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发展规划

2024-06-25

国际象棋发展规划(共6篇)

篇1:国际象棋发展规划

xxx小学国际象棋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创建国际象棋特色学校,为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走一条“特色兴校”的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也为传承和弘扬棋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棋类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棋品人品和礼仪习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以此依托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校现状分析

我校有着良好的开展棋类运动的基础,尤其是国际象棋方面有着良好的条件。

内部条件:

1、多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已经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了棋类校本课程,并组织了多次棋类竞赛与交流活动。

2、学校有200多人参加国际象棋第二课堂的学习,校队有 人,并累计有100多人在校外进行系统的学习。

3、我校已有近名教师具有国际象棋初级指导的能力。

外部条件:邀请有经验的国象高手每年帮助我们培养和训练教练员队伍,并定期来我校指导教学工作。

三、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

顾问:

成员:

2、工作小组:

组长: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四、实施措施

1、落实组织机构,建立工作小组,制定校级学年计划,教练训练计划。本着边实践,边探索的进取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与方法。

2、活动开展的对象是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施教时间主要是体育课,体段课与休息时间以训练提高为主。活动实行“普及与提高”,在人人学会的基础上,成立班级棋队、年级组棋队以及校队,不定时举行系列比赛(班级个人比赛,年级组个人团体比赛,校级个人团体比赛,家庭团体比赛等)。

3、课研走进活动。活动在取得一定成绩后,要及时加以总结、反思,制定几个课题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国际象棋活动的开展。

4、各教练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做好活动记录。领导做好教案、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时做好总结反思。

5、定期聘请校外教练、顾问到学校进行教学讲座,实战指导,有计划地选派体育教师到棋院学习先进经验。

6、注意收集在特色项目创建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包括音像、图片、文字资料)。

7、重视开展特色项目创建对儿童发展、学校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并探索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的基本规律。

五、具体目标

1、初期目标(2012年——2013年)

(1)配备专用的棋类教学的多功能教室一个。

(2)添购棋类教学书籍册。

(3)学校具有一支不同层次的教练员队伍

(4)60%以上的学生会下国际象棋。

2、中期目标(2014年—2015年)

(1)学校具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有获奖或发表的棋类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等

(2)80%以上的学生会下国际象棋

3、远期目标(2016——)

(1)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象棋特色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都有一定提高。

(2)研制一套切合小学生各水平段接受能力的适合课堂教学的小学国际象棋。

(3)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的教育科研成果。

(4)不但在校内形成浓郁的棋文化气氛,还要向周边社区辐射,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棋类文化氛围。

2014年 月 日

篇2:国际象棋发展规划

刘文哲

体育竞赛项目、参加奥赛、国家集训队、谢军夺冠、女团冠军、《通知》„

中国的男棋手应该能够刻写未来新的里程碑。

1956年,国际象棋被中国体育行政部门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党和国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强大动力。

国际象棋是思维艺术,是人对科学、艺术、竞技三者认识的结晶。国际象棋的多功能性影响人们对它的深刻认识。尽管国际象棋有以千年计的发展历史,但是对国际象棋的科研价值和教育功能的世界性兴趣不过是近六、七十年的事情。在世界上,各国都有给国际象棋恰当的社会定位的难题。可以想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刚诞生时间不长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如何促进国际象棋、围棋、象棋的发展,也列入政府的日程。三棋由文化部划归体委领导,或许是受到当时苏联的影响,但是不管怎样,客观上这个决定相当有利于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第一,作为体育竞赛项目,国际象棋有了更多的举办比赛的机会,而比赛对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当然非常重要。第二,就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棋手在体育部门,生活条件要好一些。第三,有比较多的国际交往的机会。第四,较少受到意识形态争端的干扰。仅这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足以说明国际象棋列入正式体育竞赛项目,对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1956年以前在中国只在民间断断续续有一些个人性质的国际象棋活动。1957年开始有了全国国际象棋比赛,1958年有了起步的国际双边交往。1965年12月在中国举行的中苏国际象棋对抗赛上,张东禄和刘文哲分别战胜国际特级大师克罗吉乌斯一局,在八局棋中得五分,得分率62.5%,成绩出色。它表明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象棋竞技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1975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正式加入国际棋联。1977年中国队参加亚洲团体锦标赛。

1978年,首次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它开始了中国国际象棋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世界也是从这里开始认识中国的国际象棋。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从此国际象棋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世界棋坛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梁金荣和刘文哲获得国际棋联授予的国际大师称号。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得到国际称号。

1981年11月在中国承办的第四届亚洲团体锦标赛在杭州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象棋的国际比赛。

1982年刘适兰打进世界女子八强,获得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1983年中国男队首次获得亚洲团体冠军。

