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2024-05-06

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精选14篇)

篇1: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光阴似箭,一眨眼,一天的时间便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了。这几年来,我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对此十分感到好奇:家里的生活是怎样改变的呢?于是,我便带着问题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询问自己的父母;

2、阅读妈妈以前写的家庭生活记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结论

在这个家庭中,我愉快的成长着。爸爸妈妈为了使我和哥哥过上好的生活,都努力的工作。我一定不会辜负爸爸妈妈的希望,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

篇2: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我们家,现在生活得很幸福!家里有房有车,有电视,有电脑。我在学校幸福的学习,爸爸妈妈努力工作,爷爷奶奶在家安度晚年,我们家幸福和美。可以说,我们家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家庭。可爸爸总说:要努力学习,珍惜当下,不要忘本,我们家过去生活十分困难。我家过去真的很穷吗?我家生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很好奇,我决定做一次《关于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采访调查法 (2)查阅资料法 (3)网络查阅法

三、调查内容与资料整理

我拟定好调查计划与项目,我决定从家庭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家庭收入”和“家庭文化”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调查。

(1)我问奶奶:我们家过去吃什么?

奶奶说:80年代以前,我们家很穷,只能吃土豆,红薯、喝玉米粥,过年才能吃一次肉,买什么都要票,买粮食要粮票。有这些吃,那是比较好的,你爷爷那时在田里干活,一天只能吃3小节红薯。那日子吃啊。你爸爸,有时饿得哭。

(2)我问外婆:我们家过去穿什么?

外婆说:80年代以前,全国人民都穿粗布衣服,像麻袋一样,条件好点穿大蓝布衣服,衣服,都是妈妈自己缝的。有钱的穿件“的确良”,有句话叫中国人民一片蓝。那时候,最美最帅的,就是绿军装。家里人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小孩5、6岁,还穿开档裤。

(3)我问爷爷:我们家过去有什么交通工具?

爷爷说:有啊!我有“11号车”,就是两条腿走路。十里八村,要是谁家有辆“永久牌,凤凰牌,飞鸽”牌自行车,比现在人开“宝马”还牛1000倍。

只有大干部,能座“吉普车”。农村人都很少见。那时,农村没公路,山里人没见过汽车。我们跑30里路去看汽车。

(4)我问爷爷:我们家过去住什么?

爷爷说:那时一家8口人,就住两间用木头椽子和稻草搭起来的毛草屋。一到夏天暴雨,那天上地下,全漏雨,屋里成小河。

(5)我问爸爸:我们家过去有什么文化娱乐?怎么上学啊?

爸爸说:那时哪有什么文化活动。没电灯,没电话,更没现在的电视,电脑。那时最开心的就是看社戏和看露天电影。我们常从一个村赶另一个村去看露天电影,一年看1、2次。到90年代,家里就开始有录音机,黑白电视。要说上学:那时女孩子一般都不用上学,最多读小学毕业。男孩子读初中毕业。上学要走10几里山路。没有课本,3个人一本书。

(6)我问爷爷:那我们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大变化?

爷爷说:一要感谢党,政策好。感谢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搞包产到户。二要感谢恢复高考,国家重视教育,搞科教兴国。三要感谢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努力工作,辛勤劳动。

采访了爷爷爸爸后,我还是不太明白,后来,我上网查资料。问老师。

四、调查结果与建议

篇3: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基于居民主体在“撤村建居”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本文从杨凌区温馨社区的基层经验出发, 来分析“撤村建居”后居民生活变化。从中了解其发展现状, 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对于更好地安置迁移群众, 加速和顺利实现农村人真正向城市生活的转变, 推动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1 温馨社区基本现状

温馨社区地处杨凌示范区中心南缘, 属于杨凌示范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之一, 总投资20192万元, 是杨凌第一个“撤村建居”社区。为了整合地区资源, 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 规划将西宝高速、陇海铁路、西宝中线 (渭惠路) 及正在建设的西宝高速铁路周围的杜家坡、淡家堡和穆家寨三个城中村整体搬迁集中在西宝高速公路杨凌段以北区域内的温馨社区, 到2011年7月, 由原属于城中村的杜家坡村、淡家堡和穆家寨村村民全部安置到此。

本次研究以温馨社区180户家庭为调研对象进行随机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 新村民生活变化现状分析

2.1 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食租阶层形成

伴随维系农民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耕地的消失, 以及居住地域、环境的变化, 将依附于耕地的劳动者从耕地中释放出来, 同时使得家庭劳动力由父辈转向子辈, 职业日趋多元化。

一方面, “撤村建居”后居民的职业变化呈现明显的年龄分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青年群体受变化影响最小, 搬迁前后均以外出打工为主;中年群体职业变化最大, 大多数放弃原来职业, 从以土地谋生存转变为以个体、企业谋生存为特征 (以建筑工、餐饮从业者为主) , 且多在当地就业;在老年群体中, 由于土地的丧失, 受年龄、技能、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绝大多数赋闲在家。

另一方面, 得益于当地搬迁安置政策, 根据对这180户家庭的调查情况来看, 户均拥有住房数为2.6套, 使得土地要素分配的形式也由地租转为房租。“食租阶层”逐渐形成。新建社区基本保留了原农民“一家一户”的居住方式, 除自己居住外, 村民把多余的住房租给附近学校的学生、外来打工者、个体经营户等群体, 出租屋经济滋生了一个食租阶层的形成。

2.2 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向商品经济下现代化的消费方式转变

伴随着耕地的丧失, 使得“撤村建居”后的居民无法再像以前一样, 从耕地中获得基本生活资料, 转而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项需求。在温馨社区, 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搬迁后的居民物质生活现代化。

一方面, 现代化的消费方式体现在社区商业点的布局上。较“撤村建居”前一村一个商业点 (便利店、理发店) , 现在围绕温馨社区周围形成了商业一条街, 涵盖餐饮、零售、婚纱影楼、通信服务、车辆保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 现代化的消费方式更直接的体现在搬迁后居民的出行方式上。在上班高峰时段, 社区居民多以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等交通工具代步。很明显, 相比之前在村中多以自行车代步出行的生活, 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与普遍化就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2.3 交往活动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呈现明显的年龄段分异, 传统与现代并存

较之“撤村建居”前乡村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和文化生活, 搬迁后的居民在保持原有乡风的同时, 也加入明显带有城市气息的交往方式和文化生活, 诸如广场舞、合唱赛等活动。

