于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热播, 产生灵感, 设计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清新校园游”见习项目, 要求学生发挥创造性设计一条渤海大学旅游线路, 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 并最终制作成PPT进行课堂讲解演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学与游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 学院层面

1.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 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学院应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已经合作的旅游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另外, 学院还应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范围, 除旅游景点、旅游酒店等企业外, 还应与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增加学生的实践选择机会, 使学生的实习机会与职业偏向相契合,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应在国家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基本课程基础上, 增设如创新学等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 使学生了解并理解创新的意义, 树立创新思维或创新意识, 更好地指导创新实践。

3.建设旅游专业实验室并开放, 构建旅游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学院应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 并对学生开放, 使学生在校即可掌握旅游企业的基本技能, 如酒店服务基本技能、旅行社工作基本技能、插花、茶艺等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 学院还应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 与企业合作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专项基金, 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科研与实践指导老师, 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平台, 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4.建立创新型教师队伍。学院应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创新培训, 采取讲座方式或教师进企业等方式, 提升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 真正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 使其充分利用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二) 学生自身层面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学会大胆质疑、立体思维, 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自我创新精神, 形成自己的创新品格。此外, 旅游专业学生也应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 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在实践后不断总结, 提升自我。

摘要:为了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专业教师访谈及文献分析, 分析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8.

[2]程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5.

[3]吴永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 2006.

[4]尚元明, 王为善, 王碗.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4.3.

[5]毛洪贲, 殷德顺, 郭娟, 周爱花.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10.5.

[6]刘咏梅, 祝钧, 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

篇4: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创新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高、发展潜能大的人群,一向被认为是年轻有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群体。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负性事件,令人们在震惊、迷惑之余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大学生是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他们自我期待值高,成长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由于青年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往往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大,心理冲突多,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为培养身心和谐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断推动心理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承受力,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这是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和中心不明确

本课程常规的教育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体,采用传统的说教和灌输式教学。没有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实际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此外,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完善教材建设、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十分不明显,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多彩,使得学生无法自觉融入教育过程并充分体验领悟。教学的中心仍然是以传统的说教和“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没有项目和实践做依托。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未能配套的训练心理调控技能,理论和实践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

(二)教学形式单一

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先严格参照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然后按照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授课。这样的培养方式曾经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逐渐显现,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效的指导,甚至有些教材出现内容上的错误、过时或不科学。教学中必要的评价环节形式单一,单纯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未能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弹性不够大,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过程最后都是以一次考试成绩是否通过作为学生是否合格该门课程的唯一标准,这已经远远达不到如今教学的要求。

(三)脱离时代步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多媒体等新颖的教学载体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以其丰富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以及开放共享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质量,进而深化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常规的心理课暂时还无法与时代接轨,灵活的应用优质的网络、多媒体等新颖的教学载体,无法将新媒体与大学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整合。

二、个性化和创新型心理课教学改革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重心

突出强调学生心理健康自助能力的形成,教师只需讲清基本原理、活动步骤与活动方法,重点围绕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这是许多教师的体会,如何培养及挖掘这份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一改以前老师“独角演戏”为学生“众人唱戏”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做为其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在课堂中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学生活动和师生活动,使师生在一节课的活动频率及活动方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都动的“众人唱戏”。突出了双边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丰富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拓展。可以指导学生完成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并提高相应的心理技能为目标,用项目完成目标替代知识掌握目标,围绕项目设计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体验。还可以将心理课实训纳入教学计划,体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困扰设计若干课程实训题目,将生活实际中的各种情境融入学习活动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心理调控技能,使理论和实践真正实现一体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就业能力。

(三)夯实三大阵地

校园文化、以新媒体为主导的网络阵地、学生社区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普及的三大主要阵地。高校要通过大力举办交流会、学术讲座、心理剧、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新媒体拓展心理健康的阵地,形成信息化教育平台,“微课”专题的学习,也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教室里拓展到网络信息平台,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独立学院领导班子、系级领导班子、班级领导班子构成完善四级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朋辈辅员。

参考文献:

[1]张小虎,陈阳,常丽萍.“颠倒的课堂”学习模式的基本理论与设计实践[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2]杨琴,林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研究[J].校园心理,2012(8).

[3]陈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4]周丽芳,汪林林.新形势下有关教改的几点深思[J].大众商务,2009,3:132~133.

