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效教学“铁律”》学习心得

2024-05-20

化学《有效教学“铁律”》学习心得(精选8篇)

篇1:化学《有效教学“铁律”》学习心得

化学《有效教学“铁律”》学习心得

学完《有效教学三条“铁律”》后,对课堂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余教授所说的有效教学的第一条“铁律”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根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这就是“先学”;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和学,完成教学目标,这就是“后教”。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轮复习课,常见的无机物金属元素Na、Al、fe、cu和非金属元素H、c、N、o、si、s、cl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分散在“必修1”的三个专题中,时经两年,学生有的.知识已遗忘,有的知识模糊不清,有的虽记住但在头脑中是孤立、零碎、杂乱无章的。复习时让学生“先学”,即自主阅读、回顾教材,写出每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找出本节或本章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无法理解的问题。课堂的“后教”以探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核心;以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为重点。先学后教,关键在于以学定教。教师要通过学生自学情况,了解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将这一部分作为重点强调,并指导学生学习。

本学期我们自编导学案,采用了预习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得教学模式,在备课时集预习、课堂活动、作业为一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课堂活动中坚决不再讲授,课堂上主要针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还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觉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对提高课堂效率很有好处。

因为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的依赖老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预自主性,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作用。

篇2:化学《有效教学“铁律”》学习心得

通过有效教学“三条铁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我对第一条认识特别深刻,“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第一,具有创新性与独立性,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思考,既能学到新的知识,又能总结归纳出一整套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我任教四年级语文,在备课时按“导、学、教、练”的模式进行备课,而且重点备“导”这一个环节,将学习目标问题化,自学指南中所提的问题都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的,课堂上,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南进行自学。教师再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不要讲得太多,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第二,参与性。先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参与性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也参与教,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也把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捧起书拿起笔,根据自学指南进行静思自学,不会的问题再和同桌交流讨论,当然座位的编排也很重要,一个优生搭一个差生,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篇3: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导思———引导者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巧妙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不仅能获取各种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过程, 联系师生感情, 更能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化学肥料”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色彩缤纷的季节, 有一句古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金灿灿的油菜花, 绿油油的麦苗和各种新鲜的大棚蔬菜。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西红柿。观察一下, 它们有什么区别?正如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 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 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提出的问题要求过高, 大脑皮层模糊一片, 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 引不起大脑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上的交错综合, 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 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所以,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 应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难易适度, 即学生凭借知识与能力, 达到每一问都能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 同时, 教室内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主体———促进者

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 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让学生分组讨论, 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 以及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基本特点, 做好各种实验, 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初中生好奇心强, 上课的注意力不持久。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道出一两则故事来, 占时不多, 效益可不小。如教学“盐·化肥”时, 讲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敢于怀疑当时垄断世界的纯碱生产技术, 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故事。故事虽短, 却使学生对科学家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尊重个性, 适时点拨———引领者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 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 即使是思维反应很灵敏的学生, 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探索活动的情绪和表现, 分析他们的思维状态和水平, 捕捉各种思维现象, 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例如,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时, 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请提出假设并设计探究实验。学生相互讨论, 并及时与老师交流, 老师适时的指导、点拨, 使学生逐渐优化实验探究, 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和调控者。大部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 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 也有小组学习, 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组织交流, 明晰结论————激励者

操作、观察、思考、表达是伴随探究过程不可或缺的四个因素。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和汇报, 让学生悟一悟、说一说、辩一辩, 才能使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思维从模糊阶段前进到明晰阶段。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 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 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 充满信任的眼神, 宽容的态度, 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准确的讲解,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汇报的热情更加高涨, 让学生能“愚知补拙, 聪知不足”, 进而使其思路明晰化, 表达条理化, 结论理性化, 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收集信息, 阅读资料————指导者

当代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 广播、电视、网络等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 这就需要教师指导, 让学生亲自体验。学生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积累、吸收, 拓宽了视野,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篇4: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81-01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探索。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其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小组的合作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以组内异质(性别、兴趣、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组间同质(组与组间水平相仿)的原则建组。这样做可以使组内的学生因为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互补,可以使组间水平差异不大而形成势均力敌之势,避免了缺乏竞争。第二,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基础,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还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第三,小组讨论适合于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真理愈辩愈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思想碰撞,在学生更加充分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思维,很多学生还会提出令老师出乎意料的观点。