1986年组建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陈祖德亲自组建的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具有中国特色,为中国国际象棋一个腾飞时代的到来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国家集训队是中国培养国际象棋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摇篮,从这里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的高水平棋手,带动整体水平不断攀上新高度。特别是在女子国际象棋领域,出现了世界超一流水平的人才群。外国国际象棋专家不止一次地感叹,中国的国际象棋训练环境十分理想、优越。

1987年陈祖德为中国国际象棋运动攀登世界高峰,提出了“四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989年、1991年中国男队连续三次获得亚洲团体冠军。确立了中国国际象棋称雄亚洲的地位。

1988年诸宸荣获女子12岁组世界冠军。当时的国际棋联主席致电中国棋协表示祝贺。虽然这只是一个儿童冠军,但是它预示了中国棋手夺取世界冠军的美好前景。

1990年叶荣光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

1991年,谢军荣获女子世界冠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它打破了苏联41年、欧洲64年对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垄断,谢军成为棋史上第7位女子世界冠军。从此中国国际象棋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世界冠军的取得大大地提高了国际象棋运动在中国的地位,也成为推动国际象棋空前大普及的激励因素。

1993年谢军卫冕成功。1999年她又重新夺冠。“夺冠、卫冕、冠冕失而复得”,这一国际象棋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三步曲”的实现,使黑头发在国际象棋奥林匹斯山峰巅上飘荡了起来。2000年,最后一届传统赛制的世界冠军谢军又在首届新赛制世界冠军赛上夺魁。

2001年底,中国另一位女棋手诸宸成为棋史上第9位女子世界冠军。她还是自1886年以来,所有男女世界冠军中惟一的一位“大滿贯”冠军得主(集儿童、青年、成年个人和团体冠军于一身)。国际棋联高层权威人士称:“中国在上世纪的最后10年控制了女子棋坛,谢军4夺桂冠,新赛制的2届冠军由谢军和诸宸所获,世界杯冠军许昱华也是中国棋手,中国已经成了女子世界冠军的摇篮,这个格局看来还要延续下去,因为新世纪的开端,中国又诞生新冠军诸宸。” 1994年和1996年诸宸两次获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2000年和2002年,徐媛媛、赵雪又先后获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

1998年中国女队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冠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它标志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整体实力世界领先。2000年和2002年,中国女队连续获得世界团体冠军,光荣的实现了“三连冠”。这个冠军队的成员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就是在大学就读。这样学历的世界冠军队在世界体坛也是罕见的。近年国际棋联公布的等级分排名榜世界女子前十几位中,中国棋手占了6席,6人都是高学历的:谢军正在北师大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诸宸和秦侃滢、王蕾、王频分别在清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许昱华在北京大学高年级就读。“棋艺高,学历高”,这在中国体育界独具风光。

1998年底起的近5年来,国际棋联一共举办了8项女子世界大赛(3届世界团体赛、3届世界个人赛和2届世界杯赛),而这8座奖杯无一例外地全部被中国棋手捧走。世界棋坛公认,“中国现象”已经完全取代了前苏联的“格鲁吉亚现象”,中国成为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头号强国。这为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思想理论推向世界提供实践成就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男子国际象棋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998年、2000年和2002年最近3届每次有超过一百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赛上,中国男队分别获得第5名、第9名和第5名。这是让许多西欧和北欧国家羡慕的好成绩。因为按照他们的传统,能打进男子团体前16名就算是一流队伍。个人成绩中比较突出的是谢军的教练,现中国队总教练叶江川。近3年来,他的等级分一直稳定在世界前20位左右。他与多位世界棋王交锋,结果基本持平,与多位世界亚军和顶级棋手相遇,战绩胜多于负。叶江川还是2000年、2002年两届世界杯八强和2001年最近一届世界冠军赛的并列第9名。

另外,诸宸的教练徐俊(两届亚洲个人冠军得主)和章钟(两届世界青年亚军得主)近3年来,也各有佳绩,等级分世界排名也都在前50名左右。中国青年棋手卜祥志和倪华的国际等级分2004年都超过了2600。在淘汰制的世锦赛上,21岁的青年棋手张鹏翔淘汰前世界冠军卡尔波夫,爆出世锦赛历史上最大的冷门。

随着男女成绩“比翼双飞”,世界上许多强队都希望与中国队交流。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先后签订四年的交流比赛合同。2001年3月,中方在首届中美对抗赛上获胜。2001年9月,梁充在中俄对抗赛上击败世界冠军哈里夫曼,这是 3 中国男棋手第一次战胜男子世界冠军。2002年,中方以20.5:19.5再胜美国,取得中美对抗赛两连冠。

在亚洲,中国国际象棋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徐俊于2000、2001年两度荣膺亚洲男子冠军。许昱华于1998年、李若凡于2001年夺得亚洲女子冠军。李若凡和王瑜还在1997和1999年分别摘走亚洲女子青年冠军。中国女队在1999年的亚洲女子团体赛上折桂。