篇5: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普通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探索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笔者简要分析了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后对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提升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第二课堂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第二课堂的特点来看,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比较广泛,是对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新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纵向延伸。并且,由于第二课堂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个性是的形成,兴趣的产生,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些竞技活动的展开,讲座的组织、学术报告活动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对于学生来说,新鲜的、感兴趣的事务,往往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锻炼,在第一课堂中,学习的书面理论,更多的是在第二课堂中加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方面,学生通过自身所积累的综合知识,合理运用相关的理论,正确的完成实验,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考验。

二、现阶段第二课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手段简单。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主要是学校对第二课堂的定位不够合理,没有真正认识到第二课堂的作用。作为一种补充,应该体现第二课堂的特性和差异。但是,目前来看,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第一课堂的延续,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作用非常有限。

2.教学技术设施落后。一些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教学设备配置落后,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学比例不高,一些实验室设备、仪器仪表器材等,大多比较陈旧。这些落后的教学技术设备,不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也很难做到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密切接轨。

3.问题意识、开发理念缺乏。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在第一课堂中被动式学习,而在第二课堂中,很多知识是需要自己探索发现的,并且一些知识的深入学习,离不开学生不断的质疑和发问,但是,学生们发现问题意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发问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其实际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理念不够,对于新问题、新观点、新方法,没有纵向、横向对比分析,不敢大胆尝试。

三、第二课堂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探索

1.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第一,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由教务处配备专业授课教师,并检查监督教师按计划执行教学任务,协调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时间安排,通过学分制,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创建创新活动小组,开展创造性活动。如建立模型小组、数学建模小组、计算机设计小组等,以此为依托保证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第三,建立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活动快、易开展的优势,做实创新教育讲座、技能培训、文化讲座、设计竞赛、实践锻炼、观摩欣赏等活动。

2.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通过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能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与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如何,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因此,必须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能力训练、培养的过程进行全方位跟踪了解,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等方式来反映教育效果,测评学生创造力变化。

四、结 语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开展的另一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要为第二课堂配备相应的资源,推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第二课堂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6:试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吴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毕业生就业改革体制的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已由原来的统包分配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面临就业减少的同时,还将面临再就业人群与海归人群的“挤出效应”。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求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致使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多,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所适从,这对大学生及时、顺利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分析和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他们缓解就业中的心理压力也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生源较差,一些企事业对此并没有用人需求,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学生在面试后往往很难实现“一步到位”的就业。这与其原先的就业预期容易产生落差,在几次碰壁后,往往会对于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我不满逐渐变得自卑。也有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不敢展示自我,不主动参加就业竞争,更不敢毛遂自荐,往往丧失很多工作机会。

2、自负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受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各方面都不错,感觉比别人高人一等,应该有个好归宿。部分学生不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在择业过程中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异味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收入、好待遇。对自身的状况、实际拥有的基本能力则考虑较少,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旦有了这些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3、功利心理

所谓功利性,是指择业过程中的功利性,就业过程中过分地看中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他们把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地域环境以及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职业的首选目标,争先恐后到“三资”企业、大机关、大企业集团和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笔者曾在所带的毕业生中统计过学生自愿的择业地点为,愿意留在重庆、成都的有34%,广州、深圳的33%,回老家的21%,其他地方的有12%。大学生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过分注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先选地市后选单位。有些学生说“宁可去大城市的小单位,也不去小城市的大单位”。一些区县城市,偏远地区基本上都没有列在考虑的范围内,顾此失彼,本末倒置。这相当于自身缩小了择业选择面。4、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高度依赖家人、老师和社会提供出路。独立学院学生有个特点,很多都是家里有社会关系或经济条件较好,同时,198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家庭的溺爱式教育造就了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心理特点,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能力和办事能力。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一部分同学不去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而是在等家长给找工作,甚至有学生在我千方百计给他们联系岗位,尽力推荐时却说:“老师,我都不着急,你不要着急。我们家里在帮我联系着的”。他们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5、择业过程中的情绪波动

