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的尝试与创新

2024-07-04

微课程的尝试与创新(共6篇)

篇1:微课程的尝试与创新

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

《辽宁教育》2015.2 大连第40中学 孙雯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对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和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四章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建成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并带来教育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这是国家教育目的对现代化教育的明确要求。采用微课程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全新模式,为我们解决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开创高效课堂提供了可能。

一、“微课程-翻转课堂"这一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实现少讲多学,提高课堂效率,有益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萨尔曼可汗说“教育最关键的任务,即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让他们能够在人类尚未发掘的领域内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面对未来的竞争力,是我一直的思考和追求。1微课程作为教学课程资源。教师立足教材并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课程资料,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课程视频、电子课件,把学习内容和演示生成过程在课前就通过校园网络、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将学习内容前移是调动学生参与,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方式。课上运用微课程教学,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使课堂的教与学真正成为头脑风暴的阵地,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2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可以促使学习问题解决的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问题探究法,分层次提问,小组合作质疑答疑,以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和探究学习,对于某些学生的学习问题可以开放式的回答,以引起学生研究兴趣,课后进行严肃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学科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学生在自己不断的学习、探索、再学习过程中来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并且由于问题的答案是自己找到的,暂时的,不完美的,所以就不具有老师所宣讲的那种权威性,就不会是未来学习的障碍,而是进一步学习的一个站台。促使学生感受到,“我才刚开始学习,我还想继续学习下去。”,“我有了更多特别的收获”。教师感受到,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更加深入”,“我和学生在处理学习问题上的沟通更加顺畅,更少的矛盾”,“很多学生能够自行解决学习问题了”,“我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很多学生开始乐于主动学习”。

二、创新研究教学问题,促进美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美术学科教师一方面要具备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需要有全面的文化理解力。因为美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文化息息相关,只有认识文化,才能在文化的背景下深刻的认识美术,并将美术教学与文化理解结合起来。这也是成为现代新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1在美术技能方面,美术教师应该追求“一专多能”或“几专多能”。即教师应该在一个或几个美术领域有较高程度的纵向发展,实现丰富的人生价值,提升个人专业形象,赢得一定社会声誉。

在教育能力方面,美术教师须知美术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门类,具有教育的一般性特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以便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美术教师积极研究教学问题,梳理和总结美术教育的规律,分析和研究美术美术教育的价值,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形成具体的现代美术教学策略,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总结出优秀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美术教师在不断的个人成长中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专业研究,发展,创新现代美术教学。

3在新课程背景下,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追求。比起其他2 课程,基于美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美术课程更适合创造型和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因为在设计实施美术课程中,美术教师可以自由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引起质疑和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是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成为研究型美术教师还应该掌握研究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提升美术教师研究能力,促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实践发现问题,引发科研兴趣,形成科研目标,通过科研带动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创新,再通过教育实践检验科研的理论,才能形成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只有这样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美术教师。

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崭新的观念和全新发展,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应该看到科技的进步对我们文化产业进步的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反思,顺应时代的要求,接收新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美术课堂。运用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是形成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全新尝试。关注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美术教师从掌握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扩展到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美术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而且要求了创新的研究型美术教师的诞生。

新时代,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脚步任重而道远。只有找准了个人的专长,认清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的创新研究信念,才能走出美术教师的特色成长之路。

三、开展校本研修培训项目,提炼区域美术教育成果,促进美术教师队伍建设。1深入挖掘微课程作为教育资源的内容,开展全员微课程资源开发培训项目。

聘请专家进行微课程开发、设计指导。以典型微课程教学案例为样本,开展区域美术教师微课程研讨观摩活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和小组研究相结合,形成微课程开发研究网络。组织微课程展示交流大赛,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每位教师上传自己的微课程成果,区域分享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机制,保证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

2以微课程培训为契机,促进美术名师、教学能手、青年骨干的梯队培养建设。

开展多层次的美术教师培训活动:区域美术名师、教学能手微课程展示活动,3 青年骨干教师微课程资源内容开发研讨会,参与省市微课程科研课题的研究,校际研训。

3开辟校内、校外研修一体化渠道。

微课程作为全新的教育资源,应该更广泛的传播和分享。微课程可以作为校内美术教师和校外美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加强沟通的有效渠道。校内美术教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美术教育专业能力更强,而校外美术教师没有课标的限制,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广阔。通过微课程,可以很好的体现校内、校外美术教师不同的专长和优势。这种交流无论对于校内还是校外的美术教师,都使得美术教育更全面,更系统,更丰富,使学生学习受益。