在搬迁后的居民中, 年轻人的适应能力最强, 再社会化过程也较为容易。因此, 年轻人在保持原有农村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外, 也通过利用城市社会中提供的各种平台 (娱乐休闲活动与场所、兴趣爱好小组等) 来拓展自己的交际面, 使“生人”变为“熟人”;而搬迁后的中老年群体, 特别是老年群体, 由于安土重迁观念浓厚及再社会化较为困难, 因此在交往方式及文化生活选择上, 依旧延续着之前在农村的传统, 照顾孙儿辈或者选择跟熟人聚在一起聊天来打发时间。

搬迁后居民的婚丧嫁娶仍以大操大办为风尚。之前在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风俗颇盛, 而现在, 尽管搬入城市, 居民们仍将农村的风俗习惯带入新的环境。

3 新村民生活方式变化后所产生的问题

3.1 职业转变产生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在搬迁之前, 多数村民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土地, 长年累月的从事农业产业, 使得村民劳动技能单一。同时, 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 自然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方面, 是职业转变对职业本身的不适应。多数居民在城市中所从事的多是缺乏技术含量、“重体力活”的工作, 自然拿到的工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面对城市中的激烈竞争, 新村民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面临的劳动的性质更差, 强度更高。

另一方面, 是职业转变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造成的不适应程度的不同。对于年轻人, 由于其适应能力强、可塑性强, 职业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最小, 他们能够很快融入城市生活;对于中年人, 尽管这个群体最初有很大的不适应, 但是面临巨大的家庭压力, 客观上促使着这个群体必须融入新环境;对于老年人群, 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 同时面临土地的丧失、保障的缺乏, 这个群体的抵触情绪很大, 很难较快融入城市生活。

3.2 生活成本增高, 生活压力加大

搬迁后, 面对土地的丧失, 农产品已从自给自足的模式转变为在城市购买, 用于农产品的花费在生活花费中占有很大比例;社区生活中的水、暖、气、社区维护等, 又形成了居民必须负担的生活开支。再加之城市生活中教育、医疗等方面较高的支出费用, “撤村建居”后居民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 伴随维系农民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消失, 原本可以依靠土地取得收入的老年人群现在多数赋闲在家, 在经济上无法为家庭减轻负担, 由“贡献者”转变为“消费者”, 直接导致家庭生力军由父辈转向子辈;对于多数农村老年人来说, 相比城镇老年人群, 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只能是依靠“养儿防老”的方式。这样, 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中青年这代人身上, 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3.3 中老年人群观念方面难以与城市接轨

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中老年新村民这个群体长期在农村生活, 受农村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很深, 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新的文化观念, 之前农村的精神文化观念必然会沿袭到新搬迁的社区中;同时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的划分出了城里人和农民两级, 长期待遇和地位的不平等, 致使很多进城的新村民感到自卑、恐慌, 不愿主动的进行观念上的转变。

再者, 由于居住地域、居住环境的变化, 以及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对农民进城存在观念上的误差, 缺乏与新村民的积极互动, 使得旧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一直在社区内延续, 助长了许多不好的精神文化生活风气。

4“撤村建居”居民生活方式的优化

4.1 居民要主动转变思想, 融入城市生活

对于“撤村建居”的居民来说, 与其抗拒这种变化, 不如主动地去接受和适应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多方面的, 在这里提出一些有利于“撤村建居”新村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建议。第一, 大胆解放思想, 物质、精神生活两手都要抓。生活变化, 不单单体现在与外在物质上的融入, 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的变化。新村民在精神文化上要注重多样性与科学性, 抵制不良文化的袭扰, 要摆脱一些消极文化, 推动自我的转变。第二, 新村民应通过多参与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交往面, 改变原有的半熟人社会的状况。第三, 新村民想要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 就要改变自己。

4.2 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提高技能, 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在“撤村建居”过程中, 尽管使老年群体的大都赋闲, 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推动了新生产力的形成。由于老年群体的失业, 家庭的负担由父辈转嫁到了子辈身上, 为了在城市更好生活, 子辈们必然要更加努力、勤奋工作, 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这些年轻的“撤村建居”居民来说,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树立事业信心, 努力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和谐社区, 青年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学习能力强, 思维活跃, 勇于创新, 他们的表现影响着整个社区的学习氛围。只有发挥出青年人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撤村建居”社区才会展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

4.3 中老年人要多关注就业信息, 积极参与就业培训活动, 增加就业主动性

“食租阶层”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再就业的动机, 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这一群体。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实地调查中, 我们也了解到, 在中老年人群中, 男性有较强的就业意愿, 但光有愿景是不行的, 行动也非常重要。“撤村建居”村民对于政策的不了解, 一方面是政策宣传不到位, 另一方面也是新村民对于政策关注较少, 并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只有新村民自己提高积极性, 政策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4.4 创新社区建设方式, 引入市场机制, 完善社区服务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调动各方积极性。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进行土地资产经营、企业投资经营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资金, 形成政府、集体、村民、企业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资机制, 同时积极支持新村民自主创业。

政府应鼓励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先垫资兴建农村社区、行政村, 以村集体资产并入企业的方式进行购买置换或者“以岗位换土地”, 由政府给予用地企业政策扶持, 企业给予村民培训, 吸纳村民进企业, 以创造就业岗位的多少来确定该企业在使用土地时应支付政府的使用成本。这样既克服了农民集中居住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又有效解决了社区基础建设欠缺、就业压力倍增的问题。企业、政府、农民实现了三方共赢。

4.5 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 推动新村民融入城市生活

作为基层政府, 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撤村建居”政策, 把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所产生的问题的解决作为“撤村建居”是否成功的硬指标。在物质层面上, 根据新村民的特殊情况建造有别于传统城市社区的新型社区, 完善补偿、保障机制, 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着力解决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新村民所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层面上, 要加大政策宣传, 使村民主动接受搬迁, 建立和完善各种娱乐文化设施, 推动“戏台进社区”、“书籍进社区”等活动, 引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城市社区文化娱乐生活的形成。同时, 要推动社区心理卫生站的建设, 聘请心理专家解决居民因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心理、情绪波动等问题, 使新村民更好更快地融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戴中亮.《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 2005.

[2]周大鸣.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 2001 (4) :99-108.