二、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价值

互动合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学的更加主动积极、生动活泼,促进学生在良好的互动友好氛围中自觉进行认识和意义建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的方式。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三、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精心策划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探究、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师生、生生都以对方的活动促进、调节自己的活动。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合作学习,老师在选择课题的时候不能够搞一刀切。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应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教师期待的标准,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转化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将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情境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师生双方才会共同步入和谐、互动的理想境界。例如:笔者在进行电解质的概念的教学的时候,设置了一道题目:在下列物质中,哪些属于强电解质,哪些属于弱电解质,哪些属于非电解质,哪些能够导电?A盐酸B硫酸C醋酸 D蔗糖溶液E酒精F铜G二氧化硫 H氨气 I 硫酸钡J 氨水K 碳酸 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和讨论,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电解质的概念、分类以及容易混淆的特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合理分配,明确分工

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不分上下”的感觉,增加合作的动力,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小组成员搭配通常以4-6人为宜,组内要选好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大家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监督员负责监督每个成员的参与情况。

3、设置情境,落实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变通和加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或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以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或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把合作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以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建构的知识网络,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学习“陶瓷”部分内容的时候,带领学生去参观南庄、石湾等陶瓷厂,看看陶瓷的生产流程,了解传统陶瓷和新型陶瓷的区别和联系,以后陶瓷的生产发展方向等。老师在其中设置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调查后解决。又如在学习“乙烯”内容时,可对乙烯的用途让同学们分组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篇5: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余文森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35000)

(《中国教育学刊》 2008.11)

[摘要]教学规律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与优质教学,必须认真严格地遵循以下三条规律:第一,“先学后教”,当学生己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第二,“先教后学”,当学生小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第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是教学 的一条规律。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有效教学

[中l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1002-4808(2008)11-0040-07

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三条规律,相反,不好的教学则一定是违背了这三条规律。当前,有效性问题己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强调这三条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凸显这三条规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我把这三条规律称为“铁律”。

一、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己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因),由己经完成的发展秩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情,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己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维果茨基据此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1]实际上,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指出,学生的独立性包含这么四层意思:[2]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罗嗦;自己相信自己能想出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再叫别人提示;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实际上,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

根据我们实验的体会,先学之学具有以下的特性:

第一,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与预习是一样的。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是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和作业在后,也即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教育心理学认为,这种缺乏学生对知识独立建构的所谓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的形式上的学习。而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第二,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在我们实验中,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独立阅读教科书(要求写阅读笔i西,并独立完成课本作业。从这个角度上讲,先学与传统预习有本质区别: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传统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预习具有从属性,从属于课堂教学,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不是学生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环节。

第三,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先学则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超纲学习。当然,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潜质不一样,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进度不一。我们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应做到该统一的统一,不一定统一的可以不统一

后教之教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针对性。后教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那就失去了让学生超前学习的意义,失去了教学的针对性。那么,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首先,必须对学生的超前学习进行检查,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己达到于什么样的程度。这既是展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肯定他们超前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其次,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凡是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第二,参与性。先学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单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参与性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不应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而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也参与教,不仅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目也把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展开师生互教互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也参与评价。

第三,开放性。开放性是针对性和参与性的必然结果,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学生先学存在的所有问题,而学生在参与性学习中的各种即兴表现和自由发挥更是教师所难于预料的,这对以教案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反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是,正是这种开放性真实展现了教学过程中本应存在的生动性、复杂性、生命性、挑战性和生成性。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应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3]

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出示这堂课的学习日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 自学结果(差生优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4]

杜郎口模式。“‘二二六’其主要学习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是指六

个教学步骤,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日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5]

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阅读课本。就是学生自己读课本。第二,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6]

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其主要的步骤: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三步,复习。回头梳理一下自己己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第六步,小结。[7]

这几项教改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二、铁律之二:“先教后学” - -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来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对此有过十分精辟的见解:“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于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乎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目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8]各科教师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通过讲授科学家们的科学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怎样探索、怎样总结、怎样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角度讲,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很多成功教改实验的共同特征。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卞要教学要点包括:

第一,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它要求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而是在讲清知识基础上,揭示出规律,提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讲授的内容,同时要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卞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它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三,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一方面把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的基础上,以提高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科学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不论是脱离教法改革的学法指导,还是忽视学法指导的教法改革,都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有: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的基点,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日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包括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10]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其操做方式为: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10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第六步,自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11]