除了洲际的赛事,中国棋手还参加了许多国际公开赛、邀请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鹏翔在2002年获得利纳雷斯公开赛的第一名,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在世界最著名的公开赛上夺冠。章钟在2003年荷兰怀康齐特级大师邀请赛B组获得冠军,取得参加2004年世界最高级赛事之一的A组邀请赛的资格。中国目前已经有15位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分别是刘适兰、吴敏茜、谢军、秦侃滢、王频、诸宸、王蕾、许昱华、徐媛媛、赵雪、宁春红、李若凡、田甜、王瑜和谷笑冰,拥有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15人、叶荣光、叶江川、徐俊、谢军(女)、汪自力、彭小民、章钟、梁金荣、诸宸(女)、吴文瑾、卜祥志、吴少彬、张鹏翔、李师龙和倪华。

从1999年起,中国棋手的等级分有了质的飞跃。叶江川、徐俊、彭小民、章钟、汪自力、吴文瑾、卜祥志、倪华先后突破2600大关,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叶江川连续9次在排名榜上稳居20位左右。女子排名榜上,谢军、诸宸、许昱华、王蕾、秦侃滢、王频、等保持在前15名,一国有6个人进入前15名,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1980年中国有国际等级分的棋手只有9人。1996年有60多人。现在,中国有国际等级分的棋手已经增长到238人。2001年10月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棋手的人均等级分名列世界第一位,说明中国整体的竞技水平正日益提高。

中国的后备力量“长势喜人”。1995年徐媛媛在世界少年赛上获得女子14岁组冠军。1996年12月,14岁的倪华在世界少年快棋赛上夺冠,成为中国棋史上第一位男子少年世界冠军。其后,中国少年棋手在世界少年赛上频频夺冠。1997年,赵雪、徐媛媛分别获得女子12岁组、女子16岁组冠军。1998年,王瑜、卜祥志分获女子16岁组、男子14岁组冠军。卜祥志14岁就获得国际特级大师称号,曾经是世界上年龄最轻的国际特级大师。1999年,王玥、赵雪分获男子12岁组、女子14岁组冠军。2000年,谭中怡获得女子10岁组冠军。2001年,谭中怡蝉联女子10岁组冠军,沈阳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2002年,谭中怡又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谭中怡自2000年至2002年已经3次获得世界分龄组冠军,这也是一个世界纪录。2002年,由王玥、赵骏、周唯奇、王皓、李超组成的中国队获得了世界少年奥林匹克团体赛的冠军,这是亚洲国家第一次获此殊荣。2003年魏晨鹏获得男子12岁组冠军。侯逸凡获得10岁组女子冠军。丁亦昕获得12岁组女子冠军。

自1997年至2003年,在世界分龄组青少年冠军赛的10组别较量中,从团体总分上看,中国连续7次不是第2就是第3,直逼国际象棋王国俄罗斯队。最近的2003年的奖牌榜上,俄罗斯以3金1银6铜列第一,中国队3金1铜列第二。

国家少年集训队自1995年成立,选拔出一批有前途的苗子,其中徐媛媛、王瑜、赵雪、卜祥志、倪华等已经开始在世界比赛上崭露头角。

从1999年开始,陆续在温州国际象棋协会、青岛棋院、上海威海路第三小学、广东澄海市城南小学、江苏无锡东北塘小学、济南齐鲁晚报棋院、邯郸国际象棋协会和苏州第三体校成立了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含实验基地),为各地的开展普及打下了基础。2002年,中国棋院与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国家少年集训队,对学员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国际象棋人口(会下国际象棋的人)呈几何倍数增长。并且“长势”方兴未艾。据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统计,在1991年谢军夺得世界冠军之前,中国国际象棋爱好者约为2、3万人,而如今据商业数据,全国主要棋具厂商在2002年一年内共生产、销售了125万副国际象棋棋子,由此推算,中国的国际象棋人口已超过500万。增长速度之惊人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国际棋联对中国的普及工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中国国际象棋人口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五个方面,第一,中国棋手在世界棋坛崛起,竞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提高带动了普及。第二,在中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国际象棋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开发作用显著。国际象棋人口不断翻番的“主力部队”无疑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幼儿园掀起国际象棋热是因为国际象棋教育能够对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潜能起到开发作用。第三,近年来轰动世界的“人机大战”和“网络大战”,展现了国际象棋的科研功能,创纪录地吸引了广大棋迷(特别是有文化层次的和与高科技及新经济接轨的人士)。第四,得益于国际象棋文化交流功能的扎实发展。1956年国际象棋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后,每年只有一次全国比赛(有时甚至是两年一次,“文化革命”年代,还中止了8年),双边国际交往则是数年一次。跨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举行的全国性比赛和国际性比赛以及出访比赛,提高到一年10次左右,1995年超过了20次,此后每年平均增加5次,2000年以后则每年平均为50次左右。第五,包括教育部门、企业界、新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关心。海外华人也表现出巨大热情。例如,新加坡实业家李成智自1992开始捐巨资设立“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并建造李成智图书馆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场所。“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的款项先后举办了国际特级大师赛、4届北京国际公开赛、11届全国少儿冠军赛、多次教练、裁判学习班,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象棋的开展和普及,成就卓越。多年来,马来西亚的陈振南先生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顾问和热心朋友,他出资举办的 “陈振南杯”国际特级大师赛已经是世界知名、亚洲最高的顶级大赛,创出了中国本土赛事的名牌,也赢得了国际棋联颁发的总统奖。