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既可以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又有利于自己成长。然而,择业过程中,由于岗位上的“双向选择”,择业竞争越演越烈。有的学生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常常表现为对事情消极处之,漠不关心,情绪低落。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因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而导致就业受挫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有的甚至产生了抑郁的心理,从而影响了正常就业。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大多数人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些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对就业市场和政策的了解,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习惯随大流。有的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比如大家都一窝蜂的考公务员。在选择单位时,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等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单位,而是人云亦云,跟风扎堆,由此导致用人单位来院应聘时,有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有的则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二、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

1、社会因素

首先是国际形势所趋。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吸1至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

7.5至9亿[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其次,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其中,就业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之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再次,就业压力的增大,招生规模的扩大,本身就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独立学院的认可度和学历的双重压力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不良就业心理的出现。同时,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存在。目前,许多招聘单位明文规定不接受独立学院(三本)毕业生,甚至一些单位对女学生求职明确表示不要,或者就是

百般推诿,要求苛刻。

2、高校因素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和主体,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无责任。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心理健康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心理健康的指导教育方面还不足。再次,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荐,不敢积极的参与竞争,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将学生个人的规划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特别是如何在就业中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更是缺乏。

3、家庭因素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过高。独立学院学费较高,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因此,家庭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发表一系列意见,然而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尊重父母的建议,而抛弃自己的就业观念。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解决就业困惑心理。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首先,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通过年级集中的方式,就各项政策、就业技巧、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就业工作中需要做的准备等多方面的问题向他们进行深入宣传和讲解,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应聘常识,在应聘过程中有备而来,沉着面对招聘方的选择;其次,在学生中进

行思想动态调查,针对毕业生的各种就业问题,分门别类甚至逐个地开展谈心谈话,教育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树立起全新的择业观,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也要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要求学生适度调整期望值,摆正心态,平复就业前后落差心理。

要告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心态。在择业过程中,摆在每个大学生毕业生面前的选择方案是多方面的。如工作地点、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毕业生在选择过程中,不可能样样随心所愿,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我带过的几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中,我注意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摆正个人择业与整个社会需求的位置。一再引导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首先看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要求毕业生全面分析就业形势,把握矛盾的主次,确定出自己最看重的选择项,建议学生把单位的发展潜力、是否有利于自己才能和作用的发挥、自己能否胜任单位即将安排的工作放在首位考虑,而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目前的高待遇,要求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重创业”的择业思想,从而使得这几届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3、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形成自我就业意识。

高校应把就业心理辅导和新生入学心理辅导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挫力、创新力、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消除择业心理问题,纠正认知偏差,加强个性塑造,克服自负、自卑、焦虑、依赖、依附、盲从等不良心理。教育学生面对新的就业形势,确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不仅要考虑到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能做什么”,“我做得了什么”,“我该怎样去做”,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以便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面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面对现实,积极就业,坚持全面考察、慎重考虑、果断签约的原则,不急不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寻求以后的发展作好准备。

4、坦然面对就业挫折,减少情绪波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求职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承受着极大的就业心理压力。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勇敢正视现实,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要培养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碰到困难,不自暴自弃,悲观失望;遭遇挫折,能归因正确,不自乱方寸,主动化解和转化不良情绪。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以积极的态度寻找应变的办法,用以增强支撑起自己的自信心。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前途,学校的声誉。在大学生中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大学生正视现实社会,强化竞争意识,完善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职业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循循善诱,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独立学院只有“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越办越强。

参考文献:

篇7: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作文

摘要: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很多,如何在现有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用。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升个人效益达到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是管理者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高等医学院校是专业性和技术性更强的院校,人才需求方向越来越偏重于综合型。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现有在校生近600人,而教职工仅有46人。现有人员结构特点为教职工人数少,工作任务繁多。为适应学院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措施

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稳定性、竞优性、人性化特点,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一套人才吸纳、使用、更新的合理机制。

1.多元化身份管理

为了增强人才稳定性、激励人才进取心,学院对教职工实行“多元化”、“梯级式”的人才身份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体分为四级。第一级是后备人才,主要是有意向来学院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第二级是处于见习期的已聘人员,取舍弹性较强。第三级是学院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年轻骨干专业教师及年轻行政管理骨干。第四级是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高年资教师及中层管理干部,他们在培养和带动年轻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多元化”管理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心理追求高度差,增强了吸引力和人才队伍稳定性。