篇4: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键词:地震;灾区居民;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24-04

5.12汶川大地震,给甘肃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陇南、甘南、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州遭灾严重。据统计,地震给甘肃省造成死亡364人,失踪22人,受伤10158人,紧急转移安置179.7万人,经济损失达490亿元。本文拟对甘肃地震灾区居民遭震灾前后物质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变化展开研究,以期能更好地从客观指标和主观感受两个层面上了解灾民遭震灾前后实际生活质量的变化,为政府在灾区社会进一步的恢复中更积极有效地发挥指导性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查背景

甘肃省的受灾县(区)分属于重灾区和一般灾区。。本研究共选取了4个调查点,重灾区和非重灾区各2个,重灾区调查点为康县王坝乡、成县小川镇,一般灾区调查点为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根据社会统计学的经验,笔者在各调查点先按照户籍花名册随机抽取了150户居民家庭作为总样本,然后按照等距抽样的办法从中抽取30%,即50户家庭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主要采取了填写问卷的办法,对于问卷无法涉及的内容和需要验证的资料,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人户访谈和个别访问。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7份,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88.5%,有效问卷中,重灾区为87份,有效率为87%,一般灾区为90份,有效率为90%。

本研究的被调查者年龄介于18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岁;被调查者性别分布为:男性132人,女性45人;婚姻状况分布为:已婚152人,未婚35人;职业分布情况为:农民148人,个体户11人,工人8人,公职人员10人。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99人,初中47人,高中或中专11人,大专及以上9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分布为:农业种植85人,外出打工60人,做生意11人,公职人员工资13人,其他技术性收入8人。在地震中遭受的经济损失平均为8 579元,其中最多的10万元,最少的500元;地震前家庭年经济收入平均为8579元,当前7305元。

二、灾区居民遭震灾前后物质生活质量的比较

(一)经济收入水平

经济收入水平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地震前灾区居民家庭年经济收入平均值为8579元,其中最少的为1000元,最多的为10万元;当前家庭经济年收入平均值为7305元,其中最少的为1000元,最多的为10万元。相比地震前,家庭经济年收入减少了1274元,下降幅度为14.9%,收入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没有变化。这种情况在重灾区和一般灾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详见表1),重灾区居民的家庭年经济收入相比震灾前,减少了1649元,下降幅度为22.1%,最高收入水平没有变化,最低收入者收入下降900元,下降绝对值不大,但下降幅度达到了64.3%;一般灾区居民相比震灾前,家庭年经济收入增加100元,增幅为1.02%,最高收入水平和最低收入水平均没有变化。

(二)恩格尔系数

本文以“与地震发生前相比,您的家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为题,进行了其恩格尔系数变化趋势的调查(详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遭震灾后,总体样本中34.5%的家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增加了,一般灾区增加的比率为22.2%,重灾区增加的比率为47.1%。购买食物支出“增加”的家庭明显高于“减少”的家庭,总体样本高出的比率为18.6%,一般灾区为12.2%,重灾区为19.5%。前文已述,灾区居民遭震灾后,经济收入水平明显低于遭震灾前,由此可以推出其遭震灾后的恩格尔系数要高于灾前。即灾区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在遭震灾后的两年,仍然低于震灾前。重灾区居民遭震灾后家庭生活水平恢复速度慢于一般灾区居民。

(三)住房类型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遭震灾前,农民居住的房屋基本上都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类型,但遭震灾后,重建的新住房全部为框架结构类型(详见表3)。统计结果显示,震灾前后,居住土木结构瓦房的家庭由原来的76.3%下降为28.2%,下降比率为62.9%;居住砖木结构瓦房的家庭由原来的13.6%下降为10.2%,下降比率达25.0%;居住框架结构平房的家庭由原来的9.03%上升为55.4%,上升比率为512.5%;居住框架结构楼房的家庭由原来的1.1%上升为6.2%,上升比率为450.0%。

(四)家用电器普及情况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详见图1),灾区居民使用的家用电器中,普及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电视机、电饭锅、洗衣机、电磁炉、冰箱,遭震灾前其普及率分别为94.9%、81.4%、38.4%、18.1%、11.9%,目前的普及率分别为91.0%、79.7%、40.7%、22.1%、13.6%。数据表明,除了电视机和电饭锅的普及率略有下降外,洗衣机、电磁炉和冰箱的普及率都程度不同的有所上升。相对住房,家用电器是“小件”,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的程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受震灾经济损失的影响,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支出主要用于兴建、维修住房,对家用电器的购置需求产生抑制效果。因而,地震前后灾区居民家用电器使用及普及率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五)通讯和交通工具使用情况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4),地震前后居民通讯工具中固定电话、小灵通的拥有率分别由原来的55.4%、9.03%下降为现在的41.8%、7.9%,手机和互联网的拥有率分别由原来的72.3%、0.56%上升为现在的81.9%、1.7%;交通工具中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拥有率由原来的38.9%、48.6%、0.56%上升为现在的40.1%、53.1%、1.13%,农用三轮车的拥有率没有变化。相比家用电器的普及变化趋势,灾区居民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及拥有率总体上上升了。

(六)劳动强度和休息娱乐时间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劳动强度方面(详见表5),与地震发生前相比,目前灾区居民的大多数人劳动强度明显高于地震前,其中重灾区认为当前自己及家人劳动强度“明显增加了”的居民比例高于一般区居民。但重灾区居民与一般灾区居民遭灾前后劳动强度变化的趋势相一致。

三、灾区居民遭震灾前后精神生活质量的比较

(一)主要面临的精神压力

我们以“在抗震救灾及灾后的家园恢复重建中,您及家人曾经面临的主要生活困难是什么?”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

果显示(详见图2),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及家人面临的主要生活困难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强烈恐惧地震再次发生”、“亲人、身边熟悉的人遇难或受伤给自己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缺少生产生活恢复资金”,即70.1%的人选择了“强烈恐惧地震再次发生”,63.9%的人选择了“亲人、身边熟悉的人遇难或受伤给自己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51.9%的家庭“缺少生产生活恢复资金”。显而易见,排前两位的“主要生活困难”都属于心理、精神领域,说明灾民面临的精神生活压力要大于物质生活压力。相比遭震灾前,灾民精神生活质量的下降幅度大于物质生活质量。

(二)对政策环境的满意度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中央抗震救灾政策的满意度,29.4%被调查者“非常满意”,64.9%的被调查者“比较满意”,只有5.7%人认为“不太满意”。对县、乡基层政府对中央政策落实情况的满意度,20.3%的人认为“非常满意”,75.1%的认为“比较满意”,只有4.6%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对灾时、灾后社会治安环境的变化,45.6%的认为“变好了”,38.5%的人认为“没有明显变化”,12.9%的人认为“变差了”(详见表7)。可以看出,灾区居民对灾时、灾后重建、灾后生产生活恢复中的政策环境总体上满意程度是比较高的。

(三)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不属于评价其生活质量的指标,但能间接的反映居民对当前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一般而言,如果居民对当前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比较高,那么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值一般也比较高,反之亦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8),77.4%的人认为自己家庭的生活在五年后会变得“越来越好”,13.6%的人认为“变坏变好一时说不上”,5.1%的认为“不会有太大变化”,3.9%的人认为“会变得越来越差”。