2001年2月23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联合下发《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六个里程碑。《通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三棋”进学校的三个“有利于”:在学校积极倡导棋 类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进一步落实《通知》精神,推动国际象棋在中国的普及,充分发挥国际象棋教育的功能,鼓励和表彰在国际象棋教育事业方面做出贡献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促进国际象棋进学校的推广,2003年4月,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大力支持下,在苏州举办了“百校国际象棋进课堂国际研讨会”。《通知》和“百校国际象棋进课堂国际研讨会”的意义非同寻常,无疑将对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国际象棋的运动成绩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991年以来,对谢军获得世界冠军的宣传,一浪高过一浪。而从1998年起,中国国际象棋的成就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评选的当年全国10大体育新闻榜。其中,2000年由于世界比赛女子金牌大滿贯(谭中怡获世界10岁儿童冠军;徐媛媛获世界青年冠军;许昱华获世界杯冠军;谢军和秦侃滢获世界女子个人冠亚军;以及谢军、诸宸、许昱华、王蕾组成的中国女队获世界团体冠军)而被列入10大体育新闻第2条(第1条为悉尼奥运会中国健儿金牌数列世界第3)。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国际象棋队。

目前在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备案的国内、国际比赛总数,每年约为60项。迄今为止,中国全国性的传统比赛有“李成智杯”、“棋童杯”、“广播杯”、“希望杯”等,参赛的规模也日渐扩大,千人以上出席的赛会不属罕见。这些比赛面向广大青少年爱好者等业余棋手。

专业赛以全国团体赛和个人赛为主。全国体育大会也把国际象棋列入正式项目,比赛形式为25分钟快棋,以利于新闻报道。

自1996年来,中国举办的国际比赛无论从形式和规模上,都比以前更胜一筹。重量级的赛事诸如1999年女子世界冠军赛决赛、1999年亚洲团体锦标赛、2000年个人世界杯、2001年中国国家女队与世界女子明星联队对抗赛、2001年中俄对抗赛、2002年中美对抗赛等,使中国成为了亚洲国际象棋的中心。一代棋王卡尔波夫于1997、1998、2000年三次访问中国,其轰动效应一时无二,不仅吸引了新闻记者的眼光,客观上也给了中国棋手一个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世界棋王才华学识的好机会。

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棋院非常重视对国际象棋教练和裁判的培训,以适应训练和比赛的需要。其中初级、中级教练员培训班多次,高级教练员培训班两次。刘文哲、陈德、林峰三人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级教练。现有高级教练十五人。全国裁判培训班和国家级裁判考试近十次。1981年至1988年徐家亮、王品璋、林峰、萧冠军四人先后被国际棋联批准为国际级裁判。1998年到2002年,黄希文、李继祖、李昂、文根洪、殷昊等又被国际棋联批准为国际级裁判。现有国家级裁判近百名。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在实践上成就显著,在理论上也有所突破。“中国学派”这个概念最早于1997年由英国权威杂志《国际象棋》提出,西方理论家普遍认为中国棋手思维方式别具一格。刘文哲的专著《中国国际象棋学派》于2001年出版,它详细阐述了“中国学派”的棋艺理论,许多观点发前人之未见,不仅是中国国际象棋成绩的一次总结,更有助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象棋理论体系,树立中国学派的形象。2003年在英国出版了《中国国际象棋学派》的英文版。

国际象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国际象棋书刊在普及和提高两方面都担当重要角色。在中国出版的将近两百种图书中,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林峰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撰文近3000篇,计约300万字;出版棋艺著作和译作(含合作、合译和主编)60本,计近1600万字。在刊物方面,1991年发刊的、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和蜀蓉棋艺出版社合办的、由高级教练、国际级裁判、高级教练萧冠军长期编辑的《中国国际象棋》,因为发表叶江川、谢军等中国男女国际特级大师们的棋评文章而享誉海内外和具有广泛影响。