基础教育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精神。只有千百万美术教师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教育征途上奋力前行,才会体现我们当代基础美术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才能够树立当代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代精神,才会使我们的儿童在先进美术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受益终身。我们要着眼于孩子们的未来,着眼于未来的孩子们,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艺术教育的征途中走的更深入,更广阔。

篇2:微课程的尝试与创新

作者简介:张武威(1964-),男,福建三明人,三明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中学物理教学论,福建 三明 365004;曾天山(1966-),男,湖南湘乡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教学理论,北京 100088;黄宇星(1957-),男,福建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微课程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应在课程技术化的基础上,加强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者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创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内涵。在学科教学中,微课程一般可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环节,若能与“及时教学”和“同侪教学”相结合,将会有效促进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关 键 词:微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方法 创新

微课程(Micro-course)的出现,虽然有明显的“草根”成分,但伴随着微型学习以及我国“视频公开课”和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译为“慕课”)的兴起,它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微课程的发展与全球慕课大潮的涌现不期而遇,使之迅速而广泛地与慕课在线教育交融起来。微课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方式,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催生了以微课程为单位的慕课学习环境。目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运用“微课程”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是实现这一“深度融合”目标最好的切入点之一。

然而,微课程怎样才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呢?2008年由全美教育教师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出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针对当前课程整合(融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存在着“割裂”现象,造成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缺失范式,提出了建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1]这种基于整合技术的全新的概念框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个要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而且给我们微课程整合教学应用的启示是:只有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才能促进传统教与学方式产生深刻变革。微课程是课程技术化和信息技术课程化的最新表现,为了使微课程资源不至于落入早期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窠臼,我们首先要对微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进行创新,以及对微课程应用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推进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内涵。

一、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相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和Micro Lesson等,而且人们对微课程的研究取向并不完全相同。在国内的研究中,与微课程相近的概念有“微型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基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除了具有时间微、内容含量微等特性外,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性。

第一,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学习”而开发的微型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关中客,2011)。[3]尽管微课程早期提出者并非从微型学习的角度而提出的,但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去践行了微课程的微型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直至践行了泛在学习的产生,让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延伸到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使得学习成为连续统的全景化学习观(祝智庭等,2008)。[4]

按照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微课程建设共有五个步骤:一是罗列出核心概念;二是提供上下文背景知识;三是录制、制作1~3分钟的教学视频节目;四是设计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后任务;五是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3]虽然戴维·彭罗斯本人没有直接提到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但它围绕着“锚定式教学”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已隐含着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第二,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也可以是其他媒体形式的微内容,如文本、音频、动画、软件等。我们从微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学习对象”概念相类似,但它所不同的是,目前出现的微课程概念大多是由一个视频文件组成,以讲授一个“知识点”(包括概念、知识、问题等)为主体,它与学习对象相比较更加强调“视频”这一媒体的应用,这与慕课的核心内容——基于“视频教学”不谋而合。在我国最初的基础教育领域实验中,微课程只是一种微视频课件,着重在于解决传统教材由静态文本向动态资源转变,以及解决传统教学视频“颗粒度”过大问题。但在慕课的影响下,微课程的含义开始延伸,它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演示、练习、反馈等教学环节的加入,并且将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包含着教学(学习)目标、内容、资源、活动和评价等必要的课程要素,并以整合课堂教学或在线教育应用为基础。因此,微课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工具和资源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而存在。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正从早期注重“以教为主”向现行注重“以学为主”的建设模式转变,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更。例如,新加坡1998年实施的微课程计划(Micro,就已经从以直接传递教学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微课程,逐步向以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主动探究活动,以自主建构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微课程转变。[5]目前,第二代微课程已在慕课里得到了有效应用。例如,Coursera在线教育将每堂课分割成3~5个体现相关“主题”的交互式短视频,这样既方便学生按主题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又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交互式学习。

第三,微课程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的资源结构表征。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程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6]例如,可汗学院利用微课程开展在线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可汗模式”也存在着不足。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学教授沃尔特·斯卡达认为,其教学方式存在着“过度简化”的缺陷,它总是利用特定例子来解释概念,如果人们遇到其他例子时,可能会糊涂„„这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却可能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7]

为了避免微课程存在着过分简化知识的表征倾向,我们可以从美国的TEDEd微课程中得到启示:TEDEd是以交互式微视频建设为特色的微课程,并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等融为一体,允许在线教师与学生自由编辑,体现了微课程教学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8]如果我们也能够将微课程设计成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结构,为学生提供知识动态编辑和知识系列重组的可能性,是目前解决微课程存在过分简化知识表征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提供微课程在线学习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挖掘(Knowledge Excavation)的平台。[6]而这个平台的教学特点是:允许学生超越微课程预定的知识结构表征,通过补充概念、实例、命题等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认识到复杂概念的学习完全不是预定的,方能考察复杂概念意义的多样性。因此,微课程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资源结构表征,但它需要与相应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二、微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的分析