绝大多数灾区居民对未来生活较好的预期说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对当前的生活持“满意“或“较满意”的态度。这种情况在一般灾区和重灾区之间略有差异,重灾区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略低于一般灾区的居民,说明一般灾区居民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要高于重灾区居民。

(四)对总体生活质量变化的主观感受

关于灾区居民生活质量客观指数调查前文已述,他们对遭灾前后总体生活质量变化的主观感受,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9),38.9%的人认为相比地震前,自己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了”。28.8%的人认为“没有明显变化”,32.3%的认为“提高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认为相比地震前自己家庭生活质量“下降了”的被调查者所占总体样本比率略高于选择“没有明显变化”和“提高了”的被调查者的比率。但这种情况在一般灾区和重灾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般灾区的被调查者,51.1%的人认为相比地震前,自己家庭的生活质量“提高了”,32.2%的人认为“没有明显变化”,16.7%的人认为“下降了”。重灾区的情况则恰好相反,62.1%的人认为相比地震前,自己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了”,25.3%的人认为“没有明显变化”,12.6%的人认为“提高了”。

根据灾区居民受灾程度的不同,国家对灾民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扶持政策在重灾区和非重灾区之间有所不同,对重灾区在物资、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的帮助和扶持力度要大于一般灾区,但即便如此,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在震灾后的两年,重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恢复程度仍然远低于一般灾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震给重灾区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要远高于我们的预期。

四、几点结论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地震灾区居民遭灾前后生活质量均发生显著变化,且重灾区居民与一般灾区居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第一,在物质生活质量方面,与遭震灾前相比,重灾区的大多数居民在遭震灾后的两年,其生活质量仍然没有恢复到遭灾前的水平,低收入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一般灾区的大多数居民在遭震灾后的两年,其生活质量已恢复到遭震灾前的水平,少部分家庭已超过遭震灾前的水平。

第二,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与遭震灾前相比,重灾区居民的“群际关系、对政策环境和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向好的趋势要高于一般灾区居民,但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对目前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向好的趋势要明显低于一般灾区。

篇5:我家生活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现在,我们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爸爸妈妈时常会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我们原来的生活和你们现在都不敢比,就如同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我们那时苦啊!”每每听到这些话,我都会皱起眉头。于是,我决定对我家的生活变化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通过翻阅旧照片或请教长辈,了解他们原来的`生活情况。

2、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从书籍上了解长辈原来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三、调查情况及资料整理

我拟定好调查计划与项目,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进行全方面的调查。

1、我笑眯眯地问奶奶:“奶奶,你们过去吃什么?”奶奶板着脸说:“80年代以前,我们家很穷,一些红薯、洋芋叉叉、玉米面做的窝窝头和一碗稀玉米糁。虽然那稀饭像白开水一样稀,可孩子们还是抢着喝。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点肉。所以那时候,孩子们最喜欢过年了。”我自豪地说:“奶奶,给你们比,我们天天都像过年似的,吃饭还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隔三差五还酒店去吃大餐。总之,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我好幸福啊!”

2、夏天到了,爸爸给我买了一件连衣裙,我嫌小,就不高兴。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我的小公主啊,咱家就你衣柜里的衣服多,每个季节都给你买新的。你的裙子长的、短的、薄的、厚的,足有七八件,有几件还没上过身,你还嫌少,你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穿的是你奶奶为我做的粗布衣服,样式简单,穿在身上硬邦邦的。我参加工作时,才穿了一件蓝布衣。俗话说得很形象:中国人民一片蓝,所有的人都穿蓝衣服。孩子知足吧!”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3、旁边的爷爷说:“那时,我们走亲戚、买东西、赶集、孩子们上学都是用两条腿走路。十里八村,要是谁家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比现在人开‘宝马’还牛。晴天还好,要是遇到下雨天,村里没有柏油路,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回家后全身都是泥巴。

4、我又问爷爷:“我们家过去住什么?”爷爷说:“那时我们一家五口人,就住在一间小平房里,阴暗潮湿。哪像现在住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家电俱全,这么舒服!”

四、调查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采访、分析,我明白了,我家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仅是因为党的政策好,而且是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的辛勤劳动才换来的。

2、人们的消费观念提高了,都想通过劳动过得好一些。

3、现代高科技给大家带来了快捷和方便,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让我们更快捷更全面的了解各类信息。

五、建议

篇6: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调查报告

从以前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处处在变化着,那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哪些变化呢?为此,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访问邻居家的老人及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姐姐,留心自己现在的生活情况,上网查阅资料。

三、调查情况整理:

时间 家庭生活情况 信息渠道

30-40年代 吃红薯,穿编制的`蓑衣 互联网

50-70年代 吃高粱,穿布衣 听妈妈、邻居奶奶讲

80-90年代 吃大米饭、肉,穿绸缎衣 听姐姐讲

当代 吃大米饭、鸡鸭鱼肉、海鲜穿纤维做的衣服 自己留心观察生活状况

四、原因分析。

篇7: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调查报告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家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爸爸妈妈常说:你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和我们当年是天壤之别。为什么他们这样说?于是,我决定对我家的生活变化进行一次调查。

2、调查方法

1.查阅家里的新老照片,了解家里相关情况。

2.问父母相关情况,对比家里过去的情况。

3、实地观察。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新老照片对比 生活物品变化 做饭用的煤炉变成了微波炉、电磁炉。以前没有冰箱,食物容易变质,现在放在冰箱里,不易变质。以前没有电话,现在有电话。电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爸爸妈妈的讲述 实地观察 衣食住行的对比 以前衣服样式简单,布料差,现在买的衣服样式新颖。以前的食品种类少,现在的食品种类多。以前住房简陋,现在平房变成了豪华的楼房。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了电动车、摩托车、轿车。

4.结论

(1)科技发达,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家人穿式样新颖的衣服,住楼房,食品多样化。

篇8: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方法及特点

(一) 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要求中小学校长积极投入到新课程中来, 要求他们一改过去的领导方式和家长作风, 提倡学校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为了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渝东北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和行为的变化情况, 进行了本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二) 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随机对渝东北地区的2800名教师实施了调查, 以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管理理念的变革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分析和探讨目前校长的管理理念和行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 研究的特点

对中小学校长管理理念进行考察时, 并不是直接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而是从教师角度进行考察, 这样的研究结果更为客观和真实。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与教师的关系较为融洽