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卞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己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卞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12]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

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实验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应多样,如表格式、填空式、问答式等。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己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己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目重要的是学生己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己经由依赖阶段进入独立阶段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三、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一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单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种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13]“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所谓适当观念是指能对新知识起“固着”或“拴住”作用的学生己经掌握的有关的概念、命题、表象和其他有意义的符号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4]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和思维的本质。其结果,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获得了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血肉”,自己的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正因为如此,奥苏伯尔也把有意义学习看成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15]所谓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互相(同化)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例如,学生没有“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等旧知识,则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所谓可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当新旧知识能够清晰地分辨时,学生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只有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两者之间的相异时,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会导致学习上的负迁移,从而产生机械学习。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显然,如果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旧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么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新知的学习就不可能是有意义的、顺利的。

总之,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防止学业失败现象的根本措施。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己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15]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和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根本措施。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旧知,奥苏伯尔建议我们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要学习的新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目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也密切联系。它们充当着学习者由己知通向未来的“认知桥梁”,起着沟通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不能狭隘来理解所谓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原有的适当观念”。实际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生己经掌握的书本的旧知识,而目还包括学生相关的经历、体验和生活常识、经验以及必要的思想方法和智力基础。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方法能力基础越扎实,那么,新知识的学习就越容易、越深刻、越丰富。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易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这是这条规律的具体体现。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有:

一、目标导向。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清晰明确的日标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处于期望的有日的的控制之中。目标导向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这样就可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反馈纠正。布卢姆强调指出,通过频繁反馈和按照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纠正,可以及时弥补和纠正:群体教学所必然带来的不足和误差。[16]布卢姆和他的学生花了近十五年的时间证明,在掌握学习的条件下,各年级的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反馈——纠正,措施获得一个标准差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目学得一样的好!所以,最终的学业成绩的分布应该是负偏态的,大多数分数将集中在成绩测量的高分一端。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与“低、小、多、快”四字要诀相近的是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的“四了歌”,所谓“四了”就是指课上该讲的要“讲了”,该幼、的要“练了”,练后要立即“评了”,下课时作业本要“收了”。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

篇6:浅析有效教学的三个“铁律”

———结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从九五年上班到今天,从事政治教学近20年。在这近20年的教学中,我们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教学改革,但不管如何改革,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即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而知新。同时通过观看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视频,更深深体会到“三条规律”在实际教学中的现实意义。现就结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运用这三条铁律的心得体会。

一、: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作为高中的孩子,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够自己独立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实际上,只有真正建立在孩子们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所以先学后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当然,仅仅靠孩子们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孩子们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针对“先学后教”这种教学理念我查了相关的材料,典型的教改模式有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等。通过研究学习,结合我校实际,我和本组老师一起采取自编导学案模式,强调注重三个环节,即预习----展示----反馈,在这些环节中,通过孩子们自己参与的方式,在导向案上总结出四种不同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和态度,之后再对孩子们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如,为解决导学案的相关问题(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梳理、课堂探究、巩固练习等,)----消费心理面面观。孩子们可以查阅相关的配套资料,如教材、报纸、教辅书籍、网络,甚至亲自去超市购物等。让孩子们课下或课堂进行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展示来归纳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态度的环节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老师的适当点评,使点与评有效地结合,这样,既体现了教学的超前性、独立性,有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继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铁律一与铁律二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在教学上,完全有孩子们来主导的课堂是不现实的,再者,有些知识点的讲解、理解,就目前学生的水平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必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和渗透,通过讲授科学学习方法,来指导孩子们怎样阅读、怎样思考、怎样探索、怎样总结、怎样评价,从而培养孩子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孩子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由于本框内容浅显易懂,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相适应的,所以本课主要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怎样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为了实现这目标,我从相关的资料中找一些图片、数据、漫画、热门话题,如“卡奴”、“房奴”、“车奴”等。让孩子们更能强烈地感受到做一名理智消费者对个人、对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分别介绍这四种消费原则时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时,重点要解释好其内涵及如何做;在讲解“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时,要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开展教学;在讲解到“勤俭节约、艰 苦奋斗”时,我举一些事例,如***提倡的“光盘”行动,或探讨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吗?”。通过学习,观众们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看似深奥的经济原理具体化、生活化,使得孩子们更易吸收和消化。