国际象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密不可分。从国际象棋开展之初,周恩来总理、陈毅和贺龙副总理就曾经亲自过问国际象棋发展的情况。近年来,李铁映同志始终关心中国国际象棋的成长,并亲自担任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名誉主席。每次中国获得个人和团体世界冠军之后,李铁映同志都接见棋手。国家体育总局一直对中国国际象棋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伍绍祖同志、袁伟民同志都曾亲切接见棋手代表,为国际象棋的发展指明方向。

国运盛,棋运昌!“中国现象”必将风靡二十一世纪。中国国际象棋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篇3:国际象棋发展规划

通过与新老客户洽谈, 促成了一系列订单, 出口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大中型拖拉机600台, 出口发动机2 000台, 出口东南亚、南亚、拉美和东非等地低速货车及三轮车200多辆, 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2015年以来, 缅甸市场受汇率及洪灾影响有所下滑, 但是客户坚持大手笔投入, 在核心频道投放电视广告, 宣传时风产品, 全力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 将时风产品在缅甸打造成成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广交会期间, 缅甸客户专程到时风集团展位了解新产品, 交流市场形势, 洽谈新订单。看到时风专门为缅甸市场用户推出的桔红色中拖、风驰1800新款驾驶室自卸车、带灯柴油机, 外观靓丽, 很吸引人, 在原先订单基础上又有所增加。埃及经销商莲花集团亚瑟·阿里说:“与时风集团合作6年以来, 见证了时风集团的不断发展, 产品推陈出新, 装备更新与世界最顶级设备接轨, 我们作为时风在埃及的经销商, 感到十分光荣, 同时也有信心销售好时风的产品, 有时风集团作为强大的后盾, 相信我们莲花集团与时风集团会永远站到市场首位, 引领埃及市场发展方向。”

本届广交会虽然遭遇外贸寒冬, 但来到展位的采购商数量有所增加, 国外众多客户对时风产品非常认可, 对时风品牌的信誉非常推崇, 眼光超前、实力雄厚的客户表示要在市场低迷期加大投入、储备资源, 积极扩大份额, 一些经营遇到困难的客户在我们的推动下, 也计划聚焦资源, 加强与时风合作, 搭上与时风共同发展的快班车。总体来说, 在当前的形势下, 必须深挖渠道潜力, 加快业务和产品创新, 采取有力措施, 才能继续扩大业务、实现增长。

通过积极运作, 全力配合商务部、机电商会等部门的工作, 时风集团信誉和拖拉机产品在国家援外项目中已经打好基础, 下一步要把低速货车也列入供货目录, 赢得全面发展;充分了解、积极争取相关国家自主进行的招标项目, 全力拿下相关国家的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招标项目, 积累相关经验。

2015年全国出口大幅下滑, 国家、省市、商会等各部门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 加大对出口业务方面的补贴,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展览会、信保补贴政策, 以较低成本, 加强市场开发投入, 全面走出去, 了解信息、把握商机, 促进业务增长。

篇4: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1 前言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智力游戏之一,数以亿计的人们以各种方式下国际象棋。性质上属于脑力二人对抗性项目。由于不受场地设备条件限制,规则简单、趣味性强,现在被视为调节心境,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益的运动,对增强参与者体质具有良好的作用。

2 国际象棋的起源

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国家等等。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最早出现在印度。18世纪时,W.琼斯指出:古印度是国际象棋诞生的摇篮。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nga)的棋戏,内有车、马、象、兵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四军”就是指军队分为车、象、马、兵4个兵种。但作为今日国际象棋前身的这种“四方棋”,当时是由掷骰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将死对方的王,而是吃掉对方全部棋子。以梵语“恰图兰加”命名的“四方棋”在6世纪时由印度传人波斯,由于语音上的讹误,古波斯人把“恰图兰加”误读为“恰特兰格”(chatrang)。“恰特兰格”就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shatranj),以后这种“沙特兰兹”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闻名一时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的宫廷诗人里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819年,在巴格达还举行过几个棋手的比赛。

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当时的文献中,将国际象棋列为骑士教育的“七艺”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15、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

3 我国国际象棋发展现状

新中国建立之后,国际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国际象棋成为国家正式比赛体育项目。中国国际象棋队于1986年成立,成立初期队员仅仅是临时集训成为国家队,个人关系都在各地方运动管理中心。目前为止已获得多项世界冠军,奠定了中国国际象棋的基础地位。尤其是1991年谢军的夺冠和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中,中国女队蝉联四届团体冠军,在国内引起了一股国际象棋热,振奋了民族精神。