新课程强调中小学校长的服务意识和合作精神, 要求中小学校长以服务广大师生的姿态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 首先要求他们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组织合作、向上的教师团队。新课程背景下渝东北地区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亲疏关系。 (表略)

从表中可以看出, “同意”和“完全同意”校长要“强调教师之间合作”的教师比例为85.3%, 认为“校长能很好地组织教师一起工作”的教师比例为78%, 认为“校长能与所有员工进行交流,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学校的重要性”的教师比例为68.5%, 认为“校长鼓励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教师比例为86.4%, 认为“校长是很好的教学咨询对象”的教师比例为61.1%。以上这些数字表明,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渝东北地区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比较融洽, 并且强调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二)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有所提高, 但学校管理民主程度不高, 教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程对校长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校长对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划和领导, 强调校长对每一位教师的尊重, 并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平台。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对教师的尊重与管理情况。 (表略)

从表中可以看出, 认为“校长对我的期望高”的教师比例为60.9%, 认为“校长对我很尊重”的教师比例为68.6%, 同意“校长给我提供自我发展机会”的教师比例为69.5%。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方面, 教师意见比例分布比较分散, 同意“校长让我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教师比例为37.2%, 不同意的比例为38.8%, 不确定的比例为24%。在校长对教师的了解程度、管理与评价方面, 73.3%的教师反映校长听过自己的课, 66.8%的教师不同意“校长没有观察我的教学就给我下结论”这一说法。另外, 明确反映“校长用奖惩手段来影响我的教学”的教师比例为33.8%。以上这组数据说明,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中小学校长对多数教师的期望较高, 也比较尊重, 而且能够为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同时, 也减少了以往主观臆断对教师评价的成分。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方面, 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民主程度不高, 绝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以上数据还反映出, 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和明确, 挫伤另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三)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中小学校长明确办学理念, 合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这一主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就是要加强学校与校外的联系, 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对学校发展的关注程度。 (表略)

从表中可以看出, 认为“校长能够为学校发展搞捐资活动”的教师比例为44.7%, 认为“校长能够合理利用资源”的教师比例为“72.6%”, 认为“校长能够得到家长支持”的教师比例为69.4%, 认为“校长在努力改善学校环境和加强校风建设”的教师比例为84.6%。以上这组数字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 渝东北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并在努力实践抓住有利时机谋求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的新理念。

三、建议

1.各中小学校长要组织教师团队共同制定学校目标愿景, 营造合作开放的校园气氛, 使得全校上下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各中小学领导层面在努力做到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多种机会和平台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充分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 吸收广大教师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来, 为学校的健康向上发展增添动力。

篇9: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感染管理科,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 目的:调查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情况,并找出影响癌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因素,为今后探索癌症患者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6月-2010年8月在新疆某肿瘤专科医院的宁养院新登记的宁养服务癌症晚期患者,共发放问卷134份,收回有效问卷126份,本研究将一般情况和家庭功能量表(FAD)编成问卷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接受宁养服务后,癌症患者家庭的总功能分值与接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与家庭人口数呈负相关;“沟通”与家庭孩子情况呈正相关,与婚姻状况、患病年限呈负相关;“角色”与年龄及患病年限呈正相关;“情感反应”与患病年限及家庭人口数呈正相关;“情感介入”与家庭人口数呈正相关,与患病年限呈负相关;“行为控制”与年龄及婚姻状况、家庭孩子情况呈负相关;总的功能年龄与呈正相关,与患病年限及家庭人口数呈负相关。3.癌症患者家庭功能与多因素有相关性。结论: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较接受前均有改善,且家庭功能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系,但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内部仍有问题存在。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增加,我国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逐年上升。2003年卫生部将癌症防治提升到“大卫生”的议事日程,同时将晚期癌症的宁养服务纳入了人类对癌症整体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在宁养服务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患者认为家庭是度过癌症末期最舒适的地方,并且特别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和爱抚[2],也就是“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的需要[3]。新疆地处祖国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占人口的绝大部分,为了切实做好癌症晚期患者宁养服务,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宁养工作者更肩负着巨大的义务和责任。本文旨在了解接受宁养服务的癌症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希望在宁养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使患者家属勇于面对亲人身患绝症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残酷现实,更能在患者有限的生命里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与关爱,珍惜现有的生活、珍视宝贵的生命,使得宁养服务更贴心、更细致、更人性化,同时给予国内宁养服务工作者一些可参照的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新疆某肿瘤专科医院的宁养院是新疆唯一一所提供宁养服务的慈善机构,现在以2009年6月-2010年8月新登记的接受我院宁养服务的癌症晚期12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接受宁养服务的癌症晚期患者;②家庭贫困;③家住在乌鲁木齐市的居民;④经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

1.2 调查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被调查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族别、婚姻状况、家庭子女状况、家庭人口数等。

1.2.2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能简单有效地找到家庭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问卷依据McMaster的家庭功能模式(McMaster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MMFF)确定量表的测定范围,共60个条目,含7个分量表:①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PS);②沟通(Communication,CM);③角色(Roles,RL);④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iveness,AR);⑤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AI);⑥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BC);⑦总的功能(General Functioning,GF)。该量表每个条目均有4个答案供选择,其评分为:非常同意=1,同意=2,不同意=3,完全不同意=4。涉及家庭功能欠缺(不健康)的条目,其评分方式为5-实际得分。1分代表健康,4分代表不健康,每个分量表的各条目得分平均数即为该分量表的分值。量表作者对FAD的信、效度作过反复测定,均提示FAD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调查工具 在确定为宁养服务对象后次日进行家庭出诊调查即进行宁养服务接受前家庭功能相关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后,在宁养服务标准基础上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疏导三次(即三个月)尔后对进行宁养服务接受后家庭功能相关问卷(同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由专业人员负责,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填写问卷表的具体要求,讲解注意事项,打消被调查者疑虑,取得信任,获得被调查者认真如实的填写,当场收回。少数民族患者家庭由专业少数民族医务工作人员进行解释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两人复核录入建立Epidate数据库,统计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t、F检验、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家庭功能在患者接受宁养服务前后的差异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中,该量表各维度分值越低,表明家庭功能越健全。经t检验,接受宁养服务后,癌症患者家庭的总功能分值与接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在未接受宁养服务时家庭的总体功能不及接受后。患者在未接受宁养服务时家庭的沟通、情感介入2个维度的分值高于接受后;其角色、情感反应2个维度的分值也呈现偏高趋势,提示在未接受宁养服务时癌症患者家庭部分功能存在缺陷或偏差。但在解决问题和行为控制两个维度的分值未呈现差异。(见表2)