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孩子们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就是说,孩子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孩子们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防止学业失败现象的根本措施。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直接联系的旧知,并通过旧知去学习新知。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易了,孩子们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孩子们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孩子们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结合本框教学,我从两个方面来“温故知新”,一方面通过导学案的巩固练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孩子们的亲自实践如问卷调查、商场购物等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即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是应用知识来改造世界。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使我们的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如何践行科学的消费原则,如何分析各种消费心理等。

如本框教学时,我设计一些探究题: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看待***提倡的“光盘”行动?如何看待“月光族”?等。通过孩子们的探究、展示加上老师的归纳、讲解,使该框的知识真正为我所用。

当然,上述三条铁律是有内在联系的,对各条铁律的内涵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只有深刻全面地理解各条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并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篇7:化学《有效教学“铁律”》学习心得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为例谈开去

宿松县程集中学:石张林

【内容提要】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即遵循“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知新”的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的情境,精心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先学后教

先教后学

温故知新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也就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一名一线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网上学习余文森老师的视频课,往日的困惑渐渐清晰起来,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即遵循“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知新”的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的情境,精心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就活起来了,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下面我以《经济生活》第三课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谈谈如何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进行有效的教学。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先学”。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和教材P.20—21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逢新年,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送小礼物。前几年送贺卡,现在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但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1)这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消费心理的影响?(2)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类事情? 材料二:小强的裤子怪怪的,膝盖和大腿上一个又一个的破洞,屁股上还两个骷髅图案,进出教室时总是引起同学们注意。

(1)是什么消费心理驱使小强购买这条裤子?(2)我们如何看待他的消费行为?

材料三:手机在同学们中已经是公开使用了,但手机的档次越来越高,这种风气使得一部分家长苦不堪言。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1)我们怎样看待这种风气呢?

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认真阅读教材文本和上述情境材料和问题,获取相关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后教”。

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十五分钟后,教师提问,请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适时、适当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总结消费心理的四个表现并适度地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针对学生的片面认识,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在此基础上讲解做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原则,一是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反对盲目从众、不提倡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那些支出无计划,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消费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的行为,是缺乏理智的。也反对过于紧缩消费,因为过于 紧缩既不利于人们的需求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在这一原则上,向学生强调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三是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针对这一原则的教学,充分利用好P.22的探究活动材料“你愿意支持‘筷子革命’吗?”学生阅读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是归纳出绿色消费的内涵,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二是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应该如何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对此,组织学生阅读第四个探究活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所给的材料,并由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回答。教师做好以下点评,首先,“有剩余才有面子”的观点是一种落后的消费观念。我国人均资源是有限的,就餐时应当提倡节约、适量。如果有学生提出吃不完“打包”,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打包”避免了浪费,是一种好习惯,值得肯定,但“打包”毕竟是盲目消费的结果,所以点餐时要理性消费,避免浪费。其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

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离不开“温故知新”。

在课堂教学中是选择“先学后教”还是选择“先教后学”的教学程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定,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或者是合作学习能够获取的知识,可选择“先学后教”的模式,而不能够获取的知识就要采取“先教后学”的模式。学生的“先学”不是放任自流地学,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先学”,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解决。而教师的“后教”不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和强调,而是针对学生的片面认识、错误认识,易错点、易混点进行剖析、纠正、强调,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来实施。针对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先教”,然后才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去学、去练习、去巩固、去加深。但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离不开“温故知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是在学完“消费及其类型”后进行的,“消费及其类型”是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学习“消费及其类型”的目的和落脚点。已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的基础,所以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离不开“温故知新”。在学完“消费及其类型”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两个框题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加深学习,实现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懂得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和“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转化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信心;加强宏观调控,控制物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这样不仅仅延伸了教材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8:化学《有效教学“铁律”》学习心得

一、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概念

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 是倡导接受学习方式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 应在接受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实际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被提供给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的、有科学依据的、有组织有序列且完整的、最有效的材料, 再将新接受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加以内化, 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即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内容和完整性上对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补充和升华, 从而实现新知识的吸收和获得的过程。

布鲁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家, 提出“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他认为, 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遵循特有的认知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起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的作用, 而并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发现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 即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是学生不断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创新、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比较