4 制约国际象棋队发展因素分析

4.1国家队成员归属问题

中国国家队成立初期,国际象棋国家队教练员和运动员,除国际象棋部主任兼总教练叶江川属国家体育总局棋牌管理中心编制,其余的归属地方省市体育局下的单位。全国体制内专业队编制有十一家,其中有北京、上海、江苏、重庆、四川、河北、湖北、黑龙江八家地方棋院,广东棋队和浙江棋队属体育职业运动学院管理,天津国际象棋队与南开大学合作建立大学队,编制在市体育局,湖北棋队位于武昌体育馆内,另外还有安徽棋院和深圳棋院国象方面设教练员编制,而卜祥志等山东籍棋手注册在山东齐鲁晚报棋院,是不在体制内的民营单位。由于中国传统体制和观念问题,归属问题决定运动员出路和收入,因此目前这种现状制约了一部分运动员的积极性。

4.2经费及运动员收入

国家队成立初期,经费主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拨款和商业赞助,在1991年谢军夺取女子世界冠军后,中国女队又蝉联四届奥赛团体冠军,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象棋事业,拨专款集训。随着中国国际象棋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编制、经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棋手的收入分两大部分,其一是单位固定发放的岗位津贴、薪级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其二是奖金,包括总局和地方发放的国际国内大赛的前列名次奖励,国际比赛外汇奖金分成,甲级联赛的对局费和奖金,以及国内商业比赛的名次奖金。由于体育产业化运行的加速,体育总局整体上减少了各个运动队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项目自我发展,加速产业化,但是一些产业化能力不强的项目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国际象棋也面临经费制约。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无法为运动员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收入,导致部分优秀棋手未能进入商业化,限制了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3运动员文化课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际象棋队同其它运动队一样,存在运动员文化课水平不高的实际问题,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水平,虽然运动中心和高校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多种渠道解决运动员上学问题,如前世界冠军谢军在北师大就读,现在已是心理系博士后了,许昱华在北大经济法律系读研究生,北大就读的还有侯逸凡、赵雪、黄茜和王皓;清华就读的有沈阳、阮露斐等,在上海财经大学就读的有卜祥志、倪华、居文君、谭中怡、章晓雯和丁亦昕等,然而由于文化课水平起点低,一旦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他们将需花费很大气力去适应大学的学习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在竞技水平方面的发展,给自己和国家都造成了损失。另外国家队的二三线队员基本处于休学状态,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进行文化教育的培养,如何探索有效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文化课水平共同提高机制是面临的问题之一。

5 解决途径及措施

5.1加强国际象棋产业化过程,尤其是棋院建设,加强培训和推广产业化过程,制定严格的考核等级推广制度,在解决自身经费不足实际问题过程中,也解决了二三线运动员就业问题。

5.2积极协调,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模式,为发现和培养优秀棋手做好基础工作。在专业高水平棋手的文化课教育上,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为文化教育和训练竞赛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采取采用弹性学习日程,国家队领队教练负责协调、督促和组织实施国家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妥善解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篇5:国际贸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国际贸易系依据上海金融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和国际经贸学院的“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在对国内外高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以上海金融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国际经贸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及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导,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和“特色办学,质量立业”的教育理念,恪守“立诚明德、经世至用”的校训,在办学定位上,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为本”,以“教学为本”;在办学方向上,坚持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服务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发展思路;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以“质量为本”着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重创新”,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掌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经贸人才。总体思路围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外贸经济高地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特色。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符合社会需求,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建设一支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俱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围绕“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与国外大学合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综合实力大幅提高,服务行业、地方和社会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阶段性目标

1.2011-2012年为固根本、广开源阶段

在巩固专业建设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广泛调研,以市场为导向修订完善课程

体系,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在2011年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师资队伍中参加实务培训、挂职锻炼、国际交流的比例显著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形成稳定健康的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规划。国际化办学、社会服务实现突破。

2.2013年—2015年为求突破、创特色阶段

师资队伍继续扩大,争取新引进兼具有高学历和行业背景或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2-3人。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实践基地不断稳固和扩大。继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办学工作取得突破,“三型一化”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和趋于稳定通过申报及联合培养等途径,谋求国际贸易专业学术硕士的突破,人才培养“三型一化”、“通专结合”特色更为显著。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逐渐完善,教改研究取得进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俱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初具成效,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化办学中为学院品牌的树立添砖加瓦。

三、建设任务

(一)专业建设方向与特色

专业建设坚持“本科为本”、“教学为本”、“质量为本”的总体方向和理念,围绕“三型一化”培养目标,构建素质、能力和知识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师资团队。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积累,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新专业,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行性和现实性。积极做好申报经济学和国际贸易联合学术硕士点的工作,在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在办好教学的基础上倡导科研创新工作,提升专业水平。

通过适当增加金融类业务课程、金融英语类课程以及金融服务等课程,凸显金融底蕴和金融特色。通过课程体系国际化、核心课程全英化、核心教材原版化、师资队伍多元化、学生多元化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国际化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打造国际化特色。突出国际贸易的应用性研究,整合科研资源,倡导研究范式的转型和创新,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科研工作的开放性、服务性和应用性,加强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政府决策的互动。