我国率先提出微课程建设的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9]因此,微课程在“知识点”教学内容组织的基础上,其相应的教学环节的选择就成了微课程整合教学应用的前提。所谓教学环节,就是指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个阶段和程序。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学环节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是,由一定的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活动就构成了特定的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的教学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

我国台湾地区网奕资讯创办人吴权威以及他所带领的教学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经过20多年对中小学、大学等进行技术创新教学研究后得出,唯有让教学技术与教学的四大主轴(环节或流程)——教学、评价、诊断、补救紧密结合,才能创新教学模式。[10]根据吴权威的观点,微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包括评价、诊断“两个”辅助教学环节,才能算是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应用。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主要在课前与课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也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是要依靠教师去言传身教。[11]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大型课程”教学资源应用具有系统性和封闭性等缺陷有关,也可能是与当时课堂教学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类型有关,使得传统教学资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没有被充分利用。微课程是为解决教学“一个小问题”而开发的,以扎根于学科教学为宗旨,具有易操作和使用灵活等优势,可以围绕着“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程资源类型,如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基于情境学习等;也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如概念教学、知识学习、问题解决、难题探究、课后练习等。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使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然而,课程变革最为关键,它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一种尝试。目前,随着微课程在各种教学环节和教学环境中不断得到创新应用,很可能会导致我国教育领域现行的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变革。

(二)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的“课中”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是通过学生“课后”的作业、练习或实践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上,这种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知识传授则是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中”经讨论、交流来完成,而在“课后”学生还是以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为主。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010年9月,美国教育部曾发布一份在线学习的长篇研究报告表明:平均来说,在线学习至少和面对面学习一样有效。如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会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好。[12]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方式逐步向知识探究方式转变,使得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

微课程在教学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还在不断探索之中。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不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13]目前,微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果的,可算是美国的可汗学院,他们的课程主要是以讲授知识点为主的“小”课程,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将相应的微课程衔接起来进行视频教学。[14]可汗学院已突破了传统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甚至被认为正在翻转课堂。2010年,美国中小学开始了利用可汗学院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在国内,利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最初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思想逐渐被推广到高等教育教学应用,并迅速“火爆”起来。如上海交通大学于2012年推进了在线教育平台——“南洋学堂”的实施,在校内试验与推广了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应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来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然而,微课程如果缺乏与教学方法相整合的应用,那么,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就失去了教学行动的方式和手段。为了学校当前能够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我们着重对微课程整合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应用的核心要素——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三、微课程:JiTT和PI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在我国,从基础教育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人们从教学实践层面已开展了微课程的教学应用,但人们对微课程与教学方法整合应用的研究则鲜见于报纸杂志。微课程符合了微时代学习的需求,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变,还是停留在上世纪“积件”的应用思路上,很可能会落入早期“国家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窠臼。微课程只有围绕着“教学方法”这个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应用,才能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JiTT是“Just-in-Time Teaching”(及时教学)的简称,最早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 Gregor Novak等人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于美国等世界各国,它对目前解决全球大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共性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I是“Peer-Instruction”(同侪教学)的简称,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课堂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经哈佛大学的研究数据表明:在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等方面上,PI教学方法均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15] JiTT和PI教学方法虽然都源于大学物理教学,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完全适合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包括从基础教育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只要学校具备“高互动数字化教室”、网络(或移动互联网)、在线工具等教学条件,很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JiTT与PI相结合的应用,经Eric Mazur研究团队十多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其前后测增益比(Gain)有显著差异,从传统教学方法的0.25增加至0.74。[10]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经国内黄桦老师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大班物理教学学生的学习成效及课堂参与率。[16]笔者在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与JiTT和PI相结合的应用,以解决目前微课程教学方法应用的缺失问题,促进当前学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创建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

JiTT和PI相结合的核心是“反馈机制”的建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各种评价和诊断机制的建立。JiTT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在课前、课后方便地建立起“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反馈机制,克服传统数字化教学反馈机制建立的不足;PI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辅具的作用,在课中就能建立起互动教学的即时反馈机制,克服大班级上课教学反馈机制建立的不足。