(一) 过程上的比较

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论, 在学习过程中贯彻逐渐分化和整体协调的学习原则, 提出了先行组织策略。强调在学习新知识前, 老师要提供给学生更概括、更综合、更具体、更抽象的引导性材料, 并能清楚地反映出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与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新接受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地联系起来,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强调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 独立思考, 发现知识, 掌握其原理和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教师自身及课堂掌控能力有一定要求, 需要师生间的大量交流与互动, 通常采用一问一答, 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生活实例, 或图片、视频和数据调查报告等,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疑问, 产生好奇心及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去探究和发现, 获得新知识。

(二) 方式上的比较

在方式上, 接受学习是一种个人的正式教育, 是教师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讲授的方式直接展示给学生, 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归纳, 并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提取和加工, 学生只是将教师呈现的知识加以内化, 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发现。

而发现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参与者, 不是传授者, 这一点恰恰与接受学习相对立。教师只是向学生创设发现新知识的情景, 借助辅助教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而不是将有效的、正确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呈现。这是间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勇于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 目标上的比较

奥苏贝尔认为, 接受学习可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 掌握人类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 其主要注重知识的获得。学习者学会理解应用原理、定论就是获得了有效的知识, 不需要去发现、去创造, 进而忽视了学习者个人能力的培养。

布鲁纳认为, 发现学习可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已知的事物或现象中推导未知、抽象的事物, 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形成概念, 从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并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态度和独创精神, 其更加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及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四) 效果上的比较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 节省时间。在理解较为抽象、复杂的概念时, 也能更快地、更准确地获得, 培养了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 并不利于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习者思维的局限性, 认知结构单一, 不利于学生独立创新。

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可培养学生的发现技巧, 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解决问题可培养学生智慧内在的潜能及发散思维的能力;知识的获得对于学习者更加有利于记忆、保持与提取。

综上所述,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统一的, 虽在智力发展与内在潜能的激发有差别, 但二者最终的目标都是对新知识的获得, 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补充。

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有效组织

两种学习方法各有利弊, 只有取长补短, 才能使其更适合于高中化学课堂。大量事实证明, 高中化学课程只采用接受学习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只采用发现学习法, 又不利于基础知识的获得, 那二者结合又会怎样不同的效果?

以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为例。

情景设定:有一天, 门捷列夫看见几个人打扑克牌, 他茅塞顿开, 就制作了许多小卡片, 上面标着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量、化学反应及其主要性质。日后, 他并不断地研究其规律、特点, 结果世界上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这样产生了。但在周期表中他留下了许多空格, 并预言空格里会产生新的元素, 结果几年后真的有人发现新的元素, 并填在其预留的空格内, 难道门捷列夫真的能够预知未来, 还是当中存在着什么奥秘?这个情景的设定让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并带动起整节课堂的学习氛围。

提出问题:接下来就来研究门捷列夫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方法、规律去编排周期表, 当中的奥秘是什么?

数据研究:根据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 同学们来绘制这样几个图形。

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 绘制1—18元素的柱状图;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元素的原子半径为纵坐标, 绘制1—18元素的折线图;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为纵坐标, 绘制1—18元素的折线图。通过这些数据, 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绘制图形, 发现这些元素之间的周期性的变化,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的结果并加以补充和评价。

探究学习: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 向同学做一些演示实验, 也可让学生动手去做。探究一, 动手做金属Na、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 观察生成H2时冒出气泡的速率大小;探究二, 观察Si、P、S、Cl与H2化合时, 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

得出结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们之前发现学习得出的规律进行适当的评价, 并融入教师的讲解和内容的补充, 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意义及应用。

这种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科书的知识“3D”起来, 立体起来, 不但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有效地应用。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发现, 采用接受学法, 只是对现有知识的掌握与学习, 老师讲解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 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而采用发现学习法, 学生容易偏离学习的主题, 单凭自己去发现很难掌握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也说明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好。只有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有效地结合, 各取其优, 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樊璐璐.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应有效融入课堂教学[J].新课程导学, 2013 (16) :77.

[2]董文, 刘万伦.奥苏贝尔接受学习与布鲁发现学习的比较[J].池州师专学报, 2001, 15 (01) :96-98.

[3]单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元素周期律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化学教与学, 2011 (9) :18-19.

上一篇:秋季幼儿园开学通知下一篇:皇帝的新装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