2.竞优制岗位管理

岗位管理实质上在于对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行为、能力、业绩以及因才定岗的全面管理。不仅是对每位教职工工作效率的督促,也是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依据。学院引入竞争机制,严格贯彻“两个原则”:即高年资与低年资教职工等同管理和能者上庸者下原则。根据各类人员制定专任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班主任质量评价、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的详细考核评价标准,并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年度考核,按相应比例择优评选出考核优秀的教职工进行相应待遇奖励;增加中层干部民意测评与考核,形成行之有效的竞争管理机制。这种岗位管理机制改革为年轻骨干人才的积极进取营造良好环境,对学院教职工人才队伍的稳定和优化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3.人性化待遇管理

待遇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敏感的环节,只有充分把握好公平性、情理性,才容易实现待遇留人。学院工资管理详细划分为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双肩挑人员三类。每类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工资待遇管理及计算方法,各类人员工资构成都有所不同,根据工作性质侧重点不同有所差别,但原则上坚持合理性与公平性。这种合理、公平的待遇管理方式有利于所有教职工心里感受平衡、合理,一方面维护了个人利益,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让大家一直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推动了学院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切实有效,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在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1.教学、管理服务搭配合理,促进学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学院近几年招聘的教职工非常年轻,并且在学历、经历及工作经验上根据岗位设置适合的招聘要求。新招聘一名博士后、一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两人已在几年的锻炼中成长为所在学系的教学骨干力量。同年调入一名优秀的青年管理干部,对学院的管理工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调入四名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分别配置在党政办公室及教务办公室承担管理工作。她们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为学院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为学生临床护理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护理操作方法,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新进一名应届毕业硕士生,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为学院管理队伍添砖加瓦、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学院近几年在教学及管理服务方面调配非常合理,这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使得学院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也使得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工作当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2.学院环境及硬件条件大幅提升

“十二五”规划期间学院积极进行硬件改造及各级各类科研教学项目申报。各类新进人才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积极进行教学资源整合,使学院的教学环境、教职工的工作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顺利拿到了申报的1000万实验室改造项目经费,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现代化的护理实验中心,使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学生今后实习、就业所需实战经验积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院不断扩大影响,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学院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教学实力、师资力量及教学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在有海外留学及学习经历的年轻人才推动下,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增加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广泛受到国内外业界人士的重视及赞赏。越来越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师生来学院进行参观交流及学习。也有更多教职工有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吸取经验。学院一直向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远目标不断努力,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赵静.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

篇8:试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建模

0 引言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数学为大众”的口号,倡导进行“大众数学”教育,即人人学习和使用有用的数学,让数学走进大众,使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使数学成为一种使人人都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1]。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目前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已成为“大众本科教育”的重要承载体和生力军,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势下,独立学院的教学,尤其是基础学科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其传统的应试型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为导向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 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1 当前高校数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近代数学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数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理论上更加抽象,方法上更加综合。新的数学分支层出不穷,而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数学的理论、方法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众多的交叉学科。大量新的数学方法被有效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行政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数学的发展也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广泛被使用。计算机软件包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数字计算的速度。这些都冲破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改变了人们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和使用。总之,新的形势就是数学变得更深刻了,更有用了,更能用了。

1.2 当前应用型高校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死板,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应用型高等院校数学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老三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几乎60年经久不变的内容基本上是数学专业学习内容的压缩。反映现代数学及应用的内容很少。②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后,现代教学技术无用武之地。(这是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只教“老三篇”,用黑板和粉笔往往比使用多媒体的效果还佳。)课程多是片面强调数学的形式化、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强调推理和解题技巧,数学思想讲得少,数学课堂基本上是满堂灌,缺少数学应用的讲解和训练,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教学没有和目前多种多样的数学软件包相联系。③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存在问题。教学效果的检查主要是看应试成绩,只看题做的如何,不考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能力和用数学方法与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看考研的及格率。而考研的内容与对应用型本科生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考研成绩的好坏不足以作为评价本科教育好坏的重要凭据。这一标准加重了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④没有因材施教。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大众教育阶段。研究型高校依然“我行我素”始终在延续着精英教育,众多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则成了大众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发生了根本改变的学生现状一方面与早应改变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又与精英教育的模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各应用型高校本应重新找准各自的定位,根据学生情况发生的转变,改革旧的教育模式,制定新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但是很可惜,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没有顺利完成及时的再定位和改革,仍沿用原有的数学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与精英教育时没有差别,甚至应试难度还有提高。这就使原本存在的数学教育上的问题雪上加霜。不能因材施教是其中的根本问题。