微课程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建立反馈机制。戴维·彭罗斯将微课程比喻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并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6]也就是说,微课程虽然时间微、内容含量微,但也要建立起反馈机制,如通过作业建立起“静态”的反馈机制,通过交流、讨论建立起“动态”的反馈机制,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程与JiTT和PI相结合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复杂概念整合微视频进行教学,而且有利于师生建立起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微课程与JiTT和PI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一)微课程:课前JiTT教学方法的应用 JiTT是一种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JiTT的核心是“反馈链”的建立,教师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来自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保证每位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都没有障碍。JiTT主要应用在课前“内容预习”和课后“难题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上。

内容预习是JiTT的核心部分,一般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组成的。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概念学习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前将网上预习的情况写成材料并通过“社交网媒”等形式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能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同时学生也能收到来自教师的各种评价,让学生能及时知道学习成就。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概念问题,并将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组成“专题”,设计出有利用于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为创建“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做好充分准备。这个阶段也就是翻转课堂的“课前”教学阶段。

在课前内容预习阶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课堂上教师需要传递的核心概念制成微课程,以创设生动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交互式练习+即时反馈”为学习单位,具有灵活、便捷、高效的学习特点,迎合了微时代的学习需求和大众的学习心理。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可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17]而且,微课程的教学应用还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微课程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能够将抽象的复杂概念变为较直观的感性认识,不仅降低了复杂概念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和兴趣;二是微课程学习大多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概念)进行满负荷学习,不会花费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三是便于教师针对“知识点”更精确地组织教学材料,也更精确地组织在线教学即时评价(反馈)。

(二)微课程:课中PI教学方法的应用

PI教学方法是应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来决定教学流程走向的,包括教师决定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进度等。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精心设计成“概念测试题”。教师可以将这些测试题嵌入到微课程的知识表征与学习中,这种学习方式现已推广到慕课的应用。如在微视频的学习中,及时安排穿插问题回答与测试,实现学生短视频学习与在线完成作业的无缝对接,这与慕课推崇的“苏格拉底式教育”或“闯关式学习任务”的理念有关。在课中,PI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回答“概念测试题”的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互动性数字化教学辅具——即时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IRS)来回答,此时IRS系统会立即以“雷达图”等视觉化图形呈现出答题的统计结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全班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促进了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虽然PI教学方法局限于选择题或判断题等,但这些问题是在学生学习微课程时出现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而且,教师可以立即收集到学生答题的反馈信息,可随时了解学生概念学习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再决定是重新讲解概念,还是进入下一个教学程序,使教师可做到课堂教学和信息反馈相统一,学生可根据知识流程按照“进度条”方式进行学习。

我国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最常用的是讲授法,学生多是被动地听,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而翻转课堂将讨论、交流(协商)作为两大利器,教师在课中的答疑解惑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在课中,微课程和PI结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实现微课程与微练习、微测验、微评价、微反馈相结合,可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当学生对问题的答对率低于30%时,教师则减缓教学的进度或者重新讲解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点击微课程开展自主学习,使抽象的概念教学变成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教学,有效弥补了教师单一语言讲解抽象概念的不足,从而改变了学生总是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当学生的答对率超过80%时,教师经过简短的讲解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程序,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重新复习相关微课程;当学生的答对率介于30%~80%时,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协作(合作)学习,并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所选的答案作出说明,也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减少了教师上课的讲授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益,这一段时间就是所谓的PI教学方法的应用。最后教师把课堂没有完成的讨论问题或其他概念(知识)学习内容放到网站上,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或交流、互动学习。

由于我国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诊断”环节上,大多凭经验判断,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持,在课中难以实现个别化教学,在课后也难以实施有效的个别化补救教学。JiTT是通过学生作业、测验或讨论等教学环节并借助网络来建立反馈信息的,但面对着大班级课堂教学,教师也难以及时地对学生概念(知识)学习的程度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而PI是借助技术自动化的应用和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弥补JiTT在课中实施快速、准确评价和诊断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各自的学习优势和缺陷,使个别化教学模式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将学生学习推向更高的水平。

(三)微课程:课后JiTT教学方法的应用

JiTT还有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课后开展“难题探究”,而且这个阶段比“内容预习”阶段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究学习。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期待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当前,教师在课堂上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堂有限时间的矛盾日益彰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和教学组织方式,要求学生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学者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两个30%理论”:在本科教育的150个学分中,有50个学分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获得;在一门课程的60个学时中,有20个学时无须传统课堂帮助。[18]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借助网络教学无疑是学生课后实施补救学习最佳的教育应用方式。而且,在自媒体时代,微课程制作的技术门槛不高,使得课程资源建设能够走向大众化或平民化。当前众多的教师都在尝试将网络教学融入教学中,众多的学生也都在使用“在线工具”来辅助课堂教学,并且随着云计算、云课堂、移动课堂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教学应用,这些技术条件的储备都为学生课后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补救学习等提供了便利。