表2 家庭功能在患者接受宁养服务前后的差异

2.3 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与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维度与其一般情况存在一定相关。即: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与家庭人口数呈负相关;“沟通”与家庭孩子情况呈正相关,与婚姻状况、患病年限呈负相关;“角色”与年龄及患病年限呈正相关;“情感反应”与患病年限及家庭人口数呈正相关;“情感介入”与家庭人口数呈正相关,与患病年限呈负相关;“行为控制”与年龄及婚姻状况、家庭孩子情况呈负相关;总的功能年龄与呈正相关,与患病年限及家庭人口数呈负相关。提示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年龄越小、婚姻状况越好、患病年限越短、家庭人口数越少及家庭孩子情况越好,其家庭功能越健全(见表3)。

表3 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功能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分析(r值)

注: * P<0.05

2.4 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总功能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民族、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及家庭适应性作为自变量,家庭总功能作为应变量,对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总功能影响因素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宁养服务癌症患者家庭总功能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注: * P<0.05

3 讨论

在当前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癌症患者由于高昂的医药费不能住院治疗,在边远、贫困山区的晚期癌症患者,甚至连基本的止痛治疗都得不到满足,只能待在家中痛苦地等待死亡,而以家居式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宁养服务为提高当今世界上难以治愈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宁养护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模式,过去是病人找到医院来看病治疗,现在主动上门去看望病人,尤其是癌痛病人,根据他们生理上各功能脏器的衰竭、病情变化快,加之精神上的孤独和固执、心理上的难以接受,使更大多数患者认为家庭是度过生命末期最舒适的地方,并且特别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和爱抚[4],随着家庭在健康和疾病中作用的加重,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多项研究表明:较夫妻健康的对照家庭而言,癌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呈弱化趋势。而本次研究显示,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的家庭总功能得分已由未接受时2.32±0.27降低为2.18±0.24,即家庭总功能有好转趋势,具体表现在:遇到危及家庭完整和功能容量的问题时,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家庭建立家庭功能的行为模式过程中,家庭任务分工更加明确和公平、家庭成员也能认真地完成任务;家庭成员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的程度降低;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活动和一些事情关心和重视的程度更高。本文结果示,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和情感介入在不同性别存在差异,其中男性患者问题解决、沟通能力低于女性,而情感反应和情感介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男性患者情感不易表露,且男性癌症患者多为40-60岁以上,他们要工作,要照顾自己的家庭、孩子,因此他们承受的压力也是非常大,有时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照顾责任,令患者心力交瘁,亦或病人情绪低落也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压力。问题解决、情感介入和总的功能在不同民族存在统计学差异,与少数民族人群民族信仰文化有关,他们把自己患病能归于天命,可以找到心理平衡,致使可以坦然地面对绝症,从而减轻了癌症带来的精神压力;而其他方面在民族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原因可能为调查对象均为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常住人口,现代社会使其民族差异越来越小有关系。

家庭是一个自然支持系统,扮演着促进和保护个人健康的重要角色。癌症患者的康复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保健服务资源之外,家庭又是患者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康复过程中的主要照顾者。家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病或严重创伤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打击;同时,它又作为一个应激源对患者的家庭造成影响,家庭因其成员患病会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承受心理、躯体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可能产生适应不良等家庭功能障碍和相关的健康问题。

家庭功能各维度得分在不同患病年限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因可能在于患病年限越短的患者越不能接受现实,且造成家庭功能各维度越不健全。而癌症患者问题解决、沟通和行为控制在婚姻状况下,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在患者不同家庭人口数、沟通和行为控制在患者孩子不同状况下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因在于:已婚患者、家庭人口数<4的家庭问题解决迅速,已婚、家中无孩子的患者沟通容易,家庭人口数<4的患者情感反应小、情感介入少,已婚、家庭人口数<4和家中无孩子、子女有工作的家庭患者后顾之忧少,家庭经济状况较其他家庭稍好,家庭功能总体较好,还可能在于每个家庭都有内在规则,这些内在规则规定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地位、行为准则,同时也规定了家庭与外界交往的基本原则。由于家庭整体需要和成员个体需要不能总是保持一致,当家庭成员因为个体需要而违反家庭内在规则的规定时,家庭内部常常会发生冲突,并由此导致家庭的情感、行为问题[5]。家庭人数越多,这些潜规则越难约束个人行为和情感。通过各种分析,结果显示:癌症患者家庭功能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宁养服务会使癌症家庭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就癌症患者需要关爱和被尊重的特点,从心理疏导方面入手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是止痛。癌痛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恐惧更大于死亡的恐惧,因此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前提是获得病人的信任。宁养家居服务免费为患者发放止痛药物,在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如疼痛的缓解、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相关心理疏导,使家属了解到癌症患者由于患病状态和对疾病的恐惧以及由于治疗的经济压力而导致的自我评价降低,人际交往减少,常常出现的绝望及抑郁症状,对生活失去兴趣,消极对待,容易产生家庭社会关系紧张、职责推诿、角色功能削弱及社会退缩等问题[6]。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考虑患者生理的需求,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改善患者健康状况,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的家庭功能虽仍有些缺陷,但较接受前已改善很多。朱桂霞等报道97%癌症患者家属有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的心理[7];崔以泰等也发现中国人在对待自己亲人的死亡及濒死状态方面较美国人的恐惧程度高[8]。癌症末期的患者在精神上的需要和照顾比之机械地维持心跳和呼吸更迫切,他们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心地照料和亲友们的依恋[9]。患者及家属常常向宁养医护人员寻求更多的帮助。本研究提示广大医护人员、心理学工作者应在治疗干预癌症患者病症的同时关注其家庭功能,尤其需关注男性、汉族、家庭人数多的、患病时程短的患者,并对其家庭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干预措施增强其家庭功能对患者身心状态的积极影响。而相对于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我们国内宁养服务仍显得比较粗糙,有待扩充和发展,服务内容也需要更细致、周到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办公室主编. 姑息医学. 2008

[2]钟进才. 香港的宁养服务[J]. 医学文选, 2003, 22(1):83-85

[3]朱风云. 临终关怀的发展和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1992, 27(7): 323

[4]Pitts M. Fullfilling needs in final days[J]. Homecare, 1995,17:40

[5]Inoue S, Saeki T, Mantani T, et al. Factors related to patient's mental adjustment to breast cancer: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Support-Care-Cancer, 2003,11(3):178-184

[6]Maliskis L, kwan L, Krupski T, et al, confidence in the abl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physicians among low-income patiences with prostate cancer[J], Urology, 2004, 64(2): 329-334.

[7]陈海喻. 对癌症病人及其家属护理[J].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3, 12(2):83.