所以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在数学教育教学上相比更需要改革。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高校,其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数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上述存在的问题在独立学院一应俱全,且更有甚者。因此,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2 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2.1“新三篇”的概念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提出应用型高校数学教学“新三篇”概念,即“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为独立学院数学课程提供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不求知识的全面系统,但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适当降低传统“老三篇”中的理论推导和计算技巧,且增加应用性知识的比例,改变过去基础性过强而实践应用性偏弱的状况。

“基础数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高等数学,第二部分为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老三篇”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其思想和精髓应作为课程内容。因为要介绍“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课时又不能大量增加,故“老三篇”就要压缩。其中《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一个学期,《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一个学期。《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突出讲述微积分中的重要概念,如极限、微分、积分、级数和微分方程等;强调数学思想,如使用极限的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等,并注意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中的线性代数主要讲述线性方程组的有关概念及应用;概率统计主要讲述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应用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及思想。基础数学主要讲思想、讲概念和主要的结论及应用,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问题。

“应用数学”可包括差分方程、数值计算、运筹学、对策论、多目标决策、图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神经网络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些内容及应用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建模”以数学实验为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和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数学软件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新三篇”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即数学是有用的,是能用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淡化推导和计算技巧的原则

扩招以后,大批按原来精英教育的标准上不了大学的学生涌进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数学上的创新人才。目前,独立学院数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借鉴甚至照搬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模式。但独立学院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照搬传统的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不适合,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不懂数学,大批学生数学不及格以致不能毕业成了很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状况及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应强调对体现学科思想的重要概念、结论的理解以及数学的应用。课程应淡化繁琐的理论推导和计算技巧,而将这一部分交由相关数学软件来实现。要把数学尽量变成让现在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简单又有乐趣的课程。因此“基础数学”课程教材在各章节内容的编排上,首先采用常规的、基础的例题介绍基本的知识点和简单的计算,而对复杂的、涉及较高计算技巧的问题,则直接运用一些数学软件来求解,这样学生可以从大量繁琐复杂的运算中解放出来,通过数学软件化解过难过繁的运算,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计算软件。

2.3 与数学软件相结合的原则

钱学森教授1989年就指出了计算机对数学教学的深刻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与数学家也都指出要培养一代创新人才必须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计算机是数学教师的得力助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软件将成为人们学习数学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独立学院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许多数学软件都具有强大而完备的计算功能,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绝大多数计算几乎都能通过数学软件来迅速求解,且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数学软件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如利用数学软件强大的图形绘制功能,在数学教材中可以绘制出丰富有趣的曲线和曲面,利用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使数学课程的内容表达得更全面、更直观、更清晰、更易懂,将重要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基础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软件与数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当然我们也必须十分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学生过分地依赖数学软件,在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部分,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利用书面作业进行练习,比用计算机更为有效。关键是要做到两者恰当结合和相互促进,才能充分发挥数学软件对数学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2.4 课程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数学实验的思想通过数学实验可化解知识难点并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虽然也都开设了数学实验课,但是一般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单独开设,单独开设使得数学实验课程只能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贡献不大。而在“基础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实验,可以使数学实验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态。

不少人认为只有传统的数学教学才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而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实验将背离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失去了重要的数学训练机会。不可否认,现代计算工具的运用导致了部分心脑计算功能的退化而使人们更多的依赖于计算工具,但如果人的智能转向更高层次的开发,这部分的退化则并不是那么值得令人担忧[5]。事实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促进其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数学素质的形成。

2.5 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数学的应用说到底就是运用数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领会数学的有用性,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在“基础数学”课程中应尽早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再结合“新三篇”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助于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3 结语

为了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在数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做了可以借鉴的大胆尝试,已经完成了《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和《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两本教材的编写。但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数学发展的形势,适合人们对数学新的需求和利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现状的数学教育之路,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沈大庆.经济类高校数学教育改革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151-152.

[2]莫国良,吴明华.国外应用性微积分教材的特色及其启示[J].高等数学研究,2008,11(4):122-126.

[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M].世界图书发行公司,1993:18.

[4]王凡刚.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0):78-81.

上一篇:开窗之一随笔散文下一篇:《戊戌变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