在课后“难题探究”环节,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能够对某个“专题”(或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拓展学生概念(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课后利用微课程探究学习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在“知识点”学习中链接背景资料,让学生可以先链接到网上查看资源再继续往下学习;二是在重要“知识点”处嵌入交互式问题学习,让学生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而且,利用微课程教学还更加容易利用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传统网络教学不同的特性和效应。微课程的这种学习方法与慕课发展的新要求——注重“超文本资源的链接和线上互动教学的开展”具有趋同的特征。因此,在课后微课程教学平台应用上,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连接学习”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还要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交互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知识探究的边界。而且,在课后“难题探究”环节,教师还要通过基于线上的作业或讨论建立起课后补救教学的反馈机制,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评价相结合。微课程与JiTT和PI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不仅利用微课程有效弥补了传统概念(知识)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不足,为学生创造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而且利用JiTT和PI教学方法还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前、课中、课后互动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不足,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改变了我国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灌输的局面。它还是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探索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翻转课堂”或“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3:初中地理课堂“微课程”的尝试

一、什么是“微课程”

初闻微课程,是在一次教研会中,似乎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这与笔者在课前播放的视频、音乐图片之类的做法类似,但更系统,目标更明确,对教师本身的要求更高,对于学生来说是增加趣味性、参与性和实现有效课堂学习的一个好方法。经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到这是一种在德育教育中比较普遍的运用,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较少,我当场就决定先做出一个试试看。首先,笔者来介绍下“微课程”:

其实,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 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现在的“微课程”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本文所讲的“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课前先制作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某两三个核心知识点(重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视频,并上传到网上。学生课前按照视频事先预习,因为时间短,可以反复观看,所以非常方便。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想办法集中解决两三个核心问题的前提下,真正的上课就变为知识的深化和核心问题的学生间讨论,做到知识应用的迁移、趣味学习、自主学习和有效课堂的实现。

二、初中地理课堂“微课程”的尝试

现代社会,多媒体课件已经在现在的课堂中普遍运用,这为学生的学习丰富了学习素材和资源,拓展了视野,而这种形式对于地理课堂就更加显得重要。广袤的大漠,富饶的草原,雄伟的高山等等都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真实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互联网的普及,便捷,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浩瀚的空间。我们持移动网络设备(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等)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快捷方便的学习。“微课程”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它有着新颖的课堂氛围、时尚的学习载体,大大激发了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何不在自己的地理课堂上尝试下呢?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课前预习环节

1.学生按照书本第 5 页活动:“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框架。

2.预习书本内容,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

3.学生观看由教师事先上传在教师的“QQ文件中转站”的课程学习视频和文件,内容包括:“地球仪上点和线的解释”、“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等视频,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以备上课时讨论。

(二)课堂学习讨论环节

学生按小组展示预习结果,教师只做从旁的错误纠正和重难点的点拨,具体环节如下表:

(三)研讨总结环节

先由学生交流总结,可以谈本节课的收获,或者制作地球仪的方法或要点,亦或总结自己的知识获得,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帮忙学习的意识。

再由教师交流总结,梳理本节的知识体系,更要用心点评和激励各小组的表现,可以评价个人也可以从小组出发,可以评价学生预习的效果,也可以评价学生在提出疑难、解决问题、制作模型亦或合作学习,互帮互助上的点点滴滴。

三、对本次“微课程”尝试的反思和感悟

1.改变了传统课前导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导课很多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甚至视频进行,但这种导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教师素质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但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视频或者微幻灯片就截然不同,学生在家、公交车上或者只要手持移动网络设备,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预习的效果显然易见,微课程提前录制的形式,能够实现“先学后教”。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微课程改变了传统导学的模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2.对某些复杂地理现象的形象描述

传统的教学,一节课一般由若干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构成,课堂难免枯燥乏味。并且由于时间有限,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导致不会应用。微课程视频大多数采用的是动画来制作,比如黄土高原生态危害原因及其治理预防办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和经纬度等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但讲解起来却显得干巴巴,如何生动形象的让学生了解,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专业地理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而动画制作的微课程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达到反复学习。

3.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这种微课程的模式,从课前的预习开始,到课堂的学习环节,再到最后的课后评价等,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或者换言说,其实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构成的,教师只是从旁协作。让教师从原来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管理者等角色更是转变成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支持者、朋友、建议者,也改善了师生的传统关系,在融洽的氛围中共同构建学习体系,寓知识于快乐,不知不觉中掌握本节课的主体脉络。