[8]杨国亮, 包天奎, 朱丽. 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功能状况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5, 8(19): 1582-1585.

[9]穆新华, 刘晓虹. 癌症患者心理行为干预的研究与应用.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7):39-41.

白靖平:通讯作者

表1 接受宁养服务癌症患者的一般情况

变量 组别 人数百分比(%)

性别 男 72 57.1

女 54 42.9

民族 汉族 79 62.7

少数名族 47 37.3

年龄(岁)<40岁 13 10.3

40~60岁 87 69.0

>=60岁 26 20.6

婚姻状况 已婚 74 58.7

离异 36 28.6

其他 16 12.7

家庭人口数<4 15 11.9

4~6 44 34.9

>=6 67 53.2

家庭子女状况无孩子18 14.3

孩子尚未工作28 22.2

孩子已参加工作80 63.5

患病年限(年) <539 31.0

篇10:家乡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的真实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地点: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楼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号——20xx年5月29号

五、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集体开卷式,不记名问卷的方法。学生问卷,共发下调查问卷35份,总共收回有效问卷35份,所有数据全部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有效率达100%。

六、调查内容:

1.性别

2您的家乡是哪里?

3您所在地春节有哪些习俗

4您的家乡春节期间有忌做针线活吗?

5您对以上习俗的态度是

6您对家乡文化有多少了解

7您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

8您对家乡的饮食有什么特点

9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您认为造成民俗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0您的家乡大年初一基本上干什么?

11您觉得家乡文化对你的影响?

12除夕夜您一般干什么?

13您的家乡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吗活动中的作用

15您认为传统习俗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作用

16对于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状况,您认为怎么样 17您家乡春节气氛如何

18您的家乡结婚时喜欢用以下哪种方式

19您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途径主要是哪些方面

篇11: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08-12-06 11:54发表于:《新六合人家》 分类:未分类

前言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现象的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钟山学院的个别人员

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网上浏览、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为主,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本此调查采用是由点到面的方法,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正文

一、调查目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

1、衣

从统一、单调的灰、黑、蓝、绿的衣着,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过去的中山装、军装,到现在的“不拘一格”的各种样式;从过去的“的确良”是稀罕货,到现在的“来卡”、“纳米”服装材料的出现,城市俨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时装发表会。

2、食

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北京华联”、“沃而玛”这些大型的连锁超市取代。

3、住

以前“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

现在“宽敞明亮大厅堂,全家舒心喜洋洋”

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抱”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时的第一要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成活就在我们的身边。

4、行

过去出门只能靠两条腿,家庭环境很好的才有可能自行车代步。如果去稍远的路程,只能挤“臃肿不堪”的公交车。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坐小汽车出门,简直就是个“神话”。

现在,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不必说轻轨、磁悬浮列车,更不必说“地铁”,单是流通在城市各血脉中的“公交车”就让你应接不暇。出远门,火车、飞机、客车、长途车,随您挑选。

5、用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并向是人工智能化发展。

6、其他

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年轻人为消费主体。

问卷结果

第1题:总体而言,你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

A、非常成功

B、比较成功12

C、无所谓成败

D、失败

第2题: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

B、文化教育事业

C、其他1

2第3题:你认为改革开放最有待加强的方面是什么?

A、经济体制改革1

B、文化教育事业1

C、其他

第 4 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进步最明显的地方在哪里?

A、人民生活水平1

B、民主程度

C、社会治安

D、其他

1第5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下一步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哪一方面?

A、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B、大力推进改革,加速民主进程1

C、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民文化素质1

D、其他

第6题:您认为改革开放30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

A.社会贫富加剧,发展不协调,1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1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

D.外来经济冲击过大

第7题: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变化改变着你吗?影响着你吗?

A.改变很大1

B.改变较大1

C.没有改变

说明:调查样本是2人

作者感言:

篇12:祖国60年生活变化调查报告

预备一班 王顾宇

祖国六十岁了,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这次国庆我就针对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变化进行了一番调查。

一、家庭变化

调查对象:50年代出生的叔叔

通过调查,在60年代吃饭是“两稀一干”,一个月吃两次肉就算不错了!更不用奢望空调,连电扇都没有,热了就只有拿扇子扇,大多数人一年才有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而且都是自己做的。

到了70年代,在吃住上并没有多大变化,就是有了“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录放机,这是当时最奢侈的东西。

到了80年代许多家庭都有了“三转一响”,那是最想要的东西是“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一星期可以吃一次肉了,也可以到商店买衣服了,一般家庭都能吃饱了。

90年代是“三大件”已普遍进入家庭,也取消了计划经济。

现在,空调进入了家庭,汽车也渐渐进入家庭,体型小、功能全的移动电话进入千家万户,电脑更是风靡全国

二、交通变化

调查对象:60年代出生的阿姨

通过调查,60年代主要交通工具是两条腿,当时自行车都很稀有。70年代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到了80年代,摩托车已普遍出现。从90年代开始,汽车也渐渐进入了家庭。

我的家乡广元,在60年代—70年代全是坑坑包包的土路。到了80 年代就渐渐有了柏油公路。90年代,水泥公路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绵广高速通车,广元到各县区、大多数乡镇,甚至到部分村社都是水泥路、沥青路。在不久的将来,广元将有两条铁路主干线、五条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三、房屋变化 调查对象:身边的亲人

60-80年代都住着平房,连厕所都没有,只有两间屋子,五个人才住20平方米。

90年代就住上了楼房,不过也只有五六十平方米,墙面只需刷白就行了。

现在,住上了高楼,而且都是100多平方米,装修也漂亮了。

四、经济变化

调查对象:电脑

从1952年到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加了77倍,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今天的中国,与60年前相比,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当时一年的总量,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那时的1000倍;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穷国弱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了6.4%,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2007年就超过了美国。2008 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势强劲增长,总量突破3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也从1952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五、结论

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我深感惊叹,无论是家庭、交通、房屋还是经济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我深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美丽。

篇13: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 对中小学校长也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提倡学校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强调中小学校长要建立组织开放合作的教师团队, 鼓励教师运用开创性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理念和行为的变化情况, 进行了本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本研究的关注焦点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对西北地区2382名教师实施调查, 以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管理理念的变革作为切入点, 分析和探讨目前校长的管理理念和行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对中小学校长管理理念进行考察时, 并不是直接对校长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而是从教师角度进行考察, 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和真实。在考察校长管理理念在新课程中的表现时, 本研究的焦点并不局限于校长观念的转变, 同时也涉及到校长的管理行为有无变化, 试图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了解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管理理念和行为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校长与教师的关系较为融洽