(二)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现有师资进修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和加强学科梯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水平,着力提高教师的应用型素质、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注重师资培养,采用挂职锻炼、合作交流等方法,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人才。逐步建立一支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科学研究,以博士和双师型为主,具有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素质优良,师德高尚,职称、年龄、学缘、知识、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保障。构建与“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三)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建立课程体系动态微调机制,课程体系每年微调1次,每两年修订1次。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前沿课程,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情和上海市情加以改进。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努力创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涉外专业特色,提高双语教学比例,设置追踪学术前沿和社会实践需求动态的系列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双语教学门数达到8门以上,双语授课比例超过40%。

组建教学团队,积极展开教学研讨活动,加大教研交流,在交流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积极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研讨和教学研究,积极与其他院校的国贸专业展开教学交流活动,形成一套完备的教学交流和合作的机制。

按照既定的课程建设规划和教材建设规划,分期分批推进课程建设进程,形成院级重点课程-校级重点课程-市教委重点课程-市级精品课程的4级课程体系。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按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进行建设。积极申报市教委重点课程和市级精品课程,积极进行申报国际级精品课的准备工作。

与课程建设相配套,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现自身学术思想、风格、特点和水平的教材,配有一系列中外文参考书和辅助教材,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完备的教学日历和教学辅助资料。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第一课堂课内实践、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支撑,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 3

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大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开展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完善、提高原有实验室的各项功能,积极探索国际经贸实验项目,提高实验课程和专业的结合度。开发建立各类学生实践基地8个以上,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操控能力。树立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开拓社会服务项目,推进社会人才培训,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增加学院社会知名度、办学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加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通过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实践教学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含义,领会课堂知识的局限,掌握运用知识的本领,增长自我创新的能力。构建超时空的网络课程体系,逐步把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上网,并不断地更新和优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水平。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五)国际化教学改革

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建立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化办学,加强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突出学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通过引进海外教师、选送教师出国访学,对教师进行双语授课技能培训等途径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双语授课和全英语授课的比例;规划期内至少选送2-3名教师到国外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访学交流;教材选用上,进一步提高选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的比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学等核心专业课程采用原版教材,逐步实现教材的国际化接轨;邀请国外学者讲学2-3次,争取形成不定期的交流机制;不断开拓与国外联合办学的规模和层次,提高国际化办学的水平。

(六)推动科研创新和产学研的纵深化发展

着力提高科研的质量和层次,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实现 4

科研工作的新突破。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从国际贸易和金融交叉学科的角度开展学术研究,在大贸易金融研究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提高学术地位。推进产学研向纵深化发展,搭建平台,创新合作形式,不断研究适应市场、政府、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并积极寻求转化。

改变单科突击、单兵独进的研究格局,开拓跨学科、跨国界、跨地域的团队研究模式,开展团队集体攻关。凝聚和引导教师参与学科团队,定期展开研究与讨论,开展集体攻关与合作,切实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组建对本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提高社会知名度,为学科专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大前沿讲座力度。启动名家论坛、博士论坛、企业高级经理论坛、外籍客座教授讲坛、国内知名教授讲堂,向学生传授国际经贸信息、动态、趋向,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积极组建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以较强的科研团队作为支撑,邀请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公司的专家担任顾问,加强学术交流与协同攻关,在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突出应用经济研究,形成“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研究特色。

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方式,加大开门办学、外向办学力度,实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无缝对接”。以拟成立的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为基地,大力开展企业合作研究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强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在与企业挂钩,与资格证书考试挂钩,与上海市政府补贴培训项目挂钩三个方面做文章,力争形成培训体系,创立有自身特色的培训品牌,加强部门“开源”能力。结合我院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常规性管理机构和实时沟通网络,建立我院学生就业分配跟踪调查档案,组建并开发我院的人才网络与校友资源。

(七)教学管理建设

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以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不断补充和完善实施细则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较强的教学管理和信息员队伍,对教学秩序和教学水平进行质量监控,做到管理制度化、运作规范化。院领导牵头,组建教育教学监督检查组,定期不定期组织听课、评课,并形成一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建立新老教师结对机制,对优秀教师组织观摩教学,加强教师 5

之间的学习机制,提高教学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级组织领导

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人事、财务、科研、学生处长、团队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学团队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教学团队领导小组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是,审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措施;围绕教学团队建设,协调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年度检查,年度检查不合格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停止经费资助及有关待遇。

(二)学校制定保障措施,实施倾斜政策

学校将在人才引进、人员配备、人才培养、年终考核、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项目申报、参加学术交流、成果奖励等各方面对教学团队予以倾斜,在人力、物力、才力等诸多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和政策保障。通过出国培训访学等增强师资队伍国际化素质,通过鼓励教师到外贸管理部门和外贸外资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青年教师深造等提升中青年教师能力与学历,并加快国际化和应用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努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系内出台实施细则,保障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和学校教务处的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制定有关师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规定、教授和副教授本科课堂教学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教研室工作规范、教学成果奖励条例、重点课程和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细则,切实保证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