一堂课,45分钟,去除空话,删除不必要的拖沓环节、作秀环节,只留下核心的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围绕其展开重难点的剖析,疑难问题的讨论,做出最后的总结,这就是微课程。当然,现在推广微课程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处,但是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初中地理这一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趣味性、教会其地理学习思路和方法比单纯的强调学习成绩本身更重要的科目,更应该去勇于尝试。

摘要:本文是基于“微课程”理论,以具体教学案例来阐述如何实现地理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此次尝试来阐明微课程地理教学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变。

篇4:微课程的尝试与创新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实践与尝试

一、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从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必然产物。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其研究对象是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具有单位课时教学活动课程化(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的倾向。

所谓微课程教学法,就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有关微课程的概念、研究对象,以及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块、教学方式、开发方法、教学评价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系统。

微课程教学法由三大模块组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含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创新,否则,这课就没有办法上下去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通过简约、易操作的“四步法”来实现的,即检测、作业、协作、展示四个教学步骤或环节。

师生在课前学习阶段不在同一个时空中,两者的关系表现为,教师是隐藏在学习后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则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到了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阶段,师生同处一个时空,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学习方式创新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存在问题,而学生又不能发现的时候,教师就是一个问题引导者,不断把学生认识推向前进。

二、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特点

1.学习形式微型化

微型化是微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主要体现在:其一,学习内容微小,学习主题呈现出单一的结构形式;其二,学习时间较短小,内容5分钟左右,符合学习学习规律和注意力集中的埋单规律;其三,学习资源较小,由于微课时间短,其课程内容相对较小且针对性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便于知识的传递和分享。

2.学习技术现代化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主要学习途径,当然也可以使用阅读、图文会话等形式呈现,微视频将精简的图片、文字、动画、声音多媒体要素整合在视频内容中,将微视频推送到相应的学习平台上,以供学生在线学习和反馈,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自由调节进度。

3.学习主题针对化

由于微课程的时间正常在5-8分钟,因此课程所讲解的内容会更有针对性,着重讲清一个问题,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微课程学习是以单一教学目标为指导,对某个知识板块进行指向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让教学主题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理有目的性和时效性,满足碎片化学习的需要。

三、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下面我以《网络改变生活》公开课为例来分享微课程的设计与思考。本节课以微课程为课前支撑,铺垫课堂学习任务,课中以小明的一天旅游为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课后以作品交流和分享为后续,评价跟进,促进知识的全面深度有层次的推进,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要学的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灵活开展教学活动。经过实践和反复修正打磨,课堂细节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是比较顺畅。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了微课,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主要解决了学生网上购物的操作流程,考虑到课前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解决掉,课堂上实际是无法开展的,因为网络购物通过淘宝注册等,如果学生没有课堂操作过,课上根本无法完成,接下来的其它教学环节无法进行,把网络购物放在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淘宝网注册、选购商品、付款一整套流程,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储备。因此,课前任务非常重要,为此我录制了淘宝网购物一整套微视频进行辅助。

2.制作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根据需要,制作了课前学习任务单和课中学习任务单、课后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主要是网上购物技能的学习,课中学习任务主要是小组分组协作,充分利用即时通讯、网络搜索、网络购票、教育云应用等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应用和服务,课后学习目的在于课中任务的进一步完善和作品的展示以及教学需要的进一步反馈。

3.把作品发送到学习平台上

微课程教育已成体系,学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推进,专门建了云平台,用于微课资源的建设存储和传播,我将录制的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单传在云上,学生通过个人帐户和密码登录平台进行资源的在线课程学习,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并添加反馈,便于教师适时改进教学策略,重塑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服务品质。

4.课中学习

本课公开课是基于外出旅游需要哪些素材,充分利用QQ、课中学习任务单、教育云平台,综合利用了网络改变人们生活中的工具应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网络搜索、网上定票、网上购买旅行必备物品、网上定酒店、网上寻找旅游景点等。通过QQ群等即时通讯充分进行网络互动,通过云平台感受到云的功能,通过反馈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时时处处可学的现代教育环境。

5.课后辅导

课后在线辅导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作品,优秀作品的呈现,教师对作品的点评,生生之间、小组间的互评和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进一步开展网络教育,明确课堂知识点,深化教学内容做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努力构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

[2]汪晓东.翻转课堂的前世今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篇5:微课程的尝试与创新

摘要:通过对微时代特征的研究,分析在微时代背景下实施网络营销实践课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考核五个方面构建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期通过该创新体系,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出更多在网络营销领域有实践精神和创业激情的学生。