新课程的实施, 更加强调中小学校长的服务意识和合作精神, 要求中小学校长以服务广大师生的姿态来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 要求他们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合作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组织合作、向上的教师团队。表1列出了新课程背景下西北地区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亲疏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 如果把“同意”+“完全同意”, 认为“校长强调教师之间合作”的教师比例为85.3%, 认为“校长能很好地组织教师一起工作”的教师比例为78%, 认为“校长能与所有员工进行交流,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学校的重要性”的教师比例为68.5%, 认为“校长鼓励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教师比例为86.4%, 认为“校长是很好的教学咨询对象”的教师比例为61.1%。以上这些数字表明: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西北地区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比较融洽, 并且重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二) 校长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有所提高, 但学校管理民主程度不高, 教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程对校长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校长对学校发展的科学规划和领导, 强调校长对每一位教师的尊重, 并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平台。这就要求校长对每一位教师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表2显示了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对教师的尊重与管理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 认为“校长对我的期望高”的教师比例为60.9%, 认为“校长对我很尊重”的教师比例为68.6%, 同意“校长给我提供自我发展机会”的教师比例为69.4%。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方面, 教师意见比例分布比较分散, 同意“校长让我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教师比例为37.2%, 不同意的比例为38.8%, 不确定的比例为24%。在校长对教师的了解程度、管理与评价方面, 73.3%的教师反映校长听过他们的课, 66.8%的教师不同意“校长没有观察我的教学就给我下结论”这一说法。另外, 明确反映“校长用奖惩手段来影响我的教学”的教师比例为33.8%。以上这组数据说明,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中小学校长对多数教师的期望较高, 也比较尊重, 而且能够为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同时也减少了以往对教师评价的主观臆断成分。但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方面, 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民主程度不高, 绝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和明确, 容易使一部分教师产生“吃大锅饭”的侥幸心理, 同时挫伤另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

(三) 校长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

新课程要求中小学校长明确办学理念, 合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有利资源, 抓住一切有利机会, 努力将学校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学习园地和人才培养摇篮。这一主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就是要加强学校与校外的联系, 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大学等的合作关系。表3显示了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对学校发展的关注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认为“校长能够为学校发展搞捐资活动”的教师比例为44.7%, 认为“校长能够合理利用资源”的教师比例为72.6%, 认为“校长能够得到家长支持”的教师比例为69.4%, 认为“校长在努力改善学校环境和加强校风建设”的教师比例为84.6%。以上这组数字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 西北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并在努力地实践抓住有利时机谋求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型理念。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更为融洽, 而且大部分校长正在努力地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合作、向上的教师团队。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长对教师的评价更为客观和真实,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较为重视。但学校管理的民主进程还较为缓慢, 有待于继续推进。同时学校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还没有统一起来, 且激励制度还很不完善。

3.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校长更加注重学校的发展。他们挖掘和利用有效资源发展学校的意识和能力都在逐步提升。

(二) 建议

1. 各中小学校长要组织教师团队共同制定学校目标愿景, 营造合作开放的校园气氛, 使得全校上下能够朝着共同一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 各中小学领导层面在努力做到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提供多种机会和平台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充分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 吸收广大教师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来, 为学校的健康向上发展增添动力。

篇14:家庭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家庭阅读的建设现状

有人把当下这个时代称为读图时代或视听时代,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想要静下心来读书也就越来越难了。据一份中国国民读书状况调查显示:有近四成人基本不读书,其中称自己“没时间读”的就多达37.8%。而对761名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如果有一本亲子沟通的读物摆放在家里,父母主动要看的也不过占51.64%。

不少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殊不知孩子厌倦读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父母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大多是一些复习参考资料,带有功利性和强制性。有些父母觉得好的书,孩子读来却觉得索然无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以下六大主要阅读需求:A.一切轻松、有趣的文字;B.有幻想色彩和神秘色彩的文字;C.反映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文字;D.介绍生理知识的文字;E.各种知识性文字,包括天文、地理、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F.介绍和父母有效沟通方法的文字。这些阅读需求,大部分是一种阅读喜好,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不带有功利色彩。

二阅读能力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

许多家长认为,阅读能力顶多影响到孩子的语文成绩,其实阅读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孩子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为人的终生学习奠定稳固的知识基础,而阅读能力则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和最大的本钱。有关资料显示:9岁以前是儿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孩子学习阅读的方法,并开始透过阅读来学习。10至13岁的儿童通过阅读,大量吸收知识。13岁以上的青少年以功能性阅读为主,能根据不同的需求,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从这样的规律可以看到,阅读能力愈强的人,愈有能力搜集、理解、判断信息,以达成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信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的复杂运作。

三家庭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环境

儿童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因素都可直接影响儿童的阅读能力,如语言接受能力、语言生成能力、情绪影响等。但一般来说,影响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来自家庭。

目前,中国家庭存在不少不利于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因素:一是家长的观念,不少家长把孩子的阅读活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把阅读等同于看闲书。有调查显示,中国一年级孩子的阅读量不到美国孩子的1/6。中国孩子从8岁开始大量自主阅读,而美国孩子从5岁就开始了;二是家长不注意与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丰富的语言刺激,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家长一开始和孩子说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生活在一个缺少语言刺激的家庭中,缺少重要的语言经验的积累。这不但影响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影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三是家长只愿花钱不愿花时间,如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等;四是家庭视听媒体的影响。视听媒体对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并不能取代阅读的作用;五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经常不知不觉地剥夺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许多家长让孩子在学龄前读书是为了认字。上学之后,孩子只能看和学习直接相关的书,家长很少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阅读。不少孩子的阅读兴趣被父母的教育功利思想慢慢扼杀掉了。

四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乐在阅读,才能持續学习。家长应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共识。为了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更高的阅读能力,笔者给出如下建议: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也应该有阅读习惯;第二,要替孩子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例如孩子有自己的书房、书桌、书架等;第三,家长要为孩子买一些书,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书,鼓励孩子和其他朋友交换书看;第四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比如开展家庭读书会,把书中的内容变成家庭剧等。每天坚持亲子阅读时间,这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更为重要。

阅读让人“没有距离”。它不仅能让亲子之间的沟通没有距离,而且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会没有距离。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他们关于青少年的阅读能力调查中提到:家财万贯,不如满室书香。因为文化资产的影响力更胜于物质财富。也就是说,家里图书的数量、种类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讨论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愈强,也就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竞争赢取了一张最有价值的通行证。

(作者单位:江西省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上一篇:“讲道德、有品行”专题研讨发言材料下一篇:龙场乡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及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