形成包括决策机构--本科教学与专业发展委员会、执行机构—基层教学单位、督导机构—两级教学督导组的三级教学质量组织保障系统。建立由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组织保障、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及分析等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做到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教授上课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本专业有关教授每年必须参与本专业至少一个本科生班级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师双语 6

教学资格审查制度,将事前把关与事后评价相结合。

建立校外评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专业学会、专业研究会等校外评审体系的作用,把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规范化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建立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估和信息反馈与处理于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6:象棋比赛规划

2.永远太远,我们都承诺不起。时光变换,若干年后,变了的恐怕不只是容颜。

3.因为清楚地明白得不到我想要的,所以就选择了放弃;不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那么就让时间来裁决吧。

4.在第一次选择坚强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是否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因为一旦你选择了坚强,即使只是假装的,你也必须一直坚持下去。因为你曾经的坚强会让人以为即使再大的苦,你也撑得住。

5.“即使我穿过经年,也抹不去时差”。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可以站在地球的同一点上,所以我们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跨越的距离。

6.“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所缺少的只是勇气而已。

7.“不被理解的弱小,只好一直坚强”有时候坚强也是一种无奈。

8.“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永远不要对别人要求太高,因为没有谁有义务一定要帮助你。

9.感谢那些给你伤害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成长。

10.在可以牵手的时候要记得珍惜,在需要分手的时候也不要犹豫。要“拿得起,放得下”。

11.最好的辛苦就是别人承认你的付出。

12.我穿过记忆的长河,身子却是干的;我路过别人的故事,眼眶里却满含泪水。

13.如果朋友还可以伤害你,说明你还很在乎她的友情;如果敌人还能伤害你,说明你还没有战胜他的把握。

14.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还谈什么“知己”“朋友”。

15.对于“朋友”,我要的很简单,只要坦率真诚。

16.你不知道,其实,我要的只是好朋友。

17.当一件事情自己没有能力死撑的时候,就要学会放弃,懂得选择。

18.当一个地方没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留恋的时候,那么只有离开。

19.在你的身上我看见了童年的影子,只是我们已然变成了青年。

20.人生本就充满遗憾,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遗憾降到最低。

21.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候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就不得不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22.虽然时光变换了容颜,却抹不去深藏的记忆。当二十几岁的我们坐在一起谈起十几岁的往事的时候,感觉一切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似乎那关于分别的空白的记忆从来不曾存在过。

23.“既然不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江湖”是一种境界,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24.一辈子太久,我只许当下。

25.我怎么就习惯不了早睡早起?

26.难道“世故”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27.我不知道我爱上了你的温柔还是你的聪慧,抑或是你不假辞色的虚伪。

28.你身上的温暖蛊惑了我,让我误以为那就是爱情。

29.我宁愿要你残忍的冷漠,也好过那虚伪的承诺。

30.如果说重逢是为了另一场忘记,我宁愿从未和你相聚。

31.有些距离以为自己可以跨越,实则不然;有些东西只能在记忆里绚烂,在现实中一触即

碎。

32.有人说“拒绝别人靠近,只是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败絮”,是另一种自卑。

33.有时候喜欢是一种习惯;有时候喜欢是一种寄托。

34.我原以为只要努力,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现在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只是我一个人在卖力演出的木偶戏。

35.我等着有人为我兑现承诺,只是眼看着日期一天天地到来,那人还没有来,我怕他忘记,又怕他太忙来不及兑现,所以只好一个人勇敢去面对。

36.“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连奢想都不敢有,又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

37.谁能对谁好,一辈子不变?从来就没有不老的誓言。

38.既然无力改变,那么只好离开。--------《偶然》

39.失恋的感觉就像心口破了个大洞,怎么填都填不满。--------《剪刀石头布》

40.我们是熟悉的陌生人,看似熟悉实则陌生;以为熟悉其实陌生。

41.谢谢你的冷漠,让我看清了很多。

42.寂寞是一种无法排遣的情绪,那感觉就像:即使有很多人在你周围喧嚣,如果没有人触摸到你的灵魂,你仍然会觉得寂寞。

43.真正的寂寞,不是一个人的形单影只,而是心灵深处的孤寂。

44.寂寞的时候,不要找人陪,因为如果他触摸不到你的心灵的深处,你仍然会觉得寂寞。

45.因为爱,所以愿意成全。

46.他口口声声地对她说:“你一定要幸福!”临别的时候还在重复着这句话,可是,他却不知道,她的幸福需要他来成全,也只有他才能成全。他却把她拱手让给了别人,那么她又怎么会幸福?

上一篇:幼儿户外活动方案设计方案下一篇:施工项目月报