关键词:网络营销;微时代;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5-0054-02

微时代是一个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并迅速发展的时代。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等为代表的各种应用技术,正不断地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信息传播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营销学中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应有着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不同的体系与方法。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怎样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思维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网络营销课程内容并应用于实践,已经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的特征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终端设备,对信息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传播的时代[2]。现今,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载体的各种应用技术,以其内容简洁、操作便利、信息共享、即时互动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传递个人观点、关注社会现象的主要工具。一般说来,微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借助于网络平台,使用者可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通过粉丝、朋友圈等多向沟通形式,形成一种复杂而密集的多层网络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互不相识的人们也可以建立联系,并针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实现了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2传播方式的即时性。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聊天室和一群人进行实时语音对讲。同时,用户可以用关键字搜索,推送信息并进行分组管理与发送,大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与交流。

3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以微博、微信、QQ空间、陌陌为代表的、多种备受大学生喜爱的聊天工具的使用,使得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表情、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4传播范围的拓展性。通过“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递与交流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呈几何级递增,更加具有拓展性。

二、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网络营销教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展开的一门课程。微时代环境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现阶段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分析。

优势(Strengths):微时代背景下,传统营销方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需求与时代发展。网络营销结合网络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学科特点,转向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终端移动平台,OTO、OTM营销模式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随之发生改变的是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网站建设、搜索引擎营销、许可E-mail营销等转向以微博、微信、QQ空间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上来了,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使之能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

劣势(Weakness):网络营销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微时代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与方法,从根本上冲击了其教学体系的基础,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领域。即便学校购置了昂贵的模拟软件,即便模拟平台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网络营销的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法,但是由于软件平台自身的虚拟性、封闭性,无法反映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特征及技术、工具、方法的更新换代,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念。

机会(Opportunity):微时代所带来的多种新教学工具、方法与技术平台,大大丰富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内容,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并为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威胁(Threats):微时代给学生带来时效性强、前沿性高、现代感强的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有着极强的信息捕获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还要能熟练掌握、应用网络营销新技术与方法,并能及时、准确地解决C2C、O2O、O2M模式下可能面临的各种营销问题。同时也给学生实践提出了更多的内容,如要求有一定的网络营销理论基础、有一套完整的网络营销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能够就网络营销的应用性展开实战练习等。

三、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试图构建一套网络营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结合微时代特点的、全面的、整体的创新过程,包括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如图1所示。

1实践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根本。微时代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成果,就要从根本上颠覆重理念、轻实践的思想,树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利用微时代所提供的新技术与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将学生在实验室软件实训与课后创新创业相结合,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灵活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及诚信的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网络营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实践教学主体创新。一方面,要给从事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一定的网络营销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网络营销新工具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使得他们有可能接触并体验网络营销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与方法。这就使得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任课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让这部分学生走上讲台,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心得与体会,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让他们的思想在碰撞中闪出耀眼的光芒。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组建网络营销团队或加入已有的网络营销团队。实践教学主体的改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网络营销的实践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对课程理论的重现,还要能适当运用微时代所具有的工具与方法,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QQ营销、陌陌营销等。这些方法通过多平台支持的移动终端设备,支持多人群聊,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具有细分市场明确、针对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应该融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

4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形式服务内容。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应该围绕实践教学内容,从企业网站建设、许可E-mail营销、搜索引擎优化、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着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设备与实验室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实效性[3]。同时,指导教师还应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全程监控、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疑问实时解答,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实时评价。

5实践教学考核创新。实践教学考核包含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一方面要考察其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要考察教师在实践教学理念、主体、内容、形式方面是否真正贯彻了上述创新思想。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实验结果外,还要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是否运用了最新的网络营销工具、是否加入了现实生活中网络营销团队并从事营销活动、是否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活动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并加以指导。

总之,针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我们希望借助于微时代这个利器,提出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即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工具的应用,重视对本科生创新与创业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指导实践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实践为主体、教师指导为基础的合力,共同促进微时代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微课程的尝试与创新

【论文摘要】笔者根据21世纪职业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就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与认识。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学科,经济发展得越快、越好,会计就越重要。会计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是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为一体的。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要,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以及会计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的回归。通过课程的合理优化设置,使学生成为一个进修有基础、求职有技能、创业有潜力的实用型人才。

一、现有会计专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仍受普教模式影响下的职业教育,有些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文化课为重、专业课为辅,尤其是对专业实践课的缺乏,没有配备相应的会计教学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的场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教师只能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校内的专业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在这种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受挫,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少毕业后的学生是“只动口不动手”,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目标不明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在给其定位时往往一味强调“做会计”、“做账”,不注重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认为只要学会基本会计核算就行了,不用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偏向于单一性、理论性、片面性。其实这种理解是很不科学的,把专业局限于某种工作岗位,忽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导致学生在今后很难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

3.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实训教材缺乏

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与当地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市场变化和制度调整相挂钩,学校“闭门造车”,按传统上课,组织教材。结果是不少学生出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还有,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有权对本企业的会计资料实行保密制度,不愿意被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所用,所以学校在进行专业实训时经常无法得到真实的实训资料,造成模拟实训资料的缺乏。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里的总体构想

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具有高中文化和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在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应能胜任出纳、收银、仓管、成本核算、材料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1.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职业教育最本质目的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决定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使所设课程与今后就业紧密结合,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即使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再好,如果不会填制会计凭证、不会登账等这些专业工作,也无法就业。这也是职教与普教的区别所在,所以光学不练是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

只有在不断地专业实践中,才能学会并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感性的认识,再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并进,相互补充,实现“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专业教学形式。

在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课时比大约为1:1

(3)实用原则。会计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专业,且有很鲜明的时间性。任何一个人在专业学习上都无法做到一劳永逸。会计专业的准则、制度、核算方法会随着经济活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20xx年《企业会计准则》就有70%左右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要尤为重视实用性。

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与新准则相配套。同时也应开设一些实用型的相关专业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珠算、点钞、市场营销等技能类课程,也可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其他相关的财经类课程。总之,要建立一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1)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职业高中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能人才。

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首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会使用会计软件;再次,具有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统计等工作的能力和具备珠算、点钞等技能;最后,能编制主要财务报表和分析能力,具有财经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

所以,应对原有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筛选,就是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对不符合现代产业结构的课程或内容进行删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实用价值差,偏重深奥理论的阐述进行去除。

整合,就是将有些相关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涉及的相同或相近的学习内容,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整体,避免了重复性学习,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学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在第一学年就已进行系统详细地讲解.在《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又出现大部分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进行简单学习。

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置换前后顺序。如在教学《基础会计》的“会计凭证”与“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两章时,可以按学生认知规律:从“实践理论”,先讲后者再回过头来讲前者。

这样学生在思维上就更能接受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强化,就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来组织编写教材,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本着“宽基础,重实用”的宗旨,精选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渗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嵌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专业课程应占全部课时的70%左右,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一半,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做到两点:一是专业教授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如在《基础会计》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就可以这种形式进行有效地单项模拟实训,在《基础会计》中涉及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知识可以通过模拟资料进行填制,为以后的综合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学生边认知边理解的思维,实行边学专业理论边进行专业技能操练的模式。改变以往的三段式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专业分成四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考核实训模块和德育模块。

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模块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细化,专业方向课程里的组成项目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对于选修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同时在专业基础模块里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然后学校根据意向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模块设置立足强化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集实用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性和发展性。(课程模块示意见下页“课程模块结构示意图”)德育基础模块: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提高、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向上、自主就业的创业精神,同时进行会计职业人格教育。文化基础模块: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培养自主锻炼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创业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宗旨,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

该模块是与专业考核实训模块组合成一体化的专业模块体系,课程教学上无前后顺序,应是相互加强、相互呼应、相互结合使用。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丁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本模块还设有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进行自由选择。

专业考核实训模块:该模块重在综合实训、考证、见习和顶岗实习。单项技能实训应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进行;考证主要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以三年制说,该项教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综合实训、见习。顶岗实习放在第五、六学期进行。

三、我校近年来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上的尝试

1.改革常规试卷题型

试卷内容与题型以技能操练为主导,本着理论教学为实操服务的专业教学理念。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考试中,加入操作题,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形式完成实操,此种类型题材占的分值约为50%-60%.试行后效果显著,学生动手能力提高。

2.专业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以前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免考而直接领取会汁从业资格证书,从20xx年开始实行了“领证必考”.所以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入《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课程等,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领到“上岗证”。不用再参加社会培训,直接就可上岗。同时,由于本地保险业最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急需大量专业从业人员。

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今年起开始进行保险代理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工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I

3.自编《创业者会计指南》校本教材

该校本教材是本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征及当地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要求而编写的。书中分为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还配有相关练习,以实用性、针对性为原则,去除冗长、深奥的理论知识,以实践为主导,是对现有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

4.使用会计实训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该套软件包含了若干个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最大优点是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该软件系统尤其适用于第三学年在校外见习、毕业实习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边见习边完成实训练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上一篇:“规范化流程管理”如何实施?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